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需要定期進行調整和修正,以適應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求變化。接下來是一份經過多次實踐和改進的教學工作計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一
1、學習《泊船瓜洲》,了解詩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詩所表達的情感。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4、朗誦、背誦、默寫《泊船瓜洲》。
重難點、關鍵。
1、了解詩句意思。
2、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上課之前,老師要考考大家,還記得我們學習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嗎?(學生舉手發言)。
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兩首很有名的古詩,先學習宋朝的大詩人王安石寫的《泊船瓜洲》。
二、揭題。
三、解詩。
1、學生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2、指讀。
3、對照注釋,小組合作解詩意。
4、學生交流后匯報,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首詩的?
小結:
剛才,我們抓住了詩句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詩意)。
四、體會意境。
1、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著詩來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詩人鉆出船艙,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由這詩人想……現在已是春天,詩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青山……綠水……田野……江岸……最后,詩人望著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樂停)詩人看到想的情景,你們看到想到了嗎?如果你是詩人,你能說說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嗎?先在下面說說看,一人說,其他人補充。(學生相互議論,教師巡視指導)。
3、我請個同學做詩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說出來。
四、體會用詞的精妙。
“過”呀……吟誦吟誦,比較比較,好不好?
(2)那“綠”字好在哪里呢?
3、齊讀后兩句。
這里還有個“又”字。說明了時間過得--?
“何時”呢?表達了詩人的什么心情?
學到這兒,我們想到了另一首寫詩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鄉的詩,是哪一首?
4、小結學法。
“想意境,悟到了詩情”。(示幻燈)。
5、下面我們來聽這首詩的朗讀,大家再體會體會,看哪些同學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詩情,我就看你們的表情。(放配樂朗讀)。
6、指導背誦。
這么好的詩,我們應該能夠背下來。會背嗎?(同桌互背)。
五、總結。
六、作業:
選詞填空:
1、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2、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體會詩的意境。
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導入。
1、(配樂播放月亮圖)同學們,這是什么?(一輪明月高掛夜空)。
2、談話: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托思念之情。此時此刻,看到這圓盤一般的明月,我們也忍不住想吟誦古人思鄉的詩句。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據前所學或收集到的思鄉詩句作答(《靜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回鄉偶書》)。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同學們真會讀詩!俗話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思鄉的古詩——泊船瓜洲。
二、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題目,問: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邊)。
(2)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指名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地第二故鄉。他年輕時,中進士。寫這首詩時,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讓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務非常繁忙,經常東奔西走實行變革。這首詩是他有一回坐著船沿著長江向西行駛的旅途中寫的。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三、抓字眼,明詩意。
(一)、熟讀古詩。
(1)小聲朗讀,想想該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2)自己大聲試讀幾遍,再同桌互讀評價。
(3)指名朗讀,師生就重音、停頓、升降調進行評議和正音。全班配樂齊讀。
(二)理解詩意。
同學們打算以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古詩呢?
(學生有的說結合注釋與插圖,有的說用字典,有的說抓住重點詞理解,把句子補充完整。教師及時肯定,理解古詩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融會貫通。)。
(1)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方法,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3)指名說說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4)教師演示課件,學生根據演示背誦古詩。
小結:剛才,我們抓住了詩句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四、體驗情感。
1、品詞析句。
預設:
a、“一水間”,說明相隔很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詩句中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幻燈演示地形圖)。
板書:一水間只隔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綠”又是什么意思?點出了春天又一次到來了,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時”、“還”你又怎樣理解?說明詩人多么想回到家鄉,思鄉之切。
板書:又何時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2、體會用詞的巧妙。
預設:
a、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b、“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c、“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d、(配樂播放江南美景圖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關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江南的景色美嗎?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他對字詞的推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附: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3、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板書:思念家鄉之情。
五、入詩境,悟詩情。
讀詩要把自己當成詩人。假如你在傍晚來到了異鄉江邊,望到了對岸,而你的家鄉就在離對岸不遠的地方,此時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著詩來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詩人鉆出船艙,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由這詩人想……現在已是春天,詩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青山……綠水……田野……江岸……最后,詩人望著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詩人,你能說說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嗎?先在小組說說看,一人說,其他人補充。(學生相互議論,教師巡視指導)。
3、我請個同學做詩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說出來。
4、融情誦讀:看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融入詩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誦讀。
六、歸納學法,拓展學習。
1.總結全詩,歸納學法。
我們了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后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2、誦讀升情。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古代詩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發感情,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感悟真情、推敲詩句,學得生動精彩,給老師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課堂作業。
選做題1:根據《泊船瓜洲》,重新為課文配一幅插圖。
選做題2: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題,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春天來臨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三
教學目的:
1、學習《泊船瓜洲》,了解詩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詩所表達的情感;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4、朗誦、背誦、默寫《泊船瓜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板書課題。
1、大家了解王安石嗎?
