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秀教學工作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一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狈治鲞@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 舊教材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皹藴省辈⒉灰髮λh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2、 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3、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1、 教材先闡述水圈的概念與構成,接著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互補的關系,從而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其中教材所附的讀圖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分析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活動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去分析說明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2、 教材中出現了三種水循環的概念,與“標準”要求不大符合,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要淡化。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 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 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1.認識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
2.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分析洋流對地理環節的影響。
1.水循環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洋流的分布規律。
1.小組式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法;
3.讀圖分析討論法;
4.案例分析法;
5.啟發式討論法;
6.自主學習法。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二
水循環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重要規律,因此該節在本章乃至全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節教材主要圍繞“水的運動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編排,第一部分“相互聯系的水體”教材首先介紹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種水體類型,并指出淡水的儲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讀圖思考”的開式,說明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從而闡明了地球上各種水體是相互系著的,是運動變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一是水循環的類型、過程,主要環節,發生的領域及其意義;二是以“活動”的形式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三維教學。
1、了解水圈構成和特點,理解水循環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并可起用水循環知識分析常見人類活動與水資源關系。
3、通過學習淡水的有關知識,樹立水資源優患意識,樹立科學資源觀通過水循環知識學習,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影響。
教學難點:1、水循環地理意義。
1、長歌引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學生學習興趣。
2、“相互聯系的水體”該部課標雖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環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水圈構成圖”,找出我們平常用到的淡水類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養學生科學的資源觀?!白x圖思考”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水體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隨補給水源變化而變代。
4、學習延伸設計:收集家鄉河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一、課標的要求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與舊......
標解讀: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狈治鲞@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三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很好。具體講有以下幾點:
1、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用李白的詩《將進酒》其中有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引入新課自然界的水是不斷循環運動的。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2、"相互聯系的水體"該部課標雖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環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水圈構成圖",找出我們平常用到的淡水類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養學生科學的資源觀。"讀圖思考"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水體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隨補給水源變化而變化。這部分知識,我采用讓學生讀書和看圖相結合的方法去學習,然后再讓學生完成讀圖思考,學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識。
3、根據"相互聯系的水體"來說明水循環過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環的各個環節、繪圖、回到課前問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并引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什么流不盡?"導入水循的意義,并據此分析"人類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可以施加影響?水循環持續不斷更新?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我先讓學生從書中找出相應的概念,學生再用自己的話復述具體的水循環過程,然后師生共同畫三種水循環的示意圖,并標出每種循環的各個環節,學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這一重點內容。進而提出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很自然地過渡到水循環的意義,前后銜接很自然,知識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4、課標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對此,我的教學理解是:本條“標準”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不要求不強調水圈過程、老教材中的河流補給知識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而且“標準”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于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應該來說,這上本節教學重點、難點部分??墒牵瑢嶋H的教學情況卻并沒有按照此分析去進行。這是因為:考慮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強調水圈,給學生一個大的.空間概念;強調水體類型,為以后學習水資源的短缺做鋪墊;河流的補給,是水循環的構成部分,更是大氣對水文的影響的表現,這點在以后地理教學中用的特別多。反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可以幾句話歸納完畢,其中的一些要點,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滲透。如,在學習地貌時,可以強調流水地貌中的侵蝕地貌和搬運作用、沉積地貌等,若在此處教學,反而不符合學情。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四
水循環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重要規律,因此該節在本章乃至全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節教材主要圍繞“水的運動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編排,第一部分“相互聯系的水體”教材首先介紹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種水體類型,并指出淡水的儲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讀圖思考”的開式,說明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從而闡明了地球上各種水體是相互系著的,是運動變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一是水循環的類型、過程,主要環節,發生的領域及其意義;二是以“活動”的形式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三維教學
1、了解水圈構成和特點,理解水循環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并可起用水循環知識分析常見人類活動與水資源關系。
3、通過學習淡水的有關知識,樹立水資源優患意識,樹立科學資源觀通過水循環知識學習,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1、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影響
教學難點:1、水循環地理意義
1、長歌引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學生學習興趣。
2、"相互聯系的水體"該部課標雖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環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水圈構成圖",找出我們平常用到的淡水類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養學生科學的資源觀。"讀圖思考"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水體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隨補給水源變化而變代。
4、學習延伸設計:收集家鄉河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五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并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談話法,討論法。
2.讀圖分析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教學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和最重要的物質,地球因為有了水才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們又是如何運動的呢?從今天這一節課開始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課件展示圖片:南極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葉子)。
師:大家注意觀察圖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幾種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地球上?
生: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式。
師: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圖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體,地球上的水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老師給你們看的圖片還有哪些類型呢?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8頁圖3.1以及課文,注意圖中各水體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存在于不同空間的水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圈層,也就是——。
生:(齊答)水圈。
師:讀了圖3.1,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圈的主體是——。
生:海洋水。
師:對!它的水量約占全球水儲量的——。
生:(齊答)96.53%。
生:不多。陸地上淡水的主體是冰川。
師:目前冰川還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非?!?。
生:有限的。
生: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8頁圖3.2,思考討論圖右的“讀圖思考”
生: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頭有來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有許多湖泊與之相連,可以得到湖水的補給,長江大部分河段處于季風氣候區,有豐富的降水,所以還有大氣降水補給。
(板圖:長江中下游河段及與之相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生:河水補給湖水。
生:調節洪水的作用。
師:非常好!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嗎?
