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以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優秀教學工作計劃的評比活動,鼓勵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提高。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一
教材簡析本教學內容是進位加法的第二節課,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以及簡單的10加幾的運算,并且有剛學習的9加幾做基礎。教材首先利用“有幾棵樹”引導學生思考學習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然后安排了“試一試”與“練一練”,內容是關于8加幾的用方塊擺擺算算與看蝴蝶蜻蜓圖列式、幫小螞蟻找家的連線題,目的是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
設計理念本節課通過解決“有幾棵樹”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理解和掌握8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8加幾。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3、能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重點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應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自身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講解法、嘗試法、談話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兩捆小棒。
媒體說明。
教學時間]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公園嗎?星期天,淘氣小朋友也高興地到公園玩了,在游玩時,他學到了很多的數學知識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們就隨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氣在公園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師傅在為8棵、6棵樹涂防護漆的情境。)。
師:根據小淘氣在路上數大樹棵數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對本節學習有關系的出示。)。
(評析新的教學理念是注重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此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去公園游玩為情境提出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探究。
師:想一想,一共有幾棵樹,怎樣解決?(學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師:到底有多少棵樹呢?請先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借助學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2、組內交流方法。
師: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嗎?下面請小組長組織,先在組內商量計算的方法,再選出代表一會兒在全班交流。
學生在組內討論的時候,可以選一名或幾名代表,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及時鼓勵學生,參與學生的討論。3、全班交流成果。
師:哪個小組愿意說說你們討論的情況?誰要補充?他的方法怎么樣?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出現的情況有:
從8接著數8,9,10,11,12,13,14;
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減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減2得14;
…
在學生匯報時,可以讓學生拿著手中的學具邊演示邊說,也可以直接口述。其他的同學可以補充,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質疑。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簡單地板書其相應的思考過程,隨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加以肯定或適當獎勵,也可以適當地選擇其他同學加以評價。評析在此環節中,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8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教師敢于放手,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學習,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別在組內、全班交流,層次感強,有實效性。評價時,不僅肯定學生的解題方法,而且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提高學生的積極性。4、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來計算,我們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為什么?請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聽。
學生同桌相互交流。師:小淘氣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計算方法,你們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了嗎?做題時,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
評析對多種方法的選擇與理解不加限制,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理解知識,實現有個性化的學習。
三實踐運用,拓展提高。
1、百花園。
學生共同理解圖意,計算8加7,并根據情況引導學生利用“8加4”計算“4加8”。學生做對后,課件示微風吹來,花園里的花開得更艷了,音樂響起,學生可以稍作休息。
2、螞蟻搬家。
師:我們剛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園上面的景物,其實在花叢的下面還有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在說悄悄話呢。他們是誰?在干什么呢?(示課件:加工的75頁第4題,小螞蟻在搬家并說明搬家的要求。師:我們怎樣做能幫小螞蟻找到自己的家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擊課件。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幫小螞蟻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們真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3、購買食品。
師:小淘氣和大家一起逛了一會兒公園,他想請大家一起到公園的小店里吃點東西,你能幫他選擇兩種食品并算出價錢嗎?(示課件:食品的價錢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漢堡8元、巧克力7元、雞腿9元、可樂5元。幫小淘氣選擇一個漢堡和另一種食品并計算價錢。學生選擇后練習8加幾的計算。自己任意選擇兩種食品并算出價錢。學生自主選擇進行任意兩個數的計算。評析練習題的設計生動、有趣,在愉悅的氣氛中,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又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特別是購買食品這一練習的設計,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4、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和小淘氣一起逛了公園,你都有什么收獲?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老師相信你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努力,在成長的路上有更大的收獲。
8+6=148+6=142444。
課后評議本節課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本節課的'設計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處理,自始至終以學生熟悉的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學會了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想法,還學會了相互接納、贊賞與互助,并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想法進行批判和反思。通過學生間的多向交流,可以使他們從多角度看到問題解決的途徑。
教后反思。
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學會了用“湊十法”的方法來計算進位加法,我也相信學生能將這一方法比較順利的遷移到“7+幾”、“6+幾”上。把科學的東西簡單明了地讓學生去發現并掌握,我認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時充分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學生的表達多樣化,學生的解題多樣化,怎樣讓每個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學習的信心,熱愛數學課堂?這樣的情感與態度,是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培養的。一年級,這是一個剛剛燃起思維火花的年齡。這時候,教師任何一個不恰當的眼神、手勢,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有可能化作澆滅兒童思維火花的冰水。有的算法,在我們看來,有些確實不盡完美,但這畢竟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適合他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二
2.組織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3.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教學重點。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
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進行環保教育.。
1.出示圖片:主題圖。
2.教師談話。
二、問題擺現,體會計算多樣.。
(一)教學“8+?”
