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通過準確的表達和精彩的敘述展現出作者獨特的思考和創造力,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啟示。當我們欣賞一篇優秀作文時,也要思考它的成功之處,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一
鄉下過年,總是莊重而熱烈。忙年雖沒有一個具體的儀式,但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因為在鄉親們心中,舊歷新年一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為了把年過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這個過程中,鄉親們主要是做一些過年的準備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边@是流行在廣大北方地區的一段忙年順口溜。在我的鄉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順序上卻已不甚嚴格。
其實進了臘月門兒,忙年就開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兒,才越顯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體現在購物上,而購物,又主要是體現在趕集上。
鄉下把臘月里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貨物一應俱全,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從清早趕到天黑。像一些干貨、大料、白酒、粉條、蠟燭香火、鍋碗瓢盆等易于存放的用品,鄉親們會早早備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兒價格會上漲。過去人們把年前最后一個年集稱作“窮漢集”、“懶漢集”,意思就是說有些人或窮或懶,只有挨到最后一天才不得不去置辦一點過年的東西。
你可別小看這趕年集,購物其實也很有講究。譬如說碗筷吧,不管家里缺不缺,人們也要象征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買個雙數。后來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來年家里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婦、生孩子;買個雙數是為了“好事成雙”;“筷子”寓意為“快快生子”……另外,高條香買幾把,大蠟燭買幾根,燒紙買幾刀,春聯買幾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規。
小年過后,忙年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過去的人們日子過得窮,多數家庭沒有冰箱,只有到了這時候,才開始備置一些雞鴨魚肉之類的年貨,買回來放在室外背陰處,利用隆冬季節的寒冷天氣存放著。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灑掃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辭舊歲,迎新年,掃屋子家家都要進行。鄉親們為圖過年吉利,過去連掃屋子也要找個“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著黃歷上來,指的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一天?,F在的人們已經不太顧忌這個,找個沒有風雪的晴好天氣,就把里里外外徹底打掃干凈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窗戶、大門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會更加光鮮靚麗。
與此同時,就是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就面食來講,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餑餑,二是年糕。餑餑是一種半球形的面食,家家戶戶都會用最好的面粉來做。由于餑餑是過年時的當家主食,所以人口多、親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個,這樣一來,整個正月里就不用再忙著做干糧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面和好之后,再在上面按幾顆紅棗,放在鍋里蒸熟即可。出鍋的年糕呈金黃色,幾顆紅棗點綴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須趁熱吃,吃在嘴里會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卻的年糕是沒法兒吃的,這與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來,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時候家里的男人們也沒閑著,他們常常被主婦們調派著殺雞宰魚,炸藕盒、炸雞塊、炸魚段、燉豬頭、煮豬蹄……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飄蕩著一股股香味。人們之所以要把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著準備好,就是想著在年后吃的時候方便一些。那時候親戚們已經開始互相串門兒,客人們來了后,因為手下有了幾個現成菜,也就不至于手忙腳亂了。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二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每家每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三
過年,當然瓜子糖之類的必不可少!我一上街,街上大多數人都在賣年貨。過年去過奶奶家,奶奶也在賣年貨。每天,我都吃膩了餃子和餃子。不過我手癢了就買了一些。
如果回家見客人,一定不能像過去那樣猖狂,但一定要做一個有禮貌的男孩子,端茶倒水。這些是舊習俗。
向窗外望去,有舞龍的和打鼓的。當然,我小的時候喜歡在龍下面跑來跑去。現在!但是我不能穿。也許人們說你在裝嫩。
奶奶也樂呵呵的邀請“龍”到她家,但前提是一定要打掃家里,放鞭炮問候她,送禮!修完之后,這條“龍”進了我們家的大門,一家人聚在一起,卻熱死了!