學生自由發言,同時教師結合簡介作者。
2、回憶以前學過的《梅花》《元日》,今天我們來。
學習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理解題目:“泊船”,停船靠岸。
“瓜洲”,地名,在長江北岸。
二、學文。
1、自由讀詩,讀準,讀通,讀順。
2、范讀課文,學生畫出節奏。
3、抽讀,并正音。注意“數重”、“照我還”。
4、讓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5、同桌交流,疑難問題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6、教師歸納。
7、抽一位同學上臺朗誦詩歌,另一位同學江解詩意。
三、欣賞詩歌。
1、找出大家最喜歡的詩句講。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只要說出理由,都應該給以鼓勵。
同時體會好詞“綠”,并介紹王安石改詩的故事。
2、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對故鄉的思念與向往。)。
3、帶著感情朗誦詩歌。
四、總結。
作者用詞的準確,激發學生今后在習作時做到用詞準確,認真修改,寫好每一個作文。
五、作業:
1、抄、背詩歌。
2、默寫詩歌。
附板書:
遠望鐘山。
贊春。
泊船瓜洲春綠江南。
思鄉。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四
一、背詩導入。
二、學習《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讀古詩,感知詩意。
2、指名朗讀,師指導。
3、競賽讀。
4、練習背誦。
5、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小組合作)。
6、交流詩意。
師總結:從京口到瓜州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7、簡介王安石。引導學生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地理圖。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9、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10、拓展思維,學習詩人的推敲精神。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綠”本是形容事物顏色額詞,用在這里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畫面,盡情地表達了作者對江南家鄉的熱愛和對家鄉美景的思戀。
11、拓展視野,欣賞古詩。
出示古詩。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如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學生自讀欣賞,師適當講解。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五
1.學習《泊船瓜洲》一詩,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領會詩的意境,體驗詩人對家園的深切思念,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補充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深化學習,擴大閱讀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4.學習并初步運用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
2.樂曲、《泊船瓜洲》的配樂朗誦。
3.簡筆畫的設計。
教學過程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齊讀。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嗎?
2.激情介紹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著名文學家。他,曾官居宰相,為解黎民之苦,積極實行變法。但,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辭官而去。神宗熙寧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罷相又復相,對一個經歷了政治斗爭風雨的人來說,對前景并不抱幻想,興奮喜悅之中,摻有幾絲憂慮。此時,他路經瓜洲,望月抒懷,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1)齊讀題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簡筆畫。
(2)“泊船瓜洲”這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學法
“知詩人,解詩題”是學古詩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
(1)那么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詩。(正確流利)
(2)指明讀,糾正字音。
(3)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4)集體匯報,明確詩意。
誰來簡單地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在說之前老師再看看幾個字你有沒有搞清楚?(指名提問:“間”、“數”、“綠”、“何時”、“還”)
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
(5)揭示學法
我們剛才抓住了詩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詩意。
1、聽范讀,初步體會詩人感情。
學習古詩,要了解詩的大意,但更重要的還要能體會到詩人的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這首詩,大家聽聽,體會體會。
2、想象詩的意境。
(2)那么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讓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照著詩想想看。
播放音樂,教師隨著音樂提示:
四人一組,一人說,其他人補充。
指名上臺做詩人。
3、學習三、四兩句。
(3)指導朗讀,多種方式朗讀,激發朗讀興趣。
(4)學到這兒,不禁使我們聯想到學過的另一首寫詩人明月之夜思念家鄉的詩,那就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揭示學法:想意境、悟詩情。
5、朗讀、背誦。
(1)下面我們再聽一遍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體會詩人的情感,聽的時候老師就要看,哪些同學想象到了意境,領悟到了詩情。
放配樂朗誦錄音。
(2)學生自由讀背。
指名背誦。
我們一起來背一遍。
13.小結。
這首詩寫了詩人泊船瓜洲時的所見所思所感,他覺得家鄉是那么美,那么可愛,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鄉,這使我們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的家鄉多愛啊!
