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需要注重評估和反思,通過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分析,不斷完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計劃范文的分享有助于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教育共同體的建設和發展。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錄音機及磁帶。
2、小黑板。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爬山虎?
你見過的爬山虎是怎么樣的?
2、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4、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5、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葉子、腳三方面)。
6、師生交流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
深入研讀:
1、同學們現在想先探究哪一點呢?(生回答)。
2、自讀課文描寫爬山虎腳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的介紹爬山虎的腳的?(腳的樣子、爬的樣子、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3、師生交流,概括出幾方面的內容。
4、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交流重要的詞。(反面、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從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寫的。
5、讀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
6、請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7、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圈出這些句子中與“爬”有關的動詞。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一腳一腳”能否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體現出爬山虎的頑強,爬墻時的艱辛,很牢固)理解時可聯系上下文。
9、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體現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個句子?(學生造句)。
積累語言:
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課后背誦三、四兩段。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二
教學難點:
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見過爬山虎,對爬山虎的腳長在那里、什么樣及到底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以理解。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了解作者是運用那些生動、精當的語言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教學要求:
1.讀懂課文,了解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有關爬山虎的特點寫清楚的。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朗讀課文。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清文章層次,培養自學的能力。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具體敘述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那些了解?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2.檢查讀文及理解字詞的情況。
3.檢查分段的情況。
4.練習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讀得準確流利。
四:課堂練習。
完成〈〈語文輔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習慣。
3.抓住重點詞句,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活躍思維。
放“爬山虎”的錄象,讓學生觀察。
二:入境自學沒,品讀積累。
1.自由讀文,匯報讀懂之處和不理解之處。
(1)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讀一讀,在頭腦中浮現課文描寫的景象。
(2)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讀一讀;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嫩莖、葉柄、嫩葉。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爬山虎的句子,注意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畫出重點詞。
(4)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第2.3自然段。
三:尋找規律,發展思維。
1.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你受到那些啟發?
2.結合〈〈讀寫例話〉〉加深理解。
四:作業。
完成〈〈同步〉〉。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4、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1、從葉老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2、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在第二單元學過一篇課文《爬山虎的腳》,還記得作者是誰嗎?(生:葉圣陶)
2、你對葉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發言:葉圣陶先生是一名偉大的作家、教育家)
3、對,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著名作家肖復興寫的,有關葉圣陶老先生的課文——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點擊幻燈,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提出讀書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b、想一想,課文講了幾件事。
2、同學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先來解決本課的生詞,誰來讀一讀。
3、出示詞語:修改、刪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認真、平和、質樸、春風拂面
綠蔥蔥、沉郁、虎虎有生氣
4、你能猜猜老師為什么將這些詞語用不同的顏色標出來嗎?
5、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兩件什么事,也用詞語來概括?(根據匯報,板書:修改作文邀請做客)
6、他們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1-5為修改作文6-10邀請做客
四、仔細研讀、深入體會
請同學們默讀1—5自然段,思考葉老先生如何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別用橫線畫和波浪線畫出相關語句,然后輕輕地讀一讀。
(一)初看作文
1、當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時是怎樣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簡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點詞“密密麻麻、到處”)
3、同學們,這“密密麻麻”什么樣,你知道嗎?
是啊,也許比你想象的還要滿呢!讓我們看一看葉老修改的作文。(課件展示葉老修改的原件)
4、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幾頁紙上到處都是鉤、直線、曲線……密密麻麻呀!同學們,我們該怎樣讀這段話呢?來,讀讀吧。指名讀。聽了你的朗讀,我眼前已經出現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這兒你,你想對也老說些什么?
(二)細看修改后的作文
1、請讓我們再來仔細看看,葉老先生如何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
(2)(出示這段話)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而且“書皮”改成“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
a:你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干凈”一詞的意思嗎?
(3)(指名讀,課件出示)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a:春風拂面是什么感覺?看到葉老這么為我修改作文,春風不僅吹到臉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們,我們該怎么讀呀?自己試試。
b:葉老先生當時是教育部的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會擠出時間來,為我們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這時你該懷著怎樣的心情讀?(指名讀)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當時的葉老已經是年近70歲的人了,可老人還在牽掛著我們這些孩子們的成長呢!所以你又該怎么讀——(指名讀)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三)葉老的評語
葉老先生不僅這樣認真地批改我的作文,還在后面寫了評語。讀著這段評語,相信你還會讀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請你們細細品讀。(課件出示)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情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當年的肖復興,讀著這樣的評語,你感受到了什么?
