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規劃和安排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閱讀以下教學計劃范例,可以了解到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是如何制定教學計劃的。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一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復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目標1、2.
目標2.
1課時。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他的《飲酒》。
1、走近作者:1陶淵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青壯年時,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一類的小官,但時間都很短,后任彭澤縣令,終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貴,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41歲歸隱田園。他在詩文中著力表現在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開創了田園詩派,田園詩派創始人,被稱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陶淵明其事: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向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后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陶淵明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2.作品介紹。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本文選的是第五首,格調最為閑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1、聽錄音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全詩。(注意朗讀時的語調、語氣、節奏處理)。
3、學生朗讀、背誦。
1、結合課文注釋,翻譯詩句。
2、有疑問之處圈點勾畫出小組討論,然后小組展示。
3、解釋加點詞語。
結廬在人境??蓋房子????人世間?????而無車馬喧??世俗往來的紛擾。
問君何能爾??陶淵明自稱??這樣,如此????悠然見南山?悠閑自得的樣子。
山氣日夕佳?氣象,景色???接近黃昏的時候?飛鳥相與還?一起。
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譯詩歌。
住在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沒有世俗往來的紛擾。問你怎樣能做到這樣呢?心高志遠,住處自然偏僻寧靜。在東籬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頭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來。這里邊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卻早就忘了該怎樣用語言表達。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而無車馬喧”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祿,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
2、“心遠地自偏”中的“遠”的對象是什么?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3、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遠及近,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回歸自然后的悠閑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
不能。“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采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郁郁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著看的意思,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領會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的歸隱生活的樂趣。
6、結合所學的詩句,說說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語言樸素自然。全詩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詩人寫了南山幽靜秀麗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塵俗干擾、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領悟出萬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語作結。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生活的樂趣。
2、千年歷史,歲月悠悠,多少帝王將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優美的文字,依舊鐫刻人心。讓我們在語文這一方天地中詩意的棲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結伴歸巢的。
修在人來人往的地方??????菊花處?樊籬旁??????飛鳥啊。
然而我卻???????????悠然抬頭?????????戀著舊林。
絲毫感覺不到?????????滿眼廬山色????????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鎖住我。
有人問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
為何你的心能如此靜躺?????青山間的流嵐霧靄啊????存者且會真。
那是因為???????????因著黃昏?????????生活,
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陽光?????????本就應該。
一個遠離塵囂的遠方???????????????????不思不量。
用一句話寫你在本節課的收獲。
發揮想象、聯想,描繪詩中的優美風光。
1.展開聯想與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展現的畫面。
我來到庭院東邊籬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間蒼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簾。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作者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描寫這句詩所展現的美景。
夕陽西下,山上縹緲的云氣形成美麗的景色,空中的飛鳥呼朋喚友地結伴飛回窠臼。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二
1、品味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
2、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體會詩中人、景、情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了解詩的意境美,感悟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品格。體會“陶詩”的思想意義及創作風格。
一課時。
學生收集陶淵明的生平、故事、飲酒詩和田園詩。
我國古代的進步知識分子,他們有著高尚的品格,往往與社會的濁流產生矛盾,與官場上的黑暗相對立,于是他們大多數會選擇一條路——辭官歸隱。東晉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他棄官歸田后,做了許多悠然自得的詩,來表明他的心志,我們就以“走近陶淵明”為題,學習《飲酒》詩,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的意境,體會他的內心世界。也認識一下作者的風格。
1、講述陶淵明生平、故事。
2、陶淵明的田園詩。
1、教師出示美景圖片,并進行示范朗誦。
2、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把握詩意。
4、師生共同概述詩意,品詩,朗誦。
