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必須有一定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能夠從日常瑣事中發現真知灼見。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的寫作帶來一些靈感和思考。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一
又是一個月圓之夜,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語文迷網為大家提供了中秋感悟。
作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那天,全家的老老少少都要趕回家來,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熱鬧極了。晚飯后,每戶人家都要賞月亮、吃月餅、看晚會,別提有多高興了!
中秋節晚上,爸爸買了些菜,親自下廚給我們燒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我感到今天的飯菜比平時都要好吃,都要香,因為今天是全家團圓的日子。晚飯過后,我們全家坐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亮。我發現今晚的月亮很圓很亮,皎潔的月光把蔚藍的天空打扮得絢麗多彩。在我的眼里,月亮像一個含羞的少女,一會兒躲進云間,一會兒又隱隱約約地出現了幾條銀絲,似乎整個世界都被她那月光染成了銀灰色。
我拿了一塊月餅吃了起來,媽媽問我:“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我搖搖頭。媽媽告訴我:“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漸漸把中秋節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它代表著平安、幸福,慢慢地月餅也成了節日的禮品了。”媽媽又問我:“你知道月餅名字的來歷嗎?”我又搖了搖頭。媽媽又告訴我:“在很久以前,‘月餅’也叫‘胡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唐太宗嫌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著皎潔的明月,隨口說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字便在民間漸漸傳開。”聽到這里,我對媽媽說:“月餅,不但好吃,原來還有這么多故事啊!”
今年的中秋節,我過得既快樂又有意義。中秋節是團圓的象征,是充滿喜悅的象征,我喜歡中國的中秋節,更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又是一個月圓之夜,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這一天的晚上,賞月就成了必備的一課,自古以來,賞月的佳作也可謂是數不勝數。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美好祝愿;李商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的豐富想象;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滿懷愁緒,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樂觀心態……這些都無不讓我們為之嘆服,可在同一天晚上,賞同一個月亮只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時代背景便發出了不同的感慨。其實,每一個人對于同一種事物的看法都不會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還記得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畫家畫了一幅畫拿到街上去,讓過路的人們把他們認為畫的最不好的地方用圈圈畫出來,到了晚上,他看到畫上面有很多的圈圈。到了第二天他又拿了一張跟前一天相同的畫,這一次不同的是,他讓路過的人把他們認為畫的最好的部分用叉畫出來,到了晚上,他仍然看到很多叉叉。而且他驚奇的發現,有些被人畫上了圈的地方卻被另外一個人畫上了叉。
人類就是這樣,所有人的思想不可能一致,對待同一種事物,所有人的看法也不可能一致。比如當兩個人同時遇到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時,一個人會說:“這個孩子可真機靈啊!”而另外一個人則會說:“這孩子從小就這么狡猾,長大了還得了?”還有就拿劉翔退賽這件事來說吧!一些觀眾認為劉翔根本就是裝的,無非是怕輸,不敢比罷了。而另外一些觀眾則想劉翔的傷勢怎么樣,是不是嚴重?雖然劉翔沒有拿到金牌,但他們仍然支持劉翔。
我們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因為對與錯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比如金錢,它雖然可以帶來人們物質的享受,可同時它也是犯罪的源泉。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不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對于一件事,就算你做得再出色,再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了,別人的看法也許并不重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它起源于唐朝時期,那時,以賞月為中心。到了清明時期,成為“民俗大節”。
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就要團團圓圓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看電視上的《中秋晚會》。去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可開心了。在這月圓之夜,我們分享著美味的月餅,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那天的月亮雖沒有往年的中秋節那么亮。不過,也挺美的。月亮時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風哥哥夸她幾句,就躲到云層后面,蒙上一層細紗,顯得更加嬌氣,真迷人;時而又像一個調皮的孩子,把臉露出來偷看我們過節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節,我總是想起我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媽媽經常給我講嫦娥奔月的。
成語。
故事。我聽了許多遍,可還是聽不煩。只要是關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覺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飛上天去,飛到月球上與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長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覺得我小時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節的地位僅次于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從天上那圓圓的月亮想到了人間的團圓。因此,中秋節在古代被又稱為“團圓節”,“秋節”等。人們向往著團團圓圓。團圓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詩人蘇軾寫的《水調歌頭》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詩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歡中秋節。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二
然而每個人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每個月只有一次月圓,每一年只有一次中秋,更多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月牙、是弦月、是凸月……盡管如此,沒有人因為月亮不是經常是圓的而批評她、貶低她、嘲笑她,而是耐心的等待她、期盼她,一旦她終于圓了,人們又是那么熱情地贊美她、詠唱她……月亮是幸福的!
