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一
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以來,雖談不上以你為榮,但我自認為上天還是比較眷顧我們的。你從小伶俐聰慧、虎頭虎腦、真的是人見人愛。青春期的你,因爸媽的錯愛大意,讓你走了些許彎路。《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九年級孩子》,爸媽看到這本書時,已愧疚憐然,真的相見恨晚。還好上天冥冥之中又眷顧了我們一次——讓我們把你送到了同升湖。讓我們更明智的認識了你,也更清晰的認識了我們自己。
還你得你剛進江永一中時,爸媽認為那是本地最高學府,理應有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風格。所以我們把你的一切都交給了學校,而讓自己束之高閣。我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們忘了你現在正處在一個生理、心理上以及角色轉換的成長期。我們因借口自己忙碌就把你交給了一個我們自認為不錯的學校,卻不常常對你管顧。直到有一天,老師找上門來,我們才你恍然大悟。原來父母也與你一樣也需要與你共同度過人生以及角色的轉換期。隨之后,我們又才匆忙上法說服你,讓你自己走出去讀書。還好你也認識到你自己的癥結所在,小努力了一把。
也許爸媽總是因自己的忙碌而一直在找借口,我們又忘了精神陪伴給予你在學習生活上的重要性,老在秉承獨立長大的固性教育風格,總認為你應該懂事了。所以,在思想方面的溝通教育上我們又少寫了一撇一捺,而致使你任性的性格一瀉而無底。慌亂之中,我們又片面的只懂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略。匆忙上位逼迫你只抓學習,天真的認為只要抓好學習了,你就沒時間去管顧其它事兒。卻不懂得學習是要以品德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體育教育為基礎的過程。忘了必須先要有了好的習慣、好的心態、好的身體,學習才會象水到渠成般的好起來。
也許是爸媽從小受過的苦比較多,所以給予你更好更多的愛常表現在讓你在物質上的更豐盈,也常常以愛的名義,對你的有些方面橫加干涉,缺少對你在思想上、品德()上的教育,也沒有完全認識和理解你心里面的真實想法。現在爸媽懂了,懂了怎么去愛你、怎么去好好教育你、怎么去與你共同規劃你的未來藍圖;怎么讓你認識自己的未來理想藍與做好當下的辯證聯系;怎么樣去制定近期小目標又如何處理與未來長遠奮斗歷程之間的聯系。
最后,爸媽與你共同努力,一起牽手、一同度過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轉換期,不管未來如何,只要我們自己努力過,只要我們為之真心付出過,相信你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精彩,你的人生將會不斷向更高、更深的理想靠近,你的努力將不負你未來燦爛的人生。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二
拜讀了由朱永新、孫云曉、孫宏艷主編的《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九年級孩子》,這是一本講家庭教育的書,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方向。
親情就是不需要彼此的解釋,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廢話,不需要張揚,都會心心相印的。那是一種最溫柔、最愜意、最暢快、最美好的意境。但現在許多人到了十四五歲開始叛逆、自己的情緒控制不好,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與家庭的和睦。常常可以看見孩子與父母爭吵,吵的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在九年級中我們出現了別的時期沒有的教育難題,這本書看似是寫給父母的,但孩子看了有利于改善自己的情緒或成長問題。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娛樂圈有很多男明星年少時非常叛逆,有的甚至因誤交損友做壞事坐過牢,而今浪子回頭成就了一番事業。年少時的鄧超脾氣暴躁、不愛學習,成天打架斗毆,幾乎沒有學校愿意收留他,后來在父母的關愛下,他開始發憤學習,最終踏入演藝圈,多年的打拼已成內地80后演員的扛鼎人物,同時也還是一位好丈夫好爸爸。
大家都認識的成龍大哥小時候很喜歡打架,經常被鄰居和同學的父母投訴,無奈之下父母只好將他送到京劇武生于占元師傅門下,通過十余年的勤學苦練,成龍學到了一身好本領,然后跟隨師兄們一起進入演藝圈,從龍虎武師開始做起,一步步打拼成今天的國際功夫巨星。
我的爸爸媽媽喜歡給我寫東西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對于長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我們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頭。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在傅雷小時候曾經對他的父親極度叛逆,但經過時間的累積與兒子傅聰、傅敏的誕生他終于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父母都是為我們好,為我們著想,雖然有時()會太過激動但事后應該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在九年級有許多成長上的難題,但是只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努力,相互理解,親子的關系一定會很和睦。
我們班上有位同學微課堂中的一段話講得很好:幸福是什么?如果說幸福是一種形態存在的話,我覺得它是玻璃,它沒有什么,但把它放在太陽底下,它會折射出最耀眼的光芒,會比任何東西都強調它的存在。親情也末過于此,父母對自己好不要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回報、感恩。不要在失去當時追悔莫及。
在書中有一篇讓我印象深刻,讓我深刻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自己的日記中幻想凌虐母親的畫面,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那是一個九年級的女孩寫自己的媽媽嗎?讀者都感到痛惜,那位母親看后不知是什么反應。在家庭中,家長應該與孩子一同成長!
