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在形式上具備一定的藝術性,更重要的是能夠給讀者帶來思考的啟示和情感的共鳴。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各類優秀作文的精彩摘錄,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鳴。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一
我記憶中的道道美食是在我們學校門口的小攤上的小吃。
每到放學的時候,我就手里拿著錢一蹦一跳地跑到校門口買那些小攤上的小吃。雖然家長說過那些食品非常不衛生,但是我們還是我行我素,把家長的話忘到一邊去了。
那時,我總是會跑到賣臭豆腐的小攤前,買一份“臭氣十足”的臭豆腐。那個賣臭豆腐的老奶奶十分和藹,她做的豆腐味道十足,很受歡迎,小攤旁總是排著長長的隊。
還有小蛋糕,那小蛋糕的樣子十分好看:外面金燦燦的,里面是雞蛋。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很是好吃。五元四元三元的都有。放學買一份邊走邊吃,所有的煩惱憂愁都撒在了馬路上,一切煙消云散了。
還有很多別的小吃,涼面、雞柳、煎餅……全部都從我的腦子里復活起來了。真想找它們一一敘舊,可它們又太調皮了,誰也不來見我——因為我確實很久沒有去買來吃了。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二
我兒時很喜歡吃桂花藕,一盤桂花藕,蒸得粉中透著淺紫的藕片擺在潔白的瓷盤上。藕孔中填著軟嫩的糯米,瓷盤上淋著金黃的、裹著幾朵花瓣的桂花蜜,用筷子輕輕夾起一片,會看到細細的絲線從藕片中被拉長,滴落著香甜的桂花蜜。
小孩子都喜歡吃香甜軟綿的東西,我也不例外。若是放學回家能嗅到空氣中有那沁人心脾的香甜彌散,我便會高興地歡呼雀躍。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繁重的學業使我來到了離學校更近的外婆家。外婆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輩子見慣了西北的風沙和暴雨,說話做事總能帶著一股子讓人眼前一亮的干練。
但她不會做桂花藕。
這種本應獨屬于江南水鄉的、帶著淮南氣息的甜甜糯糯的菜肴,外婆沒吃過,更沒做過。因而我那仿佛浸在桂花蜜里的童年似乎就此戛然而止了。
日復一日的學習也使我逐漸淡忘了兒時縈繞在鼻息和嘴角的甜蜜味道,直到那一日。
一個在普通不過的午后,我推開外婆家門,那種清淡的、熟悉的香甜又鉆入我的鼻翼。我頓時來了精神,撂下書包直奔廚房。果然,外婆正背對著我,矮小的身軀前后忙碌著,手邊擺著一罐桂花蜜。
“知道你喜歡吃,一直想學來做給你。這第一次完工的成品不知道味道咋樣。快來嘗嘗!”外婆見了我開心地揮手招呼。她笑得那樣慈祥而和藹,連眼角的笑紋都煥發著精氣神。
我瞪大了雙雙眼,抓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嘗了一片。剎那間,香甜、軟糯和桂花的清香一齊充盈在口腔。看著外婆的雙眼,那雙飽經風霜的渾濁的眼中又迸發出了微光——那是在見到我滿意而幸福的面部表情后油然而生的一種滿意與幸福。
我快樂所以她快樂。
我幾乎不舍得將那塊藕一氣吞下,非要細細慢慢地品,非要體驗那甜中裹挾著的每一分愛意與關懷。析出的絲絲縷縷的愛意與關懷在我心尖匯合,形成一股足以讓我徜徉其中的洪流。
那盤桂花藕的余韻久久徘徊在我心中,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甜。那是一種不會隨著時間而消散的、最深切的甜。那是來自我外婆的愛。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三
小時候待在老家過年,放完迎新的鞭炮總要去美食街上逛一逛,也正是因為新年,各家各戶都滿開大燈,街上人來人往。
我迫不及待的過去排隊,雖說只是一個小攤子,但嘴饞的人可是很多的,攤前排滿了慕“香”而來的人們。
輪到我了,我將手里緊緊攥著的六塊錢小心翼翼的放進已是裝滿錢的罐子里,然后便直勾勾地盯著還沒有炸過的灰色泛黑的臭豆腐,店家用嫻熟的手法把這些臭豆腐鏟進了油鍋里,一陣噼里啪啦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這時進入鼻腔的香味更濃了。
