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未來學校讀后感篇一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yè)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lián)網企業(yè)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yōu)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lián)網企業(yè)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現(xiàn)在,我們的教師在教室里帶著一班年齡一樣的孩子,學習同樣的知識內容,還要進行測試和期中期末的集體測試。這樣的教學有點單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著聰明的孩子,不能讓好的孩子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未來學校將會變教師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未來的學校學習時間更有彈性,學習將是全天性的。沒有了寒暑假期。學習周期也是是彈性化的。10歲的孩子可以和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學校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人工智能也更加發(fā)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xiàn)許多新職業(yè)。教育應更注重培養(yǎng)人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未來學校讀后感篇二
互聯(lián)網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條件,傳統(tǒng)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lián)網,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傳統(tǒng)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發(fā)生著變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教室和學校會不會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學習場所?未來的教育趨勢會是怎樣?由誰來學、誰來教?學什么?怎樣學?如何判斷學習效果?父母應該做些什么?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教育學家朱永新結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案例,對未來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詳細構想的預判,為教育者們梳理了一條通往未來教育的清晰行動路徑。
朱永新認為,教育變革,雖然不像社會革命那樣,有強烈的人為干預的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已經站在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門前。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教育世界。
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學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對講課的內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規(guī)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鐘。下課之后,上個廁所,短短10分鐘,接著又是一節(jié)課。周而復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門。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畢業(yè)生離開校園。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
書本,翻來覆去。學生,人來人往。每逢寒暑,師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槍入庫”,各自安排。這,就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學校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嗎?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一切,很可能會變?yōu)楝F(xiàn)實。我相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這,就是我在本書中提出的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我相信,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互聯(lián)網,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本書中,朱永新想說的僅僅是互聯(lián)網對未來學校形態(tài)的改變,以及進而引發(fā)的教學模式的改變。這本書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教育藍圖:即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學校。未來的某個時候,人們會覺得我們今天看來好像天方夜譚的“學習中心”,是那么順理成章。
未來,物理形態(tài)的學校,鋼筋水泥、磚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還會有,圍墻也可能依然在,但是,傳統(tǒng)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
未來的學習中心,可以在社區(qū),也可以在大學校園,類似于好未來、新東方這樣的培訓機構,也可以成為學習中心。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孩子可以8歲上學,也可以5歲或者12歲上學;15歲的孫子可以跟75歲的爺爺在同一個課堂上同樣的課;年輕的父母也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學習同樣的內容。
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yè)者,“能者為師”將使今天的教師資格證變成歷史。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引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yè)者,“能者為師”將使今天的教師資格證變成歷史。
未來的學生,完全能夠做到一人一張課程表,而且隨時調節(jié)學習內容,但將沒有必要像現(xiàn)在許多學校的學生那樣在不同教室之間行走。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或者在學校的圖書館、學習室等,通過網絡學習、團隊學習.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而且網絡通過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自動記錄他們的學習過程。作為評價的依據(jù)。學生的學習.將是基于個人興趣和解決問題需要的自發(fā)學習,是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是大規(guī)模的網絡協(xié)作學習。學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是通過自主的學習建構來滿足自己需要的個性化知識結構。在這樣的學習和建構中,學校、課程、學分、學歷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構了什么、我創(chuàng)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當傳統(tǒng)的學校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時,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都將被顛覆,換個場景,馬上就變換了身份。
眺望未來學校,我們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意義的學校可能不復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學習是永恒的。教師職業(yè)也許換了個名字,但是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對于未來教師的素質要求將會更高。
我們無法預測這一天在什么時候到來。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天正在逼近。從現(xiàn)在開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新興的學習方式之間,會有一個相當長的共存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有人會大膽探索,從而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有人會跟上步伐。從而成為跟進者;有人會無動于衷,只能成為落伍者,最終被時代所淘汰。只有看清這個趨勢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頭。才能執(zhí)未來教育之牛耳。
《未來學校》對于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對于打破傳統(tǒng)學校的年級、班級、學校的組織形式的設計,對于“互聯(lián)網+教育”的運用,以及對于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等新型課程的研發(fā),對于我們的教育改革極具參考借鑒價值。
未來學校讀后感篇三
剛拿到這本書,書的題目就吸引了我,未來學校將是怎樣的學校?今天的學校將有著什么樣的未來呢?未來學習中心將重新定義教育,歸根結底不是描繪一幅藍圖,一定為了梳理一條行動的路徑。我們當下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未來。
慢慢的,我翻閱它….
今天以及未來的我們,的確會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認清并順應大時代的發(fā)展形勢,不斷學習,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序言,真實的讓人連聲贊嘆,表示一萬個“嗯,是。”這確實是我們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節(jié)又一節(jié),循規(guī)蹈矩,新生入校畢業(yè)生離校,翻來覆去的書本以及師生都喜歡的寒暑假,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運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學校給我們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推陳出新,認清形勢,做能動者和創(chuàng)造者,以學生的發(fā)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為中心,不斷逼迫自己,快,跟上!
總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老了也得學,第二是學到的要落實,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來,第三要時刻牢記未來照亮現(xiàn)實這一使命,創(chuàng)新加行動!
