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執行需要不斷評估和調整,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和問題,推動教學進一步發展。想要制定一份高質量的教學工作計劃?不妨先看看小編為大家找來的教學計劃范文吧。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一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概念的理解。
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借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么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么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系,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量。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墻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生]用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用的力差不多大??捎霉P尖扎得很痛。而筆帽則沒有什么感覺,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系。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1)先將海綿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腿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3)將沙面攤平后。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象: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鉤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鉤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容。發現一根本條掛2個鉤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據,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系。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計算和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系。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說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二
1.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二)教學重點大氣壓強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生壓強,液體能產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現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警有什么現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現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操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足以證明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實驗。試管內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的水也產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水柱產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操作)。(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F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F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五、作業?。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p.1311、2、3。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三
1.復習、總結前節實驗課的內容,使學生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
2.使學生掌握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擬帕斯卡桶實驗器。
問:上節課,我做過什么實驗?我做的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液體的壓強
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問:為什么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對容器壁也有壓強?
根據學生回答,著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動性。
問:上節課,同學們從自己做的實驗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結論?哪位同學講講?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補充,板書:
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節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楷體字。講:這一節,我們學習液體壓強的計算。
板書:
2.液體壓強的計算
2.讓大家先計算一道固體壓強的題“一根長方體鐵柱,底面的長和寬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對桌面的壓強多大?”(板畫一根長方體鐵柱如課本圖10-14乙)
找三、四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其余學生在本子上算。
3.討論怎樣計算水面下20厘米深處的壓強。因為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處豎直向下的壓強就行了。
可以設想在20厘米深處有個正方形水平面,邊長是1厘米,這個面上方的水柱壓著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壓強就等于上方液柱對它的壓強。(邊講邊畫出課本圖10-14甲)
怎樣計算這個水柱對這個面的壓強呢?應該先求什么……
讓學生討論計算步驟,教師邊總結、邊板書:
(1)求水柱體積v=sh,
(2)求水柱質量=v=sh,
(3)求水柱對底面的壓力f=g=g=gsh,
液體壓強的公式p=gh
4.引導學生討論公式的物理含義:
(1)對同種液體,p與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對不同液體,深度一定時,p與液體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積s,所以壓強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積大小沒有關系。
討論課本中本節后面的練習題2。鞏固對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5.做模擬帕斯卡桶實驗,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長的乳膠管代替長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豎劃幾條縫,把乳膠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膠管,把膠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縫即被水壓開,水沿縫流出。)
6.讓學生做課本上本節的例題。
(1)做題前提醒學生注意統一單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據計算結果進一步強調p與s無關,而壓力與s有關系。
7.討論節后的“想想議議”。
(1)完成本節后面的練習題1,3,4。
(2)提倡課下閱讀章后的閱讀材料:“開發海洋”。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液體壓強的計算教案示例之二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四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教案十四壓強教案。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一、引入新課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借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么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么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系,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量.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墻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教案《教案十四壓強教案》。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系.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1)先將海綿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腿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3)將沙面攤平后.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象: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鉤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鉤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容.發現一根本條掛2個鉤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據,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系.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計算和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系。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說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例題]將教材中例題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分析.
[投影]
練習1.一個質量是40 kg的中學生,他每只腳著地的面積為120 cm2,他走路時對地的壓強是多少帕?(g=10 n/kg)
練習2.芭蕾舞演員的體重是475n。接地面積為9.5cm2,一只大象體重60000 n.每只腳掌面積600 cm2,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四腳著地時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學生練習,兩名同學板演,教師講評)
強調:(1)在計算的過程中各單位一定要換算成國際單位。(2)要弄清受力面積的大小.例1中學生行走時始終有一只腳著地.故受力面積為一只腳的著地面積.而大象四只腳站立時,受力面積則考慮四只腳著地時的面積.(3)還要注意題中壓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況下,壓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生]駱駝雖然身體龐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腳掌,踩在地上時,地面上單位面積上受的力即壓強不會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會陷進去.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一定還可以舉出生活中許多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討論.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個很薄的刃.這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不論是釘子還是大頭針、圖釘做得很尖,這也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載重的大卡車上裝有許多很大的輪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寬又長,這些都是為了減小壓強.
[師]請同學們從舉出的這些刨子中.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有哪些?
[生]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改變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用改變壓力的大小改變壓強.
