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還需要充分的思考和深度的思維。優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作者的獨特思維和敏銳觀察力,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我最喜歡的就是吃肉粽子,一吃就是三四個。
記得有一年過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買了很多粽子回老家,老家人比較多,有爺爺奶奶、伯父、娘娘、哥哥、妹妹等,加上我們一家人一共9口人。可是我這個饞貓在路上看到肉粽子就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纏著爸媽先品嘗幾個一飽口福。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去了外婆家,我們買了不少蜜粽子,因為外婆喜歡吃甜的,當然也少不了我愛吃的肉粽子。到了外婆家,我們邊吃邊聊,外婆還給我講了吃粽子的由來。原來我國古代楚國的大夫屈原是個非常愛國的賢臣,還是個著名的詩人,由于楚國被別的國家打敗了,屈原寧死不屈投入汨羅江自殺報國,人們為了確保他的身體不受魚蝦吞噬,就紛紛用糯米制作成飯團投入水中引開魚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習慣,米飯團也之間演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可口的粽子,而且還有賽龍舟等活動,其實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我既吃了粽子又增長了知識,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開心。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床,一起認真地制作了一張漂亮的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時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外公家,外公家準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生日蛋糕,那生日蛋糕比我們畫的還好看。舅舅把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著,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我們一起合唱“生日快樂”,唱完后外公許愿,吹滅蠟燭,這時屋里的燈突然全亮了,我們邊跳邊鼓掌,逗著大人們都笑了。
外婆在餐廳里喊:“快過來,吃飯啊”,我們又跑到餐廳里,圍著桌子坐好。在大人們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我們準備的生日禮物遞給外公,一起念道:“祝外公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外公看著我們畫的生日賀卡,說:“這么好看的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生日禮物太好了。”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我們小孩吃了好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經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我們全家都圍著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并排放二張撲克牌,然后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里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人們都覺得奇怪,夸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我們該回家了,今天我們玩得可真高興。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包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飲雄黃酒,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包粽子。
今天東方作文要舉行包粽子活動,我開心極了。一進教室就看見了花花綠綠的食材,青青的粽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蜜棗,還有五色線、剪刀,看得我眼花繚亂。
老師先給我們做了示范。只見老師,先把粽葉放好,然后折成一個喇叭形,再把糯米放進去,還有紅棗。然后把粽葉疊成了三角形。看著老師包完以后,我心想這不是小菜一碟,雕蟲小計嘛!
我要開始包了!可上包粽子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簡單。漏的漏,破的破,一個個就像打了敗仗的傷員,少氣無力地躺在那。再看看同學們,都在積極的嘗試著,我可不能放棄啊!于是,我再次鼓起勇氣,在老師的指點下,一個三角形的可愛的粽子,就出現在我的眼前,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今年端午節真棒,希望明年的端午更精彩。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三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我不禁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時,需要給小孩涂雄黃,為的是圖利,去邪。可惜在城市里已經很少見這個習俗了。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于是,在端午節早晨,各家大人起床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線,系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可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丟入河中。據說,這樣可以避開蛇蝎等毒蟲的傷害。
