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與作者的觀點和情節進行對比和交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些引人深思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寫出更優秀的作品。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一
一個個鮮明的形象,用短短的寥寥幾字就凸顯出教育意義,這是《伊索寓言》的魅力,《伊索寓言》是一本好書,里面的所有故事都值得我們去讀,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考,一定會受益匪淺。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農夫與蛇伊索寓言讀后感1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讀過許多書,但唯有《伊索寓言》這本書讓我學到了、懂得了不少令人醒悟的道理。
《伊索寓言》主要通過了一個個簡短的小寓言來體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清意明,富有哲理。有對富人那貪婪自私自利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描述;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認可;對社會不平等的批評。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事,如何去做人。還教我們怎樣分辨是非好壞,怎樣變得開心,快樂,聰明。
如書中的《狐貍和鶴》這篇寓言,狐貍請鶴吃飯,但他并沒有真心準備什么飯菜來招待鶴吃飯,僅用豆子做了一碗湯,把湯裝在一個很平的盤子中,鶴沒喝一口湯,湯便從他嘴里中流出來,怎么也喝不到。到后來,鶴又請狐貍吃飯,他在長頸小口的瓶子中放進飯菜,鶴很容易地把頭頸伸進去,從容吃到了飯菜,而狐貍卻一口也嘗不到。這個故事就如我們生活中一樣,自己若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自己呢首先要去尊重別人,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同時,也告訴我們,對待那些不尊重別人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這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值得我們典藏的好書。
這次讀到一篇故事讓我感受頗深,名字叫做《做客的狗》,這篇故事的主要寫一只狗請另外一只狗參加他主人的宴會暗暗竊喜,最后卻被出事扔出窗外。那只狗興高采烈地跑起來,見到如此豐盛的宴席,他心里暗暗自喜地想到:“太好了,真想不到天底下還有這么多好吃的。今天讓我飽餐一頓,明天都不會餓肚子。”他暗暗竊喜,不停地搖著尾巴,十分信任地看著他的朋友。“興高采烈”“暗暗竊喜”描繪出狗赴宴后心情的愉悅,與下文的落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這只狗行為的愚蠢可笑。路上別的狗遇到他時,都問他:“朋友,赴宴怎么樣啊?”他回答道:“我喝得太多了,已經醉了,所以記不清回去的路了。”從一問一答中,我們可以看出狗的虛榮及不可救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利用他人的財物做人情的人不值得信任。不要靠饋贈去獲得朋友,我們需貢獻自己真摯的愛,才能贏得一個人的真心。朋友之間應該真誠相對,要敞開心扉,只有你發自內心的對待別人,別人才會真誠地對待你。
《農夫和鸛》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管我們本性如何,若與壞人交朋友,也會被別人誤以為是壞人。被網住的鸛竭力向農夫解釋它與鶴的不同,表現了他此時急于擺脫困境的心理。我們應該多叫朋友,但是我們也要學會判斷,多交品質好的,并且向他們學習,那些品質不好的也要少交一些。學會正確交友方式。
今天我為大家準備的是《伊索寓言》,它講了很多個故事,其中有我們最熟悉的《狐貍和葡萄》。這個故事結構是這樣的:先寫狐貍怎么樣了,再寫狐貍是怎么想的,最后寫它有沒有吃飽。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只狐貍,它整整餓了兩三天了,他想:”我必須得找點東西吃了,不然我就會被餓死。“但無論是天上的鳥,還有地上跑的小動物或者是水里游的魚都沒有找到。它又自言自語的說:”看來只能到附近的村子碰碰運氣了。“最后狐貍來到了一個葡萄園,看到了金銀剔透的葡萄,真是誘人。可是它怎么跳,都摘不到。最后他只能硬著頭皮說:”這些葡萄肯定沒有熟。“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人的能力不夠,便會說時機不成熟。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其實還有很多故事,那些故事我不想多說。
