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一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就開創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二
本學期有幸選到了藝術類的文化選修課《茶文化》,在老師的講授下,通過這幾周的學習,讓我從一個對中國茶文化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為了對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對“茶”產生了興趣。下面我來具體談談這幾次課的收獲。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制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并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后,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
飲茶由藥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于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據載: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后,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第二:飲茶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并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作為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后,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干,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里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唐代時,隨著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說。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斗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宋代斗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并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斗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斗茶者的茶技、茶藝。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于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于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后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并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東人,品茶,我是個外行,只是在一些書中看到,中國飲茶習俗在唐煮宋點之后基本成形,現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葉放入有蓋或無蓋的大杯子中,多次沖開水飲用,一直到色淡為止。雖然也講究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和茶葉品種,但是注重茶的實用功能,如不喝涼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飲茶等等,而不是其藝術功能。至于中國人講究不同的季節飲不同的茶,那是純粹形而下的物質區分,如春飲花茶,升發陽氣;夏飲綠茶,生津止渴;秋飲青茶,辛涼益肺;冬飲紅茶,御寒保暖。
事實上,我對茶的了解很少很淺,之所以報這門選修,對茶有種莫名的感觸,在翻看選修表時,無意看到茶文化這三個字,心中便泛起一絲絲的漣漪,說不出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報了。
中國人談心性,從來不會執迷。喝茶沒有時間與季節的限制,不論雪夜古寺。春來茶館。夏日亭臺,還是秋月江心,只要愿意,隨時可以提壺泡茶以茶會友本是雅事,需要環境,還要氣氛。然而,雅、俗是個很可疑的詞語,如果總是喜歡借物發揮,雅有時是偽雅,俗倒是真俗。兩相比較,正如。偽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樣,今人許多故作姿態的風雅之舉,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種負擔,整日為這事擔憂,就像寄禪以詩償債那樣,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千萬不要把喝茶弄成陽春白雪的樣子,就像李少紅把充滿生活氣息的紅樓夢搞得人鬼不分,戲畫不分,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墮入大俗大惡了。
我喜歡茶,但但不會品茶,不會欣賞茶,這是我在上這門課前自己覺得自己對茶的看法,可是,后來我才發現,自己連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慚愧。
我以為,茶葉,就是樹葉在機器加工后的產物,茶水,就是,水與茶葉的結合品,或許,茶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品茶可以修身養性,殊不知,從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時常在想:人來到這世上,為了什么?該如何?能如何?時常有些郁悶。在泡茶時突然想到:人這一生豈非正如茶葉,而生活則是一杯白開水,泡茶時,茶葉在水中翻騰上下,豈不正如人這一生浮浮沉沉,剛開始時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會兒,色漸濃,味亦濃,茶葉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來,色越來越淡,味亦越來越淡,直到無色無味,茶葉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嗎?在生活的開水浸泡下,忽上忽下,總是沉的時候多,浮的時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隨著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總是短暫,也總會歸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總會歸于平淡!
想想茶葉的一生,剛在茶樹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發酵,制成各種、各色、各味的茶葉,后被開水浸泡至無色、無味,被倒去,茶葉的一生,總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塵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來,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后也是歸于沉寂、歸于塵土,正如茶葉最后被傾倒,化為塵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煩悶,讓軀體發脹,變得沉重,沉于水底,化為塵土!該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興奮,翻騰的快樂,也只是短暫!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無可奈何,被太多的東西左右,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從不知,自己可以在選修課上感嘆人生的無奈。茶,養身,養生,也養心。我相信緣分,就像我對茶的認識一樣,從以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來發現自己竟對他一無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對人影響那么深。
小時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邊飲茶一邊談笑風生,十分愜意,很期待和她們一樣,但又怕太沉悶了,慢慢的,我也喜歡喝茶了,慢慢體會個中滋味了,才發現,原來,茶,也可以這么美,品茶,也可以這么優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所以,會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為她們可以再茶中尋找人生真諦。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們一樣,品味茶中人生。
總之這幾次課老師從茶的起源、分類、茶具、沖泡、品鑒等給我們做了介紹,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對茶文化有了興趣,上完這個選修課,我腦海里出現過一個畫面,那就是我想像著有一天,自己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環境優雅,靜謐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確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們一起品茗、暢談人生。希望自己這個想法有一天能實現!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三
我覺得茶文化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下了課之后我們也可以學習,因為我覺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那么地廣泛存在。茶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茶種,也有著不同的加工工藝,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到茶的制作,但是,我們喝茶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茶的甘甜,所以,在喝茶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茶的韻味。茶文化與其他的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茶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醫學等,這些都與我們所學的都有著多多少少的聯系的。在平時的學習要把茶文化融入當中,延伸茶文化的學習范圍。
在生活中,茶也是很廣泛的應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上面也說了很多關于茶的益處了,茶是天然的保健飲料,喝茶對人體有著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勞、助消化、能消炎殺菌、防暑降溫、解渴生津。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喝茶,如當我們在困的時候可以喝茶解困,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的效率。還有,客來敬茶是一種禮節,在交際中是一種融洽親密、熱烈真誠的禮儀,以茶代酒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的時尚行為,而且茶也可以改善人際關系。更多的是,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發揚,它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所以,我們要把茶的用處發揮到生活中去。
現代的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茶的意境,尋找并獲得感悟,就是茶帶來多的精神歡愉。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品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的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迷惘,通過喝茶激勵我們,站起來面對未來的一切。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四
在上《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之前,就聽學姐學長說過它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當我自己坐在課堂里感受中國文化的時候,我發現這的卻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許多知識可以作為背景知識,對閱讀其他書籍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國家。
第一堂課上,陸老師慷慨激昂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陸老師總是以他獨特的詼諧幽默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每當同學們有不同見解時,陸老師都鼓勵同學們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指出這些想法的合理與不足。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釋、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國家的方面看:符合我國現代化人才培養目標——既掌握現代科學文化、具有現代意識,又具備深厚民族文化素養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有助于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從小的方面看:對于個人自我完善、發展,在為人處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益于個人的現實人生。
