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一篇精彩的文字作品,展現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表達能力。小編為大家找到了一些優秀作文的片段,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和思考。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一
上個星期六,我們四戶人家去廬山玩。
我們來到廬山腳下,我買了一個會發出清脆鳥叫聲的口哨。我邊吹著口哨邊欣賞路邊的風景,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個廣場。在廣場的中央,有一座李白拿著酒杯躺在一塊大石頭上的雕像,那塊大石頭邊上刻著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在廣場周圍的石壁上,還刻著許多詩人描寫廬山的詩。我們看完詩開始向上爬。突然,我和陳雍之看見龍潭里有橡皮艇,趕緊向大人請求,同意后我們坐上皮艇,在潭水里盡情地劃來劃去,玩得不亦樂乎,要不是大人的不斷催促,我們還要玩下去。下了船我們準備爬山,一個阿姨說要爬一個小時才能到山頂。媽媽聽了,就放棄了。我們爬呀爬,在路上遇到了無數小瀑布,爸爸在半路也放棄了,我們繼續爬呀爬,我爬到兩腿發抖、兩腳發脹,連鞋扣都扣不牢了,可為了看到瀑布,我還是咬了咬牙繼續往前爬。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終于爬到了山頂。山頂的瀑布好壯觀啊!那銀白色的水流像一縷縷地白絲傾瀉而下,撞在下面的巖石上如無數白玉飛濺,看得我是目瞪口呆、激動不已。此時此景不就像李白寫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廬山瀑布真是太美了!我愛廬山!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二
今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于是邀上三五好友前去廬山的香爐峰游玩。此峰坐落在廬山西北方向,因形狀尖圓,像座香爐,故而得名香爐峰。
行至香爐峰山腳下,遠遠的就能夠聽到水流由高空落下的聲音,很是雄偉壯觀,讓人不由抬眼望去,只見一條瀑布從峰頂飛瀉而下,沿途產生的水氣蒸騰而上,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像是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遙望山頂,水氣在陽光照耀下生成的紫煙繚繞,瀑布猶如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山下激流奔騰,聲勢浩大,與峻美秀麗的山峰和飛流而下的瀑布構成了一幅絢麗壯美的山水圖景。讓人心生憐愛。
這香爐峰高峻陡峭,直入云端,加之瀑布水流湍急,噴涌而下,像是天上的銀河掉落在人間。以它那勢不可擋的速度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高度臨空而落,騰起的水霧驚人魂魄,真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壯麗美景。
今日美景,不虛此行!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三
廬山瀑布是一座很壯觀的瀑布,對此,你怎么看呢,下面這篇望廬山瀑布小學作文300字,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體現了廬山的瀑布十分壯觀。快跟著我一起去欣賞瀑布的美吧!早晨的瀑布是柔和的。我漫不經心地看了瀑布一眼,卻覺得越看越像一幅妙趣橫生的畫。云霧籠罩著瀑布,使瀑布變得柔和。幾束陽光穿過薄霧,照在瀑布上,反射出了七道彩光。彩光照在瀑布上,瀑布變成了七彩瀑布,仿佛仙女下凡時拋出的彩帶。中午的瀑布是壯觀的。耀眼的陽光刺破了薄霧,讓瀑布變得壯觀。雖然瀑布已經沒有早上那么神秘莫測了,可它依然那么美。瀑布“唰”的一下沖到大水池里,金燦燦的陽光直射在它的“身子”上。那景象,叫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傍晚的瀑布是美麗的。一會兒的'功夫,火燒云上來了。火燒云照著瀑布,瀑布又變成五彩繽紛的了。幾滴調皮的水珠飛了出來,你一定會以為它們也是彩色的。錯了!它們是透明的。我下次一定還要來看廬山瀑布!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四
去年暑假,我們全家到廬山旅游,在那里,我們領略了廬山的迷人風光,尤其是廬山瀑布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記得那天,我們一下車,順著盤旋曲折的路,來到了廬山腳下,抬頭仰望,只見一座座山峰蜿蜒起伏,有的像巨人,有的像駱駝,還有的像駿馬,形態各異,險峻陡立。
山頂上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偶爾有幾縷輕柔的云彩緩緩掠過天際。藍的天,白的云,綠的樹,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我們一邊欣賞這秀美的風景,一邊繼續往前走,忽然聽見遠處隱隱傳來一陣陣“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不一會兒,我們眼前一亮,只見一條銀白色的綢帶從巍峨的山峰上傾瀉下來。我興奮地走到瀑布腳下,捧著清澈的泉水,感到舒服極了。我再仔細地觀望這壯觀的景象:那雪白的水簾像是用珍珠密密穿成的,重重地敲在山崖上,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猶如陣陣春雷。瀑布飛花四濺,在陽光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這時,山里起了一陣風,瀑布的水沫如煙如塵,緩緩上升,像涌出的濃霧籠罩在空中。我陶醉在這仙境般的美景里,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李白的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造物者,它賦予廬山以美。我愛廬山瀑布,我愛美麗的大自然。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五