二、小結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壓強減??;減小受力面積,壓強增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壓力.壓強增大;減小壓力,壓強減小.
三、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作業:探究之旅
五、板書設計:
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壓強:公式:p=f/s
單位:pa 1pa=1n/1m2
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五
1、認識大氣壓強,會計算一個大氣壓強的大小。
2、通過實驗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并理解生活中人們對大氣壓強的運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將生活與物理學科聯系,提升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動手和認真探究的科學精神。
【重點】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了解大氣壓強測量的原理。
【難點】理解托里拆利實驗原理。
環節一:新課導入
實驗:表演魔術“能飛的液體”。用杯子盛滿一杯水,將塑料片蓋在水杯子上,將杯子翻轉,杯口朝下,杯中水懸空在杯中。提出問題:為什么水不會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氣是否和液體一樣也能產生壓強呢?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
從生活實際出發
提出問題:貼在墻上的粘鉤受到壓力為什么不脫落?
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猜想各種原因。
猜想一:用力擠壓粘鉤使得粘鉤粘住不會下落。
猜想二:粘鉤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鉤不會下落。
猜想三:大氣壓力壓住粘鉤,使其無法下落。
再由教師做出猜想驗證的范例:如果大氣壓強是使粘鉤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維,設計實驗,如果把塑料吸盤戳個小孔,空氣通過小孔進入吸盤和光滑的墻面之間,內外壓強相等,吸盤便不會再貼在光滑的墻面上。同樣,組織學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開一個小洞,杯中的水是否還能懸空?從而直觀而深刻的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2、實驗探究:大氣會不會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得出結論:大氣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測量大氣壓強
觀看馬德堡半球實驗的視頻,讓學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氣壓強,從實驗現象中產生疑問:大氣壓強如此大,為什么平時感覺它不大呢?為測量大氣壓強埋下伏筆。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測量大氣壓強,說明測量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播放錄像)。
提出問題:
(1)剛開始為什么水銀柱下降?
答:水銀柱受重力,大氣壓支撐不了那么高水銀柱。
(2)水銀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間是什么狀態?
答:真空。
(3)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銀沒有全部落到水銀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它?大氣壓強支撐起水銀柱。
(4)大氣壓強的數值是多少?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六
液體的壓強是一個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卻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獲得深刻影響,特在課本p81的演示實驗上增加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通過本節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液體壓強的特點,認識到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本節課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經驗的相關情景,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獲得初步印象,然后讓學生猜想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理解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進行操作的能力,通過實驗分析,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3)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演示用:橡皮膜、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壓強計、盛液筒兩個、小燒杯兩個、水、鹽水。
學生用:盛液筒、壓強計、玻璃管、橡皮膜、水、鹽水。
重點:理解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是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兩個因素。
難點: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歸納得出結論。
1、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
學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課題,板書課題。
1.上述實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對人有沒有壓強?水對池底和游泳池側壁有沒有壓強?
現在,我們把游泳池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出示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塊小橡皮,讓學生觀察底部橡皮膜的形變。
2.教師提問:用這樣的一個器材如何研究液體對容器底部有沒有壓強?學生回答后,設計實驗驗證,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觀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檢驗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怎樣用一種器材來探究液體對容器側壁有沒有壓強呢?按照學生回答的思路,設計一個實驗,在側壁開口的玻璃管的側壁開口處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讓學生從看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并進一步分析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的原因。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儀器——壓強計。教師通過類比的方法介紹壓強計。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橡皮膜上承受的壓強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兩次高度差相同,則說明橡皮膜承受的壓強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轉動橡皮膜的朝向,看兩邊的高度差有無變化。學生從現象中歸納出結論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三:當洪峰來臨,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有時會發生決堤的事故。
1、學生討論
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教師板書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的猜想,比如:
(1)與深度有關
(2)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或與其它的一些因素有關
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后,教師進行整理,用實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進行篩選、整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的猜想,都是從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確與否,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檢驗猜想
(1)教師介紹實驗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根據猜想選擇某一課題進行實驗,并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查,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并強調合作學習,通力協作的重要性。
1、各小組派代表將實驗記錄結果用投影儀展出,交流經驗成果,教師對每一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引導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通過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實驗結論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提出部分實驗小組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能應用的改進意見。
3、在屏幕上逐條顯示本節課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利用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可以解釋、解決很多生活以及技術上的問題。
1、人站在齊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相關資料:1998年洪水過后,荊江大堤的相關堤段進行了整險加固,使重點堤段的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和評價,談學習體會。學生的學習收獲,可以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進行交流。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七
1、了解在溫度不變時,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2、利用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
溫度不變時,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1課時。
請一位同學吹一個氣球,然后讓氣球復原,放進一個塑料瓶,并用氣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請這位同學吹這個氣球,同學們一起觀察前后兩次現象:氣球在空氣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卻不容易被吹大。
提問:氣球在空氣中容易被吹大,為什么放在瓶子里卻不容易被吹大?(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當氣球放在空氣中,氣球受到大氣壓強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氣球受到瓶內氣體壓強的作用,二者壓強的大小是不相等的,顯然后者壓強更大。
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壓強變大了呢?