1.根據問題,同學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討論.(出示圖片:說一說1和說一說2)。
(二)比較。
1.計算對比。
9+6=15。
8+6=14。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收獲嗎?我們再看幾組,先計算,如果有收獲請你驗證你的想法,
如果沒有,請你繼續總結.。
2.口算。
9+9=9+8=9+7=9+6=。
9+5=9+4=9+3=9+2=。
8+9=8+8=8+7=8+6=。
8+5=8+4=8+3=。
3.小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結.。
9加幾就減1,8加幾就減2.。
5.反饋練習.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并說算的方法)。
8+87+88+4。
5+88+68+3。
8+52+84+8。
8+79+88+9。
3+86+88+2。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圖片:擺一擺,算一算。
(二)出示圖片:蝴蝶。
(三)出示圖片:蜻蜓。
(四)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如:種樹問題、游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四、課外研究.。
7+()6+()。
有什么辦法計算更快?
教學點評: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算法,并知道哪種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探究活動。
數學轉盤。
活動目的。
通過游戲使學生進一步熟悉8加幾的計算.。
活動準備。
一個形如下圖的轉盤(黑色圓圈及箭頭可轉動).。
活動過程。
1.教師將轉盤懸掛在黑板(墻壁)上.。
2.學生依次轉動箭頭,計算8與箭頭停住時所指數字的和.。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三
需要改進的地方:
1、過早進入主題,可以先放開思維讓孩子暢所欲言;。
2、ppt制作不過精細,呈現刺激物太少,不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這節課并不是完全的新授課,可先讓孩子們回憶之前的方法,再和這節課銜接起來;。
4、讓孩子動手擺小棒之后要立馬收起來,拉回注意力;。
5、面對孩子回答的不好時應該抓住機會,及時詢問,更好的貼合課程;。
6、在總結方面雖然可以放開說,但是教師要做到引導方向。
值得鼓勵的地方:
1、整堂課的流程較為順暢;。
2、形式較為新穎,以故事貫穿整堂課。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四
喜歡和老師看圖書,并學說圖書中小動物們的對話。
ppt課件。
(一)、帶領愿意看書的幼兒至臥室中較為安靜明亮的`角落。
(二)、看看說說故事情節。
1、觀看ppt課件?
(1)、這是什么地方?(大草原)。
(2)、大草原上住著誰?(一棵樹)。
2、引導幼兒學說羊、刺猬、小熊、松樹、小鳥的話。
(1)、大草原上來了誰?(一只羊)。
(2)、羊說了什么話?
(3)、刺猬說了什么話?
(3)、小熊說了什么話?
(3)、松樹說了什么話?
(3)、小鳥說了什么話?
3、教師總結:有朋友真好!
(三)、游戲:找朋友。
1、你們的好朋友是誰?
2、玩游戲找朋友。
(四)、延伸活動:小舞臺。
在小舞臺提供相應的材料,引導幼兒大膽表演一棵樹的故事。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五
3.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教學重點。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
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進行環保教育.。
1.出示圖片:主題圖。
2.教師談話。
二、問題擺現,體會計算多樣.。
(一)教學“8+?”
1.根據問題,同學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討論.(出示圖片:說一說1和說一說2)。
(二)比較。
1.計算對比。
9+6=15。
8+6=14。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收獲嗎?我們再看幾組,先計算,如果有收獲請你驗證你的想法,
如果沒有,請你繼續總結.。
2.口算。
9+9=9+8=9+7=9+6=。
9+5=9+4=9+3=9+2=。
8+9=8+8=8+7=8+6=。
8+5=8+4=8+3=。
3.小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結.。
9加幾就減1,8加幾就減2.。
5.反饋練習.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并說算的方法)。
8+87+88+4。
5+88+68+3。
8+52+84+8。
8+79+88+9。
3+86+88+2。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圖片:擺一擺,算一算。
(二)出示圖片:蝴蝶。
(三)出示圖片:蜻蜓。
(四)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如:種樹問題、游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四、課外研究.。
7+()6+()。
有什么辦法計算更快?
