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感受和體驗的一個結果,是審視自己閱讀能力和思維方式的重要環節。讀后感是一個展示個人思想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它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避免個人情緒和偏見的干擾,要客觀公正地對待書中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和靈感。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一
在許多人看來,數學就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甚至,我在教數學之前也是秉持著這樣的認知:數學意味著復雜的計算和沒完沒了的證明,以及如天書般的公式和符號。接觸數學學科之后,這樣的感覺才慢慢淡去,也體會到數學看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實際上卻是與文化、藝術、生活息息相關。而讀完《數學簡史》之后,就更加肯定了我對數學的堅持!
《數學簡史》是一部另類的”數學簡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種族,依次探討了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并各有側重。關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國和希臘、阿拉伯,《數學簡史》著力于發現有現代意義的亮點;至于近代文明,則考察了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幾何學、工業革命與微積分、法國大革命與應用數學的關系。對現代數學與現代藝術進行闡述和比較,也是《數學簡史》的一大亮點。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數學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也讓我更深層次的了解到數學的魅力和偉大,以及對前人的崇敬。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說過:“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科學的一個步驟。”任何一門學問都不是從來就有的,都是在人們的實踐中逐漸產生的,都有其形成、發展、成熟和完善的階段。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當代數學,遍及世界各地,對于數學的貢獻地位與影響,都有中肯的評價。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的,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而且,數學更是其他學科的基礎,人類歷史的重大發展時期都與數學發展呈現出某種相通的特性。現代生活中高科技產品的問世離不開數學的發展,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數學來自人類對生活和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現實事物和問題的思考。數學的觸角幾乎遍及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歷史和生命的每一個瞬時。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可以提升自己,還讓我思考如何將數學史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這樣做非常有必要:
初中生普遍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大,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習的效果。但這并不是因為數學本身枯燥、無趣,而是它被我們的教學所忽視了。如果在數學教育中適當結合數學史的有關知識,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中國數學有著悠久的歷史,14世紀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數學最為發達的國家,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16世紀以后中國變為數學落后國。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發展歷程才漸漸匯入現代數學的潮流。數學史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了解中國近代數學落后的原因,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現狀以及與發達國家數學的差距,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民族科學。
通過對數學史的學習讓學生明白數學的發展是許多數學家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從而培養學生認真學習數學的習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激發求知欲,培養創新精神。
數學是美的,無數數學家都為這種數學的美所折服。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羅素說過:”數學不僅擁有真理,而且還擁有至高無上的美——一種冷峻嚴肅的美,就像一尊雕塑……這種美沒有繪畫或音樂那樣華麗的裝飾,它可以純潔到崇高的程度,能夠達到嚴格的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的完美境界”、數學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領悟數學的美,很多著名的數學定理、原理都閃現著美學的光輝。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也將服務生活,運用于生活。在大多數人看來,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因而很多人談“數”色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許是由于我們的數學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數學內容,如果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內容而讓數學活起來,這樣也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認識的深化,讓更多的學生懂得數學。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數學史的學習對本就枯燥的數學課來說,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操,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共同了解,也讓學生了解數學,了解數學的美……所以我們把數學史的一些輝煌成就和一些感人事例,以一種精神力量融入到我們的教學中,會使我們的數學課變得非常豐富。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二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妙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