懸鐘馗抓妖像也是端午節的習俗。在一些地區,家家都懸掛鐘馗像,用來鎮宅驅邪。
賽龍舟是端午節特有的。相傳,起源于古代楚國人不愿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拯救,追到洞庭湖還不見蹤影。之后每年五月五曰劃龍舟紀念之。并借此沖散江中之魚,以免與吃掉屈原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日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四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在我們的家鄉,首先,家家戶戶都要先準備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葉,然后,全家人用這盆水洗澡或洗臉。據說這樣可以洗去晦氣,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用這水洗過后,心里總是有種安全感,預示著以后的日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之后,媽媽又用艾葉和雞蛋一起煮,煮熟后的雞蛋會變成淡青色,聞聞,淡淡的清香,令人精神抖擻;嘗嘗,營養又美味。
最后,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刺激的賽龍舟啦!哇!人真多呀!里三層外三層。紅色的信號彈一下子飛上了天。十幾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舟一起沖鋒陷陣,你追我趕。龍舟健兒們高喊著整齊的口號,大家的心情也被他們感染了,都在為他們打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著。比賽持續了很久,終于有一支龍舟一馬當先,得到了第一名!大家掌聲雷動。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五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買好了香包,而我這一次端午節,要親手制作香包。
老師發下來材料,我拿出布、線、針、穗、還有艾草,我拿著線和針放在桌子上,把布做成想要的`樣子,把線在后面打個結,再把線穿進針眼中。然后把針在疊好的布中穿來穿去,手跟著針來回擺動一刻不停,好似熟練的縫紉匠一般。接著留出一個小口,拿出艾草放在布里。剛一打開,就有一股沁人的香味。慢慢地把整個屋子都熏得香香,讓人十分陶醉。最后我把帶有桃木球的繩子用線和香包連接在一起,單調的小香包經過華麗“裝扮”即有樸實的香味,又有華麗的外表,讓我十分難忘。雖然它看起來和撲通的香包一模一樣,但是它是我親手做的。
這個荷包蘊含著十分的愛,對別人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我來說,它是我的小小作品。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六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詩人節,女兒節,……這天,因為天降小雨,所以我便在自家過節了。
早上,我早早地起床,趁媽媽還在睡覺的當兒,我躡手躡腳地走進書房,拿出卡紙,做了一張節日賀卡,賀卡上有我畫的媽媽的笑臉,還有我用紙做的小百合花,我還在卡上面寫下了對媽媽的祝福,賀卡做好后,我悄悄地走進媽媽的床邊,把賀卡放到媽媽的枕邊,可是不小心把剪刀弄掉了“咚”的一聲,媽媽被驚醒了,我像受驚的小鹿一樣,慌忙跑到廚房躲了起來,等了一會兒,見媽媽沒出來,我又再次走到媽媽身邊,發現媽媽已經安心地在睡覺了,我也小心翼翼地爬到床上,實然間,媽媽便坐了起來,高興地說到:“寶貝,我們去包粽子吧,今天是端午節哦。”
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為什么要包粽子啊,我們不是買有綠豆糕,咸蛋嗎?況且咱家也沒包粽子的料啊?”媽媽神秘的笑著說:呵呵,我昨天買了回來,叮叮,這不是嗎?于是我就在媽媽的指導下開始包粽子,媽媽還給我講,寶貝,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每個節氣都會有來歷的哦,你知道屈原嗎,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憤地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哦,原來端午節還隱含有這樣一個凄美的故事啊”!我不禁驚嘆到,恩,我們大功告成,現在該上籠蒸了,過了十分鐘,我們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味,話還沒說完,這時我家的門鈴響了,我趕急去開門,原來是小姨和表弟兩人,她們手上拿了一捆艾葉,媽媽還說到:“昨天本想買的,居然賣完了,沒想到你們送來了,正好插在窗上”。媽媽拿出了剛煮好的蛋來招待,小姨還讓我和表弟碰鴨蛋,誰先破誰就先來詩歌朗誦,這個提議好,我們幾個人高興的歡呼,在艾葉香和粽子香味的熏陶下,我們每個人都大聲地帶著感情的讀了起來,仿佛在進行詩朗誦比賽似的,真好玩,粽子熟了,真香啊,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感覺就是不一樣,“媽媽,明年我們還要自己包粽子,”我說道:“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才是最開心的。”“這就對頭,我的寶貝今天又開竅啦!”媽媽滿臉笑容的說道。“寶貝,記得等會給你爸爸電話哦,讓他在外面也要吃好哦!”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不僅吃到自己包的粽子,還和小表弟進行詩朗誦比拼,雖然沒有比個勝負來,但是心情也是開心,還有下半場留著明年再來拼吧,朋友們,你們還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那么也給我講講吧!
