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理的教學計劃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安排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計劃范例,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一
1、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歸納、整理能力。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3、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一、呈現故事,提出問題。
1、老師講“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
猜一猜,聽完這個故事用了多少時間?(1分52秒)。
2、這個小故事在書上68頁,想一想,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內交流。
3、匯報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個字一個字的數。
(2)先數每行有多少個字,再數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數22乘行數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這篇文章大約有260個字。
(3)22×13≈200。
(4)可以用筆算,22×13=286。
二、歸納知識。
1、小組內交流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和方式,并進行整理。
2、小組代表匯報,大家進行評判。
板書: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筆算:不進位乘法。
進位乘法。
三、鞏固拓展。
1、基本練習。
(1)練習十七第1題: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2)估算練習。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幾種方法?
2、嘗試編題并解決問題。
請學生尋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筆算乘法解決問題的例子,由小老師親自請學生回答。
3、小企鵝想回家。(練習十七第2題)。
4、完成練習十七第3、4題。
第3題:
第4題:
(1)讀題后學生獨立思考,這兩道題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2)小組討論: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3)匯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把題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總結收獲:
今天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通過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5頁。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筆算:不進位乘法。
進位乘法。
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整理的能力還比較差,講得很零亂,東一點、西一點,沒有系統性,以后還需要慢慢地進行培養。
作業反饋:此次作業有5道題。第1題是筆算后再連線,學生完成得很好。第2、3題與前面的時間有稍許聯系,有些條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運多少垃圾?已告訴每天運18噸,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噸,一年共用水多少噸?一年是12個月。學習困難的學生需要指點。第5題是帶星號的題目,理解力好的學生做得比較好。尤其是第2個小問題,剩余的票按每張18元全部賣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數,好多學生能根據二位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得到正確答案。但小部分的學生還有困難,但對他們不作要求。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二
1、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關知識,能用比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重點:理清知識間的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網。
難點: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一)回憶知識點。
師:剛才同學們很認真地進行了交流。在比例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生:意義、基本性質、用比例解決問題、正、反比例(板書)。
師:同學們的整理能力真不錯。
(二)復習比例的意義。
師:什么叫做比呢?
師:比例又是怎樣的?(課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義)。
師:還有什么不同嗎?(基本性質不同)。
師:比的基本性質怎么說的?這可是我們上個學期學習的內容,還記得這么清楚,真不錯。再說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
師: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復習比例尺。
生:比。
師:1:40000000在地圖當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嗎?
生:比例尺。
師:什么叫比例尺?
生: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板書)。
生:圖上距離。
師:在這幅地圖中,測得浙江到北京的距離是3.5厘米,你又會求出什么?
生:實際距離。
師:拿出我們剛才發的練習紙,寫在反面。(表格出示)圖上距離3.5厘米。
師:看大屏幕,請發表意見。
生:他0少(多)算了一個。
實際距離2400千米比例尺1:400000001:40000000。
師:數量關系對嗎?你覺得要注意什么?
(四)復習正反比例的含義。
師:小明一家是坐磁懸浮列車去北京旅游的。小明還得到了列車行駛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小明的媽媽花300元買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艾窩窩,帶回來分給親朋好友。艾窩窩的單價和數量如下表。
生:成正比例。2345列車行駛1。
生:反比例。
師:請說說你的想法?1015203060數量/袋。
師:老師描出路程和相應時間的點,再按順序連起來,形成的圖像是怎樣的?是的,的確是一條直線。
師:根據右表中的數據描出來的圖像也是一條直線嗎?(課件出示)它是一條光滑的曲線。在初中學習正反函數時,圖像也是一塊重要內容,大家現在可要記住圖像的樣子哦。
師:真不錯,找出了這么多的不同點。這里還有幾道題,請你判斷一下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
(1)小華從家里去學校所需的時間和速度。
(2)《小學生作文》的總價和數量。
(3)圓周長一定,圓周率和直徑。
(4)圖上距離一定,比例尺和實際距離。
(四)解決問題。
師:現在老師把這張表格邊變一變,(出示表格)時間路程。
師:從這張表中,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課件出示:
a、一輛汽車2小時行600千米,照這樣計算,行駛2100千米需要多少小時?
