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一
卻并不是百感交集的情緒,而是迷迷茫茫地了無頭緒。
也許是對最后結局的恍惚,仿佛這不是原本應該有的。
我再看看那些醒目的字眼,悲壯的場面又再腦海上演。
恍然才知道這原就是結局,心不知怎么地隨淚水傷心——題記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講述了一百零八個好漢因為各種原因陸續上了梁山泊并且不斷壯大,漸漸成為當時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幾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幫助朝廷征遼、平王慶、滅田虎、除方臘,最后僅剩二十余人。但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勞,部分剩下受封賞的好漢被害得丟官或被害死,最后只得剩下寥寥無幾。
《水滸傳》描繪的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大義凜然的及時雨宋江、耐不住性子的急先鋒索超、性烈如火的黑旋風李逵、貪圖女色的矮腳虎王英、深明仗義的小旋風柴進、熱情豪爽的花和尚魯智深……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雖性格各異,卻也為亂世之中的“知己”。志同道合的他們終究匯聚于梁山泊上開始了他們的對抗當時腐敗黑暗的朝廷的起義。屢戰屢敗的朝廷被迫向梁山好漢們拋出“橄欖枝”———招安。其實這正是梁上好漢們的眾望所歸。尤其是宋江,這更是他最為希望看到的結果,畢竟為官比為賊要好名聲啊!然而!這卻讓他們走向了“不歸路”。他們幫朝廷掃除了障礙,讓王朝得以鞏固,得到的回報卻是戰死沙場、顛沛流離、慘遭謀害。原本在梁山春風得意的好漢們如今的晚景凄涼。不由得讓人心中唏噓不已———身處亂世的他們,原本可成為亂世中的英雄,可惜最后一步走錯了。其實是“造化弄人”啊!他們原本為落草為寇,身為“義盜”的他們最令當時朝廷“黑暗的昏庸者”所恐懼。當他們的實力漸漸減弱、分散時,在原本是“敵營”的朝廷中里必然有諸多“仇家”虎視眈眈,這般情況下怎能有好的結果呢?這便是他們的可悲之處———“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全書最令我感傷之處在于“宋江與李逵飲毒酒一事”。當中兄弟們紛紛離世,自己與李逵即將不久于人世時,腦子里浮現出一個又一個昔日的美好時光時,宋江似乎也才知道自己恐怕做錯路,投錯主了。當如此悲壯的場面在上演時,我想恐怕憤慨之意最深的并非是我,而是此書的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畢竟宋江這等英雄們落得如此下場,真叫人抱打不平啊!其實這樣的悲劇也可反襯出當時朝廷的黑暗,世道的混亂。我想當作者寫完這本書時,恐怕會感慨萬千。即為宋江等人之死惋惜,也為如此亂世唏噓。作者此番也必會想到當世,何謂亂世又何謂安世?自己身處的朝代可否為清明之朝?當世可否為太平之世?自己的晚景是否也會凄涼?種種疑問油然而生。
其實不然,當我看完此書時,些許茫然后,也概嘆今朝的中國雖不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清明,但也可謂為太平之世,身處之中還算幸福。這不由得想到前陣子重慶打黑除惡專項整治斗爭,想到了前不久被處死的文強。文強等人這般“重臣”也會因貪黑腐敗而“落馬”。可見當今我們的“朝廷”是不會有“爛根基”的,中國的共產黨總體作風清明廉潔,不會有《水滸傳》的悲劇再上演了。同時,作為未來中國的接班人的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爭取創建祖國的美好未來。
我只希望《水滸傳》永遠只是傳說,而不是現實!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二
宮刑之恥,帝王的榮辱與他何干;個別人掏出面值比較大些的紙幣卻不讓找,而對方的和尚卻從嘴里問出這樣的話,舍了。讀《水滸傳》有感作文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的、反抗權威的文化,是自由主義的文化。700字作文霧,你像嫦娥姐姐打翻的胭脂!
