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長成長篇一
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小到大,經過酸甜苦辣,默默地把我們磨練,使我們長成一個成熟、穩重的男子漢,能承擔責任的一個“大人”。
然而能被磨練成一個真正的“人”并不容易,有人在成長的時候就已經退出了,而這些已經退出的人,卻在抱怨世界不公平,還企圖騷擾“正在成長”的人,這些人便被我們認為成“壞人”。
別人的成長過程也許可以叫作酸甜苦辣了。有時是事事順心,有時卻是事事碰壁,有時被給予嘉獎,有時卻鞭在身上……情況不同,父母對待的態度也不同。可是我的成長卻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我自己有自己的主見,即使是這個主見不怎么好,但是它卻是我自立的一個“證明”。
一個人如果自立了,那么他(她)就已經長大了。不用依靠別人,不用父母照顧,不用別人的幫助,自立。就如一句話所說的那樣: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每一個“人”所都要經歷的。
成長成長篇二
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這勝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搖曳生姿,練就此態勢的不是風。沒有側立千尺的絕壁,好水難為瀑;沒有臨風飄舉的翠竹,勁風不生姿。同樣,沒有廣闊的空間、濃厚的興趣和美好的期望,人才便難以成長。
空間
心有多大,夢想的翅膀就能飛多高;空間多大,人才的成長就能有多廣。熱帶觀賞魚體形的大小取決于它生存空間的大小,人才的成長同樣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成長空間的大小無形之中影響著人才的成長。無邊的草原造就了蒙古民族寬廣的胸襟,茫茫的戈壁磨煉出成吉思汗的勃勃雄心。袁隆平將自己的研究生送往美國、澳洲攻讀博士,讓他們接觸更多的知識,適應更廣闊的空間,增長見識,提高能力。
給人才成長一個良好的的環境,讓他們在寬廣的空間自由飛翔。
興趣
興趣是人才成長不可或缺的先導,是人才成長的階梯。狼對周圍環境的興趣讓它們一次次發現食物,躲避危險,頑強生存;人才亦需要擁有對周圍事物的濃厚興趣,不斷探索,積極實踐。李時珍對醫學的興趣成就了偉大的《本草綱目》,貝多芬對音樂的興趣成就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達爾文對自然的興趣成就了劃時代的進化論,巨曉林對專業技術的興趣讓他從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知識型新型工人……太多太多人才的成長,都與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有著密切的關系。興趣,是成長途中的綠蔭,帶給我們希望與憧憬,引導我們走向成功與輝煌。
給人才成長一個興趣的平臺,讓他們挖掘出人生的光點。
期望
都說期望是人生獨一無二的畫筆,期望的存在讓人生的紙張倍顯輝煌。普普通通的學生,因為肩負老師的'期望,便勤奮進取,成績進步。人生在世,一路前行,期望則是路途中的加油站,送給人們無限的動力和支撐。因為感受到民族的期望,魯迅毅然拿起了拯救國人靈魂的筆桿;因為肩負著人民的期望,毛澤東勇敢挑起了民族解放的大旗;因為背負著國家的期望,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勇奪一個個的獎牌……他們的成長,與眾人的期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給人才成長一份期望的眼神,讓他們自己描繪美好的藍圖。
雄鷹直沖云霄需要翅膀的不停拍打,種子破土而出需要始終如一的鉆勁;人才成長亦需要三步曲的輕輕彈唱。奏響人才成長的三步曲,讓我們奮發向前,成長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成長成長篇三
時光如梭,一轉眼,我已從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小娃娃變成了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中學生。
在一年級,坐著一個什么都知道的我:“誰知道矮怎么寫?”“我知道!”我說著就寫了一個“矮”。老師溫和地請我坐下。我好納悶,老師為什么不表揚我呢?我是知道的呀!——在一年級,坐著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在二年級,坐著一個一問三不知的我:“周思穎,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不知道。”“那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不知道。”“那你回答一下書上的第三題。”“老師,我不會。”——在二年級,坐著一個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在三年級,坐著一個默默無聞的我:“同學們,誰來回答一下書上的第五題?”我剛想舉手,卻又地膽怯放下了。我怕,怕答錯被老師、同學笑話;怕自己答題時口吃;怕……直到老師報答案,我才知道自己做對了。——在三年級,坐著一個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我。
