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好的教學計劃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計劃范文中包含了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一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
這部分選擇前幾課多次用到的食鹽作為觀察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對比實驗的方法是教科書教給的:把同樣多的食鹽放入同樣多的水中,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觀察它們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溫度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實驗的結果對比是十分明顯的,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觀察到: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食鹽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書強調熱水為60攝氏度,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兩組實驗強調只改變一個條件,為第二部分的實驗設計提供示范。
這部分實際上是模仿著進行對比實驗的設計和研究。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能還有學生會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慮怎樣控制這些因素,讓每一組實驗只改變一個條件。教科書還強調了如何選材、用多少水、如何計時、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比較科學、規范的對比實驗活動的過程。最后的吃糖塊比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同樣強調了活動的規范性。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理解攪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讓學生拓展到加熱水和碾碎的對比實驗方法。
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
1.能對加快物質溶解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2.能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為小組準備:2個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教師準備:方糖溶解快慢的記錄表。
1.師:老師倒了一杯冷的純凈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
2.請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預設:
生1:用筷子攪拌。
生2:把水換成熱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熱水里再用筷子攪拌??
3.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切碎??
4.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真是令老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辦法真的有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板書課題)。
(一)以加熱實驗為例,探討實驗方法。
1.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測,在科學課上我們要用實驗來驗證。為了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們這節課用紅糖做實驗(出示:紅糖)。下面我們就以加熱為例,大家說一說,你們怎么證明加熱的比不加熱的快呢?(引出對比實驗)。
師:怎么比才公平呢?(師生共同討論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相同條件有好幾個,不同條件只有一個(一個加熱,另一個不加熱。)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實驗課上叫做對比實驗。
師:現在就按照同學們剛才說的,老師來做這個實驗,看我做得對不對。
2.師做加熱加快溶解的演示實驗。(邊說邊做,并用投影儀展示。)。
(二)探究“攪拌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師生共同討論實驗步驟及應注意的事項: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放入的物質應該一樣多;水一樣多;放入時間應該一樣,水的溫度也應該一樣。
2.投影出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實驗的步驟。(抽生讀一讀)。
3.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再看我們剛才加熱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碾碎呢?你能自己設計實驗了嗎?小組討論一下,該怎么做這個實驗?
2.學生交流實驗方案,確定后領取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用熱水、攪拌、碾碎這三種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1.討論游戲方案:同時放入嘴中,小組長含在嘴里不動,實驗員用舌頭翻動攪拌,材料員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記錄員咬碎并攪拌,用1、2、3、4記錄糖溶解快慢的順序。
2.小組進行吃糖游戲,做好記錄。
3.匯報游戲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戲,你有辦法快速制作出來嗎?課上交流后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嘗試。
2.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如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鍋里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二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讓學生體會到溶解快慢與攪拌、溫度顆粒大小有關。
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分組實驗:筷子。
1、玻璃杯。
2、熱水和冷水、糖塊、紅糖、水槽1。
一、導入。
師:老師這里有一杯水,請同學幫我嘗嘗是什么味道的。(請一位同學喝并問問是什么味道的)。
生:沒有味道。
師:噢剛才老師忘了在里面加糖了(在里面加一塊糖),現在老師在里面夾了一塊糖,再請這位同學來嘗一下是什么味道的。
生:還是沒有味道。
師:奇怪了,老師明明在水里加了一塊糖為什么還是沒味道呢?
生:因為糖還沒有溶解。
師:那你們有什么方法可以幫老師快速的喝到糖水呢?
生:攪拌、加熱、切碎?
師:同學們說到了很多種方法,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溶解的快與慢(板書:溶解的快與慢)。
二、小組實驗。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生:實驗。
師:看來同學們都具備了成為小科學家的潛質,咱們要驗證我們的猜想必須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剛才同學們列出了三個可能加速溶解的方法,現在我們就來一一驗證一下。我們先來看看如何驗證攪拌可以加快溶解,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實驗用品有紅糖,燒杯,攪拌棒,誰能說說用這些東西該怎么來驗證攪拌能加快溶解。
生:燒杯加入水,然后放入紅糖,用攪拌棒攪拌。
師:看來剛才同學設計的實驗還不太完善,誰能幫助一下他?