過了幾分鐘,臭豆腐終于炸好了,店家用鍋鏟將炸得硬邦邦的臭豆腐放進了一個紙碗里,快速地操作著調味勺,將調味料悉數放上去,最后,店家擰起一個大勺子,像完成什么儀式一般,將一勺咸湯淋在臭豆腐上面,我輕輕接過店家手中熱乎乎的紙碗,拿上一個竹制的小牙簽,退到路的一旁,慢慢品嘗起來,雖說問起來有點臭,但味道還是極其不錯的。
想來如今回家鄉過年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但臭豆腐卻也并不稀奇,隨處可見,但我也少有閑心再去靜靜品嘗這份美味了。
最近一次再買臭豆腐應是學校組織的春游吧,小鎮上滿是吸引學生眼球的小吃店,而發黑的臭豆腐店卻略顯暗淡,我像小時候那樣,走向與其它店比起來稍顯冷清的臭豆腐店,將十塊錢紙幣遞給店家,靜靜看著他的動作,一股味道鉆進我的鼻子,心里不由衍生出一種懷念的感覺。
我鄭重地接過那裝有臭豆腐的紙碗,拿起簽子品味,“喀嚓”我一口咬下去,臭豆腐的香味與鮮味從我嘴里漫開,我仿佛就在吃當年的那碗臭豆腐一樣。
我幸福地瞇起了眼,心里想:“臭豆腐味道真香?。 ?/p>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四
每個人都有某一種食物的美好回憶,可能是一根奶油棒冰,可能是一個熱乎乎的飯團,也可能只是一顆小糖。
一天,我問了奶奶,她印象中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說:“土豆?!蔽矣謫柲棠?,她為什么喜歡吃土豆。奶奶想了想對我說:“小時候啊,我們家里很窮,買不起外面的菜。家里有一塊自留地,所以自己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最多的是土豆。每天都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土豆?!?/p>
那時候,奶奶每天變著法子吃土豆,炒土豆絲、煎土豆餅、糖醋土豆、紅燒土豆、油燜土豆……不過奶奶最喜歡的還是鹽烤土豆,一來做法簡單,二是保留了土豆的原味。拿起一個也不剝皮,直接一口咬下去。剛開始嘴巴里是鹽的咸味和土豆皮的澀味,過一會兒卻是土豆天然的甜味了。也正是有了外面的苦咸,里面的甜就更加明顯了??赡苣棠叹褪窍矚g這種苦中有甜、苦盡甘來的味道吧。
我又問了媽媽,在她的記憶里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她想了想說,紫葡萄。我又問她為什么。她邊回憶邊說:“小時候,每當我生日那天,我的爸爸總會買一大串紫葡萄回家。每次我放學一進家門,就看到餐桌上那紫得發亮的葡萄。我的媽媽早已將葡萄一顆顆用剪刀細心剪下,用面粉揉搓清洗得干干凈凈。我迫不及待地把葡萄一個個扔進嘴里,用牙在q彈的果皮上輕輕一碰,香甜的汁水就充滿整個口腔了。那味道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呢?!?/p>
媽媽那個年代生活已經比較幸福了,不用像奶奶那一輩挨餓受凍、辛苦勞作,生活確實就像葡萄那樣甜。
到了我這一代,生活就更加富足了。我有琳瑯滿目的新奇文具、各種款式的漂亮衣服、數不清的零食。你如果問我最喜歡吃什么,我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來。因為我喜歡:冰激凌、棒棒糖、山楂條、魷魚絲、海苔卷……每一種都那么美味!但我們現在吃的很多美味都有添加劑,有時候反而覺得新鮮自然的食物味道更好。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一家賣農副產品的店里。一進店就看到架子上擺滿了西紅柿。那些西紅柿紅彤彤的,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店主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挑了一個讓我嘗嘗。我說了聲謝謝,拿起來就準備咬。店主突然叫住我,給我一根吸管,說他們家的西紅柿飽滿多汁,是可以吸著吃的。嘿,真新鮮!我照著店主教我的方法,喝到了西紅柿那鮮甜可口的汁水,味道真是好極了!這是目前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東西了!
