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可以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展示作者的生活智慧和感悟。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秀作文的范例,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一
星期天,爸爸在家休息,看到我作業寫完正準備陪弟弟玩玩具時,爸爸叫住了我,對我說:“馨予,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吧!”我拍著雙手高聲叫道:“好呀!”
我和爸爸首先準備好做實驗的材料:一把塑料尺、一張白紙。實驗開始了,爸爸先讓我把那張白紙一點一點地撕成小紙屑,接著又讓我把塑料尺在頭皮上摩擦,發出“吱吱”的聲音。一兩分鐘左右后,摩擦好了,爸爸就拿著塑料尺放在紙屑的上方,大約一厘米的距離。你猜怎么著?奇跡發生了!那些小紙屑竟然跳起舞來,一個個爭先恐后的往塑料尺上粘,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此時的爸爸看起來真像一名帥氣的魔法師。
“爸爸,爸爸我能試一下嗎?”“當然可以啦!你現在就分別試試圓珠筆和木制鉛筆吧!”于是,我先拿出一支圓珠筆在頭皮上來回摩擦,然后照著爸爸的樣子,把圓珠筆放在小紙屑的上方,那些小紙屑竟然也跳起舞來,我興奮極了。后來我又用木制鉛筆在頭皮上來回摩擦,卻怎么也沒有吸起來。“咦?這是怎么回事兒?”我好奇地問爸爸。爸爸彎下腰,拍了拍我的小腦袋,微笑著對我說:“塑料尺還有圓珠筆它們倆和頭皮摩擦就會產生靜電,是靜電把那些小紙屑吸起來的,而木制的鉛筆摩擦不會產生靜電,所以不會吸起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終于明白了。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啊!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二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4、培養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分析、概括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教學設計方案。
1.新課的引入。
3.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參考教材做好演示實驗.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的邊學邊實驗,并將實驗分為兩步:
(3)通過探索性實驗研究自然界只有這樣兩種電荷.。
4.驗電器及電荷量的概念。
探究活動。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三
星期天,我和媽媽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摩擦起電。
媽媽說這是他們小時候經常做的實驗,媽媽先拿出一把尺子,再把一張紙片剪得小小的,接著又把尺子放在頭發中間摩擦,最后把尺子靠近小紙片。啊,小紙片就像看見了好朋友一樣,吸了上去。
我也準備了一把尺子和一張紙片,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紙片剪小,再把尺子放在頭發中間摩擦了幾下,然后慢慢的地把尺子靠近小紙片,咦,為什么吸不起來呢?我低著頭愁眉苦臉地問道。
媽媽微笑著說:“你剪得紙片太大了,還有你摩擦的時間要更長一些,力度要大一些。”我恍然大悟,又做了一次實驗,這次我把紙片剪得更小了,接著把尺子在頭上拼命地摩擦,再去吸紙片,哇,太棒了,終于成功了,我高興極了,趕緊告訴媽媽。媽媽笑咪咪地說:“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因為尺子和頭發摩擦時產生了電,所以可以吸起紙片。”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四
我十分喜歡科學課,在科學課上,老師帶領我們做過許許多多的實驗,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摩擦起電的實驗。
實驗開始了,老師讓我們準備小紙片,接著讓我們把紙片撕得粉碎,然后拿出塑料尺子,在頭發上反復摩擦,用尺子吸桌子上的小紙屑。第一次我沒有成功,紙片躺在那里紋絲不動。我問老師:“我的小紙屑怎么沒有吸到尺子上呢?”老師說:“可能你的小紙屑撕得不夠碎,也可能是你的尺子摩擦的時間不夠長,不要灰心,你再試一次。”聽了老師的話,我決定再試一次,我把紙屑又撕了撕,把尺子在頭發上反復摩擦,一直摩擦到有點發熱為止,這回,我把尺子放在紙屑的上方,一下子小紙屑像跳舞一樣吸到了尺子上。我很驚訝,我問老師,這是什么原理,老師說,這是摩擦起電的原理。
這個實驗課真有趣啊!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秘密,只要我們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五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實驗中發現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二、玩一玩,試一試。
1.出示百潔布和水彩筆,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布和一支水彩筆,你能完成剛才的任務嗎?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
3.教師演示摩擦起電的小實驗:用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紙片。
實驗后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師:原來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產生了靜電,可以吸起小紙片,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
三、嘗試用不同材料進行摩擦起電的實驗。
1.出示實驗材料,幼兒逐一認識。
2.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猜想并記錄。
3.幼兒實驗并記錄。
4.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四、教師小結。
五、活動反思:
“摩擦起電”是在“做中學”的思想指導下設計的一個大班科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究、猜想、驗證、發現、記錄、分享與表述,發揮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通過該活動,孩子們對摩擦能產生靜電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能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基本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沒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沒有對孩子的回答給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動中,我會注意貫徹“做中學”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重視與幼兒間的交流。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六
聽說用塑料圓珠筆在皮毛上摩擦能把碎紙屑吸起來,我迫不及待的想做這個小實驗。
我到廚房準備了許多實驗的材料,有皮毛、碎紙屑和塑料圓珠筆。
材料準備齊全,實驗就開始了。我先好奇又忐忑地拿起了手上的圓珠筆,在皮毛上前后左右的摩擦了幾下,說道:“這真能吸起來嗎?”接著又摩擦了幾下,把筆放到碎紙屑上,可是紙一動也不動。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是我摩擦的力氣太小了嗎?”然后我再一次非常用力地把筆放在皮毛上快速摩擦。我心里滿心期待的想道:“呼,這次可以成功了吧?”最后我把筆放到碎紙屑的上方,吸起來了,我臉紅通通的,興沖沖地跑到客廳對媽媽大喊道:“我成功了!成功了!這也太神奇了吧!”媽媽拿起濕紙巾擦了擦我通紅的臉,抱了抱我:“怎么了兒子?那么興奮?”我跟媽媽說我實驗成功了,媽媽也很高興。
這個實驗告訴了我們用塑料制品在皮毛或頭發等物品上反復摩擦才能產生靜電,把小紙屑吸起來。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七
1、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電。