端午節又叫午日節,是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在這一天,就會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昨天是端午節,我的姑媽叔叔們都來送節禮來了,拿來許許多多的好吃的,讓我肚子里的饞蟲撓得我直發癢,我的表哥表姐表妹....也都來了,我加一下子變得很熱鬧。
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呢?為什么每家每戶都要在這一天包粽子呢?這兩個問題我可以來回答: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之所以每家每戶都要包粽子,是因為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家也一起包粽子。媽媽早上很早起床,到市場買配料。到了中午,各方面準備完成。開始,我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在三分之一處折一個角,形成三角體。然后,我把一塊綠豆沙塞了進去,再放一點糯米。最后,我想用竹繩把粽子包起來,但是香腸和糯米總是從下面的小孔露出臉來,我用夾子把那個小孔夾住,可是媽媽說:“不能這樣,待會兒怎么煮啊。”我把夾子取了下來,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孔縮小。最后,我順利的做好了第一個粽子,我越做越有勁,一共做了18個。我把我的幾個優秀作品拿去煮。一會兒后,我把我最得意的作品拆開竹葉往嘴里送,頓時,一陣芳香在嘴里飄來飄去。吃完粽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們一家人吃完了粽子,便舉行了一個小游戲:把三個不同的人包的粽子放在桌子上。自己嘗出那一個是自己做的。我一開始,總是品嘗不出我做的粽子。最后,我發現最后一個粽子的底部,有一塊綠豆沙露出了來我高興的指著它,爸爸開翻下面的答案,結果被我猜中。
這個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今天,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要吃粽子,扔進河里,因為希望河里的魚能不吃屈原的尸體。
賽龍舟是因為趕走水中的魚兒。
今天,我來到市場,看到市場人山人海,像是在紹興市場。又是買肉,又是買蔬菜,當然粽子是少不了的。
走在街上,聞到芳香原來是辟邪草發出的,我走了半天,看見每家每戶都有辟邪草。
每家每戶,都吃著粽子,一家團聚,多么美好。
端午節很好,一定要想起屈原。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了。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大臣,他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撤職趕出都城流放到別處。在流放中,屈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自己有無能為力,他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寫下了絕筆《懷沙》,然后便跳進汨羅江自殺。
屈原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喝雄黃酒。
以前我以為吃粽子是一種美食,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人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我們小學生也要向屈原學習愛祖國、愛人民,作為班集體的一員,我們應該熱愛班集體、愛護班集體的每一個人。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七
去年的端午節媽媽帶我去外婆家包粽子、看賽龍舟。
粽子非常好包。要用用水泡過的粽葉來包。首先把粽葉弄成一個立體的三角形,留一面放餡。放餡的時候要先放三分之一的糯米,然后放三分之一的餡,餡可以放肉餡、菜餡等等,接著放三分之一的糯米。再把它包起來,用繩子綁上,一個粽子就做完了。照這樣的方法我們又做了八九個,把它們放進高壓鍋里煮。大約過了二十分鐘,粽子就煮好了。我往高壓鍋里一看,怎么是淡黃色的水呢?我趕緊問媽媽這是怎么回事,媽媽說:“本來就這樣子的,不然就不能吃了。”
端午節不但包粽子有趣,觀看賽龍舟也很有趣,于是我和媽媽就各拿了一個粽子,準備邊看邊吃往河邊走去。只見哨子一響,龍舟就像箭一樣沖了出去。龍舟的最前面還有一個打鼓的人,為他們打著拍子。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節日。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八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今天是端午節,我聽姥姥說,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當年把粽子扔下水,是為了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尸體。“那賽龍舟呢?”我迫不及待的問。“那當然也是為了驅趕江中的龍、蝦、魚,以免傷害屈原的尸體。”姥姥回答說。
不一會兒,姨媽來了,手里還拎著一袋粽子。我接過粽子,剝開皮,只見里面的餡兒黑黑的顏色,姨媽告訴我,這是黑米做的,里面還有蜜棗呢!我趕緊把粽子遞到姥姥手中,并笑著說:“祝愿姥姥端午節快樂!”
姨媽說:“端午節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世宇,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嗎?”我慚愧的說:“還真不知道呢。”姨媽接著說“‘端五節’又叫‘重五’、‘夏節’、‘女兒節’、‘玉蘭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姨媽還說“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我搶著說:“這個我知道,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戴五絲線、香包等。”我一邊說一邊又拿起一個粽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哇!”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一連吃了好幾個,沒想到我自己竟變成了一只大臉貓。
這個端午過得真快樂!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九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但是在其他地方端午節是要撞雞蛋的,作文端午節。俗話說“端5”就是撞雞蛋的意思。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互相撞雞蛋。有兩個人,一個叫喜馬拉,一個叫青藏雅。喜馬拉和青藏雅共同拿起雞蛋的后半邊,用尖頭互相撞。滿分是10分,最低分是零分。兩個人你撞我躲,好不熱鬧,……眼看時間就要到了,還剩最后兩分鐘了,青藏雅看著要從上面攻擊了,喜馬拉就往下面躲,而青藏雅立刻往下沖去,喜馬拉還沒來得及看一眼他的雞蛋,它就碎了,小學四年級作文《作文端午節》。獲勝的一方是一個完整的零,前面再加一個“1”,哦,是一個“10”分喲!相反雞蛋碎了的一方只剩下個“0”了,呵呵!
