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mouqm"></ul>
  • <strike id="mouqm"></strike>
    <ul id="mouqm"></ul>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虛詞(匯總9篇)

    時間:2025-05-02 作者:儲xy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一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p>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可譯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ā短砌虏蝗枋姑罚?/p>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1.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保ā队伟U山記》)

    2.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譯為“像”“好像”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織》)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

    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表處所、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1.做,作為,當成,成為。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為。

    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3.判斷詞,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譯為“為了”“因為”。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譯為“給”“替”。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3)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相當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等。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作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作用。

    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1.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可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ɡ畎住洞阂寡缣依顖@序》)

    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連接上、下、東、西、往、來等字,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等界限。

    1.依照,根據。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2.原因,緣由,機緣。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1.根據。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

    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1.在,從,到。

    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5.被。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鄒忌諷齊王納諫》)

    (2)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1.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1.和,跟,同。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1.給予,授予。

    生二人,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2.結交,親附。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龐煖易與耳。(《史記·燕世家》)

    4.參加,參與。

    蹇叔之子與師。(《蹇叔哭師》)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系,用在分句中,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使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已經”。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

    1.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1)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1)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ā读H藺相如列傳》)

    (3)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3)之二蟲又何知?。ā跺羞b游》)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時間名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二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例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作連詞。表示兩種(或以上)情況可供選擇或者動作行為的交替發生,可譯為“或者”“有時”。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沒。(《周處》)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1.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結。可譯為“……以后”“已經”“完全”等,有時“既已”連用,可譯為“已經……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時間以后,發生了某事,可譯為“不久”,有時“既而”連用,意義不變。例如: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論戰》前“既”,已經;后“既”,完全。)

    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2.用作連詞。連接詞與詞、分句與分句,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實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論。常和“且”“則”“又”等詞前后呼應。例如: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1.用作連詞。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讓步,可譯為“即使”“縱使”;或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與妻書》)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2.用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相銜接,或表示兩種情況緊相聯系??勺g為“立即”“馬上”“就”等。例如: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采草藥》)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治平篇》)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罚?/p>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

    1.用在假設關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種假設,然后轉入正意,可譯為“即使”。例如: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用在轉折關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勺g為“雖然”。例如:

    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

    3.復音虛詞“雖然”。

    現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合在一起,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相當于“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么講”。例如: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

    “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還常和“則”結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2.用作代詞。相當于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

    使之然也。(《勸學》)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3.用作助詞,又分兩種情況。

    (一)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于口語的“……地”。例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二)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然”還常作應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或者表示贊成、同意,即“認為是”“認為對”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聞。”(《譚嗣同》)

    成然之。(《促織》)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p>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惟(唯、維)

    1.用作副詞。

    (一)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譚嗣同》)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個范圍,相當于“只有”“只是”。如: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赤壁之戰》)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夢溪筆談》)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當于“希望”或“請”。如: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根據與緣由,相當于“正因為”“只因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ブ戰》)

    2.用作助詞,常與“是”搭配成固定結構“唯……是……”。如:

    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問說》)“惟”“唯”“維”作為虛詞使用時,古時可以通用。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1.用作副詞?!吧w”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于現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將伐顓臾》)

    表示這種意思的”蓋“,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與妻書》)

    2.用作連詞。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如: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雁蕩山》)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彼白纸Y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彼昂汀币浴斑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1.用作疑問副詞。

    出現在疑問句中,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于”怎么“”怎樣“。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2.用作疑問代詞。

    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相當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鴻門宴》)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1.用作連詞。

    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所以“”因此“。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有時用”是故“”以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2.用作副詞。

    有”從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史記刺客列傳》)

    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1.用作無指定代詞,充當主語。

    (一)代人時,相當于”沒有人“”沒有誰“。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二)代物時,相當于”沒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罚?/p>

    2.用作否定副詞。

    (一)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表示否定,相當于”不“。

    今為君計,莫若遺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訓儉示康》)

    (二)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勸戒或禁止,相當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ā冻啾谥畱稹罚?/p>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貨殖列傳序》)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埃ā稌╇u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ā丁粗改箱洝怠泛笮颉罚?/p>

    嗚呼,亦盛矣哉?。ā段迦四贡洝罚?/p>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ā垛叶〗馀!罚?/p>

    2.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時鐘山記》)

    表示反問語氣的,如: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語氣助詞

    1.用于陳述句尾?;蛑隙ㄕZ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ā冻啾谥畱稹罚?/p>

    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嗚呼,烈矣?。ā蹲T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1.用作代詞。

