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地震的頻繁發生提醒我們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防范措施。地震災害中,人們的互助和團結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現,以下是一些災后故事和感人瞬間。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一
1、慰藉死難者的同時,也讓新生一代了解那場災難,了解我們偉大的民族是如何戰勝苦難、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的。
2、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1、本文是如何體現報告文學的文體特點的?
2、地震留給人們的啟示和教訓。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聯系背景)。
日歷翻開到7月28日,時鐘倒轉回了31年前,歷史凝固在凌晨3時42分56秒,一場人類史上堪為最慘烈的地震災難降臨到中國人民頭上:短短的十幾秒,房屋倒塌,煙囪折斷,公路開裂,鐵路彎形,地面噴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們來不及反應就被埋在了瓦礫之下,一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被夷為一片廢墟。242419人喪生,36萬多人受重傷,70萬多人受輕傷,158886戶家庭解體,7821個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個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為截癱患者,25061人肢體殘廢,遺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個孤兒……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慘烈情景。
多媒體播放幾張有關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
以組為單位,研究幾個問題:
指導:報告文學一般分為三個種類:典型人物報告文學、重大事件報告文學和社會問題報告文學。本文屬于重大事件報告文學。重大事件報告文學,強調交待事件的.全過程及其重點,涉及社會生活面比較廣泛。它通過事件本身及作者對事件的態度來體現主題思想,事件貫穿全文,而人物刻劃則服從于事件展示。寫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對多個人物進行簡略的粗線條的描寫。往往要寫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點。寫作時一般都采用特寫鏡頭式的描寫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問題的過程中,把鏡頭對準一個又一個的人,寥寥數筆,白描勾勒。當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閃光點和人物性格的鮮明特征,要使人物語言生活化、個性化,再現人物語言。常常用一句話或一個動作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要寫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會環境,把人物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反映,發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會意義。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會群體在救災中的表現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說了。
2、“大戶”是怎樣形成的,又因何而解體?
指導:“大戶”是在災后自覺形成的,又因“當人們從廢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財產,那私有財產在他們各自的‘鋪位’前越堆越高的時候,那種休戚與共的感情上的維系開始解體了。充滿生命活力的是頑強的‘私有’觀念”而解體了。政論性是報告文學的靈魂,報告文學實際上是一種強有力的特殊宣傳工具,以明顯的社會作用為目的。作為時代產物的報告文學,強烈地體現時代精神,把具體事實放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當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具體表現為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性語言。當時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期的建設時期,提倡公有制觀念,反對私有制觀念。盡管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卻正體現了政論性是報告文學的靈魂的特點。
3、哪些地方運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運用了敘述中抒情的手法?
指導:(1)報告文學反映和推動現實的功能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讀者閱讀的目的是擴大認識。真實的事件和人物對讀者產生的親切感、參與感和沖擊力,是重視虛構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報告文學經常產生轟動效應,社會作用比較直捷的根源。因此報告文學在表達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為白描手法,即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例如:“鐵門伏臥在灰土中,崗樓碎成一堆亂石”,寥寥幾筆,災難的破壞力可想而知;“他們一個抓著一個的衣角,走在被曬得滾燙的路上”,短短幾句,盲人的執著與艱辛刻畫得淋漓盡致。
(2)融情于敘。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議論,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敘述之中,滲透到了素材的選擇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這支刺刀下的救險隊伍,沒有一刻停歇。囚犯們無言地苦干著……”等,能在讀者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
四、合作探究。
師生共同研究兩個問題。
1、地震給們們留下的極為深刻的啟示和教訓有哪些?
