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愛畫畫的我篇一
秋天是一位神奇的畫師,將大地畫得五彩繽紛。她將紅色分給蘋果,又將香蕉變成黃色,卻把葡萄變成紫色。
看那紅彤彤的蘋果真像個紅撲撲的小臉蛋;再看那一串串的香蕉,像個月亮似得掛在樹上;那一顆顆葡萄活像一個在月光下閃耀的紫色珍珠;那一顆顆梨長得跟寶葫蘆一樣可愛,讓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
秋天不只是把顏色分給了果園,她還把顏色分給了田園里的稻谷。
她把金色分給了稻子。秋風一吹,稻子搖來搖去,放眼四周遠遠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秋天當然也不會忘記花草樹木。火紅的楓葉讓金色更加瑰麗,金黃的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樹下五彩繽紛的花兒和小草環繞著大樹形成一個美麗的花環戴在樹上。這勸秋天增添了一種顏色。
秋真是一位奇妙的畫師把五彩斑斕的顏色分給了大地,使大地變得五光十色
愛畫畫的我篇二
木簡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木簡”漢書文字后,又在查科爾帖發現西漢“木板墨畫”一枚,長17厘米,闊3厘米。一面畫《佩劍武士圖》;一面畫《拱手官吏圖》。 墨線鉤描,簡潔流暢,與居延金關發現的《人馬圖》風格相同。 1979年江蘇邗江胡場西漢墓出土“木板彩畫”二枚,一枚長47厘米,闊28厘米,《武士對談圖》;一枚長47厘米,闊44匣米,畫《墓主人生活圖》。人物肖像,形神兼備,色彩明快,筆法洗煉,“彩畫”與“墨畫”俱有簡潔流暢的特點。西漢木簡畫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美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印證。
竹木簡帛書的鑒定與辨偽
紙張問世以前,書寫文字的材料除去甲骨、青銅器(以及一些貨幣上的文字)、石刻、陶瓦器等以外,主要的便是竹木簡與帛書。
竹木簡是我國最早的書籍,在甲骨文、金文盛行的商周時代就應該有了。之所以說應該,是因為根據《尚書》所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并看到甲骨文中“冊”字明顯是以繩索編串起來的簡冊的緣故,商周兩代的史官職掌記事及管理典冊,故名曰“作冊”。只是在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當時的簡冊遺物。目前所發現的簡,主要是戰國至東漢末年(公元前五世紀末至公元二世紀)的遺物,自東漢以后,由于紙的逐步推廣,簡被取代,直至魏晉才基本絕跡,前后盛行達千余年。
戰國時代的簡,已出土的有湖南長沙五里牌、仰天湖、楊家灣,河南信陽長臺關,湖北江陵望山、藤店、天星觀及隨縣擂鼓墩等地的竹簡。秦簡有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的10種,包括《秦律十八種》、《語書》、《日書》等,內容很豐富。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秦墓中又發現了共計460支秦代竹簡,時代較睡虎地稍早。漢代的簡,較著名的有長沙馬王堆1號、3號兩墓出土的醫術內容的`竹木簡。另有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西漢墓出土的4942支竹簡,內容多為兵書,其中有久已亡佚的《孫臏兵法》;武威磨咀子、旱灘坡等東漢墓葬中發現竹木簡六百余支。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肅破城子舊居延漢簡出土遺址一帶,又新發現簡牘19000多支,系解放后出土簡牘最多的地區。晉簡發現很少,在吐魯番tam53號墓及南昌東湖區永外街m1號晉墓中有零星幾支。
竹木簡的發現較早,自漢武帝末年已有,這是從古文獻記載中得知的。據《漢書?藝文志》等書記載,武帝末年,魯共王破孔宅,得古文竹簡一批,這種文字當時人已不識。后經孔安國鑒定,知其中內容有《尚書》、《禮記》等數十種經典。但其中的《尚書》不久又亡佚了。至東晉,有個叫梅隕的把它獻了出來,據稱還附有孔安國作的傳。但經過后人考證,認為此書的古文部分(即按竹簡所作的釋文)和孔傳均系偽造,現已成定論,這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偽造竹簡事件。到了近代,外國人如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英籍人斯坦因(aurel stein)、俄國的柯斯洛夫、日本的桔瑞超和大谷光瑞等先后到我國西北邊陲掘取文物,獲得大量簡牘資料并據以研究、發表。1926年,北平中國學術協會與斯文赫定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赴蒙、甘、寧、新疆等地考察,于數年內得到大批簡牘。這些發掘調查活動目的明確,方法科學,故而從總的情況講,簡牘方面尚未有偽作發現。