請同學們觀察在吹氣球過程中,瓶子里氣體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瓶子里氣體的體積發生了變化。那么,瓶內氣體壓強的變化是否是因為瓶子里氣體的體積發生了變化呢?我們今天就來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在剛才的實驗中,瓶子里的氣體是被密閉的,現在我們就以密閉的氣體為研究對象,大家觀察一下我們面前的實驗儀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這樣的氣體?注射器里的氣體就是實驗研究的密閉氣體。
1、實驗目的: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2、實驗器材:注射器(出口處用橡皮膜封?。?。
3、實驗思路:
(引導學生找出實驗思路: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就是研究氣體的“體積”發生變化時,“壓強”隨之發生了什么變化?)。
當氣體體積增大時,壓強如何變化?
當氣體體積減小時,壓強如何變化?
4、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當氣體體積增大時,橡皮膜如何變化?當氣體體積減小時,橡皮膜如何變化?)。
5、實驗結論:
觀察橡皮膜的變化,當向里推活塞,氣體體積減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時,表明氣體壓強增大;當向外拉活塞,氣體體積增大,橡皮膜向內凹陷時,表明氣體壓強減小。得出實驗結論,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看課本的結論:“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苯Y論中特別說明,“溫度一定”有何含義?是不是氣體的壓強還與溫度有關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實驗來驗證。
在水平玻璃管內用一小段水柱將燒瓶里的氣體密閉,用手給燒瓶里的氣體加溫,觀察水柱向外移動,表明氣體的壓強有變化,可見,氣體的壓強與溫度有關。
當研究三個變量中的其中兩個變量的關系時,一定要控制第三個變量不變,所以,要表明“溫度不變時”
1、氣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現象。
(引導學生利用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解釋氣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現象)。
當氣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一些時,瓶子里氣體的體積減小,作用在氣球上的壓強增大,使氣球難以被吹得更大。
2、人的呼吸過程。
(1)、引入:氣球放在瓶子里很難被吹大,但可以通過改進瓶子的結構,即使不吹,氣球也能變大,怎么改進呢?引導學生思考:要使氣球變大,應使氣球外的氣體壓強減小,所以應使氣球外的氣體體積增大,所以,可以考慮如何改變瓶子的體積。
向學生展示自制的教具——經過改進的塑料瓶,拉動瓶底,氣球變大。請學生回答原因。
還可以繼續改進這個教具,用橡皮膜代替瓶底,。取一只“y”字形的玻璃管,一端開口,另兩端用兩只氣球封住,有氣球的兩端放在瓶內,開口端通過橡皮塞與大氣相連。這樣,只要拉動橡皮膜也可以改變瓶內氣體體積的大小,使氣球變大。
提問:這個教具使我們聯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聯想到人的呼吸過程)。
(2)、人的呼吸過程。
a、呼吸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呼吸的模型。注意觀察呼吸時胸腔的'變化。
b、請全班同學在老師的指揮下一起做深呼吸。注意體驗呼吸時胸腔的變化。
c、提問:人在吸氣時,胸腔是怎么變化的?人在呼氣時,胸腔是怎么變化的?