真的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要學習,才不會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園里我將是那個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見識廣,修養(yǎng)好,那種骨子里散發(fā)著的教師的韻味。
未來學校讀后感篇四
《未來學校》是我今年寒假閱讀的一本書,出自新教育實驗的發(fā)起人朱永新教授。當時買這本書的初衷是被其中關于“學習中心”的論述所吸引,并沒有想到給我?guī)砟敲创蟮木裾鸷场?/p>
可是運行起來慢慢發(fā)現(xiàn),線上教學也沒有想的那么可怕,當然有的老師并沒有這么快的意識到。
首先我們看看教師,網絡問題可以說已經不成為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了,智能手機和光纖網絡,手機的4g網絡,讓線上教學更流暢。老師們經過學校的培訓,各個都成為線上教學的高手,轉發(fā)資源、直播答疑、視頻會議、連麥互動、作業(yè)布置、打卡任務、智能問卷、投票活動、作業(yè)批改、優(yōu)秀作業(yè)評比、紅花獎勵……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 ,信息技術問題是老師們的大問題,有很多老師還是比較排斥,存在畏難情緒,認為信息技術可有可無,或者說簡單的會一點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學校的培訓多半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師們真實主動學,互相研討,私下反復嘗試。在短短的一兩天的時間里,講這個網上教學平臺的相關功能嫻熟掌握,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再看教學過程,市區(qū)選擇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錄制視頻資源,教育專家把關,將知識和方法最精華的部分錄制成視頻資源,讓學生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老師們也加大了研討力度,不但本學校的研討,跨學校的研討組也自然形成,與此同時老師們從來,沒有這樣隨時隨地都能夠線上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即時解決問題,共商對策。上課的時候老師們推送市區(qū)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根據(jù)本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直播點撥重點,課堂互動。課后布置作業(yè),可以分為日常習慣作業(yè)和學習反饋作業(yè)。老師可以通過布置朗讀,聽寫,背誦進行日常打卡,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積累習慣。課后反饋作業(yè),老師精心設計學案,針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選取不同程度的練習,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為了考慮到同學們的眼睛,老師們會斟酌再三,不斷精簡,避免學生老師低效勞動。對于批改有很多老師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還買了手寫板輔助,大家利用軟件功能,對于學生的作業(yè)逐一批改講解,學生可以進行訂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師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師給進行的作業(yè)點評。老師的輔導也更精準,可以單獨與有問題的學生連線,一對一講解。也可以通過系統(tǒng)的智能問卷設計核心基本問題進行檢測,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錯誤原因,知識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答疑輔導。老師的鼓勵和線上活動也豐富多彩,優(yōu)秀作業(yè)評比,創(chuàng)新設計展評,老師還會與同學們互動,送上一朵小紅花,以示鼓勵。測評問題也可以解決,召開直播會議,提醒測評開始和結束時間,自然隔離,不用擔心互相抄襲,時間到,迅速上交試卷,最擔心的評價問題也迎刃而解。
以上這些老師們可能自己都沒想到,教學還可以這樣。
最后來看看學生,學生很開心,因為自由。沒有了集中組織,整齊劃一,學生可以按照規(guī)定的課表,完成基本的課程學習之后,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生還自行組建學習小組,進行線上研討。還能夠單獨@各科老師進行問題咨詢。當然也有的學生是因為終于沒人管著了,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但是我想這一部分學生就是把他們整天圈在教師里,他們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
還有的人考慮到學生的眼睛和鍛煉問題,學校按照上級的要求計劃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線上教學的時間,教學的內容,作業(yè)的布置都要適合,不能盲目照搬線下教學模式。學生集中在一起學習,視力也未見得就一定有保證。對于體育鍛煉,體育老師制定了詳細得周計劃,學校采取直播得方式進行眼操和間操,保證了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得時間。
當然也存在問題,比如缺乏情感得溝通,學習活動得設計,學生之間面對面得互動交流,有得家庭設備成就影響學習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導致學習效果降低……但是無論如何,線上教學得優(yōu)勢,真得讓人刮目相看。
面對應對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對于現(xiàn)象的本質是沒有清楚得認識,只是單純的覺得線上線下相結合真的可以,而且還可以更好,讓我整個人變得興奮起來。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聯(lián)網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xiàn)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yōu)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tǒng)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guī)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循環(huán),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絡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接的環(huán)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jù)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么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yè)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于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fā)現(xiàn)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于“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于“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于“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游戲化,游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游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實現(xiàn)沉浸式學習。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項目,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項目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xiàn),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么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shù)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于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于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確,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把成長看成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誤以為一旦離開了學校,就可以不學習了。其實,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成長本身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生命不息,成長不止,才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tài)。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yōu)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伙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tài),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征。
我眼前展現(xiàn)著多美好的人生畫卷啊,未來學校就是一把讓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鑰匙。這本書通過大量的經典論述,事實論據(jù),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可行的,點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繪了一副美好的教育愿景。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讓我們充滿信心,去擁抱新教育時代的到來,大膽去做新教育的嘗試,為了成全學生、老師、家長,每個人幸福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