再談帛書。帛書又稱紹書,是古代用墨書寫在絲帛上的典籍資料,若在絲帛上作畫9則稱帛畫。帛書起源可上溯至春秋時期,下限是南北朝,從那以后即被紙全面取代。從實物上看,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一件帛書,是1942(一說1934)年出土于長沙子彈庫的戰國楚帛書。這件國寶系盜掘出土,出土不久即落入曾在長沙雅禮中學任教的美國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一譯柯強)之手,后帶至美國,又幾度易手,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摹本。該帛書所出之墓葬于1973年得以發掘,證實確系楚墓,并又出土了兩幅迄今所見最早的帛畫。1973年年底,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經拼綴復原,計有28件)帛書,內容大部分是漢以后失傳已久的佚書,如《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帛書除少數幾件因研究之需而有摹本外,一般均為由科學發掘獲得的真品,在鑒定方面無大問題,似亦談不上專門去做辨偽一類的工作。
愛畫畫的我篇三
-全宋詩-陸游
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貓捕鼠
-全宋詩-羅大經
陋室偏遭黠鼠欺,貍奴雖小策勛奇。
扼喉莫訝無遺力,應記當年骨醉時。
蝶戀花【秦觀】
紫燕雙飛深院靜。簟枕紗廚,睡起嬌如病。一線碧煙縈藻井。小鬟茶進龍香餅。
掃除菱花看寶鏡。玉指纖纖,捻唾撩云鬢。閑折海榴過翠徑。雪貓戲撲風花影。
得貍奴
-全宋詩-陳郁
穿魚新聘一銜蟬,人說貍花量直錢。描寫山水畫的詩句
舊日畜來多不捕,于今得此始安眼。
牡丹影晨嬉成畫,薄荷香中醉欲顛。
倒是能知在從息,有聲堪恨復堪憐。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樹樹皆春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愛畫畫的我篇四
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洼隆,以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于毫厘間耳。
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其后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墨甚急,奮袂如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筆法中絕五十余年。
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得二孫本意。自黃居寀兄弟、李懷袞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永升輒嘻笑舍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頃刻而成。嘗與余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發為立。永升今老矣,畫亦難得,而世之識真者亦少。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黃州臨皋亭西齋戲書。
22.作者稱贊蒲永升畫中表現出來的神逸的“活水”,而貶斥董羽、戚文秀所畫毫無神韻的“死水”,闡明了 的藝術觀點。(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于毫厘間耳”這一句的大意是
24.下列與蒲永升等能畫出活水的原因,無關的一項是( )(2分)
a.隨物賦形 b.盡水之變 c.嗜酒放浪 d.性與畫會
25.有人說,本文雖屬畫評,卻能把人和物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請用文中例子加以說明。(3分)
26.本文敘議結合。蘇軾的《石鐘山記》類似寫法,請簡要說明。
22.重神韻而輕形似