這本書里有很多類似的小故事與問題分析,是一本很好的教育圖書。在書中我學到了許多:有怎么把學習壓力變成學習動力等等。在有些故事中我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深深感到了父母們的痛心。
多讀讀這本書,借鑒一下里面的人或事,讓家庭問題不再是頭疼之事。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三
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讀了《這樣愛你剛剛好》三年級冊,這本書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角度科學地分析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體特點、智力發育特征、心理情感的特殊性,讓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過行之有效的應對辦法,科學地陪伴孩子成長,感觸多,收獲更多。
孩子上三年級后,我發現孩子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傳遞越來越豐富,他喜歡探索新奇,喜歡表達自己,想象力與創造力顯著提升。在互動的過程中,他表現出反叛和不聽話,他常常委屈地說“你不相信我”。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應該換種方式與孩子相處,換種方式來愛孩子。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生理成長決定了這個時期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書中說,這一時期的孩子,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于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這種矛盾讓孩子的情緒、情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突出表現為“讓我試試”、“請為我點贊”。當我們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時,就會發生沖突,沖突的背后隱藏著孩子渴望父母對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通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的表達有科學的方式可以學習、可以借鑒。“善于表揚與獎勵,適時批評與懲罰”這章節,祥細地介紹了什么時間夸孩子和批評孩子,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夸孩子和批評孩子,倡導“自然懲罰是首選”,認為要少用邏輯結果去罰懲孩子,而多用自然結果去幫助孩子。當事情發生之后,多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發生了,確實很可惜,很難過!現在有什么辦法呢”,協助孩子在找到方法的過程中,學會承擔后果、學會改善的方法,通過一件一件事情的累積推動孩子的成長。同時,書中表達了要重視健康養育,給孩子一個干凈、整潔、有秩、溫暖的家,對早餐、零食、飲品以及餐桌教育進行了祥細的闡述。營養、運動、睡眠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對身為醫生的我來說,感動于編者是如此用心、細心地把這一部分作為獨立的一個章節進行闡述。
這本書告訴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同時這種愛的能力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自我完善。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愛,這將構成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基石。面對科技產品對孩子在時間、精力上的爭奪帶來手足無措感,這本書在“做關注科技的現代父母”章節,告訴我們正確地認識科技產品,倡導“帶孩子一起探討科技新事物”,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理念、正確的方法。我們的孩子終將走上社會,本書將“誠信”、“有教養”、“勞動”,以及如何看待“分數”,四篇獨立成章,讓我們父母作誠信、作有教養的榜樣,讓我們全面看待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這推動了作為父母的我們,要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自我修行、不斷自我提高。
“孩子是因你而來,不是為你而來。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看完這本《這樣愛你剛剛好》,我想,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更加努力,努力做到知在先、思在先、行在先,讓因我們而來的孩子,在我們正確的、科學的呵護和關愛中,成長為最好的他自己。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四
這次假期,我閱讀了由孫云曉主編的《這樣愛你剛剛好》這本書,感受頗多,這本書主要是針對在青春期的我們,家長對我們的教育和關注問題。讓父母更好地教育我們,關注我們,改善我們之間的關系。能讓我與父母像朋友一樣交流,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也產生了來自我深刻的感受。
步入叛逆期的我們,正好與父母產生了劇烈的矛盾。
一、他們總是過于關注我,反而我越加厭煩他們,連幾句話都難以溝通。
比如,當我專注寫作業時,一會兒問“你要不要喝水啊”,一會兒又問“你要吃點兒水果嗎”。過幾分鐘,又問“你要不要休息?”。就讓我很煩躁,無法認真完成一項作業。其實我認為:他們應該相信我,盡量不要打擾我,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也希望他們理解我。
二、父母總以為我在書房是在看電腦,不相信我在寫作業等等。