所以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美食記憶,奶奶那輩求吃飽,媽媽那輩能吃好,我們現在吃的是新鮮!生活一代比一代更好了,我們要珍惜食物,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五
我愛吃,而我爸爸有著一手好廚藝,我尤其愛他做的紅燒肉,從小吃到大也不覺得膩。他用自己的廚藝撐起了我的一片美食天地。
我一直是他的小“粉絲”,只要他一做紅燒肉,我就會站在旁邊“偷師”。都說“名師出高徒”,不過,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得上“高徒”。
在我看來,做菜不難,便夸下???,要親自為爸爸做一次紅燒肉。
那天,我將五花肉、姜、蒜、八角、桂皮和糖準備好,開火,放油。可能是因為火太大,油花濺得到處都是,濺到手上,疼得我直跳,幸好有媽媽及時救場,不然,我就成“紅燒肉”了。雖然開頭不太好,但我越挫越勇,將姜蒜用油煸香,和五花肉一同翻炒,等到香味溢出,再放入八角、桂皮和糖調味,同時放入幾滴醬油上色——這可還不是最后步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要用溫火煨兩小時。
我將紅燒肉端上餐桌。餐桌上,爸爸媽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都不動筷子。我站起來,夾起一塊賣相最好的紅燒肉,放到爸爸碗里:“老爸,快嘗嘗!雖然沒你做的好吃,但也該鼓勵鼓勵吧,畢竟這是我第一次下廚!”
爸爸夾起肉,放到口中嚼了嚼。我盯著他的臉,不放過任何一個表情——爸爸的臉就像個調色盤,由紅到綠再到紫。
“好吃,好吃,就是有點兒甜了?!弊詈?,他總結道。
“真的?”我連忙夾起一塊嘗了嘗,剛碰到舌頭,就條件反射般吐了出來,連喝好幾口水才沖淡那怪味?!斑@根本不是有點兒甜,分明就跟吃糖沒什么區別!”說完這句話我就后悔了,這盤“黑暗料理”是出自我的手啊,我臉上的尷尬一覽無遺。
“沒有,沒有,下次別手抖放多了糖就是。”爸爸安慰些我。
我不禁汗顏,說:“真是一勺糖毀了一鍋肉啊!”
現在,爸爸還是會給我做紅燒肉,味道還和以前一樣好。只是爸爸更忙了,我吃到紅燒肉的機會少了。我也長大了,不再黏著爸爸,不過,紅燒肉的味道永遠留在了我心中。
這就是我的美食記憶,一段與爸爸的紅燒肉相關的專屬記憶。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六
一直到現在,我還能吃上奶奶親手包的蛋餃子。
超市的冰柜里,總有成盒的現成蛋餃,蛋皮均勻光滑,餡很多,足以稱為“皮薄餡厚”。但買來一嘗,只有蛋皮和肉的腥味占了上風,新鮮和美味卻成了若有若無的小角色,根本比不上奶奶包的。
奶奶很喜歡我,每頓飯剛一吃完,就問下一頓吃啥。那天我實在覺得沒什么好吃的,奶奶又一個勁兒問,有些不耐煩了。
“明天搞什么吃???”