我想:人的一生不也跟月亮差不多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有缺陷,到逐漸完美,然后又逐步走向衰落,最終滅亡……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永遠是完美的!這一點也是任何一個明白人都清楚的。
然而,在當今的教育中,責備求全卻又是如此的普遍,大到教育評價觀念(一個學校的升學率、優秀率、低分控制率……)、考試制度(偏科總要吃虧,即使語文數理化再優秀,英語不行,一科就把你拉下馬);小到平時的儀容儀表、行為規范、作業衛生……稍有不慎就會挨批評;甚至成績一向很好的學生,偶爾一次考不好,也常常不能被家長和老師接受……更何況那些學習成績差、行為規范又有問題的學生!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三
中秋節的那天下午,在杭州的舅舅回來了!這可事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舅舅、舅母在杭州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回到桐廬來看看;表妹在杭州也有許多的補習班,所以也很少回桐廬,就算在暑假也是如此。
在節假日,在空閑的時候不應該回家與長輩們團圓團圓嗎?
雖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在大城市里更是如此了。我想,向上級請個回家探親的假,還是會批準的,這是人之常情,很少有人會怎么冷血吧!回家看看的時間總還是擠的出來的。
中秋應當團圓,不是嗎?
是的!
秋天悠揚而溫怡秋意漫灑蒼穹秋里散滿了太多的物象與意象一景一物皆蘊透著濃郁的秋色秋香。秋天是一個充滿著思念與牽掛的季節。在這種季節里,落葉紛紛飛舞,一片小小的落葉飛遍祖國的萬里山川,給遠方的親人帶去樂無比的思念與牽掛。
中秋晚飯如期開始了,外婆與外公笑滋滋的看著我們吃飯,雖然燒了那么一大桌菜,可是一看到我們在津津有味地吃著,我想,他們心里一定像抹了蜜糖一樣地甜!
可是,現在有許多兒女都不能滿足父母怎么一點點小小的愿望。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么可能愛家人、愛社會、愛祖國,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會受到別人的信任呢?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剛剛上過,叫我們都要關愛長輩!
——這是我對中秋的感悟!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四
皓潔的明月高懸當頭,徐徐的秋風吹拂湖面,不像龍掛那瘋狂的怒吼,不像微風那輕輕地撫揉,也不像那冬風般的刺骨,而是那中風飄渺般的涼風,讓你仿佛身臨其境那清涼的月宮!這正所謂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輪月滿時。”中秋的相思是寒冷的!家人之間不能團聚是痛苦的。家人和朋友之間只能互寄思念,這也正所謂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的寒冷,寄托著人們對自己朋友之間的思念和對家庭團圓的渴望,古人就是用月亮來寄托相思之情和團圓之苦,也可以說是“明月千里寄相思”!
當你離開了故鄉后,現在,你閉著眼睛面對湖面,用心面對月亮,也用心去體會的時候,你會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當你的一位好朋友在遠方的時候,你與月亮對視,腦海里浮現出你朋友那純真的笑時,你便會想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當你再次抬頭看月亮的時候,你的心里想的就不是那些悲傷了!其實,漫漫人生中,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懸掛著一輪明月。當你遇境波折、悲傷無奈時,它便照亮路途,慰藉著我們那顆疲倦孤獨的心!