這本書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本書,這本書是古希臘伊索著作的,我覺得它最好看,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很好看的故事,大概有100個故事吧。剛才講的故事,我是百里挑一。其實后面有講牧羊犬的故事,有講不孝順的故事,有尊重與不尊重的故事,還有有智慧的故事。想來想去,我還是最喜歡上面我講的那個故事。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伊索寓言》,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因為寓言是個魔袋,袋子雖小,卻能從里面取出許多東西,懂得很多深入人心的大道理。
有一個故事給我印象最深,那就是《饑餓的狗》,幾只狗正餓著肚子,看見一條河里浸泡著一些獸皮。它們夠不著那些獸皮,于是互相商量,認為先喝干河水,這樣就可以夠著獸皮了。結果它們沒夠著獸皮,就都喝得脹破了肚皮。有些人也是這樣,他們為追求不可靠的利益而不辭辛勞,但還未等他們得到期望的東西,他們就力竭身亡了。
還有《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結果大家都知道,是烏龜贏了。因為不懈的努力,換取了勝利。而兔子驕傲、自大。低估了別人,總認為自己最厲害,其實有信心是好的,但不能過于自信,因為那不叫自信了,叫驕傲。
《伊索寓言》告訴我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啟示,它就像一塊護身符,帶在身邊,能告訴我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讓我不去做錯誤的、不對的事情。我非常非常喜歡這本書,有空請你們多看看這本書,相信你們會有所啟發的。
每次捧讀《伊索寓言》,都令我愛不釋手,產生許多的感想,即使合上書卷,當中透露出的哲理仍會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狼和小羊》這一則寓言中講的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種方法來和小羊狡辯。用狼的虛偽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龜兔賽跑》這一則寓言,結果是烏龜贏了。因為他在不懈地努力,所以迎來了最后的勝利。而兔子卻因驕傲、自大,白白喪失了大好的優勢,最終走向失敗。
《農夫和蛇》的故事告誡人們:壞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壞人過分的仁慈、意味著將要負出沉重的代價。
《狗和公雞與狐貍》教導人們:身處困境中,只要善于運用智慧,就可戰勝一切。
《伊索寓言》中大多是動物故事,描寫的都是對現實生活的評判、啟示和教訓。如揭露富人的貪婪與自私;鞭韃惡人殘忍與丑陋的本性;對勤勞創造財富予以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給以抨擊;對懦弱、懶惰進行諷刺;對勇敢、抗爭與進取進行贊美。《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情節生動,想象豐富,寓意深刻,淺顯的小故事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這就是《伊索寓言》深得少年兒童喜愛的重要原因。《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對生活和斗爭經驗的概括、濃縮、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先賢留給人類的一筆精神遺產。《伊索寓言》已成為少年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教材,是引導少年兒童樹立正確人生觀、積極向上的讀物。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二
天上飄著大朵大朵的雪花。
“救救我!”青蛇好不容易抬起頭,“救救我!”
“啊,蛇!”那人驚呼一聲,倒退了幾步。
“不用怕,我快要凍死了!”小青蛇看出那人是一個農夫,“請你救救我。”
農夫慢慢地走近小青蛇,用腳碰碰她:“你是要死了,都快凍成冰棍了。”
農夫邁過她,就要離去。小青蛇哀叫著:“難道你見死不救嗎?”