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侵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命題作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一位美國小讀者的父親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后,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這是一本書所能獲得的最高評價。
我喜歡這本書。有時候我會靜靜地翻看一會。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三
應該是在20xx年的時候我從大學舍友那里知道有這本書,他當時正在備考gre考試去美國讀研究生,當時他在讀這本書。我看書通常是別人推薦了我才看,要么是朋友推薦,要么是看到書評,很少是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找來一本書來看,除非是剛好那本書就是講的話題我很感興趣。
這本書在1981年就出版了,距今都有35年了。他講的問題是各個國家或者是種族在美國發展的歷史。里面運用了詳盡的統計數字,比如某段時間里某種族移民的性別比例,某個年齡段的收入,某個年齡段女性生育孩子的數量,某個種族受教育的時間,某個種族參政的人數,等等。這些因素都被作者用來做出相關的推斷,比如最初移民的男女比例,和移民的心態有關系,如果男性遠遠多于女性,那么這個種族對于美國還處于試探階段,而假如男女比例接引1:1,那么說明這個種族是做了在美國定居打算的,因為如果要定居就會帶著配偶一起移居美國。
書中介紹了愛爾蘭人,德國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猶太人,華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大致來說,愛爾蘭人早起在美國主要是干農活和低技術含量的工作,生活很艱苦;德國人以起精湛的技術和認真的態度為美國的很多領域做了很大貢獻;意大利人由于南北的差異,在美國一直互相不睦;日本人早起在美國很多以做園藝工作起家,也有做農場主的,但是美國出臺了很多限制日本人在美國買地的政策,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日本人出臺了殘酷的隔離政策,讓日籍華人受損極大;華人在美國和早起愛爾蘭人一樣做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加之美國一度出臺限制中國人移民的政策,對于華人在美國的發展進行了很大的打壓,但是華裔美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在重重危機中堅韌地生活,且都還算成功,華裔美國人很多人進入高技術領域而成為專門人才;猶太人在美國也是備受歧視,但是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是不可否認的;墨西哥人和黑人以及波多黎各人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各種族在美國的成長史,和國內各個省份外出遷移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異鄉人克服距離產生的陌生感,克服思鄉的愁苦,來到一個也許是連語言都不通的地方打拼,最終將是"一將終成萬骨枯".當年南下深圳淘金的外省人,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此外,書中還用華人和猶太人在美國的經歷討論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作者認為并不是教育改變了這兩個種族在美國貧窮的處境,而是當他們經濟稍好一點后開始重視教育的,也許之后重視教育加速和加劇了他們的成功。即使在今天,西方國家還在懷疑資助非洲的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改變非洲貧窮落后的現狀。孰是孰非,爭論不休。
縱觀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往往是外來人員比較多的,比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同時往往選擇外出謀生的人更容易獲得在其家鄉不易獲得的成功。有句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放眼國際,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也往往是樂于招商引資以及喜歡走出去投資的地區。就拿美國來說吧,每年那么多人希望去美國,希望可以拿到美國的綠卡,而美國也因此可以招攬到他需要的人才。換言之,全世界的國家都在為美國培養人才。我記得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那部電影里講到,男主角所在的學校,即現實中的印度皇家理工學院的很多畢業生都去了美國,他們也引以為豪。再來看看國內的著名高校,是不是也是很多畢業生都去了美國呢?就我所在的研究所,也算是國內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了,但卻很少碰到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也不是沒有,很少很少。我就問別人,北大清華的人都去哪里了?有人給了我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北大清華最好的學生都出國了,稍差的留本校了,再不行才來上海,當然了他們如果不能去美國也不能留校,那他們寧愿選擇就業。不過據說他們出國和留本校讀研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人調侃說,國內有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研究生。因為,我們的高中教育世界一流,而高等教育不太好,有些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已經選擇了出國,本科畢業再出去一批,留在國內的讀研的研究生只能是三流的。當然了,這些都是調侃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的。
繼續回到《美國種族史》吧,我猜即使我推薦這本書給大家,也不會有幾個人真的去看,因為我也是看了很久才把它"啃完",因為實在是趣味性有點低,也許這就是嚴肅歷史書籍的通病吧。但是,假如你真的把它讀完,絕對獲益良多。這本書肯定沒有那些所謂的自媒體人做的節目好看,但是這本書是純干貨,而且嚴謹很多。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四