望廬山瀑布那一年,是唐朝安祿山叛亂的第二年六月。李白被貶從安徽來到長江邊上的廬山,在這里隱居了一年之久。一天早晨,李白因心中苦悶而想出去散散心。他離開草舍,沿著山間小徑向山頂去。到了山頂時,他聽見“嘩嘩”的水聲,漸漸蓋過了林間鳥鳴。他推開層層疊疊的樹葉和枝丫,放眼望去。
啊!好一派美景:此時正是紅日冉冉升起之時,太陽金色的光環投射到大地上。清晨淡淡的霧氣和著紅日的金色光線照射到不遠處的香爐峰上,為香爐峰平添了一層薄薄的紫煙,異常美麗。這時,李白又聽見了那巨大的“嘩嘩”聲,他登上了一塊巖石,看了過去。只見一條長長地瀑布從懸崖上傾瀉下來,真好似天懸白練一般,拍打著周圍的巖石,再從上面蹦下來,躍入懸崖的水潭中,激起層層浪花,銀珠四濺。由瀑布飛瀉而下帶來的陣陣清風將李白的頭發和衣袂吹的飄揚起來,他也渾然不覺,他看的入了迷,置身于這難得的美景之中,他陶醉了。瀑布飛起的陣陣水花濺在他的臉上、身上、打濕他薄薄的衣裳,給他帶來了一種涼意,消去他的愁云。
又見那瀑布寬大而長,李白想道:“這果然是人間中的絕境了,在這壯闊的瀑布面前,我覺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這白練若有三千尺長便也不假了,只怕它是從天上落下的銀河。我生逢亂世,能得觀此美景真是莫大的榮幸!”想到這兒,他的愁苦憂悶頓時煙消云散,心情變得爽朗舒暢起來。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六
廬山是我國的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
廬山風景秀麗,是個人見人愛的好地方,主要的景點有:三寶樹、仙人洞、五老峰等。
先說說三寶樹吧。三寶樹是三棵參天古樹,有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兩顆柳杉高約40米,一棵銀杏高約30米,三棵參天古樹大約六百歲。
再說說仙人洞吧。仙人洞高、深各約10米,幽深處有清泉下滴,稱“一滴泉”。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詩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使仙人洞景點名揚四海。是來廬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處。門楣鐫刻“仙人洞”三個大字。
最后再說說五老峰吧。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湖,峰尖觸天,海拔1358米。
廬山真美啊!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七
《望廬山瀑布》,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八
《望廬山瀑布》是我國詩歌文學中的一顆瑰麗璀璨的寶珠。它瑯瑯上口,字字珠璣,意境優美,思想深刻,不僅能開拓學生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但是,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因此,給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運用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媒體促進理解,陶冶情操:
詩是抒發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通過圖畫再現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望廬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生等抽象的詞的意思,都有了直觀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同時也陶冶了美的情操。
3、運用媒體優化朗讀,體會韻味:
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望廬山瀑布》這一課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完這首古詩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真切地體會到了古詩所蘊涵的韻味。
真情朗讀詩詞,創設教學情境。
與教材配套的教學朗讀磁帶,音色純美,讀音準確,感情充沛,播放適時,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營造出的教學情境,令詩歌形象更有立體感,使詩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我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播放了錄音,頓挫有致、聲情并茂的男聲朗誦,感染了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有時,教師若能發揮自己的聲音特點,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行配音朗讀,那么學生會更易受感染,效果會更佳。也可以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在音樂與課文共同交融的審美氛圍中,或激越高亢,或輕慢舒緩地誦讀,會對詩詞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
擷取詩詞佳句,創設教學情境。
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詩詞最亮麗的地方,有人把它比作詩的眼睛,明亮發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寶石,它們語意雋永,千古流傳。教材入選的詩歌,其中的佳句比比皆是,不妨擷取一二,打上銀幕,直接切入,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芬芳的詩苑。
