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計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一
課件出示一幅幅煙花三月的美景圖,教師邊放課件邊解說,學生說古詩句;柳是春天的使者,(萬條垂下綠絲絳)再去黃四娘家看看那兒的花,(千朵萬朵壓枝低),嘩啦啦的流水奏響了春天的音符,小鴨子第一個知道,(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潤物細無聲),是啊,潤物細無聲,春天的覺不知不覺就讓這個小精靈給吵醒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去江南看看那兒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講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設計理念:學以致用,是古詩教學的關鍵。特級教師霍懋征說過,一節好的古詩課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詩展現。在課堂上設計了用“詩句描繪三月揚州的美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古詩積累的興趣。)。
5、指導朗讀第一句詩。
這樣的美景武漢也有,揚州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整個長江兩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帶給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這句詩句里,練讀第一句詩。
指名讀,師評,生評、自評相結合進行評價。
過渡:在這個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本應該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塊去郊游踏青,一塊去(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補充兩個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塊去,然而兩個老朋友卻無緣陶醉在這詩情畫意的季節,此時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感悟第二句詩。
1、說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遠了,李白站在那里還沒有離開,再讀這句話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預設學生回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情深意長)。
3、請大家圈出一個最能表達友情深厚的詞或字來進行品讀。
預設:學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這個詞語的?
(2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想象練讀:女生讀,男生想象;男生讀,女生想象。
品“遠影”
(預設: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間長,可見兩人的感情深)。
品“唯見”
師:唯見是什么意思?(只見)只看見江水了還不肯離去,為什么?(不舍得)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啊?(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是啊,只見滔滔的長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揚州。可見這個“唯見”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詩。
是啊,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請一名女同學來讀,全體女同學讀。
孟浩然的小船不見了,李白登上了黃鶴樓,他踮起腳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男同學來讀,全體男同學一塊來讀。
配樂朗讀:同學們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動畫,在音樂中,小船啟動時全班一起讀最后一句。
(六)總結寫法:
人雖分,情永在,詩中雖然未提起友情兩個字,但字里行間滲透的情卻比這悠悠的江水長,比這滾滾的江水深,比這滔滔的江水遠,詩人巧妙的將對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與江水,將請與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設計理念:(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值得讓學生再三品讀!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來到黃鶴樓上,文字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在瑯瑯讀書聲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這一環節的創設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七)作業超市,選擇自由。
1、讀一讀:閱讀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3、寫一寫:用詩的語言寫一寫你與朋友、親人分別的難舍時刻。
4、學一學:借助資料自學崔顥寫的《黃鶴樓》。
(設計理念:作業的布置也應有創新,注意拓展本課的知識,還要注意作業要能激發學生做的熱情。這樣的作業延伸度廣,可選性強。)。
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同進行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的教學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有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這節課我就極具強化這種特質,引領學生進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課件。
由于我去過黃鶴樓,有一定的經歷,所以我對這首古詩描寫的意境理解的較透徹,并運用去黃鶴樓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如:介紹黃鶴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理解煙花三月的美景時做了精美的課件,并配上優美而具有啟發性的解說詞,目的讓學生背誦積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詩句,以詩解詩。幻燈片上,嬌艷的花朵,綠茵茵的溪水,可愛的小鴨子,柔潤的春雨……把學生帶入美麗的陽春三月的世界,盡享春天的美好。還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參與意識強,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美在讀悟結合。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兩句時,讓學生找出具體的字、詞來品讀語言。感悟詩的意境。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美在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豐富全面,從知識生成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給予學生鼓勵,信心,使學生洋溢在一個處處被欣賞的氛圍中。
課后,我最感遺憾的是自己的講課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時間相當。盡管評價激勵手段的運用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變熱鬧了,但是個別學習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怎樣在今后的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有效訓練,是我今后要著重探索的問題。
孤帆盡。
唯見流。
板書設計說明:
黃鶴樓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點,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間的橫線表示滾滾的長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來越遠,一直消失在藍天碧水中,這時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孤帆”,“盡”,“唯見”,“流”,正是體現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來反復咀嚼品讀,進而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二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后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范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么?
剛才我們了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引讀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么意思?