(震前預報、建筑物的防震設施、地震的應急準備、正確對待外援)。
2、怎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指導:21世紀的人類對于戰爭帶來的慘劇懷有深刻的記憶和高度的警覺,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紀念日,緬懷戰爭的死者,祈禱人類的和平。相形之下,人類對自然災害的高度警覺和理性的整體防御,還剛剛開始。我們應該重視能源、環保、防震搞災等自然問題。
五、小結。
大作家雨果曾說過:“回憶是力量之源”,今天,我們站在新世紀回望31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在憑吊死難者的同時,也讓新生一代的你們了解那場災難,了解我們偉大的民族是如何戰勝苦難、創造們人間奇跡的!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二
這是我第三次觀看《唐山大地震》,依舊被那些真摯而樸實的情感所感動,好幾次都忍不住落淚。
在這部電一影中,我學會了太多太多,學會了珍惜生命,學會了保護自己,更多的,感知了什么叫做母一愛一,什么是母親對我們刻骨銘心的一愛一。
那在地震瞬間的奮不顧身,那毅然決然的“都救”,那撕心裂肺的痛苦,那32年的承諾。即使地震讓父親失去了生命,即使最后的選擇是救弟弟,即使痛苦也無濟于事,即使女兒早已忘記那個卑微的承諾。
作為母親的你們,卻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了。或許你們什么也得不到,但這些決定都只是因為一愛一,因為那些印刻在骨里,銘記在心里的一愛一,因為身一體里流淌著同樣謙卑并且善良的血液。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打馬而過,曾經依偎在爸爸一媽一媽一懷中稚一嫩的我們,而今儼然亭亭玉立抑或玉樹臨風。他們曾經彎下腰來撫一摸一我們的頭頂,如今,我們卻與他們并肩看齊。
在這些不曾被我們留意到的時光碎片里,我們究竟記得多少笑靨,又記得多少他們的汗水與蒼老的痕跡。
那些一溫一柔如水的目光,那些孜孜不倦的教誨,我們記得多少,又珍惜了多少。
他們對我們的一愛一我們感知了多少,又回報了多少。只因為一句“救弟弟”而恨母親30多年,而不愿理解母親30多年,這30多年的時光又豈止自己一人煎熬,母親何嘗不是一樣在自責中度過這漫長的歲月。
--只有她一直在等。
終于,又一次災難讓她們重逢,這才釋懷了30多年的一愛一與恨。
她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十年數載,換來的只是我們的叛逆與自我,她無怨無悔,我們就能夠心安理得的辜負她的刻骨的一愛一么?那深刻進骨骼里的一愛一,多么謙卑又多么深沉,多么平凡卻又多么令人震撼!
請你們好好去一愛一她,用同樣的刻骨銘心去一愛一她。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三
影片的開頭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舊唐山的風景畫:繁忙的人群,密集的樓房,飛揚的標語,一切都顯得那么祥和。突然,天空中有成千上萬的蜻蜓慌慌張張地從遠處飛來,似乎要有什么災難即將來臨。
方大強是某工廠的工人,膝下有一對雙胞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達,妻子叫李元妮。在1976年晚,方登和方達為爭一個西紅柿而吵架,媽媽對方登說明天再給她買,方登才消氣,但是這一等卻等了三十二年。
1976年7月12日晚,方大強家,方登和和方達正在睡覺。方大強和李元妮在離家不遠的工地上。家里書桌上魚缸里的魚在不安地游來游去,越來越急躁,越來越急躁......工地里的工人們都要收工了,塔式吊車也已停止了工作......遠方的地平線,毫無預兆地,突然閃起了紫色的駭人地光,緊接著一場災難來臨......裂紋突然爬滿了房子,地面也變得起伏不平......方大強拉著李元妮跑,而方登和方達尚在屋內......刷著標語的墻在顫抖著,塔式吊車垮塌了下來,很多未能及時逃出的人們被急速落下的磚瓦無情地掩埋......方大強和李元妮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住的房子飛快地坍塌......23秒,地震將一座繁華的城市化為滿目瘡痍的廢墟,使上萬兒童失去了父母,上萬父母失去了孩子.....風平浪靜后,幸存的人們開始清理遇難者的遺體,并尋找幸存者。方大強在地震中被掩埋,在余震中喪生......李元妮悲痛欲絕地咒罵著上天,同時又意外地發現方登和方達依然存活,卻被同一塊水泥板壓住了,救一方的話水泥板就會向另一邊傾斜,從而致使另一方被壓死。于是李元妮面臨著是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痛苦抉擇。最后,從李元妮的口中無力地飄出了三個字:救弟弟。話輕飄飄地,仿佛是在喃喃自語......