通過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學習,我認識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F代化決不是對傳統的拋棄和決裂,而應是在對傳統繼承、創新意義上的現代化。不能把“傳統的”等同于“落后的”、“過時的”?,F代文化吸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了傳統文化的糟粕,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這門課讓我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這種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國民性格(或曰國民性)所起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就儒家文化傳統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其精神價值必然活在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再創造的生命之源。經過創造性轉換,傳統的儒家文化將構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儒家文化可以獲得其定位。有了這樣一個定位,將會對儒家文化有更平實的客觀的理解。
作為身處21世紀劇變洪流中的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不僅讓我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對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五
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食物器具、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匯集著各國的移民,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并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飲食結構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梢?,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于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動物,連西藥都是從動物身上取料煉制而成的。比較注意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飲食結構上,也以動物類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等。因此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國傳統菜肴對于烹調方法極為講究,常見的方法有: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鹵、扒、酥、燜、拌等。而且長期以來,由于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閩菜、川菜、粵菜、京菜、魯菜、蘇菜、湘菜、徽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道多變而著稱,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于五味調和。同時,追求色、香、味、形、藝的有機統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并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將色,形,香,味,滋,養六者融于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它選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拼配巧妙,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西方飲食,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相比西方飲食,中華美食文化奇樹一幟,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竹筷進食,運用自如,經濟方便,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甕、壺、甑、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屬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貴金屬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其餐具的種類,很是單調。
四、營養保健
以谷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保健,主張營養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的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生,遵守時節,講究營養,有節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
西方人也注重飲食科學,講究食物制作嚴格按科學規范行事,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把廚房弄得像個化學實驗室,而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別無二致。
五、飲食審美
中國飲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而對于西方人來說,飲食大約只是一種必需的生理活動,對于其中美的追求,卻忽略了。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各有長處。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品。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六
我國是前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之地。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時節而吃,是我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貫按時節改變來調味、配菜,冬季味醇稠密,夏天清淡涼爽;冬季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二,風味多樣。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資、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構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貫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四,講究美感。我國的烹飪,不只僅技術精湛,并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諧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仍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抵達色、香、味、形、美的和諧一致,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一致的特別享用。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親近的聯絡,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質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抵達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p>
古代的我國人還特性著重進食與世界節律和諧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乃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思考到時節、氣候等要素。這些思維早在先秦就現已構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清晰的記載,并且對立顛倒時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對立食用反時節食物,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內含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時節食物,與當代人的認識正相反,有些吃反時節食物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栽培“蔥韭菜茹”,西晉財主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著重適應世界節律的思維認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認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藥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維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以為是世界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日子所不行少的、制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而,不只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發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并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現已認識到這一點)的谷物、畜類、蔬菜、生果別離納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并以為只有飲和食與六合陰陽互相和諧,這樣才干“交與神明”,上通于天,從而抵達“天人合一”的效果。因而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從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之后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起點,如以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谷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抱負?!爸幸舱?,全國之大本也;和也者,全國之達者也。至中和,六合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歸納它。這個“中”指適可而止,符合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昂汀币彩桥腼兏拍??!豆盼纳袝ふf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方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樹立不同意見的和諧的基礎上的。因而我國哲人以為六合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方位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抱負修建在個別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完成“中和之美”的主意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發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日子,對于尋求藝術日子化、日子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特別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物盡管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久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日子、政治日子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行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日子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不行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我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全部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日子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假如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么研討我國人的飲食日子不只僅是研討我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乃至可以成為研討我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現在,飲食文化仍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討者抽象地說,它包括吃什么、怎樣做、怎樣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討者以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物制作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物制作學;有的研討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于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聯系及其所發生的社會優點。所以我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中盡管也評論食物、肴饌、食物加工、烹飪、飲食風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聯系及其所發生的社會優點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于與人聯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杰出飲食日子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兩層享用,以及我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尋求。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七