這么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么詩人卻說孤帆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談話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拓展學習”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本課教學從李白的《贈汪倫》導入,讓學生從詩人感受到朋友送別自己的深厚情誼中遷移到自己送別友人的真情,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
本環節通過學生自由讀、聽課件范讀、齊讀、教師范讀、劃分節奏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在處理“怎么送”這個問題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誦讀詩文,感悟詩情
本環節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學習,加強聯系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激發學生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積累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
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
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三
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鶴、孟、陵、辭、唯”,會寫“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注釋、插圖、想象、誦讀,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古時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后就很難再見面,所以那時候朋友要遠行,是一定要送別的,送別后還會作詩詞紀念。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送別詩,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新課,親切自然,同時不露痕跡地交代要學的古詩是一首送別詩。
(二)了解題目、了解作者。
1.讀準課題中四個生字“鶴、孟、陵、浩”,重點讀音是“陵”后鼻音,引導學生想辦法記憶字形。
2.寫一寫“陵”字。廣陵還叫什么?課題中還有一位詩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嗎?通過讓學生匯報查找的資料了解兩位著名詩人間的情誼。
3.注意恰當的停頓,理解“之”的意思。讀懂題目。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目、知作者。這樣我們就能知道詩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中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對于“陵”字的指導既復習了漢字的識記方法,又給予了學生寫法的指導。
廣陵和揚州的關系大多數學生不明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確了廣陵就是揚州,為學生理解詩句掃清了障礙。同時學生課下查資料,課上交流,使學生知道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關系,為兩人情深不忍離別做了鋪墊。
(三)初讀古詩。
那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來讀這首詩。
1.誰來讀,聲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讀準。(課件顯示古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他有沒有讀錯的字。
2.再讀強調停頓。
3.讀古詩,不但要讀準音,還要注意停頓,更要讀出它的味道來。
你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有層次讀,讓學生讀出古詩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從而增強語感,促進思維。
(五)學習前兩行詩句,了解學詩方法。
同學們讀著讀著就讀出了味道,不過我想你們可能還會有沒讀懂的地方,學生質疑。
1.(西辭、煙花三月)。
(出示地圖長江兩岸西辭黃鶴樓,直接理解“西辭”意思)。
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理解了重點詞,這兩行詩意一定懂了。
(板書:明詩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質疑,順學而導,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景。用四個字的詞語說一說,進行詞語拓展練習。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卻要忍受離別之苦,帶著這樣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誦讀,學生自然就會體悟詩的意境,同時領悟到詩句的學習方法。
(六)運用方法,學習后兩行詩句。
2.在唐朝盛世,長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說,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是千帆競渡,可李白為什么說是“孤帆”呢?板書:孤帆盡。
板書:情意長。誰再來讀一讀?
3.這僅僅是在說帆船孤嗎?
小結:這小小的一個“孤”字,就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多么深的情誼呀!誰來讀?
【設計意圖】利用前兩句的學習方法,學生自主學習后兩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開展想象,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體悟情感。
(七)創設意境,升華情感。
1.有一首歌詞源自這首詩。我們來閉上眼睛聽一聽,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這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讓我們把這美好的情感,把這千古佳句永遠留在心中吧,誰來背一背?
小結:我們在學古詩時要解詩題、知作者,還要明詩意、悟詩境,以后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習古詩。
【設計意圖】音樂拓展了想象,在音樂中,學生豐滿了意象,還原古詩描繪的場景畫面,這樣古詩中的文字鮮活起來,加之讓學生一遍一遍誦讀,使學生身臨其境,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四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生共鳴;其次,由于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后,現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基于以上幾點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本。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容查找有關資料。如:關于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搜集信息對理解古詩的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會迸發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本,解決了古詩教學文本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為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節。這樣處理可以節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范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在的聯系,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錄象片。
教學流程:
師: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了解意境、體會感情。
師:那么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可能匯報的內容:
1.關于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像)這就是有著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里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么富有詩意呀。
2.關于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著“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么羨慕呀!