2、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3、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重點: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電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難點: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1、筆每人一支,碎紙屑,泡沫渣,毛線、羽毛等材料分組準備好。
師:小朋友們快坐好,我們一起來做《手指操》。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雙手是我們親密的好朋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們就用這對小手好朋友來玩一個好玩的魔術。
師出示尺子,碎紙屑,讓幼兒說它們的名稱。
師:我請一個小朋友試試能不能把紙片吸起來,我請***小朋友。
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分組活動,要注意及時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碎紙屑掉在地上,要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寶寶。
讓幼兒動手操作。幼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吸起紙屑的。
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沒有吸起來呦!別灰心!你們知道嗎?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這個魔術吧!
幼兒再次分組做實驗,教師巡回了解幼兒實驗情況。讓實驗成功的幼兒到前面演示一下實驗過程,并及時表揚。
再由失敗的幼兒也到前面來演示,教師點名其他幼兒幫助他完成實驗并說一下為什么會失敗。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這樣才是聰明寶寶,并對上前來幫助完成實驗的幼兒提出表揚,強調要互相幫助,團結協作。
(大塊厚卡紙,泡沫渣,細羽絨,毛線頭,小石子)。
幼兒分組活動,看看摩擦過的尺子除了吸起紙屑,是不是還可以吸起其它東西。
師:現在請小朋友幫老師填表格,看看老師發給小朋友的東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來,能吸起來的打鉤。
幼兒操作。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東西能不能被吸起來。
教師示范驗證結果。
師:現在請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還有那些東西也可被吸起來。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較多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到科學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我及時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電的現象,還注意了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時對幼兒活動結果做出評價,當然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感覺課堂設計有點過于嗦,課容量有點太滿,沒有注意到與其他學科適時的滲透,在以后我會努力提升個人素質,促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第一個環節中,請孩子們嘗試了用塑料尺子在頭發上進行摩擦,雖然之前進行了試驗但是在示范過程中還是出現偏差試了好幾次,在第一次嘗試操作中幾乎沒有孩子成功,這是我預想到的,但是在第二次嘗試中,有孩子提到了很多的建議,但是對于孩子的表現我還是忽視了,沒有重視到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整個活動我與孩子間少了很多的溝通交流,所以整堂活動中都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到了最后我還是沒能把目標實現,“什么叫摩擦起電的概念”還是沒有講清楚,作為我來說,一堂科學活動我自己首先要邏輯清楚,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嘗試,我似乎也荒亂了,導致了整個活動的失敗。從這個活動中我明白了,一個活動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每個活動前對于每個環節的反思與把握,科學課更需要胸有成竹,這次的失敗對于我來說還是有收獲的。相信在不斷地嘗試中能夠把每個領域的課上好。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八
1.讓幼兒在實驗中發現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筆、塑料袋、碎紙片、鉛筆、水彩筆、百潔布、記錄單、筆。
一、猜一猜,想一想。
二、玩一玩,試一試。
1.出示百潔布和水彩筆,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布和一支水彩筆,你能完成剛才的任務嗎?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
3.教師演示摩擦起電的小實驗:用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紙片。
實驗后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師:原來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產生了靜電,可以吸起小紙片,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
三、嘗試用不同材料進行摩擦起電的實驗。
1.出示實驗材料,幼兒逐一認識。
2.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猜想并記錄。
3.幼兒實驗并記錄。
4.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四、教師小結。
“摩擦起電”是在“做中學”的思想指導下設計的一個大班科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究、猜想、驗證、發現、記錄、分享與表述,發揮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通過該活動,孩子們對摩擦能產生靜電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能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基本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沒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沒有對孩子的回答給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動中,我會注意貫徹“做中學”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重視與幼兒間的交流。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九
1、知道摩擦起電的現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4、培養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分析、概括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中和現象。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電荷量及其單位是教學重點,而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電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議:
本節課中的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學生在小學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初中階段應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必須把這些比較簡單的知識講得豐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本圖4—3所示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驗電器帶電的多少與驗電器箔片張開的角度大小相對應,從而引出電荷量的概念。電荷量的單位是直接告訴學生的,為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了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云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由于學生在小學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這節課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有關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的資料(主要是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通過課堂上學生閱讀課文、交換資料、相互交流討論,自己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過程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實驗,可采用演示實驗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采用演示和學生探索性實驗相結合并以學生實驗為主的方法,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二是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1、新課的引入
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實驗現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簡易,并且用本節課的知識可以解釋,這樣可以做到教學上的首尾呼應,選擇兩片吹塑紙進行實驗,一片吹塑紙固定,另一片吹塑紙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紙,兩片吹塑紙相互靠近。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2、認識摩擦起電現象的實驗
例如塑料尺跟頭發摩擦,塑料筆桿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要注意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由于靜電實驗容易受絕緣及潮濕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教師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并進行示范。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示范后再讓學生自己實驗,以保證實驗的效果。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可為后面學生探索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參考教材做好演示實驗。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的邊學邊實驗,并將實驗分為兩步:
(1)通過學生實驗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不同。
這個實驗教材上是用細線吊起玻璃棒或橡膠棒,容易晃動,不便操作,也浪費時間,為了方便省時,可以用廢舊墨水瓶內灌注水泥沙漿,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鉛筆(削端朝上),將軟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試管,固定好,將試管套在鉛筆的項端,在軟木的另一端中間挖一條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膠棒,以免滾動。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支座由于摩擦小,穩定性好,效果良好,學生也容易操作。
為了便于記錄和分析,可以預先設計表格。對表格中記錄的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注重滲透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是不同的。在此過程中,已經包含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規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沒有第三種電荷的問題,講解人類發現采用任何方式使物體所帶的電荷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兩種電荷存在。
(3)通過探索性實驗研究自然界只有這樣兩種電荷。
上一點的分析是我們設計實驗的基礎。實驗時可以分別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起來(或支在支架上),選擇各種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別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膠棒,觀察到總是跟其中一個相吸引而跟另一個相排斥,從而人們認識到,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
4、驗電器及電荷量的概念
用不帶電的物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金屬箔不張開。用帶電物體接觸金屬球以及引入電量概念的實驗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做,一是可使學生親自動手使用驗電器,二是便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增加感性認識。正負電荷的中和由教師演示,接著引出電荷量的概念及單位。為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了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云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取一個鋁盒罐蓋(其它金屬盒蓋均可),在火焰上平穩地給它加熱,放一段蠟燭在鋁蓋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鋁蓋的塑料或碟(唱片盤),把這個盤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塊毛皮或法蘭絨快速地擦盤面十幾下,然后,一手持鋁蓋把手,將鋁蓋平放在塑料盤面上,另一手指接觸鋁蓋后馬上離開,提起鋁蓋,鋁蓋就帶電了。手持氖管接觸鋁蓋,氖管就發光。如果手指靠近鋁蓋,會看到火花產生,還會有些擊痛感。如此反復起電,可做數十次,再用毛皮擦盤面,又可做數十次,而且電量比一般摩擦起電要大。這種起電叫感應起電,這種裝置叫起電盤。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十
1.對摩擦起電感興趣,了解關于靜電的簡單知識。
2.能正確記錄自己的發現并表達自己的認識。
3.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1.每組1盤小紙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筆、塑料尺、塑料吸管、鉛筆、勺子,記錄單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一)教師出示小紙片,引導幼兒討論。
2.幼兒交流猜想,教師歸納幼兒的意見。
(二)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嘗試。
1.教師:剛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結果,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到底會發生樣的事情?(幼兒第一次操作)。
a認識記錄卡上的標記。
b猜一猜:這些東西摩擦后也能把紙屑吸起來嗎?
c如果可以的話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兒猜想記錄。
5.操作驗證。
(三)教師引導幼兒交流各自的試驗過程和結果。
1.教師: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紙屑的?