一片片落葉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哺育自己多年的大樹的懷抱,那里有他童年的回憶,有著和他朝夕相處的好伙伴……月亮很圓,月光寒冷清澈,慢慢將手一點點伸出,閉上眼,去感受月亮的光芒。
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詩,寄托鄉思,寄托親情;月亮本身就是一幅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遠隔千里,卻可以共賞同一輪皎潔的明月。
月亮似玉盤,鑲嵌在藍黑的夜幕中。一束束月光穿過云層,映到又圓又甜的月餅里,流出一絲絲濃濃的親情。在這個中秋之夜,我們的家庭也是溫馨的,當然,月亮也在這夜晚,放射出溫柔的光芒。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五
今天是我們在軍校的第一天。早上我們唱著歡歌興高采烈地去軍校可沒想到一到下午全給練趴下了。我們領好衣服去寢室換衣,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熟悉,還是老樣子,我僥幸地被分到了上鋪。
寢室里吵吵嚷嚷的,不時的有人說:“天哪,衣服太小了,褲子太短了,帽子太小了……”等等,仿佛大家第一次來軍校軍訓。
開始訓練了,我們在教官的指導下練習站軍姿,我們頭頂著烈日在陽光下站了十分鐘,緊接著教官讓我們練拳操,每個動作必須聽到口令馬上到位,還要喊“哈”,“要喊得氣壯山河不然重做!”
教官對我們的期望貌似很高,有些時候一說話都叫他發怒,因為我們不小心講了話,就被教官罰跑了50圈,最可恨的是集合時因為我們排里有一兩個人在講話,而讓我們整個排做了200個蹲起,我們真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欲哭無淚地在心里狂喊:“教官大人,我們冤枉啊!”
想著父母燒的可口的飯菜,我自己那溫暖的床和我那親愛的書籍,有一種想哭的欲望,恨不得長出翅膀飛回家,我那溫暖的家,溫馨的家,我懷念家中的一切,我想它有沒有變,有沒有忘記我的存在!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六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農歷八月十五,古稱為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為解惑中秋節,我提前幾天就在電腦上大打出手,查閱很多相關資料,同時每晚觀察月亮的變化。我驚奇地發現,月亮變幻如此出乎我意料,尤其十三·十四滿圓速度驚人。爺爺說:“月亮滿圓心切,就像人間家家戶戶十五要團圓在一起的心情一樣,恨不得飛起來呢!”的確,八月月亮多變化,初一初二黑麻麻,初三初四銀鉤掛,初八初九似龍牙,十一十二半邊瓜,十五銀盤高高掛,中秋月凈無暇,圓如鏡子照萬家。
十五這天,我家小區真熱鬧,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大包小包,喜氣洋洋。我家也不例外,姥姥姥爺,姑姑姑父,舅舅舅媽,叔叔阿姨歡聚一堂,各種好吃的擠滿了桌子,大家推杯問盞,問長問短,祝福佳語洋溢在歡快的音樂之中。
吃罷月餅·水果后,人們便涌出家門,來到假山旁賞月。今天的月亮那個大呀!那個圓呀!望著刺眼的月亮,我想起關于月亮的種種傳說,我仿佛看到了嫦娥美麗的綢帶在舞動;看到玉兔隱隱約約向我跑來;看到吳剛滿臉汗珠在滾動。
文檔為doc格式。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七
中秋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里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松。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閑,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不論是在月下嬉戲抑或聽大人們講那些耳熟能詳的關于月亮的美麗傳說,都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
掛牽;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圓滿;月是父親滿滿的酒杯,月是母親滿嘴的嘮叨,月是妻子滿桌的佳肴,哎,月!哎,中秋!你讓他鄉的游子對你的思念是那樣的糾結,你使時空變得那樣的朦朧和扭曲。
又一年的中秋,又一年的月;又一樣的思念,又一樣的情。今年是我到公司的第二年,中秋前夕,公司領導的慰問,填補了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人的部分空洞的情感,讓我們感受了溫暖,感到了公司同我們員工之間共同的血液脈動,感到了不管在哪里,我們的心都不曾遠離,或許正是如此,使我們能四海為家而心中永遠有家,心中永遠有公司,愿意為家為公司付出所有。感謝公司的慰問,感謝你們在這個思念的節日里,使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使我們能始終團結在這個大家庭里。
在這里再次感謝公司各位領導的慰問,也代表在外的員工祝各位中秋快樂。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八
x月x日,我們一家帶著禮物騎車去鄉下爺爺奶奶家歡度中秋節。
早上吃過早飯,上車的時候,就差媽媽一人沒來。我想:媽媽干什么呢?現在還沒來?我剛想到這,只見媽媽拿著一根棍子趕來了。我問媽媽拿一根棍子干嘛,媽媽說:“嚇狗子。”
我這才知道,最近爺爺家附近的一座橋那兒有兩只狗,看到人來就直叫,媽媽害怕,就先準備一根打狗棍。
到了那,只見狗們全都被鏈子拴住了,媽媽就把棍子給扔了。家鄉的中秋節作文600字。
到了爺爺奶奶家,只見院子地上鋪滿了黃豆莢子,我們一邊走,一邊把黃豆踩出來,真好玩。
