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規劃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重要工具。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些經典的教案模板案例,希望能夠為教師們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一
我說課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書),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說明。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學習現代詩歌。本詩語言清新,旋律回環往復,意象優美,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所期待的情懷,給學生一種朦朧幽深的美感。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由于本詩的意象對于北方的學生比較陌生,需要教師展示相關資料基于以上對教材、課標和學情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體會意境美。學習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難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反復誦讀中,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作者情懷(重點),引發共鳴,培養良好的審美態度。
教學重點:本文的把握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針對北方學生對于詩中的意象比較陌生,我將分析意象作為本課的難點。
針對本文與學生特點,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針對本文意象比較陌生,可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圖文并茂,再現詩歌情景。
2、問題法: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我采取問題引導法,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逐步體會文中感情。
1、誦讀法:為了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我采用誦讀法。
2、合作探究法:詩歌內涵解讀豐富,個體對詩歌理解把握不夠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1、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這首詩就是《雨巷》。舞蹈可以從視覺直接的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讓我們有更多想象空間。我們剛剛欣賞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們要欣賞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帶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初讀文本,感知節奏。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詩歌的節奏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重疊和反復的運用,雙聲疊韻詞的運用,讓學生體會詩歌一唱三嘆,悠長舒緩的優美旋律。
3、細讀文本,品讀意境。
在整體感知詩歌的音韻之后,學生們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情感。設計兩個問題:
1)詩歌中流露出怎么樣的情緒?學生可以用詩中的原文詞語回答,如憂愁,哀怨,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2)這些情緒由哪些意象引發來的?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圖像,激發學生感受。
4、討論內涵,豐富體驗。
再熟悉了音韻美,意境美之后。學生們達到探究思考作品內涵的階段,這個環節我涉及了兩個問題。
1)詩人為什么惆悵徘徊?
2)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某一個人還是有別的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插入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統一答案,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師加以點評、總結。最后聽名家范讀,再次回味本詩。
5、課堂小結拓展閱讀。
6、課后作業鞏固創作。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結合詩歌,展開想象,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意象,寫一段文字。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點象征意義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戀人、理想。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二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文檔為doc格式。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三
一、導入新課:
看今天窗外陽光明媚,可是前段時間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麼?“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我們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很難用語言傳神地表達,而“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簡介:
師:“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作者介紹: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望舒即月神,飛廉即風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優柔寡斷,逃避現實。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三、朗讀感受,深入鑒賞,把握基調:
1、師配樂朗誦。
師:聽完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確:孤獨,寂寞,凄涼,痛苦,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師: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明確:低沉幽怨。
師:朗讀時還應注意什么?明確:停頓、輕重、節奏(沉穩舒緩)、語速(較慢)。
生:齊聲朗誦。
明確:丁香一樣的姑娘很美。
師: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
師:看修飾語“丁香一樣的”,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介紹,又名紫丁香。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詩歌介紹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師: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明確:憂郁的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師:作者是怎么寫這個姑娘的呢?
明確: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著,打著油紙傘,夢一般的飄過……。
師: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明確: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意象說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紙傘、頹圮的籬墻這幾個典型的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給人的心理體驗是冷漠、凄清、又惆悵,準確的傳達出了“我”“憂傷”這種典型情緒。
四、結合背景,解讀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明確:背景介紹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應該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征。姑娘應該美好理想的象征。
師: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嘆、哀怨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體朗誦,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寫出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的一種感情,那就是“憂傷”。詩歌把詩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傳輸給我們,使我們產生了與他一樣或近似的情感體驗。在文藝學上,這種情況叫共鳴。能讓讀者產生強烈共鳴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讓不同時代的人產生共鳴的作品,那就是偉大的作品了。
現在,讓我們帶著詩人傳遞給我們的憂傷,走進那條細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體驗一下在細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獨行的妙處。(集體朗誦)。
六、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用第一人稱、散文的形式、詩的語言簡單的復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間的故事梗概:(注意環境、景物、動作、肖像、心理等描寫方式的運用,不超過200字)。
“我”:我在一個陰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彳亍著,巷子陰暗而悠長,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濕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著,期待著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來。奇跡竟然發生了,她出現在巷子的另一頭,也撐著一把油紙傘,穿著紫色的長裙,輕輕而來,如同一個紫丁香般的夢。這姑娘似乎給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機,“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飄過了我的身邊,一個照面間,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靜靜地隱去。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沒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悵。