生:我們可以通過修建人工湖泊——水庫來防洪。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事實上,不僅河流與湖泊之間可以相互補給,河流和地下水之間也存在類似的相互補給關系,補給的方向均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差。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從我們研究的水體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看就不科學了。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課件展示:“黃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圖”,思考該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
生:河水補給地下水。
(動畫演示:水循環)。
師:從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斷地進行著連續的循環運動,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水循環。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屏幕上的問題,閱讀教材第59頁“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注意圖文結合,觀察圖中每一個箭頭的含義。
(屏幕展示思考題)。
水循環將哪幾個圈層聯系了起來?水循環主要發生在哪些領域?水循環可劃分為哪幾種類型?水循環聯系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水循環發生的領域主要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水循環可劃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
師:三種水循環中最重要的也是環節最完整的是海陸間循環,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簡單的示意圖畫出這一循環過程,大家要注意每一個箭頭所代表的環節的名稱。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六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環的主要類型、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以及水循環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水循環主要環節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步:觀其“形”
通過圖片和視頻《水的故事》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結合屏幕展示地圖學習地球水體的形態及組成。
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水體總量的0.0007%(十萬分之七)。
承轉: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第二步:察其“動”
水滴旅行記。
我們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陽放射出萬道金光,照的我們渾身暖烘烘的.不一會兒,我們的身體變輕了,慢慢的離開了大海,向空中飛去.飛呀飛呀,我們覺的有點冷了.我們三個一伙,五個一群,緊緊的抱在一起.一會兒,都變成了一顆顆很細很細的小水滴.風帶著我們在空中飄來飄去,人們把我們大伙叫做白云.我們的身體越來越沉,越飛越累,都有點飛不動了.過了好一會,我們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風來.這時,我們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縮成一團,還來不及和我們告別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變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潤著禾苗,有的鉆入泥土隱藏在地下玩起來捉迷藏。最后,我們大伙排著隊又流進了大海。
【動動小手】活動一:結合水滴旅行記,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一個簡單的水滴旅行圖。
講解:從陸地水體的水源補給看,大氣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補給。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依據水位、流量的動態變化,具有水源互相補給的關系。
思考1:對比大屏幕給的流量圖看看我國三條河流流量的差異?
材料1:2011年入汛以來,從南到北,長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北京等多個城市在強降雨中,出現水漫街面、低洼處建筑被浸泡等嚴重內澇,造成交通阻塞、財務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材料2:德國造下水道讓青島成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魯海的童年記憶中,德國排水系統主干道甚至寬闊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車”;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寫道:“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饼垜_在一篇寫城市的散文中說:“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傘出去溜達了一陣,發現褲腳卻不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是個發達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尺,店家的茶壺漂到了街頭,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备邩?、馬路、廣場是城市的客廳,那么地下排水系統就是城市的衛生間,一個家庭的衛生間若排水不暢比客廳雜亂一點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結合上述材料探究:
(1)試分析上述城市內澇嚴重的原因?
(2)如何解決我國的城市內澇,請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思考2: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水循環的那些環節呢。
資料:-------------海綿城市。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設對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方面有一定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控水,需要的時候又能夠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2015年7月,住建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和管理辦法》。同時,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文發布了第一批海綿城市的試點名單,給予大額中央財政補貼。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水循環概念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境(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動動小手】活動二:結合水循環知識描述四大圈層之間的聯系!(找學生到黑板上畫)。
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水圈。
承轉:水是如何動起來的呢?能量來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辯其“意”
※【合作探究二】:
結合水循環示意圖,探究水循環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并分析其意義?(討論找學生分析)。
課后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在水循環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給水循環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促進水循環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課后習題。
(2015o海南卷)科學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穩定的;陸地水、海洋水、大氣水的水量也是相對平衡的。據此完成以下問題。
1.實現海陸間礦物質遷移的水循環環節是()。
a.蒸發b.水汽輸送c.降水d.徑流。
2.海洋水的礦物質含量()。
a.基本不變b.總趨勢為增加。
c.總趨勢為降低d.在冰期相對較低。
課后探究。
探究課題:調查家鄉的一條河流?
(4)河流的開發利用狀況:灌溉、航運、養殖、發電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注意事項:?
(1)調查之前,集思廣益,列出一張調查訪問的清單或表格。?
(2)去河流實地勘查應注意安全,避免掉進河里。?