“救你?”農夫回過頭來,“小時候我爺爺給我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農夫和蛇》,我可不是那個愚蠢的農夫。”
“你不是一個愚蠢的農夫,可你是一個狠心的'農夫。你就忍心看著我凍死在冰天雪地里嗎?”小青蛇絕望地哭叫著。
農夫很有耐心地蹲下身子:“如果我把《農夫和蛇》的故事講給你聽,你就不會認為我是一個狠心的農夫了。”
于是,農夫講道:
“從前,有一個農夫在路上遇到一條快要凍死的蛇,農夫很可憐這條蛇,就把它撿起來,放進懷里。蛇在農夫嘏的懷里蘇醒過來,一口就把農夫咬死了。”
小青蛇的聲音已經很微弱了:“這么說,你是不肯救我了……”小青蛇失去了知覺。
農夫以為小青蛇死了,心想:我雖然沒有救她,但也不能讓她就這樣死在冰天雪地里。
農夫把小青蛇裝進一個布袋里,提著下了山,準備把她埋進土里。
回到茅屋里,農夫又冷又餓,他馬上到廚房里燒火做飯,順手把裝小青蛇的布袋袋g進了柴堆里,就柑巴這件事忘得一千二凈。
漫長的冬天終于過去了。
一聲春雷,把布袋里的小青蛇震醒了。她的身體開始變得柔軟,慢慢地滑動著。
“我怎么會在一個布袋里?”小青蛇的頭鉆出了布袋,“我記得我已經死了,死在冰天雪地里。”
小青蛇從柴堆上爬下來,爬到門口,她看見了農夫。
“原來是他救了我!”小青蛇朝他爬去。
農夫正倚在門上吹竹笛,猛地看見一條蛇徑直地朝他爬來,嚇得癱倒在地:“啊,蛇!蛇……”
小青蛇停止爬行,抬起了頭:“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你呀!”小青蛇說,“我在冰天雪地里快要凍死的時候,是你救了我,你把我裝在布袋里帶回了家……”
農夫想起來了,想起了他忘在柴堆里的布袋。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三
今年的寒假和以往的寒假都不一樣,每年放假后,都是媽媽看書我樂此不彼地玩著我的芭比娃娃。而今年的假期里,我卻依偎在媽媽的懷里,各自看著自己的書,看的入神了就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隨后相視一笑又各自看自己的書。
有一天,我和媽媽照常在家一起看著書,當我看到《農夫與蛇》里的‘農夫看見一條蛇凍僵了。他很可憐它,便拿起來放在懷里。那蛇受暖后恢復了本性,咬了恩人一口,使恩人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時說道: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惡報!’時,我抽泣起來,媽媽還以為我被故事里的主人公感動了,也沒理會我。不一會兒,我哭得泣不成聲,媽媽急壞了,忙問:“寶貝,怎么了?”我邊哭邊把書扔掉:“媽媽,我不要看書了,這書很壞,他為什么叫蛇咬死善良的農夫?”只聽媽媽噗哧一笑,摟著我說:“傻孩子,不是這書壞,也不是蛇壞。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對惡人縱然極度仁愛,他的本性也不會改變。”
媽媽看我滿臉疑惑,就耐心地給我講了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孩子,你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位陌生的漂亮阿姨走過來,給你吃糖果,你拿不拿?這下可輪到我笑媽媽了:“媽媽,你落伍了,當然不要了,我們老師都說過幾十遍了。”正待媽媽開口時,我忽然想起來:“哦!媽媽,我明白了,那個漂亮阿姨就是蛇,要咬我們的蛇。”說完我就撿起剛才被我扔掉的書,捧在胸口,輕輕地說:“書,是我冤枉你了,是你讓我明白了不要被像蛇一樣的壞人欺騙,要認清好人和壞人。”媽媽一聽欲言又止,微笑地摸了摸我的頭。我也回報了媽媽一個深深的擁抱。同時,我也要告訴小朋友們,你們也要分清惡與善哦!
媽媽,謝謝您!是您指引我走出誤區。書,謝謝您!是您指引我走上光明的道路。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四
今天我讀了《農夫和蛇》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農夫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見到了一條凍僵的蛇,就把他放在自己懷里救活了這條蛇,而這條蛇最后卻恩將仇報害死了農夫。
通過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事情一定要明辨是非,同情惡人就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今天,我讀了《農夫和蛇》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農民在田野里看見一條凍僵的毒蛇,農夫說:“真是個可憐的小家伙”。
他把蛇拿起來,小心地放在自己懷里。蛇慢慢的醒過來之后,卻狠狠地咬了農夫一口,農夫幾下就把蛇給打死了,但是蛇毒發作了,最后農夫死了。
從前,有一個農夫在冬天時看見一條蛇凍僵了。他很可憐它,便用自己的溫度把它救醒了,結果最后蛇卻反咬了農夫一口。
我從這個故事中學會了,面對敵人,我們要清楚敵人的本性,不能以同情心換來對自己的傷害。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五
