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本好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增強我們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對于經典名著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品味文學的力量和魅力。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一
《中華。
成語。
故事》里有好多成語故事,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了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他很偉大。
《不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小人低頭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口,但一次都沒進去過,因為還有很多治水工程等著他去干呢!我覺得他非常愛國,為了百姓們,他可以一次都不進家門。
還有講為人處世的,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兩次帶兵北伐,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放棄,還一直堅持著。第二次終于成功了。但后來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這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很令我感動。
在《中華成語故事》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讓我非常敬佩,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故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記載了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位英雄的故事流傳至今,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所以我非常喜愛這本書。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李陵的騎都尉在和匈奴打了敗仗,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他貪生怕死,而司馬遷不以為然:李陵帶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敵軍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夠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漢武帝一聽,大怒,把司馬遷下了監獄,處以腐刑。司馬遷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寫史記。他在史記中,給好人高度的評價,對受到壓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
故事中的司馬遷雖然被關進了監獄,但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寫史記,造福子孫。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樣的:警-察抓住壞人,給我們安寧;醫生治好病魔,給我們輕松;老師幫助我們,給我們智慧;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要有決心,不能三分鐘的熱度。在這一點,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現在想起來,真慚愧啊!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二
我非常喜歡讀書,暑假里我又拿出新買的《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津津有味的了起來。
高爾基說過:讀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一扇知識的大窗。這本書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著我,有的驚心動魄,有的感人心肺,還有的回味無窮。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意義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夸夸其談,還要有實戰經驗。我們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記得再清楚,不會用一樣白費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練為主,熟能生巧,吸取“紙上談兵”的失敗經驗。
在讀完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對我們的教誨。有些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但還是明知故犯,是家長提醒的不夠嗎?是老師教育的不夠嗎?其實都不是,這些錯誤的頻頻出現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嚴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們還會記得一些教訓,本能的去改正,這對我們是有益無害的。
《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他像一條江河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們真實的海洋中。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三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于是,當我寫完作業后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里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于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后,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并讓后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后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里也常念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么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后,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后,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系。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四
這周漂來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有趣生動。一共講了22個成語小故事,讓我學到了知識,小頭腦也更靈光了。
我把這22個成語列出來,再鞏固溫習。它們是:沉魚落雁、乘風破浪、打草驚蛇、呆若木雞、廢寢忘食、改過自新、邯鄲學步、鶴立雞群、見異思遷、開卷有益、濫竽充數、老馬識途、買櫝還珠、盲人摸象、塞翁失馬、完璧歸趙、玩物喪志、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夜郎自大、鑿壁偷光、朝三暮四。
原來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有意義的小故事,可以了解歷史、學到知識,成語多么有趣!我喜歡學習成語,也喜歡里面優美的小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五
【釋義】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近義詞】不愧下學有問必答虛懷若谷。
【反義詞】自以為是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造句】對于自己不會的問題,一定要不恥下問,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進步。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六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精神上的財富。所以我特別愛看書。我看的書有很多,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最吸引我的是《中華成語故事》。
這本書的成語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歡囊螢映雪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小孩,他家里很窮,買不起油,沒法看書,他就用一個小袋子裝螢火蟲來看書;還有一個小孩家里也是這樣的情況,冬天他就到雪地上用雪光看書。他們學習多么辛苦啊!
我和他們比起來很差,我看書的條件太好了,有椅子,有桌子,還有臺燈。學習累了,媽媽還能給我拿好吃的,可我看書一點也不刻苦,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以后要向他們學習,養成刻苦讀書的好習慣。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七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于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
一揮而就。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偉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時,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被囚禁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詩、詞、文章,記錄了他的英勇氣概。
公元1256年,二十歲的文天祥來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那天,他根據題目,就當時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文章,主張改善朝政。他作這篇文章的時候,連草稿也沒有打,一動筆就寫,洋洋灑灑,從頭到尾一口氣就寫成了。
監試官見了,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位賢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為賞識,親自選定他為第一名。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八
公元前541年,楚國的令尹公子圍殺害了楚王,自己當上國君,史稱楚靈王。公子圍原本是個善于玩弄權術的人,篡奪王位后,更是為所欲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
靈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齊國,將齊國的'一個大夫全族處死。接著又突然襲擊弱小的賴國,從而引起各諸侯國的強烈不滿。為了供自己享樂,靈王不惜耗費大量錢財,征用無數民工,建造了一座豪華的章華宮,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宗室大臣白公子張對此非常憂慮。為了楚國的前途,他明知靈王不愿聽逆耳之言,也要尋找一切機會向他進諫,勸他節制淫樂,愛惜民力,以德待人。靈王開始還能讓子張把進諫的話講完,但次數多了。越來越感到討厭。一天他問一位大臣:“子張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嘮叨,要我注意這當心那,你看用什么辦法叫他不再開這種口?”