在書中,提到八年級的中學生自我認知有明顯的波動。的確,我小學成績好一些,一到中學,學習開始下降,總是認為自己學習態度不好,產生自卑現象。父母及時發現后,經常幫助我放松壓力。才沒有讓我自暴自棄。這個時期,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積極面對任何事情,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也讓家長放心。
有時候,我難免會有情緒,書中告訴我一些應急情緒自衛術。第一種是“倒著數數”;第二種是‘自由書寫’;第三種是“補充情緒零食”;第四種是“抽離法”。讓我明白到:只有情緒穩定下來,才能認真做一件事和交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其實我經常有負面情緒,這本書給我的最真實的感受是:學習帶給我的壓力很大,也許換個角度看世界,對壓力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我要不斷得自我暗示,“我是可以的”,就會是一些健康的想法。如此以來,我會更充滿自信。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原因是自身的負面情緒太多,影響了考試。所以,當我郁悶時,換位思考,世界將是另一個樣子。
通過此書,不僅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還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有所改變,他們也會給予我適合的關注和“愛”。有時候不要死學習,學習方法比勤奮更重要,更影響學習效果。希望我和父母在以后的生活中理解雙方,共同行走!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五
這次假期,我閱讀了由孫云曉主編的《這樣愛你剛剛好》這本書,感受頗多,這本書主要是針對在青春期的我們,家長對我們的教育和關注問題。讓父母更好地教育我們,關注我們,改善我們之間的關系。能讓我與父母像朋友一樣交流,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也產生了來自我深刻的感受。
步入叛逆期的我們,正好與父母產生了劇烈的矛盾。
比如,當我專注寫作業時,一會兒問“你要不要喝水啊”,一會兒又問“你要吃點兒水果嗎”。過幾分鐘,又問“你要不要休息?”。就讓我很煩躁,無法認真完成一項作業。其實我認為:他們應該相信我,盡量不要打擾我,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也希望他們理解我。
在書中,提到八年級的中學生自我認知有明顯的波動。的確,我小學成績好一些,一到中學,學習開始下降,總是認為自己學習態度不好,產生自卑現象。父母及時發現后,經常幫助我放松壓力。才沒有讓我自暴自棄。這個時期,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積極面對任何事情,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也讓家長放心。
有時候,我難免會有情緒,書中告訴我一些應急情緒自衛術。第一種是“倒著數數”;第二種是‘自由書寫’;第三種是“補充情緒零食”;第四種是“抽離法”。讓我明白到:只有情緒穩定下來,才能認真做一件事和交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其實我經常有負面情緒,這本書給我的最真實的感受是:學習帶給我的壓力很大,也許換個角度看世界,對壓力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我要不斷得自我暗示,“我是可以的”,就會是一些健康的想法。如此以來,我會更充滿自信。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原因是自身的負面情緒太多,影響了考試。所以,當我郁悶時,換位思考,世界將是另一個樣子。
通過此書,不僅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還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有所改變,他們也會給予我適合的關注和“愛”。有時候不要死學習,學習方法比勤奮更重要,更影響學習效果。希望我和父母在以后的生活中理解雙方,共同行走!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六
前兩天,班主任讓孩子帶回一本書《這樣愛你剛剛好》,要我看完之后寫份讀后感,借此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了這本書之后的感悟和啟發。
我們都知道一年級對孩子至關重要,對他們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未來的學業規劃起決定性因素。老師呼吁我們家長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不管多忙、事業多么重要,都要花點兒心思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可問題是:父母該如何愛孩子?孩子又需要怎樣的陪伴、引導、鼓勵和支持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在這本書里逐一找到了答案,這也是我推薦大家閱讀的主要原因。
傳統的教子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教育觀念的改變,顯然是行不通了。這本書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育兒理念——“智慧愛”,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到不批判、不溺愛,做到《這樣愛你剛剛好》。
父母的陪伴就是言傳身教的沃土,愉快的相處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格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交流中的言行舉止。比如夫妻的和睦、民主的氛圍、幽默的互動,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孩子自信、寬容的性格。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就是最棒的家庭教育。
