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瑯琊榜讀后感篇一
這是靖王蕭景琰在懷念自己最好的朋友——林殊時所說的一句發自內心的話,但他卻還不知道,好友就在身邊。
《瑯琊榜》這套書,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它所述的濃濃友情,讓我一直不能忘懷。
故事的起因是一場12年前的`舊案,就按年僅17歲的“赤羽營”主將林殊,從梅嶺血海中爬出,化名梅長蘇,隱退江湖,成為江左盟盟主,后又化名蘇哲,來到了京城,努力和靖王一起讓舊案翻案,讓世人看清真相。
我知道,這一大部分在講帝王之家的謀權,但我看重的是景琰對林家,祁王的永不變的情與義,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救衛崢將軍這一段。
我羨慕這種友情,這種永遠不變質的濃濃友情。
瑯琊榜讀后感篇二
忘不了,你那永不離肩的白裘;忘不了,你那永不離身、神出鬼沒的護衛;忘不了,你那永不離臉的冷靜和冷淡。啊,無雙的江左梅郎!
你妙算,敢于用三天訓練三個稚子,來擊敗一國的第一高手百里奇,只因為你早已換掉了他;而這么做,只為了救出一個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皇子,你竟然能這么早早預料,可見你預測之奇!為了注定無法被接受已經毫無價值的冤死皇子的孩子,甘愿設下這么一個局,而且對你的目的不會有多大幫助,還有可能引發兩國之戰,可見你有多重情義!
你冷靜,數次性命悠關,卻都被你巧妙化解。先是在潔凈的懸鏡司中,要被喂下毒藥,卻被你巧妙掉包,躲過一劫;就在快達到目的時,前去春獵,卻被叛軍圍困于獵宮,你用山后的秘道使人前去救援,終解獵宮之圍。你不懼失敗,是因為你的妙算使你根本幾乎不敗,而這些也被你巧妙利用,第一次扳倒整個懸鏡司,第二次扳倒最后一個敵人—譽王一。離目標越來越近后,你卻沒有絲毫得意,繼續用超乎常人的冷靜權謀,這種冷靜是因為你擔負著誰也無法想象、無法承受的痛苦和責任。
你傳奇,曾經雪夜輕甲追敵軍的少帥林疏,被將士們推入雪坑,得了火寒之毒,卻存活了下來。為了赤焰軍的平反,你亦然選擇了放棄活至五十歲以后的希望,只為了情義。當你完成使命,終于可以休息,卻又為了國家邊境的安危,毅然吃下了兩粒冰延丸,用盡自己生命中最后一個月消滅了敵軍。還有什么比你更復雜呢?你的黑暗、陰沉、權謀是因為心中的光明,你的不擇手段是因為你肩上的責任和使命,你的冷漠是因為曾經的真率和所經受的痛苦……你以為自己很壞,不讓別人受傷而隱瞞自己的身份,但真正光明的是你!
“七尺男兒,天地為墓。赤焰錚魂,情義千秋”。情義和責任,是自古以來我們心中比山還強大的東西,我希望它不管以任何形式,但永存!
