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師節活動策劃經典案例分析篇一
喬走進凱茜的辦公室,大約是上午九點半,她正埋頭工作。
“噢,喬,我實在太忙了。”
喬說:“是的,我也一樣。我必須拋開工作,休息一會兒。”
什么?沒人告訴我。”喬說。
“幾個星期以前,我給項目團隊發了一份電子郵件,告訴大家在下個星期五以前我需要每個人的數據資料。而且,你可能要用到這些你為明天下午的項目情況評審會議準備的材料。”凱茜說。
“我明天必須講演嗎?這對我來說還是個新聞。”喬告訴她。
“這在上周分發的日程表上有。”凱茜說。
“不管怎樣,你能把你對進展報告的資料在今天下班以前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給我嗎?”凱茜問。
“為了這場比賽,我不得不早一點離開。”
“什么比賽?”
“難道你沒有聽到我說的話嗎?聯賽。”
“或許你現在該開始做我說的這件事情了。”凱茜建議道。
“不能等到那時,報告必須明天發出,我今晚要在很晚才能把它搞出來。”
“那么,你不去觀看這項比賽了?”喬問。
“一定把你的輸入數據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我。”
問題:
1、兩人交流中存在哪些問題?
2、凱茜和喬怎樣處理這種情況會更好?
我認為兩個人的溝通出現問題:1、兩個人的關注點不同。2、作為項目團隊設計領導的凱茜,沒有關注下屬所說的話是這次溝通無效乃至破裂的根本原因。3、作為下屬的喬,應該在領導工作的時候識趣一點,不應喋喋不休的去說什么聯賽。
如果作為領導者的凱茜能關注一下下屬所說的話(哪怕是再忙),如感覺下屬說的話和現在的工作無關,可以及時的制止下屬繼續說下去,然后給她分析自己在忙什么,喬應該現在在忙什么,說明一下明天下午項目情況評審會議的重要性,我想喬是會去工作的。反之,如果喬在剛進門的時候,看到自己的領導在忙,知趣一點走開的話,也就不會出現這次無意義的溝通呀!
教師節活動策劃經典案例分析篇二
1986年,日本一個客戶與東北某省外貿公司洽談毛皮生意,條件優惠卻久拖不決。轉眼過去了兩個多月,塬來一直興旺的國際毛皮市場貨滿為患,價格暴跌,這時日商再以很低的價格收購,使我方吃了大虧。
據記載,一個美國代表被派往日本談判。日方在接待的時候得知對方需于兩個星期之后返回。日本人沒有急著開始談判,而是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陪她在國內旅游,每天晚上還安排宴會。談判終于在第12天開始,但每天都早早結束,為的是客人能夠去打高爾夫球。終于在第14天談到重點,但這時候美國人已經該回去了,已經沒有時間和對方周旋,只好答應對方的條件,簽訂了協議。
問題:
1、閱讀此案例后談談你對商務談判心理的感受。
2、一個成功的商務談判者應注重收集哪些信息?
分析:
1、日方采取了很高明的談判手段即拖延戰術中的拖延談判時間,這個戰術最能穩住對方的談判對手。日方在談判中沒有急于將談判的事項第一時間放在談判桌上,而是先帶著談判對手到處去游玩及參加各種宴會,這一手段不僅僅能拖延時間更重要的是他能軟化人的心理,對方如果接受了他們的邀請,這已經實現了日方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天日方才談到重點,其實這正是體現了拖延戰術的真正效果,他緊緊抓住了對方的心理,美國人急于回去,已經沒有時間和日方周旋,在另一方面 ,他也會不好意思拒絕對方的要求,畢竟“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其實美國人已經違背了商務談判的塬則,他沒有把公私分開,沒有把立場與利益分開,私誼是公事的輔佐,而公事決不能成為私利的犧牲品,這關系到一個談判者的根本素質,談判人員應該充分了解對方信譽,實力乃至實施談判者的慣用手法和以往實例。
2、談判對手的身份背景,資信,慣用的談判手段,談判對手性格特征以及他們善于談判的特長,談判對手所要達成的目標即對方談判的目的。同時也應該了解市場行情,客觀的了解對方以及掌握談判的競爭者,以及在談判中出現爭議的議題的解決方案,時時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并且及時作出反應!