教學點評: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算法,并知道哪種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探究活動。
數學轉盤。
活動目的。
通過游戲使學生進一步熟悉8加幾的計算.。
活動準備。
一個形如下圖的轉盤(黑色圓圈及箭頭可轉動).。
活動過程。
1.教師將轉盤懸掛在黑板(墻壁)上.。
2.學生依次轉動箭頭,計算8與箭頭停住時所指數字的和.。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六
教學反思:
《有幾棵樹》這節課通過學會“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同時突出“湊十法”的優化計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樹節”的情境引入,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入,培養孩子綠化環境的教育。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學會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展示“有幾棵樹”,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在學習如何計算8+6時,讓學生自主用小棒擺一擺,并在小組說一說;在鞏固練習,引導學生編數學故事,培養孩子完整表達數學語言。在這節課上,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課堂很活潑。學生們很大膽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處:
1)在規范算法之后,應該全班同學齊讀算法,以幫助學困生在頭腦中建立計算模型。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七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版一年級上冊第81、8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8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8加幾的加法。
2、借助直觀模型和操作活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并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在具體的計算中,養成認真、檢查的良好習慣。
學情及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的十幾減8、9(退位減)的計算做好準備,在本單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敘述模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植樹入手,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算式的過程,并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的從9加幾的學習遷移到8加幾的學習。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湊十法并能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教學難點:
對湊十法學習經驗的積累與遷移;掌握8加幾進位加法的'規律,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愿意!
2、師:請看大屏幕,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左邊有8棵樹,右邊有6棵樹。
3、師:觀察真仔細,那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哪邊多,多多少?
4、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解決一共有幾棵樹的問題。
二、新知探究,理解算理。
活動1:一共幾棵樹?
1、師:誰能來給這個問題列個算式呢?
生:8+6。
2、師:8+6得多少?你是怎樣算的?能與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算法嗎?
生:你知道結果嗎?
3、生:我是這樣想的,先從6里拿2個和8湊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4個,一共是14。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八
1.通過操作,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理解和掌握8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8加幾。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3.能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8加幾的湊十法的算理及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公園嗎?星期天,淘氣小朋友也高興地到公園玩了,在游玩時,他學到了很多的數學知識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們就隨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氣在公園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師傅在為8棵、6棵樹涂防護漆的情境。)。
師:根據小淘氣在路上數大樹棵數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對本節學習有關系的出示。一共有幾棵樹?)。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探究。
師:想一想,一共有幾棵樹,怎樣解決?(學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師:到底有多少棵樹呢?請先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借助學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2.小組內交流方法。
師: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嗎?下面請小組長組織,先在組內商量計算的方法,再選出代表一會兒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成果。
師:哪個小組愿意說說你們討論的情況?誰要補充?他的方法怎么樣?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出現的情況有:
(1)從8接著數8,9,10,11,12,13,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減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減2得14;
……。
4.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來計算,我們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為什么?請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聽。
(學生同桌相互交流。)。
師:小淘氣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計算方法,你們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了嗎?做題時,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
(三)實踐運用,拓展提高。
1.搭積木。
對75頁的擺一擺、算一算加工動畫,小朋友們在公園游樂場的一角玩搭積木的游戲。
師:我們也像公園里的小朋友那樣玩一玩、做一做吧。
2.百花園。
師:走出了游樂場,我們再一起到百花園里去看一看吧。(分別出示對75頁加工的課件: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蜻蜓在草叢中飛來飛去。)。
師: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螞蟻搬家。
師:我們剛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園上面的景物,其實在花叢的下面還有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在說悄悄話呢。他們是誰?在干什么呢?(示課件:加工的75頁第4題,小螞蟻在搬家并說明搬家的要求。)。
師:我們怎樣做能幫小螞蟻找到自己的家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擊課件。)。
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幫小螞蟻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們真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和小淘氣一起逛了公園,你都有什么收獲?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老師相信你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努力,在成長的路上有更大的收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九
1、教育幼兒學會正確對待身邊的小朋友。
2、學會觀察畫面試著看圖表述故事內容。
3、會找反義詞:高大——————矮小。
4、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看圖表述故事。
多媒體以及ppt課件、圖畫本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出示課件)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兩棵樹》
二、學會看圖,理解故事內容:
1、請幼兒打開繪本,要求身體坐正,書平放在桌面,按圖的順序看,
3、看圖理解故事;師分別播放ppt,鼓勵幼兒回答以上問題,后引導幼兒大膽地表述故事內容。
4、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反義詞:高大———矮小,并鼓勵幼兒說出知道的反義詞。
5引導幼兒表演故事;
6、小結,引導幼兒明白:好朋友之間要謙讓,意見不一致時要商量,要珍惜友誼。
7、對閱讀習慣好的和積極發言的幼兒給與及時評價。
三、活動延伸:播放歌曲《拉勾勾》,請全班小朋友一起用圖畫的形式續編故事,并在小組內互相講一講。
在活動中,可以再配合一些小活動來緩解幼兒注意上的疲勞,以便更好地達到活動的目的。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
(8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內容:8加幾的進位加法及其8加幾進位加法的規律。
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及概括能力、動手能力和對知識遷移推類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以及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湊十法”并能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教學準備:教具:相關課件、口算練習卡;學具: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師:我們來口算,會做的小朋友請舉手(出示口算練習卡)。
(當出示9+5=卡片時)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師:小朋友做的真好,靜息。
師:**同學真棒,回答問題不僅正確而且聲音洪亮,表揚他!全班一起說一說!先算,起!
