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考研英語試題篇一
答案
46.對所有事物的自由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一種愿望,為民族精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離開這些因素,不管有其他什么樣的補償,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終究將會由于空洞而消逝。但是這種認識很難進入英國人的思想。
47.它遵循一種本能,促使它不考慮實踐、政治和所有類似的事物,汲取世界上知識和思想的精華并且促使它在這個過程中不受任何其他考慮的侵擾,珍視知識和思想。
48.好奇是一種本能,但我認為,英國人講究實際的本性中幾乎找不到這一本能的痕跡而且僅存的求知欲也在浪漫主義時代里,經歷了長期的不良影響和壓制而變得麻木了。
49.至關重要的是,英國的批評界若想利用向它敞開的領域,若想在將來有所收獲,須清楚應該為自己的發展道路選擇什么樣的原則。
50.方法便是:堅決不為那些隱秘的、政治的和功利的觀點服務,盡管很多人肯定會依附于這些觀點,但批評活動卻與它們毫不相干。
總體分析
英國人素來看重政治和實際,而忽視自由思想和對事物的好奇心。然而對于批評界來說,他們的驅動力應該是對世界了解的欲望,而不是政治和實際。英國的批評界若想有所作為,須清楚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原則。按照作者的主張,英國的批評界應該以求知、傳播和創新思想為己任,杜絕任何政治和功利因素的影響。
46.[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現在分詞做定語、從句鑲嵌的復雜結構、詞義的選擇。
該句的主要結構是:the notion … hardly enters into an englishman’s thoughts。notion后面連用了三個being現在分詞定語,可譯為簡單的主謂句。但是,第三個分詞狀語中出現了一個定語從句修飾限定elements,而這個從句中又鑲嵌了由whatever引導的狀語從句,因此需要拆譯,讓它們獨立成句。由于主干的謂語部分放在了最后,與主語空間上分離較大,需要按照漢語習慣,把原句的主干分離出來單譯。除此以外,少數地方需要意譯,使譯文更順暢,如:the free play of the mind可意譯為“自由思考”。
詞匯方面:subject,“事物,對象”provider意為“提供者”,該處可譯為“源泉”emptiness,“空洞,無意義”固定短語in the long run表示“長遠看來,久而久之”。
47.[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較長后置定語、介詞短語作狀語
該句子的主干是it obeys an instict,現在分詞結構prompting it to try to know… and to value knowledge and thought做后置定語。該分詞結構中含有兩個并列的不定式to try和to value,并且分別接有兩個介詞短語irrespectively of …和without …做狀語。根據漢語習慣,將狀語提前翻譯。
詞匯方面:prompt做動詞,意為“促使,導致,激起”irrespective of“不考慮,不管,不受……影響”approach取其抽象含義,即“(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態度”inrusion“侵犯,侵擾”。
48.[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代詞指代、長串定語、詞性變化。
該句子由and并列連接的兩個分句組成。前一分句中,this指代上文中的curiosity,“好奇心、求知欲”。定語從句for which……修飾限定instinct,翻譯時采用后置法。后一分句是個復合句,其結構比較簡單,主要問題是一些結構和詞義的靈活處理。what there was of it做主語,后面緊跟著謂語。賓語period前面有定語a long benumbing,后面也有定語 blight and suppression…,由于定語很長、名詞中心語很短,而且這個名詞中心語period比較特殊,它和定語的修飾限定關系是可逆的,因此翻譯時可以把period作為定語,原文中的定語則譯為中心名詞。翻譯定語benumbing時,詞性發生轉換,形容詞譯為動詞“變得麻木”。
詞匯方面:sympathy的英文釋義是share the feelings of others feeling of pity or sorrow for sth.,因此它不僅表示“同情”,還可以表示“認同,共鳴”,但是這些詞義與原文搭配起來都不順暢,因此可以弱化sympathy,而強化original含義中的origin,這句話可以譯為“能夠找到……的痕跡”。benumbing來自動詞benumb,表示“使……變得麻木、遲鈍”blight,“不良影響”suppression,“壓抑、壓制”epoch,“時代、時期”。
