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宣傳語需要周期性地進行評估和更新,與時俱進地反映公司的最新形象和發展動態。公司宣傳語要具備時間性和時效性,能夠準確反映當前時代的潮流和趨勢。我們為您收集了一些成功企業的宣傳語案例,希望可以為您的宣傳策劃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一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二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跡了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據。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三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
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四
這是屈原對天發出的驚世之問,激勵著后世不斷探索前進。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沒有找到答案,但敢于發問的勇氣,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時比答案更珍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聽屈原的勸阻,要與秦國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懷王寧愿聽信讒言卻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憤,他悲憤這世間烏煙瘴氣,楚懷王身邊盡是貪婪狡猾、愚昧無知之流;屈原慚愧,他愧對戰火中飽受摧殘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潔,寧肯跳進江中葬身魚腹,也不愿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边@是屈原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寫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橘樹扎根在南國的土地,難以遷徙。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時至今日,屈原的這番話仍告誡我們要做一棵橘樹,扎根故土,愛我家園!
漫漫時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續了千年。而今,中國天眼就是人類求索的眼睛,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遠。屈原深遂的目光,透過中國天眼,看向漫漫宇宙?!芭c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p>
做一棵橘樹,為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為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永世不移!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五
“中華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隨處見,春秋戰國有孔孟,百花爭鳴巨人間,漢賦唐詩廣流傳,宋詞元曲非等閑,明清小說人知曉,現代文藝領風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寫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國》的出現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出色的選角,獨特的演繹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時,給予我們以文化的滋養。在第一期,節目以古今對話、時空轉換的方式,讓《尚書》這部傳統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
從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個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過家門而不入。卻不知他還劃定了九州。
從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紂建立夏朝,卻不知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不知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從前我只知道中國是中國,卻不知“中國”這個詞是從《尚書》中來,不知伏生一生護書傳書,以不負先人。
在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華夏為何一體?”“自古就是一體。”我不禁淚目,是啊,華夏自古就是一體。中國的大地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早已緊密的結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來的模樣,而有著歷史的意蘊和先人的足跡。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對于“根”的追尋都不會改變,它們牢牢地刻印在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中,不會改變。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這個節目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使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使典籍人人可讀,使每一個人都能知道,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圇吞棗。
“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眰鞒兄腥A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做到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六
《天工開物》這本書由宋應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我看了書,感到涉及面廣,雖然是文言文,但有譯文,注解,并配有圖,圖文并茂,雖然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但傳承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是被廣大知識分子普遍認可和遵循的“鐵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會飽讀詩書、參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應星剛開始也是如此。29歲的宋應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舉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來連續五次會試都名落孫山。這對當時還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后來他轉向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學問,向底層勞苦群眾請教,立志有所建樹。
當宋應星把志向從科考轉向實學后,他便開始了不懈的實踐和奮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種,向各類人員請教,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記錄,終于完成《天工開物》的書寫作。
宋應星這種永不言棄失敗,努力奮斗直到成功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發揚的。
貝多芬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
只有不斷努力奮斗,才會有成功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應微笑面對人生,沒有了怨言,也就不會有哀愁。一個人有了希望,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靈看世界,總是以樂觀的精神面對人生,你才會成功。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七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p>
——題記。
