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教學篇一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獨立及其振興;非洲民族獨立的進程及其勝利的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努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回顧,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講授新課:回顧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情況,如: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在西線配合蘇軍對德作戰;1945年4月雙方在易北河會師。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美國、蘇聯的實力得到了加強,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懸掛《二戰形勢圖》,指出二戰快結束時,西方國家、蘇聯控制的領土。戰后,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范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引用英國人的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同盟關系變成了戰后敵對關系。
一、冷戰政策
分析美蘇對峙的原因。“冷戰”政策的定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為,以“遏制”共產主義。著重指出“冷戰”政策的本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
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是什么?(“杜魯門主義”)杜魯門政府上臺后,改變以往羅斯福的大國合作政策,認為強大的蘇聯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強調要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要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抵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美國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它公開打出了-、反蘇的旗號,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有利于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確立。“杜魯門主義”出臺后,美國在經濟方面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也叫歐洲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最初對象是歐洲國家,后來為蘇聯、東歐各國所拒絕和抵制。“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是幫助當時極為困難的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美國通過援助西歐各國,不僅加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聯盟,而且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
“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討論,掌握以下知識: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美國杜魯門政府攻勢咄咄逼人。社會主義的蘇聯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
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國際舞臺上出現了兩大陣營的對峙與斗爭,這種對峙與斗爭貫穿于整個50年代,雙方矛盾日益尖銳。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是兩大陣營斗爭的集中表現。朝鮮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后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它以朝中人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告終,美國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它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戰爭也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和較量。
二、美蘇爭霸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50年代,作為資本主義強國的美國推行霸權政策,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勢。二戰后,蘇聯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通過“四五”計劃,蘇聯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工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實力得到迅猛發展。1953年赫魯曉夫擔任蘇聯的領導人,他逐步改變了斯大林時期的對外政策,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格局逐漸形成。
階段 | 時間 | 特點 | 美國領導人 | 蘇聯領導人 |
第一階段 |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優勢在美國 | 肯尼迪 | 赫魯曉夫 |
第二階段 |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 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 尼克松 | 勃列日涅夫 |
第三階段 | 80年代 | 美國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美國同意有限緩和 | 里根 | 戈爾巴喬夫 |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應向學生講解清楚,這一階段,美蘇關系既有緩和,又有緊張的一面。緊張方面,突出的事實有:1961年“柏林墻”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事件的解決,是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后才逐漸平息的,說明這一階段的爭霸中,美國占據優勢,處于上風。同時也表明,蘇聯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與美國爭霸。這一事件后,蘇聯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了兩國新的激烈爭奪。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國總統,為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實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兵;70年代,美國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此時,蘇聯的實力得到迅猛的發展。蘇聯不僅建成一支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還擁有數量多于美國的洲際導彈。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推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蘇聯在中東、非洲、南亞次大陸進行了一系列擴張活動,特別是1979年12月出兵對阿富汗的占領,標志蘇聯的霸權政策發展到頂點。
3、80年代的美蘇關系,蘇聯由于長期與美國爭霸,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蘇聯喪失對外擴張的猛烈勢頭。1985年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并實行了中蘇關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國總統,對蘇聯采取強硬的態度。從70年代中期起,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國也同意有限的緩和。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引導學生概括“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經歷了三個階段,雙方互有攻守。國家實力的消長和彼此的關系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走向。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教學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洪秀全重新封王;三河鎮大捷;上海戰役;安慶保衛戰和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2.①通過對太平天國北伐的失敗和天京事變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②利用注解,適當引入史學界的爭論,使學生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
3.①通過講述太平天國英雄們威武不屈的斗爭事跡,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教育。②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規模巨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也是中國農-動的峰,它成為當時亞洲反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的一部分。太平天國的失敗說明,在近代中國,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他們可以是一支革命的主力軍但絕不能成為一個勝利的。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①通過分析天京變亂,使學生掌握分析歷史事件因果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使學生認識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重點分析
①天京變亂是重點。因為它是太平天國由勝而衰的轉折點。
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重點。因為這是兩課書最后的落腳點。而且,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將有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重點突破方案
①天京變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補充的圖片和材料來介紹天京變亂的背景,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難點,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難點突破方案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教師可以結合前面對《天朝田畝制度》及天京變亂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在學生的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天京變亂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天京變亂分別給太平天國和清朝政府帶來什么影響?
②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
③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對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節 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
重點:①天京變亂;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難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是怎么樣到來的”?
一、天京變亂
教師補充相應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會走上追求享樂、講究排場、劃定煩瑣等級之路?這樣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變亂分別會給太平天國和清朝政府帶來什么影響?