瑯琊榜讀后感篇三
第一次看《瑯琊榜》這本書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也許過于年輕,看不懂書中很多深邃的情感,唯一記得的是看完之后哭得稀里嘩啦的,浪費了好幾包餐巾紙。
然而自閱讀以來印象最深刻的,卻也是這本十分小眾的書。
是的,和其他網絡文學不同,《瑯琊榜》的中心從來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恨糾葛,而是一個關于復翻案的故事。
有人曾說《瑯琊榜》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雖說這樣的說法在另一方面使這本小說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翻版”的烙印,但無法否認的是,在所有書迷心中,這永遠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小說。
一本好書評定方式不在于有多少人會去看,而在于看過這本書的人有多少會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我不否認《瑯琊榜》的受眾群體確實不多,但是它的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捧在手心翻來覆去看好幾遍——比如筆者我。
關于主角梅長蘇(林殊),我一向怯于勇氣去評價,因為他的內心實在太沉重復雜。也許我的經歷實在太過單薄,我無法想象那些僅是想想便讓我潸然淚下的經歷,主人公是如何承受過來的,但轉念一想,這也許就是我只是我,而梅長蘇是梅長蘇的差距。
十七歲時,赤焰軍糟陷害全軍覆沒,林殊在眾將士拼死保護下得以生還但身中火寒奇毒。
火寒奇毒有兩種解法:
徹底解毒須經歷極為痛苦的削皮挫骨,碎骨拔毒,好處是解毒后容顏與常人無異,舌苔恢復柔軟,能正常說話,不過樣貌與前大不一樣,但最大的壞處是從此多病多傷,時時復發寒疾,不能享常人之壽。
林殊為雪洗祁王、父帥、赤焰軍的沉冤,深入京畿,攪動風云,選擇了徹底除毒,也選擇了續寫一頁重情義、有擔當的歷史華章。
從林殊隱姓埋名變成梅長蘇的那天,他已經知道自己走上的是怎樣一條道路,但他不能回頭。他背后是數萬赤焰軍將士的錚錚血骨,是生父林燮守衛江山的寄望,是生母晉陽長公主自絕金殿的決絕,亦是內心深處無法磨滅的滌蕩朝綱的夙愿。
這條路他走的太艱辛,但是卻無法放棄。
也許我說的有些語無倫次,這便是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吧。
林殊是一個很讓人心疼的角色,尤其是和他“林帥之子”、“晉陽長公主之子”的出生進行對比。赤焰案發生時他才不過17、8歲,正是最年少輕狂張揚無忌的時候,但是等待他的并非是光明的前程,而是赤焰軍的全軍覆沒,林家的沉昭未雪。正是這樣的反差,讓林殊從一開始就蒙上了悲情的色彩。
但是如果沉溺在仇恨中或者是讓仇恨蒙蔽了雙眼,那么他最后只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而小殊并非如此。他善用權謀,但不濫用權謀;他善用人性,但不抹殺人性;不公平的冤屈沒有謀殺他的赤子之心,在為赤焰軍洗雪冤屈的同時,他內心還有一個無法磨滅的愿望——肅清朝綱。
文中有這樣兩段描述。
明知道一旦去營救衛崢,就是中了對方的詭計,明知道這時候按兵不動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最終無法置之不理。
因為那是衛崢,是曾經赤焰的舊人,是和他并肩共戰初入沙場的戰友。
正因為選擇了去救,小殊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小殊,有著謀士的智謀,卻有著一顆屬于軍人的心。是的,有哪個軍人會拋棄自己的戰友呢?在這一點上,小殊和蕭景琰不謀而合。這里借用蕭景琰說過的一段話,我想這也是小殊的心理想法。
我知道你們這些謀士,不憚于做最陰險最無恥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們這些人射出來的冷箭,連最強的人都不能抵御。但我還是要警告你,既然你認我為你的主君,你就要清楚我的底線。霓凰郡主不是那些沉溺于權欲爭斗的人,她是十萬南境軍的總帥,是她承擔起了軍人保國護民的責任,是她在沙場上浴血廝殺,才保住你們在這繁華王都勾心斗角!像你這樣一心爭權奪勢的人,是不會知道什么是軍人鐵血,什么是戰場狼煙的。我不允許你把這樣的人也當成棋子,隨意擺弄隨意犧牲,如果連這些血戰沙場的將士都不懂得尊重,那我蕭景琰絕不與你為伍。
