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表達個人情感和觀點的方式,通過寫作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下面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寫作思路和素材。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一
時光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過往一切披上金色的薄紗。記憶矯往過正,讓我只記得世界和你的好,緊握雙手,勝過千言。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人生一世,走來不易,最值得珍重的,不過是情之一字,親情、友情、愛情,情帶給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陌生的城市里,感覺到了陽光,讓我們能在陌生的城市里隨意擺動、不再孤獨。愿我們都不老,能曬著太陽,相互溫暖,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時間總在不知覺中悄然流逝,但是記憶總是會保留在我們的心中,一張照片就能引發我們的無限回憶,時光帶不走我們的記憶,還有我們的青春。
有些溫暖,觸手可及。
時光不老,我們不散。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二
這部的震撼并沒有前兩部那么深刻,應該是自身還沒有完全看懂的原因,又或許是因為碎片化的閱讀使得體會沒有那么深刻,又或許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發展。
每一部的`續寫都好像是扎根于當下卻也從微小的部分中預示了未來,希望泯滅人性,消失自我的未來不會到來。
我們是一個很好的詞,可是不應該只是注意我們,而喪失了我的存在,每一個我們的存在都應該是由單獨的我構成的整體,那么這個整體,也從來不應該忽略個人的色彩。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三
不過一會兒,門鈴響了,門口站的正是他們要找的費羅拉嬸嬸,他們請費羅拉嬸嬸坐在了沙發上,就問:“費羅拉嬸嬸小寶寶是從哪里來的?”她說:“呃……當然是從娃娃菜里長出來的,或者是從菜市場里買回來的。”克拉拉和我異口同聲的說:“不對!其實小寶寶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費羅拉嬸嬸羞恥的低下了頭,快速的跑了回家,我和克拉拉轉過頭偷偷的笑了一下,又轉了回來。
第二天,我和克拉拉一起上樓去看托尼叔叔的小寶寶,我們進了托尼叔叔的.家門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寶寶,托尼叔叔也把這些小寶寶的名字紛紛到告訴了克拉拉和我,我們覺得這些小寶寶的名字起得好適合他們哦!
第三天我們下樓,去費羅拉嬸嬸家,我們告訴費羅拉嬸嬸樓上的托尼叔叔的太太生了好多的小寶寶他們個個都特別可愛,等他們把話說完,正在回家的路上,待在家里的費羅拉嬸嬸就開始頭疼了,過了一會兒,托尼叔叔抱著小寶貝揚揚在樓道里走著,讓費羅拉嬸嬸更加頭疼了,克拉拉和我感覺這像是托尼叔叔自己生的小寶寶一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欺騙別人,不然的話就感覺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在盯著她看。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四
今天,我在世紀聯華看完了《我們一起走,迪克》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有一只小狗,主人嫌它丑,就把它扔了。小狗被扔到了森林里。這只狗卻很聰明,很勇敢,很靈敏。后來,它和一個小阿炯成了朋友,小阿炯給小狗起名叫迪克。后來,迪克惹了禍。所以,他們開始流浪。路上,他們碰上了許多好人和壞人。最后,小阿炯終于找到了媽媽。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看一樣東西,既要看它的'外表,又要看它的用處。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五
今天,我看到了一本書《我們都愛你》。故事里面說了一位小女孩,她很恨數學老師,因為數學老師就像一只“野獸”。所以,她想方設法提高數學成績,就給自已制定了一個鞏固練習,天天做到晚上十二點。就是因為這樣,睡眠時間不足,早上在學校她經常摔倒。可她沒有想到這一次這么嚴重,從樓梯上絆了絞,摔下來時流一股血,頭破了。數學老師馬上送她去醫院,在這一分鐘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心。這一次流血的事讓她感受到,平時老師的“兇”不是針對她,更不是批評她,而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嚴厲。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六
我的好伙伴我的好伙伴很多,但和我最好的'是崔世宇。
冬季里的一天,我得了重感冒,發燒、咳嗽很厲害,不能去上學,躺在床上扎點滴。崔世宇放學回到家里,天已經黑了。他吃過晚飯,每天都到家里看望我,還把白天老師講的課程講給我聽,把單元測試題帶給我。我想天氣又黑又冷他每天都來看我,真讓我受感動。圣誕節到了,崔世宇放學回來把同學送給他的平安果給我送來了,他說:“你吃了吧,吃完感冒就好了。”我笑著說:“真能比藥還好嗎?”此時,我感到好了很多。明天就能去上學。
我和崔世宇經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他真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七
這本書很好,很深,必須要仔細研讀才行。
這本書舉例了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歡喜更多,女兒成了大學教授,笑談父女相,倆夫妻互相理發等等。但也就是這樣,作者才會更加害怕分離。
作者擔憂自己與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見不到他們的面,這雖然只是一場夢,但更能體現出作者自己已經老了,作者與丈夫都已經老了。
文中多處用到環境描寫,主要背景十分陰暗,而這時年邁的自己突然與自己唯一的親人失散了,再使作者進入這樣陰森的環境,便會無比恐懼,無比害怕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雖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夢和鐘書的解釋更讓我害怕。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每天晚上半夜總會驚醒幾次,有機會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可是因為工作,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實我也都知道。
也許,也就是這種恐懼分散,害怕離別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離開。
現在的我們還多陪陪老人們吧,別讓他們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八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復復讀了幾遍,讀到開心處我跟著歡笑,讀到坎坷處我隨著難過,讀到離別處我心酸,讀到傷心處我落淚。但在楊先生的字眼里始終波瀾不驚,仿佛是在描述別人的故事,那樣淡定、寧靜。我只想看他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嘆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讀到最后才慢慢讀懂了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實的虛化。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就算幸福?讀了《我們仨》,讓我讀懂了什么是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在她們心中沒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態。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不管在什么狀況下,她們都會從中尋找快樂的源泉。其實幸福的關鍵是感知能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楊絳的一家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遭受著怎樣的苦難,她們永遠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愛!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
楊絳的一家,很好的詮釋了"情感",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她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們沒有所謂的愛情基礎,但是幾十年風雨歷程,攜手走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為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對中國這個著名家庭的親情故事,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