生:再拿一個杯子,里面放入紅糖,然后不攪拌,兩個杯子放在一起,看看誰溶解的快。
生:有影響,所以兩個杯子的紅糖和水要一樣多,水的溫度也要一樣。
師:現在老師把剛才同學們說的實驗完整的總結一遍,拿兩個一樣的杯子,裝入一樣多的水,放入一樣多的紅糖,一個杯子攪拌,一個杯子不攪拌,觀察哪一個杯子的糖先溶解完,然后停止實驗。咱們攪拌的實驗過程已經有了,誰能根據第一個實驗的過程設計出溫度和顆粒大小的實驗呢?小組討論兩分鐘。
師:討論結束,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們組討論的結果。
生:
1.兩個杯子放入等量的水,一杯熱水,一杯涼水。
2.加入等量的紅糖。
生:不可以。
師:那怎么設計實驗才可以使加入攪拌但又不影響實驗結果呢?
生:兩個杯子同時攪拌。
師:大家都非常聰明,在溫度的試驗中,我們把攪拌當做不變量,就可以不影響實驗結果了。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將我們剛完善的溫度的實驗完整的敘述一遍。
師:兩個實驗的實驗步驟我們已經有了,但在實驗之前呢老師還有幾點溫馨提示:
1.攪拌過程中注意不要讓水濺出來,輕輕攪拌。
2.倒熱水的時候注意不要被熱水燙到。
3.實驗過程中保持輕聲4.實驗完成后將實驗用品放在桌角5.小組分工合作,并填寫實驗報告。(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師: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生:攪拌和加熱可以加速溶解。
生:會。
師:既然大家都覺得會,誰能用咱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
生:沖咖啡、沖藥?
師:看來切碎確實可以加速溶解,其實咱們身邊處處是科學,只要你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師:咱們已經掌握了三種加速溶解的方法,下面就讓我們來進行一個誰溶解的快得比賽。我先說比賽要求,每個組都有一塊方糖,用最短的時間將糖全部溶解并且將實驗儀器擺放整齊坐端正的組獲勝,咱們看看那個組最先完成。比賽開始。(學生實驗)。
師:第一組最快完成,你們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
生:我們把三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用所以溶解的快。
師:看來同學們師非常聰明的,將三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時溶解更快了。其實在咱們身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加速溶解的方法,你們知道嗎?說說看。
生:沖咖啡,洗衣粉?
師:咱們生活處處都離不開科學,只要你留心觀察就可以發現,其實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用心觀察的小科學家。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三
(一)板書課題,齊讀題目。
(二)據題質疑,激發興趣。
學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寫的是什么季節時的一場雨?
2、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的?主要說的是什么?
3、下雨時自然景物有哪些變化?
(三)教師導入:
同學們都見過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節是不一樣的,雨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本文主要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一起學文來解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學生自己小聲閱讀全文,邊讀邊想象下雨時的樣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變化。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感受講給同學聽。
三、再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場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學生答不出,引導學生讀讀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點是:天暗、風狂、悶熱。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絕不會如此。)。
2、學生提出問題。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進地里,流進果園里,流進人們的心窩里。
(1)提問:這句話是什么句?表達了作者什么心情?