師:大家讀的能力真不錯,一讀就讀出了兩道應用題,老師相信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一定很棒的,請你用比例來解決。
反饋:2:160=x:56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千米行的時間一定。160:2=560:x。
生:速度一定。20×15=25x。
生:工作總量一定。
師:回憶一下,解答比例應用題有哪些步驟?
1、分析題意,判斷成什么比例。
2、600:2100單價/元數量/袋201525?
2、設未知數,列比例式求解。
3、檢驗,寫答句。
師:現在老師把第一題的問題變一變。
師:什么一定?600+2100表示什么?你怎么想到求出總路程的?
生:現在求的是總時間,那我們就要找出總時間所對應的總路程。
生: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現在求的是剩余的時間,就要找出剩余時間所對應的剩余路程。
師:這三題解題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師:再把第二題的問題變一變。
a、媽媽用一些錢去買艾窩窩,如果買20元一袋的可以買15帶,實際每袋增加了5元,實際可以買幾袋?20×15=(20+5)x。
生:總價一定,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現在求的是實際可以買幾袋,就要找出實際可買袋數所對應的實際每袋的價錢。根據實際每袋增加5元,求出每袋的價錢是20+5=25元。
b、媽媽用一些錢去買艾窩窩,如果買20元一袋的可以買15帶,實際每袋的價錢是計劃的125%,實際可以買幾袋?20×15=20×125%x。
生:總價一定,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現在求的是實際可以買幾袋,就要找出實際可買袋數所對應的實際每袋的價錢。根據實際每袋的價錢是計劃的125%,求出每袋的價錢是20×125%=25元。
c、媽媽用一些錢去買艾窩窩,如果買20元一袋的可以買15帶,實際每袋的價錢比計劃多1/4,實際可以買幾袋?20×15=20×(1+1/4)x。
生:總價一定,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現在求的是實際可以買幾袋,就要找出實際可買袋數所對應的實際每袋的價錢。根據實際每袋的價錢比計劃多1/4,求出每袋的價錢是20×(1+1/4)=25元。
師:這四道題在解題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單價×數量=總價(一定)。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網絡.
課前布置學生自主梳理“比例”單元的知識,學生在自主梳理的過程中刷新了知識、盤活了知識,在小組交流中受到啟發,無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網絡圖的模型,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出完整的單元知識結構圖,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聯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異同點。這樣讓學生親歷梳理知識的過程,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培養學生梳理知識能力的同時,又清晰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與質的區別。復習時還多次采用對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對比,用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求實際距離的對比,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和用反比例解決問題的對比,通過這樣一些對比讓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些容易混淆的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幫助學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確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解決實際問題,深化梳理結果。
掌握所學的知識,構建認知結構是復習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復習應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簡單應用,所使用的數據題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層次,綜合應用,需要學生從條件或問題出發,先找出中間量再進行計算。我是嘗試練習,再反饋,再反饋時抓住關鍵進行提問,為什么要先算?為什么要減呀?表示什么呀?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感受要用比例解決問題時量要“對應”。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三
沿海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123124頁,復習已學過的各種計量單位,完成練習二十相關的練習。
2)讓學生學會分類歸納,有序整理,系統復習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3)讓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學習習慣,發揮個人與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體現協作精神、創新意識。
4)能夠較熟練地進行簡單的化聚和換算。
對量的計量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有序整理,使其知識系統化。
對量的計量知識有序整理及其各種計量單位間的特殊進率。
實物投影儀,米尺、單位體積、重量的實物等。
略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四
"比例”屬于概念課,為了讓學生對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進行對比復習,深化基本概念。主要體現在:
我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把部分幻燈片做成超鏈接,進入復習時,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復習內容,這樣清晰地引領,使學生明確了復習方向,同時也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我讓學生以回憶并填寫相關表格的方式參與整理和復習,指導學生參與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再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義、各部分之間關系和性質上不同,求比值、化簡比和解比例方法與結果上的不同。
復習課提問要注意廣度而不能拘泥于一個方面。如:課前我讓學生回憶交流有關比和比例的知識,而不是只讓學生回憶比的知識或者比例的知識,這樣學生的回憶搜索就被打開了。
我要求學生整理概念的同時,還同步練習一些具體的概念的應用題目和學生平時作業中容易混淆和錯誤的題目。比如在復習到比的化簡和求比值這部分知識時,首先針對學生結果容易混淆的情況我出示一個練習讓學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問題“求比值和化簡比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就解決了容易混淆的問題。
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構建知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形成一條條知識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運用知識。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五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70—87頁。
1、使學生通過經歷整理、交流、解決問題等數學活動過程,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進一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利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并用所學的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通過學生的整理和復習,建立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的活動過程中,樹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養成學數學、用數學的好習慣。
3、在小組的示范、交流中,孩子能夠學會用這種網絡圖的方式以小組或自己為單位進行單元整理復習。
指導學生整理學過的面積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整理中構建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正確地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一、回憶所學,導入新課。
師: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學習了第六單元《面積》內容,今天我們就來對這一單元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趕快回憶一下,在這一單元中我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面積的定義、面積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面積的計算)課前我們借助導學單已經在小組內對這四部分內容進行了整理,并且每個小組選擇了其中的一個部分,做了重點準備,下面再給大家一分鐘時間,各小組組長確認好分工,準備好一會你們組交流時要用的東西。
二、小組交流,梳理知識。
(指一小組上前匯報)。
小組交流第一部分面積的定義。
學生補充。
師小結進行評價。
2、師:好,接下來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哪個小組愿意來?看看哪個小組最勇敢?
小組交流第二部分面積單位。
學生補充。
師小結進行評價。
師:看大家對面積單位的內容認識得這樣清楚,老師也給大家補充個小題,考考你,有信心嗎?看大屏幕,巧填單位。
房間面積是18()臥室的門高約2()。
課桌面的面積約是24()果園的面積大約是3()。
爸爸身高是180()小學生的一顆大門牙大約是1()。
山海關區的面積約是192()。
3、師:真棒,大家不但認識的清楚,還能靈活運用。了不起,咱們接著往下交流。
小組交流第三部分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補充。
師小結進行評價。
師:大家看,老師這有個問題,看誰能想辦法,讓1()=100()。
學生回答。
師:大家真了不起,想到了這么多種填法,別看這些小小的單位名稱不起眼,用巧了還就真的能讓1=100。來我們為自己鼓勵鼓勵!
4、師:最后看第四部分面積的計算,看哪個組交流的更精彩。
小組交流第四部分面積的計算。
學生補充。
師小結進行評價。
三、鞏固基礎深化理解。
1、師:咱們先來熱個身,看著我們最熟悉的桌面,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課桌面的面積是多少?
師:要想求它的面積得知道什么條件?(長和寬)怎么算?(長×寬)還能提什么問題?
生:桌面的周長是多少?
師:要想求它的周長得知道什么條件?(長和寬)怎么算?(長+寬)×2。
那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周長怎樣計算呢?(邊長×4)。
師:為了保護桌角,要給桌面的四周鑲上鋁合金邊,需要多長的鋁合金邊條呢?(這是求什么)。
師: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塊玻璃保護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這是求什么)。
曹老師最近新買了一套房,(出示圖片)你知道這個房間的面積是多少嗎?
不是剛復習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嗎,怎么不會算呢?
(長為9米,寬為6米)這回知道了嗎?
大家看這面墻,曹老師想要把這面墻刷上彩漆,你知道刷彩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
長和寬不是都告訴你們了嗎?