放鞭炮也是一種習俗。我和哥哥是鞭炮組的成員。我聽姥姥家的老人說,放鞭炮可以驅除一切邪氣,大家都會有一個快樂的一年。
新年意味著你將有一個新的面貌來面對老師和同學。會更有信心面對你的下一個故事。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四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們全家來到了龍潭公園廟會。廟會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廟門外小攤便吆喝起來,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滿懷的好心情,漫步走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的、瓷的、中國結、玉的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玲瓏剔透的玩意兒排放在貨柜上,整齊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我很快看見有各種各樣的中國結,它們漂亮,鮮紅的大結,在加上下面有一些紅色的穗,顯得更加漂亮。我馬上跑了過去。那里的老板細心的為我講中國結的來歷。
他告訴我: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裝飾品,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這種結;人們把它作為一種裝飾物品。到了清朝時期,人們開始給這種結命名,人們給它起名叫中國結,意思是: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余等。
中國結有許多特點:每個結從頭到尾有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他有吉祥圖案的事物搭配組合,就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參觀完精致的工藝品,便來到食品一條街,這里四處飄香,千里之外也能聞著香味。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
我很高興,這里有節日的氣氛,增添了無窮的樂趣,這里有它的獨特風韻。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五
每個地方都有年俗,我家鄉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掃除,年夜飯,守歲,貼對聯,放鞭炮,發利是。。。。。。
我最喜歡的年俗是收壓歲錢,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這個節目吧,嘿嘿。每到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輩們就會給我發紅包。我將每年收到的紅包攢下來,存到銀行,到現在已經比較可觀了。
過年時我們都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宣告了新年的到來。“爆聲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買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別好玩。
吃團年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會。不管平時工作/居住隔有多遠,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和親人聚在一起享受這快樂難得的團聚。
貼對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扒чT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還記得去年春節我家門上貼的對聯呢:
上聯:合家歡樂迎富貴。
下聯:滿門平安好運來。
橫批:萬事如意。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怎么樣,豐富多彩吧!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六
今年春節,我是在爺爺奶奶的家鄉——湖州南潯度過的,那里有許多好玩的年俗。
比如臘月要吃臘八粥;除夕要回老家過團圓夜;年夜飯中不可缺少的是大魚,但不能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初一禁食菜湯和甜粿,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菜,也不能煮,把前一天的飯菜蒸來吃,只能飲冰砂糖茶等等。
不過,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最好玩的就是做麥芽糖啦!
大人將小麥浸泡后發芽,芽切碎后與悶熟的糯米攪拌、發酵、轉化出汁液,濾出汁液煎熬成糊狀,這樣,我們小孩子就可以自己做麥芽糖吃了。我迫不及待地用三根木筷攪出一點,左手拿兩根,右手抽出其中的一根木筷,放在兩根中間,圍繞著來回作“8”字形轉圈,漸漸地,紅紅的、稠稠的麥芽糖變成銀白色了,就可以食用了。我饞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忍不住大大咬了一口,又香又甜,又粘又滑,不一會兒,在嘴里融化了,真好吃!
看著手上的麥芽糖,真舍不得吃,我用一根筷子一點點取著吃。
真希望每年都能做麥芽糖吃!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七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么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與年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與餅。年糕與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絲與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后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里還擺著一把帶葉子的紅蘿卜,問了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后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后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后的正月十七游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吧耢`”由小伙子用轎子抬著挨家挨戶依次巡游,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么習俗,來與我分享交流吧。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八
家鄉的春節是熱鬧的。
有拜年,有守歲,有放鞭炮。很多地方興除夕包餃子,我們這兒也有,而且我們這兒的除夕餃子宴更為好玩兒。
包餃子要等到晚上才開始。差不多6點鐘的時候,街上的燈都亮起來了,各家各戶都忙起來了。我家也不例外,爸爸忙著和面,媽媽準備餃子餡和煮餃子的鍋,我在旁邊看來看去,也想去幫忙。
媽媽先把紅白相間的肉餡,翠綠的小蔥,各種各樣的佐料,一起倒入盆里,讓所有的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又洗了幾枚硬幣放在桌子上,說一會兒要包在餃子里。如果過年吃到了帶著硬幣的餃子,一年都會一帆風順。
媽媽拿起一張又白又薄的餃子皮,在餃子皮中間放上一勺肉餡,又放上一枚小糖果,再把餃子皮完全對折起來,有外到內捏好,放在盤子上,猶如一條條小銀魚。我也迫不及待地包起來,可這肉餡和糖果不聽話,總要探出腦袋,餃子包得不成樣,我生氣地把糖果扔在地上。媽媽看見了,說:“??!你不能這樣做。要把糖果包在餃子里,吃在心里!”