二、新課。
1.新課引入。
生答: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師:提的真好!誰會列算式解決他的問題?
生答:8+3=11。
師:真不錯,答案都知道!我們再來看這幅圖,誰能拖一拖盒子外的鉛筆,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支鉛筆?請小朋友想一想,會的舉手!
(請一個小朋友上來邊拖邊說)師問:小朋友,你們看明白了嗎?
師:真能干!誰能根據這個小朋友拖的'過程,想一想,8+3我們可以怎么想,怎么算?(生說一步,師電腦演示一步)。
師:誰還會說,請舉手!
師:現在靜息?。◣煖蕚湫浯邓芗垼?。
2.主題圖的學習。
師:一塊兒數數第一排我們要種幾棵樹?(老師貼小朋友們數一數。生答:8棵)第二排呢?(師快速貼出,生數6棵)要求一共要植多少棵樹,誰來列個式?(生:8+6,師板書8+6)。
師:現在分小組學習,要求:1.用你們手中的小棒來代替小樹,擺一擺,你怎樣分一分,重新放一放小棒,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由各組小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學習;聽明白沒有?(生:明白)現在開始!(切換投影,師巡視指導,挑出不同擺法的兩組)。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擺,怎樣分的?(一組請2人,1個說)。
師:你們看明白了嗎?誰能根據剛才那個小組的方法,說一說,8+6我們可以怎么想怎么算?(請一生答師板書)。
師:還有不同擺法的小組請舉手。
師:誰來說說他們小組又是怎么想怎么算8+6的?(請一生答師板書)。
8+6=148+6=14。
//。
2444。
師:你們都會說了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三、8加幾進位加法的規律探索。
師:請小朋友想想,說說還有哪些8加幾的算式我們沒學過?(生答師板書)。
8+3=。
8+4=。
8+5=。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得出計算8加幾的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理解和掌握8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8加幾。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3.能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分析〗本教學內容是進位加法的第二節課,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以及簡單的10加幾的'運算,并且有剛學習的9加幾做基礎。教材首先利用“有幾棵樹”引導學生思考學習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然后安排了“試一試”與“練一練”,內容是關于8加幾的用方塊擺擺算算與看蝴蝶蜻蜓圖列式、幫小螞蟻找家的連線題,目的是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我們學校是駐城實驗小學,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已經實現了教育聯網,教師配備了計算機,學生有專門的微機教室。
全班學生40人,經過近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大部分學生已經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有合作學習的意識。近階段主要培養:積極動腦,大膽發言。課前我對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學生只知道8加幾的答案,但基本上說不出怎樣算出來的。針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教學時各有側重。由于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之處,所以對課的設計應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自身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教學設計〗(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公園嗎?星期天,淘氣小朋友也高興地到公園玩了,在游玩時,他學到了很多的數學知識想和大家分享,下面我們就隨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氣在公園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師傅在為8棵、6棵樹涂防護漆的情境。)。
師:根據小淘氣在路上數大樹棵數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對本節學習有關系的出示。)。
(評析新的教學理念是注重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此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去公園游玩為情境提出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探究。
師:想一想,一共有幾棵樹,怎樣解決?(學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師:到底有多少棵樹呢?請先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借助學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2.組內交流方法。
師: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嗎?下面請小組長組織,先在組內商量計算的方法,再選出代表一會兒在全班交流。
(學生在組內討論的時候,可以選一名或幾名代表,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及時鼓勵學生,參與學生的討論。)。
3.全班交流成果。
師:哪個小組愿意說說你們討論的情況?誰要補充?他的方法怎么樣?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出現的情況有: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二
本節課通過解決“有幾棵樹”這一問題,主要讓學生用“遷移”的方法,學會用“湊十法”計算“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法,同時突出“湊十法”的優化計算方法。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知識的“遷移”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我先讓學生復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和“湊十法”(“看大數,分小數,先湊十,再相加”)。然后出示書上的植樹主題圖,并讓學生說說這幅圖的圖意,再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學會了用“湊十法”的方法來計算進位加法,我也相信學生能將這一方法比較順利的遷移到“7+幾”、“6+幾”上。把科學的東西簡單明了地讓學生去發現并掌握,我認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時充分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三