“丁香姑娘”:我在一個陰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彳亍著,巷子陰暗而悠長,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濕漉漉的。我心里想著,或許會遇到一個著青色長衫的男子,戴著細黑邊眼鏡,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漸漸有一種孤寂從心底升起,我望著巷子的另一頭,他竟然來了,正是我想象的樣子,看上去他是那樣的憂愁,也許他只是想遇著一位寧靜、美麗、多愁的女子,在相錯的剎那,讀她哀怨的眼神;相錯之后,讀她輕甩的發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靈作一篇淡紫色的詩章,登在某一報刊的某一個角落給那個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給自己一份凄美的靈感。如果不是這樣,我走過他的身邊的時候,他怎么沉靜得如同一粒水滴。
我們懷念戴望舒,不僅僅為他的詩,也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剛才我們虛擬了當時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真的撐著油紙傘,在一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去親身體驗和領悟他的憂郁和傷情。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四
《雨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該詩通過對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寫,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教材中選編的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夠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誦,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體味詩歌獨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說學情。
高一新生正處在初高中銜接過渡期,對于現代詩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加上此首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通過反復誦讀,聯系時代背景,將學生帶入詩境,喚醒詩情,從而引起強烈共鳴,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之前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以下三點:
1、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并分析其成因。
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與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其中,目標二為重點,目標三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誦讀對于詩歌語言的品味、內容的理解與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誦讀法會貫穿我的教學活動始終。在研讀部分,我將采用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有效促進對話教學,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根據本首詩歌的特點和高一新生的學情,在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聯想、查閱資料,培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導入語的設計對于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將這樣開始我的新課:播放背景音樂《在水一方》,《詩經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轉,與數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著驚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現,同樣的朦朧美麗、可望而不可及。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2、初讀梳疑,走進雨巷。
為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詩歌,為進一步的研讀奠定基礎,我的初讀設計主要有如下三個環節:首先,我會以檢查預習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讀準字音,齊讀一遍此詩。接下來,我會播放一遍名家配樂朗誦版的《雨巷》,讓學生邊跟讀邊思考自己與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為詩歌劃分節奏,標出韻腳。最后,我將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詩歌在節奏韻律等方面有何特點,最終明確本詩的第一美:語言的音樂美。
此初讀步驟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檢測預習效果,掃清文字障礙,指導學生斷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對此詩形成初步的畫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語文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逐漸領悟學習,教師指導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會大大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實踐中習得詩歌知識,形成鑒賞能力。本環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在上一環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意境、創作背景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研讀。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將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籬墻等意象,再回歸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點。
最終完成問題一,明確這些意象為詩歌營造出凄美朦朧意境的共同點。即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同學們已對詩中的意象特點及全詩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決問題三時,我將結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經歷及《雨巷》的創作背景與同學們展開討論,得出丁香姑娘多種可能的象征意義,并歸納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們又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總結梳理,走出雨巷。
六、說板書。
設計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課堂線索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教學更有實效(設計略)。
文檔為doc格式。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五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沖撞下的苦悶與憂郁。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后,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借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鑒賞詩歌。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餓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關于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
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
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
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
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郁惆悵的優美詩歌。
布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并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文檔為doc格式。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六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餓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關于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
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
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
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
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郁惆悵的優美詩歌。
布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并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七
雨巷(教案2)。
第二課時一、導入同學們,上一堂課老師給你們布置了一個問題,讓你們分組討論,現在就請各組委派一個同學把你們的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這首詩歌寫的比較朦朧,詩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我們可以從詩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的“我”等意象反復出現,并感覺到在那朦朧飄忽,纏綿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內心情緒――詩人寂寥,愁怨,夢一般飄忽不定的情緒。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這些意象。二、意象的解析1、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2、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三、大家討論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義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教師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四、藝術特色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2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3詞的重疊運用。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4詩歌的押韻《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使得音節舒緩悠揚。5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小結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就學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殘損的手掌》也被認為是他最優秀的詩篇之一,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閱讀一下。五作業1背誦全詩。2請同學們推舉一個朗誦好的同學,朗誦這首詩歌。另外再選兩個同學把這首詩歌所表現的畫面演出來。班會課上表演。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八