1、名句品味。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成為寫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后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后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體會、咀嚼。
2、詩文詳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們聚居的地方,過去了隱居的生活。在《歸園田居》中有(開荒……八九間),但是,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只是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涼”,作者能做到這點正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接下來的四句前兩句寫人,生動的描繪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賞花的樣子,又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南山,這里,(問)“悠然”兩個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態。下兩句寫景,傍晚的時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襯,景色非常美麗,飛鳥呀結伴飛回了樹林。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游的情景。最后兩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為什么作者說沒有什么可辨呢?因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里作者達到了一種、什么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這首詩,詩人是隨心而寫的,是觸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動中,人與景融為一體,悠閑的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觀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學習這首詩,我們不但要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還要學習作者那種遠離名利紛爭,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板書設計:
飲酒人、景、情融為一體抒發作者不追求名利、潔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態度。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三
3、寫、說作為語言積累的途徑和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形成的導向。
1、導入: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陶淵明以歌詠田園生活為主,后世稱他為田園詩人。《歸園田居》就是一首表現詩人的閑適生活田園詩,其實他29歲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歲那年的秋天,被封為彭澤縣令的他,因深惡痛絕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又不愿與其同流合污,更是無能為力,才當了80多天的縣太爺的他選擇了逃避,毅然辭官歸隱。雖然當時有點憤而不平,但是當來到那片貧瘠卻誠實的田園時,住進被鳥語花香包裹的小屋時,看見籬笆旁的數朵菊花時,他的心懷慢慢曠達了,于是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從他筆下流淌了出來,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他的另一首詩《飲酒》。
3、過渡:朗讀、背誦是學習詩歌最基本的內容。由于詩歌感情充沛,語言富于音樂美,所以要通過讀來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下面學習讀。
1、聽錄音,劃節奏,再讀。
2、再聽錄音,圈重點。再讀。
3、齊讀,讀出感情。
過渡:詩是講究意境的,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那么讀詩時,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通過畫面的表面的呈現,找出它背后隱藏的畫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層意蘊即弦外之音。下面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板塊二的學習:悟。討論思考:
1、找出詩中描繪了那些畫面;
2、以詩中畫面為參照物,想象它背后還隱藏著哪些豐富的畫面;(最好用描寫的語言)。
過渡:通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心靜自然美”的人生真諦。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懷。但我們回過頭來一看,覺得作者獨具的藝術匠心躍然紙上,作者開始心態似乎有點反常,雖然居住在“結廬”,但無“車馬喧”的感覺,但繼續再看,心中的疑惑解開了,原來他是“心遠”的原因。其實我們學過《陋室銘》,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對稱整齊,。我們能不能用對稱的句式將本文的意境再寫一寫。
過渡:我們知道學詩不僅要學會讀、悟,其實背誦默寫也不可忽視。那么你能不能將這篇課文背誦默寫?(單獨背,一人上臺默寫。其余的用本子默寫。)。
酒雖然聞起來香,喝起來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吞噬靈魂,危機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說一句有以“酒”為話題的或格言,或俗語或聽到的歌詞來讓我們一起或感受一下當時的氣氛,或從中吸取教訓。
請爭先恐后繼續按以上的句式說話。
小結:不管是寫,還是說,我感覺同學們的語言非常豐富,有刻意從書本中學來的,有無意從茶余飯后聽來的。總之,只要我們留心,我們的語言就會豐富多彩。同時我們也是否從《飲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興了不要失態,憂愁了不要亂飲。因為生活給予每個人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幸福的含義卻相同,誰接受了生活的給予,誰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追尋那一片世外桃源,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他那高潔的靈魂。他,就是陶淵明。(播放視頻,引出詩人陶淵明及寫作背景。)。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介紹:
多媒體展示:
1、走近作者: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開創山水田園派,并將其推向高峰。后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陶淵明其事: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向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后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陶淵明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3、作品介紹。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本文選的是第五首,格調最為閑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四、詩韻朗讀。
1、學生齊讀。(注意朗讀時的語調、語氣、節奏處理)。
2、聽錄音范讀。
3、學生朗讀、背誦。
五、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結合課文注釋,翻譯詩句。
2、有疑問之處圈點勾畫出小組討論,然后小組展示。
3、翻譯詩歌。
學生翻譯,師生點評,多媒體展示。
六、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而無車馬喧”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祿,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
2、“心遠地自偏”中的“遠”的對象是什么?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3、陶淵明愛菊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高潔傲岸的品格,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他也愛采菊那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著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世俗、回歸自然的志趣。
