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的我篇一
經過一夜的等待,雨終于停了。雨后的清晨還帶著一絲涼意。吃過早飯,我們就乘車前往龍嶼灣游玩。
大巴車行進在蜿蜒的山路上,放眼望去,只見滿山青翠,到處都是令人心醉的綠,纖塵不染,恍如進入仙境一般——這就是龍嶼灣國家森林公園。它位于洛陽市西南140公里處欒川縣境內,觀賞面積446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8.6%,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著名作家李凖贊譽其:“秀壓五岳,奇冠三山”。
很快,我們到了通天門下。在此,大家分道上山。一路坐纜車,而我和蕾蕾選擇了徒步上山。
經過通天門,我們沿著石階路緩步而行,山風習習,寒風陣陣,大約上了百余個臺階,蕾蕾就說走不動了,不想再前行一步。而昨天的一場大雨使我受了風寒,只覺得頭暈目眩,渾身無力,如果不是帶著女兒,我真的連車都不想下。但既然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吧。一念至此,我強打精神鼓勵女兒:“蕾蕾,你看咱們泰山都上去了,這小小的雞角尖算什么。要不這樣吧,咱們到前面拐彎處休息一下,這才幾十個臺階,很快就到了,怎么樣?”“好吧。”女兒不很情愿地答應著。
就這樣,一段一段地分段前行。我們經過了毛公山、攬秀亭、九珠峰、五角嶺,到達了南天門。在這里我們和坐纜車上山的隊伍會合了。當聽到人們夸贊自己:“這小姑娘好厲害,自己上來的。”蕾蕾興奮不已。頓時忘了疲勞,連聲催促:“媽媽,快點,我們去前面?!?在蕾蕾地帶領下,我們爬上了天梯,登上了中原第一峰——海拔2212.5米的雞角尖。
站在天外亭上,往遠處看,白云山、玉皇頂、雞公山等一覽無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此刻才深刻體味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彼磉_的意境。
高處不勝寒。雨后的山頂更覺冷氣逼人,剛剛還是汗如雨下,此時卻覺寒風刺骨,無法在此多做停留,瀏覽一番后,迅速下山,前往仙人谷。
此番登山 ,可以說受益匪淺,既鍛煉了身體,更磨練了意志。生活如登山,難免也會出現人生的激流險灘和陡坡,只要努力,只要拼搏。只要在想要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困難一定會被戰勝,人生最絢麗的風景就在那登高望遠處。
初二的我篇二
可是現在,就只剩下滿天的繁星伴我入睡;就只剩下滿手的購物袋與我上街;就只剩下滿臉懷疑的神色陪我成長。
可我分明從你的目光中看到了失望,我低下頭,不語。
我愕然,委屈,原來,我是這樣一個孩子,是一個躲到被子里看小說而不顧學業的孩子!
我再次躲進被子里,卻也沒有了睡意,委屈的淚水早已奪眶而出……
你卻仍躲在門口無奈的嘆息著……
媽媽,你可知道,你換了樣的關懷帶給我的只能是傷害。曾經,你的眼中充滿了信任,充滿了鼓勵,你的理解與慈愛是我夸耀與驕傲的資本,如今,卻蕩然無存。
現在,我與你漸漸疏遠,我委屈,你失望,我流淚,你無奈……
沒有人知道,在卸下這層偽裝的皮之后,是一顆怎樣孤寂的心靈。
我多想回到從前,不再偽裝自己,不再疏遠媽媽,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做一個可以傾訴心事的人;我多想回到從前,回到媽媽的懷抱中,回到媽媽的大手中,回到媽媽的目光中。
初二的我篇三
《時間的腳印》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磶r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梢哉f,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菔癄€”為題,寫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