什么才是高質量的陪伴?我們從幾個淺顯易懂的實例中來感受一下:如果你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是這么說的:“趕快起床,要遲到了,等會兒老師又要讓你罰站啦……”那么請你馬上改正,這么美好的早晨你已經在給孩子散播負能量了。目不轉睛的盯著作業本,一旦發現字寫的不好或題目做錯,便大聲指責,甚至給孩子布置一些重復枯燥的作業。這種看似很負責任的做法,其實是對孩子專注力的打擾,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孩子會無心學習,滿腦子就一個想法--爸媽啥時候才能離開。幫孩子檢查作業,如果你是單純的簽名那么請跟我一起檢討吧!
從今天起,我們試著寫詳細一點,比如:“孩子的學習態度很認真,自覺性較高,請老師放心。”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鼓勵和支持,也能跟老師達到很好的互動。接孩子放學,回家路上要多問“好”問題,別問“壞”問題。我們可以問:“今天在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有意思的、新鮮的事兒……”孩子會很樂意講述一天中的所見所聞,并把歡樂同父母分享,即使有不開心的事兒,這會兒也都煙消云散了。相反,你如果一見孩子就問:“今天有沒有犯錯誤,有沒有人欺負你……”這樣容易讓孩子聯想起種種的不愉快,對學校產生抵觸情緒。許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喜歡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其實,學習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兒,有沒有人一起玩兒才是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事情。我們要鼓勵孩子交朋友,甚至為他們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引導她和老師、同學以及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前期的陪伴是為了以后能更好的放手,父母要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制定她容易達成的目標。要學會欣賞孩子,用鼓勵、給予幫助、降低難度等辦法,讓孩子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讓他們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從而養成勇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幽默也是一種教育能力,幽默讓家庭教育變得輕松有趣。父母多一分幽默,子女就多一分笑聲,多一分快樂,多一分力量。幽默可以緩解緊張情緒,愉悅身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孩子喜歡幽默的大人,因為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愿接受生硬的說教。
對一年級孩子來說,老師是絕對的權威。他們崇拜老師,無條件地信任老師。作為父母,要成為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情感橋梁,多對孩子講老師的好話。比如“老師特別認真負責,媽媽沒檢查到的錯誤都被老師發現了,你可要認真哦……”引導孩子體察老師的關愛,發現老師的優點,讓孩子喜歡上老師從而喜歡上學習。請記住,沒有什么比老師的格外關注更能激勵一個孩子的了。家庭教育貴在養育人性,學校教育則在培養人才,二者的交集在于達成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共同目標。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或者目標不一致,都無法保證教育的效果。
最后我要倡導大家響應學校的親子閱讀,把故事和游戲還給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們不再迷戀電視和網絡,這是對童年最真實的珍惜,是孩子最值得做的功課,是最合乎生命規律的學習。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她的閱讀史,培養孩子好讀書,引導孩子讀好書,是每個家長必修的課題。
成長是每個人都需要自己走的路,誰都會犯錯,誰都會經歷挫折,只有經歷過這些,才能真正成長。孩子犯了錯誤可以懲罰,但懲罰的方式應該是尊重的、健康的、能達到教育目的的,而不是讓孩子痛苦和難受的。有些錯誤本該我們和孩子一起接受懲罰,那么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坦然迎接成長的陣痛和喜悅吧!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提出孩子的成長從家庭生活開始,最后還是回到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自身成長歷程的一種折射。
這本書從“幸福”出發提出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礎,教育本來就是增進幸福的重要途徑。所以家庭應該和學校、社區一起,努力創造讓孩子幸福成長、快樂學習的環境。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幸福還給家庭。
這本書提出教育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著方法沒有價值,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讓好的理念真正落實。如今,教育是父母最關注的問題,但家庭教育卻在父母的焦慮中常常脫離正確的軌道。父母對孩子的愛,再多也不嫌多。怎樣愛孩子和怎樣教育孩子關系到家庭和諧與幸福。
本書分別從九個方面闡述現實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且舉例說明。通過事件分析,引發大家的反思。三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正悄悄的發生變化,從而引起行為發生變化。從以前聽大人的話慢慢向擁有自主意識過度。這是一個可喜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認識。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發家庭矛盾,并且會產生與我們的教育理念相反的效果。
三年級的孩子注重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不希望被打擾,也不希望被監視,他們需要我們給予尊重和理解。