d、通過觀察人呼吸的模型和體驗呼吸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人在吸氣時,胸腔是增大的;人在呼氣時,胸腔是減小的。
e、請同學們利用“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的結論分析人呼吸的過程。
我們吸氣時,胸腔擴張,胸內肺泡跟著擴張,于是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空氣壓強減小,小于體外的大氣壓強,大氣將新鮮的空氣經鼻腔、氣管壓入肺泡;呼氣時,胸腔收縮,于是肺的容積減小,肺內空氣壓強增大,大于體外的大氣壓強,肺內一部分氣體經氣管、鼻腔排出體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呼吸過程時靠大氣壓強的作用,如果人在高海拔地區,人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因為大氣壓小的緣故。
3、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1)、打氣筒的構造:金屬筒、活塞、橡皮碗、接氣門(實物講解,特別講解橡皮盤的結構和作用:當活塞向上拉起時,橡皮盤收縮,當活塞向下壓時,橡皮盤張開,緊抵著筒壁)。
(2)、用打氣筒給輪胎大氣時,把出氣管接到自行車的氣門上,氣門是一個單向閥門,只允許空氣從打氣筒進入輪胎,不允許空氣從輪胎倒流入打氣筒。(用氣門芯的結構圖講解)。
(3)、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打氣筒的打氣過程,第一遍是完整過程,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打氣筒內密閉氣體的體積的變化和氣門的狀態)。
提問:請同學們利用“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钡慕Y論分析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二遍分解過程,使同學的分析更完整、更準確、更規范)。
完整的表述:向上拉活塞時,活塞下方的空氣體積增大,壓強減小,活塞上方的空氣就從橡皮盤的四周擠到下方;向下壓活塞時,活塞下方的空氣體積減小,壓強增大,使橡皮盤緊抵著筒壁不讓空氣漏到活塞的上方,繼續向下壓活塞,當空氣壓強足以頂開輪胎氣門上的橡皮套管時,壓縮空氣就被壓入輪胎。
現在我們身邊大多數是用自動壓縮空氣機給自行車打氣的,利用壓縮空氣的例子也很多,如:射釘槍等。
一種玩具,大家想想,是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后,取出自制教具演示一遍,請同學分析原理,并作為課后的思考題。
(一)、教學內容:
(1)、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程和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二)、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八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活動設計。
一、液體壓強的大小[來]。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文檔為doc格式。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九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教具: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三)教學過程?。
一、舊課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四、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課堂練習。
1.演示第三節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本上。
(四)說明。
1.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關鍵是要學生做好實驗。課內,老師講解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和要研究的問題非常必要。這個實驗的操作較為困難,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多加指導。
2.實驗中量筒的內徑應大一些,否則壓強計的金屬盒不易放入,如果實驗室沒有合適的量筒,可用去頸飲料瓶代替,在飲料瓶外壁貼上帶有刻度的紙條即可。
3.按教材,是用鹽水和水比較不同液體(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處壓強不同的實驗,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體,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學生實驗完后,由教師演示來進行驗證),不過用鹽水是最方便的。
4.實驗中指導學生正確實驗、進行觀察,如實記錄數據,對正確得出結論,非常重要,這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之所在,也是指導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認真實驗,認真觀察,對提高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有好處。
5.課本第三節課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進行討論,可加深學生的實感,也可以鞏固練習本課所學知識,課后再把結果寫出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課后,有條件的學生再做一做更好。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
2、知道大氣壓數值的測量方法以及估測方法。
1、設計多種方法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課件,導學案。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1.引入:從生活走向物理。
演示: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及其原因。
(2)教師小結:大氣有壓強即大氣壓。
那么,你還能列舉哪些現象或事例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呢?師生共同舉例說明。
問:大氣壓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說明。如在“覆杯實驗”中將紙片朝向各個不同的方向,發現紙片不掉下來,從而得出: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教師演示作鋪墊,學生觀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裝滿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離開水面,下同),觀察杯中水是否充滿?接著換用量筒和細長玻璃管,重復上述過程。
經過討論之后,使學生認識到:水充滿的原因是由于大氣壓大于管中的水壓,只有管內水壓等于外界大氣壓時,把管子再加長的話,管內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滿整個管子了,這時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測量大氣壓的思路:可以利用液體壓強間接測量大氣壓。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長,所以,人們就選擇了密度大的液體汞(水銀),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實驗。
學生閱讀:托里拆利實驗。
提問:
(1)開始時,汞為什么會下降?什么時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內汞柱上方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計算大氣壓的值?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并強調:
學生閱讀:氣壓計并了解其作用。
動手做實驗,估測大氣壓。
學生討論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參考課本)。
