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一
師:舉給大家看看。老師對這種方法比較感興趣,你們看軟軟的,(手里演示)肯定能折成三段,那是不是不管怎樣折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我們不妨親自動手試試?取出信封中材料,開始吧!
學生動手嘗試。
師:能不能?
師:能的同學舉起來給大家看看。是不是三角形啊?
師:你們真了不起!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她這樣折為什么卻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你們看,一段、兩段、三段,想想辦法?(在投影儀上演示)(生提議讓兩條邊再靠近一點兒)
師:哦,靠近一點兒,再靠近一點兒。(演示)
生:中間太短了,根本靠不到一起。
師:哦,看來啊,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三條邊的長度有關。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研究。
評析:在《認識三角形》這節課中,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這一環節中巧妙地借助生活中的材料飲料吸管的特性:軟軟的,可以任意折,讓學生圍繞“是不是不管怎樣折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問題嘗試親自動手試驗。通過試驗有的學生不能折成三角形,能不能想想辦法?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把其中的兩條邊向中間靠攏。通過動態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的體會到:哦,原來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三條邊的長度有關。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的實踐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真正的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二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三角形,拿出我們準備好的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意選三根圍一圍,看著能否圍成三角形。
生:操作實踐。
師:你們都圍成了三角形了嗎?怎么圍的?
生:演示。
師:圍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你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生:根據實驗,說出三條邊的關系。
師:(小結)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三
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單元,知識點比較多,如何巧妙的設計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在復習階段所要達到:高效的復習,使學生盡可能地掌握每一個知識點。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
1.本節課內容量大,知識點全面。知識點的處理靈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學生掌握較好的部分,我能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回憶,對于重難點部分,能夠做到認真分析,幫助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盡可能突破重難點。
2.在處理三角形的高時,對于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讓學生明白它們也有三條高,并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學會這兩種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畫法。因此,在復習階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處理,同時,在復習階段知識點的練習時,要達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難度。
回顧這節復習課,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時間不夠緊湊,有的知識點復習不夠深入,還需要我繼續去探究和改進。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四
此次三位一體的教學活動,我們團隊教學內容為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三角形的認識》,經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較好的實現了課前的預設。現在由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反思。
本節課大部分同學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全體同學都有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同學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識點,同時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在想象與猜想中發現解決問題,在懸念與比較觀察中總結特征,在激勵與創造中發展思維張揚個性,在評價與交流中學會學習的方法。這些都是本節課中的閃光之處,當然,課堂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一些不足和遺憾,學生的思維有時過于活躍,在創造和操作中耽誤過多時間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有效的把握課堂教學時間,在有效的時間內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關注個性差異,感悟數學的課堂魅力。
三位一體活動營建了一種和諧融洽的討論氛圍。大家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在這種既寬松平等,又理性嚴謹的研究氛圍中,大家各抒已見,發表自己的見地和心得,這樣能更好的提高教師把握教材、把握課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互相交流、啟發,討論受益匪淺,同時獲取了寶貴而實用的教學技巧。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五
本周,我和徐老師共同上了“認識三角形”一課,這樣的磨課,評課活動的確讓我收獲了很多。
本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使學生聯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2、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有關特征活動中,體會多邊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3、使學生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并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性。教學難點是在操作活動中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材中安排了一個長江大橋(斜拉橋)上有很多的三角形來引入本課。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特別是鄉鎮上的學生不一定見過,并不熟悉。所以呢,我是設計了一個從學生熟悉的籃球架的圖片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賞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體的圖片(長江大橋、自行車、高壓電線桿、相機架……)。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三角形,喚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也是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活動一是:讓學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先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動手做一個三角形,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不同,呈現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學生由不同發現了相同,讓學生在“做三角形、畫三角形、比較三角形”等活動中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總結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活動二是:探究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關系。這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我先設計一個“設疑”的環節,讓學生上來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兩位學生剪的都圍成了三角形,于是呢,我自己演示了一個圍不成的情況,讓學生說說看:老師剪的為什么會圍不成呢,到底怎么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了,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和第三邊一樣長時才能圍成,也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比第三邊長才可以圍成。這些都是學生初步的猜想,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來完成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和我預想的差不多,學生對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到底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有爭論。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后,我看到她是用彩紙卷了幾根小棒,課上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當時我想可能是小棒比較粗,誤差比較大。于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牙簽來代替,可惜的是牙簽沒有10厘米那么長的。后來也想到了用竹簽、鉛絲……最后我想到用我們小時候玩的“彩色游戲棒”來代替。一個是考慮到游戲棒比較細,比較輕巧,學生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但是由于兩頭是不固定的,學生操作時容易滑動,很難明顯的看到這三根小棒是圍不成的,只能從理論上來說明。針對,這個環節,交流時各位老師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議:用繩子繞著大頭釘來圍一圍,顧教導建議可以用動畫的課件來演示,這樣就更加直觀,更有說服力。我認為,這都是不錯的建議,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用到的。最后鞏固練習部分,我和徐老師一樣都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感覺效果都還可以。最后讓學生欣賞:搖晃的柵欄加上一根木棍,就變得穩固了,埃菲爾鐵塔高一千多米,這么多年依然雄偉壯觀,這都是和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有關的,讓學生課后自己去收集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參與聽課的老師給了我們這節課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比如要更好的關注全體學生,更需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我想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學重要更加注意的。同樣徐老師的課堂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我們取長補短,加快成長的步伐。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六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義,并會在三角形內畫。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在整堂課的講解中,倡導了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還繼承了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畫三角形,學生觀察三角形,歸納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吸管擺三角形,引入三邊關系,進而通過合作交流完成議一議,個人活動測量三邊并從幾個不同角度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過程中得到正確的'認識
3、由于現在仍是班級授課制,學生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往往一個問題的提出,差一點的學生思維,甚至還沒有起步,好學生已經在回答了,所以怎樣能使更多的學生受益,是一個現在共性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加強分層教學,使好一點的學生多給一點學習任務,使他能吃飽,差一點的學生少一點學習任務,使他吃了也能消化掉。
從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有些地方還需要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學中,應多注意學生的反應,教師講的知識是否能真正的接受,理解。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七
昨天我布置了預習作業。
1、找找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個三角形。
3、畫一個三角形,說說三角形有幾個頂點,幾個角,幾條邊。
4、準備4根小棒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擺一擺,有的說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有的說用三角板畫一畫,有的說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還有的說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個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說用兩本書與桌面搭一搭,那個孩子搭出了一個三角錐其中的一個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聰慧的一旦激起他們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關系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來的,其間的喜悅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對于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這個概念,有一部分差生還是不能準確的判斷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我還是決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小組的力量討論出最佳方案。“你們能有什么好辦法能又快又對的判斷出三條邊是否能圍成三角形?”最后孩子們給了我滿意的答案:先把三條邊從長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兩條短邊之和大于最長的那條就能拼成。本節課感覺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都比較到位,自我感覺較好。
初一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篇八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節,從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現。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于學生漏選或重復圍。這樣一者可以節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可又怕太過規范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學學習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并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于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后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匯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并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后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復。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獲,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今天教學了“認識三角形”這一課,當總結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規律后,學生在判斷三條線斷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時,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兩條邊都加一次,看它們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邊?有些學生認為這樣很麻煩。那有沒有簡單的判斷方法呢?學生討論片刻馬上有學生想到:我們只要看最短的兩條邊,如果最短的兩條邊相加大于第三邊的話,那這三條線段肯定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邊的話,則不能圍成三角形。把我想說的話說的特別完整。看來只要給學生機會,他們一定會給你驚喜。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里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說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后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