交流:為什么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思考討論(相互討論)。
師小結: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后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尺、塑料筆、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在我們身體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會產生靜電?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十一
晚上,我做了一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小實驗。一開始,我找了一張廢紙,撕成無數個小紙片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小尺在頭發上用力反復摩擦,可是當我去吸的時候,那些紙片卻紋絲不動。我奇怪了,咦,怎么吸不上來呢?無意中我發現小尺是鐵的,原來是這兒出的問題。
我換了一個塑料小尺,在頭發上反復用力摩擦,然后放在離桌面大約二厘米的地方去吸。只見那些碎紙片爭先恐后的向小尺涌來,粘在小尺下面,似乎是頑皮的小精靈在歡快地跳舞。那些紙片不停地擺動,又好像是大鐘里的鐘擺。我移動了一下小尺,原來的那些紙片有一部分落了下來,沒有吸上來的紙片吸上來一兩片。我想:可能是靜電減弱了吧。有的紙片在小尺下一個接著一個,像小毛毛蟲似的。有的紙片似乎對小尺不感興趣,在桌子上休息。過了一會兒,小尺上的紙片也所剩無幾了,都從小尺上跳了下來。我仔細打量著這些頑皮的小精靈,恐怕它們到處亂跑。
我又把小尺在頭發上摩擦了幾下,去吸的時候,那些紙片卻沒有動。我想:可能是摩擦的時間短,產生的靜電還不能把紙片吸起來。
通過這次實驗,我懂得了用塑料的東西在毛衣、頭發等地方反復用力摩擦,可以產生靜電,能把碎紙片吸起來,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十二
1、指導學生認識物體摩擦起電后能帶電,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的東西。
2、使學生掌握做摩擦起電實驗的操作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3、培養學生探索自然事物的興趣。
指導學生認識物體摩擦能帶電。
使學生確信物體摩擦后確實是帶電了。
一課時。
(一)教師準備:小盤(里邊有碎紙片和大頭針)每組2支,小紙盒每組一個,小草球及支架(在磁針支架上套個鐵絲做成的架子)每組2份,紙袋(內裝雞毛、泡沫塑料碎塊、硬紙塊、鉛筆屑)每組2份,氖泡每組2份,玻璃棒附絲綢每組2份,吹塑紙飛機每組2份(在橫梁上兩端各粘一支,中間有個母扣,用時扣在磁針支架上),塑料包裝繩、梳子、塑料口袋等一些常見的摩擦后易帶電的物體。
(二)學生準備:塑料尺子、氣球(要求每組2個)、塑料鉛筆盒、自動鉛筆(用筆桿)。
:大家先看看桌上小盤里裝的是什么?學生認真觀察。
匯報:小盤里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碎紙片和大頭針。談話:老師想請大家幫個忙,把不小心混在一起的碎紙片和大頭針分開。
提問:你們有辦法嗎?有幾種辦法,都怎么做?學生討論。匯報:用磁鐵把大頭針吸上來。
用嘴把碎紙片吹跑。用尺子、墊板在頭上一摩就把紙片吸上來了。
教師:你們把學過的磁鐵的知識都用上了,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辦事,解決問題,真好。不過,用尺子或墊板去吸紙片這個方法我覺得挺新鮮,用嘴吹紙片亂飛,如果能吸起來放到一邊多好。
這個方法行嗎?有些同學點頭稱行。
1、指導學生認識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輕小的東西。
(1)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碎紙片提問:誰能再清楚地說說怎么做?(這里進一步地追問,是為了讓全體同學明確知道什么叫摩擦,往哪兒摩擦,怎么摩擦,怎樣去吸紙片。)要求:一會兒,你們就用自己的尺子試一試。
要多摩擦幾下,摩擦過的尺子不要再用手摸,直接去靠近小盤里的碎紙片,仔細觀察出現什么現象,然后把分出來的碎紙片放在旁邊的紙盒里。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剛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現了什么現象?回答:把尺子往頭上摩擦了一會,剛靠近碎紙片,就把它吸上來了。我也是這樣,一次吸了好多。
教師聽了大家的匯報后板書。
(2)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小草球教師:我這兒有個小草球,如果把它吊在這個小架子上(演示),你能有辦法讓小草球聽尺子的話,隨著尺子運動嗎?學生提出摩擦的方法。要求:兩個人一組,一個同學負責把小草球吊好,另一個同學趕快摩擦尺子,然后去靠近小草觀察會出現什么結果。
注意:摩擦過的尺子不要再用手摸,每做完一次,一個同學用手把小球扶穩(意在防靜電感應)。學生按要求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做法和實驗結果。教師在“碎紙片”下面板書“小草球”。