到了現在:預備年級,才坐著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我。
如夢如煙的往事中,我欣喜地發現自己也在成長,欣喜地發現成長不僅印在閃光的獎狀上,也深深淺淺地印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
成長成長篇四
;摘要本文從成長小說的起源、主題、形式與敘事特點論述了德國成長小說和英國成長小說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從社會、文化、哲學等視角分析了成長小說變異和發展的原因。進而闡明,成長小說的魅力不會減退,它已在自身成長的道路上邁向成熟。
關鍵詞:比較 英國成長小說 德國成長小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成長小說的概念源自德國,數百年的悠久傳統使其成為西方文學史中重要的小說形式。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標志著一個模式的確立,它對以后的小說發展產生了既深刻又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人把成長小說定義為是在該作品模式之下進行的創作。西方成長小說主要是以一個幼稚無知的主人公為敘事起點,展開論述他在成長歷程中所遭遇到的種種挫折和磨難,尤其是精神上的危機,最終得到思想和性格上的發展成熟,認識并確定自身在社會人生中的位置與作用。成長小說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發展,并彼此借鑒,后又傳至美國。下文將從成長小說的起源、主題和發展等方面探討英德成長小說的異同,以及對中國成長小說的意義。
一 起源
德國18世紀的狂飆運動受到英法啟蒙思想的影響,民族意識崛起,人們呼喚民族文學,想要在其中表達對德國統一和向現代化邁進的愿望。在這個時期,德國的教育家歌德、席勒和洪堡等大力提倡成長教育的理念。他們認為要拯救社會、改造社會只能通過對人們修養的改造、個性的改造來完成。德國自古重視教育,對人的改造只能通過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成長小說,也決定了它的主要特征。德國成長小說的鼻祖首推歌德,他的經典作品《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上部是威廉的學習時代,下部則是威廉的漫游時代,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這部作品帶有歌德自己的人生見解和經歷,歌德要向讀者表達的是:青年人要成長必須多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成熟,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英國文學中的成長主題的源頭比德國還早,但在當時沒有成長小說的一個背景,所以沒有被納為成長小說,但現在很多學者也將其當作成長小說來對待,如《魯濱遜漂流記》(1719),因此也有人把成長小說看作是流浪漢小說,這是英國成長小說的傳統。在它之前的《天路歷程》(1678)也有成長小說的印記。它既是宗教文學又屬于民間文學,還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傳奇文學。英國小說自古有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傳統,這是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興起對兒童社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啟蒙運動也大大影響了小說的創作。19世紀末隨著文壇大量成長小說的出現,這一小說形式逐漸傳到美國并在那里發展創新。
二 主題
人們關注成長,因此引發了對成長的思考和關于成長的文學創作。英國小說的現實主義傳統,決定了英國小說對個人成長體驗的普遍關注,并把它提升成為一個文學主題。芮渝萍認為“對個人成長體驗的普遍關注”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并從客體的角度來說明主體個人經歷的發展。與此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楊武能。楊武能認為,成長小說之所以是關于成長,就在于小說主人公“通過種種的迷誤而走上正途,認識并且實現人生和自我的價值”。這里,楊武能把成長小說的主題歸結為“實現人生和自我的價值”是與作品內容一致的。這也是與歐洲和德國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之后一個嶄新的時代完全相符的論斷。
《魯濱遜漂流記》(1719)描述的是一個現實中的普通人通過不斷地認識和思考來學習和成長的故事。主人公經常困惑、鹵莽,犯各種錯誤。他的錯誤往往促使他重新理解、不斷調整,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不斷進步。小說《湯姆·瓊斯》(1749)描述了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由此產生的人性特征。作者菲爾丁認為小說必須廣泛透視人性,深刻認識事物本質。