教《望廬山瀑布》,拎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再打出以下的問題:詩人認為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長,真的嗎?看到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詩眼,沿全詩溯源而上,一改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舊程序,又激發學生逆向思考,探究全詩,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動態資料,生動形象。
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作為當代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時代背景的音像資料,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彼時彼地的歷史狀況、社會動態,既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理解作者。
學杜甫的《絕句》,可采用多媒體計算機播放安史之亂的史實音像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寶年間,玄宗驕奢,不理政事;奸臣當道,權傾天下的社會現實。親眼看到安祿山起兵反唐,潼關失陷,尸橫遍野,長安混亂,百姓逃散,田園荒蕪的凄慘景象,之后,教師補充描述道:亂世之中的詩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戰亂與饑荒不斷,使得杜甫帶領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終于到了戰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萬分,寫下了這篇不朽之詩,給人一種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無限生機感覺。設置這樣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為學好此詩開了個好頭。
抓住畫面指導朗讀。
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學得枯燥沒勁,效果也不理想。針對小學生的愛美心理特征。我在教學時,抓住畫面指導朗讀。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我自制投影片,但畫面上缺少色彩。學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就讓一名學生上前涂顏色,其余學生在自備紙上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匯成了一幅色彩鮮艷的畫,展現在師生面前,有的學生頓時驚嘆:真美啊!;真是美極了!我又適時介紹杜甫寫下《絕句》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安史之亂平定了,杜甫的朋友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因此從樟州回到了成都。學生了解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加上色彩明亮的畫,朗讀這首詩句時,把詩人喜悅之情聲情并茂地表現出來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九
編者按:我不知不覺中地來到瀑布底下,從天而降的水花,好像好幾個水娃娃在空中嬉戲、玩耍。突然,下起了一陣銀針般的細雨,讓瀑布更加壯觀了。雨過天晴,陽光折射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它好像調料般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廬山瀑布更加美麗。
我想去廬山。
中城小學徐葉佳。
我讀了不少古詩,讀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我真想去親眼目睹,李白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真面目。
我如果走進了風景區,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肯定真是多姿多彩呀!我可以背著我可愛的小熊書包走在路上,可以聽聞一陣陣“嘩嘩”聲音從我的耳邊傳來,十分響亮,我加快腳步,響聲就會越來越大,我定會情不自禁地跳進去玩水。我知道那個時候我會很快樂,我的褲子一定會濕。但還是想去體會。
哇!這種感覺真的是太棒了,那時可能會突然下一場蒙蒙細雨,廬山瀑布就更加壯觀了,如同一輛輛賽車在跑道上疾馳。雨過天晴后,天空會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真美呀!”我高興地贊嘆道。一想到那種壯美的景象,我就特別想去拿廬山真面目。
我一定要趁周末去一趟看那廬山瀑布,參觀那些在我腦海中出現的壯觀景象。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
清爽的風拂過臉頰,躁動的心開始安靜了下來,廬山以它的清涼舒適趕走了夏日的焦躁,我滿懷喜悅地走進了它。
下了車,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鉆入我的五臟六腑,全身的細胞全然放松開了,仿佛要迫不及待地與這里的一切融為一體。
廬山因瀑布有名,瀑布因長而有名。為了去一睹瀑布的風采,我們坐上了透明的纜車,仿佛置身于蔥郁的叢林之中,時不時茂密的枝葉拍打著玻璃窗子,想與你親昵一番呢!下了纜車,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花草清香,和著泥土的氣息,頓覺神清氣爽,我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呼吸起來……下了雨,臺階泥濘了,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的踩著,似乎也也別有一番滋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嘩嘩的水聲穿過樹葉縫隙,飄過耳畔,空氣也變得潮濕了許多,調皮的小水珠親吻著你的臉頰,快要模糊了你的雙眼,多么舒爽愉悅!