院子后面茅廁旁是養小兔子的地方,可是沒有小兔子了,奶奶告訴我,小兔子前兩天死了。小兔子是媽媽4月份買給我的,因為它越長越大,家里沒地方養它了,20的年底我們只好把它送來請奶奶照顧它。算起來也有4年時間了,媽媽說4年對小兔子來說算是高壽了。
中午,爸爸媽媽幫著奶奶弄了一桌豐盛的菜。我們全家和老太、爺爺、奶奶一起圍坐在圓桌周圍,邊吃邊談談最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吃過飯,爸爸媽媽拿出準備好的給老太和爺爺奶奶的過節費,讓我來給他們,看著爺爺他們樂得合不攏嘴的樣子,我心里也很高興。休息了一會兒后,爸爸又幫奶奶剪她那厚厚的腳趾甲。從爸爸媽媽的言行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孝順,孝順不光是給錢,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也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孝順。我要向他們學習。
要回家了,我見媽媽沒拿棍子,就好奇地問:“媽媽,你怎么沒拿棍子呢?”媽媽笑著說:“小狗不是被鏈子拴住了嘛。”
這就是我家鄉的.中秋節。
中秋節對大家來說是一個節日,是一個可以和家人團聚的節日。對小孩子來說是一個可以吃月餅的日子,是一個可以吃好吃的一天。而中秋節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在這個日子里,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我一生都會記得。
今年夏天,我小學畢業啦!我將邁進初中,邁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個陌生的學校,一個陌生的教室,一個陌生的老師,還有很多陌生的朋友。我以前幾乎每天都在想象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我畢業不久,媽媽就帶我去長治縣的中元學校和英杰學校去考試。而考完試,我卻沒有考上英杰,而考了中元。可是,聽村里的人說,中元很苦。那時媽媽問我想不想去,我說我想一想吧。我想好久,終于下定了絕心要去。我對媽媽說,我要去。然而我去那里的的第二天就要熬不下去了。我8月26日去學校軍訓,而軍訓的第二天就堅持不住了。就想回家,我就想算了吧,不要給家里的人丟人了,就那樣我挺下來了。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我就每天的哭,就像發生了什么大事一樣。而今天是中秋節,我和我的小學一同去看我的小學班主任。然而,我們到了學校門口,卻不敢進去了。我們怕見到老師淚會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們在學校門口的操場上坐著,想著要不要進去。叮鈴鈴,下課鈴響了,要做課間操了,我們老師出來了,我們看見了老師。果然不出所料,那不爭氣的淚水真的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們一下子沖進學校,抱著老師哭了起來,那時全校的老師,同學都在看著我們。我們止住淚水,抽泣的對老師講:”老師,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一起來看您了。雖然,我們現在不是您的學生了,但我們會永遠記著您。您永遠是我們的好老師。“今天是中秋節,本應該是一個高興、快樂的日子。但我們今天一點也不高興,我們告別了母校,告別了曾經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們。但我會在新的學校好好學習,不會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
夜,漸漸涼了,在平時外面人也少了,而今天卻不同,外面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大多數都是來賞月的。
過了這次的中秋節,我的感想是:人生在世,離離合合,聚聚分分,都不能阻隔我們對這天的向往和期盼。皓月當空,夜如白晝,總有絲絲的牽掛和祝福,潺潺的流進心田。中秋節是我們合家歡樂的日子,中秋節是我們思念親人的日子,中秋節更是我們不可磨滅的日子!在這兒,我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夜晚,滿月升起來了,一片寧靜隨著銀霧般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我們早早便在庭院前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我們才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我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就有些講究的,長輩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媽媽告訴我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這時已經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進了云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我們在庭院中吃柚子,媽媽一邊剝著柚子一邊說:“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在這個中秋節的晚上,我不僅僅會吃月餅、賞月亮,還懂得了一些有關中秋節的習俗。就例如,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
9月19日,是中秋節,我在家里過中秋,賞月。有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中秋節有什么來歷吧,我來告訴你們。