49.[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詞義選擇。
it是形式主語,指代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可以有兩種處理方法:1)……(主語從句),這是極其重要的2)極其重要的是……(主語從句中的內容)。在主語從句中,discern的賓語為what rule for its course …it ought to take,中間插入的是兩個并列不定式做目的狀語。
詞匯方面: of the last importance“極端重要,極其重要”動詞詞組avail oneself of sth.表示“利用、使用……”。
50.[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定語從句。
這句話是一個介賓結構,和上一句都是由介詞by引導,表示方法途徑,回答and how is criticism to show the disinterestedness?介賓結構有兩個并列的定語從句which … but which …,修飾ideas,翻譯時可采用后置法,做兩個單獨的主謂句。
詞匯方面:lend itself to sth.表示“適合于某物”,此處可活譯為“被……利用,屈從于……”。
全文翻譯
英國人歷來被稱為政治動物,他們如此重視政治和實際的東西,以至于在他們眼中思想會很容易成為他們眼中討厭的對象,而思想家也會成惡人。因為實際就是一切,自由的思想一文不值。對所有事物的自由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一種愿望,為民族精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離開這些因素,不管有其他什么樣的補償,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終究將會由于空洞而消逝。但是這種認識很難進入英國人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好奇”這個詞在其他語言中被用作褒義,意思是人性中高尚和美好的品質,即出于對所有事物一律給予自由思考的熱愛。我說值得注意,是指“好奇”這個詞在我們的語言中沒有這種含義,而且還是糟糕的和貶損的含義。但是批評,真正的批評,本質上卻正是這種品質的運用。它遵循一種本能,促使它不考慮實踐、政治和所有類似的事物,試圖汲取世界上知識和思想的精華并且促使它在這個過程中不受任何其他考慮的侵擾,珍視知識和思想。好奇是一種本能,但我認為,英國人講究實際的本性中幾乎找不到這一本能的痕跡。僅存的求知欲也在浪漫主義時代里,經歷了長期的不良影響和壓制而變得麻木了。
至關重要的是,英國的批評界若想利用向它敞開的領域,若想在將來有所收獲,須清楚應該為自己的發展道路選擇什么樣的原則。這種原則可以概括為一個詞––客觀。如何通過批評來表現客觀呢?方法便是:遠離所謂的“實際的觀點”堅決遵循自身的法則,即自由思考所有接觸到的事物。堅決不為那些隱秘的、政治的和功利的觀點服務,盡管很多人肯定會依附于這些觀點,但批評活動卻與它們毫不相干。正如我所提到的,好奇所要做的只是了解已知的和已經想到的好的事物,接著將它公之于眾,從而創造一股真實而新穎的思潮。它所要做的是用不變的誠實和應有的能力來完成上述行為,并且再無其他內容。
考研英語試題篇二
考研英語一試題只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二個部分就是閱讀理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考研英語閱讀理解試題,歡迎閱讀!
text 1
[a] heightening the value of.
[b] indicating the state of.
[c] losing faith in.
[d] doing harm to.
text 2
【解析】細節題。根據題干回到原文精確定位到首段最后一句:“然而民意調查顯示英國人把鄉村與皇室家族、莎士比亞和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一起視為使他們為自己國家感到最自豪的事物,這擁有有限的政治支持”,該句中的polls“民意調查“對應題干中的public sentiment,“this has limited political support”對應[d]項“is not well reflected in politics”,意為“在政治上沒有得到很好的反響”,是對原文的同義替換。[b]項“給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帶了了很多益處”,[a]項“直到莎士比亞時期才開始”,[c]項“得到了皇室家族的全力支持”,文章均未提及,屬于“無中生有”。
[a] gradually destroyed.
[b] effectively reinforced..
[c] properly protected.
[d] largely overshadowed.