4.大氣壓與人類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1)學生閱讀相關內容,了解:大氣壓與天氣的關系;高壓鍋與宇航服。
(2)思考: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么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呢?再得出結論。
(3)實驗演示:液體沸點與氣壓的關系。
液體液面上方的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就越高;氣壓越小,沸點越低。
(五)小結。
(2)你會估測大氣壓嗎?有哪些方法?說一說。
(3)托里拆利實驗中,應注意的哪些問題?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值。
(4)大氣壓有什么應用?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一
觀察實驗儀器:三腳鐵釘小桌、200克砝碼、蒙上白紙的硬紙盒各一個。
演示先將小桌的桌面放在開口蒙有白紙的硬紙盒上,再壓上200克砝碼,紙不會被壓破;而將小桌翻過來讓桌腿(鐵釘做)立在白紙上,再壓上同一砝碼時,紙即咔喳一下被壓破。
激疑。
教師:為什么兩個實驗的效果不一樣?(略停,學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師:請同學們每人拿出一支鉛筆,兩手指同時用同樣大小的力壓鉛筆兩端,兩手指感覺(即效果)是否一樣?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學生:不一樣!頂著筆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顯)。老師:要準確回答上述實驗遇到的問題,就得學習第五章壓力和壓強。
板書課題:壓力和壓強。
二、課內自讀。
用幻燈投影自讀要求并注意分別給予各層次學生自讀指導。
自讀要求。
1、記住壓力、壓強的定義、單位、方向。
2、記住壓強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壓強單位的讀法和帕斯卡的規定。
三、課內探索:
探討題。
2、什么叫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板書: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然后老師強調壓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關鍵詞的含義。讓學生記住并理解壓力這個物理概念。示出幻燈片三,引導學生探索。
探索題。
壓力產生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獨自或二人一組按燈片三的要求動手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并重點點拔實驗中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思考實驗現象,提示、歸納。
板書實驗結論:壓力產生的效果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
四、引導釋義。
我們究竟如何(定量)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呢?掛出小黑板并向學生提供下列數據:
鐵塊重:0.49牛頓。
平放受力面積:4cm2。
豎放受力面積:2cm2。
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填寫上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每平方厘米所受壓力的數據和壓力效果比較,可知:壓力產生的效果越明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的大小來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
板書壓強:物理學上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計算:p117比較圖10—4中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圖10—5中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引導計算:略。
(板書)計算公式:
單位:f(牛);s(米2);p(牛/米2)。
說明:“牛/米2”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帕斯卡,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的科學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五、應用舉例。
同學們經過熱烈討論,運用壓強知識提出各種可行搶救措施后,教師小結:同學們既機智又勇敢,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搶救了這位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小孩。可見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六、反饋檢測。
壓力、壓強達標檢測a卷。
一、填空。
1、重力為10牛頓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力為______牛頓,方向______。
2、物體______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某人每只腳所穿鞋的底面積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時,地面的受力面積分別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壓強的方法有______。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二
1、了解在溫度不變時,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 ;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2、利用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
溫度不變時,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1 課時
請一位同學吹一個氣球,然后讓氣球復原,放進一個塑料瓶,并用氣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請這位同學吹這個氣球,同學們一起觀察前后兩次現象:氣球在空氣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卻不容易被吹大。
提問:氣球在空氣中容易被吹大,為什么放在瓶子里卻不容易被吹大?(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當氣球放在空氣中,氣球受到大氣壓強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氣球受到瓶內氣體壓強的作用,二者壓強的大小是不相等的,顯然后者壓強更大。
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壓強變大了呢?
請同學們觀察在吹氣球過程中,瓶子里氣體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瓶子里氣體的體積發生了變化。那么,瓶內氣體壓強的變化是否是因為瓶子里氣體的體積發生了變化呢?我們今天就來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在剛才的實驗中,瓶子里的氣體是被密閉的,現在我們就以密閉的氣體為研究對象,大家觀察一下我們面前的實驗儀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這樣的氣體?注射器里的氣體就是實驗研究的密閉氣體。
1、實驗目的: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2、實驗器材:注射器(出口處用橡皮膜封住)
3、實驗思路:
(引導學生找出實驗思路:研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就是研究氣體的“體積”發生變化時,“壓強”隨之發生了什么變化?)
當氣體體積增大時,壓強如何變化?
當氣體體積減小時,壓強如何變化?
4、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當氣體體積增大時,橡皮膜如何變化?當氣體體積減小時,橡皮膜如何變化?)