(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斷,因為人們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們打心里高興,這場雨給農作物帶來了好處,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聯想到整個莊稼地,果園和人們快樂的心窩。說明作者對農業生產的關心。)。
(2)用贊嘆、舒暢輕緩的語氣練習讀第3自然段。
3、齊讀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抓了哪些景物?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視覺和嗅覺并用,從天上的太陽,觀察到地上的樹木,突出太陽的亮,樹葉的綠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這場雨的及時和適度,抒發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四、總結全文,朗讀體會。
(一)總結:
(這篇課文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順序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發了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本文繼續練習了抓住句與句之間聯系的方法進行學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愛的語句讀讀。
(三)朗讀全文,體會情感。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四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個溶解得快。
這部分選擇前幾課多次用到的食鹽作為觀察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對比實驗的方法是教科書教給的:把同樣多的食鹽放入同樣多的水中,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觀察它們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溫度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實驗的結果對比是十分明顯的,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觀察到: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食鹽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書強調熱水為60攝氏度,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兩組實驗強調只改變一個條件,為第二部分的實驗設計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這部分實際上是模仿著進行對比實驗的設計和研究。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能還有學生會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慮怎樣控制這些因素,讓每一組實驗只改變一個條件。教科書還強調了如何選材、用多少水、如何計時、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比較科學、規范的對比實驗活動的過程。最后的吃糖塊比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同樣強調了活動的規范性。
學情分析。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理解攪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讓學生拓展到加熱水和碾碎的對比實驗方法。
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
評價任務。
1.能對加快物質溶解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2.能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2個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教師準備:方糖溶解快慢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問題。
1.師:老師倒了一杯冷的純凈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
2.請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預設:
生1:用筷子攪拌。
生2:把水換成熱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熱水里再用筷子攪拌??
3.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切碎??
4.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真是令老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辦法真的有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板書課題)。
二、設計實驗,探究影響溶解快與慢的方法。
(一)以加熱實驗為例,探討實驗方法。
1.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測,在科學課上我們要用實驗來驗證。為了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們這節課用紅糖做實驗(出示:紅糖)。下面我們就以加熱為例,大家說一說,你們怎么證明加熱的比不加熱的快呢?(引出對比實驗)。
師:怎么比才公平呢?(師生共同討論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相同條件有好幾個,不同條件只有一個(一個加熱,另一個不加熱。)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實驗課上叫做對比實驗。
師:現在就按照同學們剛才說的,老師來做這個實驗,看我做得對不對。
2.師做加熱加快溶解的演示實驗。(邊說邊做,并用投影儀展示。)。
(二)探究“攪拌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師生共同討論實驗步驟及應注意的事項: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放入的物質應該一樣多;水一樣多;放入時間應該一樣,水的溫度也應該一樣。
2.投影出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實驗的步驟。(抽生讀一讀)。
3.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再看我們剛才加熱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碾碎呢?你能自己設計實驗了嗎?小組討論一下,該怎么做這個實驗?
2.學生交流實驗方案,確定后領取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用熱水、攪拌、碾碎這三種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討論游戲方案:同時放入嘴中,小組長含在嘴里不動,實驗員用舌頭翻動攪拌,材料員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記錄員咬碎并攪拌,用1、2、3、4記錄糖溶解快慢的順序。
2.小組進行吃糖游戲,做好記錄。
3.匯報游戲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四、拓展與應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戲,你有辦法快速制作出來嗎?課上交流后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嘗試。
2.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如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鍋里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五
1、能根據引用自己設計的影長裝置測量出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
2、能用溫度計測一天中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溫度變化情況。
3、能從記錄中的數據中分析出一天影長的溫度變化與太陽的關系。
觀測和記錄一天中影長和溫度的變化
分析和觀察數據,研究太陽的東升西落與影長及溫度變化有關系
一、問題導入
猜猜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什么?
