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詞的讀后感古詩詞的讀后感實用篇一
心中仿佛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著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個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于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里,盡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著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著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著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里,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為意。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于心。
古詩詞的讀后感古詩詞的讀后感實用篇二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美古詩詞》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人言,不讀詩詞,不足以知三國歷史,不讀詩詞,不足以感世態炎涼,不讀詩詞,不足以品華彩流章之美。千年后的我們吟誦著古詩詞,仿佛與古人對話。
秘洞遍仙卉,雕房鎖玉人。仙卉和玉人指的都是美好可愛的女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紅顏成為了昏庸帝王手中的玩物,荒唐朝廷的犧牲品?她們的幽怨不能發泄,只能默默對著瑰麗的宮墻垂淚。生活痛苦,卻還要強顏歡笑,最終落得個終老深宮的下場。真是可憐!那些帝王也真自私,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害了那么多紅顏,等國家滅亡了,就給女子們扣個紅顏禍水的名聲。就好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一樣。深宮猶如一個金碧輝煌的鳥籠,紅顏們一旦踏進去,便成為了永遠失去自由的金絲鳥。美好的碧玉年華永遠逝在了宮中,一朵朵嬌美的鮮花就這樣被無情的命運折斷了。真是欲箋心事,獨語斜闌,瞞,瞞,瞞!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到花木蘭。木蘭最出名的事跡就是代父從軍。十年前,她還是一個小家碧玉。偶然間,戰爭降臨。木蘭毅然決定替父從軍。當她束起長發,披上鎧甲時,她便不再是一個女子,而是一個一個陽剛正氣,胸膛里滿是叱咤風云的熱血男子。十年光陰,白駒過隙。在木蘭面前,只有戰場。前面是兇狠的千軍萬馬,后面是死傷無數的戰友,在戰場上,沒有男和女,只有生與死,這是一場生和死的饕餮盛宴。十年,木蘭承載了太多,生和死,血與淚,戰友的期望,國家的.榮譽。十年后,木蘭凱旋歸來,揭了武裝,點上紅妝。解了長發,著了云裳,她仿佛又回到了從前。巾幗不讓須眉,英雄不問出處。誰說女子不如男!
滲入人心的絕美古詩詞,是茉莉上的甘霖,是暗香浮動的樹蔭,是小樓微涼的東風,是刺蘼上的清露,是云濤與曉霧的相連,是落英和芳草的囈語。千年之后的我們,過著喧囂紛擾的日子,在這樣的生活里,倦怠的心靈更需要一個靜謐的家園。捧上一本《最美古詩詞》,拾起這字字珠璣,宛若蕩漾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品讀古人的憂思哀怨,看透古人的風花雪月,磅礴風云。
古詩詞的讀后感古詩詞的讀后感實用篇三
最近有幸拜讀了于丹寫的`《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對于于丹這個人,說實話并不是很熟悉,只是聽說過她曾在央視說《論語心得》。可是當我讀了她寫的這本書后,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與其說她是在說古詩詞,不如說她是在用古詩詞寫自己的詩。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的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
記得自己曾經讀詩時,只是為了了解而了解,有時可能是為了應付考試,從來沒有這么深入的去讀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詩歌里不知不覺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長。小的時候不懂什么是鄉愁,但眼睛卻像月光一樣請清亮亮,跟著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著孟浩然讀“春眠不覺曉”。長大以后,開始經歷初戀,耳邊響起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把我們的感情寄托在春蠶和蠟燭上。再長大些,有了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煩惱,于是想著放松,想著逃避這世間的一切,跟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我們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會想起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終于到了老去的時候,面對這逝水流年,也許又像蔣捷說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古人最喜歡寫詩,寥寥幾個字卻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詩里,留給我們后人傳唱。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談到的意象。記得自己讀書時,最不喜歡也可以說是最討厭的就是作文課,不知道怎么去寫,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寫得具體。老師說是因為我們觀察得不仔細,用的意象不足。讀了于丹的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古人的詩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詩里,最喜歡用“春秋”兩字來概括歷史,卻從來沒有管它叫“冬夏”。也許,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原文明發軔的黃河流域,相比于酷暑嚴冬,溫暖的春、涼爽的秋,更適合于中國的詩情吧。比如問老家的年齡,會問“春秋幾何”;比如白居易《長恨歌》的名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其實有關于“春秋”的詩有很多很多,在這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要說對春天的描述,要說最細膩的還是李清照這位女詩人。在她少女時期曾寫過“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春與秋,生物的蘇醒和衰殘,都在瞬間完成,來得那么突然那么劇烈,強化了人和風景相遇時猝不及防那一瞬間的感動,深深地激蕩我們的內心。
其實,詩意就是我們心里的花朵,不管年華怎樣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個年華都可以詩意地綻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熱烈蓬勃地“憶江南”。
說起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如果讓我們只選取一個最典型的,我們一定會想起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曾經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追問,相比人生的短暫,江與月都是長久的、不變的,人與世界最初的相遇,發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這一輪中國的明月前,無論是張若虛,還是李白,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來。
中國人之所以對月亮情有獨鐘,也許是因為月亮那種特殊的質感、獨到的美麗。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圓潤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斷變化的。月亮的周期變化,是一種循環,隱喻著一種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聽到的關于月亮的神話,就是“嫦娥奔月”——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藥,嫦娥飛到天上,居住在月宮;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樹,吳剛一斧接一斧地砍著這棵樹,數砍而復合,合而復砍。所以,月亮代表著一種流轉循環的永恒與輪回。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明月照出了我們的離愁別恨,但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多情,無關風月,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我們的離恨,給了我們一份安頓,給了我們一種寄托。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保持著對它的溫柔的狂熱。
古詩詞的讀后感古詩詞的讀后感實用篇四
每個人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回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多情,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托。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保持著對它溫柔的狂熱,因為它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公平,入懷入心,成為我們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詩意。
還記得去年中秋節的活動,我們吟誦關于月亮的詩句,在東氿畔賞月嘗月餅,此情此景還猶如發生在昨天。
我們的古人,對頭頂那輪明月,就有著無窮的幻想,也寄托著無限的情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這一輪中國的明月前,無論是古代詩人還是現代詩人,中國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