德國成長小說中的青年充滿了幻想和自由理念,他們躊躇滿志地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但卻與現實發生激烈沖突。他們的理想幻滅、沉淪或被社會異化了。而英國成長小說中強調的教育過程就是要學會與社會妥協和融合,青年要掌握有用的技能和實踐的能力,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因此小說中自強又有文化認同的青年形象被建構出來。這種經驗主義的教育觀是英國中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表現,它強調了對鄉紳子女的教育。
德國的成長小說大都是講富裕家庭的子弟出去接受社會教育然后成長的。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成長小說則大部分講的是貧寒子弟的成長經歷。19世紀另一位探討成長問題的重要作家狄更斯寫了三部堪稱經典的成長小說:《奧列弗·退斯特》(183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這三部小說都以社會下層的孤兒為主人公,通過他們的磨難和成長過程揭露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各種黑暗面以及富人和窮人生活狀況的巨大反差,也歌頌了中、下層人民勤勞、互助、樂觀的美德。
從傳統上看,成長小說討論的是男性主體,男主人公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利用女性,甚至在邁向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拋棄女性。女性成長小說對主人公只能是男性的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英國成長小說對女性成長的關注值得一提。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出現了幾個很有影響的作家,如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1813)、夏洛蒂·勃朗特(《簡·愛》,1847)、喬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在她們的作品中,女主角像男性一樣表達著她們獨立的思想,尋找著發揮才能的機會。但有的時候,尋找伴侶和她們的成長混在一起,她們一結婚就結束了其成長的歷程。德國成長小說中少有對女性成長問題的探討,現代德語文學作家普雷斯勒發表于1980年的《苦味巧克力》可以算作一部優秀的女性成長小說。
三 形式與敘事特點
從形式上看,德國文學中的成長小說類別之間的界限非常嚴格;但在英國文學中,類別的劃分卻很自由。成長小說在英國文學中的包容性更強。依照巴克利在他的《青春的季節》一書中的解釋,英國文學中的成長小說“從廣義上說,是青春小說或者是學徒小說的同義詞”,它包含的內容更廣。成長小說在英國文學中有著深厚的傳統,對德國成長小說的創作也有影響,如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臨摹了英國女性成長小說《帕美拉》(1740)的書信體形式。由此可見英德成長小說的相互借鑒。
從敘事來看,成長小說可以看作是一部編年史,也可以說是對主人公成長過程中主要事件的記錄。成長小說一般會按時間順序記錄主人公的成長狀況。主人公和命運、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矛盾都是成長小說記錄成熟過程的一部分。由于反映了真實生活的經歷,各種沖突對于成長小說來說都是可信的。同時由于成長小說集中描寫的是人物,情節和敘事相對于主要人物的活動來說是次要的。所以運用對話來傳遞故事是成長小說的又一特點,因為它能使讀者感到情景的真實可信。主人公通過和別人談話了解到的事情讀者也會知道,因而事情一發生讀者就會和主人公有同樣的見解。
成長小說一般想要表達的是:年青人必須接觸生活,在生活過程中逐漸長大成人。小說往往會以正面語調結尾,但也有一些成長小說會以主人公的死亡作為結尾,留下未被實踐的對生命的承諾。這些是成長小說的共同特征。但比較英德成長小說會發現德國成長小說的敘述往往有開放式的結尾,不對主人公的未來作預先安排,它只為主人公的成熟和未來生活做準備,但不會繼續描寫那種生活。如維廉·麥斯特發奮學習,但到頭來卻一無所成,只是證明了他沒有藝術才能。英國成長小說往往將結局處理成一個融合的結果。如代表英國中產鄉紳和城市資產階級的伊麗莎白改變了自己的尖刻和偏見,而達西也去掉了自己貴族的傲慢。通過學習雙方都修正了自己原來的特性,幸福地結合在一起,為成長的故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此外,英國的小說家一般重在描寫主人公與外在自我相沖突從而確立起他的個人身份。德國小說家則特別專注于刻畫主人公內心的斗爭。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可以看作是對有意義生活的一種追求,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用來表達社會價值和道德觀念的一種手段。德國成長小說具有一貫的宏大敘事傳統,從來都重視對重大題材的書寫和對重大命題的開掘。如現代小說《朗讀者》就秉承并超越了這一傳統,主人公米夏的成長心路歷程被由內而外的加以塑造。憑借這一人物形象,作者重新審視了那段漸行漸遠的歷史,反思人性,從而達到成長的目的。
