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節夜晚,人們會一起游園賞燈,觀賞各種精美的燈籠和燈飾。元宵節的歷史悠久,下面是一些關于元宵節的歷史和傳說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一
今天,吃過午飯,我早早地等著包美味的湯圓。我今天包的美味的湯圓可有兩點不同哦!第一點,里面的餡是咸的`,由咸菜,香菇,豬肉組成。第二點就是美味的湯圓外面還要包一層糯米。
開始包美味的湯圓了!只見媽媽往米粉中放了熱乎乎的泡飯。我見了,連忙問媽媽:“媽媽,干嗎要放泡飯啊?”媽媽回答道:“那是為了讓面團稍微硬一點,如果太軟了就不好包了。”和面時,我們加了好幾次熱水。緊接著,開始包美味的湯圓了。先在小圓面團上弄一個洞,漸漸地把這個洞捏大。然后,在洞里面放上準備好的餡,再把洞口封住。最后,把一個個的美味的湯圓放進糯米中,滾上幾次,讓糯米均勻地粘在美味的湯圓上。這樣,一個個完美的美味的湯圓就大功告成了!把這些美味的湯圓放進鋁鍋里,蒸上八到十分鐘,就可以熟了。
一個個晶瑩的美味的湯圓,咬上一口,露出了里面的餡,這餡別提有多鮮了。還有外面那層糯米,粘乎乎的糯糯的,兩樣合起來一起吃,更是鮮上加鮮。那美味的湯圓我一口氣吃了五個呢!這美味的湯圓實在太好吃了!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二
“湯圓湯圓送湯圓,香香的湯圓是圓又圓……”,這是一首過元宵時唱的《湯圓》。因為,大伙兒都說吃湯圓,夢也圓,所以,阿姨唱,叔叔唱,伯伯唱,大伙唱。
在放假的幾天中,我最快樂的一天,要屬元宵節了。那天,伯伯來到我家吃飯,伯伯剛坐下就問我:“凡琪,你放過煙花嗎”我回答道:“放過一兩次。”伯伯接著說:“那你還想放一次嗎”我說道:“當然想啦!可是媽媽偏說說放煙花有危險!不讓我多放。”伯伯說:“不用怕,我跟你媽說,她會同意的!”我高興得蹦了“三千尺”,我大喊道:“又可以放煙花了!又可以放煙花了!”我扭過頭對伯伯說:“還是伯伯最愛我!”伯伯對我笑了笑,又回頭看他的.報紙去了。
吃過飯后,伯伯給了我一大袋煙花和三根香,就讓我和媽媽下樓去放。到了樓下的石頭椅子旁,我先把煙花管放在地上放好后,然后用點燃的香將煙花管旁的引子點燃,沒過多久,煙花像火箭一樣“嗖”的一聲,飛上了天空,然后,“碰”的一聲在天空散開了,真像一朵花開了!后來,我看了看,有紅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綠的,各種各樣,各色各異,真好看!