五、擴展學習《回鄉偶書》
1.導入。
2.聯系現實。
這首詩表現的這種離家多年回到故鄉的情景,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
3.齊讀。
4.小結。
六、總結
今天這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和《回鄉偶書》兩首詩。這兩首詩一首寫思鄉,一首寫回鄉,讀了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愛家鄉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我們的家鄉是美麗可愛的濟源,她如今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創衛也取得圓滿成功,我們邵原更是被評為神話之鄉,讓我們也為家鄉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泊船瓜洲
遠望鐘山
泊船瓜洲 春綠江南 贊春、思鄉
見月思鄉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體會詩的意境。
多媒體課件
1、(配樂播放月亮圖)同學們,這是什么?(一輪明月高掛夜空)
2、談話: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托思念之情。此時此刻,看到這圓盤一般的明月,我們也忍不住想吟誦古人思鄉的詩句。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據前所學或收集到的思鄉詩句作答(《靜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回鄉偶書》)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同學們真會讀詩!俗話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思鄉的古詩——泊船瓜洲。
板書:泊船瓜洲王安石
(1)齊讀題目,問: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邊)
(2)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指名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地第二故鄉。他年輕時,中進士。寫這首詩時,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讓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務非常繁忙,經常東奔西走實行變革。這首詩是他有一回坐著船沿著長江向西行駛的旅途中寫的。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一)、熟讀古詩。
(1)小聲朗讀,想想該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3)指名朗讀,師生就重音、停頓、升降調進行評議和正音。全班配樂齊讀。
(二)理解詩意。
同學們打算以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古詩呢?
(學生有的說結合注釋與插圖,有的說用字典,有的說抓住重點詞理解,把句子補充完整。教師及時肯定,理解古詩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融會貫通。)
(1)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方法,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3)指名說說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4)教師演示課件,學生根據演示背誦古詩。
是(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1、品詞析句。
預設:
a、“一水間”,說明相隔很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詩句中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幻燈演示地形圖)
板書:一水間只隔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綠”又是什么意思?點出了春天又一次到來了,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時”、“還”你又怎樣理解?說明詩人多么想回到家鄉,思鄉之切。
板書:又何時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2、體會用詞的巧妙
預設:
a、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b、“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c、“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d、(配樂播放江南美景圖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關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江南的景色美嗎?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他對字詞的推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附: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板書:思念家鄉之情
讀詩要把自己當成詩人。假如你在傍晚來到了異鄉江邊,望到了對岸,而你的家鄉就在離對岸不遠的地方,此時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著詩來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詩人鉆出船艙,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京口,由這詩人想……現在已是春天,詩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青山……綠水……田野……江岸……最后,詩人望著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詩人,你能說說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嗎?先在小組說說看,一人說,其他人補充。(學生相互議論,教師巡視指導)
3、我請個同學做詩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說出來
4、融情誦讀:看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融入詩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誦讀。
我們了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后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2、誦讀升情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古代詩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發感情,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這節課,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感悟真情、推敲詩句,學得生動精彩,給老師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課堂作業。
選做題1:根據《泊船瓜洲》,重新為課文配一幅插圖。
選做題2: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題,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春天來臨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七
師:讀讀兩首古詩。
生讀。
生:坐著船停在瓜洲。
師:詩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門在外的人稱為游子,你現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嗎?
師:兩位詩人相差三百年,兩首詩一樣的是什么?