3.關于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于李白和孟浩然:師: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了解到詩歌的很多內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里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么讀?帶著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在的公歷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里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揚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里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揚”。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為“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后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涌動,多么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啊!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范讀。怎么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么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羨慕。
(一)學生自學。
(二)學生匯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后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么,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三)我們試著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指名讀2全體齊讀。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獲,希望課后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我們找節課再來交流欣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五
四、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好,讓我們打開課本100頁,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歌,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通順,讀出節奏來。
生:朗讀。
哪位同學愿意給我們字正腔圓的讀讀這首詩?聽的同學有個任務,他把5個生字讀準了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六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1、小調查,古詩和一般的課文相比更喜歡哪個?原因是什么?(生討論、交流。)。
師總結:古詩言簡意賅,不錯。但就是在這么短小的篇幅里卻字字珠璣,大家在學古詩詞時不要輕易放過任何簡單的字眼,把詩詞讀深、讀透、并且讀長。
2、古詩唐詩李白《贈汪倫》,生齊聲背。邊背邊想: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總結: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所以在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板書:送別詩)。
二、深入詩題,解讀大意。
1、汪倫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過預習加上詩題的提示作用,告訴我在這首詩中又是誰送走了誰?(板書:李白送孟浩然)。
師點明預習的重要性,生試讀詩題。師講明古詩對停頓講究,要求停頓正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齊讀并個性解讀詩題。
師:讀了這么多遍詩題,再仔細對比幾首送別詩的題目《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沒有什么新發現?(生自由交流)。
師總結:送別詩的詩名往往會將送別的地點,送別的對象,還有送別對象的去處融入其中,這是它的一大特點。
生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2、頭腦風暴。詩題也就是古詩的詩眼。讀懂了詩題,也就把整首古詩讀懂了一半。了不起!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師:問題還真不少,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呢?
三、細讀詩歌,體悟詩情。
1、強調讀的重要性。學生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爭取把它讀通順。
生閱讀,師檢查反饋,生齊讀。
2、師要求生讀通讀懂,邊讀邊解決問題。并強調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讀詩,討論,交流。
理解故人:有詩為證(屏幕出示)講述他倆相識相知的經過。并說明借助注釋讀古詩的方法。
理解煙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景色。
同學們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曾有詩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況且是在煙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盡的美麗風光。(總結: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齊讀。
良辰美景三月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孟浩然又匆匆離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樣?(學生作答。)。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學生交流,教師引導理解。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
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
師生一詠三嘆讀最后兩句。
4、目送友人遠去,李白在黃鶴樓上心馳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畫孤帆,書寫帆盡)。
長江是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難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帆船?(板畫眾帆,突出孤帆。)。
江帆點點,只見一帆,船不見了,我看著帆,帆不見了,我只看見長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揚州。(師范讀后兩句)真是帆盡,情未盡(板書)。(總結:情深)。
古人說: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點都不錯。帶著李白的深情,我們齊聲朗讀全詩。
這首詩在詩壇上有著千古一別和三名一別的美譽(屏幕出示)我們的詩題可以這么講:在名樓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見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時光流逝,但他對孟浩然的思念永遠沒有停止。在送別一年后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屏幕出示《江下行》)這首詩非常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注釋。齊讀。
四、拓展訓練。
模仿《贈汪倫》,并結合本詩的情境寫一首《贈李白》。(設置背景音樂吳滌清歌曲《煙花三月》)這首歌的詞兒是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的。課后可以去找來聽聽,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首古詩。(檢查反饋,討論交流)。
五、課外延伸:
閱讀《黃鶴樓送別》,它是一篇文包詩的作品,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下節課要學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不同的離別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七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1、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課前三分鐘:欣賞樂曲《送別》,說說自己聽懂了什么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成為一種習俗。因此許多的送別詩被人們廣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指名拼音較差的學生拼讀生字、新詞。
2、指名個別讀生字,新詞。
3、觀察要寫的生字,重點指導“陵”。
4、學生練習生字的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詩的大意再與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課件出示課件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板書:名樓送
3、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想象華美畫面。)板書: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聽范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師生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高適的《別董大》。
(理解高適與董大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總結
在家里,我們享受著親情的溫暖。走出家門,我們又將感受到友情的快樂。愿大家都能尋找到一位能夠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這首《找朋友》送給在座的每位老師與同學們,愿我們與自己的朋友友誼天長地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收集送別詩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名樓送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目光送
唯見長江天際流。 心相送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題時,卻忽視了對詩題的理解,使部分學生誤認為黃鶴樓為一人名,同樣的,對于“之”字的理解也過分依賴于書本上的注釋,對于此類難理解的字詞,教師沒有單獨提出,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注重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把“愛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八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注解】。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背靠蛇山,俯臨長江,雄偉壯觀。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之:往,去。
3、廣陵:揚州的舊名。
4、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盡:沒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陸游的《入蜀記》云:“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順流而下。
9、盡:消失。
10、唯見:只能見到。
11、天際:天邊。
【韻譯】。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楚的黃鶴樓;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游歷揚州。
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翻譯】。
春光燦爛,知心朋友揚帆啟程,詩人站在樓上,凝望孤帆漸漸遠去,直到它完全隱沒在青天綠水之中。最后只見滾滾江水流向天邊,詩人的感情也隨著江流而起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九
1、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背誦、抄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結合詩句,想象詩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情誼。
3、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初步掌握學習詩句的方法。
一、讀懂詩題,指導學法。
1、誰來讀一讀題目
師:一個學生,你都讀準了。
2、誰有不同的讀法?