數十年過去了,汶川大地震。缺了一條左臂的方達成為了一所公司的老總,并且娶了一位叫小河的妻子。方達曾多次勸母親搬到新居去住,可是母親怎么也不同意,因為她相信她丈夫和女兒的魂魄終有一天會回來看她的,怕他們找不到家。李元妮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失去了才知道什么叫失去。”汶川地震時,方達趕去救災,意外地碰到了唐山宋志永救災小分隊和他的姐姐——方登。
方登還活著。
方登在拉尸體的車上被雨澆醒了,后來被一解放軍家庭收養,后來搬到了加拿大的溫哥華。當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時,因為自己曾學過醫,趕去汶川幫忙救災,不想竟陰差陽錯地碰見了方達,并通過他與宋志勇的談話得知母親一直為此事內疚后,認出了方達,并與他回到了家中。方登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早已為她洗好的,泡在水盆中紅潤潤的西紅柿。“我沒有騙你。”母親說著,已是淚流滿面。這一家經過三十二年風雨后,終于重歸團聚。
唐山市政府為在地震中遇難的24萬同胞修建了罹念墻墻上刻著他們的名字籍以緬懷遇難同胞。
唐山大地震罹念墻前。一位華發老者對著罹念墻上兒子的名字喃喃自語:“過兩天我再來看你。”之后騎上自行車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宋守述65歲冶金礦山機械廠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親、妹妹和兒子兒子宋永杰年僅5歲。
《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可以使每一位觀看它的的觀眾為之動容。地震時驚險的場景,地震后失去親人的人們悲痛的神態,離別數十年后再次重逢的場面,都無不觸動著人們的心弦。同時,它又揭示了這樣一條哲理: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最有意義的現在。
此外,作為一個唐山人,這部電影也讓我感覺十分親切......陡電廠的煙囪,南湖公園,唐山百貨大樓,新華電影院,《讀者文摘》......以及那純正的唐山方言,都讓我產生很濃烈的親切感。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四
本文是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新聞的一些特點。教學時既是對前面的內容進行總結,也應該對本文的特色進行集會。所以教學時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多方位的描寫。
3、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理解作者對許多人類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貫注了作者強烈真摯的主義感情。
三、教學教程。
1、導入新課。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人類顯得脆弱與渺小;但是在災難面對人類又顯得堅強與偉大,這堅強是什么?這偉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走近《唐山大地震》。
2、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全文,你認為節選的三個小節中哪一小節對你最有感觸,或者哪一個細節你感受最深。
提問學生,說說對這個內容的理解,教學時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應該拋棄教師的預設。
然后轉入“研讀品味”階段。
3、研讀品味。
《看守所》一節“帶傷的軍人押著帶傷的囚犯,帶傷的囚犯又在廢墟上奮力搶救奄奄一息的普通人的生命:首先是那些看守所的干部,干部家屬;再往遠處去就是小街小巷里的群眾。囚犯們和所有在廢墟上的救險者一樣,手忙腳亂,焦灼萬端。他們似乎都已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他們和所有的救援者一樣,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受傷的孩子,扶出那些嚇呆了的老人。每當扒出遇難者的尸體,都忍不住發出輕輕的嘆息。豁出去了!他們拼盡全身力氣在撬,在搬,在扛。滿手是血痕,滿臉是汗水雨水和成的泥漿。當搬撬重物的時候,他們還喊起了高亢的號子。”
(小結: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份,安靜地站在警戒線內。在三人請求下,看守員批準了他們一同救人。在災場上,他們和其它普通人一樣,努力地救人。在囚犯們搶險時,他們和其它普通人一樣,手忙腳亂,焦灼萬急。他們已忘記了自己囚犯的身份,只是一心一意的去救人。他們甚至比普通人還要焦急。這就是人性,人心底最為善良的東西。這是作者的發現。)。
“直到黑夜降臨,唐山市公安局準備把犯人押解到外地去時,看守人員才發現少了三名囚犯。這三名囚犯在搶救完周圍的人之后,豁出命跑回家去搶救自己的父母姐妹了。其中兩名,在處理完家事之后又主動地到公安局自首,返回了看守所。還有一個正在他家的廢墟上忙碌,公安局的摩托車到了。”
(小結:沒有人逃走,在災難面前,這是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盲人居住區》一節:
“八月的驕陽下,盲人們的足跡布滿一座廢墟又一座廢墟。肩上,是那些從廢墟里扒出來的被砸斷、砸裂了的樂器,纏著繩子,貼著膠布,就像他們頭上、胳膊上還纏著的滲血的繃帶。他們穿著短褲、背心,有人甚至赤著腳。他們一個抓著一個的衣角,走在被曬得滾燙的路上。他們的臉上沒有悲傷和憂郁的痕跡,在這動蕩的大地上,他們顯得那么安靜,那么清醒……”
(小結:主要講述盲人資希圣。他是民政局螺絲廠的副廠長。由于受到正常人的歧視,所以他們只可以自力更生。大部份盲人也跟著資希圣,一個跟一個地在廢墟上忙碌著。其后,他們更在廢墟上到處演奏,為一些受傷的人帶來一點慰。在天降大災,人可不能垮掉。他們把宣傳隊恢復起來,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災!在災難面前就連盲人也可以成為救死扶傷的一員。)。
《“方舟”軼事》:當人們從廢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財產,那私有財產在他們各自的“鋪位”前越堆越高的時候,那種休戚與共的感情上的的維系開始解體了。充滿生命活力的是頑強的“私有”觀念。
“這是我家的!”
