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寫植物篇一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可開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寫植物篇二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中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內容為本節的重點。通過學習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裸子植物適于陸地生活,進而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要讓學生觀察球果,并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松的根、莖、葉等形態特征,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生殖過程了解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綠色開花植物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只作為選學內容,不必讓學生了解的過于詳細。
三、教法建議
1、教師準備一些常見種子植物的實物,裸子植物要帶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實。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即它們都是用種子繁殖后代,這樣它們都隸屬于種子植物。然后找出它們最突出的區別,即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學習。
2、關于常見的裸子植物的觀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形態特點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上。要組織學生思考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數能夠生活在干旱的環境中,植物體上有哪些結構適應干旱環境。關于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以及裸露的種子,教師要通過實物、示意圖或掛圖等進行說明。
3、關于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當地條件,組織學生了解當地裸子植物的種類,并收集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圖片資料,舉辦專題科學壁報。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1、生長環境:干旱的陸地
2、形態結構:高大喬木,根系發達,葉針狀,種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側柏、銀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莖、葉都很發達。
2、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及其經濟意義:
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減輕噪聲、提供木材、醫用等
探究活動
校園植物的調查
實驗目的:
調查、識別校園內樹木和花卉的種類,并向學校有關領導提出綠化、美化校園的合理建議。
實驗類型:學生課外實驗
材料用品:
枝剪、小鏟、小刀、放大鏡、標本夾、吸水紙、容器(如采集箱、瓶、塑料袋)、標簽、筆記本、米尺。
實驗準備:先把校園劃成若干塊,每塊選舉一位同學做調查組長,準備好必要的工具。
方法步驟:
1、采集。根據先喬木,次灌木,再草本,最后是地被植物層的次序采集植物。
(2)連根挖起草本植物(最好帶有花和果實),拍去泥土,掛上標簽,放入采集箱。如草本植物已成片,要測量其面積。
此類采集工作記錄時,遍地可見的記錄為“極多”,50%以上為“很多”,25%以上為“較多”,5~25%為“常見”,1~5%為“較少”,1%以下為“極少”,個別出現并難以計數的為“偶見”,很難發現的為“罕見”。
2、分類。迅速壓制、認真整理和鑒定采集到的標本。可根據植物的莖、葉、花的形態特征(必要時可挖根)識別植物,再根據植物體的其它特征如顏色、氣味、毛、刺、液體、腺點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先分出大的門類,然后再分科,根據科內特征,查科屬檢索表鑒定科名。詳細記錄原始材料。
給所有植物掛上學名表,然后再填好下面調查結果表。
種名
科名
生長地點
生長環境
株數或多度
備注??????
把所有植物分類統計匯總,并向學校領導提出你認為正確的建議。
舉例:
類別
科名
種名
生長地點
株數或多度
備注
裸子植物
蘇鐵科
鐵樹
暖房
4?
柏科
柏科
校園南側
5?
羅漢松科
羅漢松
教學樓旁
3?
松科
雪松
樓前草坪
2?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金縷梅科
楓香
體操房旁
2?
楊柳科
柳樹
小河邊
10?
樟科
樟樹
走廊道旁
8?
榆科
白榆
后操楊
25?
菊科
蒲公英
1號樓路邊
常見?
單子葉植物
禾本科
狗尾草
草地
極多?
禾本科
馬唐
草地
較多?
石蒜科
蔥蘭
金魚池周圍
較多?
百合科
沿階草
2號樓邊
較少?
人們主要根據花、果實和種子分類,因此必須剪取帶花或果實的枝條。調查時掛好標簽,以避免遺忘。測量植物覆蓋面積為的是統計植物的密度。
寫植物篇三
又是一個夏季,龍江公園的那片荷。讓我牽掛,讓我欣喜。今天,細雨蒙蒙,龍江公園多了些許朦朧,雨中的荷葉應該更加的嫵媚多姿吧?想到這我的心有些急了,快速穿過輝煌的大門,顧不上碧綠的小草,直奔雨后的小徑,向著荷塘出發。近了,近了,我馬上就要看到心心念念的荷了,心中竟有了好像要和好久不相見的朋友見面的雀躍,哇,一片綠色的海洋在我的眼前展開,真是讓我心曠神怡!
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花,在這蒙蒙細雨中,傲立起自已的身姿,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風再大她也只是輕輕起舞,是那樣的堅毅,是那樣的不屈。
快看,那晶瑩透亮的露珠,安安靜靜在睡覺,那小樣子真可愛,好像稍不注意就會溜走似的。調皮的小露珠讓亭亭玉立的荷葉更加富有生機了,荷葉之下一只只可愛的碧綠小青蛙,一條條開心的小魚正在躲雨呢,隱隱約約的,還可以聽到他們在說的悄悄話呢!i 不僅如些,荷葉像媽媽一樣給小荷葉擋住了風雨,小荷葉在如此精心的呵護下,相信明天一定會開出更艷的荷花,雨中的荷葉更綠了,綠得鮮艷,綠得清爽,綠得讓我想擁抱她!
我想,今夜這些荷一定會到我的夢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