探究結果:將調查的結果寫成調查報告,將其中有價值的建議提交有關部門參考。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七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很好。具體講有以下幾點:
1、引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2、"相互聯系的水體"該部課標雖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環知識的鋪墊,因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水圈構成圖",找出我們平常用到的淡水類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養學生科學的資源觀。"讀圖思考"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水體之間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隨補給水源變化而變化。這部分知識,我采用讓學生讀書和看圖相結合的方法去學習,然后再讓學生完成讀圖思考,學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識。
3、根據"相互聯系的水體"來說明水循環過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環的各個環節、繪圖、回到課前問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并引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什么流不盡?"導入水循的意義,并據此分析"人類對水循環的哪些環節可以施加影響?水循環持續不斷更新?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我先讓學生從書中找出相應的概念,學生再用自己的話復述具體的水循環過程,然后師生共同畫三種水循環的示意圖,并標出每種循環的各個環節,學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這一重點內容。進而提出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很自然地過渡到水循環的意義,前后銜接很自然,知識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八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狈治鲞@條標準,與舊教材的教學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舊教材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準”并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2、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1、教材先闡述水圈的概念與構成,接著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互補的關系,從而引出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其中教材所附的讀圖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分析陸地水之間相互轉化補給的關系。活動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去分析說明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2、教材中出現了三種水循環的概念,與“標準”要求不大符合,教學中對這部分內容要淡化。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便學生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運動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1.認識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
2.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分析洋流對地理環節的影響。
1.水循環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洋流的分布規律。
1.小組式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法;
3.讀圖分析討論法;
4.案例分析法;
5.啟發式討論法;
6.自主學習法。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九
1.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活動、讀圖思考、案例等活動性課文。
本節教學難度相對較低,可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活動、讀圖思考、案例等活動性課文進行教學。如結合教材54頁的“讀圖思考”可拓展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結合55—56頁“活動”、運用水循環原理,可使學生真實地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2.探討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時,可利用讀圖思考主要探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關系,適當給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黃河下游河水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補充“河流的水源補給類型”,并結合讀圖,分析說明我國不同地區的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和汛期特點。
利用課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環示意圖”,要求學生找出示意圖中的水循環環節、所表示的水循環的類型,并請學生上臺指圖進行解說,最后以動畫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種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繪圖,讀圖,說圖等活動,從自然界的水循環示意圖中發現水循環的三種類型和主要環節,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4.聯系前后所學知識和實際案例進行教學。
如講“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這一知識點時,以長江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首先展示長江中下游平原景觀圖,讓學生思考長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長江上游的河谷圖片,讓學生明確這也是水循環的杰作,告訴學生以后我們還會進一步學習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長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聯系大氣環流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這樣,把前面所學與后面將要學習的有關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不但實現了舊知識的遷移運用,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如講“水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這一知識點時,可通過展示各種流水地貌的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喀斯特地貌、江漢平原等),說明水循環對地表形態塑造力量的強大,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四章進一步學習水這種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并聯系以前所學的“地轉偏向力”知識,了解河流兩岸的侵蝕與堆積。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
(1)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組成的,并認識其相互的關聯性以及水的循環過程和意義。
(2)對學生進行水資源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水循環的過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時和不斷運動變化的自然界一樣,大自然的水也是處于運動更新的狀態之中。這堂課我們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多媒體展示課題名稱:“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
“在探討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體是怎么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種形式:氣態、液態、固態。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這三種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體呢?”
多媒體展示板書內容:“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學生思考半分鐘,同時提示看多媒體展示的圖3.1“水圈的構成”
“對照圖,我們看到不同的水體分成了不同的板塊,并且他們所占的水體總量是不一樣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儲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體是生物水,僅占0.0001%。,但是他們之間卻是有著聯系的。大自然是個統一體,不同的水體之間依然存在著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換,下面我問一個問題,上述兩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學生答:“生物水通過植物蒸騰作用,變成大氣水,大氣水通過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這些水體通過各種形式的運動比如地表徑流、地下徑流,都可以變成海洋水?!?/p>
“答的很對,這些水體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他們不僅具有水源的相互補給關系,他們在能量、質量、數量上都是息息相關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這是為什么?注意我說的兩個詞:質量和數量”
學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變少,海水可能會變多……”
學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會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沒錯,自然界的水體是不斷運動的,在物質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條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樣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氣水被污染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我們所說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氣水被污染的結果。同時呢,我們也應該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條河流如果流經多個國家,處于上游的國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國家就會遭殃。我們還可以看到,人類賴以生存并能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在全球水儲量中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都是相當嚴重的,水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應該由我們共同來珍惜和保護?!?/p>
多媒體展示:圖3.2“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系”
“聯系剛才我說的,大家思考“讀圖思考”這里的兩個問題?!?/p>
學生自主討論2分鐘
提問1: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回答1:大氣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問2:河流與湖泊的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他們之間的補給關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積和排泄起到水體之間的緩沖作用。當湖泊水位較低,河流水補給給湖泊;當湖泊水位較高,湖泊水補給河流水。
引申思考:對于第二道題,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這種補給關系?(例:洞庭湖、洪澤湖……)
“以上的內容充分說明,自然界的水體由很多部分組成,但是他們都處于相互轉換、相互影響的過程,他們是相互聯系的?!?/p>
“剛才說了,自然界的水處于不斷的運動循環的狀態之中,但是宏觀上他們是怎樣運動的呢?這就是下面要介紹的水循環的過程并了解它的意義?!?/p>
多媒體展示板書內容:“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首先我們來觀看這個flash動畫,大家在看的過程中注意看這種運動被分成了幾個部分,各自有何特點?”