后來,我回家后,媽媽端了一碗湯圓給我吃,啊!元宵節我真喜歡你!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三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得吃湯圓。這湯圓以前叫元宵,正因為它的名字,這個節日才叫元宵節。湯圓好吃,做法還挺復雜,首先得把和好的面粉在手里揉成一個球,再壓扁,把上好的餡放在中間,將它用面團裹實,再揉緊一些,不能讓面皮破開。這樣,一個完美的湯圓就做好了。
湯圓滾進鍋里,湯汁是加了紅糖的'。紅糖那獨特的成分,穿透面皮,直滲進餡料里邊,觸發了餡料平常吃不出來的獨特甜味。就像是棉花糖混了淀粉再加上豆沙蓮蓉。面皮在鍋中翻騰的時候有了彈性,把餡料的香甜全都死死地鎖在里邊。咬開一口,勁道柔軟的皮和餡料和紅糖水的香甜在嘴里翻騰,一會就化開。咽下去之后,那香味還在嘴里久久回蕩。
煮湯圓講的是技術。沒煮熟容易粘牙,煮過頭會破開,煮正了味道才好。面皮的含水量也要把握好,否則湯圓還沒煮就會裂開或黏在鍋底。做湯圓的每道工序都至關重要,有的人嫌包湯圓麻煩,還來了個“逆向思維”:把面和餡反過來包,餡包在面皮外面!也可能是餡比較有彈性,有的人直接把餡揉成團,不用皮,直接扔進鍋里讓它自己煮去了。湯圓一出鍋,嗬!啥形狀的都有。有全是皮,不裝餡料的,有用餡料捏成各種形狀的,有餡和面皮混在一起的“藝術磚紋湯圓”的,還有超大型的“什錦餡”湯圓。大家連嚼帶吞,狼吞虎咽,一個個爭先恐后地搶著往自己碗里盛,大半鍋湯圓一會就只剩一灘水了。就連那擺在桌上的兩大袋子雪餅,現在是誰都奈何不來了。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四
正月十五,我國最熱鬧的節日――元宵節,那一天我們一家過得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美味的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今晚奶奶“權力下放”,把煮美味的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著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美味的湯圓的經驗: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會過稀;也不能過少,少了沒粘性。然后取一塊皮在手掌中搓成圓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個窩,把芝麻搗碎做餡,放在里面“包”好。放餡時一定不可以太貪心,否則會把皮的“肚子”給撐破的`。包好后,終于可以下鍋了。我按照奶奶說的煮美味的湯圓的四個訣竅:“開水下鍋,慢水煮,點冷水,勤換水”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進水里。沒多久,可以起鍋了,掀開蓋子,只見一個個雪白的美味的湯圓漂浮在水中,彼此緊貼著,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它們舀到碗里,聞著那香噴噴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剛把美味的湯圓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開了。大家高興地吃完了我煮的美味的湯圓,“美食家”奶奶給我打了一個九十三分,夸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美味的湯圓就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美味的湯圓,覺得特別好吃,心里特別開心。盼望著明年元宵節時再做美味的湯圓給大家品嘗。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五
今天,媽媽和外婆在湯圓,我手里癢癢的也想露一手,在我真誠地請求下媽媽很爽快地答應教我做湯圓。
我的小手馬上忙活起來了,手上沾滿了白白的粉,因為我加的水太多了所以手上的糯米粉爛爛的,甩也甩不掉,不過我覺得十個手指插在糯米粉里亂攪,那才有意思呢。不過媽媽很快弄掉了我手上的那些糊糊,把糯米粉團成了一團。開始做湯圓了,媽媽首先掐一團糯米粉,小手用力地把它搓成一個圓球,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做,開始速度挺慢的,做得也不好,有大有小不均勻,慢慢地也就學會了。不知知覺,我和媽媽把粉團全做完了。然后把湯圓放進燒開的水里煮,不一會兒,又香又甜的湯圓出鍋了。
這次的元宵節,吃著我自己親手做的湯圓,回味無窮啊!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六
早上,大家都在睡覺,我早早的起了床,因為肚子餓得唱起了“空城計”。
我打開冰箱一看,呀,龍鳳湯圓!這可是我最喜歡吃的呀!為何不自己煮著吃呢?
說干就干,我立刻行動起來。先把鍋洗干凈,在倒些清水,然后打開煤氣灶燒水。不一會兒水沸騰了,我把湯圓倒進鍋。這些湯圓就像一個個優秀的跳水運動員,爭先恐后的躍入水中,水上頓時建起了小浪花。當湯圓沉入時,我趕緊拿著鏟子,沿著鍋邊向鍋底伸去,小心翼翼的推了幾下,湯圓便一個接一個的漂起來,沉下去,好像在跳水上芭蕾。最后,我蓋上鍋蓋,靜靜的等待著。
幾分鐘后,鍋里冒出了熱氣,鍋蓋輕輕的跳動。我打開鍋蓋,啊!湯圓伏在水面上了!你看!他們在仰著臉看我呢!媽媽說過,湯圓浮在水面上,不打轉,就說明熟了。
我還愣著干嘛?趕快吃啊!