5、實驗結論:
觀察橡皮膜的變化,當向里推活塞,氣體體積減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時,表明氣體壓強增大;當向外拉活塞,氣體體積增大,橡皮膜向內凹陷時,表明氣體壓強減小。得出實驗結論,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看課本的結論:“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結論中特別說明,“溫度一定”有何含義?是不是氣體的壓強還與溫度有關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實驗來驗證。
在水平玻璃管內用一小段水柱將燒瓶里的氣體密閉,用手給燒瓶里的氣體加溫,觀察水柱向外移動,表明氣體的壓強有變化,可見,氣體的壓強與溫度有關。
當研究三個變量中的其中兩個變量的關系時,一定要控制第三個變量不變,所以,要表明“溫度不變時”
1、 氣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現象
(引導學生利用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解釋氣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現象)
當氣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一些時,瓶子里氣體的體積減小,作用在氣球上的壓強增大,使氣球難以被吹得更大。
2、 人的呼吸過程
(1)、引入:氣球放在瓶子里很難被吹大,但可以通過改進瓶子的結構,即使不吹,氣球也能變大,怎么改進呢? 引導學生思考:要使氣球變大,應使氣球外的氣體壓強減小,所以應使氣球外的氣體體積增大,所以,可以考慮如何改變瓶子的體積。
向學生展示自制的教具――經過改進的塑料瓶,拉動瓶底,氣球變大。請學生回答原因。
還可以繼續改進這個教具,用橡皮膜代替瓶底,。取一只 “y” 字形的玻璃管,一端開口,另兩端用兩只氣球封住,有氣球的兩端放在瓶內,開口端通過橡皮塞與大氣相連。這樣,只要拉動橡皮膜也可以改變瓶內氣體體積的大小,使氣球變大。
提問:這個教具使我們聯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聯想到人的呼吸過程)
(2)、人的呼吸過程
a、 呼吸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呼吸的模型。注意觀察呼吸時胸腔的變化。
b、 請全班同學在老師的指揮下一起做深呼吸。注意體驗呼吸時胸腔的變化。
c、 提問:人在吸氣時,胸腔是怎么變化的?人在呼氣時,胸腔是怎么變化的?
d、 通過觀察人呼吸的模型和體驗呼吸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人在吸氣時,胸腔是增大的;人在呼氣時,胸腔是減小的。
e、 請同學們利用“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钡慕Y論分析人呼吸的過程。
我們吸氣時,胸腔擴張,胸內肺泡跟著擴張,于是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空氣壓強減小,小于體外的大氣壓強,大氣將新鮮的空氣經鼻腔、氣管壓入肺泡;呼氣時,胸腔收縮,于是肺的容積減小,肺內空氣壓強增大,大于體外的大氣壓強,肺內一部分氣體經氣管、鼻腔排出體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呼吸過程時靠大氣壓強的作用,如果人在高海拔地區,人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因為大氣壓小的緣故。
3、 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1)、打氣筒的構造:金屬筒、活塞、橡皮碗、接氣門(實物講解,特別講解橡皮盤的結構和作用:當活塞向上拉起時,橡皮盤收縮,當活塞向下壓時,橡皮盤張開,緊抵著筒壁)
(2)、用打氣筒給輪胎大氣時,把出氣管接到自行車的氣門上,氣門是一個單向閥門,只允許空氣從打氣筒進入輪胎,不允許空氣從輪胎倒流入打氣筒。(用氣門芯的結構圖講解)
(3)、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打氣筒的打氣過程,第一遍是完整過程,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打氣筒內密閉氣體的體積的變化和氣門的狀態)
提問:請同學們利用“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钡慕Y論分析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二遍分解過程,使同學的分析更完整、更準確、更規范)
完整的表述:向上拉活塞時,活塞下方的空氣體積增大,壓強減小,活塞上方的空氣就從橡皮盤的四周擠到下方;向下壓活塞時,活塞下方的空氣體積減小,壓強增大,使橡皮盤緊抵著筒壁不讓空氣漏到活塞的上方,繼續向下壓活塞,當空氣壓強足以頂開輪胎氣門上的橡皮套管時,壓縮空氣就被壓入輪胎。
現在我們身邊大多數是用自動壓縮空氣機給自行車打氣的,利用壓縮空氣的例子也很多,如:射釘槍等。
一種玩具,大家想想,是什么?