“你瞎了眼,這是我家的!”
“大戶”陷入了一片混亂。人們變得那樣陌生,那樣疏遠,為了一把鹽也會拌嘴,為了在地鋪上碰撞一下也會吵架。“我的”,“我家的”,這些詞語把“大戶”的氣氛分割得支離破碎。
“大戶”終于解體了。
(小結:由于地震把大家所擁有的失去,大家也一無所有,大部人均無家可歸,所以便成立了大戶制度。在初期的大戶里,大家均是沒有私心的,好像一家人一樣,人人平等。但是,地震并沒有帶走人心里最初的欲私。但當各人在自己的“家”里拾回自己的財物后,大戶的制度便開始瓦解了。這里作者是進一步挖掘了人性里的東西了,作者在最后引出了一個理論教師的說話:“巨大的自然災難,使人類進入原始共產主義狀態,這不是任何意義的進步,而是一種局部時間上的退化!”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理解)。
4、歸納升華。
上面列舉的內容(當然不只這些)都是屬于新聞的特寫。
新聞側記,又叫特寫,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場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橫斷面,用橫的寫法加以擴大描述和精雕細刻,并通過一個或若干個生動、感人的鏡頭,將所選取的橫斷面細致而形象地表現出來,讓讀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個細節,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說服人、教育人、感染人,這樣的通訊品種,從體裁上說就是特寫。
四、拓展延伸。
1、再找一些章節讀讀,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出人性的。
2、寫一段的特寫。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五
本文是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新聞的一些特點。教學時既是對前面的內容進行總結,也應該對本文的特色進行集會。所以教學時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1、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多方位的描寫。
3、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理解作者對許多人類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貫注了作者強烈真摯的主義感情。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人類顯得脆弱與渺小;但是在災難面對人類又顯得堅強與偉大,這堅強是什么?這偉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走近《唐山大地震》。
請同學們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全文,你認為節選的三個小節中哪一小節對你最有感觸,或者哪一個細節你感受最深。
提問學生,說說對這個內容的理解,教學時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應該拋棄教師的預設。
然后轉入“研讀品味”階段。
《看守所》一節“帶傷的軍人押著帶傷的囚犯,帶傷的囚犯又在廢墟上奮力搶救奄奄一息的普通人的生命:首先是那些看守所的干部,干部家屬;再往遠處去就是小街小巷里的群眾。囚犯們和所有在廢墟上的救險者一樣,手忙腳亂,焦灼萬端。他們似乎都已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他們和所有的救援者一樣,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受傷的孩子,扶出那些嚇呆了的老人。每當扒出遇難者的尸體,都忍不住發出輕輕的嘆息。豁出去了!他們拼盡全身力氣在撬,在搬,在扛。滿手是血痕,滿臉是汗水雨水和成的泥漿。當搬撬重物的時候,他們還喊起了高亢的號子。”
(小結: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份,安靜地站在警戒線內。在三人請求下,看守員批準了他們一同救人。在災場上,他們和其它普通人一樣,努力地救人。在囚犯們搶險時,他們和其它普通人一樣,手忙腳亂,焦灼萬急。他們已忘記了自己囚犯的身份,只是一心一意的去救人。他們甚至比普通人還要焦急。這就是人性,人心底最為善良的東西。這是作者的發現。)。
“直到黑夜降臨,唐山市公安局準備把犯人押解到外地去時,看守人員才發現少了三名囚犯。這三名囚犯在搶救完周圍的人之后,豁出命跑回家去搶救自己的父母姐妹了。其中兩名,在處理完家事之后又主動地到公安局自首,返回了看守所。還有一個正在他家的廢墟上忙碌,公安局的摩托車到了。”
(小結:沒有人逃走,在災難面前,這是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盲人居住區》一節:
“八月的驕陽下,盲人們的足跡布滿一座廢墟又一座廢墟。肩上,是那些從廢墟里扒出來的被砸斷、砸裂了的樂器,纏著繩子,貼著膠布,就像他們頭上、胳膊上還纏著的滲血的繃帶。他們穿著短褲、背心,有人甚至赤著腳。他們一個抓著一個的衣角,走在被曬得滾燙的路上。他們的臉上沒有悲傷和憂郁的痕跡,在這動蕩的大地上,他們顯得那么安靜,那么清醒……”
(小結:主要講述盲人資希圣。他是民政局螺絲廠的副廠長。由于受到正常人的歧視,所以他們只可以自力更生。大部份盲人也跟著資希圣,一個跟一個地在廢墟上忙碌著。其后,他們更在廢墟上到處演奏,為一些受傷的人帶來一點慰。在天降大災,人可不能垮掉。他們把宣傳隊恢復起來,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災!在災難面前就連盲人也可以成為救死扶傷的一員。)。
《“方舟”軼事》:當人們從廢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財產,那私有財產在他們各自的“鋪位”前越堆越高的時候,那種休戚與共的感情上的的維系開始解體了。充滿生命活力的是頑強的“私有”觀念。
“這是我家的!”