那大臣回答靈王說:“以后子張再咳叨,大王可以對他說,我常和鬼神打交道,聽到各種各樣的勸諫,不想再聽其他話了。”’不久,子張又向靈王進諫,靈王就用那大臣教給他的話回答。子張聽了,憤慨他說:“殷朝的武丁是位賢明的君主,還到處求賢。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卻如此討厭別人規勸。做大王的臣子太難了!”靈王聽了這話,不便指責子張,勉強地說:“好,那你就繼續進諫吧。我雖然不能采納你這些規勸的話,但還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子張無可奈何,苦笑一聲,說:“臣是為了大王采納才進諫的。不然的話,巴浦產的犀角和象牙多得很,大王盡可以用來做滇(zhen)塞耳,又何必把規勸的話當作滇來填耳呢?”
“以規為滇”這一典故,比喻不重視別人的規勸,簡單易懂。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九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這里面有一個成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盡”。
這個成語講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家境十分貧困。盡管條件不好,但還發奮讀書,由于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減退,寫出的文章也沒有風采了,人們都搖著頭說:“江郎才盡了。”
關于這個成語其實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只筆在你那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來還給他,從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寫不出什么好文章來了。后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人的文思減退。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知道了:學無止境,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才不會像江淹一樣不斷倒退,使原有的才華枯竭。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一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二
春秋時,晉國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個縣令,晉平公就去問當時大夫祁黃羊,對他說:“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應該派誰去當這個官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他為人公正,做那里的縣令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笑著說:“您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當南陽的縣令,您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蓋他的才華嘛。”
晉平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也覺得解狐這個人確實不錯,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為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毫不猶豫地說:“祁午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
晉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可是您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法官這個職位,所以我推薦了他;您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晉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執法,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后,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他。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啊!”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三
拔十失五的成語故事三國時的名士龐統年輕時,為人樸質,一直沒有人賞識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有善于鑒別人品的名聲,龐統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于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的龐統真是非同凡響,贊嘆說:“龐德公確實又知人之明,龐統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并列,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龐統有知人之明,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于培養人才、提高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別人時,多有溢美之詞。時人覺得奇怪,問其緣故,龐統說:“當今天下大亂,善人少而惡人多。我選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還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這不是很好嗎?”
龐統在赤壁之戰時避亂與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諸葛亮借吊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孫權嫌龐統容貌丑陋,態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于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發現他才華橫溢,對他大為器重,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商方略,教練軍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抗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計,請劉備借機謀取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有民眾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發展。劉備認為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百萬兵士進入益州。在劉備與劉璋會面時,龐統力勸劉備取代劉璋成為漢中王,但劉備以種種理由推掉。劉璋返回成都后,龐統再次勸說劉備偷襲成都,這次劉備聽從龐統的計策,出征成都,后龐統隨劉備進蜀,設計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四
里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如《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她很偉大。《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里的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去做了縣令。但是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叫人把陶淵明叫去,而且要他穿宮服去,否則就會影響陶淵明的官程。陶淵明終于忍無可忍了說:“我不可能為這個鄉里的小人折腰!”說罷,便對郵督交了官印,回家種田了。陶淵明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低三下四的人低頭,我十分敬佩他。《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經三次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知道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干呢!可見大禹十分愛國,為民著想。
還有講為人處事的,像《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用盡了畢身的力量。他曾幾次帶兵北伐,盡管失敗了,但他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經過幾次失敗后最后成功了,諸葛亮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的途中。他這種精忠報國的決心令我十分感動。
在這本書里,我知道了很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五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喜歡龍,龍多么神氣、多么吉祥啊!”于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門窗上、墻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里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葉公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里,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
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里。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龍正在那里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后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并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葉公好龍是一句成語,講述了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含貶義。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六
《》里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了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他很偉大。
《不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小人低頭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口,但一次都沒進去過,因為還有很多治水工程等著他去干呢!我覺得他非常愛國,為了百姓們,他可以一次都不進家門。
還有講為人處世的,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兩次帶兵北伐,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放棄,還一直堅持著。第二次終于成功了。但后來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這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很令我感動。
在《》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讓我非常敬佩,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故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記載了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位英雄的故事流傳至今。所以我非常喜愛這本書。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李陵的騎都尉在和匈奴打了敗仗,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他貪生怕死,而司馬遷不以為然:李陵帶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敵軍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夠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漢武帝一聽,大怒,把司馬遷下了監獄,處以腐刑。司馬遷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寫史記。他在史記中,給好人高度的評價,對受到壓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
故事中的司馬遷雖然被關進了監獄,但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寫史記,造福子孫。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樣的:警察抓住壞人,給我們安寧;醫生治好病魔,給我們輕松;老師幫助我們,給我們智慧;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要有決心,不能三分鐘的熱度。在這一點,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現在想起來,真慚愧啊!
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實用17篇)篇十七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給我,我愛不釋手,不管到哪兒都帶著它。
讀了這本書后,我發現這本書里的故事分三種: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語故事是《濫竽充數》。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來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后,他兒子齊泯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領,蒙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這種寓言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寓言成語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都是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深動有趣,令我感動至今。
歷史故事是古時候真實的故事,《紙上談兵》、《臥薪嘗膽》等一些故事都屬于這一類,其中《三顧茅廬》這篇故事最為突出,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里的一篇故事,講的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上山拜訪都沒遇到,卻在第三次遇到諸葛亮,以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便陪劉備出山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