今天我讀了《農夫和蛇》。
冬天,農夫發現一條蛇被凍僵了,農夫很可憐它,便拿起它來放在懷里,想用體溫溫暖它。蛇在農夫的懷里,漸漸蘇醒過來,可是沒想到它卻恩將仇報咬了恩人一口,使恩人受了致命的傷。
農夫臨死前說道:“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惡報”!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我們要分清善惡,在做好事的時候要懂得保護自己,而且對壞人不能過度仁愛,因為他們的本性可能不會改變。(吳軒語)。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六
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讀到了《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文中的農夫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條被凍的奄奄一息的蛇,農夫出于好心,救起了蛇,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蛇,蛇蘇醒后,趁農夫不備,呀了農夫一口,倉皇逃走。
這則寓言我看到了:恩將仇報的人將被世人永久的唾棄,做人應該懂得感恩,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別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不僅要播種感恩的種子,還要澆灌,使之發芽成長。
在一本美文雜志講述著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貧窮的男孩,為了開學的學費挨家挨戶的賣他的商品,他很餓,但他只有幾角錢,所以決定到下一家乞討一頓飯。到了下一家,他按下門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大方的女士,男孩突然間不知所措。他僅要了一杯水,那位女士覺得他一定餓壞了,就端給他一杯牛奶,男孩很文雅的喝下了牛奶,然后很紳士的問,我應該付多少錢呢?女士只是笑了笑,說不要錢,媽媽教導過我,不要接受一切為善良的付款。男孩說我從心底感激你。頓時,男孩充滿了力量。
多年后,那位女士的了很重的病,當地醫生都束手無策,只得把她轉到大城市的醫院,在那里,專家們集中會診研究她的病情,男孩也是其中一位,當他聽說她來自那個城市是,一種不安襲上心頭,他立即站起來,走向病房,從那一刻起,他給予她最好的照顧,并下定決心要救治好她。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努力,她的手術終于成功,男孩讓護士把最后的賬單遞給了女士,并在上寫了什么。當她接過帳單時,他很害怕,因為她確信,她將因此負債累累。看過賬單,賬單下的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為一杯牛奶的付款”她的眼睛濕潤了,淚水奪眶而出。
學會感恩,讓微風吹拂世界每個角落;學會感恩,讓繁星綴滿天際;學會感恩,讓愛填滿我們之間的縫隙。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七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叫農夫和蛇。
一位好心的農夫把一條凍僵的蛇給救活了,可是這條蛇卻恩將仇報,不但沒有報恩,還反過來咬了農夫一口。我覺得世界上有許多人像蛇,還有許多人像農夫。好多人像蛇一樣別人幫助了他,他不知道感恩,還忘恩負義。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它教育我要分清事物的發展,不能把好人當成壞人來看,也不能誣陷了好人。
比如說,在馬路上,有人在馬路上撞到了人,他就騎著車子走了,一位好心人來把他送到了醫院,等那人醒來時卻說是他撞到了自己,還要他賠償。那人怎么解釋他都不聽,就是要他賠償,他萬分無奈只好賠償他。
還有,下雨天一個小朋友走進了爛泥里,一不小心滑了一個跟頭,這時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走了過來,把他扶了起來,由于那個小朋友的身上都是爛泥他就把他帶到自己的家里,給他洗了個澡,然后他問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又打了一個電話給他媽媽,他媽媽來到他家卻說他拐騙小孩,說著,把他的孩子給帶走了。這令他很委屈。
像這些好人都是被人誤認為是身邊的壞人,他們跟農夫一樣都是好心沒好報,一定還要學會感恩,報答別人,有恩就要報。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八
大家都聽過農夫和蛇的故事吧?那個農夫和蛇,講的是農夫把蛇救了,而被蛇咬死的故事。我這個是說,農夫救了蛇,蛇報答農夫的事。想要具體知道這個故事,就和我一起走進我的童話世界吧。
在一個很偏僻的村子里,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兩個年過八旬的老人,還有一個六七歲的孫女。