    (一)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爾何知?。ā顶謶稹罚?/p>

    中壽,爾墓之要拱矣!如有營,(《ブ戰》)

    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胡瞻爾庭有縣}兮(《伐檀》)

    (二)指示代詞,相當于”此“”如此(這樣)“”那“。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2.用作副詞,用來修辭動詞,相當”這樣(地)“。

    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3.用作助詞。

    作形容詞、動詞的詞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當于”的“”地“”著“。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

    子路率爾而對曰:……(同上)

    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祭妹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同虛詞”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語氣,相當于”罷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表敘述語氣,相當于”了“或不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已“當做虛詞,可作副詞、連詞與助詞。

    1.用作副詞。

    (一)表動作行為、事情的完成或時間的過去,相當于”已經“。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過秦論》)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牛困人饑日已高。(《賣炭翁》)

    (二)表兩件事之間相隔時間短暫,常用”已而“,相當于”不久“”一會兒“。

    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p>

    (三)表程度很高或過分,常放在形容詞之前,相當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2.用作連詞,”已“同”以“,和”來“”后“”東“”西“”上“”下“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隆中對》)

    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詞?!币选胺旁诰淠┍硎緞幼餍袨榈募瘸蔂顟B,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語氣,相當于”了“;有時”也已“連用,加強語氣。有時也表感嘆,相當于”啊“。

    是善惡之分也已。(《荀子.惡性》)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當作虛詞,可用作代詞和助詞。

    1.用作代詞。

    ”夫“作代詞常放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前,表近指與遠指。

    (一)表近指,相當于”這“或在”這“后加適當的量詞。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二)表遠指,相當于”那“或在”那“后加適當的量詞。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用作助詞。

    (一)用在句子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稱為”發語詞“,也可用復音虛詞”且夫“,不必譯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問說》)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啊“或”了"。

    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ā洞倏棥罚?/p>

    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ā秵栒f》)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三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惫笮贰<垂笮譄o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與他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敝x安大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著風飛舞?!碧荡笮ζ饋怼K褪侵x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與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與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兩漢: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拷吘骋粠У娜?,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先秦: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譯文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彼麄兏舯诘睦先艘策@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與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與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了?!?/p>

    結語:以上是小編推薦初中文言文翻譯大全的內容。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F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四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用作代詞。有時分指它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時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種情況,可譯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譯為“或許”、“也許”、“可能”等。例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作連詞。表示兩種(或以上)情況可供選擇或者動作行為的交替發生,可譯為“或者有時”。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沒。(《周處》)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五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六

    語文考試說明指出“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分析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有關虛詞的考題,出題的角度都是重在區分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F列出20考試說明中20個虛詞的詞性、用法和意義,并主要以課文基本篇目中的句子為例,用由簡到繁的順序排列。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可不譯。

    1、表示判斷語氣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負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

    3、表示疑問語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語氣助詞

    1、用于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

    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譏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嗚呼,烈矣!(《譚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于疑問句,助疑問語氣。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助詞

    1、在別的詞(形容詞、動詞)或短語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勺g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采草藥》)

    2、“者”用在判斷句或定語后置句中,起提頓作用(或說是一種標志),不譯。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在判斷句或定語后置句中,起提頓作用(或者說是一種標志)。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4、“者”有時放在時間詞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5、“者”有時放在數詞之后,可譯為“個”“樣”之類。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6、“者”有時用在句末,可譯為“……似的”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7、用在因果復句中,起提頓作用,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介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到”、“到”“在”“自”“從”、“在……方面”“在……中”、“向”“跟”“同”“從”“自”“對”“對于”“給”、“由于”“因為”等。

    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到)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由于、因為)

    2、放在形容詞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比)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比)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崤之戰》“從這時”)

    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3、復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一種表示目的、手段、工具、憑借等,可譯為“用來……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一、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測度語氣,常和表示測度的語氣詞“殆”“得無”“無乃”等前后呼應,可譯為“吧”。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孟子〉兩章》)

    3、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等。

    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4、表反詰語氣,常和語氣詞“豈”“其”“寧”等,或疑問代詞“安”“胡”等前后呼應。譯為“嗎”或“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5、形容詞詞尾,同“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介詞用法與介詞“以”基本相同。

    一、助詞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如樂作焉。(《石鐘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萬鐘于我何加眼焉!(《〈孟子〉兩章》)

    形容詞詞尾,同“然”。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二、代詞第三人稱,可譯為“他”“它”。