中秋節,顧名思義,“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一定要吃什么?大家一定知道,當然是月餅。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九
夜,靜悄悄的,一陣涼爽的風拂過,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好似母親的手。我站在窗前,看著那如水的月光透過窗戶灑進各家的房屋里,照亮了人們的心房。就在這個時候,有多少人正與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在團圓的喜悅中吃著月餅,在月餅的甜美中仰望那一輪圓圓的明月。但似乎有點孤單。
這幾天網絡上關于中秋的文字如同潮水般涌來,一時塞滿了我的心,但心中仍有些空蕩蕩的感覺。也許,是因為姐姐沒回來吧!
家里早就買好了月餅,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小白兔、牡丹花、小狗狗……。而且,餡餅的餡也是各式各樣的:紅糖餡、芝麻餡、葡萄干混合花生米餡、桂花餡……。。也有各式的軟硬月餅。有的香軟可口;有的干脆有味;有的嚼勁有味……。可謂是應有盡有,但我還是沒興趣。
我以為會和平時一樣地吃月餅。可意想不到的是,姐姐突然拿著一盒月。
餅回家了!我又驚又喜,失落和孤單感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驚喜,是快樂。
現在,抬頭看看月亮,似乎更圓,更皎潔了。全家人在桌子上坐著,談著笑。姐姐逗我玩:“吃月餅要看著月亮,這樣眼睛才更明亮。哈哈!”我樂呼呼地回答:“看著月亮吃月餅,會分心的!”大家高興地笑了起來。幸福在我心中燃燒起來,暖暖的。
看著窗外的月,似乎沒這么孤單了。光又把溫柔、包括靜灑入江面,撒向人間,那月亮,那摸輕那摸純,清純的足以融化心中所有的不暗和煩躁。啊!多么美的圓月,多么清純的圓月,多么可愛的圓月呀!中秋,真美!
重慶銅梁縣巴川初一:夢熙兒。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
今天是中秋節。中秋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中秋有一個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中秋也有他自己的過法,如:吃月餅、南瓜,賞月,等等。
今天,媽媽一下班就去了蛋糕店買了6個月餅,趕忙回了家,把桌子清理好,放上吃的和蠟燭,用來請“月亮婆婆”。
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就只差“東風”了。媽媽把燈給關了,把蠟燭點上,就開始請月亮。
月亮請完,我便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連渣都不剩,我在一旁開心地吃著,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則在一旁看著月亮。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一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聚、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團聚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餅原本是中秋節的點綴,是拜月的一種祭品,加上水果、酒類、點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后來成為一種禮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月餅漸漸成了一種象征,而后就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家鄉的悲傷,也成為團聚的象征。
皓月高懸,光皎如水,思念叢生,期盼團聚。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始終有特殊的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這樣的詩句眾多。《周禮春官》就載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進行祭月儀式,后來中秋拜月、賞月的風俗便源于此,始終以來從未中斷,至今而且將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聚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志。中秋是久別重逢的美滿,也是團聚的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才智。中秋節里,團聚、和諧、平安、美滿、舒適、向往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利的意味。遠方的親人加快行程往家里趕,共同歡慶團聚在節日的甜美之中。"人月雙圓,闔家團聚喜意濃的美妙景象,暖心又溫馨。
中秋之夜,闔家團聚,品嘗月餅的同時,仰視天空賞月。賞月,欣賞的不僅是美景,更是團聚的心情。而品嘗月餅,品嘗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團聚的親情。中秋月圓之夜,團聚的家庭享受著各自的幸福。而對于實在無法回家的游子,也是"悠悠天宇曠,切切家鄉情。心在他鄉思家鄉,或是"但愿人長期,千里共嬋娟。