一天,農夫見家里的柴要燒光了,就對老伴說:“老伴,你在家里照看孫女,我上山打柴去。”老伴說:“好吧,那你快去快回喲。”說完,農夫就動身了。
農夫走著走著,在半山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受了傷的小白蛇。見它可憐,就把它帶回了家,卻忘了打柴。回到家,他的老伴問:“你打的柴呢?”農夫恍然大悟:“哎呀!我把小蛇帶回來,忘記打柴了!”就在這時,小蛇醒了,用微弱的聲音問農夫:“救命恩人,你有什么麻煩嗎?”農夫好象聽見蛇在說話的樣子,回答道:“小蛇,你可以說話?我救你忘了打柴,難道你可以變出來嗎?”蛇信心十足地說:“當然。你看你們放柴的地方。”農夫一看放柴的地方,有一大堆柴,欣喜若狂。
從此以后,農夫帶著傷已經好了的蛇到處幫助窮人。小蛇見農夫心腸好,給農夫變了間比較好的房子。可農夫不住,把房子讓給了比他還窮的老人。小蛇一見,又給了農夫一百年的壽命。小蛇認為它這樣做,農夫就不可以把壽命給別人了。但出乎它的意料,農夫卻叫小蛇把壽命給他的孫女。小蛇無法拒絕,只好從了。
一年一年過去了,小蛇也長大了,農夫放它回自己的家鄉------森林中去了。
后來,農夫還是活到了九十九歲。也許,這還是小蛇多給的他的壽命吧?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九
農夫是一個好心人,把蛇救醒了;可蛇卻不知農夫的好心,咬死了農夫,這不是讓人非常氣憤嗎?有句話叫: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農夫就是呂洞賓,而蛇卻是狗。人家對你好,你卻對人家壞,這不就讓人惱上加惱嗎?不要,作為一個人,要知道報恩,人家對你好,你就要對人家好。雖然蛇是動物,但是所有的動物都會理解人的心。正如我看過一篇叫《農夫、鷹和蛇》這個故事一樣,它們知道報恩。
在生活中,我要學習農夫這種精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如果有壞人向我求助,我理都不會理。因為,我時時記住,幫助壞人,壞人很少報答;幫助好人,總會有一天來報恩。假如,我是農夫懷里的蘇醒的那只蛇,我第一時間就會想方設法幫助農夫,而不是一口就把農夫咬死。要是我是一個過路人見到農夫被蛇咬死后一定會飛快地打死那只可惡的蛇!
《農夫和蛇》讓我明白:人和人之間不要被人家幫了忙,反而還對他干一些壞事。這些人是讓人特別討厭!所以,我們要知恩圖報!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
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冬天,一個農夫穿著厚厚的棉衣,正從集市往家里趕。他碰到了一條蛇,他見蛇十分可憐,便把蛇救活了。可是蛇卻恩將仇報,把農夫咬死了。
農夫的兒子知道后,他悲痛欲絕,決心要把蛇大卸八塊。沒想到那蛇卻自投羅網,拖家帶口地把家安在了農夫家旁邊。農夫的兒子知道后,天天守在洞邊,希望有一天能抓住這條蛇。
一天,蛇從洞里出來找食物,它嘶嘶地爬到農夫地田里,被守在田邊地兒子發現,兒子立刻從身邊拿起斧子,使出渾身地勁向蛇砍去,或許是因為他砍得太快得緣故,并沒有砍中蛇的頭,只是砍斷了蛇的尾巴。
蛇拖著受傷的尾巴落荒而逃。
過了一段時間,農夫的兒子害怕蛇來報復他,以至于天天擔心,他終于受不了這種日夜都擔驚受怕的日子。他終于去找蛇求和。農夫的兒子把一些蛇最喜歡的食物放進蛇洞里,并對蛇說了許多好聽的話。農夫的兒子站在蛇洞口,等待著蛇的回音。
蛇慢慢悠悠地從蛇洞里爬出來,農夫的兒子在想:“沒想到我竟然要跟蛇求和,父親說過,對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我必須和蛇求和,我實在忍受不了這種生活了。”蛇發出惱怒的聲音說:“我們之間的仇恨是永遠不可能化解的了,因為我一發現你就想起我斷掉的尾巴,而你一發現我就想起你死去的父親。面對傷害過自己的人,誰也無法真正忘記對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一
有一則寓言,講農夫有一顆蘋果樹,多年不結果實,于是農夫決定砍掉。棲息在樹上的鳥兒和昆蟲們懇求他不要砍,他不為所動。砍了幾下之后,他發現了樹中隱藏的蜂窩,可帶來甘甜的蜂蜜,于是很欣喜的停止砍樹。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很多人做事只會考慮自身的利益,而很少為他人著想。一件事情,若是對自己有利,則會毫不猶豫;若只是對他人有好處,那么多半不會做。
這故事很短小,卻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其次,如果大多數人都習慣于從自身利益考慮,那么我們在和他們溝通,尤其是要說服他們時,就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看到“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不這樣做有什么壞處”,就會更加有效。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二
這本書里的故事我是跳著讀的,當看完農夫與蛇這個故事后爸爸問我道:“你是怎么認為的,如果你是那條蛇你怎么想的呢”
我是那條蛇?!