我又重新包起來,這次包得有模有樣,我把邊捏得如紙一樣薄,才放到盤子中。爸爸看了看,笑著說:“這次包得不錯嘛,總算把甜甜蜜蜜包在餃子里了!”這引來一陣笑聲。
包完餃子后,媽媽開始煮餃子!一個個餃子翻著跟頭滾下了鍋,就像一個個白色的元寶在翻騰,香氣也隨之撲面而來。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喜悅。我想:這餃子里裝的不光是餡,還承載著我們的.幸福和甜蜜。
熱鬧的春節就這樣過去了。不過,餃子香噴噴的味道卻一直在我心里縈繞,好久才散去。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九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跟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歷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歷二十八的時候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于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余;發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后,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表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跟祝福帶給他們。
結尾: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么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跟跟“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跟跟美美,團團圓圓。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
在我的老家,臘月二十五有“掃塵土”之說。掃塵,有掃陳除舊之意,引申:“除舊迎新。”
小時候的房子是木檁、木梁、木椽子,土坯、土炕、土灶臺,一年四季燒柴草。冬天屋里放個大火盆,每天燒完火,要將火盆里放些鋸末子、高粱殼等燃燒值高的農副產品,將灶堂中的火扒在火盆里。這一天火盆里雖然煙熏火燎,但熱熱乎乎的。家鄉的火盆是一種純手工藝品,過年回老家,鄰居五姑給我講了火盆的制作過程:火盆是用家鄉特有的一種色彩鮮黃、特別粘的黃土泥扣制的。
那個年代由于家家都做,有的人家祖孫三代可能需要多個,加之黃土泥盆也不耐貯存,每年鄉親們都要做好多個。黃土泥只有北溝的一個泉子邊上有,采點泥巴也很不容易。常常都是男人去采。那兒的質量最好,但由于人們亂采亂挖,地表破壞嚴重,每一次采挖都得將泉水排出,泉水不怎么多,大約一百來桶,兩人用水桶也得一個多鐘頭能淘干,活是不重,但那個泉子的水特別的涼,站在里面一會就涼得受不了,這就給淘水帶來了難處,淘的沒有出的快。常常兩口子忙半天也不一定能挖到泥,即使是挖到了,也不一定是好的,黃泥越深層的質量越好,這就得誘導人們繼續挖,挖得越深水越大,挖夠一個盆的泥,得用一天的功夫,還累夠嗆。采回來的泥也不能立即做,得先將泥稀釋了,在干燥滲水性好的地方挖一個坑,坑的周圍要拍得十分光滑堅硬,將稀釋的黃泥用細籮過濾放坑內自然沉淀,排水好的地塊3天以后將沉淀物上中層的取出,放在一塊大一點的木板上反復揉搓,揉搓的時間越長越好。揉搓的時候感覺干,適當加水。揉得泥拿在手里捏什么能成什么,既能沾還不裂縫。
在這個兒有“打到的媳婦揉到的泥”之說,揉好的泥,粘而不沾,柔中有剛,泥揉好了,將一個瓦盆扣過來,放在農家吃飯的桌子上,盆的外面用報紙糊上,將揉好的'黃泥按3―4厘米的厚度,均勻地貼在盆的外面。涂均勻后用搟面杖或者是碗的側面不停地輾軋,輾軋得越光滑越好。有時候為了光滑,可蘸點清水。如此反復。將輾軋光滑的盆坯連同泥盆一起放陰涼處,讓其自然干燥,這期間發現有裂紋可用光滑的碗片蘸清水反復輾軋,直到滿意為至。大約得過一周,干透了,輕輕敲動幾下,就可以取下來了。有的家庭做的時候還要做個底,底大約5厘米左右,有底的看著更好看。