獲勝者都是有獎品的,獎品就是——竹桶粽子。竹桶粽子是用竹根上部做的,因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得先把兩個口住封住,分別在兩邊各打一個眼,往里面灌好米、豆之類的,再加上三勺白糖,在爐上蒸半個小時就變成以香又甜的竹桶粽子了,他即有糯米的香味,又有竹子的營養和清香。
吃的時候用一根筷子插到事先打好的眼兒中,用手抓筷子剩余的部分,用小刀一劃,竹桶應聲剖成兩半,香噴噴的竹桶粽子就呈現眼前了。
這就是端午節,我要過遍天下的端午節,看看還有哪些我未消化的、未嘗過的美食。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
時間飛一般地流逝,往事如同過往云煙般,消散在記憶的深處。回望前年的端午節,再看看現在,任誰都會發出出于肺腑的話:“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
離端午節還有那么兩三天,奶奶家早就忙開了!那天一早,奶奶就去了菜市場,買齊了包粽子所要的東西。將這些東西一一洗凈,一一擺放在奶奶家的門前。呦!和前年差不多的情景,我依然還學著包粽子。即使是前年也學了一點的我,包的粽子依然是不堪入目的。拿起我包的粽子,輕輕那么搖一下,你就會看見大把大把的糯米撒下來。外強內干罷了!
嘔!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不知道明年的端午節會是什么樣的呢?也許一天天長大的我,有一天會不再期待這端午節把。但我依然堅信,無論如何這會是我童年中一個美好的回憶!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一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早早的叫我們起床,要帶我們去市場。我問:“干什么?”媽媽說:“今天是端午,正好是三里大集,要帶你們去趕集。”趕集可是新鮮事,我們立即出發了。
到了市場上,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我和媽媽在一個攤位前停下來,我們買上了粽子,坐下來吃粽子。一盤香噴噴的粽子,外皮包裹著綠綠的粽竹葉,看上去形狀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似的,打開竹葉一看,青青的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大棗,好誘人啊!我咬了一口,又香又甜,這是人間一大美味啊!
吃完粽子,我看到了幾個伙伴,我們又在一起捉迷藏,我隱蔽在車底下,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找到我,我看見其他人都被一網打盡了。我放了空槍,他們跑過來把整個停車場搜了一遍,我被抓住了。
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大早,爸爸媽媽帶我去逛超市,迎面撲來陣陣清香。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味道的粽子,我問媽媽:“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呀?”媽媽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叫屈原。他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由于受到奸臣所陷害,五月初五這天他抱石投汩羅江而亡,以此表達他的愛國之心。老百姓為了防止魚兒吃他的尸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扔到江中。為了紀念屈原大夫,我們每年端午節都要吃粽子。”
爸爸還告訴我:“端午節家家戶戶的房門上還要掛艾草,求平安。而且這天還要吃很多帶黃的東西,比如:黃鱔、黃瓜、黃魚、黃酒等等。有些地方還有賽龍舟比賽呢!”
哇!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今天不僅品嘗很多帶黃的美味,還讓我明白很多知識,真開心啊!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這天,我和媽媽去了香包展廳。來到世紀廣場,那里人山人海,車輛川流不息,到處都是香包。走著走著,忽然眼睛一亮,我最喜歡的紅牛手鏈!我馬上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您可以給我把紅牛手鏈買下來嗎?”媽媽說:“可以。”我真高興!
