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編寫的大班教案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這里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優秀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模板17篇)篇一
孩提時代的端午節,盼著吃又香又甜又糯的粽子;學生時代的端午節,盼著能守在外婆身邊,享受學做粽子的樂趣;而今,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心底萌生了端午情節,也想到了其間深含的“粽”情“粽”意。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常種思想之“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凡此之句,在屈原的詩中俯拾皆是,提到香草達48次。一生孤芳自賞與潔身自愛的屈原以香草自喻,在其詩中用采集、種植、憐惜等詞抒發對香草的傾心,并把自然香草與人品美德緊密結合。我們黨員干部,也應當時常種好“香草”,凈化思想、提升境界。要常種“蘭”“蕙”“秋菊”,注重修身潔行,在做人、做事、為官中保持清雅高潔,以堅定的信念,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與活力。要常種“留夷”與“揭車”、“杜蘅”與“芳芷”,在為人處事中曉大義、顧大局,與同志共同推進工作開展。要常種“申椒”“菌桂”,鞭策自己不斷提升素質,做黨的賢良之士。黨員干部要以“香草”為學習追求的榜樣,爭做干凈、忠誠的共產黨員。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常掛祛“邪”之艾蒲。艾草能驅蚊蟲,菖蒲形似利劍、能驅邪除疫。每逢端午節,人們在大門前高懸艾草、菖蒲,祈求驅邪避害、家人健康。我們黨員干部也應該常掛艾草、菖蒲,呵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要近君子、遠小人,自覺提高思想意識,不斷筑牢思想防線,防微杜漸,弘揚公道正派、清政廉潔、求真務實的黨的優良作風和精神。要筑牢防護網,堅決反對網絡上、生活中的不良風氣,堅決抵制低俗媚俗之風,營造清新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社會風氣。要筑好防護墻,主動抵制圈子文化,堅決抵制政治掮客、無良奸商投機鉆營,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切實做到廉潔自律,不為地位所惑、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絆,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定期飲好“雄黃”酒。雄黃酒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以保身體康健。我們黨員干部,不妨定期飲飲“雄黃”酒,排解體內之“毒”。要充分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常常審視自己,在思想上是否有偏差,在行動上是否有越矩,糾偏查錯、以正自身,始終保持在忠誠于黨、忠誠于核心、忠誠于事業的大道上馳行。要始終保持自重自省的優良品格,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對待個人得失,不計名利,不圖虛名,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干干凈凈的共產黨員。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在緬懷愛國詩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拍拍身上的灰塵,整理行裝,一路清香伴明月,斗志昂揚地走在建設美麗祖國的大道上。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模板17篇)篇二
【活動準備】: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準備材料。
【活動流程】。
活動過程。
(一)走進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飄香,你們是否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合:“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隊會現在開始!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擔憂國家興衰,憤而抱石頭投汨羅江自盡,而感動天下百姓,百姓為怕魚兒吃掉屈原尸體。于是用竹葉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生講《曹娥救父的故事》、黃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線、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等。)。
主b:那你們知道在我們安慶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
(吃粽子、吃咸鴨蛋、劃龍舟、懸艾葉菖蒲、吃綠豆糕、撮五彩線等。)。
主b:那大家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賽龍舟)。
主b:誰能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
(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主a: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那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屈原跳江后,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主b: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端午節哪些習俗的由來呢?(生結合屈原和黃巢的故事談喝雄黃酒、懸艾草的由來)。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
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3、端午賽詩會。
主a:我們知道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稱作“詩人節”。現在誰來朗誦一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生可以選擇其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
(1)七律《端午》(老舍)。
(2)《浣溪沙》(宋·蘇軾)。
(3)《端午》(文秀)。
(4)《漁家傲》(宋·歐陽修)。
……。
主b: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4、端午習俗小游戲。
主a:今天,我們的許多活動也與端午節密切相連,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三角四棱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請問是什么呢?(謎底:粽子)。
(1)包粽子比賽。
主a:下面我們就來個包粽子比賽,怎么樣?
(主持人講規則: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準備好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小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線比賽。
主b:接下來我們進行撮五彩線比賽。
(規則:每組兩人合作,把各自準備好的五彩線拿出來,待主持人喊“開始”,自己動手開始撮,看哪個小組合作的最好。)。
(三)描畫端午。
主a: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班的同學們都辦了手抄報,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手抄報,并評選出優秀的手抄報。
(分小組展示手抄報)。
合: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主b:“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隊會到此結束。現在請輔導員老師講話。
輔導員講話:看了剛才的主題班隊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們記住了屈原,記住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我把屈原的這句話送給同學們,希望你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1.走進端午主題班會教案。
2.走進端午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3.以端午節為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4.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5.初中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6.“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7.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8.小學三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
9.端午節主題班會方案。
10.粽葉飄香話端午小學生主題班會教案。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模板17篇)篇三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主題。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粽子香袋。
目標: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很多家長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參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教學反思。
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并學習。 猜你喜歡 網友關注 本周熱點 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