(溫度計,卷尺,標桿)
設計意圖:今天這節課就是觀測和記錄應玚和溫度的變化
二、研究觀測影長和溫度的.變化
1、建議4人一組
2、明確任務后,根據學校條件,選擇觀測方法
第一種:在校園內向陽的地方插一標桿,是標桿與地面垂直,從早晨開始,每節課后在陽光下用粉筆在地上畫出標桿的影子,用卷尺測影長,并把時間和溫度記錄下來,晚上進行總結。
另一種方法,自制一個影子鐘,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間釘一鐵釘或木棒,注意鐵釘一定要垂直釘入,標出四個方位,每過一小時,記錄位置和時間,晚上小結分析影長,位置和太陽東升西落的關系。
3、小結:太陽是自東向西移動的,陽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東移動的。但在用溫度計測量時,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時再讀數。
三、分析觀測記錄圖表
1、本活動要在學生按要求切實的情況下完成記錄的基礎進行的
2、太陽的東升西落與溫度的變化關系記錄下來,學會發現問題,如:“為什么中午時溫度并不是最高”感興趣,要使學生有自己的解釋。
3、可在桌上立著一支筆,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照射鉛筆觀測影子長短變化
總結:小組分析記錄:
1、太陽的東升西落與影長變化的關系
變化規律:長,短,長。
2、太陽東升西落與溫度的關系
變化規律:低,高,低。
四、板書設計
太陽和影子
溫度變化曲線圖
日期
地點:
影子長度:
氣溫:
結論:
五: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在觀測,記錄過程中認真,細致。
2、進一步鞏固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六
1.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討論、設計對比實驗。
分組實驗材料:裝50毫升水的燒杯2只、細竹棍2根、食鹽20克、小蘇打20克、小紙片20張。
一、導入:
老師很高興,因為老師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實驗,而且有的孩子還拍了實驗照片。我們在課堂上也做過一些實驗,用到了我們身邊容易找到的食鹽、小蘇打、粉筆末、沙子等。大家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做實驗,還是在家里的廚房做實驗,像食鹽、小蘇打等這些物質,它們能夠溶解在水中。
二、設計:
1.現在請你說說看,你準備怎樣做這個實驗?(對比,用同樣多的水中食鹽和小蘇打溶解量的多少來比較它們的溶解水平)。
3.你需要哪些實驗材料?(水、食鹽、小蘇打、燒杯、攪拌棒)。
4.老師還為大家提供了小紙片,你認為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實驗,必須有記錄,你打算怎樣來記錄。(教師提示)。
6.你覺得我們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按照記錄單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計算?)。
7.怎樣讓老師知道你們組的實驗已經完成了?(整理實驗桌面、坐正、舉手)。
三、實驗:
1.分組實驗。
2.交流討論。
3.點評小結。(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學家通過使用測試證實:通常情況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約18克的食鹽或約5克的小蘇打。
四、拓展:
2.氣體也會溶解在水中嗎?一定條件下,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樣嗎?我們先來看一段比較簡單的實驗視頻。(表現氣體溶解在水中、從水中析出的視頻資料)。
3.課外探究:
(2)汽水瓶實驗。自己探究課本第30頁的實驗,然后思考并嘗試創新這個實驗。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鹽。
固體?溶解水平強?弱?
小蘇打。
公平對比。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七
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與過程,以下是雨的形成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的參考。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理解雨是一種大自然的凝結現象,能用自己的話說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究物態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操作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是有條件的,引導學生體會物質的狀態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來驗證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學難點:
科學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對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
師:如果讓你猜想,你認為雨是怎樣形成的?(相機板書:水蒸氣遇冷)。
生:做實驗。
二、引導探究。
那么你準備怎樣來做這個實驗,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請同學討論一下。
師:我相信有了這兩個提示再加上同學們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想出好的實驗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正確與否。
師:你們仔細觀察實驗桌上的材料,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師:師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的實驗方案。
生:生匯報――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就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再用冰使水蒸氣遇冷。
師:你們還有補充嗎?