(這則短短的評語,是那樣親切,使“我”樹立發寫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寫作的道路。)(鼓勵、熱情、肯定、稱贊)
2、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感情,一齊朗讀這段評語。
當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時,我(愣住了)。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后,我(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a:徐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合作來讀一讀這段話。請你們讀紅色的部分。
五、課堂小結、留有懸念
同學們,學到現在課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卻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這個問題我們下節課細細研究?接下來請同學們翻開課堂作業本第26課,完成一、二、三、五大題。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四
教學難點:
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見過爬山虎,對爬山虎的腳長在那里、什么樣及到底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以理解。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了解作者是運用那些生動、精當的語言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教學要求:
1.??讀懂課文,了解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有關爬山虎的特點寫清楚的。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朗讀課文。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觀察植物的興趣,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清文章層次,培養自學的能力。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具體敘述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那些了解?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2.??檢查讀文及理解字詞的情況。
3.??檢查分段的情況。
4.??練習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讀得準確流利。
四:課堂練習。
完成〈〈語文輔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習慣。
3.??抓住重點詞句,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活躍思維。
放“爬山虎”的錄象,讓學生觀察。
二:入境自學沒,品讀積累。
1.??自由讀文,匯報讀懂之處和不理解之處。
(1)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讀一讀,在頭腦中浮現課文描寫的景象。
(2)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讀一讀;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嫩莖、葉柄、嫩葉。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爬山虎的句子,注意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畫出重點詞。
(4)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第2.3自然段。
三:尋找規律,發展思維。
1.??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你受到那些啟發?
2.??結合〈〈讀寫例話〉〉加深理解。
四:作業。
完成〈〈同步〉〉。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五
教學要求: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我們曾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過瑰麗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夾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一、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你能用幾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嗎?
2、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
5、老師指導學生讀出美的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二、請同學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爬山虎的腳: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詞;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的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不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4、你們喜歡植物嗎?說說你喜歡的植物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六
2.請自由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那些給你留下了較深印象。(學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
二、讀通讀熟用圖感悟。
1.這篇文章是葉圣陶爺爺寫的。文章用詞準確,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所以要多讀讀,多體會。下面請大家小聲讀課文,要求讀懂文章。
2.自己嘗試一下,讀幾遍可以把文章讀得熟練。同桌比一比,看誰書讀得更流利。
3.觀察課文插圖,試著用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相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朗讀指導和訓練);不翻書,能用上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嗎?(相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背誦指導和訓練)。
4.觀察課文右上角的小插圖,看看這副圖中爬山虎的“腳”到底是怎樣的?也試著用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相機進行第三自然段朗讀指導與訓練);再來比一比,不翻書,看誰最快最準確用上課文的句子來表述。(相機進行第三自然段背誦指導與訓練)。
5.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呢?先看小插圖,再讀課文第四段,合上書想象它“爬”的過程,把想象到的畫出來。同桌翻書對照檢查,自己畫得恰當嗎?用書上的語言描述自己畫的內容,注意說清楚爬山虎怎樣“爬”的過程。(這個環節,要求能初步理解爬山虎的爬的過程即可,重點是讀懂和背誦)。
三、揣摩字詞體會感情。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下列句段:
(3)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葉子和腳之間的聯系:爬山虎的莖上有許多葉子,每片葉子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腳,每個腳都是拉著莖和葉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極強,哪里有空的地方,就會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夠爬滿整個墻,顯得均勻;無論它向什么方向爬,爬山虎的腳用力的方向總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葉尖肯定都全部朝下,從而體會上面的句子。
可以采取自讀、抽讀、引讀、男女生分組讀、看圖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2.在字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
(1)師:這篇課文以觀察準確、用詞準確而聞名。你能在讀中發現這個特點嗎?請讀書后舉例具體說明。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下列句段:
(2)讀一讀上面的段落,用圓點標出能表現爬山虎“爬”的動作的詞語,再讀一讀。
(3)自由朗讀,抓住這些“爬”的動詞,以不同的方式與大家交流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可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自述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可以學一學,表演爬山虎的腳變化爬行時的樣子。)。
(4)先自讀自悟,再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時的一系列變化: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墻就彎曲了;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很緊。
四、學習觀察習作運用。
1.讀課文,我們會發現文章教了小讀者許多觀察方法。你能總結一下,并舉例說明嗎?