“你瞎了眼,這是我家的!”
“大戶”陷入了一片混亂。人們變得那樣陌生,那樣疏遠,為了一把鹽也會拌嘴,為了在地鋪上碰撞一下也會吵架。“我的”,“我家的”,這些詞語把"大戶"的氣氛分割得支離破碎。
“大戶”終于解體了。
(小結:由于地震把大家所擁有的失去,大家也一無所有,大部人均無家可歸,所以便成立了大戶制度。在初期的大戶里,大家均是沒有私心的,好像一家人一樣,人人平等。但是,地震并沒有帶走人心里最初的欲私。但當各人在自己的“家”里拾回自己的財物后,大戶的制度便開始瓦解了。這里作者是進一步挖掘了人性里的東西了,作者在最后引出了一個理論教師的說話:“巨大的自然災難,使人類進入原始共產主義狀態,這不是任何意義的進步,而是一種局部時間上的退化!”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理解)。
上面列舉的內容(當然不只這些)都是屬于新聞的特寫。
新聞側記,又叫特寫,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場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橫斷面,用橫的寫法加以擴大描述和精雕細刻,并通過一個或若干個生動、感人的鏡頭,將所選取的橫斷面細致而形象地表現出來,讓讀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個細節,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說服人、教育人、感染人,這樣的通訊品種,從體裁上說就是特寫。
1、再找一些章節讀讀,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出人性的。
2、寫一段的特寫。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六
以前一直很期待的片子,終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是了卻我的一個心愿。之前聽馮導說票房達到5億,就是一部大片。不得不承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無論是從場面,還是劇情都拿捏的非常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了都認為非常不錯的。影片不單單是災難片,更多的是災難面前的愛和希望。它讓人們知道——愛、寬恕和珍惜。
影片以普通的一家人生活為情節主線展開。恩愛的夫妻,漂亮機靈的孩子,姐姐護著弟弟,丈夫養活著妻兒,平淡但幸福的日子,就在7月28日這天,被一場地震毀滅了。
一群蜻蜓飛過,藍光壓城,23秒地震,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壓。在墻倒屋塌的呼號聲中,人真的如草芥般無奈,像被獵殺的獸,一個個倒下。
看到孩子被困在房間里,無助的喊著媽媽,我非常的感動。男主人公不由分說的把女人攔住了,自己沖到前頭救孩子,可惜沒有救出孩子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重擔壓到了女主人公身上。杠桿兩頭,是兩個孩子,只能撬一頭,救一個,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你救哪個?哪個都得救啊,不行,再不決定就都沒了,這個叫決定么?這叫挖心挖肝啊。救弟弟,聽到這三個字,埋在廢墟下的女兒哭了,恨、委屈、絕望,但偏偏沒死,于是再也不要認這個救弟弟舍棄自己的媽媽。
媽媽帶著缺了一只胳膊的兒子重新開始生活,懂事的兒子離了學校一樣成才。女兒被一對軍人夫婦領養,決口不提以前的事情。母親絕不再嫁,她說:誰能拿命來對我好?其實在這點上,她并不苦,一些人沒有在身邊,在心里活著足以,比一些人還活著,但在自己心里跟個死人無異的強。“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句話跟隨了元妮32年,心靈的創傷用什么都無法修補啊。
20xx年汶川地震,姐弟倆一同參與救援時候重逢,倆人一同回家看母親。
老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忘。這個當初地震之前給兒子吃而沒分給女兒的西紅柿,整整壓了母親32年。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淚如滂沱。
電影的最后,女兒終于寬恕了媽媽,一疊連聲的對不起背后,是兩個人32年的苦痛煎熬。
那母親對女兒的一跪、那晚到了32年的西紅柿、那墓碑前的天安門字樣的書包、那每年都和弟弟一樣的課本——母親的偉大,無法容盡。
從影片一開始,它來的就是那么強烈,那么震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豈能一個痛字了得。整個地震的描述,縮小到了一個家庭,這樣更能讓關觀眾體會到個中滋味。一個渺小的家庭,卻演繹著人生情感的百態。丈夫在危機關頭的冒死,母親對骨肉的割舍,對丈夫的感恩和忠貞,女兒對母親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軍人的博愛無私這種種微妙微翹的動人心弦的描述,給現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口。