1.導入:上節課,我們讀到了作者在對待樹的情感中掙扎,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明確:沒有樹讓作者悵惘、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2.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確:樹的意象,并不僅僅是樹,而是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人類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就不能不犧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減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質量。這是人類生存的困惑。這種困惑在作者看來,是很難解決的。正是因為這樣,當作家找尋他那第三棵樹的時候,那棵樹,那棵已經死亡的樹,卻在冥冥之中呼喚著他。這種呼喚,從客觀上來說是悲觀的,從主觀情感上來說,則是一種不懈的追求。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自然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請學生嘗試舉例說明。
4.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明確: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的主旋律是一種無助的呼喚與渴望,對完整生命形態的熱切的期盼。
二、總結。
1.作者與三棵樹的關系(主要內容)。
2.人與樹的依存關系。
3.對生命的思考。
苦楝樹是作者擁有的第一棵樹,它的孤苦無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盡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連擁有一棵樹的愿望都顯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不會比苦楝樹好到哪里。
就如我們的手指一樣,盡管有的手指外觀并不讓你滿意,但是只有五個手指全部擁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個都是殘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三、拓展訓練,能力遷移。
口語表達練習題:請對照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的思想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目前為止最珍視的東西。
(小組交流、發言,派代表上臺講述。)。
四、布置作業。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四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
(一)、朗讀,把握大意。
1、三棵樹在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苦楝樹--幼小無依。
枇杷樹--含蓄深沉。
石榴樹--熱烈奔放。
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
那么兩相對比的話,我們在果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么精神?(提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請同學從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教師補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三)、主旨理解。
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樹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
(五)、總結課文:人與樹的依存關系、對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六)、拓展(表達訓練):。
教后記:感情線索的把握較為簡單,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還需教師多加引導??梢宰寣W生暢所欲言,只要從中找到支撐。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五
1.導入:上節課,我們讀到了作者在對待樹的情感中掙扎,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明確: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2.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確:樹的意象,并不僅僅是樹,而是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人類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就不能不犧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減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質量。這是人類生存的困惑。這種困惑在作者看來,是很難解決的。正是因為這樣,當作家找尋他那第三棵樹的時候,那棵樹,那棵已經死亡的樹,卻在冥冥之中呼喚著他。這種呼喚,從客觀上來說是悲觀的,從主觀情感上來說,則是一種不懈的追求。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自然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請學生嘗試舉例說明。
4.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明確: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的主旋律是一種無助的.呼喚與渴望,對完整生命形態的熱切的期盼。
1.作者與三棵樹的關系(主要內容)。
2.人與樹的依存關系。
3.對生命的思考。
苦楝樹是作者擁有的第一棵樹,它的孤苦無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盡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連擁有一棵樹的愿望都顯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不會比苦楝樹好到哪里。
就如我們的手指一樣,盡管有的手指外觀并不讓你滿意,但是只有五個手指全部擁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個都是殘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口語表達練習題:請對照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的思想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目前為止最珍視的東西。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六
1.掌握“郁郁寡歡、登堂入室、夷為平地、殘垣”等生字詞的注音及釋義。
2.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難點:文章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抒情基調。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掌握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的基礎上,體會文章傳達出的感傷的情緒。
2.思考“閱讀練習?探究”的四個問題,準備課上發言、交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蘇童的內心世界吧!