引導學生思考后,取出自制教具演示一遍,請同學分析原理,并作為課后的思考題。
(一)、教學內容:
(1)、溫度一定時,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程和打氣筒的工作過程。
(二)、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了解液體壓強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認識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難點:
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用具:
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連通器、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潛水艇,引出本節課的課題-----------§13.2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突破難點的方法: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通過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歸納、推理、總結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
1.用塑料袋裝水時,它會脹起來,讓學生感知液體會產生壓強,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用側壁開有幾個小孔的筒裝有水,讓學生觀察到水從小孔流出來,且處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來的射程都不一樣,用液體壓強計測出不同深度的壓強大小,讓學生感知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壓強計測量深度相同時,各個方向的壓強的大小有何特點,讓學生感知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播放視頻:液體內部的壓強。
4.演示同一深度,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且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
播放視頻:深水壓強。
播放視頻:一杯水的威力。
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體的壓強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2.連通器里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3.舉例分析連通器:茶壺、鍋爐的水位計、花灑、水塔與自來水管。
4.播放視頻:介紹連通器的應用。
船閘。
連通器的應用(過路涵洞)。
連通器的應用(噴泉)。
三、小結: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連通器里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四
1.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一、引入。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生壓強,液體能產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F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警有什么現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二、大氣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F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操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足以證明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實驗。試管內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的水也產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水柱產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操作)。(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現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現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五、作業。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p.1311、2、3。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五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壓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奠定基礎知識。
學情分析。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奠定一些認知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組織一定的探究實驗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等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知道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式,學習控制變量法,提高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提高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樂于把理論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確定了本節課的。
重點是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是探求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教學教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環節我利用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課下到課上身心快速轉換,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角色,進而對本節課課堂知識進行學習。此時我會說:“同學們,咱們來看這組圖片,圖片中小紅踩著雪橇版在雪地上輕松的行走,而小明顯得較為吃力,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我此時并不立馬給予答案,交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就能解開這個謎底,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環節,我組織大家進行“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試驗,本著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因此在試驗開始之前,結合試驗工具“海綿,砝碼,小桌子”來引發學生思考,同時說明在設計時我們要控制變量的重要性,此時安排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小組,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論如何進行實驗操作,而后根據不同小組的回答,整理得出統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設計思路,班級以中線右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其中一個小桌上放一砝碼”,班級中線左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一個小桌上放砝碼,另一個小桌倒置放砝碼”。在此過程我會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經過十分鐘的小組探究總結,請小組代表發表意見,并且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壓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積。并再次展示雪地圖片,從而學生很快會理解到受力面積不同,發現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在此突出強調這是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板書標題)。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再次交代根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公式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業名稱: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節,本著對忠于教材,回歸教材的理解,此時我將結合書上例題,來使學生對壓強的概念和公式進行深化理解。并且結合生活實例,比如鋪鐵軌要用寬大的枕木,來說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應用。
【小結作業】。
在小結作業環節,我會采用生生總結,師生總結的方式,來使學生重溫本節課的知識內容。
最后結合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指導學生去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實例我們是采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原理,以此作為小結作業,來深化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并激發他們持續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六
任何物體能承受的壓強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損壞。
物體由于外因或內因而形變時,在它內部任一截面的兩方即出現相互的作用力,單位截面上的這種作用力叫做壓力。
一般地說,對于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將會產生壓(或張)形變和切形變。因此,要確切地描述固體的這些形變,我們就必須知道作用在它的三個互相垂直的面上的力的三個分量的效果。這樣,對應于每一個分力fx、fy、fz、以作用于ax、ay、az三個互相垂直的面,應力f/a有九個不同的分量,因此嚴格地說應力是一個張量。
由于流體不能產生切變,不存在切應力。因此對于靜止流體,不管力是如何作用,只存在垂直于接觸面的力;又因為流體的各向同性,所以不管這些面如何取向,在同一點上,作用于單位面積上的力是相同的。由于理想流體的每一點上,f/a在各個方向是定值,所以應力f/a的方向性也就不存在了,有時稱這種應力為壓力,在中學物理中叫做壓強。壓強是一個標量。壓強(壓力)的這一定義的應用,一般總是被限制在有關流體的問題中。
垂直作用于物體的單位面積上的壓力。若用p表示壓強,單位為帕斯卡(1帕斯卡=1牛頓/平方米)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七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教具:。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三)教學過程。
一、舊課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四、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課堂練習。
1.演示第三節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本上。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八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十九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教案十四壓強教案。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觀察教材中p66兩幅精美的圖片:小小的蟬可以把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體態龐大的駱駝卻可以憑借寬大的腳掌成為沙漠之舟。
3.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
二、進行新課。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
[生]人走過沙灘為什么會留下腳印?