“有什么吃什么,不要每天問,蠻煩的。”
奶奶脾氣很好,在我面前總是任勞任怨,像一頭老黃牛。她仍是一張慈祥的笑臉:“好,那我弄點蛋餃子吃?!蹦鞘俏业谝淮沃?,餃子里有一種餃子叫蛋餃子。
奶奶年紀大了,手還是那么巧。她先把雞蛋打散,再用小火煎成一張張小蛋皮,往里面包上一個個小肉團,捏好皮,就成了一個有模有樣的蛋餃。
第二天我們再來的時候,餃子已經出了鍋,那味道香得誰都想立即咬上一口。我一伸筷子就夾上一個,一把送進嘴里,雖然燙嘴,但確實美味可口。吃了幾個餃子,又打了一碗湯,喝上一口,都還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一口熱湯隨著餃子皮(掉下來的小零碎)一起經過喉嚨,到達胃里。奶奶滿臉笑意的看著我狼吞虎咽,滿意地說:“男孩子就得這么吃,就得這么大口大口的吃,才長得壯,才像個男子漢?!?/p>
再后來,奶奶去了一家由我姑奶奶開的木料廠當大廚,我們再見一面就十分困難。日子一天天過去,奶奶那張慈祥的、布滿皺紋的、總是掛著微笑的臉,也被更多其他的記憶擠在了后面,變得暗淡了。再往后,那張面孔已經陌生了,直到奶奶回來。
一年后,奶奶知道自己年紀大了,不適合繼續在那里工作,就回來了。一天中午,我們又接到了奶奶催我們去吃飯的電話,爸爸媽媽都很高興。爸爸開車把我們帶到奶奶家。奶奶似乎沒什么變化,我跑過去抱住她,遲遲不肯松手,這時才發現她頭上的白發越來越多,眼角邊布滿皺紋,顯示出歲月的痕跡。奶奶把我松開,走進廚房,端上來的還是那碗金黃金黃的蛋餃。奶奶溫和地說:“這下回來了,就只曉得你蠻喜歡吃蛋餃,就又給你做了碗?!蔽医舆^碗,夾起一個放進口中,還是熟悉的蛋黃香,還是熟悉的細肉沫,還是曾經的好喝的湯。
現在,奶奶偶爾也會給我做蛋餃,但她的身體不是很好,耳朵也有些背,說話得大聲才行,但那張總是洋溢著笑意的臉卻在我心中不曾改變。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七
我的成長過程就像是沙灘中的腳印,這些腳印從小到大,記錄著在童年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打開我成長記憶的閘門,那些喜怒哀樂便浮現在了我面前。在如同繁星般多的事中,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便是養貓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苦和甜,這兩件事就像流星一樣,短暫而美麗。
“甜”。在我八歲生日那天,我在上學時就情不自禁地猜想媽媽會送我什么禮物。進了家門,我發現媽媽撫摸著一個箱子中的東西。我一瞧,嘿!原來是一只白中帶黑的小奶貓,它的'毛十分柔軟,耳朵尖尖的,最好看的是它的眼睛,像春天般溫暖的太陽的顏色――金黃色,鼻子粉粉的。我一摸,它竟舒服的發出:“呼嚕,呼?!钡镊?。我拿了一個奶瓶,往里面倒了一些牛奶,再把瓶嘴送到了貓咪嘴邊,小貓伸出了它的小舌頭舔了幾口,當它酒足飯飽之后,嘴上還留著白色的奶液,它用嘴舔干凈,接著又用小爪子“洗了洗臉”,便又呼呼睡去。
小貓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時光飛逝,轉眼間,我越長越大,而它也由從前的小貓蛻變為英氣的大貓了。在它陪伴的這段日子中,我也好像變了一個人,會多為別人想,關心他人了。
“苦”,是距離小貓來到我家的一年后。媽媽要殘忍地將貓咪送回老家。我聽到這個消息后猶如五雷轟頂,當時就無比堅決地說:“不行,絕對不行!”當時我心里傷心地想:“媽媽養了貓咪那么久,竟然忍心將它送走。”媽媽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便說:“我當然也不忍心將它送走,但是,我發現它好像最近在向往自由。我們不能因為一己自私就把它困在家中。如果你真正愛它,就應該讓它做自己愛做的事情,讓它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終究被媽媽說服了。在離別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我搞不懂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或許對于它來說,獲得自由是一件好事吧。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八
期盼已久的美食節終于開始了!
我懷著一顆緊張而又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這次活動。一切準備就緒后,我開始了叫賣:“香辣鴨頭4元一個,2元半個,快來看一看、嘗一嘗!”可能是由于我太緊張了,聲音太小了,大家似乎都沒聽到,但我覺得自己已經最大聲的了,叫賣了半天,還是旺不起來,我就著急了,可越叫人越少。
看著人家鋪子前擠滿了人,而我們呢?一個鴨頭也沒賣出去,醅糕也沒有人要。望著滿滿的兩罐子,我便開始失望,干脆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盼啊,盼!終于盼來了一位老師,老師問:“一個鴨頭多少錢?”