火盆可是個好東西,在外邊瘋累了,不論多冷,將火盆扒拉一下,露出紅通通的火,別說烤,看著心里都暖和?;鹋璨坏梢匀∨€是我們冬天吃零食的保證。餓了,燒幾個地瓜、土豆、豆包,爆點玉米花,一頓豐盛的零食就解決了。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火腿腸、方便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是在火盆的陪伴下長大的。
火盆是好東西,但也容易將室內弄得塵土飛揚。爆玉米,玉米一炸,火盆里灰會揚起老高。那時候都是土房,高粱秸稈的房頂,特別是有的高粱葉沒咔哧干凈,塔灰燈籠掛似掛在上邊,長長短短的像房檐的冰溜子,遇到風會刮得東搖西晃的。一旦落下來,落到哪兒,哪兒就是一片塵土。火盆能將墻皮熏染得起嘎巴,油黑油黑的,不多的幾件家具,一年也用不上幾回,常常落滿厚厚的灰塵,少許的幾張年畫上的人物也都模模糊糊。
這就是我的童年,不過,不論多厚的塵土,也逃不過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大掃除。在我家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父親早早就說:今個兒咱家掃屋子。一場地覆天翻的大清掃就要開始了。
父親是一家之主,家里的頂梁柱,通常家里搞衛生之類的小活是不過問的,甚至連看都不看,也許有時候會說:哪兒應該收拾一下了,但從不親自動手。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可就不同了,父親早早就換上平日干活的衣服,把屋內的大鏡子、被子、褥子等,早早搬到外面,如果酸菜缸、醬缸等太重的物件,實在搬不動就找東西苫好。墻上的年畫當然要小心地揭下來。那個時候父親比任何時候都溫柔,揭年畫的手有時候在顫抖,嘴里常念叨著:感謝畫中神仙、貴人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了一年,又要過年了,也要讓你們干凈干凈,換個位置了。父親會將揭下的年畫燒掉。那時候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會被父親的虔誠所感動,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從不多言多語。
一切收拾停當,父親找來一根能夠到房頂的木棍,上端綁上一把掃地笤帚,然后蒙上門簾什么的,只露出兩眼,進屋“唰唰”掃起來,先把塔灰沾掉,然后就把房頂、墻皮等地方掃個遍。屋里頓時塵土飛揚,嗆得人出不來氣,悶得慌,掃一會就要跑出來透透氣,等塵土落一會兒,再進去掃,如此反復進出幾次,三間屋才能掃完。
雖然那是一年最冷的日子,父親也會打開門窗,再一遍遍往地面灑水,塵土消失之后,也就到晌午了。由于敞著門窗,悶了一個冬天的屋里有一股特殊清新的氣味,讓人心曠神怡。塵土落完之后,才把搬出去的物件一件件放回原處,這個時候再看看屋里確實比原先干凈、亮堂多了。
在父親掃房子的時候,媽媽也不得閑。頭上蒙條毛巾,將炕席拉到院子里用棍子敲打,頓時滿院塵土飛揚。然后掃炕,睡了一年的土炕,炕席底下的塵土厚厚一層,能掃一簸箕。這些事做完,到了院里拍拍身上的土,滿面灰土,只有兩個眼睛眨巴著是干凈的。擤一把鼻涕竟出來兩根泥柱子。等灰塵落定,用抹布擦家具、灶具,把炕席拉回原來的位置,把被褥搭在院子里曬東西的鐵絲上拍打后,用掃炕笤帚清掃后再往回搬。之后,把窗戶上的舊窗紙撕掉,糊上一層新窗戶紙,為了透明,還要用少許蓖麻油將窗戶紙涂一下,再貼上預先剪好的窗花,四角是四個云子,中間是人物花鳥,把窗戶點綴得有了濃濃的年味。
那個時候,農村過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事,雖然條件差,沒有玻璃可擦,但還是想干干凈凈迎接新年,要把一年來家中積攢的塵土來個大掃除。然后不過初五就不讓掃地,放的鞭炮紙屑之類說是吉祥物、是錢財,若掃掉了就會犯窮。
2、做豆腐。
小時候過年,家家都要自己做豆腐,生產隊每口人分的幾斤大豆,平時都舍不得生豆芽,更談不上炒鹽豆。鹽豆下飯費時間,還能勾引起人們的食欲,吃得多,費糧。那個時候大豆只有兩樣用處:一是做大醬,大醬是過日子不能少的必備品,當時適齡青年介紹對象,往往先看這家有沒有咸菜、有沒有大醬,咸菜、大醬已經是農民家庭中生活富裕的標準之一。再一個就是過年做豆腐。家家戶戶都要做上20斤左右豆子的豆腐。