師:你還讀出了停頓。
3、一起讀課題。
3、大家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第一個學生:之:到——你是怎么學懂的?(“注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別忘了它。)
第二個學生:如果你能把誰從什么地方到哪兒去,放在前面說,會說得更通順。板書:送
第三個學生:原來,我們還可以從題目中讀出一件事情來。
4、再讀題目,讀出一件事情來。
5、廣陵,就是揚州,這個“陵”字比較難寫,我們一塊兒來寫一寫。
好,讓我們來把題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評價
二、讀通句子,基礎性朗讀
題目已經讀懂了,詩句又寫了什么呢?我們來讀一讀古詩,再借助課后的注釋,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全詩。
2、個讀檢查
3、個讀評價
4、齊讀古詩。
三、讀懂意思,理解性朗讀
(一)學懂1、2兩句——敘事
1、同學們讀得那么認真,現在,誰想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學生交流。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事情說清楚了。
如果把時間放前面說,能把事情說得更通順。
當我們連起來說事情時,可以簡單地說成是“煙花三月”,如果再具體展開,就顯得有些啰嗦了。
師:你的學習能力真強,老師請教一下,你是怎么學懂的?
u 預設:煙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煙花換一個詞,這是怎樣的三月呢?
師小結:通過換詞,我們不難發現,這里的煙花并不是現在所說的“鞭炮、禮花”?而是指煙霧迷蒙,萬紫千紅的春天。
u 預設:西辭——這里的西辭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嗎?
課件出示,師:請看這幅圖,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孟浩然就要面對著黃鶴樓辭別了。這里“西辭”點明了黃鶴樓和揚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發現沒有,老師用了這么多的話才說清它們的關系。而古詩卻只用了——兩個字。古詩的語言多凝練啊!
板書:西辭
2、誰還想說?(誰能連起來說,把送別的事情說清楚。)
3、小結:這兩句詩,就把送別這件事說得清清楚楚了。誰愿意再來讀讀這兩句?
4、再次朗讀。評價:你讀得很舒緩,一定在想象他們送別的情景。
你一定讀懂了,你的朗讀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讀呀,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二)、學懂3、4兩句——繪景、抒情
1、誰愿意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生交流。師:哦,你看到了滾滾長江東逝水。
你讀出了一幅畫面,誰能讀出更多?
能不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呢?難道這兩句僅僅寫的是景色嗎?你又體會到什么呢?(望得遠,站的時間長,依依不舍,惆悵,思念……)
你已經超越了想象,是心貼心的體會。
是啊,心中無限的惆悵啊!因為古代交通極不發達,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師相信大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加深,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u 預設:盡。師:盡就是——消失,不見了。你一定是通過想象讀懂的,是吧?如果能發揮想象,我們能讀懂更多。
3、讓我們來讀好這兩句。誰來?
引讀:李白目送著一葉扁舟,漸行漸遠,此時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讀)——方超穎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悵。——馮張弛
帆已盡,水自流,剪不斷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終沒有離開,久久佇立江邊,望著滾滾江水,他會想些什么呢?
(課件:佇立的圖片)
5、(學生說到了往事)師:也許他們會回憶起歷歷往事吧,他會想起什么呢?
(課件補充文字閱讀)
6、往事如煙,還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為孟浩然要去面見張丞相了……
李白會怎么祝福呢?