教師節活動策劃經典案例分析篇三
案例再現,省略了前面的問候腳本.客戶a:(情景:因為沒有能夠收到短信,損失了十萬元的收入,現撥打客服電話投訴某公司)
a:行.沒問題.謝謝你!
過了一小時,客戶a再次撥通客服電話,客戶c接的電話:
a:您們客服代表說盡快回復我的,過了一小時了,還沒回復我.
a:好
a:是的.他當時告訴我就是那個時間段發給我的短信.
a:我怎么沒想到呢?不過現在業務已經受到影響了,你說怎么賠償吧.
a:那挽回不了我真要找你們賠償的.
a:麻煩.我自己來想辦法吧.謝謝你!
客戶服務每一通電話成本,都是相當高的,要善于利用每一通電話為公司獲取更多的信息,同時還要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之前常提到服務為王,服務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 為什么說是閑談,因為我有朋友李青寫的營業廳服務導論是更好的闡述了服務,包括服務流程,服務的定義,服務的溝通技巧,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教師節活動策劃經典案例分析篇四
;《會展經典案例分析》
期末考試
題目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案例分析班級會展091班
學號200904108124
姓名顏菲
2011年12月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案例分析
1.發展歷程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從1957年起每年的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行。迄今為止已有近54年的歷史,共舉辦了110屆。從101屆起,“廣交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所以它被稱為“中國第一展”。
第一屆廣交會于1957年在廣州春季開幕。參展國家和地區19個,展覽面積9600平方米,參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種,交易額1755萬元。雖然一屆的成交額不是很高,可是加上秋季,兩屆加在一起的成交總額占全國創會總額的百分之二十。從1957年到1989年廣交會32年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而從1989年到2003年成交額達到200億美元,只用了15年。2004年廣交會的展覽面積達到55、5萬平方米,已達到世界單年期展覽會面積的第二名。到2011年春季展會,展覽面積116萬平方米,展覽數量58699個,參展商數量24415個,出口成交額368.8億美元。
在廣交會的創辦初期,主要是以農副土特產為主。上世紀90年代,機電產品,高新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日用消費品逐步成為廣交會的主導產品。到2006年機電占總比例的40.3%,2005年秋季參展的民營企業比例達36.57%,非公有制企業已達到70%,成為出口主力軍,混合參展商為廣交會的
主要特色。從單一的出口交易會變成了進出口交易會。從1957年到2011年,54年間,累計出口成交額約8892億美元,累計境外采購商約約572萬人,參展國家地區數量增加11倍,參展客商數量增加20倍,布展面積增長120倍,出口成交額增加2100倍。
首屆廣交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舉行。當時的展館面積為9600平方米。1958年4月,春季廣交會遷至海珠廣場西面僑光路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展館面積13000平方米。1959年10月起,廣交會會再次遷移,遷至義路展館,展館面積47000平方米。1974到2008年,流花路展館,展館面積達17萬平方米。2008年9月,廣交會搬遷到琶洲場館,由原來的“二館二期”改為“一館三期”,展會時間也將延長。琶洲展館a、b、c三區總占地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超過110萬平方米,總展覽面積34萬平方米。
2.組織運營特點
1957年3月成立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作為廣交會的常設機構,是外貿部駐廣州特派辦和廣東省外貿局屬下的一個處級建制的事業單位。1968年,為加強對廣交會常設機構的領導,以適應廣交會發展的需要,將廣交會期間和閉幕后的名稱統稱為“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1979年國務院比準廣交會常設機構改為企業性質的單位。并在1980年成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1988年,中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改成集團性企業,改名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
隨著外貿體制的改革,廣交會的組團方式和組展方式也有了變革。1978年以前,廣交會由當時的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并由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而在1978年之后,
廣交會名字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激光改成廣州對外貿易中心,實行企業化的經營管理。1984年,明確28種限制進出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需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
3.成功之處
3.1展場面積不斷擴大, 展館設備日趨先進。