比較輕松的藝術史,適合入門。
拿到意公子的這本《大話西方藝術簡史》,立馬泡一杯花茶,拿出筆記,正襟危坐,半個下午就把它讀完了。因為好讀。
藝術史聽起來是很學院派,很學術化,且追史溯源,探微索意,要講上冗長的一年半載,化成書也要厚厚的一大疊,想著就要把人的興趣打消一半。不過書名既然是大話,就有消減這種冗長乏味的學術講解的意思,還兼有大而化之的意味,心理上就給人“你能的,請加油”的暗示,無端就有了親近的松泛。
雖說是大話,怎么大話才能讓人容易接受又不覺得不靠譜,這就是學問了。它首先要有用,接著有料,然后有趣。當然,你覺得首先要有趣再有用有料也是可以的。這點意公子做得很不錯,這三點本書都做到了。
這本書按照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梳理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代表畫家和畫作。從遠古時期“畫個圈圈詛咒你”的“交感思維”所引生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到西方兩大文明源頭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的各自藝術發展和代表,以及中世紀以傳播教義為主的繪畫特點,再到南北文藝復興的巔峰之作,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相繼出現,印象派的誕生,觀念主義和波普藝術的發展,抽絲剝繭,溯流而下,理出了清晰的脈絡。關鍵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枯燥的歷史,讓人們在欣賞作品美的同時還能不時會心一笑。這就是本書難得的地方。用幽默消解枯燥,用輕松代替嚴肅,且不失法度,這本身就是智慧。
讀這本書就是在感受作者講述歷史的智慧,并從中獲得藝術史的相關知識,對于初入門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令人容易接受的普及。當然,這本書既是大話,很多比較專業的東西沒有深入講解,對于想要進一步了解西方藝術史的人來說肯定不夠,但誠如作者所說,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什么都不懂去看藝術展是對時間和金錢的浪費,學點知識再去看一幅畫作,所獲得的美的享受肯定也能跟著升級,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五
社會發展太快了,在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的同時,壓力也越來越大。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都希望孩子能為將來打好基礎。為此,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也讀了很多育兒的書籍。但是,慢慢發現,可能方向錯了,至少是越來越困惑了。
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是該多學幾樣愛好,還是多做幾套模擬題?是快樂重要還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進不了好小學,進不了好中學,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工作,憂慮、恐慌、無助......
讀《教育未來簡史》,其中有些說法,很有啟發意義。摘錄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課程來教今天的孩子,卻又期望他們為明天做好準備。
教育者需面向未來;終身學習;是學習的引導者,而非講臺上的權威;是通才;探索是學習,讓學習具有現實意義;拓寬課程的視野;對學生思維水平的全面評價。
為未來做好準備,需要的能力:一、內省能力;二、人際交往能力;三、解決問題能力;四、協作能力;五、信息分析能力;六、信息溝通能力;七、創造能力;八、全球意識。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六
我相信學中文的同學對本書的作者鄭振鐸先生一定非常了解,他是我國著名的現代作家、文學家、考古學家、翻譯家,我們小學時學過的課文《海燕》就是鄭振鐸先生的作品。
文學史歷來就有諸多的版本,我在大學里學的是袁行霈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版本,兩版書比較起來看真是相得益彰。袁行霈版本的對一些名家的知名作品講解的更為細致,而鄭振鐸版本的那么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更為全面。
可能有些人拿到書后會感慨怎么書這么厚,但是文學史就是這樣,畢竟它當中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重要文學作品,因此這700多頁其實也不算厚。而且書中也僅僅是把作家寫過的書名羅列了出來,要是把那些作品再加上,那遠遠不只是這700頁。
這本書從甲骨文開始寫起,到明清文學結束,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或是叫得知名字的古代名家都在這本書里。比方我自己知道的幾個比較生僻的作家,這本書里都有,比方由南朝入北朝的文學家庾信,他的詩風分為前后兩期的變化,前期多是宮廷詩詞,后期那么多是表達自己對故國的思念。
文學史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我想應該是從《詩經》開始吧,詩三百,思無邪,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經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其中寫勞動和愛情的詩歌為群眾所熟知,我最喜歡的有《蒹葭》《桃夭》等等,還有很多就不在這里一一枚舉了。
《詩經》之后當是《楚辭》了,我們因為屈原所了解楚辭,也了解了宋玉,《離騷》《橘頌》這些作品時至今日依舊耳熟能詳。在這之后便是《古詩十九首》了。
漢代的.主要文學成就就是漢賦了,以司馬相如、楊雄等人為首,《鳳囚凰》是比較有名的作品,我相信大家還對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有所了解,“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不僅僅是古人的愛情觀,時至今日也不過時。司馬遷的《史記》也同樣聞名于世,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為給李陵求情而受宮刑,可他卻忍辱負重寫下了這部驚世之作。
漢代之后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建安文學了,而建安文學里以曹操、曹丕、曹植最為突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樣的佳句就出自曹操之手,曹丕的《燕歌行》開七言詩之風氣,他的《典論.論文》更是文學批評史上的名作。曹植是三曹里文學水平最高的,他的詩“辭采華茂,骨氣奇高〞,《洛神賦》更是神來之筆。建安七子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之后便到了左思風力,正始之音,這里就不多說了,隋朝時間雖短,但也有楊廣和楊素這樣的詩人。再之后就是故詩的黃金時代唐朝,王楊盧駱初唐四杰,李白、杜甫自不必說,上官儀、上官婉兒、小李杜等等,唐代有我們太多耳熟能詳的詩人。