(3)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輕小東西提問:你們的尺子都是什么材料做的?回答:是塑料的。提問: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碎紙片和小草球,你們桌上的紙包里有雞毛、泡沫塑料碎塊、硬紙塊、鉛筆屑,這些東西能不能被它吸上來呀?學生繼續實驗,匯報結果。
教師補充板書。提問:看看這些能被塑料尺子吸上來的東西(指著板書說)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回答:這些東西都很小。它們還特別輕。
教師小結: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輕小的東西。
2、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并確信塑料尺子摩擦后吸引輕小東西是因為帶電了。
學生討論。回答:我想是因為摩擦起電。
(這里教師追問,看這學生是不是真地清楚什么叫摩擦起電。)回答:我看是因為尺子有吸力。
這是因為有電。教師:尺子不摩擦時有吸力嗎?回答:沒有。
教師:是不是因為有電呢?我們可以借助小燈泡來試試。提問:小燈泡出現什么情況說明有電或是沒電?回答:小燈泡亮就有電,不亮就是沒有電。
教師:那咱們就一起做個實驗。不過,今天用的不是手電筒里的小燈泡,而是試電筆中的氖泡。給氖泡一點電,它就會發出光來,但光亮很弱,一閃就沒有了,所以實驗時,要在桌子下方黑暗的地方做。
要求:二人一組,一個同學手拿氖泡的一端,另一個同學摩擦尺子,然后用摩擦過的地方去靠近氖泡的另一端(演示),仔細觀察有什么結果。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幫助,并引導做完的小組說說看到的結果,想想說明什么。教師:如果不摩擦尺子就靠近氖泡,會怎么樣?學生實驗,匯報。
提問:從這兩個實驗中,你看尺子能吸輕小東西,原來是怎么回事?回答:尺子帶電了。尺子摩擦后帶電了,就吸輕小的東西了。
根據學生們的發言教師在“摩擦”后面寫了“帶電”。
小結:塑料尺子摩擦后能吸引輕小的東西,這是因為它帶電了。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十三
1.讓幼兒在實驗中發現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筆、塑料袋、碎紙片、鉛筆、水彩筆、百潔布、記錄單、筆
一、猜一猜,想一想。
二、玩一玩,試一試。
1.出示百潔布和水彩筆,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布和一支水彩筆,你能完成剛才的任務嗎?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
3.教師演示摩擦起電的小實驗:用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紙片。
實驗后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師:原來水彩筆在百潔布上摩擦后產生了靜電,可以吸起小紙片,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
三、嘗試用不同材料進行摩擦起電的實驗。
1.出示實驗材料,幼兒逐一認識。
2.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猜想并記錄。
3.幼兒實驗并記錄。
4.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四、教師小結。
“摩擦起電”是在“做中學”的思想指導下設計的一個大班科學活動,通過觀察、探究、猜想、驗證、發現、記錄、分享與表述,發揮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通過該活動,孩子們對摩擦能產生靜電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能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基本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沒有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沒有對孩子的回答給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動中,我會注意貫徹“做中學”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重視與幼兒間的交流。
小學生摩擦起電(通用14篇)篇十四
實驗開始了,老師首先拿了一張紙巾,在空中抖了抖,把紙巾撕了個“粉身碎骨”,突然仙女散花般把紙屑撒在桌子上。這時,老師又變出了一根塑料尺和一條綢帶子,還把塑料尺在空中揮了揮,像拿了根魔術棒。老師神秘地微微一笑,用綢帶子在塑料尺上不停地摩擦,再把塑料尺放在紙屑上,哇!紙屑像一只只小猴子,爭先恐后地跳到塑料尺上。稍大點的紙屑立了起來,然后懸在尺子上轉圈,好像在跳芭蕾;還有的一片連著一片掛在尺子上,好像“猴子撈月”。同學們眼睛瞪得老大,有幾個恨不得跑上講臺,看個究竟。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后來我們知道了:摩擦會產生靜電。科學老師告訴我們:塑料尺經過綢帶子摩擦產生了靜電,將紙屑吸起來了。冬天脫毛衣時看見一道亮光并發出“刺啦”一聲,也是這個原理。哈哈,真是有趣!
原來奇妙的實驗都是源自于我們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