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許多知識可以作為背景知識,對閱讀其他書籍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國家。
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這門課讓我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這種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征。提出禮、仁觀念,互為融合,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觀念和品質。從修養的主體看,恭、寬、信、敏、惠是實現仁的具體要求?!肮t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為人莊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受到大家的擁護;做人誠實就會得到任用;辦事敏捷就會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給人好處,就能驅使用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論語》就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集中體現??鬃拥娜蕦W思想有如下特點:
1、強調突出政治。這也是“家國同構”的必然反映。關心政治,這正是千百年來,眾多文人窮獨達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緣基礎。因此,仁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基礎。是其兩千多年來興盛不衰的根源。
3、著眼倫理本位。發揮主體能力。強調主觀精神,自身修養的發展,是重人輕神思想的表現。側重抑制個體。這也是中國常講的“大局”意識,與西方文明的群體民主和個體自由完全相左的,而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依靠一種文化長期來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就儒家文化傳統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其精神價值必然活在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再創造的生命之源。經過創造性轉換,傳統的儒家文化將構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儒家文化可以獲得其定位。有了這樣一個定位,將會對儒家文化有更平實的客觀的理解。儒家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頗受矚目,其側重社會取向的價值觀,富有倫理特色的政治觀,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觀,在中國封建時代長期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方面,它是和諧的。凡此都與現代社會的觀念有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說,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價值和積極的影響??梢哉f,儒家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資源,挖掘它的積極面,對市場經濟有著建設性作用,對現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種理論指引我們重新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就說過:“人類如果要在2l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學說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仁政學說。其主張實質有兩點:即給每個農戶“五畝之宅”和“百畝之田”。在此物質基礎上,再對人民進行文化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就能使天下歸順。從公司管理的角度看,無非也是首先滿足不同層次員工的基本物質需求,在此基礎上,利用公司的文化影響他,進而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使管理順暢、高效,這是公司內的“仁政”。
儒家講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說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向來以儒家學說為主流,而儒家學說在相當程度上一種倫理哲學,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孝”既包括對還活著的父母的贍養、孝敬,又包括對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這種“慎終追遠”的傳統,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繼續和發展。而道教是從古代的鬼魂崇拜發展而來的。道教所尊崇的神靈是虛幻的產物,這些東西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們都與中國民間文化傳統緊密相連。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靈歸根結底都起源于民間。道教神仙體系中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風伯、門神、灶神、城隍、土地、媽祖、瘟神、財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間,后來被道教吸收成為道教的神靈并被貫上各種名號。這既是道教不斷擴大影響的一種方式,也是它吸引群眾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就是說,道教把民間所信奉的神靈吸收進來,成為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一部分,反過來,道教再利用自己的優勢,將這些神靈又返回民間,進一步影響著民間的各種祭祀活動,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間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響如此廣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間喜愛。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對中華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著深刻的影響。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于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道教使得國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無欲的人生觀,虛靜守中,守弱勝強的處世哲學。
與道教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不同,佛教剛是一種外來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胺稹笔且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教原產于古印度,于東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傳入中國,迄今已經有1935年的歷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約有1800年歷史。佛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前六百年,為部派佛教形成時期;中六百年,為顯教大乘時期;后六百年,為秘密佛教流行時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眾為兩部分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為十余種部派。其中上座部,分為南北二轉。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紀中傳入中國漢地,公元七世紀起又自漢地和印度傳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紀起,印度后期逐漸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傳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國形成漢語系和藏語系兩大系的佛教。在中國文化上: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佛教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合,而向學術化發展,對教義越研越精,引起了各個宗派的創立,也使佛教本身達到了高度繁榮。第二,佛教與中國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第三,佛教與中國人生理想相結合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宗教信仰攝入到藝術、文藝、科學、音樂等等,結合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化,使古代人民有了信仰,利于改進不良的文化習俗,將佛教的大德大悲,慈善為懷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教育里,利于社會道德文化的進步。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各種現代的食物層出不窮,各種社會變化應接不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人為了生存變得麻木,漸漸缺少了人生的思考,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的問題,有人自殺,有人貪圖利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想佛教文化中的精髓利于我們更好地去思考人生,找回迷失的自我。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領悟,它對社會的價值作用很大,利于社會的穩定,利于社會的發展。佛家提倡仁慈,這也是現今社會最缺乏的東西。一切源于內心,心善則人善。
作為身處21世紀劇變洪流中的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文化史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篇八
中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德觀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第一,風味多樣。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
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ⅰ畬④娺^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第五,食醫結合。
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
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
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藥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