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作文英語篇一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夏天,別的小動物都悠閑地生活著,只有螞蟻在田間跑來跑去,搜集大麥和小麥,給自己儲存冬天吃的食物,屎殼郎問它為何要這般勤勞?螞蟻只是笑了笑,并沒有馬上回答它。
冬天來了,大雨沖掉了牛糞,饑腸轆轆的屎殼郎來向螞蟻乞討糧食,螞蟻對它說:“喂!伙計,如果在我勞動之時,你不是在諷刺我,不是在嘲笑我,而是加入我的隊伍一起去做工的話,現在就不會忍饑挨餓了!”
是啊!如果屎殼郎當時和螞蟻一樣,也都在儲存食物的話,它就不會挨餓了。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如果是用不勞而獲的財富去過生活的話,我認為,那一定會不開心,如果是用不勞而獲的財富的話,那么即使是小康,我認為,那家人一定會很快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童第周爺爺,他第一次考試因不及格,學校準備開除他。可在他的再三要求下,他還是進了級,但他必須考及格,從那以后,他更加努力,當別人都睡覺時,他在看書;當別人在踢足球時,他在背單詞;當別人放假回家時,他在汽車上也在復習。他總比別人勤奮,總比別人努力,他的考試成績終于及格了!后來,他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天道酬勤, 就是偏愛于勤奮的人。
寓言作文英語篇二
《伊索寓言》是一本我非常喜愛的故事集,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講的非常生動,卻又告訴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因此每當我捧起它,總是愛不釋手,怎么看都看不厭。
《伊索寓言》中最經典的是《龜兔賽跑》,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我從小就聽媽媽講過,原來它也出自《伊索寓言》。它講述的是驕傲的兔子和勤懇的烏龜進行賽跑的故事,小時候聽這個故事,我還似懂非懂。現在我知道了,就算有本領,也不能驕傲自滿,否則也要失敗。同時也明白了只要確定目標,努力進取,一定會成功的道理。
我覺得在《伊索寓言》中最有趣的故事是《猴子與漁夫》,它講述的有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樹上,仔細看漁夫在河里撒網的動作。等到漁夫們吃飯去了。猴子便連忙從樹上爬下來,想要去模仿漁夫捕魚。結果他一撒網,反把自己套住了,差一點被河水淹死。這故事說明,沒有學會真本領就不要模仿干別人的事。
《伊索寓言》中最可笑的故事是《狐貍和葡萄》,它描寫的是:一只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想要摘下來吃,但又夠不到。于是它無可奈何地走了,同時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這故事告訴我們,人即使能力小,做不成事,也不能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令我最難忘的故事是《驢子與青蛙》,它講述了驢子馱著木料走過池塘,掉到水里,便失聲痛哭。池塘里的青蛙勸他說:“你就摔了這一下就這么悲傷,如果像我們這樣長久在這里生活又該怎么辦呢?” 這故事告訴我,不能碰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難以忍受。
《伊索寓言》中有許多這樣的故事,也有許多這樣深刻的道理,讀了這些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寓言作文英語篇三
記得三年級綜合活動課時,老師曾說了兩則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一則是黑羊與白羊的故事,另一則是黑狗與白狗的故事:前則描寫兩只羊在一座獨木橋相遇,獨木橋狹窄無法同時容納兩羊通行,可是黑羊與白羊卻互不相讓,甚至互相推擠沖撞,最后全部跌落獨木橋,摔到河里而狼狽不堪;后則描述的是兩只狗,一黑一白,同樣在獨木橋相遇,可是它們卻互相禮讓,黑狗禮讓白狗通過后再通行,最后兩只狗都平安順利的通過獨木橋。
這雖然是兩則非常簡短的寓言故事,可是它深遠的含意卻不斷的在我心底回蕩,就像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石子,一波一波向外擴散的漣漪雖然平緩無波了,卻仍然隱隱的牽動著整座湖水的脈動,久久不能平息。在往后的求學過程中,我每遇到同學發生爭吵事件時,總會想起黑羊與白羊的下場,以及老師用心良苦敘說這兩則寓言故事的諄諄神情,歲月愈長,老師的寓言故事魔法也似得一日比一日鮮明。
黑狗與白狗的故事可以說是我童年對禮讓認知記憶的最初,經過時間的洗滌越久,形象越是鮮明。
我記得老師在說完這兩則寓言故事之后,語重心長的對大家說,禮讓雖然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可是實踐起來卻是很不容易,大家從車站互相推擠爭先恐后上車的乘客,以及馬路上橫沖直撞互不相讓的汽機車可以看得出來,難怪古人常說“知易行難”,就是在告誡我們要從日常生活體現禮讓的精神,并且把它內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的確是非常值得我們用心去面對的一項課題。
后來在語文課本讀到負荊請罪的故事,更是讓我對禮讓有更深一層的體認:藺相如在完壁歸趙里立下了大功而被封為上卿,引起大將軍廉頗的不滿,時常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可是藺相如為了相忍為國,一再的禮讓,一點也不放在心上,還對別人解釋說:“如果我們互相爭斗,會給敵國有機可乘而招致兵禍,國家的安全比私人的恩怨還要重要,因此我才會處處忍讓呀!”這段話被廉頗知道后,他感到非常的慚愧,于是光著上身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而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剛讀完這篇課文時,我的心頭微微的顫抖著,從藺相如義正詞嚴的一席話里,深刻的感受到字里行間充滿著寬闊廣大的禮讓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化解了一場蕭墻之禍的危機,更是彼此尊重互相禮讓的最佳典范。
我覺得負荊請罪的故事和老師的兩則寓言故事,彼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從最簡單的生活故事中,寓意最深遠的人生哲理,就如同教室里張貼的靜思語,“禮讓人三分更顯出自己還有超過七分的內涵”、“能退步禮讓,才能獲得更廣的世界”。每當我凝神注視這些廣闊無邊充滿著禮讓精神的標語時,總會不自覺得想起黑狗與白狗來,它們就像暗夜中的一盞燈,使我童年對禮讓的認知乍見光明,透過那“黑與白”的牽引,正是我在人間紛擾爭亂的幽晦里帶來前進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