而中秋文化"團聚的更大意義在于,能分散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聚,因此,中秋更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任何時候都無法轉變。節日風俗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分散力氣。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聚、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團聚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餅原本是中秋節的點綴,是拜月的一種祭品,加上水果、酒類、點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后來成為一種禮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月餅漸漸成了一種象征,而后就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家鄉的悲傷,也成為團聚的象征。
皓月高懸,光皎如水,思念叢生,期盼團聚。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始終有特殊的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這樣的詩句眾多。《周禮春官》就載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進行祭月儀式,后來中秋拜月、賞月的風俗便源于此,始終以來從未中斷,至今而且將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聚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志。中秋是久別重逢的美滿,也是團聚的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才智。中秋節里,團聚、和諧、平安、美滿、舒適、向往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利的意味。遠方的親人加快行程往家里趕,共同歡慶團聚在節日的甜美之中。"人月雙圓,闔家團聚喜意濃的美妙景象,暖心又溫馨。
中秋之夜,闔家團聚,品嘗月餅的同時,仰視天空賞月。賞月,欣賞的不僅是美景,更是團聚的心情。而品嘗月餅,品嘗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團聚的親情。中秋月圓之夜,團聚的家庭享受著各自的幸福。而對于實在無法回家的游子,也是"悠悠天宇曠,切切家鄉情。心在他鄉思家鄉,或是"但愿人長期,千里共嬋娟。
而中秋文化"團聚的更大意義在于,能分散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聚,因此,中秋更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任何時候都無法轉變。節日風俗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分散力氣。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想起這句千古佳句,也不禁地想到中秋節快到了,外地的人們必須很想念家鄉。
小時候,常常望著月亮發呆,幻想著童話故事,不久便發現月亮上會出現一棵樹和一只可愛無比的小玉兔。中秋節可趣味了,能吃好多好多口味月餅,果肉陷、蛋黃陷……數都數不清,吃著香甜的月餅,有種前所未有的樂趣,月餅圓圓的,表示著團團圓圓。
賞月也是一種享受,因為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是一年中最圓的一次。
中秋節,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三
“中秋佳節歡樂,笑語萬里”,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到中秋節,人們都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吃團聚飯,吃月餅,晚上賞月。有些地方還有舞龍、鬧月等習俗。
中秋節那天早上,我們一家人開車回老家,路上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商店前掛著紅燈籠,上面印著“慶祝中秋節”四個字。人們背著大包小包走在街上,臉上洋溢著節日的笑容。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回家”。
回到家,桌上擺滿了爺爺奶奶的特產。肚子開頭咆哮,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于是一家人開頭吃“團聚飯”。
吃完飯,爺爺從冰箱里拿出月餅,打開電視。我們邊吃月餅邊看中秋晚會。
后來爸爸建議我們全家去廣場看煙花。當我們到達那里時,很多人已經聚集在一起了。有的孩子拉著大人的手靠近,老人在后面快樂的笑。工作人員點燃了一盒叫做滿天星的煙花,只看到“小導彈”在半空中“砰,砰”地直沖云霄,五顏六色的菊花消失在人們面前。當他們倒下時,星星看起來很好,象征著中秋節的團聚和幸福。
看著五顏六色的煙花,不禁想起了駐守邊疆的邊防軍和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們。他們此刻為了國家穩定,人民安靜,堅守工作崗位,無法與家人團聚。他們“為大家放棄一個小家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又一個難忘的中秋節!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四
隨著時間這匹宇宙天馬的腳步,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也邁著輕盈的腳步向我們走來,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它給我們帶來溫馨,帶來了希望。