(1)哪些看出作者觀察細致?
(2)哪些說明作者觀察有順序?
(3)哪些看出作者觀察時間長?
(4)哪些看出作者觀察了動態和靜態?
2.托爾斯泰平時隨時揣著觀察的記錄本(看課后“閱讀鏈接”)。今天,我們也學習葉老,學習托爾斯泰,自己準備一個觀察記錄本子。
教師拿出一種學生熟悉的植物讓學生現場觀察,再按下列格式填寫觀察記錄。(也可以觀察校園內的一種植物,還可以根據自己平時觀察過的植物來填寫)。
3.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小組交流,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一個片段下來。
五、總結陳述結束教學。
世間萬物就是這般奇特而美妙,它們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同學們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系,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
總評與感悟:我們常常看到,有的教師為了把課上得新一些,總是大量引進課外閱讀資源,總要用夠讓人眼花繚亂的課件,這樣一來,教材卻被擱置,被冷落,似乎教材根本就不重要??炊嗔诉@樣的課,常常使人懷疑:難道不用補充資料,不用課件,重點依憑教材資源去設計就不能上出一堂好課?本課的教學設計就回答了我們:“否!”本課教學設計,努力發掘教材里的資源,用好了教材資源,是一篇樸實扎實的教學設計。
就本課教材資源來說,除了文章詞句內容外,本文題目寫植物,卻是帶有動物味道的名稱,很有發掘空間;插圖有爬山虎場景,也有爬山虎“腳”的特寫,自然可以運用;文中的“泡泡”提示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感悟“爬”的動作過程,還提示注意作者觀察時間長的特點,很有啟發性;課后練習的要求反映了文章重點和對學生的訓練要求,“閱讀鏈接”再給學生以觀察方法指導。上述這些教材資源,詹老師都注意發掘運用,雖然本課設計環節不多,但依憑教材資源,學生訓練處處落實,所以是一節有特點的課,一節務實扎實的課。
看來,不依賴課件,不濫用補充資料,好好發掘教材資源,用好教材資源完全可以設計出好課,上出好課來。(此文發表在《小學教學參考語文》7-8期上)。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七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圣陶,這篇文章細致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著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并讀準字音。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葉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并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導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為。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并點評。
三、呈現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匯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后記。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準備:
(2)爬山虎實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回憶舊知識。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三、對課題質疑,提出目標。
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字詞,理出重點。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交流反饋: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話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自讀第三自然段2、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交流反饋:為什么這樣畫?3、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4、實物對照,朗讀。交流話題:怎么爬的1、自讀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2、覺得有趣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六、總結評估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引發期待,布置作業。
1爬山虎的腳讓我們大開眼界,爬山虎的葉子也與眾不同哦,同學們可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學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記錄下來。我們下堂課在交流吧!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九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要體現新課改精神,由課內到課外,開拓學生的語言思維,老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努力尊重學生的觀點。必須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去體會語言文字,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才能收獲對文本個性化的體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揭題,感知。
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生新的感受。)。
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保S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保S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p>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延伸。
15、作業: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梢栽谧约抑車?、居民小區、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
教學目的:
1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2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3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結合發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具準備: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創設審美情景,感受祖國文字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設問激趣,整體感知。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墻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二)理清條理,扶放結合。
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以下四種學習方法自學:
1、整體感知:學生的自學(1)問答法(2)提問法(3)朗讀法(4)畫圖法。
2、理清條理:匯報學習情況,師給予適當地點撥。
3、課件出示:指導朗讀,重視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
(三)結合課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體:學生快速跳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深入部分:你認為這部分描寫中那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兒?找出有關詞句。
3、課件演示:動畫感受,讓語言的描述升華為形象的`感性認識。
4、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墻,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四)指導學法,領悟爬山虎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1、總結學法:針對課堂上相關學法加于小結。