不一會兒,媽媽和我來到一個做姓名手鏈的小攤,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叔叔制作的又精美又好看的手鏈。媽媽看到我羨慕的眼神就知道我喜歡。她嘆了口氣說:“好吧!給你做。”于是,我就選了一個“心”字形狀的鏈子,里面還寫了一個“蛇”字,一條活潑的“小青蛇”在鏈子上晃來晃去,有趣極了。我還選了三朵花做我的姓名,“曹”是一朵玫瑰花,含苞欲放;“嘉”像一束綠色的小草,爭奇斗艷;“麟”像一只蹦跳的小鹿,凄楚動人,把這三個字串起來,就像天空中一只展翅欲飛的雛鷹,要去遠方尋找理想和永恒。
回家的路上,戴著我心愛的飾物,心里樂滋滋,甜蜜蜜!
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我喜歡這個充滿家鄉味道的節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二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20多個。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后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后來,漸漸發展成賽龍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
因為相傳端午節是惡日。所以,端午節那天,家門口都要掛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這些東西綁成一束,然后掛在門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插在門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國的文化真奇妙、豐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國人關注啊!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三
“哦,原來端午節還隱含有這樣一個凄美的故事啊”!我不禁驚嘆到,恩,我們大功告成,現在該上籠蒸了,過了十分鐘,我們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味,話還沒說完,這時我家的門鈴響了,我趕急去開門,原來是小姨和表弟兩人,她們手上拿了一捆艾葉,媽媽還說到:“昨天本想買的,居然賣完了,沒想到你們送來了,正好插在窗上”。
媽媽拿出了剛煮好的蛋來招待,小姨還讓我和表弟碰鴨蛋,誰先破誰就先來詩歌朗誦,這個提議好,我們幾個人高興的歡呼,在艾葉香和粽子香味的熏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大聲地帶著感情的讀了起來,仿佛在進行詩朗誦比賽似的,真好玩,粽子熟了,真香啊,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感覺就是不一樣,“媽媽,明年我們還要自己包粽子,”我說道:“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才是最開心的。”“這就對頭,我的寶貝今天又開竅啦!”媽媽滿臉笑容的`說道。“寶貝,記得等會給你爸爸電話哦,讓他在外面也要吃好哦!”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不僅吃到自己包的粽子,還和小表弟進行詩朗誦比拼,雖然沒有比個勝負來,但是心情也是開心,還有下半場留著明年再來拼吧,朋友們,你們還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那么也給我講講吧!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四
奶奶一個星期前去杭州小住了幾天,今天終于回來了!奶奶這次回來給我帶了不少東西,其中有兩個香包。
我可喜歡這兩個精美的.香包啦!有一個全身都是火紅火紅的,還用金色的線縫了兩個金色的平安,另一個也是火紅的,上面繡著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可是里面都有一股中草藥的味道。
我問奶奶:“奶奶,奶奶!香包里為什么有藥味啊?告訴我吧!“奶奶說:“那不是藥,是艾草。”
我不知道艾草有什么用,去百度搜索了一下。一查,原來艾草是以前人們防蚊子的,端午節都要把艾草掛在家門口,我還順便查了一些以前端午節的習慣,比如端午節那天要給孩子用雄黃粉在肚臍眼、額頭上寫王字,據說這樣也可以防蚊子,還要喝雄黃酒呢!
這個端午節禮物真棒!我喜歡!
四年級:千黛千尋。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五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你們知道它的來歷嗎?讓我給你們講一講。
從前,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次,他進京去辦事,看到國家變的非常衰敗,就投汩羅江自殺了。臨死前,他還寫了一首詩。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愛國詩人,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設成端午節。
端午節主要內容就是劃龍舟、包粽子。
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河岸邊被擠的水泄不通。只聽槍聲一響,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劃,而河岸邊滿是加油聲。
包粽子,就是用竹葉包,用糯米作餡。包的時候很粘手,不是專業人員可是包不好的哦!