多媒體展示海上內循環flash動畫
多媒體展示陸地內循環flash動畫
多媒體展示海陸間循環flash動畫
學生答:“分成了四個部分,三種循環。”
老師分別結合動畫講解: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海陸間循環
“我們看到的這三種循環,他們并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同時在進行著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了,比如海陸間循環停止了會出現什么狀況?”
學生思考,結合“活動”的兩道題目。充分發揮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的課堂活動。
這堂課的設計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更直觀演示了課堂內容,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學當中。同時,探究性的教學很好的啟發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的新形式新思維。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一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節。此內容是本單元知識結構中重要的一環,具有開章明義,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內容不僅對本章的基礎知識進行鋪墊,并且能夠前后聯系整本教材。
新課程對本課的教學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及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根據這兩點要求,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及解構:本單元教材內容緊緊圍繞“水資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展開,其中第一節主要介紹相互聯系的水體之間的循環過程和主要環節,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第二節介紹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最后一節講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v觀本章內容,本節課是全章內容的基礎。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根據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去論述水循環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其由三部分內容組成:水體的類型及關系、水循環的過程及水循環的意義。本節教材涵蓋四張圖表和一個具體案例:以1972年以來的黃河斷流時間和斷流長度為例,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過程產生的影響。除了以上內容之外,分析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中“水運動動力來源”還可以和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知識相呼應,“水資源的影響”還可以為后面的第三章第三節及第五章整體性這兩部分內容的學習奠定了思維基礎和模式。
“自然界的水循環”這部分內容的呈現是層層遞進的,首先,課文中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水的基本形態——氣態、固態、液態;地球上水體的'種類——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陸地水的組成;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等等,然后分析水體之間連續的運動過程的各個環節,最后講明水循環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界所產生的意義。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圖、立體圖和簡易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閱讀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針對這樣的教學內容,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構架。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從生活中入手,才能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對水體之間的相互補充作用和水循環的環節及意義得以充分學習。
成就感也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之一。因此整個教學過程我就從學生這兩點心理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在興趣培養方面,我自制了一個cai課件,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展現了生活中的一滴水它所歷經的“人生”。我發現學生在看的同時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他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拿出一杯水,讓學生回憶剛剛這些水走過的“人生路”,并和學生一起通過板畫展現陸地水的構成。學生通過圖示、語言、課本文字等這三重刺激之下,很快就掌握陸地水的構成。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是靠教師引導、啟發及自己的思考掌握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成就感較強,為他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二
本課選自現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學年必修一模塊第二章第四節第二課時的內容。現在我就本節的教材、學情、教法和教學流程四個方面的教學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這節內容在本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地球運動、大氣環境以及水循環的基礎上,對洋流進行的具體深入學習。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密切相關。啟下:洋流的分布又對大氣的運動、氣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的一種表現。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以下三個教學維度:1.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2)運用實際案例,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
(3)運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觀點。
(2)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系,樹立事物很普遍聯系的,洋流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三)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難點:利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依據大綱規定以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其為重點;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對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來說,較難完成,故確定其為難點。關于重點、難點部分,主要是通過讀圖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動來完成。
二、說學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編訂的。對好多的地理基礎知識都進行了刪減,但對于整體來說,學生初中地理基礎較差,甚至為零。雖然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學學習熱情較低,針對這一實際狀況。我擬定以下對策。
1、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增強地理課的魅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2、充分挖掘本節課新的學習資源,結合自身體會和網上資源,簡化地理知識。
3、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學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币虼?,我在學法方面,采用了“導--讀---思--結--繪—探”的學法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讀圖分析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歸納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說教法。
結合教育理論、新課標和我校的學生實際,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問題導學法、圖解法、案例分析法、講授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圖分析法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起立:同學們好?。?。