他是梅長蘇,但他的心卻永遠是林殊。
關于林殊,就先說到這里,原諒筆者無法全面詳細的講述這個人。
當然,一個人是無法支撐起一本書的,《瑯琊榜》的作者不僅在描述主人公時花費了極大的心血,在其他人物的描繪上也毫不遜色。
譬如聶鐸。
聶鐸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角色。曾經一度有讀者對這個人物進行過聲討,甚至作者還特地花時間對這個人物做出了評價。
先來說說聶鐸和霓凰的愛情。這份愛情是不受人認同的,甚至于聶鐸自己也認為這是錯的,但愛情不是光憑對錯就能判斷的。我們不是圣人,我們無法逃脫七情六欲,所以聶鐸會愛上少帥的未婚妻,所以聶鐸會逃避,會懦弱。
這個人物也許詬病很多,但他是豐滿的,并非一個符號式的代表。
我并非想為聶鐸平反,只是他和霓凰的事,外人是無法指責的,盡管那終究是錯的。
相對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在書中并不多,但各顯風采。
無論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夏冬,還是代幼弟上沙場保家衛國的霓凰郡主,亦或是身為反派的秦般若,都有勇有謀,并非傳統意思上依附于男子的菟絲草。
但我在這里想說的,卻是從未出場過的一個角色——晉陽長公主。
文中關于晉陽長公主的描述只有寥寥數筆,但身為主人公的母親,這個角色從某方面講低調而又高調,風采甚至蓋過了主人公的生父林燮。
當年赤焰案發生時,關于晉陽長公主的描述如下:
而一直安靜地等待著前方消息的晉陽長公主,在聽聞夫亡子死噩耗的那一天,攜劍闖入宮城,當眾自刎于朝陽殿前,血濺玉階。
書中也有描述晉陽長公主十分喜愛琴音,所以我用“琴心劍魄”這四個字描述她。
在最后,再講一講對《瑯琊榜》的評價吧,曾經和好友討論過喜愛的小說,最后得出一致的結論: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只能買一本小說,那么一定是《瑯琊榜》。
瑯琊榜讀后感篇四
最終林殊的死亡對我沖擊如此之大跟電視劇和曾經的一瞥間以為他會一直活下去的期望有關,所以最終當飛流回到瑯琊閣主身邊,當大梁的新任帝皇哀傷的抄寫林殊的名字的時候,我的眼中升起一陣朦朧,曾經驚才絕艷的少帥就這樣湮沒在朝臣的算計之中,曾經鳴聲震天的祁王也就這樣成為奪嫡競爭中的犧牲者。林殊,曾經那么多的光環籠罩,曾經那樣的名震帝都,最終也抵不過帝王對權利的渴望。
所有的人物中,最讓人同情的可能就是這個麒麟才子蘇哲,少年成名、帥府將才、皇帝外甥、太皇太后最寵愛的小輩、皇長子的表弟,皇上最寵愛宸妃的侄子......每一個身份都是天下人求之不得的,而這些尊貴的地位帶給他的不是幸運而是不幸,生在帝王家怎能不懂帝王事,一場兩個人策劃的陰謀最終奪走了他的一切,父親、母親、朋友親人一個一個的離他遠去,而他為了聶叔叔的承諾卻不得不忍受一切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楚艱難的活下去,只為了千萬的英靈等待昭雪,萬千的委屈等待一個清白,我想“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評語是梅長蘇讓瑯琊閣主放出去的引子,只不過是為自己能順利到達京都而不引起各方注意的手段,否則前面的路怎么可能走得如此順利。
殫精竭慮、謀之策之,曾經的林殊絕對想不打有一天他會以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手段攙和進大梁朝的奪嫡之爭中去,他一心只能做自己的少帥,無憂無慮,和好友并肩殺敵保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臣民,就像他評價景禹一樣,那時候的他也是過于天真,真的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下去,從未想過,自己的親姨夫會這樣對待自己對待父親對待景禹,他們這群人唯一的弱點就是情義,可生在帝王家從來就不可能有仁義,所以他們的結局只能是滅亡,只是還好還好,赤焰冤案最終平反,而我們的小殊也最終戰死在沙場,七萬的'赤焰忠魂終可瞑目,大梁皇朝終于交到了景禹親自教導的幼弟手中,一切都是