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一
父親,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無論他是個受人愛戴的偉人還是個辛苦勞作的農民,在每個父親眼里,孩子永遠是他的希望。
傅雷,我所了解的他只是一位博學且具有豐富情感的父親,在每一封家書中都充滿了他對兒子傅聰的淳淳教誨.細心引導和健康成長的期待。
傅雷支持兒子的藝術道路,就如他追求自己的理想,給予兒子的幫助,輔助他順利成長,成為了兒子人生之路的堅強后盾。在如今,大多數父親對自己已成年的兒女會放手,任其自由闖蕩,獨立克服困難,或許只有親身的經歷才會使自己更成熟,熟悉這個世界。
我不得不說,傅聰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鋼琴家。但除了他的天賦與努力外,一定也少不了他的父親對他的良苦用心。所有名人,并不是能在一時就可以出名的,而是要花好幾十年的本領與經驗。但傅聰他是幸運的,他的父親在他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引導他通向明智的方向,才使他有巨大成果。
我不得不佩服,傅雷作為一個父親,即使鬧關節炎,寫字很困難,也仍然寫下千言家書。信中除了濃濃親情外,還有說不盡的對祖國的赤膽忠心。
我的爸爸是我的朋友,他不但很隨和也很幽默。隨著我慢慢長大,我們的關系更融洽。既然是朋友,當然要懂得學習他人的優點。他的熱心腸總能感染到我,他幫助別人的次數似乎比幫助我的次數還多。但我并沒有感到失落,正因為他的以身作則,使我也被帶動起來,感到一種特別的快樂。或許,他是用行動來教育我。親身經歷比什么都好。
每一位父親,所要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說的,有寫的,有做的。但這之中都隱藏著他們對孩子的濃濃的愛。因此不一樣的父親,卻有相同的父愛。愛不一定要說出來,就像傅雷用信來寫下自己心中對兒子的希望。
以前,我總認為,孩子與父親之間有條河,我在這邊,他在那邊。
現在,我才認識到,對岸的不是他,他是為我擺渡的那個人。同時,他會遞上一支槳給我,讓我與他一起來掌握方向。
最后,我上了岸。父親對我說:“孩子,以后的路只能你自己去走了,好好把握啊!”接著,我讓他放心吧,便含著淚與他揮手道別。并帶著他對我的希望繼續踏上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二
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先后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其聲殷殷,其意綿綿,其情拳拳。由這些信件匯集而成的《傅雷家書》曾先后再版五次,重印19次,累計發行超過100萬冊,數字雖不能說明太多,但時間足可以證明一切:《傅雷家書》自問世以來已暢銷2019年。
一部家書受到如此廣泛的歡迎,其意義是多方面的。探究其原因,除了有傅雷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和翻譯家其本人所具有的淵博思想和高尚人格的感染力之外,亦有家書中所蘊含的為藝、為人,涵養品格情操、錘煉修養氣質等方面的卓絕見識和肺腑之言的吸引。無論身為子女還是父母,都能從中領略人生的境界,接受人生的教益。
傅雷一生奉行德義具備、人格卓越的德行,在對兒子傅聰、傅敏的教育上,傅雷處處不忘言傳身教,讓自己的這一優良品德薪火相傳。這些,從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一百多封家書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無論是藝術修養還是為人處世,甚至演奏姿勢和生活細節方面,傅雷都要求兒子規范嚴謹。傅雷做事為人均認真細致,對子女的要求就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兒子傅敏在回憶父親時曾舉了這樣的一些例子:”50年代,他有一陣子迷上了攝影,顯影藥、定影藥,父親都是一克克稱準,照片要放大,父親就用尺子細細地量。父親愛養花,他對待每一盆花,都很認真細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紹,他就自己去實踐。父親就是這樣,哪怕一點點小事、小細節,他都很認真地對待。他要求我們做到的,絕對是他自己做人的風格原則。這是我們兄弟兩個成長中得到的最大的教益。“在這里,父親的言行已經成了子女們的一桿標尺,既標示高度,又衡量進步。
家書里的傅雷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在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背后,站立的是一個嚴厲的父親形象。父親的嚴,嚴在對做人原則的堅持,嚴在對藝術人文的理解和投入,嚴在對兒子純粹品質的要求。著名學者樓適夷先生在為《傅雷家書》作的序言中這樣說:”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聰的長大成才道路上,我看到作為父親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邊的幼稚時代是這樣,在身處兩地,形同隔世的情勢下,也還是這樣。“也正是這樣的嚴格,成就了兒子日后為藝、為文,愛國、愛人等方面的高尚品格。
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并不能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實現,這或許是《傅雷家書》留給做父母的讀者們的又一啟示。在教育中,傅雷堅持循循善誘,鼓勵、啟發孩子們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教育他們要有自己的思想,繼而形成人格中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思維。
家書中,傅雷敞開心扉,向孩子們傳授為人的道理和生活準則,嬉笑怒罵都毫不隱瞞。從一封封信里,傅雷清澈的心靈、不泯的童心躍然紙上,我們仿佛是在聽一個可愛的大孩子傾心長談。傅雷用理解、用年輕而純真的心、用這樣一種平等的姿勢消彌了父子間的代溝和距離,讓父子之間的書信往來情意交融,形成共鳴和互動。將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滿腔期望化作細雨,”隨風潛入夜“,滋養兒子的心田。
打開《傅雷家書》,就是走近一位父親,聆聽他”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誨“。不知道天下有多少曾經的子女、現在的子女和將來的子女受益于這個親切而嚴厲的父親!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三