《雨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該詩通過對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寫,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教材中選編的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夠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誦,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體味詩歌獨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高一新生正處在初高中銜接過渡期,對于現代詩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加上此首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通過反復誦讀,聯系時代背景,將學生帶入詩境,喚醒詩情,從而引起強烈共鳴,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之前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以下三點:
1、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并分析其成因。
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與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其中,目標二為重點,目標三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誦讀對于詩歌語言的品味、內容的理解與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誦讀法會貫穿我的教學活動始終。在研讀部分,我將采用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有效促進對話教學,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根據本首詩歌的特點和高一新生的學情,在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聯想、查閱資料,培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導入語的設計對于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將這樣開始我的新課:播放背景音樂《在水一方》,《詩經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轉,與數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著驚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現,同樣的朦朧美麗、可望而不可及。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2、初讀梳疑,走進雨巷。
為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詩歌,為進一步的研讀奠定基礎,我的初讀設計主要有如下三個環節:首先,我會以檢查預習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讀準字音,齊讀一遍此詩。接下來,我會播放一遍名家配樂朗誦版的《雨巷》,讓學生邊跟讀邊思考自己與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為詩歌劃分節奏,標出韻腳。最后,我將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詩歌在節奏韻律等方面有何特點,最終明確本詩的第一美:語言的音樂美。
此初讀步驟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檢測預習效果,掃清文字障礙,指導學生斷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對此詩形成初步的畫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語文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逐漸領悟學習,教師指導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會大大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實踐中習得詩歌知識,形成鑒賞能力。本環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在上一環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意境、創作背景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研讀。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將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籬墻等意象,再回歸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點。
最終完成問題一,明確這些意象為詩歌營造出凄美朦朧意境的共同點。即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同學們已對詩中的意象特點及全詩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決問題三時,我將結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經歷及《雨巷》的創作背景與同學們展開討論,得出丁香姑娘多種可能的象征意義,并歸納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們又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總結梳理,走出雨巷。
六、說板書。
設計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課堂線索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教學更有實效(設計略)。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九
《雨巷》是魯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第二單元中新詩二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社會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獨特的詩風替新詩的音節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他用那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暮春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像。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魯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以“美的真諦”來組織文本,從而來突顯它的審美性。《雨巷》出現在這一單元,就讓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高中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一是通過不斷的誦讀,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感悟詩歌描繪的畫面。
二是感受詩歌的意境與意象。
三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
(一)導入新課。
淅瀝瀝的雨點打在印有山水畫的油紙傘上,他如同一名孤獨患者慢慢的行走尋覓著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種情,何種人,何種境地,讓他在一條寂寥空曠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種愁思,讓他迫切的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走進戴望舒。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受詩歌畫面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一讀——自由讀。認識生字(彳亍,頹圮),初步體驗作者情感變化。
再讀——播放錄音讀。讓學生隨著富有情感的朗讀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頭腦中勾勒詩歌的畫面。在聽錄音過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語調來讀詩歌。
三讀——讓學生示范大聲朗讀。在畫面中豐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傷感、惆悵這類詞語的讀法。
四讀——小聲默讀。建立基本感情基調,形成對詩歌美感認識。
明確:讓學生們在腦中形成一個對詩歌的畫面感,明確詩歌的基調是憂傷凄涼的。
2、品味語言,品詩歌回環疊唱之美。
整首詩歌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之感,在詩歌中的哪些地方是體現出這種感情的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詩歌運用復沓、排比等手法,運用大量疊詞,請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表達詩人憂愁傷感的情緒難以排解的苦悶之情。
(三)深入探究。
1、理解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可以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多種方式把雨巷之景展示出來。
這樣做旨在根據文本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讓學生獨立品味詩歌中特有的事物與情感,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雨巷——小路、油紙傘——小花傘、丁香——荷花或牡丹。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例如:小巷給人一種幽深寂靜之感,而作者在詩歌中又用一個“雨”來形容這個小巷就更加給人增添一種憂傷凄涼之感。,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代表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品味詩歌內涵,品思想之美。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不同的讀者對詩歌的品鑒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感受完詩歌的各種美感之后,讓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有足夠的思想空間去思考,這樣可以對詩歌有多元的解讀方法,而教師自己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讓學生再次討論,讓他們針對之前的討論結果進行品評,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開拓學生的思想境界!