一本好書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可以讓你變的更加珍惜親情、愛情、友情。
近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是因為他的靈魂不朽,他的影響不朽。
這句話送給已去的楊絳先生最合適!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九
楊絳先生從在英國和錢先生開始回憶起,一個家兩個人,慢慢磨合著生活,好在兩個人合得來,有著相同的愛好,后來有了女兒錢媛,三個人互相在塵世里攙扶著過活。
生活不易,那些濃墨重彩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筆下也能晃晃悠悠地過去了,沒有細致入微的寫實,也沒有刻意夸大的艱苦歲月,寥寥幾筆,勾勒事情的大致面貌,少了許多驚心動魄,多了些質樸平淡,我沒有那個年代,也沒辦法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從細枝末節也能體會到當時的生活,只是覺得他們在一起就是件頂幸福的事情。
音樂,書籍,天真總是我們渴求的東西。無論經歷了怎樣的動亂,他們三個人總在學習,在讀書,像毛姆說的那樣,把書籍當做避難所,在兵荒馬亂的日子也能讓心守一處安寧。在看到最后附錄錢媛寫給父母親的信時我看到她畫的大頭像,在我看來幼稚的筆跡,像小孩子一樣,在信里和媽媽講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我覺得很是觸動,六十幾歲一如孩童,難能可貴。
這本書文筆說不上多好,更像是偶然碰到的老婦人給你在一個悠閑的午后和你一起飲茶時絮絮叨叨地給你講的家事,里面關于家的記憶里總是讓人溫情四溢,明明質樸平淡,但讀到最后一句“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逝琉璃脆”就濕了眼眶。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十
今天重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感覺和第一次讀的時候感覺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樣,第一次讀更加感動,現在讀反而太過理性,怎么都讀不出那種動容的感覺,第一次讀更加傾向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時候忽略的細節,也要把忘掉的情節找回,我發現其實這次的感覺和第一次讀其實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見解。今天記錄一下重讀的感受。第一次讀的是電子版本,字一個個從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覺,那種復雜的感覺并不是閱歷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銳的感悟力,我現在反而覺得單純的時候感悟力更強。這次讀的是紙質書,字還是那些字,可能讓我覺得精彩的地方還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當初讀的那種動容的感覺了,可能后半部分還沒有讀完吧,有一句我記得很清楚:此生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錢鐘書和楊絳還有女兒在這個世界上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很好,錢鐘書希望有一個女兒,像楊絳那樣,這是他的原話,書里是這樣寫的鐘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讀起很心酸也很凄涼、壓抑,更有一種虛實之間的痛苦,為錢鐘書后遭受的打擊心酸,還有錢媛的去世,第一次讀的時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實這是作者運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以虛寫實,她一直說自己在做夢,其實是實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兒的打擊和痛苦。
第三部寫的是她和錢鐘書一起去英國讀書,后去巴黎大學讀書,并且生下女兒圓圓的經歷,這的節奏明快,讀起很幸福,他們在英國和法國過的比較自由快樂,錢鐘書對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會給她做早餐,楊絳也給他做飯,在國外做飯填飽肚子也是很有樂趣的一事。
第三部寫了他們回國后,錢鐘書一直在到處謀事,回國后就顯得比較壓抑和不順利,一方面受戰爭的影響,一方面受鐘書父親的影響,他的工作一直不順利,鐘書太聽父親的話,在西南聯大還沒做夠一年就去藍田謀職了,楊絳勸他別去藍田,應該等著回清華,但是受不住父親給的壓力,他還是去了藍田。
楊絳和錢鐘書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侶,其實他們之間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過的生活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做飯,不會用爐子,在生活的磨礪中學會了做飯,而且做飯成了他們的一種樂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侶的生活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歡楊絳對錢鐘書的照顧和在乎,他們之間更像是朋友,他們在牛津時,楊絳一直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只有特別關心一個人才愿意為對方做飯(講真寫到這里我都覺得寫不下去了)。
但是楊絳的角色又不是簡單的做飯,她在關鍵時候還能幫錢鐘書規劃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讓他離開清華的教職,但是鐘書愿意去,她就不吭聲了,因為他們約定尊重對方的決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對方,做到這點更難。
我覺得那些羨慕他們兩人生活的人可以讀一下《我們仨》你會發現,生活在平凡處才動人,兩個人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能夠容忍對方的笨拙更難。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十一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里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著她的孩子,在媽媽眼里,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著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向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著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么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十二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脫的宿命的寫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個人能懂我們的脆弱和逞強,能知道我們的溫柔和倔強還愿陪伴我們度過余生。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瑣碎活出生命韻味的人。看透生活卻仍舊熱愛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歲之際,楊絳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讀書,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向往平靜,拒絕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領會這些話一二,足矣。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心疼的書,
這是一本軟化硬心腸的書,
這是可愛的一家三口,
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贊歌。
愿你們仨在天堂重聚,相親相愛,永遠不再失散。
我們叁讀后感(實用13篇)篇十三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
我們不能理解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
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
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只要3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
我覺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