(一)導入:有美國海濱漂流瓶的故事導入課堂(學生討論:為什么從澳大利亞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國弗羅里達海濱?老師留個學生懸念,讓學生對本節課產生興趣。然后通過水盆實驗導入洋流,從而引入海水的運動形式------洋流。)(導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洋流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教學定向: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讓學生對整體課堂要學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三)推進新課:
知識點一:簡單介紹洋流的定義、分類及其成因。
1、定義中要特別強調“表層”“常年”“大規?!薄耙欢ǚ较颉薄胺€定”幾個關鍵詞。把洋流與其他的海水運動方式----海浪、潮汐區別開來,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義。
2、如何區分寒流、暖流?鑒于學生早已遺忘了初中地理知識,所以教師歸納洋流的分類:寒流----由低溫流向高溫或者由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暖流----由高溫流向低溫或者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用口訣“高來寒,低來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
3、洋流主要是怎樣形成的?學生自主閱讀教材61頁第三段,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風帶。如:在東北信風的吹拂下,洋流自東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風吹拂下形成西風漂流。
知識點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規律。
教材重點是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規律,必須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圖解法,結合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方法,總結:洋流名稱=所經地區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學生一起繪制世界表層洋流模式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洋流分布,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空間能力和繪圖能力;知識講解中和學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對知識進行擴展延伸,并引起學生注意。
規律采用啟發式提問為主,先啟發學生北印度洋季風的變化,總結出冬逆夏順的規律;南緯30°—60°是帶狀的西風漂流;然后從洋流的分布-----8和0,著手詳解分析中低緯海區和北半球的中高緯海區分布規律。因為借助形象記憶,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規律。
知識點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采用案例分析法,講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影響一:影響沿岸氣候,列舉愛爾蘭都柏林和紐芬蘭圣約翰斯的一月份氣溫差異與洋流的關系的探究來說明暖流增溫增勢,寒流降溫減濕的影響。
影響二: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辦法,總結世界四大漁場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影響三:對航海事業的影響,利用麥哲倫兩次航行的時間差引入,順流加速,逆流減速的原理。
影響四:影響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擴大了污染物的范圍,另一方面減小了污染,列舉英吉利海峽石油污染事件作為示例。
(四)溫習鞏固,通過泰坦尼克號的事例,讓同學們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學生們的掌握情況。
(五)課堂小結:洋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形成了四個主要的洋流環流圈:北半球的“8”字環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順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熱帶海區就叫副熱帶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極地就叫副極地洋流圈。洋流能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氣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種奇怪的現象均與洋流有關。
(六)課堂練習:詳見導綱“課堂檢測”
(七)課后作業:詳見導綱“課后探究”和練習冊69—70頁。
五、說板書設計:
一、洋流。
1.洋流的分類。
(1)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1)南北半球中、低緯度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度氣旋型大洋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的西風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寒、暖流的影響。
(2)對生物分布的影響——漁場的形成(四大漁場)。
(3)對航海業的影響——省時、省燃料。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海洋污染。
文檔為doc格式。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三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48—49頁。
教學目的:
1、學生理解循環小數、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掌握循環小數的兩種表示法,會判斷循環小數、有限小數、無限小數,能比較熟練地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
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抽象概括能力及探索規律的能力。
3、學生感受數學的美與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怎樣判斷除得的商是循環小數。
教學材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故事導入:
師: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讓幾位學生接著往下說,再全班一起說。問:為什么你們能說得這么整齊?能說得完嗎?為什么?使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循環”。
2、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師:在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樣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循環現象嗎?誰能舉例說一說。
師:要想認識這位新朋友,必須要先闖過一道計算關,你們有信心闖過去嗎?
二、研究問題,探究新知
(一)、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師: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小小的計算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分組計算,感知概念。
(1)1.332÷4 (2)1.7÷1.6(3)32÷6 (4)2.7÷11
(0.333) (1.0625) (5.33······)(0.24545······) (生有問題可互相交流,也可請教老師)
2、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每組派個代表上來板演。
3、學生發表個人意見。(可能有a:(1)、(2)題能除盡我會寫商,
(3)、(4)題除不盡不會用小數寫商;b:比賽不公平;c:(1)、(2)我們學過了,(3)、(4)我們沒學過)
(2)、學生回答后,師說明:那我們就把像0.333、1.0625等等,這樣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給它個名稱叫有限小數。(板書:有限小數)
(二)、循環小數的教學
1、探究循環小數的概念。
(2)、下面我們就請電腦老師來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正確嗎?
(3)、課件演示揭示意義。
a、大屏幕展示32÷6的豎式計算,余數每出現2顯紅色閃動并伴有聲音,同時商3也顯紅色閃動并伴有聲音。
師:你發現了什么?
b、大屏幕展示2.7÷11的豎式計算,余數每出現5顯藍色閃動并伴有聲音,商4也顯藍色閃動并伴有聲音,余數每出現6顯綠色閃動并伴有聲音,同時商5也顯綠色閃動并伴有聲音,然后商“45”形成一個個虛線框。
師:你又發現了什么?
(3)、師:你發現這兩題的商有什么共同點嗎?小組討論交流。
(4)、師生小結:指著屏幕上閃動的豎式說出循環小數的意義,并在屏幕上顯示出來(顯示意義并板書:循環小數),點明課題。
2、探討循環小數的寫法
(1)、啟發學生說出第一種寫法。(指名說,教師板書:5.333、0.24545)
(師作說明:由于循環小數中重復出現的數字是接連不斷的,小數的位數有無限多,無法把它們全部寫出來,所以用省略號來表示循環小數的末尾,通常寫出兩次循環的數字,再用省略號連接)
(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3、辨別練習,鞏固概念。
顯示:先指出下面各數中哪些是有限小數,哪些是無限小數;再指出在無限小數中哪些是循環小數。(練習后,師生討論交流,說明3.1415926為什么不是循環小數?)