二、檢查預習。
1.為加點字注音:(投影或板書)。
嫉妒()????顫抖(?)。
埠(?)?????殘垣(?)。
楝(?)?????瓦礫(?)。
桷(?)?????枇杷(?)。
2.解釋詞語:(投影或板書)。
藍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個問題可采取教師提問或將問題投影出來,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的方式逐一解決。
1.教師提問: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確:“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作者是由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引到對這三棵樹的敘述上的。
2.教師提問: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
明確: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教師提問: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引導學生讀這一段:
“我種過樹。我曾經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樹苗,是從附近的工廠里挖來的,我把它種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錯誤,我知道樹與花草不同,花入土,樹入地,可我無法把樹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錯誤。天井、居室、后門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們歡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卻拒絕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樹苗。我只能把小樹種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臨河的石埠上。從春天到夏天,它沒有動窩,但卻長出了一片片新的葉子。我知道它有多少葉子。后來冬天來了,河邊風大,它在風中顫動,就像一個哭泣的孩子,我以為它在向我請求著陽光和溫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臺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陽光燦爛的地方。就像一次誤殺親子的戲劇性安排,緊接著我和我的樹苗遭遇了一夜狂風??耧L大作的時候我在溫暖的室內,卻不會想到風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樹苗的——它把我的樹從窗臺上抱起來,砸在河邊石埠上,然后又把樹苗從花盆里拖出來,推向河水里,將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給我。”
明確:苦楝樹具有幼小無依的特點。(從“我沒有樹”,變成我有了自己的樹。這棵樹是有點可憐的。第一,是一棵沒有什么可愛之處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這樣土壤里,就是生長起來,也是可憐的。從這種可憐的抒寫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對人、對城市的調侃的意味。)。
引導學生讀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樹?兩棵果樹,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陽光照耀著兩棵樹,照耀著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伴隨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悵煙消云散。這個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樹,我一下有了兩棵樹,奇妙的是,那是兩棵果樹!”
明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5.教師提問: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是他擁有的三棵樹,但是應該說在其余大部分的時間,他沒有得到樹,那么關于樹的其他的情節,請你概括一下。
明確: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四、理清文章線索,體會詩意的語言。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學情預測〕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達情感的語句來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間傳遞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師補充講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明確:強烈的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板書)。
第二課時。
一、理解文章主旨。
1.導入:上節課,我們讀到了作者在對待樹的情感中掙扎,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2.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確:樹的意象,并不僅僅是樹,而是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人類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就不能不犧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減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質量。這是人類生存的困惑。這種困惑在作者看來,是很難解決的。正是因為這樣,當作家找尋他那第三棵樹的時候,那棵樹,那棵已經死亡的樹,卻在冥冥之中呼喚著他。這種呼喚,從客觀上來說是悲觀的,從主觀情感上來說,則是一種不懈的追求。
3.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請學生嘗試舉例說明。
4.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明確: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的主旋律是一種無助的呼喚與渴望,對完整生命形態的熱切的期盼。
二、總結。
1.作者與三棵樹的關系(主要內容)。
2.人與樹的依存關系。
3.對生命的思考。
苦楝樹是作者擁有的第一棵樹,它的孤苦無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盡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連擁有一棵樹的愿望都顯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不會比苦楝樹好到哪里。
就如我們的手指一樣,盡管有的手指外觀并不讓你滿意,但是只有五個手指全部擁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個都是殘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三、拓展訓練,能力遷移。
口語表達練習題:請對照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的思想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目前為止最珍視的東西。
(小組交流、發言,派代表上臺講述。)。
四、布置作業。
1.《伴你學語文》中相關的練習。
2.將口語表達的練習題書面化,修改成文,謄清上交。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七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二、教學重點:'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苦楝樹--幼小無依。
枇杷樹--含蓄深沉。
石榴樹--熱烈奔放。
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
那么兩相對比的話,我們在果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么精神?(提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教師補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三)、主旨理解。
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樹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
(五)、總結課文:人與樹的依存關系、對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六)、拓展(表達訓練):。
教后記:感情線索的把握較為簡單,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還需教師多加引導??梢宰寣W生暢所欲言,只要從文章中找到支撐。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八
1、掌握“郁郁寡歡、登堂入室、夷為平地、殘垣”等生字詞的注音及釋義。
2、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難點:文章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抒情基調。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掌握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的基礎上,體會文章傳達出的感傷的情緒。
2、思考“閱讀練習·探究”的四個問題,準備課上發言、交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蘇童的內心世界吧!