4、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不能。“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采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郁郁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著看的意思,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看到飛鳥作者會想到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多媒體展示。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指什么?陶淵明領會到的“真意”是什么?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此”指遠離污濁官場、回歸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真意”是人生真諦,也就是人生不應該為功名利祿所累,不應該在污濁的現實前迷失自我,而應回歸自然,堅守住心靈的凈土。
七、小結感悟——領悟詩道。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這首詩通過描寫優美的田園風光與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作者對污濁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決心歸隱,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以“我心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五
1.學習課文,培養鑒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范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5.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飲酒。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后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指導朗讀:
(1)老師范讀,學生注意字詞的發音與停頓。
(2)學生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教師做朗讀指導。停頓與感情(全詩應讀的舒緩、悠然)。
2、理解詩意:
(1)老師補充注釋: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寫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是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人生的感慨,這組詩有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人境:指樸素田園;車馬喧:指奔競于仕宦之途的喧囂;爾:如此、如是,概指前面兩句;
菊:作者愛菊、詠菊,寄托著高潔的情致;東籬:東邊的籬笆,后多象征遠離塵俗。
真:指人的本性,真意,即真趣。
(2)學生概述詩意。
(3)老師概括:
《飲酒》通過寫詩人隱居南山閑適、恬淡的生活,表現了詩人淡薄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為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一、二句寫自己在人世間結廬而居,卻無車馬喧鬧的煩惱。三、四句自問自答,正是因為心境高遠,心情閑適,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即心靜境自靜。后六句為第二層,寫詩人從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啟迪。詩人采菊,南山歸鳥,盡顯自然和諧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體會,卻難以言傳。
(4)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里,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采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3、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提示:這是一首酒后抒懷的作品,詩人描繪了飲酒賦詩自娛自樂的隱士生活,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畫面作創作性描述。
學生思考并回答。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六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的《飲酒》八年級優秀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1.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夠熟讀背誦。
2. 品讀詩句,體會作者閑適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詩中營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直至背誦。
2. 品讀詩句,體會作者傳達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感悟詩中要表達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一課時
學情分析:208班是一個平行班級,班級學生對語文比較喜愛,有一些同學對語文的感知較好,但學生普遍不愛主動發言。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活動,目的是幫助他們先小范圍的發言,然后循序漸進地大膽在全班發言。如何把詩的韻味和意境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是詩歌教學的重難點。個人認為,作為初中生,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能夠悟到一些就足夠。所以,本節課重在朗讀,通過誦讀來感受詩意。
《五柳先生傳》相關文字導入。
設計思路:前段時間才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面涉及到陶淵明的性格愛好。用這篇文章中的相關文字來導入,既能夠回顧舊知,又能為本詩的教學做鋪墊。
回顧陶淵明相關資料。并結合《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概括他的性格、愛好、理想追求等。
《飲酒》為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為作者辭官歸隱后所作。
設計思路:通過這一環節,帶領學生快速地重溫詩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識,給學生一點提示。
1. 讀準語音語調。(齊讀)
2. 讀準節奏重音。(個讀)
3. 聽示范朗讀、跟讀。(齊讀)
設計思路:詩歌重在朗讀,在反復地誦讀中能夠體會詩歌的韻味。這一環節,我計劃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
(一) 小組合作,理解詩歌大意
設計思路:設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前面3分鐘先自己獨立學習,后2分鐘小組交流合作。這樣既保證學生會獨立的.學習,又能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 問題引領,品味詩歌語言
1. 詩人對自己住處環境介紹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說嗎?
并沒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鬧困擾,仿佛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2. 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明確: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這是一幅恬淡悠閑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沒有人的參與,卻處處有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設計思路:這四句詩是最難理解的部分,通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設計思路:這類題目是學生經常遇見的,學生應該能夠較好地辨別兩個詞的細微差別。從而體會到“煉字”的重要性。
4.最后兩句詩想要傳達作者怎樣的感受?