快步來到瀑布腳下,站在他的身邊,我不禁細細觀賞起來。抬頭看,在山崖的盡頭,瀑布猶如一條長長的白練垂掛下來,潔白無瑕,晶瑩透亮;又似一條巨龍飛奔而下,那聲音響徹天空,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只剩下瀑布在吟唱。我像漂浮在這聲浪中,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活力,游客們早已深深的陶醉其中,我也醉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你帶給人們的是永恒的魅力,我愛你,戀你!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一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解析1。
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古稱南障山,相傳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廬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爐峰附近的開先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峰頂終年云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峰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峰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云霧升騰,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里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里的勾勒環境,其實并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借此來寄情托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涌,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于夸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沖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于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發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中,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于香爐峰之左前側,其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峰脊直瀉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
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全詩融情于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著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蘊含著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里行間飄蕩著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人又調動襯托、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段,更使全詩神采飛揚,渾然天成。蘇東坡對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詩推崇備至,評贊曰:“帝譴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解析2。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里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二
年過半百的李白,隱居在風景優美的廬山。
一天,李白漫步在山間。
他遠遠望去,看到了連綿起伏的高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聽到了一陣陣聲音,像疊疊的浪涌上了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李白循聲走去,抬眼凝望,看到了氣勢磅礴的瀑布,就像一只無形的大手,把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豎著倒掛到了千丈青山之間,又像一條巨大的白簾從天而降,李白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
來到瀑布腳下,李白抬頭仰望,看到懸崖峭壁上瀑布奔涌而出,一瀉千里,像水簾一樣直瀉而下,又像一座珍珠的屏,水跌到山澗里撞擊到巖石上,真是聲吼如雷,轟聲震谷。
此時的李白仿佛身處仙境,他覺得眼前的瀑布就像是從九天銀河上落下的,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有。
看到此情此景,李白詩興大發,不由自主地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三
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古稱南障山,相傳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廬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爐峰附近的開先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峰頂終年云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峰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峰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云霧升騰,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里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里的勾勒環境,其實并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借此來寄情托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涌,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于夸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沖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于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發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中,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于香爐峰之左前側,其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峰脊直瀉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
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全詩融情于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著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蘊含著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里行間飄蕩著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人又調動襯托、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段,更使全詩神采飛揚,渾然天成。蘇東坡對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詩推崇備至,評贊曰:“帝譴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四
廬山又稱“匡廬”,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瀑布更是名傳天下。為此,我翻山越嶺,來到廬山腳下,想一睹它的風采。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讓人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太陽照在香爐峰上,那云霧就變成了紫色的,像仙女的綢帶飄動著。突然,我驚喜地看到瀑布似條百練掛在山川間,我聽到了震耳欲聾的“嘩嘩”聲,像疊疊的浪涌上暗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那長長的瀑布從高山上飛瀉而下,似有三千尺,難道是從九天之上的銀河里流瀉下來的嗎?我被它那雄偉的氣勢折服了,情不自禁地吟誦到: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文檔為doc格式。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五
一天,大詩人李白的一個朋友對他說:“我剛從江西的廬山回來,那兒的景色可美了。特別是那兒的瀑布,更是壯觀的無法形容!許多人一到那兒就被迷住了。”要知道,李白最喜歡的就是游山玩水,而這兩天他正愁著沒地方玩呢!聽到有廬山這么個好地方,就馬上收拾好行李出發了。
李白和他的一個仆人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在不久之后到達了廬山。
到了廬山后,李白看見了廬山的優美景色:當時正是春天,廬山的樹木郁郁蔥蔥,花兒爭奇斗艷。李白心想:廬山果然名不虛傳呀!李白走了一會兒,忽然聽見了清晰可辨的“嘩嘩”的水流聲。李白循聲找去,就看見了一條壯觀的瀑布,還隱隱約約地看見了瀑布下有許多游人。李白走到瀑布腳下。瀑布就像一條豎著的河流,從山頂飛瀉而下,李白不禁贊嘆道:瀑布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啊!
李白看者看著,為美麗的瀑布所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誦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就這樣,《》這首千古流傳的詩誕生了。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六
這天,李白來到廬山游玩。
飽覽了壯麗山色后,他遇到一游人,問:“還有值得一觀的景嗎?”游人曰:“有!山腰上有一瀑布,煞是壯觀,先生不妨去觀看。
到達山腰,李白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說:“美哉!美哉!”那瀑布真是雄偉壯觀:洶涌的河水緊貼懸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落地撞開萬朵蓮花,濺起的水霧飄飄灑灑,水聲震耳欲聾。
在這從天而降的巨大水簾面前,置身于水簾面前,置身于細細的水霧中,李白陶醉不已。
這時,瀑布下升騰起一片紫色的煙云。
李白看呆了,問兩個游人:“這是什么?”答曰:“這兒每天清晨會升紫霧,所以叫香爐峰”。
李白正沉醉,忽聽二游人正在作詩:“香爐峰上瀑布美,水簾垂下紫煙圍。
此間景觀不常見,人間仙境游幾回?”“這么美,應作詩耶!”李白醞釀了一下,就做好了《》,詩曰: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小學生廬山瀑布范文(17篇)篇十七
4.積極參加現場討論和及時整理野外記錄。
二、實習內容。
廬山及地貌概況。
廬山地質公園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陽湖,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圣地。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眾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宋代詩人蘇軾曾發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廬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氣溫16.9度。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在十九世紀末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總占地面積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地貌、地質剖面。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與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巖群地層剖面。迄今為止,在廬山共發現一百余處重要冰川地質遺跡,完整地記錄了冰雪堆積、冰川形成、冰川運動、侵蝕巖體、搬運巖石、沉積泥礫的全過程,是中國東部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特征的歷史記錄。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山麓郡陽湖濱。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產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與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及北美地區第四紀冰川活動特征有許多相似之處,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對研究全球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發展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