到了宋代就是詞的天下了,蘇軾、陸游、李清照、柳永、辛棄疾、黃庭堅等等詞人都大放異彩。
元代的雜劇,散曲也有很高成就,到了明清就要數小說成就最高了,而小說成就最高的那么要數曹雪芹的《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即便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是完全版的紅樓夢,卻也并不能消除我們對這本書的喜愛。
你要說明清就沒有詩詞了嗎?當然是有的,但是寫的好的,為我們所熟知的寥寥無幾,乾隆皇帝也酷愛詩詞呀,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可是沒有一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清代我最喜歡的詞人是納蘭性德,王國維先生曾今評價他的詞“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就是說把納蘭性德的詞放在北宋這樣一個明星詞人遍地的時代也依舊是好詞。
如果你不是中文專業的,想要理清中國文學史的時間和邏輯線索,那這本書一定能幫到你;如果你是中文專業的,以前學過文學史,那這本書依舊可以幫助你查漏補缺。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七
為了更好地了解“會計”這一行當的發展歷程,開始去看些介紹會計發展的史書。前段時間看了國人撰寫的《會計簡史》,出于比較,近日又閱讀了由美國資深會計人托馬斯?金所著的《會計簡史》。
這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作者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講述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會計理論和實務的主要發展進程。這不是一本歷史發展的“白描”書,作者以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計業務為主線,為讀者展示了所得稅、成本會計、盈余波動、通貨膨脹會計等的發展歷程。這不是一本刻板的教科書,做為曾經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就安達信、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消失進行了解讀。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會計規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受政治力量的干預。如果說企業蓄意隱藏會計信息,以致對外部利益相關者造成了不利影響,那不是審計師、學術界、證券監管部門、準則制定機構或立法機構的責任,而是企業的.財務主管和上司的責任。一旦企業管理層喪失了自我約束,再完美的監督都形同虛設。因此,作者提出,唯一可行的解決之道是讓那些誠實正直的人擔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如今,我們所學習和接觸的會計準則制度等正逐漸與國際趨同。從西方人的角度再來了解會計發展的進程,無論是對實務操作還是對理解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八
此書在20xx年一上市,我就買來讀了。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類簡史》的主題展開討論。
如果說讓逸爸用一句話概括《人類簡史》的主題,應該是:人類,或者準確地說,我們智人只是人種的一種,沒什么了不起。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是因為我們有了三次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學會了用編造故事的方法將大規模的人凝聚起來,共同協作。
赫拉利認為智人沒有什么了不起。未來也會保持沒什么了不起的狀態,所以智人千萬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種敬畏之心。對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對數據主義保持敬畏之心,因為人類的自由意識不靠譜。
我嘗試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觀點:
2.意義之網在農業時代后凸顯,從各類神靈的崇拜,到世界三個宗教,再到法國啟蒙運動后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因此,人文主義同樣是宗教。
3.人文主義中的三個分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在20世紀經歷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義完勝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一切要以聆聽個體內心聲音為主,即自我意識為上。然而,現代科學印證,自我意識或者說自由意志只是一種算法,并非人能控制,會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從而,無法避免地進入數據主義至上的時代,數據主義成為新的宗教。
5.人類幾千年來,克服了三大難題:饑餓、瘟疫和戰爭。然而,人類無法滿足現實的本性,會推動我們繼續向新的三大難題進行挑戰,即永生、神人和持續幸福。我們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的探索,尋求三大目標的突破口。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九
首先談第一個體會,智人的進化充斥著殘酷與征服,不管是對于同屬人屬的其他人種,還是一些動物。
然而在最初,與其說智人的勝出是“天選之子論”,不如稱其為一次偶然。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這里的人類并不等同于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隨著智人的遷徙,所到之處即伴隨當地其他人種的消失,是因為智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還是更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都不是,是因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讓其可以用新式語言來溝通。此時,已經學會使用火與工具的智人,已經習慣于把自己當做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發現其他與自身有些微差異但又確實不同的人種時,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也許心態崩了?便將其趕盡殺絕。也許有人不愿意承認,但事實便是,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地方,便伴隨著當地人類的滅絕。但回到起點,假如這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其他人種,那么,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許,依然是多種人種共存。