1957年春, 首屆廣交會在原中蘇友好大廈舉辦當時的展館面積僅為18000平方米。經過三次遷址, 目前達到17萬平方米, 是首屆廣交會展館面積的近10 倍。同時,展館設備也不斷完善, 尤其是電腦在廣交會的廣泛使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之前的流花路展館,到現在的琶洲場館,由原來的“二館二期”改為“一館三期”,展會時間也將延長。琶洲展館a、b、c三區總占地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超過110萬平方米,總展覽面積34萬平方米相比琶洲場館展館17萬平方米。
3.2組展方式不斷優化, 展館功能更加完善。
除了先進的場館設備,各類展館還采用國際通用的導向系統,標識非常清晰。近幾屆廣交會布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重點展區和保證性攤位的布展體現出系列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特點,場館功能不斷完善,場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促進了出口成交。
3.3參展商品質量提高, 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廣交會的參展商品由最初的12000余種逐屆增加,目前已達10 多萬種,代表著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名優新特產品和先進技術同時,廣交會的商品結構也日趨合理,不斷優化。而今,工業品出口的比重已從1957年交易會創辦時的20 % 上升到1999年的90 % 以上商品結構變化最大的是機電產品和輕紡消費品。在第86屆廣交會中,出口成交額達127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成交4318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34 %,輕紡消費品成交6069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48 % 。
3.4與會客商明顯增多, 客商結構明顯改善。
廣交會創辦初期, 客商以香港、澳門、新加坡為主, 所屬國家和地區相對集中其中首屆廣交會客商僅1223人, 來自19 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廣交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參加廣交會。在近幾屆廣交會上, 每屆與會客商均逾7萬人, 其中2001年與會人數達到213268萬人, 遠洋客商明顯增多在數量增加的同時, 客商來源結構也不斷優化在老客商穩定不斷增長的同時, 新客商迅猛增長, 尤其是歐美等地的優質客商增長十分迅速, 比例不斷上升。
3.5出口成交穩定增長, 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成效。
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交易額僅僅1755萬美元。雖然一屆的成交額不是很高,可是加上秋季,兩屆加在一起的成交總額占全國創會總額的百分之二十。從1957年到1989年廣交會32年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而從1989年到
2003年成交額達到200億美元,只用了15年。到2011年春季展會,出口成交額368.8億美元。從1957年到2011年,54年間,累計出口成交額約8892億美元,出口成交額增加2100倍。
3.6參展商品數量增加,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第一屆廣交會展出商品12000多種。2011年春季展會,展覽數量58699個,參展商數量24415個。從1957年到2011年,54年間,參展客商數量增加20倍。
在廣交會的創辦初期,主要是以農副土特產為主。上世紀90年代,機電產品,高新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日用消費品逐步成為廣交會的主導產品。到2006年機電占總比例的40.3%,2005年秋季參展的民營企業比例達36.57%,非公有制企業已達到70%,成為出口主力軍,混合參展商為廣交會的主要特色。從單一的出口交易會變成了進出口交易會。
4.不足之處
4.1廣交會的定位問題。
廣交會在其54年的歷史上,一開始就在中國沖破國外外貿封鎖上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近幾年國內會展經濟蓬勃發展,廣交會作為老牌交易會面臨京、滬等地的大型、國際化的專業會展的沖擊;同時,在經歷了攤位炒賣、長虹退出廣交會等新聞曝光的陣痛后,廣交會的高層早在今年的春交會上就表示,廣交會面對眾多蓬勃興起的專業展會需要認真思考。對于廣交會的定位問題,從2002年開始,廣交會難解定位困局專業展會群起圍攻家電巨頭接連退出。在廣交會經
歷了由傳統產品交易到高新技術產品的角色轉換之后,從今年秋交會的第一期參展與成交的情況來看,傳統產品的交易似有“東山再起”之勢。但隨著各路專業展對廣交會的圍攻,其“中國第一展”的地位面臨挑戰。
4.2計劃管理模式為市場模式所代替。
這一方面是由于廣交會展位太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我國外出口的迅速擴大,多元化的出口主體對展位的總體需求也在不斷擴大,致使民營企業很難進人廣交會。從計劃管理模式到市場模式,廣交會有些失敗。
4.3知識產權未得到很好保護在歷屆廣交會中,政府對侵權行為屢禁不止, 知識產權糾紛時有發生。
廣交會展場不斷擴建和完善,但離國際水準依然相差甚遠,甚至遠遠低于新加坡和香港地區,而在短期內要讓政府投人大量的資金來提高硬件設施顯然不太可能。可在廣交會中,只是產權問題仍存在廣交會之中。在90屆廣交會中共接到關于知識產權的90件投訴。
4.4國內展覽會的強大挑戰,有競爭問題。