再告訴你這面墻高3米。墻上有一扇面積是2平方米的窗戶。
誰把這個問題完整的解答一下。
指名到前面給大家講解題過程。
四、總結。
師:看,只要我們能把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你就會真正成為生活中的小能手了。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經歷整理、交流、解決問題等數學活動,來進一步加深對面積這一單元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建立了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小組的示范、交流中,學生們學會了用這種網絡圖的方式以小組或自己為單位進行單元整理復習的方法。在學生們的整理和復習中,培養了學生們歸納、概括的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活動的過程中,樹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因為我們是從本學期開始慢慢的嘗試上這樣的復習課,我和學生們都需要適應,畢竟三年級學生還小,如果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孩子們也無從下手,因此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看書,復習已學知識,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借助導學單把這單元的知識整理了出來,從而整體上把握了這部分知識的結構,然后在小組內先進行了交流,通過整理、對比等過程,讓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網絡圖,介紹整理思路,最后相互補充、相互質疑、相互評價,達成共識,完成了本課知識網絡的構建。這樣做,主要也是想告訴學生們還有這樣的學習方法,為了給大家做好示范,課下我對個別小組進行了指導,是為了引導其他學生及小組交流時該怎樣表述。
課標中還特別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因此在后半節課中,我創設了裝修的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引發情感,來激發學習興趣,以達到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
在上課時,我注意保持和學生親密融洽的關系,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對于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在這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生的思維積極,能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積極性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小主人。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2、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談話。
1、口算練習(開火車)。
2、師: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前幾天學過了哪些數學知識?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對表內除法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師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問:看到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問: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訣。)。
1、小組比賽背乘法口訣。
2、同桌互考口訣,補充口訣。
3、根據口訣寫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追問:任何一句口訣都能寫出兩道除法算式對嗎?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看到12÷3=4這道算式你還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商)。
(三)除法運算的含義及解決問題。
看算式12÷3=4,利用學具擺一擺,你發現了什么?
擺學具的形式:
1、自己先擺一擺。
2、同桌合作擺。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運算的含義。
練習題。
1、看圖列算式。
說一說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決問題。
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做?
三、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七
2.能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1.教學重點:歸納整理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2.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最近這段時間我們都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個單元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回顧本單元的相關知識。
二、師生互動。
1.呈現問題。
出示問題:本單元學習了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發言,說說本單元所學的知識。
對照教材第42頁情境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用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并說明為什么。
(2)在長方體中分別指出與紅色線標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全班反饋。
2.全班反饋。
相同點: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
不同點: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正方體:每個面的面積都相等,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關系: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3.繼續呈現以下問題。
(1)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知識你學到了什么?
4.繼續反饋。
指名學生反饋,教師適時板書總結。表面積是各個面的總面積。
體積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容積是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其計算公式與體積的計算公式相同。
三、鞏固練習。
1.基礎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43頁“練習十”第1題。
(2)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43頁“練習十”第2題。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交流。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八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復習”,下面就本節課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關于知識點的復習與鞏固。比和比例這部分內容的概念較多,知識點比較復雜,而且這些知識點之間都有聯系。因此,在一個課時之內完成所有的復習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課屬于復習環節的第一課時,即知識點的復習與再現。在教學設計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過讓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比,來練習求比值的方法,再說出另外一個與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義,盡可能做到將零散的知識點貫穿成線,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有序地聯想,最終形成知識網絡。
2、在學生回顧知識點的過程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回顧一部分知識,再安排相應的練習,使知識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內化的目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反比例的復習,通過正反比例的意義和顯著特征,幫助學生更好的比較判斷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適當拓展,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況,使學生徹底掌握所學知識,突破知識重難點,做到層層反饋。訓練,達到鞏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練習,舉一反三。
總體來看,我設計的本堂課比較扎實,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主動的情感。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學設計方面不夠精致和創新,練習的密度稍顯不足,時間分配也不夠合理。我會在今后的復習課教學中多學習、多用心,爭取上好每一節復習課。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九
教學目標:
1、對前一階段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熟練地計算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2、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回顧與反思的能力。
3、先讓學生在交流匯報中將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與整理,然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數學、怎樣學數學和用數學,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對一至四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
教學難點:對所學知識有條理地進行整理與復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些淘氣和笑笑以及他們的同學一起學習的圖片,大家想看嗎?
1、出示教學情境掛圖。
2、說一說圖上都有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分小組交流前一段時間學到了什么?
2、組織全班交流,對前一段時間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回顧。在整理回顧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將前四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分類板書,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強調與說明。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第1題。(1)學生弄清題意后獨立完成;(2)抽取幾道算式讓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
2、第3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從圖中了解到了哪些數字信息?