才華橫溢,表現杰出的英雄正如同繽紛燦爛,耀眼炫麗的美麗花蕾,永遠都是聚光的焦點。我認為花朵不經過風沙雨雪的催折,綻放不出動人的芬芳與色澤;英雄未曾有過痛苦艱難的洗禮,展現不出特異的氣度與風骨。
水滸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沒有和風熙日的拂照,而是飽經風沙雨雪的侵凌!在水滸中他們演繹出驚心動魄的一場場傳說。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魯智深,他是一個彪形大漢,身高約莫六尺,腰圍足有四尺,滿臉的胡子,一看,便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壞蛋吧!聽,遠處,有人在耍棒,賣膏藥,此人便是打虎將李忠!魯智深與兩位故人談笑風生,但李忠卻要賣膏藥,只見魯智深向觀眾說道:“全部都給我滾。”我看到了一個蠻不講理的魯智深。后來三人大吃大喝,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哭泣聲。魯智深趕緊沖過去,質問道:“發生了什么事?怎么哭哭啼啼的!”從這句話中,我又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他,魯智深并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只是未曾發現而已。我敬重他,敬重他雪中送炭的品質。
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如花蕾,綻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英雄在整個崛起、奮斗,開創的過程中所迸射出光彩,這才是令人贊嘆的!
李逵,是一個天真樸實,粗魯直率的人物,雖然不免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殘暴嗜殺,粗俗蠻橫。但元氣淋漓,有英雄氣概。魯智深雖然粗豪,但其‘粗’與李逵不同,豪爽的性格是有深明大理的智慧。是個精細的人,做事往往謀定而動,看他故意挑三揀四,出爾反爾,的賣肉方式,激怒鎮關西,好尋得動手借口,可以看出他與李逵的差異。
燦爛的花蕾,終有零落的是時候;英雄,如美麗的花蕾,也將歸于損滅,這是英雄的宿命,更是《水滸傳》這部史書最動人心魄的魅力。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三
這次課我們學習了《水滸傳》的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主要講的是史文恭寫了一首小詩: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主要說了:要殺晁蓋,活捉宋江和吳用。晁蓋知道后,便要去殺了他們。后來,有兩個和尚告訴晁蓋知道史文恭的下落,晁蓋便相信了,晚上他帶著幾個大將一起前往。這時,一支箭正好刺中了晁蓋的臉上,后來,他們發現箭上有史文恭三個字,這支箭是毒箭。深夜,晁蓋對宋江說讓那個射箭的做梁山泊的主,剛說完,晁蓋便死了。
而且我認為晁蓋沒有當老大的資格,因為他相信了兩個和尚,他是被想立功沖昏了頭腦了么,說明他做事從不想前因后果,所以我認為他沒有資格。
以上便是我這次課的全部理解。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四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心在山東身在吳》是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寫了宋江被發配到江州后的憂郁心情,表達了他想要實現其“凌云志”的迫切愿望。這也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一個精彩小片段。
《水滸傳》乃四大名著之一,書中生動詳細地描畫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他們各懷絕技、性格鮮明。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賽霜駿馬騎獅子,出白長槍掿綠沉;管軍提轄使青面獸楊志:雕鞍玉勒馬嘶風,介胄層棱黑霧蒙;青衣道人入云龍公孫勝:青羅傘蓋擁高牙,紫騮馬雕鞍穩跨……一百零八將,從性格到長相,個個千差萬別,可無論是獨一無二的配裝,還是戰場上的雄姿英發,似乎每一根汗毛都散發英雄的光芒。及時雨宋江、矮腳虎王英、小溫侯呂方……這些朗朗上口的稱號,盡顯他們獨特的好漢氣概,又讓人過目不忘。然而這些英雄都有著共同的本色,那就是忠義兩全。