文檔為doc格式。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七
元宵佳節即將來臨,恰巧也是新年期間,而元宵節的代表食物是什么?毫無疑問,正是味道十分美味的湯圓。每每想到湯圓,就會同時想到清朝一位詩人的詩,“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因為正逢新年,到家里做客的客人很多,正在元宵前兩天的時候,姑姑來了家里。媽媽和姑姑興致勃勃的聊了許久,突然聊到大后天的元宵節,媽媽來了興致,推推我的肩膀,說教我學做湯圓。
當時我正在看電視,一邊啃著蘋果,聽到媽媽的話,也就隨口應了句“好”。我本這只是媽媽的一句玩笑話語,當了十二年的母女,我難道不了解她?常常說要做什么,到最后也沒做成,何況我倒從不知道她會做湯圓。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竟然早起上街去買了做湯圓要用到的餡料和面粉。我當時十分詫異,媽媽搗鼓好了湯圓餡料,叫著我的名字,讓我跟她進廚房去。
當時我就猜到她是要教我做湯圓,雖說有些驚訝,但是心想:湯圓看上去很好做嘛,試試看也未嘗不可。于是跟著媽媽的腳步進了廚房。
現下是大冬天,正好是最冷的那幾天,廚房的窗戶都因為呼嘯的大風和時不時的大雨而關著,偶爾發出風雨夾擊敲打的聲音。可媽媽依舊挽起衣袖,用冷水洗了手,從面粉袋里撒下白白軟軟的面粉。
媽媽沒有看我,手已經開始在忙活了。她說:“我先示范一遍,你看著我怎么做的,我想你這么大了,怎么說都應該能看懂。”我點點頭。
接著媽媽又說:“首先要加一點油,再放點水,記住,水是不溫不熱的最好了。這樣的面粉才不會過硬或者太軟。”說著就放入油,加了水下去。我現在是似懂非懂,不過還是記下了媽媽的話。
因為家里沒有搟面棍,所以只能用手。媽媽的手在面粉上左右捏著,面粉的每一部分都被媽媽的手碰到,她的手是正常的黃色肌膚,到了冬天被凍得有些發紅,可是一碰過白似云的面粉,立馬變成白色,就像一下子從一個黃種人變成了白人一樣。假如不是親眼見到媽媽在搓面粉,她就這樣不洗手走出來,我一定會以為她的手染成了白色。
我常在電視上看見別人捏面粉,可是真正看見又是不一樣的感覺。只見媽媽熟練的動著手,用手大力揉捏著面粉,面粉漸漸變成了一團的形狀。媽媽反復做著這樣的動作,我在一邊仔細的看著,我對做湯圓已經起了濃厚的興趣。
大約過去十分鐘,面粉依舊是團形,但不像剛才那樣硬,而是軟趴趴的。媽媽此時又開口道:“面粉已經弄好了,我們接下來要加餡了。”
聽到這話,我又瞪大雙眼,唯恐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媽媽從那團面粉里捏下一塊,揉成圓形,用食指和中指在圓中心戳下去,圓形面粉凹下去一塊地方,用勺子將花生餡放進去,然后在那個被戳開的地方慢慢的捏,直到開口的逢被合起來。
這時媽媽又仔細的將其他地方捏圓,到最后成了一個圓形湯圓。我定睛一看,不禁大呼:“好厲害!”媽媽弄的湯圓實在是圓,而且白白的、小小的。
媽媽似是得意的笑了,道:“好了,第一個湯圓正式完工!不過我們的目標可是要做三十個湯圓噢,我一個人可是忙不過來的,所以你要學會怎么做,以后就可以幫媽媽。”
我聽到這話,連忙點頭,說:“是!我當然會!不過媽媽,我想您得先讓我試試怎么做。”我露出笑嘻嘻的表情,不用說我也知道此刻我笑得有多奸詐。我當然是十分渴望趕緊自己嘗試一下的,而且它看上去又那么容易。
媽媽無奈的指了指剛才剩下的面粉:“好好好,那么這團面粉就是我交給你的任務了,應該還能做五個的,你就把這團面粉用完吧,一點也不許剩,而且等會兒我要檢查你的成果。”我大力的點頭,仿佛害怕媽媽反悔。
唉,我重重的嘆了口氣,真想放棄。但是這時媽媽卻說:“不行,你可是答應了要學的,怎么能中途放棄?不過你要想出去外面慢慢看電視啃蘋果的話,我也只能自己忙活了。”媽媽的話無疑是激將法,我本來心里就不想放棄,聽到這話更是堅定決心。
于是我繼續動起手,又捏了一兩分鐘,才勉強捏成一個還算像模像樣的圓形。好吧,看來也只能這樣了,至少沒有剛才難看了。我這樣想著,就要進行下一步——放餡了。
我學著媽媽的樣子,也是將那圓中心的位置往下按,再放入花生餡,一心以為這次要成了,但是沒想到餡放得太滿,竟然無法將湯圓合起來。我只好把露在外面的花生餡都掃下去,又重新做了一遍。