最完美的結局,只是可憐的小殊,這一場爭斗中失去的那些東西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再來說說期間的其他人,可能最重要的就是蕭景琰,這個雖然著墨不多出現次數也不是最多的人卻是事件最重要的推動者,皇長兄和林殊的死亡澆熄了這個皇子心中所有對太子和謄王的兄弟之情,還有對父親的孺慕之心,一場東海出征輕易地就折掉了這個少年的翅膀,為了長兄和好友的冤屈,不顧父皇的反對,一次又一次的想要重審赤焰血案,為此不惜與父親決裂,過著委屈低調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方式是不是也是自己在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贖罪,不能救來不及救,我想當時的梁國皇帝也是懷疑過他的吧,只是畢竟是親生子,反正景禹已死,林燮林殊被株,晉陽長公主雪濺講武廳,太皇太后太后傷心欲絕,已經足夠震懾所有他認為的余孽,所以蕭景琰活了下來,只是這樣的活著對景琰來說之是一種折磨吧。
最敬愛的長兄、最喜愛的朋友、最敬重的林帥,曾經并肩殺敵的故交好友剎那間灰飛煙滅,而自己生前不能救死后更是不能拜不能提,景琰的心中會有多苦都不足以為外人道,還好最終林殊回來了,即使不是原來的模樣即使不能再一次和他切磋武藝戰場殺敵只要活著都是好的,可是沒想到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父皇的江山,相認僅僅幾月,相處不過幾天,他就又一次永遠的失去了這個好友,這個好友不僅僅代表了一份生死相交的友情,更是曾經的年少歲月曾經和長兄相處的快樂時光,這一切在他未來的帝王生涯中都不會再有,而自己走上的會不會還是自己父皇的老路,有一天會不會還會有慘案發生在自己治理的王朝,還有庭生,總感覺還會發生什么,只期望這種經歷種種磨折的堅韌皇帝能如林殊期望的那樣永遠保持一個赤子之心,像是林燮景禹的慘案在自己這一朝永不會發生,也希望庭生能夠記住曾經先人的苦楚不會再一次掀起新的大風大浪。
接下來還想再寫寫其他人,柔順精明的靜妃、糊涂殘忍的謄王、交橫跋扈的太子、一心為復國大業努力的般若、為了自己的愛情努力追求的霓凰、天天嘻嘻哈哈卻把一切放在心里的豫津、灑脫卻身世凄慘的景睿、被逼放棄心中所愛的櫟陽、陰狠毒辣的謝玉、霸氣飛揚卻隱忍亡夫之痛的夏冬、陰謀耍遍卻葬于自己徒弟之手的夏江等等,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性格,情義是作者強調給長蘇他們的,而其他兩個王爺只不過都是作者筆下的犧牲品罷了,小說總是摻雜了作者過多的個人情感,也許是由于我事前看過簡介,我知道每一個難關長蘇都能渡過,一些很驚險刺激的場景和事情反而顯得平淡,我雖不喜作者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處理手法卻也感動于這個故事帶給自己的震撼,但愿作者心目中的情義二字真有一天成為所有人的處事風格,但愿大梁王朝能在蕭景琰的手中一直存在下去!
瑯琊榜讀后感篇五
許久不看書了,尤其是這般發自內心不為任何目的地想去完整地讀一本書,故而便也鮮有那份心神激蕩的抒情感懷。于是趁著當下雜陳涌動的片刻,拼湊些許文字聊表胸臆,也不枉這段時日廢寢忘食般的入迷閱讀。
瑯琊榜,一聽便有一股風云澎湃的俠義之情撲面而來,未曾細讀過金庸古龍先生的俠骨柔情,并不諳于武俠小說的基調和路數,但書中并不盡然是江湖,也有廟堂,既有金戈鐵馬也有傳奇佚事,更有權謀算計。當然雖打著這許多標簽,但我素來不怎么看網絡小說,更對一些架空、耽美等一些網絡文獨有的名詞徒有聽聞,并不曾感興趣會靜下心去閱讀一二。這次引起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同名的電視劇要拍攝,據說是生死線的班底,且也有值得期待的演員,網絡上的宣傳更將其奉為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看看豆瓣上的評價也是褒獎有佳,不同于一般網絡文的狗血小白言情。最重要的是近來剛結束了兩場考試,一時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事情來做,于是便很自然地開始著手閱讀起來。(真是夠了!讀本小說之前還要如此鋪排表明一下心境,看來最近真的很無聊。