我說“4元一個?!?/p>
老師聽了便說:“這么貴呀,我還是到別處去看看。”
我一聽,垂頭喪氣地對同伴說:“看來今天這鴨頭還是賣不出去了?!?/p>
幸運的是,經過我們大聲叫賣,終于迎來了幾位鴨頭“愛好者”,他們一買就是好幾個,看著原本空空如也的錢罐里有了幾枚硬幣之后,頓時來了精神,又開始了大聲叫賣。
這時,呂老師的話筒有了大用場,我戴上話筒之后,大聲叫賣,聲音大了,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你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就把我們這一組的美食一掃而光,大家欣喜若狂,一起看著錢罐從空空如也到滿滿的一罐,高興的嘴都合不攏!
在這次美食節中,我知道了爸爸媽媽掙錢的不容易,也懂得了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九
每到過年吃到那軟糯香甜的年糕,我都會不自覺想起祖母。
小時候,祖母對我甚是疼愛,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我對祖母十分依戀。一次,我因不聽媽媽的勸阻,跑出去買年糕,結果半路下起雨來,我慌了,趕緊冒著雨跑了回去。
回到家,我便發起燒來,祖母擔心極了,她一邊責備媽媽沒有攔住我,一邊用冷毛巾幫我敷額頭,她說想吃年糕她可以做呀。那一刻,我便下定決心以后一定好好照顧自己,無論是為了我還是為了祖母。經過那次發燒風波后,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我很是興奮,祖母也顯得很高興,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忙著采購年貨。
新年終于到了,家人們歡聚一堂,祖母家熱鬧極了,歡笑聲、嬉戲聲彌漫著整個屋子。祖父端來一個像盆一樣的東西,和兩根又粗又長的棍子,祖母抱來一大碗蒸得熱騰騰的米團。
爸爸和姨父搶起棍子,將碗里的米團倒進盆中,一棍子、一棍子將米團打得啪啪作響,我們幾個小孩比大人還興奮,在一旁加油喝彩。祖母將打好的米團,一個個捏得又大又圓,我們幾個小饞貓早就忍不住了,你爭我搶地吃起來,外祖母在一旁憐愛地說:“慢點兒,別噎著了……”我們幾個只顧吃去了,祖母說的話連半句都不曾聽入耳中。
咬一口那潔白的年糕,一種軟軟糯糯的味道便上心頭,根本不需要用牙齒咬,年糕入口即化,比在外面超市買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在場的人無不稱贊祖母制作年糕的手藝之高。
長大之后,我漸漸明白當時的年糕并不是有多么好吃,而是那里飽含著祖母對我深深的愛,它才會變得讓我牽腸掛肚,回味無窮。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糕紛紛面市,但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味道了。
片片年糕雖無語,但隨真情留人間……。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十
每當看到糖葫蘆,我就想起了我的祖父。
“好吃!”“好啦!你慢點吃!”我的祖父很擅長做糖葫蘆,山楂被冰糖染得亮晶晶的,糖葫蘆上的糖風像一條龍尾巴在我的眼前搖來搖去。看著看著,我口水就流了下來。
聞一聞它的味道,一股酸與甜交織的味道融合得天衣無縫。不行了,再聞,我就要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第一口吃下去是酸的,但是你不要急,你含著含著,就會有一股甜甜的味道沖向你的舌頭,酸味與甜味配合得完美無瑕。只要你吃了一口就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又想吃第三口……不一會兒,一根冰糖葫蘆就吃完了,我向祖父請求說:“祖父,再給我做一串吧!”
