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節說明文篇一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在這天用團聚和美食犒勞辛苦工作一年的自己。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洋溢著美食的香味。
在春節那天,每戶人家都是要吃糕的,糕諧音“高”,并且是蒸出來的,所以象征著蒸蒸日上。蒸糕是把面粉和水一起攪拌成不干不濕狀后,上籠先給它蒸個澡,約20多分鐘,有股甜甜的味道就會彌漫開來。
沒過一會兒,糕就從熱騰騰的籠里被爺爺小心翼翼地拎到了盤里,蒸完澡的它膚色由土黃變成了金黃。在吃糕前是要裁糕(就是揉成糕團)的,那樣蒸出來的糕才香糯可口。我的爺爺先將一盆“潰不成軍”的糕粒反復揉捏,將它合成一塊大糕。爺爺仿佛跟糕有仇似的,擼起袖子,手上抹了油,先摁了三下、又翻了個面、再壓一下,周而復始,嚇得那糕魂飛魄散,一下也不敢動。
經過一番較量后,一個橢圓形的大團子呈現在眼前,頓時變得有光澤,拿筷子戳一戳,它已經如橡皮泥那般富有彈性了。吃飯時用肉湯泡著糕,肉湯的肉味使原本無味的糕有了一層肉香,而糕也可以使肉湯不那么油膩,咬上一口,唇齒留香,可謂是兩全其美、絕佳之配。
吃年夜飯時,自然少不了餃子,把面團揉成面皮兒,拿事先已經準備好的韭菜雞蛋餡往上一撒、一掬、一捏,一個如銀元寶似的餃子就橫空出世了。剛出生的餃子白白嫩嫩的,和小娃娃一模一樣。等兄弟姐妹們都到齊了,就都調皮地吵著去游泳。于是,媽媽把它們放進了“游泳池”里,怕水太冷,還澆了油、點了火,餃子們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快活極了。等它們都玩夠了,媽媽就把它們撈出來,晾在盤子上,讓它們也享受享受日光浴。可是不一會兒它們就又閑不住了,想看看我們肚子里的異域風情,我們自然是讓它們如愿以償,還為它們介紹了幾位朋友——臘八蒜,和它們一起去觀光旅游。下肚的蒜和餃子在嘴里留下了一股十分清香而又微辣的味道,令我欲罷不能,大飽了口福。
春節,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頓飯菜、一次親朋好友的相聚、一聲聲過年好的問候……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對美好愿景不停努力,不停奮斗的象征,是我們炎黃子孫安居樂業、繁榮昌盛的見證。
春節說明文篇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粘高梁面、黃米面、江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素的有芥、韭、蒜、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長久、勤勞、向上的意思。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豆沙、什錦、芝麻、山楂白糖、花生,象征甜甜美美的幸福生活。此外湯圓還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一碗湯圓中國人吃了幾百上千年,吃到現在更是花樣繁多。市面上有紫色紫薯外皮的、有黃色玉米外皮的,還有雙色、三色湯圓。
湯圓本身就屬于精糧,再加上糯米和餡料的原因,很多人吃湯圓往往會感到不易消化,所以吃湯圓時更需要注意搭配。營養專家表示,湯圓的皮和餡都含有很高的熱量,其給人體提供的能量不亞于主食,所以在吃湯圓時應有所節制。正月十五吃元宵乃傳承已久的民風民俗,享受美味自然順理成章,但切不可過度食用,讓幸福的沖動損傷了我們身體的健康,只有擁有一個健康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春節說明文篇三
一提到西安,人們肯定都想起這座古城的魅力所在,經過了歷史千年的洗禮,她不但沒有毀滅,反而更加輝煌,繁華。在西安過春節,是人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在這,有很多有趣的民俗風情和好吃的、好玩的。
大年三十是春節的彩排。從那天起,人們會把年貨全買到手,新衣服代表新氣象;買吃的,是為了慶祝春節。在新年,西安人人都會吃兩樣東西,那就是臘肉和餃子。在這一天,每個人也都要洗一次澡,這種做法是為了重新開始,從新的起點開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人人都要吃餃子,放鞭炮,小孩們要給老人長輩拜年。在這一天,每家每戶至少要到凌晨兩點才睡覺,這一天算是新年中人們最興奮的一天。
大年初一這一天是新一年的開始。這一天,西安有個老規矩,就是不能干任何工作與學習的事情,要無憂無慮地度過這一天,而且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這一天晚上,男女老少要大聚會,所有親戚朋友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年初一是新年中最熱鬧的一天。
從大年初二開始一直到大年初五,人們都要在西安四處拜訪親戚朋友們,而且還要在家門口貼對聯,以代表吉祥。這幾天里,人們每時每刻都很高興,因為有些朋友們會到自家聚會。說到聚會,肯定要喝酒,陜西有一種名酒叫稠酒。此酒雖然度數不高,但美味無比,如同天上的玉液瓊漿 。
春節末期雖然沒有那么的熱鬧了,可是還有一個節日,那就是元宵節。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吃元宵,放煙花。這一天算是春節的最后一個樂章!
這就是古城西安的春節,大家現在是不是巴不得馬上去享受一次呢?
春節說明文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之一,是全國甚至全世界人普天同慶的日子,南樂雖是一個小縣,但也和全國農村、大城市一齊過。
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忙活起來,都在準備年貨、準備過年。到臘八節這一天,還要喝臘八粥呢!臘八粥含有許多干果、大米、豆類,它們好像在碗里集合隊伍呢呢!
臘九,媽媽和我到街上買年貨。我買了一些鞭炮、玩具、和春節應吃的東西,媽媽買了好多年畫、還有對聯和中國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和“大年”是兄弟。這一天除了要吃又黏又甜的芝麻糖、年糕,還要燒香祭祖。
過了二十三,街上“荒無人煙”,店鋪早就關門了——大家都要把過年的東西準備充足。多數店鋪正月初八開門,因為八的諧音是發,也就是希望“發發發”。
除夕非常熱鬧,到處是紅色。街上人人穿新衣,都在辭舊迎新,顯得很精神。家家都在貼對聯、貼年畫,屋子里煥然一新,鞭炮聲不見停的跡象。人們都回了老家。晚上,全家人圍在電視機旁,邊吃年夜飯、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團圓和睦的氣息充滿了整個大院子。在北方,人們都吃餃子,南樂人也不例外。除夕夜人人都不許睡覺,都要守歲,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大年初一的到來,預示著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初一的景象和除夕一點都不一樣,大街上還是找不著一個人,家家戶戶都在休息。如果在大年初一忙活,那就預示著這一年很忙。初一的早餐和除夕一樣——都是餃子,不過吃完餃子要向長輩磕頭,領紅包。下午我們就去了南樂倉頡陵逛廟會,那里人山人海,原來人去了倉頡陵。倉頡陵的小商小販到處可見,商品我都還沒見過呢!每年都會在這里買上兩三件東西。
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在這一天是一定要吃元宵的。街上全是賣燈籠的,燈籠各色各樣,漂亮極了!元宵真是個美好、快樂的日子。
正月十九是春節的“末日”,這一天,大人們都去上班、工作去了,學生們都去上學了。一切全都恢復了原樣。南樂雖是一個小縣,但風俗習慣卻永永遠遠的會“師傳身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