正像海報上寫的一樣“23秒,32年”,是啊,僅僅因為那23秒所產生的巨變,確需要用32年的時間來撫平人心里的創傷。不過,最后,母女重逢又給人心里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同時,我也終于覺得——活著真好,這時徐帆在看完電影時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難忘。32年的雨雪風霜終于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當初他們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生活。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有愛的世界一定不會空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贊嘆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親情。劇里方達對女友說了一句話:“我媽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來,第二次是我在三歲時的了肺炎,大夫說沒救了,可是我媽堅持讓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酸澀,親情,這是一個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親情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才是你心靈永遠的港灣,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逝者已矣!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預知未來,唯有好好的珍惜現在。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也懂得了不僅僅只是悲傷和落淚,更多的是要看到希望。珍惜生命。如今的唐山是個繁華的都市,傷痕也許無法一下子從人們心中抹去,但我們希望重新建起心靈的家園。
在這個時代,我們又經歷了20xx年的汶川地震和20xx年的玉樹地震,自然的災害我們無法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堅強,名族需要用堅強來戰勝困難。我們哭過,我們痛過,我們絕望過,但我們都站起來了。讓我們以《唐山大地震》紀念罹難的同胞,同時我們正視痛苦,在未來的路上能走的更遠。讓每一天都綻放光彩,生命就有了意義。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七
看完《》,我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從臉頰劃過,一家人都哭了。此時此刻,我心里贊嘆著:《》震得并不是地面,而是人們的心!
“只能救一個。”這句看似普通的話讓元妮不知怎么辦,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救弟弟”無奈之下,元妮只好選擇兒子。這句簡簡單單的話刻在了姐姐王登的心里。王登后來被解放軍所救,但心靈受到了無比大的創傷,父親死了,母親為了弟弟放棄了她,她長大后不愿意去找自己的親生母親,她恨她的親生母親。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登不顧生命危險,跟隨醫療隊來到汶川,偶然聽見弟弟王達跟別人講述母親這三十二年怎么過的:原來母親一直住在老房子里,不肯搬離,她總是念叨著:“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我對不起你爸和你姐啊!”她跟弟弟王達回了家,才知道,弟弟每年上學要買書,母親都買了兩份。王登跪在了母親面前,“對……對不起!”王登哭得泣不成聲,她的親生母親也失聲痛哭起來,“32——32……年啊!”王登的母親說道。看到這是我早已淚流滿面,是呀,整整32年。我相信,王登的親生父親一定很高興,過了32年,王登恨了32年,她的母親懺悔了32年!母女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我心里想:她的母親當初也是迫不得已,一塊水泥板壓著兩孩子,翹著頭就壓到姐姐那,翹著頭就壓到弟弟那,手心手背都是肉,也是沒辦法呀!王登的感受我也明白,她恨她的母親,覺得母親偏愛弟弟。我覺得元妮是無奈的,當母親的有什么辦法?我覺得王登有些過分了點,再怎么樣,也是母親啊!再怎么樣,親人永遠是親人啊!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八
2010年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
唐山大地震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的一個傍晚,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導演馮小剛說,這部電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傳到觀眾的心靈深處,讓人反思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驗,是對人“心靈的拷問”。當看到預告片中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一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時,“母親”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淚:“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這種情感像噴泉一樣從我的身體里爆發出來,很久都難以釋懷。”“女兒”張靜初在看完預告片后也激動地流下淚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