    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三、兼詞兼有“于”“此”,可譯為“在這里”“到這里”。

    微波入焉。(《石鐘山記》

    有青麻頭伏焉……(《促織》)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一、介詞

    1、介出動作的另一施事者,組成介詞結構,作狀語??勺g為“跟”“同”。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字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介出動作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詞結構,作狀語??勺g為“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較的對象,組成介詞結構,作狀語??勺g為“跟……相比”

    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公輸》)

    二、連詞

    1、連接并列的兩個詞、兩個短語,作主語或定語??勺g為“和”“跟”等。

    ……而戶口則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余也。(《治平篇》)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

    2、“與其”和“孰若”“不如”“寧”等虛詞相呼應,用在選擇分句中,表示取舍。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三、語氣助詞

    表示疑問、反詰、測度、感嘆等語氣。同“歟”。

    1、表示詢問語氣,用在是非問句的末尾,譯為“嗎”;用在特指問句和選擇問句的`末尾,譯為“呢”;用在選擇問句中常與選擇連詞“抑”相配合。

    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2、表示測度語氣,兼有感嘆意味,常與“其”等語氣副詞前后呼應,可譯為“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大概)由(仲由)與(吧)?”(《論語·公冶長》)

    3、表示反詰語氣,兼有感嘆意味,有時與“豈”“得非”“獨”“況”等虛詞前后呼應,可譯為“嗎”或“吧”。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五人墓碑記》)

    4、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吧”。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啊)!(《師說》)

    一、連詞

    1、主要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可是”“但是”。

    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

    2、“然而”,可譯為“如此(這樣),可是……”。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指南錄〉后序》)

    3、“然則”,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代詞相當于口語中“這樣”“如此”。

    輮使之然也。(《勸學》)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三、助詞

    1、用在形容詞后,作為詞尾,相當于口語的“……地”。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

    2、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州記》)

    [附]“然”作謂語,作用相當于動詞,意為“是的”“對的”,常見于應對之詞。

    成然之。(《促織》)

    一、代詞

    1、表對稱,第二人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那樣”“如此”。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二、連詞

    1、表假設,常用在復句前一分句中,可譯為“如果”“假如”等。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高祖本紀》)

    三、助詞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和“然”的作用相似,可譯為“……的樣子”“地”。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惆悵地)(《司馬相如列傳》)

    [附]“若”作動詞,表示比擬或比較,可譯為“像”“如”“比得上”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論貴粟疏》)

    一、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為”等。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請為將軍籌之。(《赤壁之戰》)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

    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

    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

    6、表示被動關系,可譯為“被”。有時構成“為所”或“為……所”。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7、“為”與句中的短語組成介賓結構,可譯為“在……的時候”,《辭?!纷⑨尀椤叭绻?。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王甚喜人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韓非子》)

    二、助詞用在疑問句之后,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何”“焉”配合用,可譯為“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張衡傳》)

    2、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依據,可譯為“趁著”“按照”“憑借”。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3、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式,可譯為“由”“經過”“通過”。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連詞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于是”“便”“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振聲激揚,伺者因之覺知。(《張衡傳》)

    一、疑問代詞

    1、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何”的位置一般在動詞前,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者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復音虛詞

    1、“如何”“若何”“奈何”,都是動詞性短語,常作謂語,譯為“怎么辦”。

    2、“如……何”“若……何”“奈……何”,一般可譯為“對(把)……怎么辦”。

    3、“何如”,可譯為“怎么樣”;又用于比較,相當于“孰與”。

    4、“無何”,可譯為“沒有多久”。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有單用“且”的,有構成“且……且……”“既……且……”式的??勺g為“又”“又……又……”“既……又……”“一邊……一邊……”等。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遞進關系,或引起推論,可譯為“而且”“況且”“尚且”。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以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3、表示選擇關系,可譯為“還是”“或者”。

    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酈生陸賈列傳》)

    二、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因而”“便”,或不譯。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

    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鴻門宴》)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二、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可譯為“你的”,用法同“乃”;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復音虛詞“而已”相當于“罷了”;“既而”“已而”可譯為“過一會兒”“不久”。

    一、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可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作第一人稱,譯為“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之至湖口。(《石鐘山記》,代人,作兼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而公子親數存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此”。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或介詞之間,“之”可不譯出。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是一個整體概念)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可譯為“就”“便”,或“原來是”“已經是”“原來已經”。

    每聞琴瑟之音,則應節而起。(《促織》)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

    2、表示假設關系。有的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表示兩個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勺g為“可是”“卻”;“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遠,其人則近。(《論語·學而》)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二、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也。(《捕蛇者說》)