進入三年級,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進一步發展。一方面,孩子對他人評價的依賴逐漸減輕,獨立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增強;另一方面,孩子對他人關于自己的評價又極其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的贊許。父母需要引導孩子積極地評價自己,從而使孩子變得更自信。
讀了這本書使我獲益良多,讓我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的不當之處,我會改證這些錯誤,并用科學的理念與方法去和孩子溝通,以達到“幸福”的目的。
這樣愛你剛剛好讀后感篇八
時間過得太快了,仿佛轉眼之間,我的孩子已經是八年級的少年了。八年級真的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分水嶺”,“七年級不分上下,八年級兩極分化,九年級天上地下。”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八年級的孩子在思想品德、學習成績以及個人能力等方面都出面兩極分化的趨勢,也面臨了不少令人苦惱困惑的情況。是最為變化動蕩的時期,是孩子發展的“危險期”,自然也是教育的關鍵期。讀完《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八年級孩子》,感觸頗多,只能從成長的角度闡述一下本人的觀點。成長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事情,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也不會有孩子的成長。
家庭是成長之源。人,一生下來就是家庭的一員,就與家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人生從家庭出發,最后還是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長,最初是從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質以及精神的滋養。父母作為家庭天然的領導者,更要注重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角色承擔。首先是陪伴,父母的角色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親子關系對身為父母者本身也有重大影響。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兒子經常跟我提起他四、五歲時候的一件事,就是一家三口窩在我們小小的臥室里看電視,他想吃東西,爸爸就用微波爐幫他去烤魷魚,結果魷魚烤糊了,東西沒吃上,但他一直記得這件事,而且每每提起,總是說那時候好幸福。其次,父母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說到這個,我覺得我自己做得不夠好,很多時候只想去教育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榜樣作用。記得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回家的路上,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同桌的媽媽真好!從來不對他發脾氣!”聽了孩子的這句話,我忽然意識到,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脾氣和情緒。自那以后,在孩子面前我會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正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父母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孩子撐起健康成長的生命之帆,為孩子點亮人生道路的明燈。最后,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有的父母會因為孩子表現好或者學習好,就對孩子寵愛有加,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或成績下滑,就對孩子冷漠,這都是不對的,就像書中所說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取決于孩子的行為態度,而是完全無條件的、永不改變的。不管孩子怎樣,永遠都對他不離不棄,并通過父母的話語和行為來讓孩子感受愛的承諾。
學習是成長之路。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和轉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最近30年人類新增加知識的`數量已超過過去2000年人類所積累知識的總和。因此,不僅孩子需要學習,做家長的也要從各方面加強學習。我認為第一是要幫助孩子共同設立學習目標,八年級的孩子有了很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父母每學期開始可以與孩子共同設立一個學習目標,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第二是與孩子共同探討學習方法,學會怎樣學習,這是比學習什么更重要。學會學習,包括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思維、學習意識等等。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的學習意識和督促孩子的學習態度。對孩子的學習要多鼓勵、多肯定和多表揚,讓孩子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從而讓孩子擁有自我發展的能力。
總之,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我們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長,不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家庭教育最美麗的風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