對于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后人們如何釋懷并擺脫心靈的枷鎖。馮小剛透露,電影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里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九
也許1976年7月28日是無數中國人無法忘記的一天。
也許對于短短的23秒鐘也就是上帝對我們的考驗吧,深夜大地的一聲巨吼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沒有奪取我們堅定的性念,世界的萬物在那一刻間蘇醒,那挺拔的大樓慢慢彎下了腰,然而我們挺拔的戰士卻沒有停留下一分一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我曾經聽說過我老師的故事,就發生在當時地震他正趕上他當時是一位慈祥的母親,也可能是他偉大的母愛鼓勵他離開自己剛一歲半的女兒,這是多么堅決的決定,他離開了自己的孩子前往事發第一現場,也有可能是緣吧剛到那里就遇見了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在石板下面對于一天沒吃東西的他還說是無一最大的災難為了救那個女孩自己被壓在下面石板壓住了他可能當時不知道疼痛抱著他去了醫院最后他得了骨折為了得去更多時間他沒有管太多直到第二天晚上他倒下了為了保存生命他必須截肢就這樣他存活下來了。
也許上帝是太沒有人性了盡讓這樣母親陪伴這樣幾個月后看見離別多久的女兒,上帝最終使他平安了,當我看見《》時心中總有一些悲傷的氣息。
最終我們還是生活在這樣環境,天災是擊垮不了我們的,我們是堅強的。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十
今天,媽媽帶我觀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片子――《》。
輾轉間,32年過去了。2008年,我們國家發生汶川大地震,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姐弟兩人毅然選擇趕赴災區,挽救正在水深火熱里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倆意外重逢,而姐姐也理解了母親的苦心,原諒了母親,最終,一家人團圓……母女重逢給人心里帶來了莫大的安慰,活著真好。這是母親對親人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難忘。32年的雨雪風霜終于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當初他們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生活!
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十一
xx月xx日是正式播放的時間,我們坐車到南坪萬達廣場去看,我們買了票,走進電影院,我非常高興,因為這次是我第一次看電影,我們走進電影院的4號廳找到了自己的坐位,并坐下來,最先開始播了二十分鐘的廣告,聲音大得不得了,我的耳朵都快被震聾了,終于開始了,1976年7月28日3時,唐山市有非常多的蜻蜓在飛,到了晚上,唐山市的天空變成紫色了,整個唐山市在23秒內夷為廢墟,24萬人死亡,5000人變成殘疾人。有一塊水泥板壓住了一對龍鳳胎,男的叫方達,女的叫方登,因為一塊水泥板里面壓住了兩個人,如果敲開姐姐那邊就壓弟弟那邊,所以只能救一個,他們的媽媽說:"救弟弟。"于是弟弟被救了出來,姐姐被甩在了死人堆里,下起的大雨把她給淋醒了,她開始去找她的媽媽,可是還是沒找到,然后她遇到了兩位軍人,最后她被兩位軍人收養了。后來方達和方登在汶川相遇了。最后,他們(她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非常悲傷,也非常感人,里面的母親一直想到自己的罪過,一直感到心痛。三十二年的時間里面,她說了二十年,回家的路怎么走,這真讓人感動,這個媽媽真的很偉大。讓我們珍惜生命,珍惜我們的親人,珍惜我們的媽媽,好好生活每一天。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優質12篇)篇十二
對于一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更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后人們如何釋懷并擺脫心靈的枷鎖。
愈是時間的長久,愈能磨礪人的意志愈能看出愛的偉大,電影中的母親亦是這樣。
現在的我,想起我的母親,她是多么慈祥,多么善良。在我中學的時候我看過以篇文章:主人公小時候,總埋怨父母愛我太少,。總以為他們在外面就忘記了對他的關心。每過幾天,就只能在電話里傾訴,卻不知道他們為他付出多少。兩歲的時候,主人公的鼻子大出血,跑遍了烏魯木齊所有的大醫院,醫生的不愿接受像他一樣的病人,但是他的爸爸背他著,***媽陪著他連夜乘飛機回到杭州。他得救了,卻又讓父母新生了白發,卻又讓父母為他擔驚受怕。雖然我沒有和他一樣的經歷,但是我卻領悟了許多,就在看完這篇文章后,我寫了篇文章,竟然在全校評比,成為十佳作文。
《》感人至深,是一部反映了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也是一部呼喚親情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