0.666 1.5353 3.1415926
3.1604 0.19292 0.32727
(三)、保留近似值教學
1、師:在計算小數除法,遇到除不盡時,除了可以用循環
小數表示除得的商,也可以根據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例如:0.245保留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你認為各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隨著回答顯示答案)顯示:0.245 ≈ 0.25 (保留兩位小數)
0.245 ≈ 0.245 (保留三位小數)
1、針對性練習。(顯示:練習十二第7題)
(集體做在練習紙上,然后指名任意選擇你喜歡的回答,并說說為什么。隨著回答逐步顯示答案)
三、看書,質疑問難,談論收獲。
閱讀課本第48---49頁,劃出你認為重點的語句,同桌并討論交流一下你所得收獲。誰來匯報一下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暢所欲言)
四、強化練習,促進知識內化。
1、判斷。
(1)、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循環小數。 ( )
(2)、9.666是循環小數。 ( )
(3)、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 ( )
(4)、0.88保留三位小數是0.880。 ( )
(5)、3232.32是有限小數,也是循環小數。 ( )
2、開放練習。
8.2736736小數部分第50位上的數是幾?(學生獨立分析,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展示辯論)
(結語:無限小數中,如3.1415926……這樣的小數叫做什么小數呢?循環小數中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又叫做什么呢?等等,這些知識大家課后可以到圖書館或者網上去查找答案。)
執教者:謝老師
1、教學過程:
(一)認識循環
1、從生活現象中,感知“循環”
師:同學們在開課之前,老師先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生:好。
師: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好像很多孩子都知道下面的是什么,誰來幫我講下去。
生: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
師:咦,你為什么不講了?
生:省略號。
師: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事或物像這個故事一樣,是不斷重復出現的呢?
生:周一到周末,下一個星期又是周一到周末~~~~~~~
師:哦,我們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個挨一個,按一定的順序出現,我們把這樣子的現象叫做“依次”,(教師板書:依次。)一個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復出現”,(板書:重復出現)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完整板書: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師:說說生活中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依次不斷的重復出現的”的現象。 學生舉例后教師小結:生活中象這種“ 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很多,我們把這種現象還可以叫做——(循環現象,板書:循環)
2、認識生活中的循環小數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課
1、認識小數中的循環現象,引出循環小數
師:請同學們計算1÷6,請一個同學上黑板上計算。(指生板演)
師:在計算時你們發現了什么呢?
生:余數始終是4.
1
師:還有呢?
生:商總是6。
師:那么這樣計算下去,能算完嗎?
生:不能。
師:你們知道商的后面會一直出現什么呢?
生:6
生:省略號。
師:很好。不僅在我們簡單的計算中會出現這種循環現象,在我們的解決問題中也會出現。
師:學校開展田徑運動會,看,王鵬同學第一個沖過終點線,他的四百米跑了75秒,那么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全班齊筆算王鵬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環小數的特點。
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么?(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生:除不盡。
師:除了除不盡外你們還發現什么沒有?
生:商不斷的重復出現。
師:為什么商會重復不斷的出現呢?
生:因為它們的余數會重復出現,所以商也會重復出現。 (可能發現:1、余數總是”25”。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400÷75的商怎么表示?
生:5.333
師:省略號表示什么?
生:商的后面有無限個3.
師:很好,那么請同學們在跟老師一起算一算:58.6÷11(生描述計算過程師板演)
師:好,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個小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三個數的小數部分有一個數或者幾個數在重復出現。
師:是啊,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三個數的小數部分有一個或者幾個數字在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像這樣的小數我們稱它為循環小數。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8頁,最上邊,請你們把什么叫做循環小數讀一遍。
(生齊讀)
師:在這句話中,有幾個重點詞語需要同學們做上記號。第一個是小數部 2
分,第二個是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做上記號以后,請同學們再把這句話讀一遍,記住重點的地方要重讀。
(生再次齊讀)
3.認識循環節
師:回到我們這三個小數上,我們看第一個數是哪個數在不斷重復出現呢?第二個呢?第三個呢?那么我們稱這幾個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叫做這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那么第一個數的循環節是?第二個小數的循環節是?第三個呢?很好,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找循環節。
小練習:
找一找我們的循環節:
4.循環小數的簡寫。
生:想。
師:我們在寫循環小數的時候,首先看清楚循環節是什么,然后再寫這個小數,從最高位寫起,寫到循環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只寫一個循環節就行了。那么我們的0.1666就可以這樣寫。(師板演),那么我們的5.333就這樣寫,那么5.32727怎么寫呢?請你寫在課堂練習本上。然后,請同學們將我們小練習里面的四個數也寫在我們的本子上。
(生嘗試在本子上)
小結:什么叫做循環小數?什么是循環節?如何簡寫循環小數?
5.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哪些不是?為什么?
4.書p30練習五 1大題 做在課堂練習本上。
(四)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
1.什么是循環小數?什么是循環節?
2.什么是純循環小數?什么是混循環小數?
3.什么是無限小數?什么是有限小數?