(2)獨立完成第(1)---(4)個問題。
(3)全班訂正。
3、第3題。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適當規定時間(2~3分鐘),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檢查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今天我們對開學來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收獲,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你留下怎樣的成長足跡?我們來一起說一說吧。
1、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提示,從什么是數學、怎樣學數學、怎么用數學等角度來尋找自己的成長足跡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成長足跡以寫“數學日記”的方式紀錄下來。
3、課外作業:第2題。
教學反思: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
本周教學內容為正反比例以及比例的運用。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內容以及講義的設計調整。
在前幾周教學基礎上,本周課堂討論環節有所調整。之前,每次的題單設計取消,一是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提升課堂效率;二是同步練習中的探究交流習題設計難度適中,便于學生自學指導。
實際進行了幾次教學嘗試,課堂時間縮短了。
二、緊扣概念,理解正反比例的含義。
除了結合現實的實例外,教學中注意強化概念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在理解的基礎上,增加記憶環節。讓學生人人熟識概念,逐個講解概念。通過講述再次鞏固概念,扎實掌握。
三、抓關鍵點,理清解題思路。
比例的應用,利用正反比例解決實際問題,關鍵點是:先找不變量。找準不變量,再確定屬于什么比例。根據比例來確定解題方法。在教學中和練習中不斷強調,怎樣找不變量,學生做題準確率較高。
四、嘗試組建一對一輔導模式。
數學學困生占二成,之前的輔導難度較大,一時間不能保證;二精力顧不過來;三師生比較疲憊,效果難以保證。從上周末開始讓學生自己挑選師傅和輔導徒弟,從本周開始啟動結對輔導。運行一周,目前效果良好。學困生的作業上交率明顯提升,輔導師傅積極性高,輔導跟進到位,今后繼續堅持,不斷調整。
以上反思,將繼續揚長避短,不斷完善。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正確運用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會解比例;
(2)學生能獨立找出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與區別;能正確迅速地化簡比和求比值。
(3)學生能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實際生活中的相關聯的兩個量。
2、過程與方法。
采用小組探索合作的形式;體驗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索世界,歸納總結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難點。
學生運用正反比例于實際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閱讀p84頁,明確本課將要復習哪些內容?并列出來。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成果,形成本小組內最優的'一份成果。
1、比和比例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和基本性質;
2、比例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之間的聯系;
3、比和分數、除法有的聯系;
4、正反比例的實際運用;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
二、先在下表中寫出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識,再舉例說明。
學生先自己填寫,然后小組內對比討論,并發現別的同學和自己的不同之處,討論優缺點。
三、求比值和化簡比。
小組內回顧討論化簡比和就求比值。
1、一般方法。
2、結果。
3、舉例說明:求比值和化簡比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完成練習十七的習題1,并討論說出每小題的考察目的。
四、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聯系?先填下表,再說一說它們的區別。
展示學生的表格,評議,并舉例說明。
五、比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基本規律有什么聯系?先列出來,并在小組內討論。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什么樣的兩種量才能成比例?
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都成比例?能舉例說明嗎?你會比較這兩種關系嗎?正反比例的知識要點:
兩種相關聯的量,若比值一定,則成正比例;若積一定,則成反比例;若比值和積都不一定,則不成比例。
完成練習十七第2題。
七、獨立運用。
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要先判斷兩種相關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這兩種相關的量的對應數值,再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方程解答。
完成練習十七的習題3、4、5、6、7。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八、總結。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二
【案例】:
一、課前準備。
把學生分成四大組,讓學生給自己組取名(如追夢先鋒、陽光組合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義”、“比和比例的性質”、“求比值和化簡比”、“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五大塊,讓每一組確定本組的一個研究主題,然后分組研究本部分的知識包含哪些我們需要掌握的內容,有哪些重點和難點,最后擬定五個問題。要求這五個問題反映本組全體同學的水平,它們要能基本概括你們所研究主題的全部內容以及重點難點,而且為了本組能取得好成績,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組提問。請他們作答。
二、展開活動,自主復習。
小組合作探究:
師:對于比和比例,你都學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你課前整理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補充,并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形成完整、準確的知識網絡。(以小組為單位)。
三、匯報展示。
【反思】:
明確復習課的任務。復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而是擔負著查漏補缺、系統整理和鞏固發展的任務。在設計復習課時,一要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識結構;二要通過復習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歸納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三要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掃除學習上的障礙,從而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建立一個更高的學習的平臺。
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復習,在組織教學時,應營造一個輕松、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潑愉悅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如果只采用師生之間問答式的交流,只能實現第一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經歷整理、歸納復習的全過程,從中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前,可以課前布置具體的預習要求,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小組里都能積極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識要點。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三