2、指導自學:這一段描寫哪幾種情況下的爬山虎的腳?找詞句來分析,用學習上一部分的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
3、匯報自學:理順條理的基礎上完成對黑板板書的補充。
4、教師小結:結合課件,指導體會作者的喜歡、愉快的心情。
(五)總結評價延伸課外。
1、編兒歌或謎語。
(1)生暢所欲言。
a小小葉兒多又多b爬山虎呀真厲害c是虎不是虎。
春風吹來會跳舞高樓大廈任你爬有腳只會爬。
幾根細絲長莖上不怕高來不怕累緊貼墻上綠。
使你疑是小蛟龍勇往直前不退縮離墻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臺展示(通過簡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表達能力)。
(2)教師綜合性評價。(結合觀察方法、寫作運用幾方面來談)。
3、總結評價后布置作業。
(1)按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的生理調節(沙漠中的駱駝、仙人掌;貓的腳墊等等)。
(2)課堂所得,課后的采集編繪成小報或設置展覽角組織學生瀏覽。(結合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教育)。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一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中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言。
3、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寫生字詞。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二
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回時村老家祭祖,祭祖后,我們到貢山的姑姑家去爬山。
來到貢山腳下,我抬頭一看,貢山連綿起伏,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亂石頭,周圍很荒涼。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荒山哦!我們在向導小表哥的帶領下向貢山進軍,一路上那是蝴蝶在為我們跳歡迎舞;野雞在為我們唱前進歌。不知不覺間,我們爬到了半山腰。這時,媽媽和姐姐越朝下看越害怕,漸漸打起了退堂鼓。不到山頂非好漢,我和爸爸相互鼓勵,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登上了山頂!
爬山可真好玩哦!
三年級:王興旺。
上一篇:我的生日禮物——文具盒。
下一篇:手機涂改帶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三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一、板題、讀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學習:
a、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啟發?
五、作業。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后去觀察葡萄、絲瓜、冬瓜等并試著去寫一寫。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四
教學過程: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齊讀課題思考:從課題看,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4、質疑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學生自己提問)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與我們人的腳是一樣的)
(3)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解決新詞的讀音問題
1、解決第一個問題
(2)說說你找出的這段話中哪一句準確地描寫了爬山虎腳的位置,認真讀一讀(2—3遍,個人讀,齊讀)——————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3)我們已經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那么,如果讓你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還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來找一找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讓同學注意標號的詞)
(4)動手畫,比一比
(5)肯定同學的正確答案,再引導大家注意劃線的詞,讀一讀
2、解決問題三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內容,讓同學們找找動詞,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這幾句話
(2)看到這些動詞,你的腦海中戰線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嗎?
(3)學生困惑
(4)課件展示動畫[爬山虎其中一只腳巴在墻上的過程,仔細觀察腳的變化]
(細絲由直到彎曲,到長出小圓片,最后巴在墻上)
(5)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到墻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1)生齊讀第五段,在讀中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讀一讀,比一比連痕跡也沒有——巴在墻上非常牢固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沒觸墻萎了
變化
觸著墻牢固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五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及用詞的準確,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2.了解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樣子,產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及特點。
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腳與葉的關系。
:課件演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答不出來,出示圖片)。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生:因為它有腳。)(板書:的腳)。
3.對課題質疑。
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么會有腳呢?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夏天到了,我們就能隨處見到這樣美麗的爬山虎,(課件展示圖片)。
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生字詞語的讀音。
2.學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緊貼、痕跡、逐漸、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出示二類詞語:空隙、蝸牛、觸角、蛟龍、枯萎、漾起波紋。
3.再讀課文。
問:課文都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內容?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
(1)問: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呢?課文哪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生長環境?
師:我們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圖片)。
追問: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師: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讀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隨著學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導朗讀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就變成嫩綠的。
師: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能從葉子的顏色區別葉子的生長時間)。
新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除了顏色的不同,還有什么不同?