二、檢查預習。
1、為加點字注音:(投影或板書)。
嫉妒()顫抖()。
埠()殘垣()。
楝()瓦礫()。
桷()枇杷()。
2、解釋詞語:(投影或板書)。
藍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個問題可采取教師提問或將問題投影出來,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的方式逐一解決。
1、教師提問: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確:“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作者是由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引到對這三棵樹的敘述上的。
2、教師提問: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
明確: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教師提問: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引導學生讀這一段:
“我種過樹。我曾經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樹苗,是從附近的工廠里挖來的,我把它種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錯誤,我知道樹與花草不同,花入土,樹入地,可我無法把樹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錯誤。天井、居室、后門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們歡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卻拒絕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樹苗。我只能把小樹種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臨河的石埠上。從春天到夏天,它沒有動窩,但卻長出了一片片新的葉子。我知道它有多少葉子。后來冬天來了,河邊風大,它在風中顫動,就像一個哭泣的孩子,我以為它在向我請求著陽光和溫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臺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陽光燦爛的地方。就像一次誤殺親子的戲劇性安排,緊接著我和我的樹苗遭遇了一夜狂風??耧L大作的時候我在溫暖的室內,卻不會想到風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樹苗的——它把我的樹從窗臺上抱起來,砸在河邊石埠上,然后又把樹苗從花盆里拖出來,推向河水里,將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給我?!?/p>
明確:苦楝樹具有幼小無依的特點。(從“我沒有樹”,變成我有了自己的樹。這棵樹是有點可憐的。第一,是一棵沒有什么可愛之處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這樣土壤里,就是生長起來,也是可憐的。從這種可憐的抒寫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對人、對城市的調侃的意味。)。
引導學生讀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樹?兩棵果樹,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陽光照耀著兩棵樹,照耀著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伴隨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悵煙消云散。這個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樹,我一下有了兩棵樹,奇妙的是,那是兩棵果樹!”
明確:作家用抒情的語言來表現他的激動。強烈的抒情表達了作者極端的激動?!鞍殡S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悵煙消云散。這個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边@個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對多年的惆悵和不安的答案。這是一棵私有的、屬于作家自己的樹,自己的感情之樹,在十五年后,這一點上和那花盆里的樹,恰成“巧合”,對遭受“親子誤殺”造成的隱痛,又是一種感情的補償。
明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5、教師提問: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是他擁有的三棵樹,但是應該說在其余大部分的時間,他沒有得到樹,那么關于樹的其他的情節,請你概括一下。
明確: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四、理清文章線索,體會詩意的語言。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學情預測〕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達情感的語句來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間傳遞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師補充講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明確:強烈的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板書)。
第二課時。
一、理解文章主旨。
1.導入:上節課,我們讀到了作者在對待樹的情感中掙扎,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明確: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2.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確:樹的意象,并不僅僅是樹,而是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人類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就不能不犧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減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質量。這是人類生存的困惑。這種困惑在作者看來,是很難解決的。正是因為這樣,當作家找尋他那第三棵樹的時候,那棵樹,那棵已經死亡的樹,卻在冥冥之中呼喚著他。這種呼喚,從客觀上來說是悲觀的,從主觀情感上來說,則是一種不懈的追求。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自然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請學生嘗試舉例說明。
4.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明確: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的主旋律是一種無助的呼喚與渴望,對完整生命形態的熱切的期盼。
二、總結。
1、作者與三棵樹的關系(主要內容)。
2、人與樹的依存關系。
3、對生命的思考。
苦楝樹是作者擁有的第一棵樹,它的孤苦無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盡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連擁有一棵樹的愿望都顯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見作者的童年生活不會比苦楝樹好到哪里。
就如我們的手指一樣,盡管有的手指外觀并不讓你滿意,但是只有五個手指全部擁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個都是殘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擁有的是一個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三、拓展訓練,能力遷移。
口語表達練習題:請對照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的思想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目前為止最珍視的東西。
(小組交流、發言,派代表上臺講述。)。
四、布置作業。
1、《伴你學語文》中相關的練習。
2、將口語表達的練習題書面化,修改成文,謄清上交。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十九