四 發展
啟蒙運動前的德國成長小說重在人物內在道德的塑造,缺乏外在情節及對人物心理和社會生活的描寫。如《癡兒歷險記》通過一個癡呆兒童的眼光來揭露戰爭暴行以及人性的邪惡。它把士兵的殘暴行徑與基督教義相比,希望讀者思辨,實現了基督教義對人的內在塑造。這種文學傳統的基礎是德國哲學中的超驗說和唯意志論,即認為人是意識和認知的主體,人的所見所聞是被動的,知識的來源不是外部經驗而只能在內心尋求答案。這種哲學的思辨性深深地影響著早期的成長小說。啟蒙運動后的德國成長小說開始注重人物教育,從內在塑造轉向外在經驗,強調從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和人格完善,希望通過人物的社會化來消除人與社會的矛盾。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歌德把一個源于個人的體驗擴張到一個時代,一個年輕的生命最終走向社會,從天真走向成熟。《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主人公向往廣闊天地,為實現自我理想而不斷努力,最終走上了積極的人生道路。
19世紀是成長小說最流行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歐洲戰爭不斷,革命帶來了社會的革新。中產階級逐漸控制生產方式,他們想過一種穩定的生活,需要文學的指導和啟迪。而以展現中產階級標準著稱的成長小說滿足了這種需要。小說中的主人公常常由低層的工人階級成為受人尊敬的紳士。主人公通常認定穩定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而維多利亞時代后期,作家更傾向于現實主義。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標準被悲觀主義替代。
英國的成長小說到了20世紀產生了流變。在《人性的枷鎖》(1915)中,毛姆描寫了個人經歷挫折后對成長產生的一種懷疑,而那種解脫不了的枷鎖就是人內心的掙扎,毛姆將其比喻為魔鬼與天使之間的較量。小說主要通過主人公與四位女性的交往來體現主人公的內心斗爭和人性枷鎖下人的痛苦。喬伊斯《一位青年藝術家的肖像》(1916)也不同與經典的成長小說,它通過描寫主人公的藝術成長過程,討論了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社會的關系。小說大量地運用了內心獨白的手法,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風格的語言來表現人物成長各個時期的思想感情,主張超越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提出通過對生活細節進行加工,把讀者引入精神感悟的境界,進而產生豁然開朗的頓悟效果。喬伊斯的這些觀點對以后的英美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豐富了成長小說的創作。
五 結論
經典意義上的成長小說,有著特定的時代特色和特征,充滿了浪漫的理想色彩和人文主義的創作氣息。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矛盾的出現和小說理論的不斷發展,成長小說也以多種姿態呈現。除了女性成長小說、黑人成長小說、族裔成長小說、戰爭成長小說、科幻成長小說等分支外,經典成長小說審美的教育性被淡化了,現實的殘酷性被暴露出來。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成長小說也相應地具備了自我修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在自身成長的道路上一步步邁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 楊武能:《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逃避庸俗》,《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3] 大衛·莫那翰:《簡·奧斯丁和婦女地位問題》,朱虹選編:《奧斯丁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年版。
[5] 巴赫金:《教育小說及其在現實歷史中的意義》,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著作集: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簡介:董清,女,1977—,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工作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
相關熱詞搜索:;成長成長篇五
不經意間翻起的日記本,里邊竟有幾分樂趣,多樂樂不如眾樂樂,拿來與你們一起分享吧!