然而無聊的時光也終究是轉瞬即逝,一旦某個時機過了,心境也會有微妙的變化,讀完書又隔了這許久,惰性又如常倏然而至,于是開了個頭之后又停了一段,想想如果現在再讓我去寫高考作文的話真不知怎么辦是好。但是終究還是有點強迫癥作祟,既然已想著要寫點東西的,無論再慢再無厘頭,也還是要完成的。(現在寫文章真是大不如從前了,肚子里的墨水越來越少,很多要表達的意思到了嘴邊卻突然不知該用什么詞組織了,很多一瞬間的想法等臨筆的時候突然就怎么也想不起來了,心里真是不得不感慨惶恐一陣啊。
其實作為書評來講,本書還是脫不了有點湯姆蘇圣父心的嫌疑,但是有些東西很奇怪放到女人身上就顯得婆婆媽媽優柔寡斷,放到男人身上居然會是另一番的義薄云天情深意重。曾看到有人分析金庸老師的小說就有很多湯姆蘇,最典型的就是張無忌,這也是我最討厭的武俠男主角沒有之一。而對梅長蘇,我是肯定討厭不起來的,一來這是一個沒有女主的小說,自然沒有那些膩歪的綿綿情意,他甚至還努力撮合了自己的未婚妻和自己的下屬。二來作為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男神級人物的同時,他并非天賦異稟、體格精壯(雖然前半段的林殊的確是如此設定的,但也只是為了襯托后半段梅長蘇的虛弱和那場災難的殘酷),而是被賦予了一種致命的殘缺,他的不健康,他的病態,他的垂死掙扎,更讓人唏噓嘆惋。三來是書中他對靖王的情義,對國家的責任,為追求畢生志向的那種破釜沉舟不惜一切堅定的決心,確實讓人為之動容。
全書總的來說亦可說是大氣磅礴、邏輯通順、敘述詳實,但有些地方在看完之后細細回想琢磨總有些不可思議,所謂的不可思議就是好多事情都太巧合,其實這也是中國小說作者的通病,實在編不下去就來個巧合,因為“無巧不成書”啊,寫書本來就是發揮想象力把各種巧合串聯起來的。
看到謝玉那段時,不禁想起前西南王,朝廷柱石傾刻間轟然崩塌。外人看了只覺是一朝不慎東窗事發,不知有心人正心平氣和地慢慢欣賞著這出精心策劃的杰作。
梅長蘇想必是一開始就計劃好先佯作投靠一方借力打力先擊垮一方,繼而在兩方鷸蚌相爭都已元氣大傷大勢已去之際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經過十三年的精心策劃,通過江左盟掌控了大量的可調配的人脈力量,也將當年黑暗的陰謀推算得七七八八。用他自己的話說, “萬千的功夫都是做在前面的。前面做地越多,把握就越大,心里就越不緊張。”所以他扳倒謝玉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步,但他偏偏又一開始并未察覺謝玉在太子和譽王黨爭之間的'偏向,而是通過謝玉夫人蒞陽長公主的求救推測出加害霓凰郡主的一方而斷定謝玉其實已陽奉陰違地早早投奔了太子。總覺得這一段主觀推斷太多實在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而作者為了表現主角的料事如神多謀善斷自然是順著他的推斷來發展接下來的情節。但既然事先不知謝玉偏向,那么就應該預先考慮扳倒他對于整個計劃的實質意義在哪里。宮羽身份的秘密,庭生的秘密,當年仿冒聶鋒筆記偽造書信陷害忠良引發赤焰血案的教書先生被滅口的秘密,這一個接一個的秘密被揭開,看似一環緊扣一環,實則暗含了太多的巧合,難道只是在說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么?當然作為一本小說,是不必對細節的呈現要求多么嚴絲合縫的,這也是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差別吧。
文字描述大體上還是可以接受,除了其中諸如“吐槽”等現代詞匯讓人啼笑皆非之外。人物性格來說還是塑造得挺成功,不過印象深刻的還是藺晨這個表面不羈內心敏銳的瑯琊閣主,可謂是梅長蘇的難得知心好友,本打算在梅長蘇最后的這段日子里陪他游山玩水,在得知這個死心眼非要去征戰沙場以林殊的方式終結自己的時候又決然去報名參軍成全好友最后的心愿。全書最不能自控的兩處,這里兩人的對話就是其中一處,還有一處自然就是蕭景琰這只大水牛終于發現這個在身邊為自己步步籌謀、排除萬難登上帝位的謀士就是自己心心念念但已面目全非的好友。
好了,亂七八糟的也拼拼湊湊有寫了一些了,不想再無止境地拖下去,只好草草作結。巴西世界杯的賽事已經打響,雖已不想像當年那半似懂非懂跟風起哄了,但為了自己不顯得太奧特總還是要關注一下的哈哈,也當作在讀完瑯琊榜之后又一個轉移注意力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