做20斤豆子的豆腐可是一件大事,年前年后一家人會有燉豆腐、涼拌豆腐、白菜燉豆腐、酸菜燉凍豆腐等無數種美味享受。在那個沒有市場、物資不豐富的年代,豆腐可是人們一個正月餐桌上的當家菜肴。
過年的時候,最忙的是生產隊的那盤石磨,一天24小時不停歇。管毛驢的飼養員大叔最有人氣,鄉親們都要同他套近乎,不圖別的,一旦排上用磨的順序,有一頭好用的毛驢也是一件幸事。
在我的記憶中,不是所有的毛驢都能拉磨。只有大肚子、小肚子兩頭最好用。進磨房,不用帶蒙眼,也能將石磨拉得“呼呼”響。其它的驢都不好用,一進磨房,不是拉屎就是撒尿,半天也拉不了一圈。
做豆腐,要先將黃豆泡軟,在石磨上磨,毛驢一圈又一圈地轉悠,要把驢眼蒙上,要不毛驢頭懵,究竟是不是這樣,沒有深究。反正它是不知疲倦地轉啊轉,石磨上掛著一個木鏟,轉一圈就將白白的豆漿刮進磨盤外圍兜著的木圈的一個方洞里,于是,小驢轉一圈就聽“啪”一下,豆漿流進桶里。
豆漿磨好,用開水沏一下,過籮。就是在大鍋上放兩條扁擔,扁擔上放一個箅簾子,箅簾子上兩人扯著一條比紗布要細得多的紡織品(豆腐包),將沏好的豆漿倒入,倆人盡全力擠壓,待豆腐包內漿全部被擠出之后,俗稱的過籮就結束了。過籮后,籮上是豆腐渣,是做肉丸子等的重要原料,有的農戶把它當作做大醬的補充原料?;j下的漿進入鍋里,煮沸,豆漿燒開后,掏進缸里,然后用勺子慢慢攪和。此時,可以拿個碗,喝碗熱熱的豆漿了。
豆漿溫度合適后,進入了做豆腐最關鍵的環節:點鹵水。這可是一個關鍵活,點少了湯湯水水豆腐嫩,拾不起來也不好吃;點多了出豆腐少,失去豆腐顫顫悠悠的質感,梆硬,俗稱點老了,豆腐做砸了。
點鹵水的時候,用一個豁口破碗盛鹵水,一只手一邊用勺子攪和,另一只端碗的手一歪,那些金黃色的鹵水就淅淅瀝瀝地摻進豆漿里,摻多少這要憑經驗、憑眼力。
鹵水點好,把豆漿缸蓋嚴。等上一支煙的時間,掀開蓋,會見豆漿凝成了砣。這就是豆腐腦。
把豆腐腦一瓢一瓢放到已經鋪好豆腐包的篩子里,然后蓋好,上面放上高粱秸的簾子,簾子上再壓一塊長石條。大約15分鐘,做豆腐的整個過程才算結束。
豆腐做成了,用刀左一刀、右一刀打好,放在蓋簾板上,或煎或凍,或熬菜拌食,好吃極了。
豆腐,家鄉的美食。家鄉關于豆腐的故事真不少。
說是一饞鬼去朋友家坐客,大白菜燉豆腐,饞鬼是只吃豆腐不吃白菜,嘴里說著:我就喜歡豆腐,豆腐是我的命。朋友只好將不多的豆腐向他碗里夾,饞鬼吃得是汗流浹背。過了會主人上來盤肉,饞鬼放下豆腐吃起了肉,主人好事地講:您不是說豆腐是你的命,有了肉,您怎么不吃豆腐了?饞鬼更實在,有了肉我就不要命了,于是,一盤肉都讓饞鬼吃了。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一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已接近尾聲,鞭炮聲依舊響遍了整個街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幸福的笑容。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了對聯、“福”字,再加上火紅的大燈籠,配上忽明忽暗的小彩燈,甚是熱鬧。
我們一家子齊動手,收拾好桌子,就準備開始包餃子啦!
媽媽把準備好的餃子皮、肉餡、水都端上桌子,我眼睛一尖,看到了放在桌旁的一枚硬幣,便問家家:“家家,那個硬幣是干嘛用的???”家家神神秘秘的.拿起那枚硬幣,又拿起一片餃子皮,用筷子夾了一坨肉餡放在餃子皮上,接著把那枚硬幣裹進肉餡,用餃子皮把它緊緊包起來。邊做邊和我說:“慧兒,這是北方人的年俗,把硬幣包進餃子里,誰要是吃到了這個包著硬幣的餃子,來年就會心想事成,健健康康的?!薄芭?,那萬一被卡到了呢?”我開玩笑的說道,全家人一聽又都笑了起來,“慧兒,大過年的,我們都是圖個吉利、圖個好彩頭,你怎么瞎開玩笑呢!”媽媽拍了拍我的頭,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快12點了,餃子也都煮好了,端上了桌子。我趁大家伙都還在看春晚的熱勁,偷偷拿著吸鐵石趴在桌子上,一盤餃子一盤餃子的試過去。突然,有一個餃子似乎動了一下,我又把吸鐵石再次貼近,它果然又動了一下,我再次確定了就是它了,沒錯!