很好,我對著自己手中的那塊唯一也是第一個成品露出挫敗的神情。面前這個不圓又十分難看的,根本就不像是湯圓的東西,真想放下它馬上跑出去看電視而不是繼續做下一個,哪怕是被媽媽嘲笑也好,畢竟這實在是太難看了。
媽媽這時扭過頭,看見我手中的湯圓,不禁“噗嗤”笑出聲來,我警惕的將手放到背后,不讓媽媽看到。“這樣吧,我再來教你一遍好了。”
我雖然看上去極其不愿,但心里別提多開心了,嘴里還是慢慢說道:“那……好吧……”
媽媽不厭其煩,耐心的指導我,這下我終于恍然大悟,繼而懂得了一些訣竅,第二次獨立做湯圓,已經比開始有些起色了,雖然說依舊是不圓,好歹終于有個湯圓的樣子了。
接下來我又陸續做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第五個做完的時候還剩下一點面粉,不過那點面粉已經不夠做第六個了,而我將剩下那點也弄得臟兮兮的,媽媽看見也不愿用這點混進別的面粉里,干脆扔進了垃圾桶里。
媽媽也快做完了,趁著這會兒,我仔細的觀察我做好的五個湯圓。恩,我突然想給自己一個大拇指——假如不看前兩個湯圓的話,那就真是太完美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媽媽將我們昨天做的那三十幾個湯圓給煮了——是當時用的時候剩下了一點面粉,于是比計劃多做了幾個。我和爸爸媽媽樂滋滋的坐在客廳上一邊看節目一邊吃著滾燙的湯圓,心里別提多美。
2019年元宵節的這天,我學會了做湯圓,同時我很想對媽媽說一句“媽媽你真棒”,她做的湯圓實在是太好看了。我想除非我再學一段時間,否則是不可能達到她那種地步的。
媽媽那天晚上跟爸爸開我玩笑說:“你女兒可本事了,學會了做湯圓。”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八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后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0—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粘高梁面、黃米面、江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素的有芥、韭、蒜、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長久、勤勞、向上的意思。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豆沙、什錦、芝麻、山楂白糖、花生,象征甜甜美美的幸福生活。此外湯圓還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一碗湯圓中國人吃了幾百上千年,吃到現在更是花樣繁多。市面上有紫色紫薯外皮的、有黃色玉米外皮的,還有雙色、三色湯圓。
湯圓本身就屬于精糧,再加上糯米和餡料的原因,很多人吃湯圓往往會感到不易消化,所以吃湯圓時更需要注意搭配。營養專家表示,湯圓的皮和餡都含有很高的熱量,其給人體提供的能量不亞于主食,所以在吃湯圓時應有所節制。正月十五吃元宵乃傳承已久的民風民俗,享受美味自然順理成章,但切不可過度食用,讓幸福的沖動損傷了我們身體的健康,只有擁有一個健康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九
微風吹吹,柳絮飛飛。小柳絮們乘著風力大飛機來到了天空中。它們整齊地排著隊,向那穿著藍布衫的天哥哥和穿著白色長裙的云姐姐問好。幾朵淘氣的小白云飄過來,一齊說:小柳絮,真調皮。瞧你們的'黑斑點(種子)!你們不是小白云,卻學我們扮樣子!小柳絮們說:小白云,真淘氣。成天東轉西看,不一會兒就跑沒影,白云姐姐很生氣!大家哈哈大笑。
微風吹吹,柳絮飛飛。小柳絮們告別了天哥哥和白云姐姐,不知不覺飛到了a市的居民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人來人往。小柳絮們的突然來訪,使人們興奮不已。孩子們可高興了,用小手抓呀抓,想要抓住這大團大團的小雪花、小云朵。小柳絮們一時興起,竟和孩子們玩起了抓柳絮的游戲:孩子們即將抓住它們的時候,它們東跑西跳,怎么也抓不著;孩子們不抓它們的時候,它們反而從空中徐徐落下,還沖孩子們做鬼臉!它們玩得可真開心!