3
教學目標:
1、通過求商,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2、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循環小
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
1、教學過程:
(一)認識循環
1、從生活現象中,感知“循環”
師:同學們在開課之前,老師先給你們講個故事吧。
生:好。
師: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好像很多孩子都知道下面的是什么,誰來幫我講下去。
生:講不完,后面都是重復不斷的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
生:省略號。
師: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事或物像這個故事一樣,是不斷重復出現的呢?
生:周一到周末,下一個星期又是周一到周末~~~~~~~
師:哦,我們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個挨一個,按一定的順序出現,我們把這樣子的現象叫做“依次”,(教師板書:依次。)一個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復出現”,(板書:重復出現)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完整板書: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師:說說生活中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依次不斷的重復出現的”的現象。
學生舉例后教師小結:生活中象這種“ 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很多,我們把這種現象還可以叫做——(循環現象,板書:循環)
2、認識生活中的循環小數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課
1、認識小數中的循環現象,引出循環小數
師:請同學們計算5÷3,請一個同學上黑板上計算。(指生板演)
1
師:在計算時你們發現了什么呢?
生:余數始終是2.
師:還有呢?
生:商總是6。
師:那么這樣計算下去,能算完嗎?
生:不能。
師:你們知道商的后面會一直出現什么呢?
生:6
生:省略號。
師:很好。不僅在我們簡單的計算中會出現這種循環現象,在我們的解決問題中也會出現。
全班齊筆算王鵬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環小數的特點。
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么?(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生:除不盡。
師:除了除不盡外你們還發現什么沒有?
生:商不斷的重復出現。
師:為什么商會重復不斷的出現呢?
生:因為它們的余數會重復出現,所以商也會重復出現。 (可能發現:1、余數總是”25”。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400÷75的商怎么表示?
生:5.333
師:省略號表示什么?
生:商的后面有無限個3.
生:三個數的小數部分有一個數或者幾個數在重復出現。
師:是啊,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三個數的小數部分有一個或者幾個數字在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像這樣的小數我們稱它為循環小數。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8頁,最上邊,請你們把什么叫做循環小數讀一遍。
(生齊讀)
師:在這句話中,有幾個重點詞語需要同學們做上記號。第一個是小數部分,第二個是 2
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做上記號以后,請同學們再把這句話讀一遍,記住重點的地方要重讀。
(生再次齊讀)
3.認識循環節
師:回到我們這三個小數上,我們看第一個數是哪個數在不斷重復出現呢?第二個呢?第三個呢?那么我們稱這幾個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叫做這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那么第一個數的循環節是?第二個小數的循環節是?第三個呢?很好,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找循環節。
小練習:
找一找我們的循環節:
4.循環小數的簡寫。
生:想。
師:我們在寫循環小數的時候,首先看清楚循環節是什么,然后再寫這個小數,從最高位寫起,寫到循環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只寫一個循環節就行了。那么我們的0.1666就可以這樣寫。(師板演),那么我們的5.333就這樣寫,那么5.32727怎么寫呢?請你寫在課堂練習本上。然后,請同學們將我們小練習里面的四個數也寫在我們的本子上。
(生嘗試在本子上)
小結:什么叫做循環小數?什么是循環節?如何簡寫循環小數?
5.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哪些不是?為什么?
4.書p30練習五 1大題 做在課堂練習本上。
(四)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
1.什么是循環小數?什么是循環節?
2.什么是無限小數?什么是有限小數?
3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四
1、學生進一步鞏固對循環小數概念的理解。
2、能比較兩個(含)循環小數的大小。
學具準備:計算器
1、進一步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練,指名板演,哪些題的商是循環小數,如何判斷的?
2、進一步掌握循環小數的寫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選擇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對。
3、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請學生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讓學生獨立完成。
完成p30.6先觀察這些小數的特點,再試一試.
請學生說出判斷大小的過程,教師適時評價。
1、想到把這些簡便記法的循環小數還原。
2、2、1.23o1.233,只還原到第三位小數。
師小結:需要先觀察,再比較,比較方法與以前比較小數的大小方法相同。
p304、5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五
1、學生進一步鞏固對循環小數概念的理解。
2、能比較兩個(含)循環小數的大小。
學具準備:計算器。
完成p30.1。
全班練,指名板演,哪些題的商是循環小數,如何判斷的`?