23.形似的作品,只不過能讓人產生一些視覺上的錯覺,畫技比工匠的印版工藝高了一點。(但這種畫法呆板俗氣,其品格只能同工匠們的印板水紋紙來比較畫技的細微差別罷了)
24.c
25.同意。如“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一句將人物放浪的性格以“性與畫會”和“活水”之畫作結合。為我們展現飄逸靈動的畫作之際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物獨特放浪的性格特點。呼之欲出。(得1分)
同意。作者在評畫之余還描寫了人物形象,如蒲永異,作者先點出蒲永異嗜酒放浪的性格,再敘其作畫一事,遇到想畫的無論貴賤都一氣呵成,突出蒲永異的隨性不羈與對藝木的熱愛和較高的藝術造詣,人物形象生動而豐滿。(得分1分)
26.本文敘述了不同為畫者的畫作與特點,議論了不同畫作的真正價值,褒永舁等人,貶董羽之徒。《石鐘山記》同樣的寫法,亦是寫了不同人以及自己的經歷與言論,議論了酈元之簡,李渤之陋,闡述了要究事理,不臆斷的觀點,亦屬敘議結合。(得分2分)
[]:①蒲永升:成都人,宋代畫家,善畫水。 ②皺:曲折的紋路。 ③神逸:神韻十足。 ④孫知微:字太古,宋代畫家。 ⑤蒼黃:匆促,慌張。 ⑥黃居寀(cǎi):五代、宋初畫家。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之子。幼傳家學,善繪花竹禽鳥,精于勾勒,形象逼真,兼擅畫奇山石景。
古今畫家畫水多半都是用細小的紋路把水畫成平靜廣遠的樣子,那些畫得好的也不過是能畫出波浪起伏的樣子,以至使人用手摸畫時,有高低不平的感覺,便認為是畫得最好的了。但這種畫的品格,只不過在技法的工拙上和印板紙爭個優劣罷了。
唐代廣明年間,隱士孫位才在山水方面畫出了新的意境。他畫奔騰的流水、巨大的波浪和山石的曲折,隨著山石形態的變化賦予水不同的形狀,把水的種種變化都畫盡了,被人稱為“神逸”。后來的四川人黃筌、孫知微都學會了他的筆法。起初,知微打算在大慈寺壽寧院墻上畫四堵湖灘水石的壁畫,規劃、構思了一年,始終不肯下筆。有一天,他慌慌張張地跑進寺內,急急忙忙地索取筆墨,揮筆時衣袖擺動,如同風吹,一會兒就畫成了。畫面上的水有一股奔騰傾瀉、急促跳躍的勢頭,波濤洶涌,就像房屋要倒塌下來似的。知微死后,這種筆法中斷了五十多年。
近年成都人蒲永昇,喜歡飲酒,為人放縱不拘,性情與畫融合一道。他出來才學前人畫活水,掌握了二孫作畫的原意。即使是黃居窠兄弟、李懷袞一類人都趕不上他。王公富人有時憑著勢力要他作畫。蒲永升就嘻嘻哈哈取笑他們一番,扔下筆揚長而去;碰上他想作畫時,便不選擇要畫人地位的貴賤,頃刻間就畫好了。他曾給我臨摹壽寧院壁畫中的水,畫了二十四幅,每當夏天把它們掛在高堂里潔白的墻壁上,就感到冷風襲人,使人毛發豎立。永升如今老了,他的畫很難得到,而世上能鑒別出真畫的人也少。像從前董羽、近時常州人戚氏畫的水,世上的人你傳給我,我傳給你,當做寶貝。董、戚一類人畫的水,可以說是死水,不能和永昇畫的水相提并論。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戲寫于黃州臨皋亭西齋。
【】:我國繪畫理論的精髓,是“形似”與“神似”的完美結合。在這篇短小精粹的題畫文中,作者通過“死水”與“活水”的對比,形象地說明了“形似”與“神似”的結合,對繪畫創作實踐的重要指導意義。怎樣才能達到形神兼備、氣韻飛動的藝術境界呢?一要有“隨物賦形”——對自然形態的山水景物具有深刻的觀察和忠實的再現能力;二要能“性與畫會”——把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這樣就會有靈感的爆發,創作的沖動,用一種不可遏制的激情表現出山水景物的形狀和神理,取得情景合一、物我難分的最高藝術境界。作者還把繪畫創作與畫家的個性特征和品德修養聯系起來,說明繪畫藝術是畫家思想品格的自然外現,蒲永升筆下的“活水”具有一種逼人的凜凜生氣,正是因為他具有放浪不羈的性格和不畏權貴的節操。如果僅能摹寫出水的“平遠細皺”的表面形狀,而沒有畫家的思想品格在內,就只能是毫無生氣的一潭“死水”,印畫工匠的復制品,算不上什么藝術。蘇軾深知藝術的奧妙,這篇隨意揮灑的“戲書”,實在是一篇生動深刻的畫論。
[]:作者寫蒲永昇畫水,不去直接寫他如何作畫,而是間接寫其人品,寫其畫的感染力,寫其同時代的畫家或“皆不及”或“未可與永昇同年而語也”,借以反襯蒲永昇畫水畫得好,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愛畫畫的我篇五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歌曲吧,今天的戲曲、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等等同時涉及到文學和音樂的創作,作品的文詞部分仍稱作歌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歌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畫》的歌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詞:趙雷