(四)結束語。
《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吟唱,把心中美好理想比喻成丁香姑娘,詩人明明離它很近卻又無法觸碰,像夢一樣來像夢一樣消逝。最后為大家播放一首《丁香花》,希望大家在這首歌曲中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十
《雨巷》是語文必修二現代詩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通過閱讀和鑒賞,感悟詩情詩意,認識現代詩歌的特點。《雨巷》是一首象征詩,表現了五四運動中激昂飛騰的理想同失敗的現實脫節的悲劇感,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將失敗時的那份憂郁浪漫化,詩中描寫的一切,悠長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現實中找到其象征意義。
(二)重難點。
1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而后一點也是本詩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能力目標:1培養訓練學生的朗誦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關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課時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課前準備。
《雨巷》課時安排為一課時,采用多媒體教學。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
(二)教學方法。
采用啟發引導式教學貫穿始終,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等。
(三)學習方法。
根據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特引導學生采用如下學習方法:
1誦讀表演法: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和表演中理解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讀詩品詩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點一為目標。
2質疑感悟交流法:繼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要求,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難點二為目標。
(四)設計說明。
授課計劃設計的出發點在整個的設計過程中,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重視討論、交流和合作,重視探究問題的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層次,使不同的學生都有發展,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一:參讀------------------4分。
(三)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二:美讀------------------15分。
1齊讀---------初步自我體悟詩境--------1。
2聽配樂朗誦-------3。
3由朗誦-------3。
4給畫配詩朗誦-------3。
5表演現場版《雨巷》--------5。
(四)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之三:議讀-------22分。
(五)總結:象征詩-------3分。
請仿照象征詩《墻角的花》,選擇某一事物,通過情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墻角的花。
墻角的花,
當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十一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根據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文檔為doc格式。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十二
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沖撞下的苦悶與憂郁。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后,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借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鑒賞詩歌。
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復雜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說學法。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搜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于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郁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詩人”。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眾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濕而凄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鑒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了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為什么喜歡逢著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并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十三
我說課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書),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說明。
一、關于教材、課標、學情。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學習現代詩歌。本詩語言清新,旋律回環往復,意象優美,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所期待的情懷,給學生一種朦朧幽深的美感。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由于本詩的意象對于北方的學生比較陌生,需要教師展示相關資料基于以上對教材、課標和學情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體會意境美。學習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難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反復誦讀中,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作者情懷(重點),引發共鳴,培養良好的審美態度。
教學重點:本文的把握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針對北方學生對于詩中的意象比較陌生,我將分析意象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
針對本文與學生特點,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針對本文意象比較陌生,可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圖文并茂,再現詩歌情景。
2、問題法: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我采取問題引導法,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逐步體會文中感情。
三、關于學法。
1、誦讀法:為了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我采用誦讀法。
2、合作探究法:詩歌內涵解讀豐富,個體對詩歌理解把握不夠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四、教學過程。
1、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這首詩就是《雨巷》。舞蹈可以從視覺直接的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讓我們有更多想象空間。我們剛剛欣賞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們要欣賞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帶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初讀文本,感知節奏。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詩歌的節奏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重疊和反復的運用,雙聲疊韻詞的運用,讓學生體會詩歌一唱三嘆,悠長舒緩的優美旋律。
3、細讀文本,品讀意境。
在整體感知詩歌的音韻之后,學生們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情感。設計兩個問題:
1)詩歌中流露出怎么樣的情緒?學生可以用詩中的原文詞語回答,如憂愁,哀怨,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2)這些情緒由哪些意象引發來的?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圖像,激發學生感受。
4、討論內涵,豐富體驗。
再熟悉了音韻美,意境美之后。學生們達到探究思考作品內涵的階段,這個環節我涉及了兩個問題。
1)詩人為什么惆悵徘徊?
2)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某一個人還是有別的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插入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統一答案,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師加以點評、總結。最后聽名家范讀,再次回味本詩。
5、課堂小結拓展閱讀。
6、課后作業鞏固創作。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結合詩歌,展開想象,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意象,寫一段文字。
五、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點象征意義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戀人、理想。
文檔為doc格式。
雨巷的說課稿(熱門14篇)篇十四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本堂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現代詩歌斷句的正確方式。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設計意圖: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也能養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