明確:面對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這樣了。
(三) 再讀詩歌,讀出意味。(配樂,師先示范,學生齊讀)
(四) 當堂背誦。
展示《歸園田居(其一)》部分詩句,幫助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理解。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背誦這首詩歌。
《飲酒》和《歸園田居》兩詩中任選一首,將其中描寫景物的詩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寫成的一段散文。
飲酒
陶淵明
閑適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這節課上完之后,有一些收獲,也有遺憾。從教學過程來看,本節課比較流暢,朗讀這種方法貫穿課堂。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基本實現了學習目標。比較難理解的教學重難點也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得以疏通。聽說讀寫各項均得到訓練。然而,任何一節課都有遺憾,這節課最大的遺憾在于學生的朗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也難在朗讀。一節課教學是否有效,從學生的朗讀中能聽得出來。讀的一遍遍的好,一遍遍的有韻味,就能夠說明學生至少對詩歌有了感悟。208班的同學們雖然在反復地誦讀中有所感受,最后的配樂朗讀明顯比開始的朗讀要有進步,但是詩歌的韻味還顯欠缺,或許與他們每日埋在書海之中,無暇抬頭領略自然之美有關。
總之,教學也是一種遺憾的美,在每次的教學中,我會力爭讓這種遺憾留的少些,再少些。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七
一、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鑒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
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著文章”。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宋·周敦頤)。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勢,棄官歸田。開創山水田園派,并將其推向高峰。后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三、我們學過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記》(散文)。
2、《五柳先生傳》(傳記)。
3、《歸園田居》(田園詩)。
四、朗讀詩歌。
1、聽讀詩歌,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等。
a、學生先聽一遍朗讀錄音。
b、學生跟著錄音朗讀。
c、學生自己朗讀。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請同學朗讀,然后請同學點評。
e、男生讀,女生點評。
f、女生讀,男生點評。
五、詩意理解。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結廬: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卻。
車馬喧:指世俗往來的喧鬧、紛擾。喧:喧鬧、喧嘩。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君:詩人自稱。
爾:這樣。
心遠:精神超脫世俗。
偏:僻靜、偏遠。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悠閑自在的樣子。
南山:廬山。
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氣:南山的氣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麗。相與:相伴。(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還:飛回巢。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時的情景,即隱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別,說明。
忘言:不知怎樣用言語表達。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六、在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想想這首詩講了幾層意思,分別寫的是什么?
第一層:(1—4句)敘結廬之事。
第二層:(5—8句。)描田園之景。
第三層:(9—10句。)抒隱居之情。
2、居住在喧囂的塵世,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呢?
心遠地自偏。
心遠:指心遠離世俗,遠離官場。
哲理:一切自然的樂趣都是由于心靈的超凡脫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讀詩歌,探究以下問題。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
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不經意之間山入眼簾。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這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要改選社會,消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本詩的主旨嗎?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里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八、課后作業。
1、背誦古詩。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八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夠熟讀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閑適恬淡的感情。
3、感悟詩中營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直至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傳達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感悟詩中要表達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學情分析:208班是一個平行班級,班級學生對語文比較喜愛,有一些同學對語文的感知較好,但學生普遍不愛主動發言。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活動,目的是幫助他們先小范圍的發言,然后循序漸進地大膽在全班發言。如何把詩的韻味和意境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是詩歌教學的重難點。個人認為,作為初中生,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能夠悟到一些就足夠。所以,本節課重在朗讀,通過誦讀來感受詩意。
一、導入新課。
《五柳先生傳》相關文字導入。
設計思路:前段時間才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面涉及到陶淵明的性格愛好。用這篇文章中的相關文字來導入,既能夠回顧舊知,又能為本詩的教學做鋪墊。
二、解題、回顧作者。
回顧陶淵明相關資料。并結合《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概括他的性格、愛好、理想追求等。
《飲酒》為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為作者辭官歸隱后所作。
設計思路:通過這一環節,帶領學生快速地重溫詩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識,給學生一點提示。
三、自讀詩歌。
1、讀準語音語調。(齊讀)。
2、讀準節奏重音。(個讀)。
3、聽示范朗讀、跟讀。(齊讀)。
設計思路:詩歌重在朗讀,在反復地誦讀中能夠體會詩歌的韻味。這一環節,我計劃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
四、感悟詩歌。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歌大意。
設計思路:設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前面3分鐘先自己獨立學習,后2分鐘小組交流合作。這樣既保證學生會獨立的學習,又能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問題引領,品味詩歌語言。
1、詩人對自己住處環境介紹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說嗎?
明確: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為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并沒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鬧困擾,仿佛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2、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明確: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這是一幅恬淡悠閑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沒有人的參與,卻處處有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設計思路:這四句詩是最難理解的部分,通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能否換成“望”?