忠,是什么?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說到忠,在這一百零八位好漢中,李逵對宋江可謂是忠心耿耿。小到宋江想吃魚,李逵就為他去抓。大到宋江要攻城池,李逵為他兩肋插刀。雖然最后是宋江殺死了李逵,但我知道,李逵始終是無怨無悔。因為他知道,是宋江帶領著其余的一百零七位英雄走上正確的道路。于情,于理,這位黑大漢的忠誠,就像一把燒得滾燙的鐵鉗,深深烙在我的心里。
義,又是什么?義,謂天下和宜之禮。一百零八位英雄中,可謂個個都是講義氣的好漢。他們為朋友赴湯蹈火,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因為一個“義”字;他們為民除害,出生入死,就是因為一個“義”字;他們為國抗遼,奮不顧身,還是因為這個“義”字。“義”雖然只有三畫,但這是英雄們用生命與鮮血寫出來的。雖然他們最后沒有把忠義發展到極限,盡心報國,英雄們或生、或死、或虜、或別,但是,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誰都沒有辦法挽回歷史的悲劇。
讀完《水滸傳》,眼中、耳中仍然都是英雄們在談笑風生,看著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奮斗是多么令人羨慕。做一個家喻戶曉的蓋世英雄,應該是每一個男子漢的夢想。但是在危難中救濟人這樣的事情,除了警察、消防員、軍人,不是誰都有機會,誰都能做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更沒有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五
四大名著以其中生動的描寫方法與人物所具有的精神而聞名于世。《水滸傳》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部演義代表作。
這本書講的是一批生活在北宋的英雄好漢,因為王朝的腐敗而看破世間,上梁山,劫富濟貧的故事。雖然最后他們大多數都因為種種原因犧牲了,可他們的精神卻深深震撼了我。
讀完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覺便是“正義”二字。大家都知道,在北宋那個皇帝昏庸,王朝腐敗無能,奸賊當道的年代里,人們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大部分人都低下了頭,忍氣吞聲地活著。但是,他們,這批應用的梁山好漢,卻沒有屈服,理智要改變現狀,殺富濟貧,除惡揚善,開辟一個世外桃源。這種為人民著想,不怕困難,不向惡勢力低頭的精神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我相信,這種精神能使每個中國人熱血沸騰。
讀完第二遍,我不僅體會到了正義,還感受到了兩個字:忠,義。是的,就是忠,義。梁山好漢一般單八將每個人都同仇敵愾,團結一致。一起上刀山,下火海,為了國家和人民,為了梁山和戰友,不惜犧牲自己。正是因為這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他們,他們才能堅持到最后。
一個忠字,一個義字,合起來一共也就幾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要真真正正實現他們,體會他們,讀懂他們卻很難,這是為什么?因為現在許多人都被金錢和權力所迷惑,這些人的心靈變得扭曲,編的怪異,變得黑暗…如果我們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就能做到正義,做到忠義,那么我們的國家便會更富強,世界將會更美好。
一個故事之所以人人皆知,是因為它包含著不滅人性的光輝;一段歷史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其蘊含著豐富而令人深思的哲理與精神。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六
水滸傳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向不太愛半文言的書,所以我現在才讀了水滸傳,發現遠沒有自己想的那么枯燥無味。
在水滸傳里,我最喜歡的人不是宋江,不是吳用,而是浪里白條張順。有人會為此感到奇怪,可能是因為自身不會游泳,所以我對會游泳的人極為欽佩,但書里會學水的有其他人,比如張順的`哥哥張橫,還有李俊、童威和童猛都會水,但書中是這么說張順的:“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浮得四五十里水面,水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形似一根白條,更兼得一身的好武藝……”雖說有夸張成分,但也顯出張順在水中的厲害,尤其是在第三十八回,黑旋風斗浪里白條中,張順在陸地上雖然吃虧,但在水中李逵卻被張順收拾了一頓。由于被言情小說毒害,我自動把張順的那一身白肉腦補成雪白的肌肉,所以張順在我心中就是一個水性好的美男子!