生:離家在外。
師:王安石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對照注釋理解大意,與同桌交流。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條長江,我的家鄉只隔幾重山,春風……。
師:詩人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生:想家。
師:哪句話中體會到的?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聽,從哪些詩句看出想家。
生:“綠”很美,能讓人想到家。
生:“何時”體會到迫切回家之情,請你讀讀。
師:聽出特別強調“何時”,一起讀。
師:家在哪?從哪幾行詩知道的?
生:鐘山。
師:這么近為什么不回家呢?
師介紹王安石當時寫詩的背景,當時王安石當宰相的心情怎樣?哪個詞體會出來的?
生:“綠”,看出喜悅,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
師:把美和生機讀出來。
生讀。
師: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讀出來。
生:失落。
生:喜悅。
師:讀出失落。
師范讀。
師:假如成功,心情會是怎樣?把激動心情讀出來。
生讀。
師:離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想家應該怎么樣讀?
生讀。
師引生讀:憂慮時可以這樣讀……想到成功時可以這樣讀……一位年邁的老人思念家中的親人可以這樣讀。
師:站起來,高聲吟誦。
師:詩人看到什么引發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風景。
師:見眼前的景抒發了思鄉之情。
師:剛才怎么學這首古詩的。
生說師點:讀詩,走進詩人內心,記住詩歌。
出示學習詩歌的方法。
師:請按方法自學孟郊的《游子吟》。
師:讀懂了什么?
生:母親的偉大。
師:怎么讀懂?
生:報得三春暉。
生:母親盼兒回來,從“低頭”可以看出來。
生:兒子很感謝母親,從“報得三春暉”中……。
師:詩人看到什么而頌揚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師: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針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幾萬。
師:古時,人一針一線縫衣服,你覺得縫一件衣服怎么樣?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師:兒子要出行了,從“密密縫”體會到了什么?
生:關心兒子。
生:怕兒子著涼。
生:希望兒子早點回來。
師:白天不停地趕縫衣服,在昏暗的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燈光昏暗,一針一線地縫。
師:看到這些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媽媽找藥,穿衣服,買藥。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顫,把衣服脫給我穿,把我裹起來。
師:詩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縫衣的事情?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怎么來理解這兩句詩。
生:……。
師:拿起筆,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成功時……傷心時……喜悅時……用上“遲遲歸”“密密縫”這樣的疊詞。
生交流。
師:帶著對母親的愛,對天下所有的母親說……。
讀出示的頌揚母親的詩句(補充)。
讀頌揚詩人母親祠堂的對聯。
師:這首詩是什么如此打動人心。
生:母愛。
師:深情地吟誦:……。
主要特色:
一是把兩首詩聯系起來學,主要體現在開始對兩首詩的初讀上。二是通過介紹作者寫詩的背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讀懂詩意,進入詩歌的情境。三是老師用語言渲染情感,指導學生體悟詩歌情感,學習感情朗讀。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應放在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設景激情:
1.師導:同學們,課前老師做了一項小調查,發現我們班的同學真了不起,xx同學,現在已經能背?首古詩,能背幾首以上的同學有?個。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相信大家只要堅持下去,也會成為一個個小詩人的。
2.(過渡)今天老師要同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首新詩------《泊船瓜洲》。(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3.解題:誰能來說說“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師過渡)看來同學們都準備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被罷官后回到故鄉鐘山,應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學士,途徑瓜洲泊船時而作。
5.同桌互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讀給同桌聽,注意讀準多音字、詩句讀通順。
6.指名讀: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你預習得真充分。詩中的多音字,你都讀對了。第一句詩中“一水間”的“間”很容易讀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多音字注音)。
7.真好,誰再來讀一讀《泊船瓜洲》。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節奏聽清楚嗎?好,開始。(教師適當講評)。
8.!同學們,讀詩,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當然要讀得好,必須要先理解古詩的意思、蘊含的感情。
二、合作匯報: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注釋及你們查找的有關的資料,小組內互相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生交流,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學習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學習一、二句。
1.師總結過渡: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都很熱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研讀這首詩。
2.先請一個同學讀一、二句詩;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鐘山在什么地方?教師板書:(師標畫瓜洲和鐘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燈片8、9、10)。
3.提問:王安石的故鄉是?