新葉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指名讀句子。
師: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板書:顏色:嫩紅——嫩綠)。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非常舒服,還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在墻上,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就非常舒服。我們趕快來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體會葉子的顏色新鮮,排列整齊)。
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想欣賞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嗎?(放視頻)。
隨著視頻老師說:微風拂過爬山虎的葉子,蕩起波紋,多好看?。?/p>
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指名朗讀)。
(3)師: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4)小結:課文第二自然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動態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總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葉圣陶爺爺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把滿。
墻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課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里的話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葉子。(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一下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根據背誦提示,誰來把第二自然段大聲地背誦一遍?)。
(放課件:學生齊背課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誦,其他同學在底下小聲地背誦。)。
2.師: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我們知道葉圣陶爺爺通過爬山虎葉子生長變化,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顏色鮮艷醒目,排列均勻,寫出了葉子的美。讓我們欣賞到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板書:賞“葉”)。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間滲透著爬山虎葉子的美麗,我們上節課賞了葉,(板書:賞葉)。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內容??纯醋髡呤窃鯓訃@“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板書:觀“腳”)。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觀腳(板書:觀腳)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寫清楚地。)。
2.學生自讀課文第3、4、5自然段。
學生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
師提出:邊讀邊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
3.師: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子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指名說)。
課文是怎么寫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再讀一讀。
師問:把爬山虎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觀察十分細致。)。
(展示學生畫的畫,簡單的進行一下評價)。
4.理解句子。
(1)再讀讀句子,從這幾句話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嗎?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引導:再讀讀,長在莖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就問:跟葉柄長在一起嗎?
出示: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追問:“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請看圖片。(出示圖片)。
(2)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再來看看它長的樣子?
如果學生說“像蝸牛的觸角”,就問:蝸牛的觸角是什么形狀的?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這樣的觸角像什么?——如果學生說“像細絲”追問:什么樣子的細絲?
枝狀的細絲什么樣子?像樹杈似的,誰來畫一畫?
細絲肯定很細,可不像樹杈一樣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彎曲。
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形狀。
出示: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3)那顏色呢?(出示:嫩紅)。
(4)我們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
角,又是嫩紅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發給學生一張簡筆畫,指讓學生畫出“腳”的位置。
展示,并做簡單的評價。
(5)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請你向同學們再來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師:爬山虎有了這樣奇特的腳,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課文的第幾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學生自讀(默讀)第四自然段。
3.師:誰能用書上的一句話概括的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師:“這樣”指的是哪樣呢?爬山虎的“一腳”到底怎么爬的?再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
4.學生再次自讀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名再讀句子)。
師: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問: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換“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
師:人走起路,腳印可以很多,但只有兩只腳,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腳是無數的,每長出一只腳,就巴住墻,不能再動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長出一只腳,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師: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師: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師: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五、鞏固練習。
1.出示,按課文內容填空。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先講了_____;再講_____;最后講_____。
(葉子是為了烘托爬山虎腳的作用。沒有葉子提供營養,爬山虎的腳也不會長得好。爬山虎的腳巴得牢,正是為了葉子的生長。爬山虎的腳和葉子誰也離不開誰。)。
3.師: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寫。
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四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引導學生找出重點句子,體會“青山的沉靜,父親的智慧”。
3、教育學生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的努力。
找出重點句子,體會“青山的沉靜,父親的智慧”。
ppt課件。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爬山》。(課件出示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文章內容,我首先出個題目請同學們填完整。
課件出示:因為(),所以父親帶我去爬山。通過這次爬山,我學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靜。
1、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靜體現在哪兒呢?請大家打開書,仔細默讀課文,找出描寫青山的句子。(生默讀課文)。
2、學生匯報。
(1)“只見山下一片碧綠的樹海中,幾座房子若隱若現?!边@是什么季節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綠,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呢,想象一下?
師小結:不管季節如何變換,大山始終不變,這就是山的沉靜。
(2)“閉著雙眼,我仿佛聽到了微風吹拂聲、鳥鳴蛙叫聲和清脆的蟬聲······睜開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報告那些不同的聲音?!?/p>
(課件出示青山圖播放音樂《天籟森林》,讓學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讀句子。)。
(二)領略父親的智慧。
1、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智慧。默讀課文,把父親說的值得深思的話找出來讀一讀。
(生默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學生匯報。
(1)對于我們愛流汗的人來說,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別人爬山是為了征服山,我們爬山是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頂固然令人高興,但是爬山的過程更讓人愉快。其實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
(學生每匯報一句,都用課件出示出來,抓住關鍵詞語,重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親話語中蘊含的發人深省的道理。)。
3、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說說從中學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說說“我”跟父親爬山學到了什么?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收獲?與組內同學交流交流。再各組派代表反饋。
2、帶著感悟和體會,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課文最后一段。
(生齊讀)。
青山父親。
沉靜智慧。
征服自己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