生:學生補充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應加少量的熱水可以節省時間。
生:我認為作為制冷裝置的冰不能離水蒸氣太遠,免得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
師:你們想到的,老師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
師:實驗方法設計好了,下面我們該做實驗了,在實驗前老師還要提醒你們幾點,請看大屏幕,師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生:自己讀注意事項。
師:注意事項明白了嗎?老師希望你們注意安全,認真實驗,請各小組長到前面領冰,小組實驗。
師: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隨機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并填寫實驗報告單。
三、構建新知。
師:我們的實驗到此為止,其它儀器不要動,把酒精燈輕輕的從三腳架下移出來,并熄滅它。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
生:我們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一段時間后,發現有大量的水蒸氣產生,形成許多白氣,然后凝結成小水滴,水滴越來越大,最后掉了下來,我們得到結論:雨就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相機評價)剛才我們在實驗室里成功的模擬了雨的形成,那現在請同學們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樣形成的?師相機提問那空氣中的水蒸氣是怎樣來的?(水變成的)真的有酒精燈給它們加熱嗎?(沒有)那是什么給它加熱的?(太陽)在實驗是我們用冰使水蒸氣受冷,天上真的有一個大冰塊嗎?(沒有)那水蒸氣是怎樣受冷的?據老師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氣溫就降低0.6攝氏度,那么幾萬米的高空氣溫會怎樣?(非常的低)。
師:同學們的推想和科學家的無數次驗證基本一致,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結束部分:同學們真了不起,今天有了這莫大的發現,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想繼續研究自然中的奧妙嗎?老師會一直關注著你們,并期待著你們成功。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八
突出了凝結現象的兩個基本條件:一要有水蒸氣,二要受冷,水蒸氣凝結的對比實驗可為學生的討論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也可為不能解釋凝結現象的學生提供幫助。拓展活動以根據連環畫寫科學童話的形式,引導學生總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
這個活動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四4班有個別的學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較好。有待于教師繼續輔導督促學生完成。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九
1.能夠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認識保持健康環境的重要性。
3.能通過控制聲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聲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環境里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
會記錄噪聲產生的現象和減少噪聲方法。
1、各種減少噪聲標識的圖片或實物。
2、棉花、改變“發聲罐”聲音的計劃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黃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種消除噪聲的資料。
師:“聲音給我們帶來信息,美妙的聲音讓感到舒服,而噪聲卻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我們怎樣來控制聲音呢?”
1.控制發聲罐的聲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發聲罐”。
(2)制定一個改變“發聲罐”發生的計劃。
·小組合作計劃并實驗。
·有哪些辦法可以減小“發聲罐”發出的聲音?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發聲罐”不發聲?
·把小組的意見集中、修改,選取小組最滿意的方法試試。
·向全班介紹自己小組的計劃并展示本組的實驗。
2. 輕輕說話和大聲說話。
(1)說說你認為我們說話的聲音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2)說說你在不同環境(如醫院、圖書館、電影院等)里的感受。
(3)討論:我們在不同的環境里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呢?
(4)把討論的結果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
3. 為減少噪聲而努力。
(1)了解樂音和噪聲。
說說你喜歡聽什么樣的聲音。討厭聽到什么樣的聲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圍有哪些噪聲。
(3)了解人們是怎樣減少這些噪聲的。
(4)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
4. 閱讀與拓展。
由學生閱讀并討論《奇妙的聲音》。
課后調查自己生活的社區有哪些控制聲音的措施。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
1、親身感知聲音的強弱變化,用動作等表示聲音有強有弱。也能夠通過簡單的實驗了解尺子發出聲音的強弱是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系。尺子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尺子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2、能夠辨別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風鈴管發出聲音是有高低變化的。
3、通過具體的音叉、琴弦發現這兩種物體的音高是由它們的大小、長短、粗細決定的。
4、養成善于觀察,養成把身邊常見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認識到尺子音量大小、聲音強弱是由尺子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2、音高的變化與該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有關系。
3、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三、材料準備:
鋼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組)。
吉他三根弦(粗、中、細)4人小組一把:備有撥片。
風鈴管四根一組:老師演示。
記錄表1張;3張小表。
教學過程。
一、音量(聲音的強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寫下“聲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用手勢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動。
今天我們研究聲音,研究聲音做實驗時需要注意一點什么呢?
輕聲討論反復靜聽。
大聲回答。
2、討論、回答是什么物體發出的.聲音?
人的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
“大聲、輕聲”這是聲音的什么變化呢?
音量的變化。
我們把聲音的強弱用音量來表示。
3、聲音的強弱變化與什么有關?