年月日,晴
天藍藍的,天白白的,如果將天比作成畫布,那云一定是綿軟可口的棉花糖,好想去咬一口。那年我七歲。簡簡單單的我那時好像真的是那樣以為的吧?但現在的我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回那樣的心境了吧?不如記著,曾經也有過天真。
年月日多云
悶悶的天氣,弄得我心情都不好了,不小心又和媽媽吵了,怎么辦?好想去道歉,去吧!才不喜歡和媽媽冷戰呢!那年我十歲。那時的我真的以為道歉就會得到媽媽的原諒,事實也是如此,但現在的我,好像連道歉的機會都沒有了,只因為昔人已不再,想到那時想要道歉又不好意思的場景,嘴角好似不小心張揚了,如此美好,自是要珍藏。
年月日,雨
難得的雨,難得的靜,身邊只剩下花與草,也是一種靜態美。懷著美好的心境去欣賞下自然景色,了解一下與眾不同的美!那年我十三歲。正值花季的我那時好似真的不懂什么煩惱與愁緒,只是以淡然的心態去面對,無一點目的,只是隨心而已。現在的我早已失去了那份淡然,做事也懂得三思而后行,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如此美景,不如懷念。
年月日,雪
成長成長篇六
——題記
蓬頭稚子
豆蔻年華
正在長大
因為成長,今天的我是幼稚的,明天就會慢慢成長;因為成長,今天的麥苗是鮮綠的,明天就會變成金黃;因為成長,今天的麥穗是成熟的,明天就進入了打麥場。
成長?成長!成長意味著什么?
成長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成長成長篇七
我們不再滿足于隨意的玩樂;我們不再迷信父母、老師絕對的權威;我們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再一味模仿;我們大膽地掙脫父母牽引的大手,登上高山極目遠眺,領略新的風景;我們有了自己的處事原則,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隱隱地感到了肩上的擔子、做人的壓力……是的,我們不再單純。當我們學會用懷疑、探究的目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也在不斷地改變自己,在風風雨雨中磨礪自己,獨立體味著與生活作斗爭的酸甜苦辣。
其實,在我們咀嚼痛苦的同時,我們的人生也就多了一份完美。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快樂,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陰霆蔽日,我們都應該微笑著去面對。
長大了便不再單純,這也不是錯誤。我并不后悔我所得到的,雖然我丟失了曾經擁有的美德,但只要我意識到了,便更懂得珍惜已有的,并努力去找回那失去的。我不會因此而抱怨自己的成長。如果說孩提時代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是天生的,單純的,當我們逐漸學會把自己與客觀外界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時,誰能說那不是一種美呢?是的,那是一種美,只要我們的心境始終清純如一。
成長成長篇八
我愛旅游,父母也從來沒有間斷讓我洞察這個世界。
——題記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我剛出生時,家里的條件并不是很好,加上交通的限制,“旅游”一詞還只是夢想。可那高大的荒山,狹隘的小屋并沒有阻擋我心靈旅行的步伐。那滿天星辰,輕柔風雨,路邊花草是我成長路上的第一站。我常常在奶奶的懷抱中仰望星空,在父親的陪伴下雨中散步。在爺爺的方言里傾聽遙遠首都的故事,了解九百六十萬中國大地上的民風民俗。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六歲,我第一次離開出生的山城,來到秀麗的峨眉山,背著背包,帶著干糧,我們向金頂進發,山腰突降的大雪令我們措手不及,卻又給我帶來奇異的雪景。我裸露的手托住輕柔的雪花,鞋底還流淌著冰涼的雪水。在齊頭并進,并肩前行之下,我們登上了金頂,看到了縈繞在山間的云霧。我沒有感覺,我的手,已冰如冰雪。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被千古文人傳頌的西湖,終于在我面前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三潭印月,斷橋殘雪的西湖奇景盡收眼底,隨著交通漸漸便利,廣闊的神州大地已經遍布我的足跡,我已聽過黃浦江的風浪,感受南京三十萬遇難同胞的悲凄。眺望錢塘江大潮的宏偉。我走過九曲黃河,暢游彩云之南,風景盡收,心智成長。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如今,當知曉中國千年歷史,了解祖國神奇文化的我走在每一寸土地上,拍照嬉鬧的同時有了對人生的思考,當國外戰亂不止,我在為生活在和平的祖國而驕傲。我向往雪域高原的冰封圣潔,向往古蜀四川的濃郁風情,我知道,人生的風景千千萬萬,世界的文化奇妙新穎。祖國的風景是十三億中國人共同的奉獻,是祖國成長的足跡。