無獨有偶,同樣地事情也發生在動物身上。海洋的隔絕讓每一塊大陸的生物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化,有了獨特的外形和習性,然而學會航海和探險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類首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時,就給這片大陸的動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獅、巨大的無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滅絕,隨后,伴隨著人類的活動,新西蘭、弗蘭格爾島等地方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從這點來看,智人可以稱為是連環生態殺手。
其次是第二個體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了一些虛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虛構的,金錢和階級理論可以通用是因為其他人相信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而這些所構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筆觸下,仿佛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揮著不同文化(王朝、國家)間的戰爭,導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剝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卻又讓自己不斷進化延續。這個概念新穎的讓我的三觀產生了震動,但震動之后,卻又回到了原處,虛幻而無力,深埋在心底。
關于生命的延續,如果將生存和繁衍當做最基本的演化標準,那么小麥則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飼養的雞、豬等也是遠比智人成功的動物,與其說智人馴服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馴服了智人,讓智人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其基因得以大批的復制延續。有人提出,這些人工養殖的動物從心理上講是不快樂的,他們的生命是為智人提供價值的,但如果從快樂來進行分析,現代的智人并不能說就比萬年前的智人更加快樂,因為快樂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質決定的,多巴胺等的產生與基因相關,并不是由這些外在的事物、金錢等來控制。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十
這個春節花了半天時刻看《時刻簡史》,實話說雖然這本書已然經過編撰,評述已經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從小物理成績就差的我讀起來依然稀里糊涂,貿貿然寫下一點讀后感表示一下對自我的嘲諷。
看過《時》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個物理學是人類在歸納對宇宙和時刻的一個漸進認識的過程,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馬赫,牛頓,以及之后的愛因斯坦再到當代的霍金。都是后人在歸納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然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牛頓說他不是個偉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個道理。伽利略透過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說而提出日心說和地動說,牛頓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再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再到此刻霍金的時刻簡史,他們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思考,歸納提出了新的理論。可見沒有事物的發展是一觸而就的,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來源于人類對未知事物不斷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辯證和歸納。
雖然從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向以來對天文和地理很感興趣,中考時候地理甚至還拿過滿分,只是對理論物理這樣的抽象的純理論基礎學科明白起來很困難,肯能是抽象思維潛質不足吧。因此看了《時刻簡史》后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還是有一些自我的看法。
看這個宇宙,我認為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節點能夠讓宇宙中遙不可及的兩個互不關聯的節點建立最短的聯系路徑。這就像一些物理學家正在研究的蟲洞理論。
我堅信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用不了多少代人就能夠讓咱們人類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在宇宙這個服務器肆意漫游。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十一
有人說,哲學是一門十分高深的學科。其實,哲學(pholosophy)一詞,來自于古希臘文(pholosophia),意為"愛智慧者"。只要你擁有一顆愛智慧的心,并不斷地進行著思辨,你就可以進入哲學這門領域。我對此深有體會。
早期的自然哲學家們圍繞著一和多、變和不變形成了四個學派:伊奧尼亞派、畢達哥斯拉派、愛利亞派和元素論。各派圍繞著"世界的本源"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各派都對世界本源提出懷疑,而又進行了思辨,從而總結出自己對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對世界的觀念、看法)。這種追尋真理的方法與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有人說:"哲學史展現的是高尚心靈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較量。雖然沒有一個西方哲學家的結論能夠經受歷史的檢驗,沒有一種直到現在還被普遍認可的哲學真理,但是,哲學家們為解決哲學問題而提出的論辯證明至今仍給人以啟發,成為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