萬歷二十九年,他童子試落弟,父親徐有勉語重心長地說:“徐氏男兒,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于是,他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大志。自此以后,他游歷山水,在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后,寫下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記》,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記錄下了天臺山閃爍的星辰、爛漫的朝陽,還有滿是繁花的山谷,他頂著惡劣氣候登上黃山,邂逅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遇見了秀美的雙龍洞……行在路上,夢在前方。他探詢山水之中的奧秘,他以足為誓,以筆帶心,實現了自己的偉大志向,為我們留下了《徐霞客游記》。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岷山導江”,人們都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徐霞客為探尋真理,“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發現金沙江發源于昆侖山,比岷江長一千多里,于是在《溯江紀源》中將金沙江定為長江正源。正是因為他有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才能讀《徐霞客游記》而知天下地理?!安惶浇?,不知其大于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庇赂易非笳胬?,或許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艱辛!如今,高鐵代替了雙足,各種精密的儀器代替了紙筆,人們能夠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以足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記錄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生很長,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八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睂O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慎戰,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后,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獲勝。后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于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于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們知兵,重戰,慎戰,但我們認為“戰”是為了“不戰”,戰爭不是爭權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九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渡袝酚址Q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歷法?!渡袝肥恰拔幕洹保芏嗪芏嗟谝淮味荚诶锩?。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白x《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抢献孀谥腔鄣慕Y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十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并沒有領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十一
6月1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摘得“白玉蘭”的消息傳來,“典迷”一片沸騰。適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國》將于6月13日晚八點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論語》。是的,“典迷”又有過節大餐了!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盡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里。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p>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本期節目將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每逢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學說堅定的追隨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國》特別邀來四位讀書人,大家在節目中不僅精妙解讀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和后世傳播,還特別從孔子及其弟子關系的角度品讀《論語》,帶領大家感受孔子弟子響應老師召喚,凝聚在孔子周圍,共同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論語》現存二十篇,接近一萬六千字,孔子的這些言論為從何而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里邊就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兩個弟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輪流記錄??吹竭@些材料以后,我們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實際上是各有所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的來源?!?/p>
但凡讀過《論語》,一定會對“子曰”印象深刻。透過那一個個“子曰”,今人能夠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鮮明個性:子貢“富而好禮”;顏回“貧而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直爽而勇武,盡心盡力地保護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將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論語》中記錄著顏回對夫子的贊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p>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十二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之《傳習錄篇》,它是一個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節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了解與尊重。
節目的編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與古人相見,面對面地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
《傳習錄》是記錄王陽明思想的語錄體著作,由他的弟子徐愛記錄整理完成。成書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論語。論語說:言之必可行也,傳習錄說:知行合一。
“傳習”兩字源自《論語》中“傳不習乎”一語。
傳一一老師傳授的學業,包括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以及事件處理的方式、行為以及態度,即言傳身教。
習一一復習、實踐,即實踐行動。老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要時時地實踐運用。
傳習一一作為書名,是弟子想將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并不斷地將它運用于實踐。
因此,所有讀過《傳習錄》的人都可以算是陽明先生的學生。打開典籍,品讀中國。我們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并知道王陽明先生,都應該讀《傳習錄》以學習其理論,都應該踐行《傳習錄》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從而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和媽媽觀看時,心中那份驕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擊著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也來觀看這個節目哦!
2023年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大全篇十三
長江的源頭在哪兒?為了探尋這個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僅憑一雙腳走了兩年。
三百多年前沒有現代先進的測繪手段和精密儀器,沒有國家人力物力支持。僅靠著一具血肉之軀、一個崇高的理想、一個團在心頭的謎,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條漫漫追尋的長路。
小時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來所有人都說長江的源頭是岷江,可是否真實,無人證論。探尋長江源頭,走遍祖國河山,是他的初心;糾正謬誤,向世人證實“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兩年,萬里長江,沿路全靠步行,這使得徐霞客的腳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國河山,繪制地圖,詳細記錄真實數據,不怕苦難,初心不改。這些文字后來匯聚成中國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記》,寫后半部分《萬里遐征》時徐霞客已入晚年,雙腿不能行動,病入膏肓,許多人勸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搖頭,聲聲鏗鏘:“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應把心血和生命傾注于國家,朝朝暮暮,與山川湖海作伴,無怨無悔,矢志不渝。《徐霞客游記》實實在在是用雙腳走出,用心血瀝出的。這是一條悲壯的路,為后世地理學做了厚實的鋪墊,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發的進步發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徐霞客,一個游人、文學家,也是一個堅守初心的地探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