在我國,“會展經濟”還是一個朝陽產業,正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它給其他產業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已被各地區政府或企業所共識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全國各地均紛紛舉辦大型展覽以推動地方經濟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由于后發優勢, 各地均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政府則從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這使得各地“會展經濟,出手不凡,顯示出強勁的實力。
4.5參展商品結構有待調整。
目前,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較改革開放前有了根本性好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出口商品中傳統產品多而拳頭產品較少,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多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少,低附加價值的產品多而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少。這種出口商品結構源于我國的要素察賦結構,十分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因而有必要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4.6會展環境弱化的問題
由于會展市場發育不完善,同時政府意識和行為尚不規范,一定程度上使會展市場競爭松散,淘汰退出機制無法形成,所以廣交會周邊的會展環境相隨來說,比較弱。雖說廣州是中國會展業發展不錯的城市,但相比像德國這種會展快速發展的城市,廣交會周遭的會展壞境挺弱化。
5.廣交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建議
5.1廣交會往專業化和品牌化展會發展。
辦綜合性展覽,將資源分配到眾多的展覽之中,重復建設基礎設施、重復搜尋價格信息、重復談判簽約等必將導致昂貴的交易成本。相反,走專業化規模化之路,將資源優勢整合于某一特定的產業或產品領域,擴大展覽規模,謀求特定市場的竟爭優勢,增強風險抗御能力,將規模效應發揮至極限,即達到綜合展覽的邊際成本,擴大在本行業的影響,代表本行業的發展方向,提高展覽層次和知名度,所有這些必將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還有利于細化分工和持續的技術創新革命。這種專業化分工的效率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早有論述。以
博覽會王國著稱的德國就是一例, 每年舉辦展覽會不過40余個,但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有巨大影響的210 個專業展覽會,竟有2/ 3在德國舉辦。其漢諾威國際展覽中心每年舉辦的信息、工業、機床等博覽會世界領先我國香港每年僅舉辦20余個展覽會,但其玩具展規模排名世界第三,服裝節為亞洲之最,鐘表、珠寶展世界第一。這些專業展不僅給他們帶來了聲譽,而且得到了豐厚的社會經濟效益回報。
2011年秋季廣交會開展時間十分確定,第一期為2011年10月15到19日,第二期為2011年10月23到27日,第三期為2011年10月31日到11月4日。111屆春季廣交會的展位,已經在2011年12月5日正式可以申請。固定的開展時間,讓展會更加的專業化以及品牌化。
5.2廣交會辦“服務化”的展覽會。
參展商和采購商可謂一個展會的兩條生命線,廣交會的承辦單位——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在1999年組建廣交會工作部,專職負責國內參展商服務,對外聯絡部負責海外采購商服務。其他參會人群包括新聞媒體、行業協會、政府有關部門、國際組織等,也分別由外貿中心各部門歸口管理。
琶洲展館構筑了餐飲、辦證中心、現場服務點、醫療衛生、銀行、郵局、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票務、認證、海關、質檢、信息咨詢點和led顯示屏等全方位配套服務體系。致力于展會服務的專業化建設,外貿中心將相關配套服務委托給專業公司實施。
廣交會必須超越觀念中的商品交易服務。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提供商機、傳播信息、國際交流等功能,使廣交會成為從商品交易到綜合了物
流、財流、信息流的平臺, 為多方提供一個共享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煥發青春,常辦常新。具體做法是: 增加展位, 解決目前攤位供求矛盾,提高展示水平,發揮廣交會商品櫥窗展示功能,完善會議功能豐富辦會形式,將旅游和貿易合為一體等。
5.3廣交會逐步“市場化”。
面對各路專業展對廣交會的“圍攻”,歐中聯合商會秘書長王海曦認為,應該與國內其它展會從“竟爭”走向“竟合”,與地域臨近的展會進行統籌聯動是現階段就能實現的設想。廣交會同樣要實行增長方式的轉變, 辦展要由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因為只有這樣, 作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的廣交會, 才能真正推進“以質取勝”戰略和品牌戰略的實施, 促進中國出口增長由“量”到“質”的轉變。讓廣交會逐步走向市場化。