端午節,人們還要把房子打掃干凈,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生。
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打撈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河里,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六
今天是端午節。
一大早,我和奶奶做了一把“劍”。一開始,我不知道怎么做。奶奶叫我用蒼蒲當劍身,蒼蒲根當劍柄,再用艾草當劍穗。我學會后,做了很多劍,插在家里的門窗上,這樣蒼蠅蚊子就不會來了。
奶奶從鄰居那里摘了很多花。我問奶奶是什么,奶奶說是桅頂花。母親插上這些花,放在房間里。整個房間都擺滿了鮮花。
后來奶奶讓我一起買穿心蓮內酯酒。我們在藥店買了一包穿心蓮內酯。仔細觀察,原來穿心蓮內酯是黃色粉末。我們又買了白酒。回到家,奶奶把男磺酸鹽倒進碗里,然后倒了點白酒,做了真正的男磺酸鹽酒。我都等不及我媽把這種男性磺酸鹽涂在我頭上各個部位了。穿上之后我心想:“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壞事不會跑來找我!”
午飯后,我吃了三個粽子,里面裝滿了美味的肉。
我認為今年的端午節比以前更有趣、更有趣、更有意義。
今天是快樂的一天!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七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于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盡了。
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尸體,還將食物扔進江里,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粽子、吃粽子。
每逢端午節,我家也要吃粽子,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粽子。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粽子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粽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咸肉餡的。我最喜歡咸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咸咸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咸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節,有美味的粽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么能不喜歡呢?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八
又是一年端午節來到了,超市里、大街上到處飄著粽子的香味。但這樣的粽香永遠也比不上童年時吃的粽子,不為別的,只為缺少勞動的快樂。
那時,每年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包粽子的葉子是從大山里采摘回來的一種寬大的竹葉,有種特殊的香味。包粽子的原料是上好的糯米,也是自家所產。端午節前兩天,各家各戶就忙碌起來了。先把稻草燒成灰,用水溶解灰里所含的堿性物質,將堿水過濾澄清,再將糯米放入堿水中浸泡二十四個小時。第二天,用竹葉包扎浸泡過的糯米,可包成各種形狀,有錐形的,有枕頭形的......
那時,媽媽長輩們邊包粽子邊拉家常,而我坐在盛著糯米的瓦缸旁,也煞有介事地照著包粽子。但不管怎么包,糯米總是從中漏出來。這時候,媽媽總是滿足一下我的愿望,幫我整理一下我包的粽子,還稱贊說這是她能干兒子包的,我聽著開心極了。受到夸張,我還會為家庭成員每人包一個粽子。一般來說,我包的粽子要比我漂亮。
吃粽子是一種莫名的享受。粽子里放了很多好吃的餡,有紅棗,有臘肉塊等。小個的粽子,是一個人單獨吃的:剝開粽葉,露出泛黃的粽肉,哇嗚哇嗚,好好的口感,美美的吃了下去;枕頭粽子是大家分著吃的:用粽子的扎絲勒開一塊一塊月餅狀粽肉,沾著沙糖,哇嗚哇嗚,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很久都沒有吃著那樣美味的粽子了,那種感覺只能保留在童年的記憶中了......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十九
時間飛一般地流逝,往事如同過往云煙般,消散在記憶的深處。回望前年的端午節,再看看現在,任誰都會發出出于肺腑的話:“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離端午節還有那么兩三天,奶奶家早就忙開了!那天一早,奶奶就去了菜市場,買齊了包粽子所要的東西。將這些東西一一洗凈,一一擺放在奶奶家的門前。呦!和前年差不多的情景,我依然還學著包粽子。即使是前年也學了一點的我,包的粽子依然是不堪入目的。拿起我包的粽子,輕輕那么搖一下,你就會看見大把大把的糯米撒下來。外強內干罷了!
嘔!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不知道明年的端午節會是什么樣的呢?也許一天天長大的我,有一天會不再期待這端午節把。但我依然堅信,無論如何這會是我童年中一個美好的回憶!
身處去家中,正想著該如何將這篇作文寫下去。而遠處傳來的吆喝聲,加油聲。令我無法再靜下心來!一年一次的劃龍舟呵!要是從前的我,我想現在早就已跑出去了把。然而,現在我正被這一堆堆的作業所牽絆著。無法控制自己想看的欲望,最終還是探出了頭。河邊早已有了大批大批的人了,龍舟上,一個個壯年男子都在用著力,總希望自己的龍舟能夠賽過別人的。
又是一年端午節!真不知道下一次的端午節會是什么樣子的呢?感覺上有點小小的期待哦!
又是一年端午節!年復一年,然而快樂是不是也要年復一年呢?
