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讀后感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后感400字篇一
從這篇課文,我想到了浪花。浪花能把奇形怪狀的礁石碰撞出光滑的圓石頭,它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它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永不停息的沖擊礁石,使棱角變小、變平。
司馬光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史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當別的兄弟在那里休息玩耍時,他卻在那里獨自苦讀,專心刻苦。由于讀書時下的功夫多,收獲長遠,長大后,寫下了《資治通鑒》這部翔實可信的鴻篇巨制。
在成功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崎嶇和坎坷,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會“滴穿”一塊塊絆腳石,獲得成功。
互相過去,哪個成功者沒有經歷過風風雨雨?他們氣餒了嗎?不錯,他們沒有。他們鍥而不舍,克服一個個難關,取得成功。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想要成功,就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否則會一事無成。
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讀后感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后感400字篇二
可能一滴水看起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而一塊大石頭看起來優又是如此的堅硬,而一滴水卻能滴穿大石頭,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滴水穿石的故事我們已經爛熟于心了,可是,為什么小小的水滴能做到,而豆粒大的雨滴卻做不到呢?
原因只有一個,水滴有著鍥而不舍的毅力,而雨滴卻沒有專一的目標。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終于寫出要學巨著《本草綱目》。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這種精神,才滴穿一快快頑石。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曾說: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而貝多芬他自己就是一個活例子!
是啊!在生活中,在社會中,那里不用到滴水穿石這種精神!
所以,為了我們美好的理想,讓我們學習小水滴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吧!
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讀后感 滴水穿石的啟示讀后感400字篇三
最近學的《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告訴人們,水滴的力量雖然微不足道,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塊滴穿。課文還列舉了李時珍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寫出了《本草綱目》,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愛迪生,畢生勇于嘗試,孜孜不倦,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藝術大師齊白石,始終沒有停止過揮毫作畫,所以他的技藝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們讓我深受感動。
學習這篇課文,我感到很慚愧。以前,我做事總是缺乏耐性,容易半途而廢,所以總是做不好。比如學騎自行車,摔倒幾次之后,特別是有次腿上擦破了皮之后,我就嚇得不敢騎了。踢足球也是這樣,球總是踢不好,要么帶出界,要么被別人搶斷,我感到很沮喪,就退出了足球隊……
學完這篇課文,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做任何事都能像水滴那樣鍥而不舍,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一篇好課文,就是一盞指路明燈。今后,我要徹底改掉半途而廢的壞毛病,養成堅持不懈的好習慣,把學習搞好,把事情做好,銘記“滴水穿石”給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