嗯……,我就想了我是那條蛇,冬天(可能來不及找到家門去冬眠)被凍暈了半死半活的,當迷迷糊糊有知覺了可以動了也有力氣了:那不是人嗎?哎呀我怎么落入人的手里,人是又聰明又厲害的高級動物,我們平常看到他們都是趕快跑的,跑不掉就會逮著賣掉或吃掉……。媽呀不敢往下想了,這時候我緊張的渾身直哆嗦不由自主朝著離我最近的人體咬上一口,并對自己說,快跑……!
《動物世界》里的蛇也讓人害怕,他們隱蔽,冷血和有毒,但他們也可憐,眼睛看不見,膽小謹慎,常常成其他動物或同類的美食。最近一集還看到說印度響尾蛇為了躲避人類的捕捉開始進化尾巴上的“搖鈴”了呢。
爸爸說善良農夫也是可憐的,冷血的動物你非要把它捂熱干嘛呢,最后農夫也后悔地說:我憐憫惡人,活該如此。
我想要是蛇和人有一樣的感情都好啊!
王子語。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三
《兩個農夫》這則寓言教會我怎樣對待舍與留。
有兩個農夫相約去街上尋找財物,其中一個比較聰明,另一個則比較愚笨。他們倆走著走著,發現一些羊毛,于是他們就捆了一些羊毛,又往前走,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于是聰明的農夫把羊毛換成了布匹,而愚笨的農夫卻想:為什么要把捆得好好的羊毛丟掉呢?他還是背著羊毛,一點布也沒拿。
之后,他們又依次看到了衣服和銀器,聰明的農夫又把布換成了衣服,把衣服換成了銀器。而笨農夫卻始終背著羊毛,雖然他也有一點心動。
最后,他們看到了一堆金子,聰明的農夫又換成了金子,而笨農夫仍舍不得他的羊毛。
快到家的時候,一場大雨把羊毛淋得透濕,笨農夫才把它扔掉,而聰明的農夫卻因為撿了許多金子,發了大財。
讀了這則寓言,我明白了:許多時候,我們只緊緊抓住自己原有的,不肯改變,不肯丟棄,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的。唯有敢舍去原有的,才有機會突破現狀,另創新機。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四
有兩個鄉下農夫,聽說在戰爭結束后,敵人從城里撤走時留下很多財物,于是農夫就想進城尋找財物。
這兩個農夫,一個比較聰明,一個比較愚笨。他們一起來到城里,發現被大火燒毀的街道旁還有一堆羊毛。聰明的農夫就說:
“這些羊毛拿回家去,有用得很呢!既可以織呢子,也可以做被子取暖……太好了!”