聲帶的振動我們能感覺但無法看見;可以找到一樣物體嗎?既能能聽清它聲音強弱變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動的變化。
用尺子撥動振動看哪里。
尺子聲音強-----------怎么做到。
尺子聲音弱-----------怎么做到。
做幾次。
以2人小組為單位,學老師的方法輕輕撥、用力撥。
先辨認聲音的強弱,再仔細觀察比較尺子有什么變化。
完成作業p28活動記錄表一。
聽到老師的信號停止實驗,將尺子放入抽屜。
4、用敲鋼片琴的小樂曲來停止實驗部分把鋼尺放進抽屜,開始匯報部分。
匯報輕輕撥動尺子……。
用力撥動尺子……。
用手勢表示。
尺子發出聲音的強弱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
尺子振動幅度大,發出聲音強(音量大)。
尺子振動幅度小,發出聲音弱(音量小)。
通過同學們自己的研究發現:尺子振動發出聲音的強弱(音量大小)與它們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動幅度大,發出聲音強(音量大);振動幅度小,發出聲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體是不是和尺子一樣,發出的聲音強弱和它的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呢?請同學們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體。
把作業本合起來放到抽屜。
二、聲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剛才同學們聽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閃一閃亮晶晶》。
我們大家一起來唱一唱吧!
能邊敲邊唱出曲子是因為聲音有什么變化?
聲音有高低。
用動作來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聲音的高低,推測哪個鋼片發出的聲音最高,哪個最低?
敲長鋼片-------聲音低(動作表示)。
敲短鋼片------聲音高(動作表示)。
2、長時間試驗過程:鋼片琴最長的發出聲音最低、最短發出的聲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體發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出現音叉和吉他,我們一起來來研究。
要求:
1)先推測(不動手)------再輪流敲、聽。(靜)。
2)輕聲討論:確定聲音高、低。
3)總結填表:音叉發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4)任務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實驗臺換取下一個實驗的教具。
兩個音叉敲擊發出的聲音與什么因素有關?
三根吉他琴弦呢?撥動發出聲音高低與什么有關系?
學生記錄: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
音叉(琴弦)聲音高的,……。
音叉(琴弦)聲音低的,……。
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細)有關。
3、兩個實驗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組里匯總2個實驗的結論。
想想平時還接觸過什么物體(樂器)發出聲音有高低,推測可能與什么有關。
4、匯報:
當提高音叉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時,問更低的聲音和更高的聲音音叉會是怎樣的形狀大小。
1)老師請你們來推測風鈴管,提出三個問題。
小組看著展臺討論1分鐘,匯報。
2)上節課我們研究了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尺子聲音強弱(音量大小)與振動幅度有關。
聲音高低與音叉大小、鋼片長短、琴弦粗細有關這是為什么呢?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那么我們用有變化的聲音和老師說再見吧!
板書設計: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一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科學《巖石的組成》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教學內容分析: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組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地球上已知的礦物有近4000種,常見的有五六十種。各種礦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質,可以作為鑒別礦物的依據。
2、學生情況分析:
有些學生可能聽說過礦物,對礦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總體來說,學生對礦物比較陌生,可能更不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本課在學生對巖石的性狀初步進行了觀察、比較、分類的基礎上,以花崗巖為例指導學生認識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并通過課文資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礦物在形態、性質方面有著差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人們對它們特性的觀察、描述方法也有所不同,從而引發學生對巖石的組分——礦物的關注。
本課教學是在前面已經對有關巖石的一些知識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已經學會從顏色、顆粒、結構等特點方面來描述巖石,教學中首先從學生已經熟悉的花崗巖入手,通過運用工具對花崗巖的組成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花崗巖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知道礦物存在的形態,進而認識到巖石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2、能力目標:學生利用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常見巖石的結構,研究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一些礦物的形態特征和用途,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3、態度情感:培養學生對身邊的礦物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幾種常見巖石,知道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