在我的請求下,祖父就再做一串。
首先,先把幾塊冰糖放進鍋中融化,然后加點白芝麻,接著把山楂一個一個串起來,用勺子在山楂上淋上糖,然后再甩糖風。一串糖葫蘆就做好了。不要看做糖葫蘆的工序很少,但每一步都不能馬虎。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十一
從小,我便很喜歡吃燜罐肉,但那是我一年到頭吃不到幾次的美食,因為那是老家的菜。
老家是山區,為了能改善生活,家家戶戶都會養豬,養了一年的豬到了過年前會宰殺,然后儲存起來供來年食用。但是新鮮的豬肉放不久就壞了,為了方便保存,人們便“發明”了燜罐肉。
去年回老家,我有幸看到了姥姥制作燜罐肉的全過程。姥姥將買好的豬肉清洗干凈,在肉上均勻地抹些許鹽,并放入盆中腌制數天,再將肉放到室外晾曬以便能去除水分。嘴饞的我,已經是迫不及待了。兩天后,只見姥姥麻利地將一長條肉切成一個個“小胖子”,再將一個個“小胖子”放入鍋中,只見他們逐漸變得金黃,我的口水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姥姥不停翻炒,待到從肉中脂肪中炒出的油已經漫過肉,姥姥便連肉帶油放進一個陶罐里封存。我也依依不舍的向我的“朋友”道別。
若你真想品嘗燜罐肉的真正的美味,要靜等些日子才好,姥姥說剛炒好的肉口感和味道不好,等肉在罐中封存一個月后,味道才是最好的。開罐的日子終于到了,只見姥姥打開罐蓋,一陣濃郁的肉香鋪面而來。姥姥把肉連著油一起舀起放入鍋中,“呲啦”一聲油炸開了。姥姥不慌不忙的將多余的油倒出來,再加入姜片和蘿卜等食材一起翻炒片刻,加些開水用小火慢燉,從那裊裊的蒸汽中便能聞到那香味。30分鐘后,肉香味彌漫整個屋子,全家人的目光好似都聚集到了廚房。撒上切好的蒜苗,大火收汁后便可以起鍋了。金黃的燜罐肉、雪白的蘿卜、翠綠的蒜苗構成了一副垂涎欲滴的畫面?!敖畼桥_先得月”,我便搶先夾了一塊燜罐肉,熱汁便從肉中噴出來了,我連忙放下筷子。姥姥看到我狼狽的樣子,便笑了出來,我也笑了。一老一小的笑聲讓家鄉那本來寒冷的冬天變得溫暖。
記得母親有一次在菜場特地買了帶皮的豬肉,準備想用家鄉的傳統的方法做一次燜罐肉。雖說技藝沒有姥姥那樣的熟練,但是成品的樣子與姥姥做的差不了多少。數天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嘗嘗母親的手藝。但是口感與味道遠沒有姥姥做得好。母親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但是全家人都很納悶為什么味道和口感會差這么多。
后來才得知,燜罐肉做好后是要放到約1個月才是最好吃的。原來經過熱油罐悶、封存后口感與味道才是最好的。
可能有一些東西就像燜罐肉一樣,需要等待,需要沉淀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陳酒比新酒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知識不經過沉淀,無法真正地應用到生活中去造福人類,造福社會。這是悶罐肉教給我的哲理。
了解了燜罐肉制作過程的我,覺得這實在是太麻煩了。僅僅為了保存就要費這么大的力,為什么現在的人們還這樣做,冰箱不是更簡便嗎?那時,我的答案是,這是傳統。
隨著思想逐漸的成熟,我又想起了那個問題,我也覺得那時的答案,太膚淺了。有一些不好的傳統,我們應該去舍棄,比如一些繁瑣的禮節,而且這種舍棄,是從潛意識中發出的。但是為什么人們丟棄那么多東西,卻始終沒有丟棄制作燜罐肉這種看似十分復雜,十分繁瑣的古老做法呢?這個問題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久久沒有解開。
后來,我去查閱資料,科學探究燜罐肉為什么放幾個月都不會壞,才得知鹽可以使微生物與細菌脫水并死去,而放入陶罐中的肉與外界的空氣接觸的甚少,從外界照射的光也不會照射到肉上。油也保存了其香味與口感。經過高溫炒熟的肉類含有的細菌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所以燜罐肉存放幾個月后,口感與營養依然鮮美。這可能就是古人的智慧吧。有一些傳統我們是不能拋棄的,因為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和經驗。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我國的一些傳統工藝瀕臨失傳,而傳統工藝又是我國作為文明古國的一個名片,所以保護傳統工藝顯得尤為重要。
記憶中的味道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味蕾中、在我的血液中存在著。
愿在將來,還能品嘗到燜罐肉,還能記起那存于記憶中的味道……。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十二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美好回憶,回憶中的人與事,都是不可磨滅、無法改變的。但我相信他們一定都是很美好,猶如被定格了一般,與歲月無關。
我的回憶中,總帶著一股熱干面的香!
早晨,奶奶來探望我和妹妹,還特意從小區的巷子里帶來一份熱干面,我呆呆地望著那份熱干面,陷入了沉思!