【答案】 [d] largely overshadowed
【解析】細節題。根據題干中的the national trust定位到第二段首句。第二段首句提到這一項目的目的是為每個人永久保存自然地區的美麗。再根據第二段的第三句“hill的項目創造出國家公園和綠地。他們不再制造鄉村了,而且每年鋼筋混凝土消耗的鄉村越來越多。鄉村需要持久的保護”。可知當時的項目取得的成就已經不再發揮影響,[d]項“被大大奪去了光輝(即失去了影響力)”為正確選項。[a]項“被漸漸破壞”,[b]項“被有效地加強了”,[c]項“被合理地保護”,均不符合題意。
【解析】推斷題。根據題干定位到第三段。第二段提到鄉村亟待保護,第三段首句提到在接下來的選舉中似乎沒有一個大的政黨支持這種(公眾)情緒。第六七句提到:只有ukip意識到其機會,支持那些懇求在使用綠地上有更周全的方法的人,它發起的“保護英國鄉村”的運動使許多當地的保守黨感到恐懼。可見ukip的做法符合大眾情緒,會因此獲益。[a]項的“ukip可能因支持保護鄉村而獲益”是對原文的同義替換。
考研英語試題篇三
答案
46.如果對美國教育體系的討論未能涉及許多學院及大學教育中非學術性的、社會的及“課程外”的方面,即其對個性成長的重視,那么這種討論就不各方面。
47.假如美國本科教育的最終目的只是傳授一定量的知識,那么學習的期限無疑就可以縮短。
48.參與校園內的各種組織活動和校外團體活動的經驗在培養國際學生歸國后在其專業領域發揮領導作用方面是極有價值的。
49.在這里特別提到的是因為美國人歷來認為,一個人作為社會公民的順利是與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體育和文化活動的個人經歷的各層次的生活緊密相關的。
50.在大多數的校園里都有國際俱樂部,成員包括美國學生。在俱樂部里,學生(包括美國學生)通過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的社會交往相互認識并學習。
總體分析
本文主要介紹了美國教育系統注重培養學生課外活動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
第一至二段:指出美國本科教育努力將個性發展和智力發展相結合。
第三至五段:這種教育特點與美國人關于順利的社會公民的觀念相關,并有利于培養國際學生的領導和交際能力。
46.[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條件狀語從句、后置定語。
該句子是含條件狀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句子的主干是:any discussion … would be less than complete。if條件從句翻譯時應前置,其中代詞it指代主句主語any discussion …。條件句中又含有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the emphasis。定語從句的主干是:… universities place (emphasis)upon the … education,句子最后的分詞結構(which is)defined as personal growth是前面名詞短語the nonacademic, social,“extracurricular”aspect of education的后置定語。由于名詞短語中已含有多個形容詞做定語,因此,句末的后置定語應采用拆譯法,譯成同位語。
詞匯方面:place emphasis upon (sth.)強調,重視extracurricular課外的,業余的,extra-前綴意為“在外,外面”personal growth個人成長。
47.[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條件狀語從句、詞義的選擇。
該句是含if條件句的主從復合句,而且是虛擬語氣。
詞匯方面:convey意思是“運送傳達,表達”,文中和knowledge搭配應譯為“傳授”。a body of原意是“大量,大批,大堆”,加入set后,可譯為“一定量的”。term意思是“學期,期限條款,條件,術語”等,根據上下文將它確定為“期限”。
48.[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介詞短語、詞性轉換。
這是個簡單句,其主干是experience can be valuable,句子中的修飾成分基本上都是介詞短語。主語experience后with … involvement結構做后置定語,翻譯時將它提前in preparing …結構做狀語,譯為“在……方面”。
詞匯方面:off-campus校外,off-前綴意為“不在……上,離開,去掉”involvement意為“參與,加入”,文中轉譯為動詞。upon可意為“……之后”。
49.[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狀語從句、后置定語。
該句是含原因狀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主句是it is noted here。because引導的從句的主干是:americans … viewed success …as closely linked to a “well-rounded”life,in one’s role as a citizen做后置定語修飾success,life后接有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做定語。由于主句很短,而狀語從句長且復雜,因此可以保留句子原來順序。