    一、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于是”。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于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代詞

    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三、連詞譯為“若夫”“至于”“如果”。

    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2、第三人稱代詞,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譯為“我的”“我(自己)”。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的”。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副詞

    1、放在句首或謂語前,表示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或許”“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孟子〉兩章》)

    2、放在句首或謂語前,表示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3、放在句首或謂語前,表示婉商語氣,可譯為“還是”。

    汝其勿悲!(《與妻書》)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4、放在句首或謂語前,表示期望語氣,可譯為“可要”“一定”。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三、連詞

    1、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采草藥》)

    2、表示選擇,可譯為“還是”“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四、助詞沒有實在意義。霰雪紛其無垠兮。(《涉江》)

    一、介詞常帶賓語,用作狀語或補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對象、產生的原由等。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拿”“用”“憑借”“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荊軻刺秦王》)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生以鄉人子謁余。(《送東陽馬生序》)

    公子為人……不敢以其富貴驕士。(《信陵君竊符救趙》)

    于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戰》)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6、“是以”,相當于“因此”“所以”;“以是”,相當于“因此”“由此”。

    7、“有以”,相當于“有什么……”;“無以”,相當于“沒有什么……”。

    8、“何以”,可譯為“怎么”“根據什么”“用什么”“因為什么”等。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以致”等。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4、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

    三、副詞通“已”,可譯為“已經”。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附]動詞:“以”,認為;“以……為”,“用……作”“把……看作(當作)”。

    動詞“以”用如名詞,可作“緣由”“原因”。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七

    掌握15個文言虛詞

    5課時

    1、而

    一、第二人稱代詞,可譯成“你”“你的”,會考復習—文言虛詞.。

    某所,而母立于茲。

    二、連詞。

    表并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1、蟹六跪而二鰲 表并列

    2、驪山北構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飾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轉折

    5、學而時習之 表遞進

    6、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表假設

    7、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

    三、語氣助詞。

    1、與“已”連用,表示一種限制語氣。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與“既、俄、已”連用,表示較短的一段時間。

    既而兒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二、句尾語氣詞,表反問或感嘆。

    1、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或“呢”。

    其孰能譏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嘆。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呀”。

    例: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三、句中語氣詞。

    知不可乎驟得

    四、介詞 。

    用法相當于“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王變乎色,曰:……

    3、其

    一、代詞

    二、語氣詞。

    表示揣測、反問、期望、祈請或命令等語氣。

    1、表反問

    其孰能譏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表揣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選擇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還也,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會考復習—文言虛詞.》。

    5、表期許、強調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連詞,表假設,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低下)。

    四、形容詞詞頭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4、且

    一連詞,表遞進,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況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副詞。

    1、暫且,姑且。

    茍且偷生

    2、將近。

    不出,火且盡。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據。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6、為

    一、動詞。

    (wei)

    二、介詞。

    (wei)

    1、表示對象。

    譯作:“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

    可譯為“因為”。

    為國捐軀

    3、表目的,可譯為“為了”。

    為之一振

    各為其主

    4、表被動。

    (wei)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過?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三、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感嘆。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第三課時

    7、焉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硿硿焉

    盤盤焉,囷囷焉

    二、兼詞。

    相當于“于何”、“于此”。

    可譯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如樂作焉。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八

    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憑借”、“根據”等。

    如:

    (1)何以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獞{借

    (2)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鶕?/p>

    2、作連詞

    表原因時,可譯作“由于”、“因為”。

    文言文虛詞且的用法篇九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在___

    余始循以入___表順承,相當于‘‘而”___

    回視日觀以西峰___和“上“‘下”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線___

    自唐顯慶以來___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線___

    是時以大中72撫吳者為魏之私人___介詞,憑借……身份___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___并列關系___

    余與四人擁火以人___順承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___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___因為,連詞___

    則思無以怒而濫刑___因為,介詞___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___來___

    雖董之以嚴刑 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組___用___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___把___

    與其所以失之者___介詞、與“所”組成“……的原因”___

    可以知之矣___介詞,“憑借”___

    其皆出于此乎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___在___

    室西連于中閨___和___

    師不必賢于弟子 其制稍異于前___比___

    而恥學于師___向___ 不拘于時___被___

    或曰:六國互喪,率路秦耶或曰:此東海也___有人,代詞___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___有的……有的___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末易量___也許___

    或得日,或否___有的,代詞___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___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___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___名詞詞尾……的樣子”___