評價:補充如“金榜題名。”“祝你一路順風。”等詞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佇立江邊,縱有千言萬語,有與何人說?就讓這滾滾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話吧。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8、交流.
1、李白的心,盡在字里行間吶!誰愿意把詩人的心融進你的朗讀里呢?
2、生個讀師:為了獎勵你的勇敢,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會欣賞別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別人欣賞。
1、誰能背了?
生讀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長大了一定能做個出色的播音員!
老師本來也想來讀一讀,但是聽了xx的朗讀,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們用心去吟誦,所有的老師一定會欣賞我們的朗讀。
2、配樂、齊頌詩歌。
3、抄寫全詩。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送別詩抄下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試著默一默。
評價:xx同學已經寫好了,讓我們來看一看。
同學們寫的都很正確,但老師覺得字還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過渡:李白期盼著好朋友早日歸來,可是半年過去,孟浩然沒有回來,一年過了,他還是沒有回來。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黃鶴樓,去年的今天,往事歷歷在目,他不禁吟誦起這樣一首詩。
4、補充詩歌——朗誦《江下行》,下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十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生共鳴;其次,由于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后,現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基于以上幾點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本。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容查找有關資料。如:關于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搜集信息對理解古詩的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會迸發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本,解決了古詩教學文本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為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節。這樣處理可以節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范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在的聯系,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錄象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師: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了解意境、體會感情。
二:交流資料,資源共享。
師:那么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可能匯報的內容:
1.關于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像)這就是有著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里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么富有詩意呀。
2.關于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著“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么羨慕呀!
3.關于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于李白和孟浩然:師: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了解到詩歌的很多內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借助注釋,弄懂詩意,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里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么讀?帶著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在的公歷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里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揚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里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揚”。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為“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后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涌動,多么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啊!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范讀。怎么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四、小結:
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么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羨慕。
五、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一)學生自學。
(二)學生匯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后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么,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三)我們試著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指名讀2全體齊讀。
六、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獲,希望課后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我們找節課再來交流欣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十一
這首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詩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1、學會生字“孟、浩、唯、鶴、陵、州”
2、會寫“州、帆、孟、陵、樓、浩、唯、鶴”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學
1、教讀生字,糾正每一個字的字音,平翹舌、邊鼻音。
2、書寫生字,規范的填寫在田字格里。
(二)古詩教學
1、范讀古詩,初步感受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結合課文注釋、查字典、結合插圖在老師帶領下學習詩句,逐字逐句學習,理解。
5、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導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8、指導、練習背誦。
三、拓展: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是情,古人寫離別的詩詞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交流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黃鶴樓》,拓展學生的知識范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資料:1、(敘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辭——————辭別了西邊的。
2、(寫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站在江邊,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連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條船。
碧空———————碧藍的天空。
盡———————消失。
唯見———————只見。
天際——————天邊。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二大全(12篇)篇十二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讀懂詩題。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
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
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
那么,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么呢?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后就很難再見,于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么這么著名呢?這里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李白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有幾個生字,自個兒讀。誰來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理解“之”,“廣陵”)。
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呢?
二、讀通詩句。
(學生朗讀)。
(生齊讀)。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爭取讀得有板有眼。(學生朗讀)。
師:讀得好嗎?我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設疑自探。
黃鶴樓在哪里?
還有誰知道更多關于黃鶴樓的知識?黃鶴樓和揚州都在哪條河流邊呢。
李白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里知道的?
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
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哪個字告訴我們小船走遠了,看不見了?
四、體驗詩情。
下面誰能把黑板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說,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座位聽一聽。(生同座位互說。)。
同學們說得真好,說出了詩里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帶著深深的情,濃濃的意,讓我們再次吟誦這首詩。
五、拓展延伸。
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覺?(李白對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長江水一樣長。)。
誰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我們還學過李白寫的送別詩《贈汪倫》(師出示課件《贈汪倫》,生齊讀)。
在這首詩里,詩人寫了汪倫以歌聲送友,借潭水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最后,讓我們吟誦這首詩結束這節課的學習,不會背的同學可以讀。
1.簡單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及緣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黃鶴樓相會。這天,他們在黃鶴樓愉快地重逢,互訴思念之情。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單獨的。盡:消失了。唯:只。這三個字匯聚而成一種濃濃的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