微風吹吹,柳絮飛飛。一天,一個小柳絮發現有一個男孩晚上總也睡不著。原來他喜歡下雪,但是現在是春天,要再過很久才會下雪。他因此一直悶悶不樂。于是,小柳絮和它的兄弟姐妹在一個月明人靜的夜晚飄進了他的夢中。那一晚,他睡得很香、很甜。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十
由于元宵和湯圓都是用糯米粉做皮,并且常采用芝麻、白糖等做餡料,因此容易讓人混淆,但它們在制作工藝上還是有很大區別。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
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
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在商店里。
南方的湯團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團。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里的原塊的“板油”。
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后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團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
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后,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團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十一
品味著滋味鮮美的元宵和湯圓,享受著團圓、美滿的幸福時光,是中華民族的特有生活體驗。在元宵節來臨之際,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特別向消費者介紹了元宵和湯圓的選購常識。
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介紹說,湯圓、元宵外形雖相似,實際在制作工藝、口味、食用方法、儲存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區別。
一是制作工藝不同。簡單的來說,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以糯米粉或其他糯性粉為主要原料,經和面,添加或不添加餡料,如果添加餡料,湯圓是用活好的面將餡“包”起來做成圓球形。而元宵是將餡料加工成型后,通過手工或者機械方式,使浸水后的餡料在生糯米粉中反復“滾”粘成圓球形。
二是口味上不同。湯圓的餡甜、咸、葷、素都有;而元宵的餡多為豆沙、芝麻、山楂等種類。
三是食用方法不同。湯圓煮時湯比較清亮,皮面潤滑,餡流動性好,湯圓多為煮食;元宵煮時湯容易渾濁,但其皮面松軟,可采用煮、炸、煎、蒸、烤等多種方法食用。
四是儲存方法不同。湯圓多需經過速凍工藝,產品中心溫度低于-18℃,需要冷凍儲存,保質期一般在三個月以上;冷凍后湯圓味道變化不大;而元宵外層的干糯米粉很容易吸水,冷藏之后味道會變,因此元宵多為現做現賣,保質期多為三兩天。
關鍵詞:質量關鍵指標。
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介紹說,元宵和湯圓質量的關鍵檢驗指標有以下幾個:
二是甜味劑。糖精鈉、甜蜜素均為人工合成甜味劑,由于甜味劑不易被人體代謝,若長期食用甜味劑嚴重超標的食品,會加重人體肝臟負擔,危害人體健康。gb2760-2007《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湯圓、元宵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糖精鈉、甜蜜素。