詞匯方面:note意為“注意,留意指出,特別提到”。well-rounded是形容詞,意為“各方面的,完善的”。incorporate sth. into sth.意為“將……包括在內,包含”。
50.[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定語從句。
句子主干是one can find an international club,句首介詞短語on most campuses做地點狀語,club后接有which和where分別引導的兩個定語從句。由于從句較長,采用拆譯法單獨成句。而且由于兩個定語從句共用一個先行詞club,因此它需要譯兩次。
詞匯方面:socially意為“在社交方面”。
全文翻譯
如果對美國教育體系的討論未能涉及許多學院及大學教育中非學術性的、社會的及“課程外”的部分,即其對個性成長的重視,那么這種討論就不各方面。也許看待個性成長概念的一種有用的方法是將“教育”這個廣泛而各方面的術語描述為是包羅萬象的,學術和非學術成分都作為子集包括其中。
對于不特別熟悉美國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這也許是難說明的概念之一。其他國家的教育系統很少這樣同時重視學術和個性教育。美國大多數學院和大學努力在本科階段將個性發展和智力發展結合起來。假如美國本科教育的最終目的只是傳授一定量的知識,那么學習的期限無疑就可以縮短。然而學習的期限之所以延長,目的是讓學生有機會以其他方式成長和發展。
學生可獲得大量的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學生政府、音樂和戲劇組織,及無數其他的為促進個人成長并提供課外消遣和娛樂的有組織的和個性化的活動。參與校園內的各種組織活動和校外團體活動的經驗在培養國際學生歸國后在其專業領域發揮領導作用方面是極有價值的。
美國大學對課外活動的這種特有的支持可能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超出課堂和實驗室經驗的特殊教育內容,并不意味著要獲得美國學歷就須參與課外活動。它仍然完全是可選擇的活動,但是在這里特別提到它是因為美國人歷來認為,一個人作為社會公民的順利是與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體育和文化活動的個人經歷的各層次的生活緊密相關的。
許多美國校園和社團都為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組織了特別的課外活動。在大多數的校園里都有國際俱樂部,成員包括美國學生。在俱樂部里,學生(包括美國學生)通過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的社會交往相互認識并學習。通過有組織的接待活動,國際學生幾乎總是被邀請到居住在學術團體內或外的美國人家中。
考研英語試題篇四
1. 拿到一篇文章,一定先花一些時間過一遍全文,了解大概意思。以段落為單位看文章,盡量做到了解這篇文章是在講什么話題,每一段主要講什么內容。這一步相當于鋪墊,大致花5-10分鐘,不做單詞查閱,逼著自己先看完它。
2. 在有了整體把握之外,要開始以句子為單位,逐句去看文章了。這時候已經開始精讀,要做到從第一句話開始,每個詞、每句話都知道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的立即查閱詞典(尤其建議查閱英英詞典,因為英漢詞典你往往看了中文意思就放下了,這個記憶強度太過瞬時了;而你在看英英解釋的時候得要理解著英文去獲得含義,這時候是理解著去記它的意思了,會記得更加深刻。)把一段話里每句都讀透了之后,回過來整體看一下它的語言表達,你會發現它變得很熟悉了。會有一定的成就感的。
這里簡單演示一下怎么去讀透每句話:
the cases the court overturned said that if a business was shipping a customer’s purchase to a state where the business didn’t have a physical presence such as a warehouse or office, the business didn’t have to collect sales tax for the state. (2019年text4中一句)
①詞匯overturned不認識,先通過上下文猜猜看,“案子、法庭”over+turn 猜測應該是推翻了審判的意思(一般像這類詞咱們能確定的,但是遇上實在不確定的,再去看一眼英英詞典,如下,非常清晰告訴我們是正式定論一份法律決策是有誤的)。這是詞匯,每個生詞都要有哦這個步驟,先猜加深印象再查驗以得正解。
3. 用第2步的精讀方式把通篇都讀透之后,一定再回過頭梳理一下它里面好的詞匯,好的句子,太多的話整理好,可以不用摘抄,但用熒光筆標注好,便于及時溫故。如果第2步分析句子是解析語言、了解熟悉語言,那第3步則是沉淀語言的第一步。
4. 最后還要強調的就是溫習,這也是沉淀語言的第二步。上面3步過后,基本上完成了對一篇文章的精讀了。但是花了這么久心思的文章,怎么好讀完就丟呢?第二天做精讀之前,先花5分鐘復習它,再去做第二篇。第四天也再過一遍,再第7天,第15天分別看一下。這一套下來基本上這一篇的文章好的語言大家應該已經吸收的七七八八了。
堅持這樣精讀兩個月,英語語言能力一定是有大幅提升的。希望看到這里的同學們大家堅持。
愿每個為目標全力以赴的靈魂都可以得償所愿。
考研英語試題篇五