4.看板書理解: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長江的南岸,他們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a.“一水間”一水指?間什么意思?誰能用“間”組詞。(練習:用間組詞。)。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與京口隔著什么?
“數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還是遠?從哪里知道?(摳住“只”補充介紹。)。
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遙遠。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書:只隔。)。
5.感情朗讀指導:讀一讀,讀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讀。)。
(二)學習三、四句:
(過渡: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路經瓜洲,發現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這樣靜寂的夜晚,他輾轉難眠,獨自一人走出船艙,仰望夜空中的一輪圓月,那時作者有何感慨呢?)。
1.請讀第三、四句:提問:這兩句詩那句寫景?那個字寫出景物特點?“綠”什么意思?
師導:是啊!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閉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說話訓練,教師激情點評)。
2.體味“綠”字。說話訓練。
師總結導: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綠了,田野綠了,綠滿了山崗,綠遍了江河兩岸,到處是綠的----?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綠”),可見詩人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剛寫這首詩時,不是用綠字,曾用過十幾個字,經過反復推敲,最終定為“綠”。看課文插圖,你能猜猜他用過那些字嗎?(激情研論)。
討論用那個字好?指名談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個“綠”字,使王安石煉字成了千古佳話。同時告訴我們寫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的道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3.詩導:其實,這句詩精彩是“綠”字,重點卻是“又”字,大家想想,這句詩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訴我們什么?(告訴我們在草長鶯飛的春天,五十多歲的王安石又要再次離開家鄉,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詩人赴京城再次為官,什么時候能回來呢?)。
請大家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句詩什么意思,那個詞表現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現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書:何時。)。
此時詩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遠離家鄉了,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幾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思鄉的期盼,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幾十年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心靈的遺憾,再讀:
詩人想著: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這是一種精神的痛苦,再讀:
5.說說兩句詩的意思。
6.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四、通讀全詩。
1.配樂朗讀:(過渡)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詩人剛剛離開家鄉、就想著回來的那種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一起隨著音樂有感情朗讀這首詩。
此時你就是詩人,站立船頭,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2.背誦全詩。
師:通過課堂的多次朗讀,同學們都會背誦了嗎?(會)誰愿意背給大家聽呢?
3.齊背古詩:配樂感情背誦。
五、音樂欣賞。
過渡:古詩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講究平仄押韻,言語精練,意境深遠。學習古詩,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結合起來,用唱的辦法來學習。大家想試一試嗎?(課件)。
六、結束語。
(過渡)同學們,其實從古至今,像王安石這樣身在異鄉,思家心切的詩人還有很多,也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思鄉詩。課前,老師收集了十首有關思鄉的古詩,送給同學們。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們學習《泊船瓜洲》的方法,讀讀、議議、背背、唱唱,以后有機會我們再一起來賞讀。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九
1、學習《泊船瓜洲》一詩,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領會詩的意境,體驗詩人對家園的深切思念,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補充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深化學習,擴大閱讀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4、學習并初步運用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2、樂曲、《泊船瓜洲》的配樂朗誦。
3、簡筆畫的設計。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齊讀。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嗎?