他們盡量收集,一直到再也拿不動了,才轉身回家。
他們走著走著,又看到許多布匹丟在路旁。聰明的農夫就把背上的羊毛扔掉,把布匹扛在肩上。愚笨的農夫,看他又扔又撿的,忙得很辛苦,就說:“何必把羊毛扔掉呢?都已經捆得好好的,又牢牢綁在背上了。”于是,他一匹布也沒有拿。
他們再往前走,又看見一些扔在街上的衣服。聰明的農夫說:“這些衣服正好省了我裁布的工夫!”于是又把布匹扔掉,拾起衣服搭在肩上。愚笨的.農夫還是說:“何必呢?都已經有羊毛了,而且捆得好好的,牢牢綁在背上了。”
他們繼續往前走,天色都快暗下來了。忽然看到路旁水溝里,泛著白色的光澤。聰明的農夫跑近一看,原來是銀制的餐具。他馬上把衣服扔了,盡可能地把銀器收拾好,準備帶走。愚笨的農夫雖然耐著性子,在一旁等著,但是心里很不以為然:
“銀餐具能當飯吃嗎?倒不如我撿的羊毛實在!何況都捆得好好的,牢牢綁在背上了。”
他們又往前走,希望能趕在天黑以前回到家里。但是,聰明的農夫腳步又放慢了下來,因為他又看見路上有黃澄澄的光芒閃爍著。
“咦?是金子!”聰明的農夫很驚喜,急忙把銀器扔下,拾起黃金。愚笨的農夫雖然也認為金子很值錢,卻不想去撿。
“我畢竟也背了這些羊毛走這么長的路了,還是帶回家吧。黃金沉甸甸的,拿著多累呀!”于是他又站在一旁等著。
然后,他們往家走。半路上下了大雨,把那些羊毛淋濕了。愚笨的農夫只好把全部的羊毛扔掉,就這么兩手空空地回家。聰明的農夫卻因為得到金子而成為富翁。
邊讀邊想:
問問你的孩子,為什么一個農夫成了富翁,一個農夫卻一無所獲?要讓孩子明白,做事既要認真一心一意,有時更需要做靈活的變通。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五
話說農夫被蛇咬傷之后,千方百計的治療,花光了家里的所有,最后,連自己僅有的兩間草房也賣掉了,終于排除了體內的毒液,把病治好了。
為了生計,農夫和老婆搬到了縣城去打工,他們租了間簡陋的破房子,白天,農夫夫婦都出去給人做鐘點工,晚上他們就在破房子里安身。一晃兩年過去了,農夫攢了一部分錢,準備再賺兩年錢,就可以回鄉下蓋房子了。
一天傍晚,天氣悶熱,一絲風也沒有。農夫剛給人刮完大白往家走,在路邊碰見一條被車碾得血肉模糊的蛇,已經奄奄一息了,一條小蛇在旁邊不停的哭喊著媽媽。農夫見狀,連忙蹲下身子,把受傷的蛇和小蛇一起裝進工具袋里,拎回了家。
回到家中,農夫的老婆見狀,氣不打一處來,罵農夫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農夫還是默默的給受傷的蛇上藥,包扎傷口,喂它們食物。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蛇的傷口還不見好轉,小蛇就罵罵咧咧的埋怨農夫,怎么不早點救它媽媽?農夫也不跟小蛇計較,依然每天下班就給受傷的蛇換藥,清洗傷口。為給傷蛇治療,農夫花了不少錢,每天還要聽老婆的埋怨和嘮叨。
就這樣,憨厚的農夫終于把受傷的蛇治療痊愈了,而傷蛇一直耿耿于懷農夫給它換藥時的粗魯動作,讓它疼痛難忍。小蛇非常討厭農夫的老婆講它們的壞話。
這一天,農夫下班回家,看見老婆躺在地上,臉色鐵青。原來是那兩條蛇為了讓農夫的老婆給他們做好吃的,農夫的老婆動作慢了些,就被小蛇給咬傷了。
農夫急忙上前攙扶起老婆,狠狠的瞪著兩條蛇,什么也沒說,匆匆忙忙的帶老婆去了醫院,此后,再也沒有回來。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六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家里很窮,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勞動,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也從未見過本鄉以外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
因為家里十分貧窮,這個農夫經常穿著亂麻編織的衣服,艱難地熬過嚴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農夫也因此而像田地里的禾苗一樣煥發了生機。
有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沒有一絲風。農夫在田地里干了半晌,覺得有些勞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曬太陽。暖融融的陽光照在農夫身上,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的溫暖和舒服,簡直像到了云里霧里一樣,他覺得曬太陽取暖簡直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暖和的高樓大廈、華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溫軟的絲棉袍子和貴重的狐皮大衣。
可憐的農夫回過頭對妻子說:“曬太陽的暖和,真是舒服極了,世上只怕還沒有什么人知道這種好處。我們如果把曬太陽取暖的舒服享受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一筆重賞。你看怎么樣?”