2、理解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
(一)、朗讀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苦楝樹--幼小無依、枇杷樹--含蓄深沉、石榴樹--熱烈奔放。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那么兩相對比的話,我們在果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么精神?(提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情感把握。
(教師補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詢問:“我的樹在哪里”,請思考為什么作者一直在尋找樹呢?結合作者的情感脈絡來分析,沒有樹會對“我”有怎樣的影響?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樹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思考: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
(五)、總結課文。
人與樹的依存關系、對生命的思考。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六)、拓展(表達訓練)。
教后記:感情線索的把握較為簡單,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還需教師多加引導??梢宰寣W生暢所欲言,只要從文章中找到支撐。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二十
1、培養學生從文本中尋找信息、提煉信息、體會信息的能力。
2、讓學生體驗以“角色代入”方式去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過程。
討論法。
一課時。
1、預習:課前利用早讀時間布置學生速讀課文,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接觸。
2、導入:這是蘇童于20xx年發表于《人民文學》上的四篇散文之一。它講述的是發生在三棵樹和蘇童之間的一段故事。(在板書的“三棵樹”與“蘇童”間加上“和”字)。
3、提問:在預習的基礎上,按照“緣起”、“結緣”、“緣盡”的順序,用最簡潔的概括這個故事。(將學生發言中的關鍵詞書寫于課題下方左側位置)。
4、過渡:這個故事比較簡單,那是屬于蘇童的記憶,屬于蘇童一個人的故事,關于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如果我們把這個簡單的故事框架從《三棵樹》中拿掉,那么在這篇文字中還剩下什么?(情感;學生的答案若比較具體,可以將其相應地書寫在“緣起”、“結緣”、“緣盡”其中一項的右側,并將“情感”作為概括性的表述書寫于右側的最上方)。
5、要求:蘇童在這篇文字中書寫了二十多年間他所經歷的各種情感體驗,讓我們嘗試將它們從文本中尋找出來。將全文分為1—2,3—7,8—11,12—14四部分,全班四個小組各自重點閱讀其中一部分,尋找出描寫情感的細節并對其加以分析表述。
6、討論:5分鐘。
7、交流。將對學生發言的引導重點放在對細節的挖掘上,努力達到對于文本所表達情感的較深層理解。將學生發言的觀點對應地書寫在“緣起”、“結緣”、“緣盡”三階段的右側。(憧憬,渴望;珍惜,隱痛;幸福,溫暖,淡漠;無奈,愧疚,迷惑,悵惘……)。
9、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直接體驗(生活經歷)或間接體驗(閱讀、聆聽等)中尋找能與蘇童產生共鳴的故事。
10、交流。教師注意傾聽,點出學生體驗與蘇童體驗的相似所在。教師也可視情況加入講述。
11、小結:很多人在初讀《三棵樹》的時候,都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三棵樹到底是什么?它們真實存在么?蘇童真的只是要寫他和三棵樹之間那么簡單的一個故事么?此刻,當我們回顧全文的情感脈絡,回顧我們自己曾有過的生命體驗,我們看到了什么?在寂寞而自由的童年,我們是否曾經幻想過一個無法到達的世界,它那么虛幻,然而它那么真實地撫慰了我們內心的某一處空白?我們是否曾經強烈地渴望過一種擁有,然而因為我們的粗心或年輕而有心無心地造成過無法挽回的傷害,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隱痛?我們是否曾經在期待許久以后,得到上帝的垂憐,感受到意外擁有的巨大幸福?然而時光的流逝讓我們的感情終于趨向淡漠,直到永遠失去的那天,我們感受到懊悔、缺失與空落?我們是否曾在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是的,我們發現,蘇童的《三棵樹》那么像我們的生活,那些不期而至的甜蜜與無法閃躲的苦澀,它們交織在一起,讓我們感到悵惘。悵惘,這詞讀起來像輕煙一般,想起來卻是那么復雜而深刻。當我們獲得了這樣的感受時,“三棵樹究竟是什么”已經不再是個問題,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已找到了我們自己的“三棵樹”,因為說到底,作者用生命寫作,讀者用生命閱讀。
12、推薦。龍應臺《假如你為四郎哭泣》。
最新有幾棵樹備課教案(精選21篇)篇二十一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2、理解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系;。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二、教學重點:'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苦楝樹--幼小無依。
枇杷樹--含蓄深沉。
石榴樹--熱烈奔放。
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教師補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樹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著綠色的冠蓋和褐色的樹干。但是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現實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沒有樹,這讓“我”悵惘,成了“我”的隱痛,成年后我見過了很多樹,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樹,這不由的將讀者的思緒引向一個懸念:那么作者的樹到底在哪里呢?在遷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禮物――兩棵樹。在作者歡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無論石榴枇杷,還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樹,枝繁葉茂的樹。樹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是個幸運的人。
但是“我與兩棵樹的相互注視漸漸變成單方面的凝視,”“我忽略了樹”,對它熟視無睹,當樹終于有一天將離去時,我才又悵然若失起來。
(三)、主旨理解。
沒有樹讓作者悵惘、覺得缺憾,有了樹讓他覺得'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關于果樹的描寫也是本文最為歡快的章節。這說明他覺得沒有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斷尋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說“我生命中應該有三棵樹的”,只有這樣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有樹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樹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喚“我的樹”也是呼喚樹與人共生和諧的環境,呼喚對樹(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視自然?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么?
傷感、無助、無奈。關鍵是結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
(五)、總結課文:人與樹的依存關系、對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擁有的三棵樹,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系的眷戀。
(六)、拓展(表達訓練):。
教后記:感情線索的把握較為簡單,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還需教師多加引導??梢宰寣W生暢所欲言,只要從文章中找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