二、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
簡單講解。洪仁提出的《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為后面的“新思想的萌發”中還要講,這里只提起學生注意這個問題即可。
三、太平天國的防御戰
著重指明下面幾點即可:再破江北大營和三河鎮大捷,使天京、安慶轉危為安;再破江南大營使天京根本解圍;進軍蘇南,給清朝的打擊十分沉重,特別是經濟方面的打擊最為沉重。在進攻上海的戰役中,太平天國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重任;安慶失守和陳玉成犧牲,是太平天國后期極為嚴重的挫折,太平天國防御中的攻勢結束。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天京陷落簡單講解。
關于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教師可以結合前面對《天朝田畝制度》及天京變亂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在學生的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
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對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天京變亂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國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六節 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
一、天京變亂
二、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
三、太平天國的防御戰
1.再破江北大營
2.三河鎮大捷
3.再破江南大營
4.太平軍東征蘇南與進攻上海
5.安慶陷落與陳玉成被俘就義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1.清軍圍攻天京
2.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4.太平天國的性質與歷史功績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教學篇三
西歐莊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教學篇四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權利法案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紀英國的一位手工工場主,你有著大片的牧場和農場,雇傭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島國),開拓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迅速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國王卻收取繁重的稅收,還常說“君權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讓你把你的商品交給國王專賣。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么辦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教師提問:從提供的導入新課材料中引導學生概括關于英國的幾個關鍵詞。
提示:手工工場主(資產階級)君權神授商品專賣
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并結合上述問題,思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對英國資本主義成長非常有利,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發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具體從英國毛紡織業手工工場的情況可以說明,“圈地運動”中形成的一些新貴族與資產階級利益相通,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專制。
(3)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發生激烈的沖突。
目標導學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概況。
提示: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權利請愿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不斷抨擊國王專權,發生內戰。
2.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資產階級要限制王權,國王肯定不會同意,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
調和,必然要發生戰爭,戰爭的過程如何呢?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公開挑起內戰,內戰爆發后,訓練有素的王黨軍隊,一直打到離倫敦僅50公里的牛津。議會軍節節敗退,議會內部一片混亂,后由克倫威爾招募的農民軍扭轉戰局,拯救了議會,取得了內戰的勝利。
3.教師講述:內戰勝利了,國王成了階下囚并被處決了,表明了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在英國誕生,1649年5月19日,議會正式宣布英國為共和國,大權落到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里。克倫威爾在1653年解散長期議會,就任護國主,實行護國政治,實際上他是一個大獨裁者,現在國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開始暴漲,1657年,他把護國主由終身制改為世襲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他的兒子繼位后,政權又落入到高級軍官集團手中,1659年護國政府被-了。
4.教師過渡:現在新政府垮臺了,誰來統治國家呢?
目標導學三:《權利法案》
1.教師講述:護國政府垮臺后,駐防蘇格蘭的蒙克將軍進入倫敦控制了政權,同查理二世進行復位談判。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查理二世復位后,對革命進行反攻倒算。隨后繼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復天主教勢力。1688年,面對恢復天主教會統治的威脅,議會中的各黨派聯合發動政變,-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長女瑪麗和女婿威廉為國王,歷把這次沒有人民群眾參加的不流血的政變稱為“光榮革命”。
2.教師過渡:現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個什么樣子的政府呢?我們通過一部法律來了解它。
3.材料展示:《權利法案》
不經議會的批準,國王不能征稅;
不經議會的批準,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
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議員在議會內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4.教師提問:根據內容思考:《權利法案》確立了什么原則?主要目的和歷史意義是什么?
提示: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限制王權;(1)為限制國王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5.拓展延伸:根據權利法案確立的原則和目的,教師講述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其含義和特點
含義:(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也稱為虛君制。
特點:
(1)君權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權;
(2)國王作為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
(3)議會掌權(實際以首相或內閣為核心)。
三、課堂總結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勝利,是議會對國王的勝利。議會勝利的結果是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這是英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影響:同時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板書設計
1.革命爆發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經過、結束
3.結果:《權利法案》
4.意義
<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教學篇五
《西方文明之源》
西方文明之源 課時 課時
(總第 課時) 科任教師 授課時間 三維
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發展的基本線索,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興衰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古代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隸制得到高度發展,理解改革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進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重難點 重 點: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羅馬霸權的建立。
難 點:斯巴達和雅典的區別;羅馬和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提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哪些?古代亞非文明發源于哪些地區?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西方(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發源的呢?導入新課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能力。
2、讓學生搜集古希臘、古羅馬的有關奴隸生活狀況的材料,使他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民主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3、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它們都采取了積極的對外交流政策,這是他們強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學生對當前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
1、希臘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兩個文明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評價伯利克里?
3、羅馬共和國成立于哪一年?為爭奪地中海霸權,同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什么戰爭?何時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
4、羅馬帝國何時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誰?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它標志著什么歷史結束了。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注,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并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提問1:希臘文明以什么為中心?與亞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 雅典城邦的繁榮
1、雅典為何工商業發達?
2、雅典處于全盛時期是誰當政?
3、雅典處于全盛時期表現在哪些方面?
4、希臘為什么衰落?(斯巴達、雅典長期爭霸)
(二)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1、羅馬共和國何時建立的?羅馬共和國的行政長官稱為什么?由什么樣的人擔任?
古羅馬怎樣成為地中海上的霸主?
羅馬共和國是怎樣被羅馬帝國取代的?
羅馬帝國延續了約五百年,與秦朝和西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帝國之一。
4.課后小結:通過學習了解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布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3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自主備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