能夠利用工具進行實驗研究,分析一些常見巖石的礦物組成成分。
花崗巖、石英、長石、云母、放大鏡等,常見礦物的標本或圖文資料。
礦物欣賞的多媒體課件。
1、能夠按照實驗要求正確使用實驗儀器進行實驗。
2、能在小組內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
3、能夠對實驗記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4、課堂小卷形式進行評價:
1、查閱關于礦物的資料,了解大自然中礦物存在。
2、生活中的那些地方應用了什么礦物?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二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二)科學知識。
1、通過聽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2、通過游戲、實驗,使學生懂得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2.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學難點】使學生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教學理念】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處處著眼于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教法設計】創設情景,導入課題——演示引導,實驗探究——鞏固練習,拓展延伸——課后小結。
【學法設計】傾聽——觀察——質疑,比較——分析,鞏固歸納——演繹推理。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光盤一只,《記錄卡》每人一張,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嗩吶、銅鑼、腰鈴等民族樂器各6個以上,兩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學預案】。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盡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然后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出的聲音。
為了更好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加開放有效地進行科學學習及實驗探究,我把學生分成6個大組,每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關的學具和實驗器材,各組組員推選出一位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創設情景,激趣揭題,5-6分鐘)。
教師出示一張光盤,讓學生猜猜里面錄的是什么,引導學生傾聽與觀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樂,學生談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學生猜;。
揭題。(教師板書:聽聽聲音——奇妙的聲音王國)。
1、指導學生通過游戲及填寫《記錄卡》,認識固體、液體、氣體均可發出聲音。6分鐘。
請兩位學生上臺做游戲。(學生甲正對全體學生分別做吃蘋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動作,學生乙背對學生甲猜測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臺下學生做評判同時填寫《記錄卡》。
記錄卡。
發聲物體。
物體類型。
你的發現。
2、指導學生實驗,認識聲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鐘。
(1)教師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讓學生觀察。
教師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壓緊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輕輕一打擊,讓尺子發出聲音。
教師再實驗一次(這次較用力打擊尺子),讓學生再觀察一次,然后說說發現了什么。
(2)提出假設:“聲音有大小的不同”。
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在各小組內充分地合作實踐、研究和討論,然后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匯報實驗結果。
(3)提出問題:聲音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
創設情境:播放一段音樂給學生欣賞,在播放過程中,教師一會兒故意把音量調小,讓學生談感覺如何(聲音小);一會兒又故意把音量調大,讓學生談感覺又如何(聲音大)。
教師邊板書邊講述:我們把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讓學生齊讀板書一遍)。
3、指導學生實驗,認識聲音的高低叫音調。5-7分鐘。
(1)教師出示一把口琴,讓學生觀察一遍。
教師吹奏《世上只有媽媽好》。請1~2位學生表演,師生共同欣賞。
(2)提出問題:這位同學吹的歌曲聲音是什么樣子的?(吹的聲音不停地變化著高低)。
(3)得出結論: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三、鞏固練習(5-7分鐘)。
1、電腦投影,出示題目和要求:(利用各種樂器和實驗器具發出各種聲音)。
a、發出又高又響的聲音。
b、發出高而小的聲音。
c、發出低而響的聲音。
d、發出又低又小的聲音。
各學習小組充分實踐,師巡回指導。
2、教師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電腦投影板書。
3、教師贈送“禮物”,(老師邊說邊將幾個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這幾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學生熟悉的兒歌。“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四、總結拓展,課外延伸(3-5分鐘)。
1、讓學生說一說我們周圍有哪些噪聲。
2、學生談噪音對人類的影響并討論該如何減少噪音。
3、教育學生應該養成在公共場所低聲交談的良好習慣。
4、總結學習所得(學生齊讀板書),質疑。
5、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一個裝有數粒綠豆籽的礦泉水瓶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里面裝的是什么?為什么只要輕輕搖晃一下就會發出聲音呢?你們有什么辦法設計—個實驗使搖晃的聲音變小或消失?(讓學生充分發言)。