我就把那盤餃子端到自己面前了,喊著大家伙快來吃餃子。我裝模作樣的夾了旁邊兩個餃子吃下去,再把這個早已選好的餃子夾到我嘴里,一口咬下去。“哇!我吃到了,是硬幣!是硬幣!”我大叫道。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說:“好啊,來年你要更努力學習啊,那樣好運才會一直眷顧著你的,寶寶!”我狠狠點了點頭,一家人其樂融融。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二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過年習俗是最珍貴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著濃郁的節日氣氛。下面我就帶您去看看吧!
一進入臘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用豬肉、羊肉、魚肉腌制臘味,它不但可作年貨,還可以儲存到明年夏天吃。大街上那些準備用于慶賀元宵的歌舞隊,早已開始彩排。
集市上大小門神、桃符、鐘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幡之類的.春節吉祥物各種各樣,數不勝數。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都把衛生打掃得干干凈凈,換門神、掛鐘馗、貼春牌、祭祀祖宗、張貼門神。孩子們也穿上新衣,帶著漂亮的虎頭帽,三三兩兩的聚在院子里燃放爆竹。宋朝的時候燃放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盆里點燃。
傳說山中的妖怪聽到了燃燒竹子“噼里啪啦”的響聲就會被嚇跑,不敢出來害人了。聽到爆竹聲家家飼養的雞鴨鵝狗也被嚇的東躲西藏,看著特別有趣。在熱鬧的爆竹聲中,大家盡享美食,飲屠蘇酒,一片歡聲笑語,熱鬧極了!
舊年的最后一天即將結束,人們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滿,各家都忙著訂桃符,祈福滅禍。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詩中寫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說到這里春節就過完了,大家是不是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呀,過了春節就是正月十五了,您要是還想了解的話下次我們繼續說吧!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三
空氣中洋溢著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江西贛州,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我對家鄉的春節卻并不陌生。
江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歷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初一,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為人們認為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著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里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說:“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十分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聲。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說的就是春節掃塵的習俗,每逢掃塵時,家家戶戶都要來一個從上到下,徹徹底底的大掃除,像;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餐具,拆洗被套窗簾,灑掃六宮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通明渠暗溝等,盡管這十分麻煩,也十分累人,但全家齊上陣使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換了氣分,除陳布新,來形容掃塵是在合適不過了,其實,它也是掃塵的涵義,它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因而,迎新的祈求。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這就是春節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守歲、除夕守歲指的是,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午夜飯后,點燈圍坐爐火旁閑聊或看春節聯歡晚會,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它盡管程序簡單,可卻有豐富多樣的寓意,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寓意,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今日守歲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的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這一傳統就是拜年的習俗。春節拜年的時候,當晚輩給長輩拜年后,長輩便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包給晚輩,順便嘮幾句,好好讀書,之類的祝福的話,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崇,只有得到壓歲錢的晚輩才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
過年的習俗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大家看了過年的習俗及其寓義后,一定對過年的習俗有新的認識,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過年的習俗早已超出了,做,的范圍這一切已不是一定會在過年期間才有。過年習俗之意不在事,而在于那份溫馨。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五
幸福的日子過得總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春節眨眼間就過去了,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嗎?那就和我一起重溫那美好的時光吧!