三是黃曲霉毒素b1。黃曲霉毒素是生長在食物及飼料中的黃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謝的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產物,是迄今發現的污染農產品毒性最強的一類生物毒素。其中,毒性最強、危害最大的為黃曲霉毒素b1。它主要分布于霉變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產品受到黃曲霉毒素b1的污染,可能由原料代入,或在產品儲存過程中受到污染所致。國家相關標準中對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1作出了嚴格的限量規定。gb/t23500-2009《元宵》和sb/t10423-2007《速凍湯圓》中規定元宵、湯圓中黃曲霉毒素b1不得超過5μg/kg。
關鍵詞:選購提示。
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提醒消費者,選購元宵和湯圓產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選品牌。盡量選擇規模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較好的品牌企業的產品。這些企業技術力量雄厚,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較嚴,生產設備先進,工藝控制嚴格,產品質量較有保證。
其次,看儲存條件。目前商場超市銷售的多為速凍湯圓、元宵。速凍產品應在冷凍條件下銷售,低溫陳列柜的溫度不得高于-15℃,千萬不要購買帶冰霜或冰碴的產品,帶冰霜或冰碴表明產品儲存溫度不穩定,容易造成產品酸價升高,也會使產品微生物超標,對產品質量影響較大。
第三,看外觀。好的湯圓元宵,色澤均勻,外形基本圓正,大小基本一致,皮層薄厚均勻,不露餡,不裂口,無肉眼可見雜質,沒有霉斑。不好的產品顏色暗淡不均勻,性狀大小不一,有的開裂,露餡。
第四,憑口感。好的湯圓元宵,皮面粘滑、色澤潔白、餡心細膩;不酸敗、無異味。質量差的湯圓入口粗糙缺乏彈性,口味常常過于甜膩或者油味過重。
關鍵詞:食用和存放的注意事項。
消費者在食用湯圓、元宵時,應注意:一是要煮熟。湯圓、元宵都是生制產品,而且多數都帶餡,應煮熟透后食用,特別是含葷餡的產品。二是吃的時候要有節制。湯圓、元宵多甜膩,含油脂較高,過多食用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為了強調健康,一些企業推出了無糖元宵和湯圓。但對于糖尿病人來說,即使是無糖食品,也不宜食用太多,并且必須相應減少主食食量。三是購買湯圓、元宵后應盡快食用。若為速凍湯圓、元宵,需冷凍存放。
元宵節之煮湯圓(模板12篇)篇十二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得日子,它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美好。可還有一些人卻遠離自己得家鄉、親人,如武警戰士,他們為國家得安寧,默默地堅守在自己得崗位上。
為給遠離家鄉得武警叔叔們送去歡樂與祝福,元宵節這天,我校“童鷹”小交警社團組織我們與武警叔叔們一起歡度節日。我們先在社區工作人員得帶領下,來到活動現場。一到制作臺前,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洗干凈手一邊學阿姨婆婆得樣子搓起元宵,一邊懷著興奮得心情等待著武警叔叔們得到來。“來來!”不知是誰喊一聲,只見武警叔叔們邁著整齊得步伐向我們走來。一進門,他們就把軍帽整齊地排在桌子上,然后和我們一起熱熱鬧鬧地搓起元宵。不一會兒,出國一個個圓溜溜得元宵就搓成。
“燒好咯,燒好咯!”隨著社區婆婆得叫聲,一碗碗熱氣騰騰得元宵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趕忙把元宵端到武警叔叔手上,他們互相謙讓著……看著叔叔們開心得笑臉,吃著自己親手做得元宵,我們得心里滿是自豪。
時間像飛箭過得真快。武警叔叔們要回隊,我們趕緊站成一排,大聲地說:“武警叔叔再見,元宵節快樂,后會有期!”大家聽全笑。
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忘得元宵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