完形填空題目中的知識點屬于“小散多”。每一篇有20 到選擇題,每個選項之間的區別和用法以及語境搭配都要單獨做筆記整理,需要同學們的細心和總結能力。至于考察上下文邏輯的題目,則需要同學們深度閱讀文章,千萬不能孤立地只看題目所在句。完形填空題重點在與積累,文章理解難度不大,但是小知識點的考察則最考驗你的耐心。
考研閱讀學習的秘訣就是“重復”和“總結”。重復主要指文章。每天早上花15-30分鐘熟讀閱讀真題文章;反復回顧筆記中總結出的文章中的知識點(單詞、短語、長難句、語段理解);基礎差點的可以找音頻跟讀文章,一步步到熟讀到背誦。長期下來詞匯、短語、長難句理解和翻譯都會有所提高。文章中的好句子,適合寫在作文中的句型等,還可以模仿去寫,也能提高寫作能力。總結主要指題目。從題目和選項入手,每一篇文章的題目和每一個選項應該說比文章本身還要重要。所以你必須弄清楚為什么這個選項對,那個選項錯,還要結合文章搞明白這個錯誤選項的陷阱是什么?出題的來源和角度是什么?遇到這樣的陷阱如何避免?有沒有應對的方法?細細琢磨文章的同時,還要琢磨每一個題目,也就是揣測出題老師的想法,熟悉出題的思路,從而更加深刻體會文章,保證遇到類似題目,最好能有自己相應的解決辦法。如果每一次做題,每一個題目都是像個黑洞能把你繞進去,那么說明你對題目的思考實在太少,還是總被出題者牽著鼻子走。深度思考題目和總結當中的技巧是每天要切實做好的事。
新題型是技巧性最強的題目,所以對同學們的要求很簡單:課上跟好老師,記好技巧筆記,并在真題中實踐練習,按部就班就不會有問題。
翻譯題目在英語一和英語二真題中的難度的確差異大一些。英語二可以說比較簡單,所以同學們除了上課學好老師教的翻譯技巧之外,把英二真題認真練習并總結即可,如果真題不夠練習,可利用六級考試中的英譯漢題目來做補充練習。而英語一的同學則需要多下些功夫,利用上課老師教授的技巧把英語一的翻譯真題進行翻譯并總結之外,可能會發現長難句的翻譯難度不僅在翻譯,還在長難句結構分析,所以之前語法基礎不夠牢固的同學,需要強化復習長難句語法,才能更好地應對翻譯題目,至少完成15年的翻譯真題。
很多同學認為寫作可以留到暑假之后在準備作文,這是錯誤的觀點,一定要更正!比方說,就近年的考研作文題目的考察趨勢來講,小作文的考察越來越靈活了,而且批卷老師對作文的分數把控也越來越嚴格。而普遍大學生寫作能力都較弱,考研要求又高,所以在暑期就應該做一些學習準備了。大家應該開始每天寫2-3個英語句子,主題是有關考研真題作文的,要保證單詞用得準確合適的同時,也一定要考證句子語法是否正確。保證每天有語言的輸出,并且是語法正確的英語句子,這并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除此之外,也要有語言的輸入,有料才能寫出來。可以每周熟讀兩篇左右的考研真題范文來熟悉真題的同時,并思考和積累考研作文用語的表達,為后期針對性練習做充分準備。
考研英語試題篇六
答案
47.在古典物理中,某一物體的質量總是與一種不可毀滅的物質相關聯。這是一種構成一切物質的“東西”。
48.某一粒子的質量相當于一定的能量,這一事實意味著該粒子不再被看作是一個靜態的物體,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動態的形式,一種與能量表現為粒子質量相關的過程。
49.這一新的粒子觀是由迪拉克首創的,他列出了描述電子運動行為的相對論方程。
50.粒子生成和毀滅的過程在真正被發現之前,迪拉克的理論已經對它們作出了?,從那時起人們對此做過數百萬次的觀測。
51.在相對論粒子物理學誕生之前,人們一直以為物質的構成成分要么是不可毀滅和不可改變的基本單位,要么是可以分解為其構成部分的合成物。
總體分析
本文是一篇關于粒子物理理論的文章。
第一段:指出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的粒子概念,從而影響了我們對物質的理解。
第二段:指出這一粒子觀點是由迪拉克首創的,他的理論揭示了物質和反物質的基本對稱。該理論已經得到了證實。
第三段:純能量創造物質粒子是相對論最驚人的影響。相對論觀點的粒子物理學改變了人們對于物質的看法和理解。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屬于正式文體。考生首要的任務是清楚地分析句子結構,并結合自己的物理常識準確把握生疏詞匯,在此基礎上完成翻譯。本題考核的知識點:(一)被動語態。(二)定語,包括定語從句,分詞作定語。(三)狀語從句。
47.[精解]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被動語態、定語從句的譯法。
該句的句子主干是:the mass ... had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destructible material substance,其中完成時的被動語態had been associated with,可譯成“總是與...相關聯”。with some “stuff” of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indestructible material substance,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照漢語習慣,將定語前置,放到所修飾的名詞前面。可直譯為“所有物質被認為是由這種物質構成的”,或意譯為“這是構成一切物質的東西”。考生應該注意of 與be made是詞組be made of被分隔了的形式,譯成“由...構成的”。
詞匯:classical“典型的,古典的”,在該句中取其第二種含義,譯成“古典物理”。