教學要求: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步掌握圓柱、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溝通已經學過的一些形體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系。
2.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圓錐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預習作業:
1、把課本34頁第5——7題在作業本上寫一下。
2、把課本35頁第8、9題自己動手做一做。
—、預習效果檢測。
1、計算下面圓柱的表面積。
底面半徑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徑1米,高2米。
底面周長6.28分米,高3分米。
2、計算下面物體的體積。
圓柱:底面直徑5厘米,高7厘米。
圓錐:底面半徑3分米,高是底面半徑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復習公式。
2、做復習第5----7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學生口答每題算式,老師板書出來。
提問:剛才一題是求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一共是多少,根據剛才一題的解答,你能找出數量關系解答這道題嗎?(讓學生說說數量關系)。
3、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做第8、9題,學生討論。
三、當堂達標檢測。
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知識?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四
設計思路:
1、通過學生的課前自主復習整理正反比例的相關知識,進而構建正。
反比例的知識體系,一方面節省課堂的時間,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表達等能力。
2、通過闖三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簡單應用,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加強理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第三層次是靈活應用、解決問題,主要是進行綜合性的.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訓練,目的是在原來分析問題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思維更高一步。設想在其中的第2題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存在問題:
1、由于事先沒有做任何的了解,所以對學生自主整理的情況心中無數,即預設不夠,所以在這一環節處理起來顯得既浪費了時間,又顯得有些走過場。
2、由于每一題都讓學生做、說,還要反饋錯的情況,以至于后面的時間明顯不夠,而且由于時間關系,最后的思想教育顯得有些牽強,不自然。
3、上課時間不夠用,已經成為我的一個主要問題,我想,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預設的不夠吧,對學生沒有正確的估計。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五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步掌握圓柱、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溝通已經學過的一些形體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系。
2.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圓錐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1、把課本34頁第5——7題在作業本上寫一下。
2、把課本35頁第8、9題自己動手做一做。
—、預習效果檢測。
1、計算下面圓柱的表面積。
底面半徑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徑1米,高2米。
底面周長6.28分米,高3分米。
2、計算下面物體的體積。
圓柱:底面直徑5厘米,高7厘米。
圓錐:底面半徑3分米,高是底面半徑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復習公式。
2、做復習第5----7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學生口答每題算式,老師板書出來。
提問:剛才一題是求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一共是多少,根據剛才一題的解答,你能找出數量關系解答這道題嗎?(讓學生說說數量關系)。
3、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做第8、9題,學生討論。
三、當堂達標檢測。
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知識?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設計(優質16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能自己整理這一階段(三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2、能對這一階段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
3、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解決與周長相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進一步鞏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較熟練地進行計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解決與周長相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鞏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較熟練地進行計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些淘氣和笑笑以及他們的同學一起學習的圖片,大家想看嗎?
1、出示教學情境掛圖。
2、說一說圖上都有什么?
4、你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嗎?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分小組交流前一段時間學到了什么?
2、組織全班交流,對前一段時間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回顧。在整理回顧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言將前四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分類板書,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強調與說明。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第1題。(1)學生獨立完成;(2)后抽取幾道算式讓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
2、第2題。
(1)齊讀題目,提問:書上告訴我們什么知識?需要我們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2)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訂正。
3、第3題。
讀題后,獨立完成。
交流計算方法,并核對,訂正。
四、數學萬花筒。
自行讀數學萬花筒。
說說,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師作適當指導。
五、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今天我們對開學來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收獲,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你留下怎樣的成長足跡?我們來一起說一說吧。
1、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提示,從什么是數學、怎樣學數學、怎么用數學等角度來尋找自己的成長足跡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成長足跡以寫“數學日記”的方式紀錄下來。
3、課外作業:第2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