2、激情介紹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著名文學家。他,曾官居宰相,為解黎民之苦,積極實行變法。但,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辭官而去。神宗熙寧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罷相又復相,對一個經歷了政治風雨的人來說,對前景并不抱幻想,興奮喜悅之中,摻有幾絲憂慮。此時,他路經瓜洲,望月抒懷,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1)齊讀題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簡筆畫。
(2)“泊船瓜洲”這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學法。
“知詩人,解詩題”是學古詩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
(1)那么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詩。(正確流利)。
(2)指明讀,糾正字音。
(3)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4)集體匯報,明確詩意。
誰來簡單地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在說之前老師再看看幾個字你有沒有搞清楚?(指名提問:“間”、“數”、“綠”、“何時”、“還”)。
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
(5)揭示學法。
我們剛才抓住了詩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詩意。
1、聽范讀,初步體會詩人感情。
學習古詩,要了解詩的大意,但更重要的還要能體會到詩人的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這首詩,大家聽聽,體會體會。
2、想象詩的意境。
(2)那么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讓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照著詩想想看。
播放音樂,教師隨著音樂提示:
四人一組,一人說,其他人補充。
指名上臺做詩人。
3、學習三、四兩句。
(3)指導朗讀,多種方式朗讀,激發朗讀興趣。
(4)學到這兒,不禁使我們聯想到學過的另一首寫詩人明月之夜思念家鄉的詩,那就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揭示學法:想意境、悟詩情。
5、朗讀、背誦。
(1)下面我們再聽一遍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體會詩人的情感,聽的時候老師就要看,哪些同學想象到了意境,領悟到了詩情。
放配樂朗誦錄音。
(2)學生自由讀背。
指名背誦。
我們一起來背一遍。
13、小結。
這首詩寫了詩人泊船瓜洲時的所見所思所感,他覺得家鄉是那么美,那么可愛,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鄉,這使我們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的家鄉多愛啊!
五、擴展學習《回鄉偶書》。
1、導入。
2、聯系現實。
這首詩表現的這種離家多年回到故鄉的情景,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
3、齊讀。
4、小結。
六、總結。
今天這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和《回鄉偶書》兩首詩。這兩首詩一首寫思鄉,一首寫回鄉,讀了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愛家鄉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我們的家鄉是美麗可愛的濟源,她如今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創衛也取得圓滿成功,我們邵原更是被評為神話之鄉,讓我們也為家鄉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遠望鐘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十
這首詩的教學設計,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品味,反復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運用詩意語文的建構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體會詩的意境。
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導入。
1、(配樂播放月亮圖)同學們,這是什么?(一輪明月高掛夜空)。
2、談話: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托思念之情。此時此刻,看到這圓盤一般的明月,我們也忍不住想吟誦古人思鄉的詩句。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詩!俗話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思鄉的古詩——泊船瓜洲。
二、品味詩意。
1、解題目,知詩人。
(1)齊讀題目,問: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邊)。
(2)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指名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地第二故鄉。)。
2、熟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重音的古詩)。
(1)小聲朗讀,想想該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2)自己大聲試讀幾遍,再同桌互讀評價。
(3)指名朗讀,師生就重音、停頓、升降調進行評議。全班配樂齊讀。
3、品味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指名說說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3)教師演示課件,學生根據演示背誦古詩。
三、體驗情感。
1、品詞析句。
預設:
a。“一水間”,說明相隔很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詩句中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板書:一水間只隔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綠”又是什么意思?點出了春天又一次到來了,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時”、“還”你又怎樣理解?說明詩人多么想回到家鄉,思鄉之切。
板書:又何時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預設:
a。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b。“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c。“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圖片)江南的景色美嗎?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他對字詞的推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板書:思念家鄉之情。
5、融情誦讀:看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融入詩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誦讀。
四、誦讀升情。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古代詩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發感情,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搜集、欣賞更多王安石的詩歌。
附:板書設計。
王安石。
一水間。
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鄉之情。
又
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何時。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一
1.學習《泊船瓜洲》一詩,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領會詩的意境,體驗詩人對家園的深切思念,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補充教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深化學習,擴大閱讀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4.學習并初步運用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
2.樂曲、《泊船瓜洲》的配樂朗誦。
3.簡筆畫的設計。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齊讀。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嗎?