后記
在今后的道路上,還會有源源不斷的風景,中國只是世界風景的一角,我只有不斷奮斗,才能欣賞更多的美景,踏遍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揚起風帆,面朝浩瀚碧海,手握船舵,心中春暖花開。
成長成長篇九
成長,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駛在波面上。有時風平浪靜,有時也會遇到洶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長之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也經歷著各種風波。對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樣樣都有。
現在,因為我長大了,正在變成大人,所以在家長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變得有意識,有膽量,有知識了。有時,他們東一句“你已經長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聽得我頭都疼了。現在的我無論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認好“羅盤針”,都必須要有原則在身,不能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對待,如果稍有差池,隨時都會招來暴風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生活是多么輕松,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身邊根本就沒什么煩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為一個小學生了,往日那個我已經蕩然無存了。我個子高了,上學時間長了,回家作業增了,學習科目多了,我的雙肩背起了更重的書包,心中的壓力也不斷加重。如果是小時候,我無論做錯什么事,沒有人會來責怪我,再加上還有父母為我當“向導”。可現在的我,長大了,懂事了,要適應獨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這與小時候那悠閑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漸漸地拉開了距離。
小時候,身為小孩子的我,雖然生活地會自在些,可是我卻處處受著長輩與他人的約束,走路時,有父母摻著;摔倒了,有父母扶著。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長大了后,我就變成大人了,與小時候不同了。就好比現在的我一樣,正在漸漸地成長著,我對凡事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
成長成長篇十
歲月匆匆逝去,然而心中對那未知世界的渴望卻更加強烈,我們不顧一切地尋找它,朝著心目中的方向前進。
(一)幻想也可以如此幸福
我們天真地玩著扮家家,想象自己就是當時最有名氣的公司老板。每天總是與有錢人打交道,跟著自己的人都是些學識淵博、精練能干的老手,我們的居住環境都是當下最豪華、最氣派、最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我們近乎忘我地玩著……。原來,把自己置身于所向往的世界是如此幸福。
(二)充實的現實
踏上載著時間的帆船前進,我們到了另一個世界--現實。我們驚異地發現這個世界和先前的那個世界截然不同。現實世界里有暴風驟雨肆虐,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壓力。它有一個原則:“如果你放棄了前進,那你就自生自滅吧;如果你不懈地奮斗,暴風雨過后,會見彩虹。”這時,我們才覺察到現實的殘酷,于是開始努力去做好它,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當你經歷了艱辛的付出而迎來收獲的季節時,你也會幸福地大笑:現實是多么的充實!
(三)幻想+現實=未來的成功
經歷了“兩個世界”的我們,身心產生巨大飛躍。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離心中的那個夢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我們要走完它就要充滿信心,要有足夠的勇氣。當我們在幻想的推動下走好每一步時,卻驀然發現未來已成功地掌握在我們手中。
回想我們成長中的一幕幕,是那么的幸福、快樂;有對未來的執著追求,有為成功的奮力拼搏。在時間這艘前進的帆船里,我們走出了生活的光彩,活出了我們的幸福。
追求,有為成功的奮力拼搏。在時間這艘前進的帆船里,我們走出了生活的光彩,活出了我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