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過中秋節。因為每逢那個時候都能吃上我盼望已久的月餅,不過那個時候只顧著饞吃,根本沒想過月餅為什么會是圓的呢?而不是其他形狀的呢?親人和朋友之間為什么要互送月餅之類的問題,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餅,而在于餅背后的意義!中秋節之所以要吃又圓又甜的月餅,是因為月餅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代表人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象征人們團圓美滿,甜甜蜜蜜。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此刻一家人團圓在月圓之下品嘗著圓圓的月餅,一起賞月,猜燈謎。那是一幅多么美好而幸福的畫面!深信這是每個人的愿望,但上帝不會對天下所有子民都這么大方,有些人為了生活,不得不離開家鄉,遠去拼搏,他們只能在他鄉在同一輪明月下許下祝福。就拿我們醫院的老年一科的住院老人來說吧,因為老年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各機能也開始慢慢退化,然而各種病魔都隨之而來,所以他們無奈要留在醫院接受治療,不能與親人相聚月下賞月,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老人曾經歷百年滄桑,內心世界更是百倍孤獨寂寞,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但是,今年中秋節,我院領導給院內每位老人都奉上10元的慰問金,雖是小小的10元錢,他卻體現了我院領導對老人深情的關懷,而我今年中秋也別樣過法,我選擇留下科室陪伴老人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中秋節。
今年中秋,我們老年一科的醫護人員在科室為老人舉行了慶賀中秋活動。我們把全科老年病人都聚在一起,因為月餅是一種高脂高糖的食物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有害健康,于是有的護士就給他們送上咸餅干,有的護士給老人送上月餅,有的獻上水果,有的送上親手制作的愛心燈籠,此時,有的老人忍不住要放飛高歌,有的還拿出看家本領,高興地耍起太極,有的老人卻感動得眼淚汪汪,最后,我們醫患一起手牽手歌唱,唱出我們的熱情,唱出我們的祝福,那瞬間,整個空氣都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氣氛,雖然大家彼此不是親人,但是在這中秋佳節,我們全體醫護人員與這么多老人歡聚在一起,這樣的情誼,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將這美好的時光永遠定格在這一時間!
中秋節是人們一直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意、愛滿人間的節日。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五
明月高懸,光如水,思念叢生,期待團圓。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情結。有很多詩,比如“今夜露白,月亮是故鄉之明”,《周立·春官》載有“中秋節,夜迎寒”,“夜迎寒”是在中秋節之夜舉行的祭月儀式。后來,中秋節拜月賞月的習俗源于此,從未中斷,至今仍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志。中秋節是久別重逢的幸福,也是團圓的節日,以月之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秋節,團圓、和諧、平安、幸福、寧靜、憧憬……一切都意味著追求幸福和吉祥。遠方的'親人加快了回家的旅程,在節日的甜蜜中一起歡度團圓。“人月雙圓,全家歡聚喜濃”的美景,溫馨溫馨。
中秋之夜,全家團聚,品嘗月餅,仰望天空賞月。賞月不僅是美麗的風景,更是團聚的心情。品嘗月餅不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團圓的親情。在中秋節的滿月之夜,團圓的家庭享受著自己的幸福。對于真正不能回家的游子來說,也是“天空悠閑,故鄉情懷切割”。心在鄉下思考家鄉,或者“希望人長久,千里共度美好時光”。
中秋節文化“團圓”的更大意義在于凝聚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因此,中秋節應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變,中秋節核心文化孕育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隨時都無法改變。節日習俗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因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
初中中秋的感悟中秋感悟(專業16篇)篇十六
現代社會,中秋節逐漸變成了一種吃的節日,而月餅已然成為了這一節慶文化最顯著的象征。許多人都不知道中秋本來的文化內涵,祭月等民俗活動逐漸被一些現代娛樂方式所代替。實際上,在我的觀念中中秋節能夠像平常日子一樣就過去了,我最多會吃幾個月餅或者當天晚上比平時多看幾眼天空的.圓月。但是媒體為了重塑文化傳統在民眾中的新認知,不斷地在電視滾動直播相關中秋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新文化,甚至將一些中秋民俗活動以展演地形式展現。這使得我突然有了一種節日的氛圍,有了想家的念頭。中秋這天不就應是孤獨的,這也許是中秋以飲食將家人朋友團聚一起的獨特中國文化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