2.激情介紹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著名文學家。他,曾官居宰相,為解黎民之苦,積極實行變法。但,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辭官而去。神宗熙寧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罷相又復相,對一個經歷了政治斗爭風雨的人來說,對前景并不抱幻想,興奮喜悅之中,摻有幾絲憂慮。此時,他路經瓜洲,望月抒懷,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題。
(1)齊讀題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簡筆畫。
(2)“泊船瓜洲”這題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學法。
“知詩人,解詩題”是學古詩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
三、學習古詩。
(1)那么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詩。(正確流利)。
(2)指明讀,糾正字音。
(3)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4)集體匯報,明確詩意。
誰來簡單地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在說之前老師再看看幾個字你有沒有搞清楚?(指名提問:“間”、“數”、“綠”、“何時”、“還”)。
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位置。
(5)揭示學法。
我們剛才抓住了詩中難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詩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詩意。
四、欣賞古詩體會感情。
1、聽范讀,初步體會詩人感情。
學習古詩,要了解詩的大意,但更重要的還要能體會到詩人的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這首詩,大家聽聽,體會體會。
2、想象詩的意境。
(2)那么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讓我們聽著音樂,看著圖,對照著詩想想看。
播放音樂,教師隨著音樂提示:
四人一組,一人說,其他人補充。
指名上臺做詩人。
3、學習三、四兩句。
(3)指導朗讀,多種方式朗讀,激發朗讀興趣。
(4)學到這兒,不禁使我們聯想到學過的另一首寫詩人明月之夜思念家鄉的詩,那就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揭示學法:想意境、悟詩情。
5、朗讀、背誦。
(1)下面我們再聽一遍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體會詩人的情感,聽的時候老師就要看,哪些同學想象到了意境,領悟到了詩情。
放配樂朗誦錄音。
(2)學生自由讀背。
指名背誦。
我們一起來背一遍。
13.小結。
這首詩寫了詩人泊船瓜洲時的所見所思所感,他覺得家鄉是那么美,那么可愛,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鄉,這使我們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的家鄉多愛啊!
五、擴展學習《回鄉偶書》。
1.導入。
2.聯系現實。
這首詩表現的這種離家多年回到故鄉的情景,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
3.齊讀。
4.小結。
六、總結。
今天這一課我們學習了《泊船瓜洲》和《回鄉偶書》兩首詩。這兩首詩一首寫思鄉,一首寫回鄉,讀了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愛家鄉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我們的家鄉是美麗可愛的濟源,她如今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創衛也取得圓滿成功,我們邵原更是被評為神話之鄉,讓我們也為家鄉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五、板書。
遠望鐘山。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十二
這首詩的教學設計,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復咀嚼,反復品味,反復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運用詩意語文的建構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配樂播放月亮圖)同學們,這是什么?(一輪明月高掛夜空)。
2、談話: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托思念之情。此時此刻,看到這圓盤一般的明月,我們也忍不住想吟誦古人思鄉的詩句。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詩!俗話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思鄉的古詩――泊船瓜洲。
二、品味詩意。
1、解題目,知詩人。
(1)齊讀題目,問: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邊)。
(2)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指名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地第二故鄉。)。
2、熟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重音的古詩)。
(1)小聲朗讀,想想該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2)自己大聲試讀幾遍,再同桌互讀評價。
(3)指名朗讀,師生就重音、停頓、升降調進行評議。全班配樂齊讀。
3、品味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指名說說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3)教師演示課件,學生根據演示背誦古詩。
三、體驗情感。
1、品詞析句。
預設:
a。“一水間”,說明相隔很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詩句中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板書:一水間只隔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綠”又是什么意思?點出了春天又一次到來了,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時”、“還”你又怎樣理解?說明詩人多么想回到家鄉,思鄉之切。
板書:又何時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預設:
a。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b。“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c。“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圖片)江南的景色美嗎?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他對字詞的推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板書:思念家鄉之情。
5、融情誦讀:看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融入詩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誦讀。
四、誦讀升情。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古代詩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發感情,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搜集、欣賞更多王安石的詩歌。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配樂播放月亮圖)同學們,這是什么?(一輪明月高掛夜空)。
2、談話: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常會以明月來吟詩作詞,寄托思念之情。此時此刻,看到這圓盤一般的明月,我們也忍不住想吟誦古人思鄉的詩句。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詩!俗話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們將一起再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思鄉的古詩――泊船瓜洲。