曲:趙雷
編曲:衣睿
錄音:李悅
混音:李琰祥
吉他:牛子健
和聲:勝嶼
制作人:勝嶼
為寂寞的夜空畫上一個月亮
把我畫在那月亮的下面歌唱
為冷清的房子畫上一扇大窗
再畫上一張床
畫一個姑娘陪著我
再畫個花邊的被窩
畫上灶爐與柴火
我們一起生來一起活
畫一群鳥兒圍著我
再畫上綠嶺和青坡
畫上寧靜與祥和
雨點兒在稻田上飄落
畫上有你能用手觸到的彩虹
畫中有我決定不滅的星空
畫上彎曲無盡平坦的小路
盡頭的人家夢已入
畫上母親安詳的姿勢
還有橡皮能擦去的爭執
畫上四季都不愁的糧食
悠閑地人從沒心事
我沒有擦去爭吵的橡皮
只有一只畫著孤獨的'筆
那夜空的月也不再亮
只有個憂郁的孩子在唱
為寂寞的夜空畫上一個月亮
趙雷《畫》是趙雷制作第一張專輯《趙小雷》期間的創作,當時他因創作遇到瓶頸而倍感壓抑,歌詞起句“為寂寞的星空畫上一個月亮”,勾勒的就是創作這首歌的情景。“一次演出太晚了,就沒回家睡在了酒吧,凌晨三四點被裝修的電鉆聲吵醒,當時生活清貧,而且創作的精神壓力很大,滿腦子幻想,就這樣想出了這首歌”。《畫》中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趙雷向往的生活——田園生活。
趙雷這是到《中國好歌曲》到目前為止,我見到的最漂亮的一首歌詞,我沒有擦去爭吵的橡皮,只有一支畫著孤獨的筆,這真是神來之筆,太漂亮了,真的,你這個歌詞,我們借著電視播出,都應該推介出去,我跟你毫不客氣的講,這不單是這個節目,這是我一段時間以來,看到的最好的歌詞。
《畫》描述了四合院的生活圖景,一把木吉他配上悠揚的笛聲,旋律簡單卻分外動人,而歌詞更是令人叫絕,“我沒有擦去爭吵的橡皮,只有一支畫著孤獨的筆”,劉歡盛贊“這種象征手法,簡直是神來之筆”!歌詞有姑娘、遠方之類的詞匯,但卻并不僵化與那些標準的中國民謠詞匯里。更趣味、更生動的歌詞,顯得特別有畫面感,在看似胡思亂想的臆語中,不乏真誠與詩意。除了能夠讓人共鳴之外,還能夠提供一種十足的代入感。
愛畫畫的我篇六
在今天,我見證了一雙靈巧的手做成了一幅美麗的畫。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段沙畫視頻,是我們班紫彤畫的,叫《麥田》。
麥田上的小麥漸漸長大了,變得綠油油的,麥田一眼望過去像一塊調色板,綠色的小麥像是在調色板上的綠色,但這綠色是很難調出來的,這種綠是新鮮的綠。
旁邊又出現了一座房子,房子是石頭砌成的,房前有一個米缸,那米缸里放著成熟的小麥。
放完了,掌聲從小聲變成大聲。
愛畫畫的我篇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在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中,我花得時間最多、最喜歡的要算畫畫了,因為它能陶冶人的情操。
記得我剛人學不久,就參加了學校的美術小組。每星期二下午我都到美術老師那里去。老師總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畫畫,并啟發我畫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我的興趣越來越濃,畫畫也有了進步。
年初,爸爸給我帶回來一本年歷。我接過來一看,一下子被畫面上那張“奔馬圖”吸引住了。原來這是國畫大師徐悲鴻名作專輯年歷。我真是喜出望外,把年歷平鋪在床上,認真地翻閱起來。當我翻到第四張時,畫面上八匹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駿馬像要從畫里跳出來似的,簡直把我迷住了。這本年歷像一塊磁石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對馬有了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
凡是馬的畫面我都愛看。電視節目開始時,內蒙古草原萬馬奔騰的景象使我精神振奮;電影《陳毅出山》里,大黃馬放也不走、走又重歸的情景叫我感嘆馬的忠誠;沙場上,戰馬沖鋒陷陣,從不畏縮不前;賽馬場上,深溝壁壘,它一躍而過……我從愛看馬到愛畫馬了。在我的作業本上、書縫間,都畫滿了大大小小的馬。
等我畫完畫合上夾子的時候,發現爸爸也在看我畫畫,他手中的冰棍早已化成“冰棍水”,沒法吃了。
我愛畫畫,更愛畫馬。我愛馬的魁偉健美、質樸無華,更愛它的真摯和忠誠。把馬的形象和它的品質畫出來,是我的追求,也是我課余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