臘八,似乎就是春節的前奏曲,一到臘八,媽媽就會用大米、糯米、麥仁、小棗、豆子、小米、白蓮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臘八粥,喝了臘八粥,人們就會知道年就快要來到了。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家鄉是祭灶的日子。在這一天,大人們會拿著麻糖來到廚房的灶臺前祭祀灶王爺,據說這是請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祭祀過后,我們就會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到了除夕,年貨都準備得停停當當,家家戶戶的門上和窗上都貼上來紅紅的對聯和窗花。這一天會十分得熱鬧,早上爸爸和大伯拿著鞭炮、紙錢來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請”他們“回”到家里一同過年,而媽媽和大娘就會在家里熱火朝天地準備豐盛的午餐。午飯后,一家人熱熱鬧鬧圍在一起,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包著餃子。最有趣兒的是,媽媽還會在餃子里包入一枚硬幣,看誰能吃到這個硬幣,它寓意著吃到硬幣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氣多多。在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時候吃的午飯,餃子包好后,人們就會早早地把鞭炮掛在樹上,餃子一入鍋,就開始放鞭炮。這在我的老家這叫做搶福,誰家放鞭炮越早,誰家吃餃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誰家的福氣就越多。餃子煮熟后,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習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餃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畢后,把餃子重新放入鍋里煮一下,重新撈出后,全家人才圍在一起,一邊談論著一年中遇到的開心事,一邊品嘗這餃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飯,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愜意地吃著瓜子,其樂融融地等待著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夜除了比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覺,這叫做守歲。
新年終于來到了,正月初一,雖說新年,卻不如除夕的熱鬧。早上,人們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餃子。孩子們跟在大人的身后,來到長輩家磕頭拜年。在這一天,最開心的就要數我們小孩兒了,我們會收到很多的壓歲錢,拿著壓歲錢的我們,盡情地去購買鞭炮和零食。
眨眼間,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來了。早上,人們早早地涌上街頭,興高采烈地觀看著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賞花燈,看禮花。街道上,各個商店的門口都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每個招牌上都圍著五顏六色的彩燈,就連樹上都掛滿了一個個小彩燈,頭頂上紅色、黃色、紫色……的禮花一個連著一個在空中綻放,這樣的禮花,這樣的花燈連在一起,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呀!
怎么樣?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很有趣兒吧!明年的春節,歡迎你到我的家鄉來做客,感受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文檔為doc格式。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六
我們中國有許多年俗:祭灶、年夜飯、守歲、祭祀、拜年、壓歲錢、貼春聯、貼窗花……其中我喜歡的是貼窗花了。與其說喜歡貼窗花,不如說我喜歡的是窗花,就是剪紙。
在春節年俗中,貼窗花是不可少的一種。窗花是貼在窗戶玻璃上的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之一。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么限制。窗戶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武漢天地的新春廟會上。這里攤位上的事物琳瑯滿目:手工布老虎、制扇、風箏制作、漢繡制品……在廟會轉角一處,我被那一排排彩色的圖案吸引,仔細一瞧,原來是一張張彩色的剪紙??!憨態可掬的小豬、福氣滿滿的`大花籃、還有今年最火爆的小豬佩奇。往攤位里一看,攤位的主人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
老奶奶戴著一副眼鏡,右手拿著剪刀,左手轉動手中的紙,不知道在創作什么作品。只見她眉頭緊皺,眼睛透過鏡片專注地看著手中的紙,只見剪刀左一剪,右一剪,我看著好像是個桃子。接著老奶奶將紙換了一個方向,又繼續剪了起來。
我一直站在一旁看著,想看看老奶奶到底剪的是什么。不一會,一只調皮猴子吃桃的畫面出現在了我眼前。小猴的眼睛笑瞇瞇的,嘴巴微張,雙手捧著仙桃,好似準備飽餐一頓的樣子。
真是神奇,老奶奶將一張普通的紙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戳藬偽幌旅娴慕榻B,原來這位老奶奶叫駱清霞,是武漢有名的剪紙藝人。正是有了駱奶奶這樣的工匠藝人,我們的傳統文化才得以傳承,并不斷向前推進。
離開攤位后,一幅幅窗花像一個個充滿智慧的小故事,時刻提醒著我們做任何事要和工匠藝人一樣有一顆執著、專注的心。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七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一轉眼就到了2020年了。我的家鄉在仙居,仙居這個地方越來越美麗了。這里的人們都過著幸福。祥和。溫暖的日子。
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越來越多。春暖花開,許多小動物們都出來曬太陽,有的在厚厚的草地上跑來跑去,好像再玩捉迷藏的小游戲。有的在樹上玩耍,有的在采野花,采野果,你看它們多快樂??!