2、進一步掌握循環小數的寫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選擇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對。
3、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請學生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讓學生獨立完成。
完成p30.6先觀察這些小數的特點,再試一試。
請學生說出判斷大小的過程,教師適時評價。
1、想到把這些簡便記法的循環小數還原。
2、2、1.23o1.233,只還原到第三位小數。
師小結:需要先觀察,再比較,比較方法與以前比較小數的大小方法相同。
p304、5。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六
1.說明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2.說出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
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嘗試畫水循環圖。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多個小組合作活動確立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利用實驗的方法探究知識的思想。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再去解釋現象形成概念。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七年級學生,他們現階段的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相對小學階段明顯提高,但是邏輯思維不強、綜合概括能力不高。他們在前期的學習中對根、莖的結構及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學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具體過程及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不了解。
【教學重點】
1.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2.蒸騰作用的概念及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
1.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
4.1第一學時
課前準備實驗:試管內放幾株帶葉綠蘿,在試管內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標簽紙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時,觀察現象。
展示學習目標
小組代表課前準備實驗。組長帶領組員觀察桌面裝置,寫下實驗現象。
提出自己的猜測來解釋現象。
實驗:觀察紅墨水在芹菜中的運輸路徑。
引導學生通過橫切和縱切等多種方式來觀察紅墨水走向。
學生展示過后出示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路徑圖。
給出植物蒸騰作用概念。
小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實驗。
記錄實驗現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體內是如何運輸的。
用自己的話描述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過程。并用箭頭在圖中表示出水分的運輸路徑。
小組討論解釋課前實驗出現的現象。
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蒸騰作用。
1.視頻資料:為什么樹蔭底下溫度更低而濕度更高呢?
2.介紹杏仁桉樹;100多米高的樹,水是如何運送到葉片上的呢?
參照課本113頁的內容,試著解釋這些現象,得出蒸騰作用的意義。
蒸騰拉力學生較難得出的點,適當點撥。
資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問題1:其余的水占總體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畫圖“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視頻:保護森林
通過幾個試題進行自我檢測。
回顧本節課3個學習目標。
試著說說這堂課你是收獲是什么。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七
p27、28例8、例9、課文,p30練習五第1、2題。
1、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能用循環小數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掌握循環小數、無限小數、有限小數的意義。
掌握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師談活引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正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正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說:……這個故事講得完嗎?為什么講不完呢?(板書:重復出現)
全班齊筆算王鵬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環小數的特點。
有些同學算著算著就停下了,發現了什么問題嗎?(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可能發現:1、余數總是“25”。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你們怎么能肯定會永遠除不完,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明確余數一旦重復出現,商也就重復出現。
師: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為什么使用省略號?省略號在這里表示什么意思?(師板書)
3、總結概括循環小數的意義
其他除法算式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請同學們算一算:28÷18 78.6÷11
先計算,再說一說這些商的特點。如果繼續除下去,商會怎樣樣?能除盡嗎?(請生板演計算結果)
觀察例8、例9的三道題,你們發現他們的異同嗎?(不同點:一個是小數“3”的循環,另一個是小數“4”和“5”的循環。相同點:
學生討論后,指名匯報,教師抓住學生回答板書:
(1)小數部分,位數無限(或者除不盡)。
(2)有的是一個數字不斷重復出現,有的是兩個……。教師小結循環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下列哪些是循環小數?并說一說理由。
學生評議。
5、介紹簡便記法
除了用省略號來表示循環小數外,還可以用簡便記法來表示。如5.333…還可以寫作5.3,7.14545還可以寫作7.145,請學生把前面判斷題中的循環小數用簡便記法寫一寫。(請學生板演),同座互相檢查,大家交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
(52.52525…可能出現問題52.5252.52552.52,師生共同辨析)
7、理解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意義。
師:想一想,兩個數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請舉例說明?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
師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會有兩種情況:1、商的小數部分位數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數;2、商的小數部分倍數是無限的,叫作無限小數。判斷前面練習題中的小數哪些是有限小數?哪些是無限小數。
循環小數是有限小數,還是無限小數?為什么?
學生有可能會質疑,結果會不會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教師可根據課堂或本班學生實際和學生共同分析。
二、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些概念的嗎?
三、鞏固練習
用計算器算出商后,說出商是什么小數,依據是什么?是循環小數的要求用簡便方法寫出來。
19÷111.08÷3.313.25÷10.6
四、作業:p30第1、2題。
學生在預習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1、這道題能除盡嗎?
2、為什么它除不盡?為
3、計算結果該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環小數?
帶著這些疑問,本課的教學順利地推進。這些問題也均在教學中得到了解決。
但在練習中出現了以下幾種常見錯誤:
1、在豎式中在第一個循環節上也打了循環節的圓點。
2、在橫式上照抄豎式結果時,雖然在第一個循環節上打了圓點,可卻寫了兩個循環節。
3、在計算豎式時幾個數字還未重復兩次出現時,學生就經過推理判斷出它是循環小數而不再繼續往下除了。如:2。01212……學生除到2。0121時就發現小數位數第四位與第二位的數字相同,余數也相同而不再繼續往下除了。
針對上述前兩個錯誤,以后再教板書時我應強調格式與寫法。特別是p28頁下方的‘你知道嗎”其中有關循環節的介紹及“寫循環小數時,可以只寫第一個循環節,并在這個循環節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記一個圓點”應讓所有學生掌握。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案(匯總18篇)篇十八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么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系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3.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范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么,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著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后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著水源補給關系。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于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于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由于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氣溫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板書)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于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峰。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系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 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于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該教案緊扣人類與水資源的關系這一中心環節,由淺入深的講述了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陸地水的更新等知識內容,其間配以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效果好;教師層層設疑尤其設計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題目,不但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也體現了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建議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學情分析,精講精練,更突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