設計思路:這類題目是學生經常遇見的,學生應該能夠較好地辨別兩個詞的細微差別。從而體會到“煉字”的重要性。
4、最后兩句詩想要傳達作者怎樣的感受?
明確:面對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這樣了。
(三)再讀詩歌,讀出意味。(配樂,師先示范,學生齊讀)。
(四)當堂背誦。
五、拓展閱讀。
展示《歸園田居(其一)》部分詩句,幫助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理解。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六、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歌。
《飲酒》和《歸園田居》兩詩中任選一首,將其中描寫景物的詩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寫成的一段散文。
七、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
閑適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九
學生答2: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
學生答3:“花之君子”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有感情的朗讀詩句,為下面感悟文本蓄勢。
理解詩句,解決重難點。
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進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誦。
(三)反復品讀,加強記誦。
(四)拓展思考:
(五)作業布置:
1、查閱相關資料,摘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詠荊軻》、《讀〈山海經〉》三首詩,試比較它們的不同風格。
2、課外積累一些古代隱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嚴光等。儲備一些寫作素材。學生活動。
聯系社會生活,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
增加學生的一些積淀。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十
1、知識與能力:了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正確認識和理解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體。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脫自然的詩句是: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
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板書設計:飲酒。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么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著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于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十一
陶淵明。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級中學劉四珍。
1.朗讀作為基礎;。
2.品析欣賞作為難點;。
3.寫、說作為語言積累的途徑和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形成的導向。
二、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陶淵明以歌詠田園生活為主,后世稱他為田園詩人。《歸園田居》就是一首表現詩人的閑適生活田園詩,其實他29歲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歲那年的秋天,被封為彭澤縣令的他,因深惡痛絕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又不愿與其同流合污,更是無能為力,才當了80多天的縣太爺的'他選擇了逃避,毅然辭官歸隱。雖然當時有點憤而不平,但是當來到那片貧瘠卻誠實的田園時,住進被鳥語花香包裹的小屋時,看見籬笆旁的數朵菊花時,他的心懷慢慢曠達了,于是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從他筆下流淌了出來,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他的另一首詩《飲酒》。
3.過渡:朗讀、背誦是學習詩歌最基本的內容。由于詩歌感情充沛,語言富于音樂美,所以要通過讀來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下面學習讀。
(一)、讀----節奏、重音、情感。
[4]。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及語言的音韻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本詩是陶淵明的組詩《飲酒詩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淵明的《飲酒》詩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閑居寡飲”“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全詩。
3、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作品有《歸園田居》《飲酒》《擬古》等,其中以田園詩居多,后世稱他為田園詩人,他的五言詩成就最高。
4、背景資料:選自《陶淵明集》。《飲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選的是第五首,大約寫于作者歸隱后的第二年(約4),是酒后所作。
5、學生朗讀、背誦。
三、細讀品味: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自問自答,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
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詩人用平淡的話道出這個深刻道理。
第一層,從哲學的高度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夕陽西下,飛鳥投林,萬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諧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時,詩人心曠神怡,若有所悟,其間意趣,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第二層,寫詩人從對自然界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啟迪。
四、合作探究:
結尾兩句有什么深層含義?
明確: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了。實際的意思是說:著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脫脫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禪學的味道,在這里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兩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也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讓讀者去體悟,去咀嚼。
五、教師小結:
詩人寫幽美深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蘊涵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同時也體現了全詩的宗旨——復歸自然。
這首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閑欣賞,表現了作者厭倦官場喧囂,決心歸隱自潔、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飲酒。
在人境、無車馬喧————心遠。
采菊籬下南山;山氣日夕飛鳥————悠然。
————熱愛自然、淡泊名利。
飲酒教學設計(優秀13篇)篇十三
學習目標: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這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學習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法:
1、誦讀品味。
2、想象聯想。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一、解釋下列詞語:
1.結廬:2.喧:
3.君:4.心遠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與還:
二、說出這首詩的大意。
三.朗讀詩歌。
【課堂練習】。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4.詩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是:,。
5.歷來評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
6.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詩歌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后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課后練習】。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
答:
4.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蘊含的哲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