在山上有一條長長的小溪,那清澈的'水里有許多小魚。小蝦。還有那些小螃蟹。它們都在水里玩捉迷藏,好可愛??!夏天,我和小朋友經常來小溪玩耍,數溪里的小魚。小蝦。
我家鄉的房子和小鳥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漂亮了,每個村莊都有樹。草?;?。水。鳥。到處都能聽到鳥兒們在唱歌,到處都能聞到花香,鳥兒們嘰嘰喳喳,好像在跟我們人類說,跟我們一起唱吧!
我們出去逛街,不再怕沙子,灰塵被風吹進眼睛里,馬路干干凈凈,沒有半點垃圾。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不再有尾氣煙了,空氣變清新了,天空是瓦藍瓦藍的,晚上看到的星星越來越多,越來越亮。
年年風調雨順,農民伯伯們年年都是大豐收,不再怕害蟲,不再怕干燥,洪水,沙塵暴等等的自然災害。
我愛我的家鄉,我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個美麗的地方。我們要好好保護身邊的一木一草,保持優美的環境,我們人類就有好日子。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八
街道兩側掛起了紅火的燈籠和中國結,像一張張通知書,通知人們新年的到來。被年味裹著的縱橫交錯的街道上也一天比一天熱鬧。一切仿佛都在告訴人們——春節到了。我也沒閑著,參加了各種活動。
寫對聯。
春節已到,本應悠閑的我卻變得忙碌起來,因為要寫對聯。每年寫的對聯都是楷書,而今年,我決定挑戰一下新的高度——寫行書。喜慶的紅紙鋪在桌上,輕捷的毛筆握在手中,臉上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筆尖在紅宣紙上游走,正到峰回路轉之時,腕間聚力慢慢回轉,最是考驗基本功的時候,再稍提筆,瀟灑快速地一甩,干凈利落地出鋒??粗鴮懞玫?對聯,成就感如潮水般涌出。
放鞭炮。
大年三十,天還沒亮,各種各樣的鞭炮已經開始驕傲地站在小城的各處亮相。這也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環節——放鞭炮。我也和小伙伴們大包小包地拎著鞭炮,一路生風地沖出家門,出來放鞭炮。大多數孩子拿得都是很安全的小鞭炮,但也有淘氣的大孩子抱著一卷比自己臉都大三圈的掛鞭。大人們也像小孩似的,急切、興奮、激動,一個接一個地放著“重量級”的鞭炮,聲音、威力和樣子都比孩子們玩的要強得多。鞭炮聲一響起,年味似乎更濃了。
隨著十二點的鐘聲響起,舊的一年留在了上一頁,新的一頁翻開,讓我用努力和奮斗,在這新的一頁,新的一年,譜寫更加華麗的一章。
家鄉的年俗小學(熱門19篇)篇十九
說到年俗,大家總會想起放爆竹、賞花燈、祭灶神、貼對聯……我家可有一個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節團聚的情況下吃奶奶親手做的肉圓、魚圓和湯團。
每一年過春節,父親都需要帶我與媽媽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過春節便是要和親人團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飯的情況下,奶奶總是會端上兩小碗日期熱呼呼的湯,一碗是含有肉圓和魚圓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紅豆煮湯圓。為何每一年過春節吃團圓飯中總會有這兩條美餐呢?父親跟我說,“圓”意味著著“和和美美”,奶奶親自捏了這種圓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覺得奶奶最期待的最開心的毫無疑問便是過春節這種天了,大伙兒團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話,吃點家鄉小吃,尤其是她親手做的圓子。奶奶對大家的想念、掛念和善心就竭盡在這里一顆顆的圓子里,每一次吃著它,我也感覺尤其有異味。
說到年俗,大家總會想起放爆竹、賞花燈、祭灶神、貼對聯……我家可有一個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節團聚的情況下吃奶奶親手做的肉圓、魚圓和湯團。
每一年過春節,父親都需要帶我與媽媽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過春節便是要和親人團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飯的情況下,奶奶總是會端上兩小碗日期熱呼呼的.湯,一碗是含有肉圓和魚圓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紅豆煮湯圓。為何每一年過春節吃團圓飯中總會有這兩條美餐呢?父親跟我說,“圓”意味著著“和和美美”,奶奶親自捏了這種圓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覺得奶奶最期待的最開心的毫無疑問便是過春節這種天了,大伙兒團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話,吃點家鄉小吃,尤其是她親手做的圓子。奶奶對大家的想念、掛念和善心就竭盡在這里一顆顆的圓子里,每一次吃著它,我也感覺尤其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