5.4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交易成本為正的現實經濟中, 劃清產權歸屬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知識產權也不例外。在歷屆廣交會中, 政府對侵權行為屢禁不止, 知識產權糾紛時有發生,政府必須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 完善法律法規體制, 用法律制度來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 加大監管、檢查和懲處力度, 維護廣交會的良好聲譽。
5.5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處理好進出口發展的問題。
廣交會提升會展業中在全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中的位置。將努力提高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擴大服務進口,并推動服務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將在會展業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快中國服務業的重組,鼓勵外資參與軟件開發、跨境外包、物流服務等,全面提升中國服務業在全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中的位置。中國將會展服務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和臺港澳地區直接進行投資和本地化經營。充分利用廣交會已形成的品牌效應,積極向海外發展,同時帶動全國會展業拓展國際市場。
5.6向辦展的更高層次發展。
現在屬于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高速發展。我們為了讓辦展的更高層次發展,那我們必須要好好利用它。廣交會必須超越觀念中的商品交易功能。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提供商機、傳播信息、國際交流等功能, 使廣交會成為從商品交易到綜合了物流、財流、信息流的平臺, 為多方提供一個共享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煥發青春, 常辦常新。具體做法是: 增加展位, 解決目前攤位供求矛盾; 提高展示水平, 發揮廣交會商品櫥窗展示功能; 完善會議功能豐富辦會形式, 將旅游和貿易合為一體等。
廣交會作為“中國第一展”,它在中國的會展業相當成功了。廣交會不斷在專業化方面進行探索, 如與國際知名的展覽公司德國科隆合作舉辦國際家具展已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品牌。廣交會應進一步培育一些專業展, 并與綜合展相結合, 形成“眾星拱月”的展會模式。
.
相關熱詞搜索:;教師節活動策劃經典案例分析篇五
案例:李某到某公司應聘填寫錄用人員情況登記表時,隱瞞了自己曾先后兩次受行政、刑事處分的事實,與公司簽訂了三年的勞動合同。
事隔3日 ,該公司收到當地檢察院對李某不起訴決定書。
經公司進一步調查得知,李某曾因在原單位因盜竊桌椅受到嚴重警告處分,又盜竊原單位電腦被查獲,因李某認罪態度較好,故不起訴。
分析: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同時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法律上處于平等的地位,且勞動合同訂立的.過程是完全出于當事人自己的意愿,而且是出于內心的真實意思表示。
勞動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必須誠實、善意地行使權利,不詐不欺,誠實守信。
同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在試用期期間,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而且用人單位并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本案中,李某在填寫錄用人員情況登記表時,隱瞞了自己曾先后兩次行政、刑事處分的事實,是一種不誠實、不善意的行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
雖然簽訂合同是雙方自愿的,但這種自愿是建立在虛假材料的基礎上的,本質上是違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則。
案例:20xx年1月10日,王某入職某公司,公司告知他有三個月試用期,但未簽定書面勞動合同。
20xx年3月8日,公司通知王某,由于他在試用期表現不佳,公司決定辭退他。
王某認為他在試用期認真工作且表現良好,公司辭退他違反勞動合同法。
分析:某公司應于1月份與王某簽定書面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勞動合同。
由于公司截止到3月8日,仍然未與王某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因而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所以公司應當向王某支付2月份的雙倍工資。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第四款規定: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所以公司與王某口頭約定的試用期是無效的。
在此情況下,公司無權以王某在試用期表現不佳為由進行辭退。
所以公司辭退王某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即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1.合同法案例分析
2.合同法實務案例分析
3.贈與合同法案例分析
4.合同法案例分析ppt
5.合同法案例分析大全
6.合同法經典案例
7.合同法案例分析題庫
8.合同法案例分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