事實也正是如此,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一種思辨的'精神。這種思辨的精神對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作用。現在,我會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懷疑,并去探尋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進行體育運動。我不再拘泥于一種運動方式,而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將各種運動方式結合起來,制定出一套最適合我、既可以鍛煉、也會讓我在運動中感受到快樂的方案。而且,我會在原有的運動模式上,創造新的花樣,讓運動方式不再枯燥。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種客觀化體現。
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思辨,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改善我們的生活,去創造我們的人生。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十二
就算有這種“沒素質”,我想也不會像當年八國聯軍搶劫圓明園那樣,更不會像美國侵略伊拉克,舒利亞那樣的“有素質”。當看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就更能了解歐洲的整個發展史,便明白歐洲的發達強大和所謂的素質是怎么來的。也就能知道現代歐洲人表現的“所謂的素質”都是在他們祖先野蠻殺戮建立起來的。其實他們的身體里依然存在著侵略別人的基因。
從鄭和下西洋得以證明,當時的歐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優勢。真正讓他們勝出的是他們的貪得無厭,不斷探索和征服的野心。雖然在過去中國有能力到達很多國家,但是中國從未試圖征服過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等其他國家。
但在當時的西班牙,英國,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把當地人滅絕,然后征服這塊土地。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或者傳說來諷刺這些歐美國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為。
“要帶什么話”航天員問。這個老人用族語說了一串,并讓航天員背到滾瓜爛熟。航天員問:“這是什么意思”。
“啊,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靈之間的秘密”。等到航天員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懂這個語言的人,讓他翻譯出來,這個翻譯簡直笑翻了。翻譯說:這些航天員費盡心力背下來的這句話是:“不管這些人跟你說什么,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你的土地的。”
從尤瓦爾.赫拉利提供的數據就能看出這些現在有素質的歐洲人祖先的殘忍和野蠻。
在1769年,當時的英國庫克船長遠征后的一個世紀間,數百萬的歐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西蘭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奪,原住民不僅人數銳減到90%,幸存者也嚴重受到種族歧視迫害。庫克遠征隊帶來的幾近毀天滅地的災難,至今尚未復原。讀后感·他們征服在原本遺世獨立,生存繁衍長達上萬年的塔斯馬尼亞島原住民時,在之后的100年時間里,幾乎把他們滅族,有組織有計劃地殺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書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生態學、政治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學科角度闡述人類如何從一個狩獵的群體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發達城市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只有知道歷史,了解歷史。才能了解人性。現代的人和幾千年前的人一樣。貪嗔癡慢疑從來沒有改變過。
總之這是一部“奇書”,讀了《人類簡史》我們每每會為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而贊嘆。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十三
近些天里,我讀完了一本名為《萬物簡史》的書。作家自稱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看著一本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
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做過的事情,幾乎是人類做不到的: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這些人中,最讓我驚訝的就是卡文迪許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學當中,還有牛頓、富蘭克林他們,都是用自己來做實驗,這點讓我非常敬佩。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并不像其他的科普書那樣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著你繼續讀下去。
最后我要說,《萬物簡史》是,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中國文學簡史讀后感(優質14篇)篇十四
竟然到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后死于: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卻沒有一位物理嘗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發表的東酉,于是,愛因斯坦就遭到后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的拒絕。
《萬物簡史》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朋,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的進化史……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我不知道卻十分有趣的逗物,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用,讓我們學習科學的好書,值得我們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