48.[精解] 本題考核知識點:同位語、賓語從句、定語從句、現在分詞作定語的譯法。
詞匯:be equivalent to“等同于,相當于”。 be conceived as“被看成,被認為”。dynamic“動力的,動態的”。
49.[精解] 本題考核知識點:被動語態、狀語從句、現在分詞作定語的譯法。
該句的句子主干是被動語態結構this new view of particles was initiated by dirac,在翻譯被動語態時,通常按照漢語習慣轉換成主動語態,但是有時候為了突出施動者,也可譯成“由...所做的”。該句中為了突出initiated這一動作是由dirac發出,應譯成“這一觀點是由...首創的”。when 引導時間狀語從句,可譯成“當...的時候”,或者為了突出正在發生的事件,譯成“那時候...”。describing ... electrons部分是現在分詞作定語,修飾relativistic equation,應該按照漢語習慣譯成“描述電子運動行為的相對論方程”。
詞匯:initiated“開始,發起”,句中譯為“首創”。formulated“用公式表達,明確地表達“。relativistic equation“相對論方程”。
50.[精解] 本體考核知識點:狀語從句、被動語態的譯法。
該句由兩個并列的分句構成:these processes had been predicted和since then they have been observed。前一分句中of particl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部分是介詞短語作定語,修飾主語processes,應譯為“粒子生成和毀滅的過程”。before...in nature部分為時間狀語,翻譯時,可按照漢語習慣前置,譯成“在...之前”。后一分句中的時間狀語since then可譯成“在..之后”或“從那時”。此外翻譯被動語態結構had been predicted from dirac’s theory時,為了突出施動者,可以按照漢語習慣,譯為主動結構。
詞匯:creation and destruction“生成和毀滅”。predict“?,預言”,文中談論的是科學現象,應該譯為“?”。in nature“實際上”。
51.[精解] 本題考核知識點: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狀語從句、定語從句、either...or結構的譯法。
該句的句子主干是:the constituents of matter had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either...or....。完成時的被動語態had always been considered,可按照漢語習慣譯成主動語態,即“人們一直以為”。狀語before...可直接翻譯,在句中位置不變。either...or...句型應該譯成“或者...或者...”,也可以譯成“要么...要么...”。本句中兩個as...部分均為賓語補足語,與consider一起譯成“看成是...”。兩個which引導定語從句,修飾兩個賓語補足語,翻譯時采用前置法將定語提前。
詞匯:relativistic particle physics“相對粒子物理學”,constituents of matter“物質構成成分”, composite objects“合成物”。
全文翻譯
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本質上改變了粒子概念,從而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物質的理解。在古典物理中,某一物體的質量總是與一種不可毀滅的物質相關聯。這是一種構成一切物質的“東西”。相對論表明,質量與任何物質都毫無關系,它只是一種能量形式。而能量則是與運動或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動態的量。某一粒子的質量相當于一定的能量,這一事實意味著該粒子不能再被看作是一個靜態的物體,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動態的形式,一種與能量表現為粒子質量相關的過程。
這一新的粒子觀是由迪拉克首創的,他列出了描述電子運動行為的相對論方程。迪拉克理論的極大順利不僅是因為證明了原子結構的微細節,還因為它揭示了物質與反物質的基本對稱。這一理論?了反物質的存在,反物質與電子質量相同,電荷相反。迪拉克做出?兩年后,就有人真正發現這種釋放正電的粒子,也就是現在的正電子。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顯示了每個粒子都存在著一個質量相同但電荷相反的反粒子。如果有足夠的能量,就能創造出粒子和反粒子的粒子對,并在其逆向破壞的過程中轉化成純能量。粒子生成和毀滅的過程在真正被發現之前,迪拉克的理論已經對它們作出了?,從那時起人們對此做過數百萬次的觀測。
純能量創造物質粒子無疑是相對論產生的最驚人的影響,也只有通過上述粒子觀才能理解。在相對粒子物理學誕生之前,人們一直以為物質的構成成分要么是不可毀滅和改變的基本單位,要么是可以分解為其構成部分的合成物。基本的問題是:人們是否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分裂物質,或者說人們是否可以最終達到一些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