作業布置:請學生回去把這個實驗做一做,并寫好活動記錄,下節課匯報。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三
科學概念: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為每組學生準備:木片、塑料片、陶瓷、紙板、橡皮、布、絲綢、皮毛、鋼管、玻璃、鉛筆、銅絲、鉛絲、鋁絲(易拉罐)、鐵絲、卷筆刀、硬幣、導線、插座、20種待檢測的物體,一個電路檢測器。一份科學檢測記錄表。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討論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4、討論:為什么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5、講授:像銅絲那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導體;像塑料那樣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絕緣體。(板書:導體、絕緣體)
1、提問: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2、預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小燈泡發光,并做好記錄。
3、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
4、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5、重復檢測一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
6、得出結論:橡皮是絕緣體。
1、在材料盤中為學生提供20種供檢測的材料,一張“我們的檢測記錄”表。
2、在檢測前,要求學生對每一種物體是否可以使小燈泡發亮做出預測,然后進行嘗試實驗,并做好檢測記錄。(活動中,要關注每組學生活動的參與性、興趣的持久性,鼓勵他們學會合作。)
3、待所有的檢測都完成后,各組整理分析檢測的結果。
4、表達與交流:哪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小燈泡發亮。
5、在觀察的基礎上對20種物體進行分類,并從分類中發現一定的規律,由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做出自己的描述。(說明:對插頭、卷筆刀等復雜物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識別,知道許多物體構成復雜,有的部分能使小燈泡發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燈泡發光。我們常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1、引導學生觀察教室里哪些設施是絕緣體做的,哪些是導體做的。
2、描述絕緣材料的用處,理解各種材料的作用。提醒學生要好好保護電器設備上的絕緣體部分,注意安全用電。
3、概括: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5、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 導電性
絕緣體
安全用電
教學后記: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實用14篇)篇十四
1、 能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
2、 能認識我們身邊的導體和絕緣體。
3、 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1、 本課時的重點為能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并總結出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
2、 難點為判斷由兩種以上材料組成的材料是否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課件、電路檢測器、20種以上的材料、檢測記錄單。
(一)復習引入
1、 教師出示未連接好的電路檢測器,問學生這是什么?
2、 學生匯報。
3、 讓一名學生連接好電路檢測器,使小燈泡發光。
4、 教師介紹電路檢測器,并把電線的`兩端包著塑料的地方連接起來,問學生小燈泡為什么不亮?學生回答。
5、 教師出示一根鐵棒,把它接到電路檢測器中,看小燈泡是否會亮,這個實驗讓一名學生來做。但這個實驗在另一個有問題的電路檢測器中來做,小燈泡肯定不會亮,這時讓學生推測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再連接到完好的電路檢測器中。學生推測。
6、 教師小結:研究中預先測試檢測工具是否有問題,是實驗前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
(二)新課呈現
1、 教師出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2、 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20種材料來檢測它們是否導電,但檢測之前我們首先來制定一個“我們的研究計劃”,(教師提醒同學們今天的研究計劃不用手寫,小組討論后口述一下,研究計劃就是我們怎樣來檢測,以及具體的人員分工。)
3、 學生小組討論研究計劃,并匯報。
4、 教師提醒檢測的方法:預測——檢測——再檢測——判斷,并提問學生為什么要再次檢測,指名學生回答。
5、 小組開始檢測20種材料否導電,并做好檢測記錄單。
6、 如果學生做的比較快,鼓勵他們檢測身邊的材料是否導電。
7、 檢測完后,學生匯報檢測結果,其他小組有質疑的隨時提
問。其他小組匯報時說他們和匯報了的小組不一樣的地方。
8、 教師提問:有的小組檢測了手指,小燈泡不亮,有問題嗎?
學生討論回答。
9、 教師講解人體和大地以及濕抹布都是導體,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10、 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
11、 讓學生說一說我們教室或身邊哪些材料是導體,哪些材料是絕緣體。
(三)課堂練習
選擇題
1、下列物體是導體的是()
a、橡皮b、鐵片c、紙片 d、木棒
2、下列物體是絕緣體的是()
a、銅絲b、鐵片c、鑰匙 d、塑料
3、鉗子的外面包了一層厚塑料是為了( )
a、看起來漂亮 b、可以經久耐用
c、絕緣和防止觸電
判斷題
1、電路中開關制作的材料都是導電材料。()
2、使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只要檢測一次 ( )
3、鐵是一種常見的導體。( )
4、電器都是用電的器具,不需要用絕緣的材料。()
5、人體和大地都是導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