細數來,那家賣熱干面的小店已經有些年頭了罷!從記事起,它便一直坐落在小區門口的一排商鋪邊。小區來來往往的人群必會經過那里,上小學的我也加入了其中,每天早上上學總會端著一份熱干面在路上邊走邊吃。偶爾時間比較寬松時,便坐在店里吃,有時還會碰到兒時的玩伴和同學。那一份熱騰騰的熱干面,便成了我兒時記憶中的美味!我承認,其實店里還有許多其它的面類食物,但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我都一直認為只有那里的熱干面才是最好吃的,小店也因此而小有名氣。吃早餐的大都是小區里的人,卻每隔三兩天都要來這里一趟,小店也因此而不斷的升級環境,桌子從老式鐵皮桌換成了木桌,數量也從四張變成了六張,擠滿了整個店面,卻也不及絡繹來往的人群,我也懵懂的混在其中,稀里糊涂地就長大了,搬了家,便再不怎么來了。
仿佛是黃金期過了一般,小學畢業后,許多人家與我一樣搬走了,小店冷清一些了,桂花不盛了!那里很少聽到孩子們的打鬧了,我們也成長為一名青澀的少年,也時常回憶起那個稀里糊涂的童年,去品嘗年少不知愁滋味的用意。每每回想起兒時,我總會記起巷角的那份熱干面,小店獨特的味道,以至于我曾跑遍武漢每個大街小巷,試圖去尋找和比它要好的味道,卻還是不如巷角小店的這份熱干面!有些東西,總能使人無法忘懷,以至于它哪怕有一點變化,也能使人一眼看出當時的景,當時的人,當時的物,僅有一次,無法重復。但它們卻可以被深深地刻在腦海中,不斷回憶,永遠定格。便縱然也與歲月無關,但經過時光歲月沖洗的人,會永遠攜帶,重溫它們!每每回想,便會有一次新的歷程與收獲,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我挑起一筷熱干面,放入口中,還是原來的味道,不過,果然已經感覺和原來不同了!
但是,已經沒關系了罷!我望著湛藍的天空,仿佛心中,也有一片藍天!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十三
每天早上六點鐘到校,首先要去舞蹈室,開始幾天還覺得新奇,可是。
記不清那是哪天了,總之,早上,我又早早地來到了舞蹈室,不一會兒,歐陽老師便來了。她一反常態地對我們說:“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學習舞蹈了,你們一定要加油呀!”話音剛落,老師便把舞蹈鞋派發給了我們。
冬去春來,現在的我基本功已經不在話下了,什么劈腿、下腰,樣樣都行。老師還讓我當上了舞蹈中的男主角呢(聲明,嚴重聲明:我是一個女生哦,不過,能讓我當上主角就行了,計較是男是女干嘛!再說,我小時候長得本來就像男孩嘛,更何況男主角在舞蹈中的難度系數并不高,有這等好事,我當然求之不得嘍)!那時候的我甭提多高興了!
美食美食中的甜與苦(專業14篇)篇十四
人總是健忘的,所以在行走一段人生旅途后,總要不自覺地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這段時間的所得。這時看來,你得到的一切,都會是記憶的珍寶。
至今還不能忘記與伙伴們穿行在鱗次櫛比的小吃攤前的感覺,攤子前的燈泡昏黃的照在滋滋冒油的蔥油餅上,烤羊肉串在火光中爆出熱油,烤面筋在猛火之中閃著誘人的油光,各種香氣在空中混合成一種獨特的氣味。
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翻滾在沸水之中的關東煮,在所有的小吃中,關東煮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高檔”食物,那九宮格中的高湯慢煮的丸子,福袋和蘿卜是讓無數學生節省數日甚至數周零花錢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食。我也經常為了那一份關東煮而放棄四五天的烤面筋,但此物讓我無法忘記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個人。
頹廢的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充滿享受地咬著丸子,自己默默的吞著口水。但就在我沮喪地向回家的路走去時。一份關東煮卻被送到了我的眼前,我一愣,回頭看時卻發現是我的摯友,他微微一笑,說道:“我請你!”接著把那一份關東煮塞進我的手中便跑走了,我注視著他的背影,只覺得那關東煮的溫暖,從手心一直漫延到全身……
如今,我坐在教室中,還時常聞到那來自校門口的獨特香味,雖然明知那是不復再來的味道,可是它還是讓我想起了那份關東煮,和從此天各一方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