我也喜歡張清,因為他很強,石子擲無虛發,連打一十五員梁山泊好漢。
李逵是一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人物,他很孝順,也很講義氣,敢勇當先,說話也像個小孩子,常常引人發笑。但另一方面,他太魯莽,不聽人的勸告,好殺人,李逵殺了小衙內那回就使我很氣憤。
我最喜歡看武松打虎和武松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那幾回,簡直大快人心,我真佩服武松的機智!
梁山泊陸陸續續聚集多少好漢啊!我真羨慕他們的快活。
讀到張順死了,我心中全是惋惜悲哀,但下一回接著又說,“張順魂捉方天定”,我真是又想哭又想笑,大哥,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猛啊!連宋江也死了,在死之前,擔心李逵會反朝廷,壞了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義之名,也將其毒死。連張順死了我都沒哭,看到這里我竟淚如雨下。忠義!忠義!忠義是有多么重要,梁山泊上設的堂也叫忠義堂,忠,忠心,對國家,對自己;義,義氣,對兄弟。宋江一心想要報效朝廷,只是做錯了選擇,奸佞當道,皇帝被蒙蔽了雙眼,一顆忠義之心對于那些奸臣來說是多么可笑,一顆釘子,拔就拔了吧!花開又被風吹落,云皎哪堪云霧遮!所以宋江他們走向失敗該是必然的。
也許我的感受不深,也許我還有一些東西沒悟懂,但這確實是我的真實感受。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七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水滸傳》中國古典文學中一部優秀的作品。我認真讀完之后,陷入了久久沉思。
這本書中最突出的的思想情感是忠,義二字。
何為忠呢?為國家而死,對君沒有二心,這就是忠。比如說“及時雨”宋江他在接受皇上的命令去收服方臘時,被方臘使臣以高官厚祿為誘,讓其反宋時,宋江也沒有絲毫心動。當宋江在死了許多兄弟時,也沒有覺得對他不公,就是在被奸臣用藥酒鳩死前,也不讓李逵反叛,甚至不惜殺死李逵,也不讓李逵造成大亂。歷史上的文天祥,岳飛,戚繼光哪一個不是對國家忠心耿耿,以保衛國家為己任,這才是忠。
何為義呢?為自己的兄弟著想,為他人著想,這就是義。在一百零八位大將中每一個人都是義的代言人。當宋江在鄆縣當一個小小的官時,他就以義而出名,他曾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保護好漢。在戰場上,有兄弟戰死時,冒著生命危險去搶尸體。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義,才讓他們的故事流芳百世。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要擁有忠義,對國家忠心耿耿,對自己的朋友要有情有義。只要我們心中有“忠義”一詞,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水滸傳讀后感兒篇八
在這兩個星期里,我看了一本名叫《水滸傳》的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古時候的事情,里面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是十分精彩的,而且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我看了“魯智深看了看,走到樹前,把袖子挽了起來,右手向下把身子倒繳著,左手抱住上截,把腰只一挺,將那株綠楊樹連根拔起。”這句話,十分震驚,一個人竟然會把一棵樹連根拔起!這怎么可能!不會是編造出來的吧!多種幻想從我腦海里一一蹦出來。可最后我還想,這可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一本書呀!應該不會有假吧!于是,我才相信了。
同時,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我的力氣有多大,哎!不用說了,跟我們班的李詩雯比,她簡直是個大冬瓜,我呢,就像是一根細細的香蕉。我連李詩雯都比不過,更不用說魯智深了,我看哪,我一見到他就會被嚇個半死,真沒想到,樹可比人高大多了,魯智深竟然能吧綠楊樹連根拔起,這真是高手中的高手呀!他的體型我可是怎么也想像不到的呀!
還有一句話,“武松趁機把大蟲的嘴直按下黃泥坑里去,他左手緊緊地揪住老虎的頂花皮,右手攥成鐵錘般大小的石頭,使盡平身力氣,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老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流出血來。”這句話又使我震驚了,武松好狠心哦!就算要把老虎打死,也不至于這么殘忍吧!要是我,可能早就沒命了。我真佩服武松的膽量和武功。厲害,真是太厲害了!
這本《水滸傳》里的知識還真是無窮無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