農夫的妻子覺得丈夫說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國君敬獻曬太陽的辦法。于是夫妻倆拋下田間的農活回家,打算去獻計領賞。可惜的是,這夫妻二人不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連出門進城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有些人被見識所局限,常常以為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別人也都會認為了不起,其實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都是盡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于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柜臺。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里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柜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后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里忘記帶來。于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yang)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后問他:“買鞋時為什么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的歸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馳而來的一行車馬,羊群因受驚嚇而四散。等車馬過后,那人把羊喚攏,急忙趕回家。他仔細清點以后發現丟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請楊子的童仆一起去尋羊。楊子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咳,才丟一只羊,何必興師動眾,派這么多的人去找?”鄰人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楊子覺得這話有理,沒有再往下說。他目送著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鄰人帶領大家先沿趕羊回家時經過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個人沿岔路去搜尋。沒過多久,他帶去的人被分派完畢,剩下那鄰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沒走多遠,前面又出現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為難。焦急中任選了一條前去的路徑。走著走著,只見前面又有岔路。那鄰人無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黃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尋羊人也說自己遇到過同樣的困難。
正在家吃晚飯的楊子忽聽見外面有嘈雜的說話聲,知道是找羊的人回來了。他走出門去問那鄰人:“找到羊了嗎?”鄰人答道:“跑丟了。”楊子說:“你帶了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還找不到呢?”鄰人說:“我知道大路邊有岔路,所以找羊時多帶了幾個人。可是沒想到岔路上還有岔路。在只剩一個人面對岔路的時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楊子聽了鄰人說的這番話,有些悶悶不樂。他眉頭緊鎖、臉色灰暗、一言不發。那一天大家再也沒有見到他露出一絲笑容。楊子的門徒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不解地問:“羊并不是什么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么呢?”楊子說:“我并不是惋惜丟了一只羊。我是從這件事聯想到探求真理也與這些歧路亡羊一樣,如果迷失了方向,也會無功而返啊。”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里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里。在那時候把這種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廟的人問道:“請告訴我,這是什么器皿呢?”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用來伴坐的器皿。”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里面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后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里。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里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裝滿水就傾覆翻倒的現象來說明驕傲自滿,往往向它的對立面——空虛轉化。從而告訴人們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凡驕傲自滿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七
冬天已經來臨了,河里結了一層厚厚的冰。
這天早晨,農夫外出辦事,冒著寒風出發了。從天朦朦亮一直走到中午,他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肚子咕嚕咕嚕直叫,他想我得找個地方歇一會兒。他在路邊坐了下來,從懷里掏出干糧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突然他在身邊的地上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
這條蛇耷拉著腦袋,就像死了一般。農夫心里想,這條蛇只是凍僵了,看樣子還能救活,他想著便把這條蛇拾起來放進自己的懷里。這時候他又想到蛇是會咬人的,如果他醒來之后咬我一口,我這條老命可就完了。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想到這兒農夫轉回身,又向那凍僵的蛇走過去。
這個好心的農夫,彎下腰將蛇拾起來貼著肉放進懷里,繼續趕路走了一陣子,農夫覺得那條蛇在懷里動了一動,他想,好啊!看來這蛇是能救活的。
農夫又走了好一陣子,那蛇猛的動了起來,接著就向農夫溫暖的胸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哎呀!農夫疼得捂住胸膛叫了起來,他將那該死的蛇一把摔在地上,掐住喉嚨把它弄死了。但是蛇毒已經進入了農夫的血液,很快就蔓延到了他的心臟。農夫只覺得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了,最后他倒在地上死了。
農夫和蛇的故事是告訴我們,對惡人可不能發善心,他們邪惡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憐惜了惡人,后患無窮啊!
寓言農夫與蛇讀后感(匯總18篇)篇十八
兩個農夫約好一起外出打獵,他們從來沒有打獵過,全憑手上的一把槍,兩個人來到森林,看到一只老虎,第一個農夫舉起槍,還沒等農夫開槍,老虎就撲了過來,兩個農夫向老虎求饒,老虎看在他們是第一次打獵的份上就饒了他們。
兩個農夫從森林回到村子里后,村民們都為他們的勇敢歡呼,想著它們能夠從森林里平安回來,一定是非常的厲害,因為森林里有非常兇惡的老虎。
面對人們的夸贊,兩個村民飄飄然了起來,第一個農夫說:“那只老虎膽子非常小,見到我們就跑了。”
第二個農夫說:“我還對著那只老虎開了一槍呢!唉!——只可惜被它跑掉了。”
村民們對兩個農夫的話深信不移,可是村民們奇怪的是,自打那次以后,兩個農夫再也沒有走進過森林,更是不提打獵的事,村民們非常奇怪這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