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二十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節日,尤其在它成為非遺項目之后備受關注。然而,對其關注的重點大部分集中于其產生源流或節俗活動。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
作文。
端午節,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提到端午節,就想起了跳進汨羅江自殺的屈原。愛戴他的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是吃掉,人們就向汨羅江投米,后來,每年五月初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就會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
今年的端午節到了,吃著媽媽煮的香噴噴的粽子,我心想:粽子是怎么做的呢?我跑去問姥姥,姥姥說:“做粽子首先要把糯米和粽葉放到水里泡兩天,每天換水。包粽子時把粽葉卷成漏斗形,把米放進去,再放兩個蜜棗,用泡好的馬蓮緊緊地捆好,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里用慢火煮三四個小時,香噴噴的粽子就做好了。”做粽子的過程還真復雜,不過還是挺想嘗試一下,我對媽媽說:“明年我們也自己包粽子吧。”媽媽答應了。我想:如果是我自己包的粽子,吃起來會更香。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還可以看到龍舟比賽,還有香噴噴的荷包……。
我今天非常高興,你知道么?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當地居民趕來營救,撈了半天也沒撈到,大家就把粽子投下去喂魚。漸漸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聽爸爸說,我們這里的習俗是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和菖蒲劍。我還和爸爸一起在門口掛了艾草和菖蒲劍,聽說是驅邪的。
奶奶要做粽子了,我連忙跑去觀看。奶奶做的是蜜棗棕,她先準備好箬葉,然后再把糯米放進裹成錐形的箬葉里,再在糯米中間放顆蜜棗,最后把葉子包起來,緊緊地扎上線就可以了。把裹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我就開始耐心等待了。
今天是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
我給你們先說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吧!
端午節,又稱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重要的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德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于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猶豫的情景下投汩羅江自盡。
由于對屈原的愛戴,汩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劃船在江內尋找屈原,并且將米丟入汩羅江中,一平息汩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并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然后,我再說說我怎么過的吧!
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粽子,賽龍舟。
我家有一位名副其實的包粽子能手----我的媽媽,媽媽說,包粽子用蘆葦葉包最好吃,媽媽先拿了山片蘆葦葉包卷了一個筒,然后放了點米,又放了一顆棗,接著又放米,又放了幾顆棗,包滿了以后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就完成了,然后又包了幾十個。最后放在高壓鍋里煮40分鐘后,放出來后等四個小時入味后吃,香甜可口。
在端午節那天晚上,我們院里的許多小朋友都出來玩,他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玩蛇板、有的騎賽車,熱鬧極了,就這樣我度過了一個愉快而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別名端陽節、有重五節、菖節、蒲節、龍舟節、粽子節等二十多個別名,據說端午節的叫法在我國所有傳統日叫法中,排第一。
各各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不一樣,比如南方,人們要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的粽子、雄黃酒。我們當地要吃黃鱔、鴨蛋、黃酒、莧菜、烤鴨。
另外,我們這里還有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比賽那天,莫愁湖公園人山人海,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比賽。只見每一條龍船上有十幾個人分兩邊坐,每支隊伍都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分別是紅黃藍綠,比賽開始了,一個人站在船頭敲鼓,其他的人就隨著節奏劃槳。他們爭先恐后地向前沖,一會這支領先,一會那支領先,最后好不容易有一支般隊以領先一個人的距離而獲勝。相傳,劃龍舟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的古代大詩人屈原。
這就是我知道的端午。
端午節的小學四年級(匯總21篇)篇二十一
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放了三天假,我們這里有包粽子、插艾草、系五絲線等風俗習慣。
我聽外婆說,“端午”又叫“端五”,早在兩千多年前,五月初五,屈原抱著大石頭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中。為了避免魚蝦損害他的尸體,人們包粽子投進江里,喂飽魚蝦。當地的百姓也劃船四處打撈屈原的尸體,演變到現在也就有了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了。
我們利津每逢端午,小孩子的手腕和腳裸處都系上五彩繩。
據說,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拴住。有人說這是迷信,我看這是寄托父母對子女深愛的一種習俗,每個父母都在祈求自己的孩子能長命百歲,健健康康。它代表的是一種美好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