看了《傅雷家書》之后,我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是傅雷先生寫給出國在外學習的兒子傅聰,傅雷用自身經歷來教自己兒子做人的原則、對藝術的修養、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這些家書凝聚著傅雷先生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
其中,讓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傅雷說過的“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還有傅雷先生在聽完兒子的協奏曲鋼琴部分錄音后,并對他兒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勸導兒子不要為了技巧而煩惱,要靜下心思考。
傅雷先生通過這種平等的傾心交流方式和兒子談藝術,會讓兒子一天比一天長進。傅雷先生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他教育兒子的同時,總要將自己擺進去,引導兒子認真對待自身的不足。
我一直認為愛子之情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淪為那種庸俗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為兒子樹立了一個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榜樣,讓兒子聽其言,又學其行,成才道路上才會穩步前行。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們的諄諄教導,他們不是什么偉人,也不像傅雷那樣說出立身處世的大道理,但他們做什么事都會為我著想,為我考慮,為我打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
濃濃的親情總是令人感動。《傅雷家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傅雷是用心詮釋什么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四
家書,是親人之間互相傾訴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為筆,以感為紙,書寫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擔心、思念、祝福、祈盼——祈盼對方也回一封,也好平了自己胡思亂想的心。
看似是父親的開導,但其中還隱隱含著什么。讓我們還原場景,略顯疲倦的父親對孩子語重心長:孩子,你盡早了解愛中心酸,便會學著接受一些。流過的淚雖苦澀,卻可以在淚中微笑著向她說,愿今生今世兩不相見!
不知那個父親是否身為過來人,可話中安慰的感覺卻不言而喻。于此,不是父親,而是身邊摯友,向初嘗禁果的少年勸誡。這是身為父親的嚴厲,冷硬卻夾雜著擔心與思念。
身后父親的心愿,“總之,你無論再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情感方面,在政治行動方面,主要避免‘身不由主’,我寫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觸萬端,非筆墨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萬珍重,千萬自愛。”
多次強調,望君自重自愛。為父已無太多話對你說,滔滔江河提筆之時便化作一江春水緩緩流動。我寫這封信的心情非筆墨能形容,除此之外,還有嗎?跳過人物帶入,我們看到了不再年輕的父親提起筆為遠在他國的兒子寫信,只留。珍重!
兒子啊,你可知這一字一畫都刻在了你體衰的父親的心上,你能了解他嗎?我想父親一定會說:希望吧,若是不可,也不強求。只要你安好那便足矣。這是身為父親的軟言細語,真摯還包容著祝福、祈盼。
我見到書的特點。若是整張家書,全都是教育兒子待人謙虛,做事嚴謹;不氣餒,不驕傲;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的話未免有些冷淡。這是家書,面對學有所成的兒子,除了感到自豪,不應該還有一點寂寞嗎?畢竟……那是從小養大的兒子啊!《傅雷家書》還成功在那一絲人情味兒。不說全部,大致上寄給傅聰信的日期后,都會有一兩句描述家人近況的話。我還記得那一句。
“前幾日我連續著發燒,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轉。”“你娘很想念你,何時你能寄一封信過來呢?”
后記:看到書的前言,方知傅聰是在葬禮上趕到的。我儀表堂堂地歸來時,你已去了。黑白相片印著你曾經地容顏。因為時差,計劃中的正午到來已推移到黃昏遲暮。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一遍遍溫習泛黃的紙信,想從墨香殆盡的紙張中看到昔日人。
我給您的回信,遠少于您給我的,連關心也是,有時幾個月也不會一封,可我卻不曾在意。
今日,我終究是慢了一步。
愿天上的親人,一切安好。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五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后,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傅雷家書第二章讀后感傅雷家書章讀后感篇六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子女的信件。可它并不僅僅是一些信件,而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書。
整部書中充滿父愛,思想與藝術。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與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特別之處了。
傅雷從多種身份,角度與立場同兒子對話,可謂“一人多角”。他與兒子的關系并不是單純的父子,他們互相學習,關系平等。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這么一句簡單的話不僅顯示出傅雷是個深情的父親,他卻更像是一個理解兒子的知心好友。
此書同樣是一部富有藝術性的作品,從文學到音樂,作者的思想無不獨立而又深刻。
這部書不僅適合所有父母讀,我認為更適合中學生閱讀。它能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最重要的是能使我們了解到身為父母內心的想法與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