[生]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
[生]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蟬為什么可以將尖尖的口器插入堅硬的樹皮中?
[生]人走過沙灘能留下腳印和軟軟的沙灘有關系,因為在水泥地上走過就看不到腳印。
[生]用筆尖扎手會感到很疼,蟬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樹皮中,是因為筆尖和蟬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量。
[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
[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演示]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筆盒對桌面的壓力。
b.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c.按圖釘時圖釘對墻的壓力。
圖略:
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生]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大膽猜想。
[生]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
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無關,教案《教案十四壓強教案》。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積有關。
[生]我們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壓力作用的面積可能都有關系。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選擇合適的器材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
(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1)先將海綿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壓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在桌面上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腿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3)將沙面攤平后。再將壓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綿上,分別加2個和4個砝碼,觀察并記錄小桌陷入海綿里的情況。
實驗表格:略。
分析實驗現象:
[師]兩組同學選擇了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兩組實驗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變量法。
[師]其他組的'同學還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補充嗎:
[生]我們組分別用完全相同的兩塊橡皮泥。三根木條時掛4個鉤碼;一根木條時掛2個鉤碼模擬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內容。發現一根本條掛2個鉤碼時橡皮泥的壓痕較深,形變較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更明顯。
[師]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數據,計算兩種情況下每平方厘米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根據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壓力和壓力作用效果的關系。
(學生計算,一名同學板演)。
[生]根據計算和實驗現象說明,每平方厘米面積所受的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生]也可以說壓力的作用效果跟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有關系。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力叫做壓強。
[生]可以說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投影]。
壓強的計算公式: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師]帕斯卡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實際中還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0。5pa。
一顆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壓強約20pa。
·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1。5×104pa。
三、小結:
1。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不是重力。
2。壓強:是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單位是pa。
四、活動與探究:
釘板會把腳扎穿嗎?
第2課時。
一、教學過程:
[例題]將教材中例題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分析。
[投影]。
練習1。一個質量是40kg的中學生,他每只腳著地的面積為120cm2,他走路時對地的壓強是多少帕?(g=10n/kg)。
練習2。芭蕾舞演員的體重是475n。接地面積為9。5cm2,一只大象體重60000n。每只腳掌面積600cm2,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四腳著地時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學生練習,兩名同學板演,教師講評)。
強調:(1)在計算的過程中各單位一定要換算成國際單位。(2)要弄清受力面積的大小。例1中學生行走時始終有一只腳著地。故受力面積為一只腳的著地面積。而大象四只腳站立時,受力面積則考慮四只腳著地時的面積。(3)還要注意題中壓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況下,壓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生]駱駝雖然身體龐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腳掌,踩在地上時,地面上單位面積上受的力即壓強不會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會陷進去。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一定還可以舉出生活中許多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討論。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個很薄的刃。這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不論是釘子還是大頭針、圖釘做得很尖,這也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載重的大卡車上裝有許多很大的輪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寬又長,這些都是為了減小壓強。
[師]請同學們從舉出的這些刨子中。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有哪些?
[生]壓力一定的情況下??梢酝ㄟ^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改變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用改變壓力的大小改變壓強。
二、小結。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壓強減小;減小受力面積,壓強增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壓力。壓強增大;減小壓力,壓強減小。
三、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作業:探究之旅。
板書設計:
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壓強:公式:p=f/s。
單位:pa1pa=1n/1m2。
壓力和壓強教案(熱門20篇)篇二十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計算及單位。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計算公式是。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2.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概念。
教學難點:比值定義法定義壓強。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
提出問題。
兩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觀察兩個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這個實驗類似的情況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再看一個圖片。
兩個人對雪地的壓力是差不多的,但壓力的效果相同嗎?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帶領學生分析。
引導。
上面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關。
板書。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首先讓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據剛才的分析,你覺得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們要用什么方法,來分別研究兩個因素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呢?
我們把壓力作用面積叫做受力面積。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綿、砝碼。
板書。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引導:
從剛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辦?
那要是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怎么辦?在前面的學習中有沒有能借鑒的方法。
非常好。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給他起個新名字叫壓強。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將一張報紙對折一下,平鋪在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pa。
1pa表示物體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進而形成壓強的概念,并討論了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和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