    有穴密然 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___形容詞詞尾,“……的樣子”___

    然五人之當刑者,意氣揚揚___不過,但是___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腮之下 ___這樣,那樣___

    沛公然其計,從之___認為……是對的___

    然視其左右 然余居于此___然而連詞___

    佯狂不知所之者 ___到、往、去,動詞___

    頃之___湊足音節___

    吾妻死之年___那___

    撫之甚厚___她___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___用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___

    猜你喜歡 網友關注 本周熱點 精品推薦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上課遲到檢討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整改措施需要在團隊或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產生實質性的改變和提升。定期組織培訓和學習,提升員工的技能和知識水平。1、能觀察指令,發現事物在大小、數量、形狀等方面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偨Y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
    運動會是學習和鍛煉的結合,讓學生們在體育項目中感受快樂與拼搏。如何通過巧妙的宣傳方式,在學校中營造出運動會的濃厚氛圍,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其中的激情與熱血。小編為大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什么樣的總結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
    請示能夠幫助我們及時地獲取領導的意見和決策,從而更好地推動工作的進展。請示時,要確保對方理解你的問題和需求。最近發生了一起緊急情況,為了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請示
    軍訓心得是在參加軍事訓練活動后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和提高。通過閱讀這些教學反思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師在教學中所面臨的
    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文明禮儀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個人形象,還能夠改善社會環境,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度。提升自身的文明禮儀水平,需要堅持日常的修養和不斷的自我反思。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
    公司宣傳語需要周期性地進行評估和更新,與時俱進地反映公司的最新形象和發展動態。公司宣傳語要具備時間性和時效性,能夠準確反映當前時代的潮流和趨勢。我們為您收集了一
    幼兒園工作計劃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工作,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以適應幼兒園發展的需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機關單位工作技巧,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
    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
    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
    讀書心得是對讀書過程中所體驗和思考的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書中的知識和思想。在這里,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選的軍訓心得范文,它們涵蓋了個人成長、團隊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小高考沖刺
    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
    貧困申請書的撰寫還需要充分展示貧困家庭自力更生、自立脫貧的決心和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貧困申請書范文,供參考,希望能給申請人提供寫作靈感。尊敬的領導:你們
    學習心得是我們對學習經歷的總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回顧和反思。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學習心得,小編整理了一些經典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
    心得體會是對一段經歷、學習或思考的總結和感悟。我們應該重視心得體會,將其作為一種寶貴的財富,不斷積累和分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
    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案范文
    在幼兒園教案中,教師會安排一系列的活動和教學內容,有助于幼兒全面發展。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找到更多的二年級教案范文,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1、提高安全意識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什么樣的總結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時間管理議論
    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
    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掌握報告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對于個人和組織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
    在社會發展中,低保申請書對于促進經濟公平和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一些來自不同行業和崗位的轉正申請書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參考。尊敬的學校領導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
    “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
    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我們如何才能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
    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
    總結不僅僅是總結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研究經驗,發現做好工作的規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誤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工作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
    總結不僅僅是總結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研究經驗,發現做好工作的規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誤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工作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
    制定計劃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現狀,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礎上進行的,是依據什么來制定這個計劃的。計劃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計劃
    獎學金申請書能夠展示申請者的學術成就和個人品質,增加申請成功的機會。離婚申請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個性化修改,以更好地表達申請人的意愿。撤銷行政處罰強制執行申請
    在辯論過程中,各方將通過提出事實、邏輯和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并試圖揭示對方觀點的弱點和缺陷。辯論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辯證分析方法來增強自己的論辯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
    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
    安全標語的設計應注重視覺沖擊力,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提高警覺性。安全標語的內容應該具有積極正向的意義,既能提醒受眾注意安全,又能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安全生活靠大
    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
    軍訓心得是對軍事訓練中所形成的良好習慣和行為規范進行總結和歸納,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培養和堅持這些習慣。請看以下實習心得范文,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寫作時的靈感和
    總結學習心得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習慣和素質,能夠幫助我們不斷提高自己。通過閱讀學習心得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在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從而避免重蹈覆轍。
    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
    總結不僅僅是總結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研究經驗,發現做好工作的規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誤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工作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在今后工作中
    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
    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
    “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總結嗎
    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講人,非常榮幸能夠與大家共同探討這個話題。寫一個完美的開場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過不斷練習和改進,我們可以提高開場白的質量和水平。請大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精品极品|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97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99热精品| 99re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入口在线观看 |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大片国产大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黑人又硬又粗免费看51社区国产精品视|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精品九九久久国内精品|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