二、品味詩意。
1、解題目,知詩人。
(1)齊讀題目,問: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邊)。
(2)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指名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因此他視南京為地第二故鄉。)。
2、熟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重音的古詩)。
(1)小聲朗讀,想想該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2)自己大聲試讀幾遍,再同桌互讀評價。
(3)指名朗讀,師生就重音、停頓、升降調進行評議。全班配樂齊讀。
3、品味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指名說說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3)教師演示課件,學生根據演示背誦古詩。
三、體驗情感。
1、品詞析句。
預設:
a“一水間”,說明相隔很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詩句中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板書:一水間只隔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綠”又是什么意思?點出了春天又一次到來了,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時”、“還”你又怎樣理解?說明詩人多么想回到家鄉,思鄉之切。
板書:又何時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預設:
a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b“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c“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圖片)江南的景色美嗎?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他對字詞的推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板書:思念家鄉之情。
5、融情誦讀:看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融入詩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誦讀。
四、誦讀升情。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皓月當空,思緒萬千,古代詩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發感情,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一起來充滿感情地吟誦下面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搜集、欣賞更多王安石的詩歌。
附:板書設計。
王安石。
一水間。
離家不遠――歸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鄉之情。
又
離家很久――思鄉之切。
何時。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質14篇)篇十四
二、范讀詩歌。
三、學習古詩。
(一)、學習前兩行詩。
1、學生朗讀古詩,找出哪一個字寫詩人想回家?(還)。
2、詩人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們先來看題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車停站,能否說“泊”站?
4、詩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讀一、二行詩。
5、這兩行詩中有兩個地名,誰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師畫圖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學生在圖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說?還有什么說法?(京口瓜洲被一條長江隔開了)還有幾種說法?剛才同學們說了好多種說法,說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解釋古詩。
9、我們剛才抓住了“一、只、數”來理解,那么這兩行詩該怎么朗讀呢?學生練讀。
10、詩人離家很近了,應該怎樣?(靠家近應該還)。
11、用“靠家近應該還”的語氣再讀這兩行詩。
(二)、學習后兩行詩。
1、讀三、四行詩,這里有一個字較難理解:“綠”是什么意思?整行詩的意思怎么說?可以用什么表達方式把這句話說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綠裝)“又”是什么意思?說明詩人離開家的時間……這句話寫出詩人怎樣?用三個字概括。(離家久)靠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怎么樣?用三個字來概括,怎么說?(更該還)。
2、朗讀第四句詩,這句詩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學生說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決)這句詩的意思該怎么說?加上感嘆詞把這句話說得更好些,該怎么說?把“明月”換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圓圓的,代表團圓,“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感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我們懷著想念家鄉的感情朗讀這兩行詩。
3、一、二行詩我們說“靠家近應該還”,第三行詩說“離家近更應還”,最后一句該怎么說?(思家切)從“何時”看出詩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個字該怎么說?(何時還)。
4、這時你會產生什么問題?(為什么不能還)教師介紹原因。
5、齊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6、師:這首詩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這首詩中有個字寫得最好,(“綠”字)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教師介紹故事)把“到、過、入、滿”代入詩句進行評價。從詩中的“綠”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勃勃生機)這個“綠”字還讓我們想到許多詩句(師朗讀寫春天的詩句)。
7、練習:
選詞填空。
(1)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2)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讀全詩。
1.配樂朗讀:(過渡)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詩人剛剛離開家鄉、就想著回來的那種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一起隨著音樂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視頻配樂)此時你就是詩人,站立船頭,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2.背誦全詩。
師:通過課堂的多次朗讀,同學們都會背誦了嗎?(會)誰愿意背給大家聽呢?
3.齊背古詩:配樂感情背誦。
五、音樂欣賞:
過渡:古詩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講究平仄押韻,言語精練,意境深遠。學習古詩,在理解詩歌意思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結合起來,用唱的辦法來學習。大家想試一試嗎?(課件)。
六、拓展延伸。
(過渡)同學們,其實從古至今,像王安石這樣身在異鄉,思家心切的詩人還有很多,也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思鄉詩。課前,老師收集了十首有關思鄉的古詩,送給同學們。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們學習《泊船瓜洲》的方法,讀讀、議議、背背、唱唱,以后有機會我們再一起來賞讀。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