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不僅需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具備生動有趣的表達能力。如果您需要參考一些優秀的導游詞范文,那么不妨看看以下的案例。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一
大家好!
年,在疏浚疏浚疏浚、修建截污管道、改建擴建舊景區時,修復后的西湖真正做到了“山復湖復,貌更易”,百花齊放。
西湖現在總面積約為45公頃,水面面積約為30公頃。它通過劉地大橋、步云大橋、戴宇大橋和洪飛大橋將西湖的華凱島、謝平島和瑤礁島連成一個完整的景點。經過改造,西湖變得越來越美麗和著名。恢復和新增的景點包括仙橋六色、魏紫殿、開化寺、萬載殿、梳妝亭、詩詞廊、水榭廊、鑒湖亭、湖天競、湖中春雨、金林小花園、古夕陽、秦方花園、蓮花閣、歸齋、君湖碑和盆景園等。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二
旅客們好!我是你們這次旅程的導游盧璟豪,你們可以叫我盧導。這就是這次旅游的景點——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故里南靖縣擁有各類土樓一萬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土樓一千三百多座,堪稱“土樓王國”。其中,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這“兩群兩樓”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下面,我們去裕昌樓,隨我來!
看到了嗎?這就是裕昌樓。裕昌樓也叫東倒西歪樓,顧名思義,他是歪斜的,不過神奇的是,從外觀上看不出它是歪斜的,讓我們進去看個究竟吧!大家不用慌,它這個樣子已經六百多年了,全樓回廊的支柱左傾右斜,最大的傾角達到十五度,好像弱不禁風的樣子,怎么樣?有點神奇吧?接下來,我們去承啟樓看看。
看,這就是承啟樓,它是內通廊式圓樓的典型,外徑六十二點六米,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筑組合而成。外環樓底層作為廚房,二層是谷倉,三、四層做臥房,全樓共有三百多間房。若要在每個房間都住上一宿,要花近一年時間,可見承啟樓的規模之巨大。
據說呀!這些建造土樓的資金是從海盜死刑處理地挖出來的,有整整八麻袋白銀呢。
下面是你們的自一由活動時間,請大家保管好各自的財物,注意環保,下午五點整在這集合,祝大家玩的開心!
導游詞經典范文。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三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洞,就是水簾洞。
位于丹霞嶂東面的水簾洞,原名唐曜洞天。
因此瑞泉巖峰巔有兩道飛泉奔瀉而下,隨風飄灑,猶如燦爛的水簾,故后人便改稱為水簾洞。
該洞是武夷山景區內最大的洞穴,高寬各一百多米。
洞頂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飛檐,遮住了半邊天。
洞門前終年流淌的兩面三刀股清泉,從一百多米高的巖頂飛瀉而下,微風過處,水珠搖曳分合。
隨風飄灑,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懸掛的兩幅珠簾。
古人有詩道:“赤壁千尋晴拂雨,明珠萬顆畫垂簾。”大家隔簾望去,洞外的茶園竹叢,村落人家,一片迷濛,是否猶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畫。
水簾洞內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巖壁上這“活源”二字,系清光緒壬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楚南余宏亮所題寫。
相傳活源取自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廟方塘一鑒開,云影天光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點出了水簾洞的景致,又勾起人們對朱熹求學精神的追思,恰到好處。
“水簾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詳)所題寫。
這兩方題刻,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生動逼真地勾畫出水簾洞的景觀。
水簾洞內,軒爽敞亮,可容數百人。
沿崖這數棟茶室,為原奉祀宋體朝大儒劉子惲、朱熹、劉珙的三賢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遺址。
關于三教堂曾流傳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三教堂內,原供奉的是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所進香的有儒、道佛三教的信徒,時間久了儒士們就發現一個問題,當羽士主持教堂時,老子塑像就居中;僧人主持時,釋迦牟尼塑像就居中,唯儒士沒主持過教堂,所以孔子的塑像就一直冷落在旁。
儒士們發現這個問題后,十分氣憤,狀告到縣衙門,寫道:“惟吾夫子屈尊處末,褻瀆已極,是所望于崇邑當事諸群為之整飾耳。”由于縣太爺也是儒士出身,于是此事得到了妥善處理。
出水簾洞口,磴道右側這個池,叫浴龍池。
水簾瀉入池中,不斷濺起水花,隨即又晃漾出漣漪,煞是好看(猶一條龍在戲水)。
沿水簾洞前石徑前行,翻嶺可見左側一巖,這就是青獅巖。
因巖巒形似蹲獅,突兀雄奇,故又名形獅巖。
青獅巖由于遠離景區中心,偏處一隅,相傳直到明嘉靖年間才被一位名叫范虛靈的人發現。
范虛靈發現這一奇妙的景觀后,竟不忍離去在此結廬隱居達四十年之久。
大家現在看到的巖壁上幾堵殘垣,就是他當年草創的“獅巖”舊址。
巖的西面,這塊長達數十丈的石坪,叫“月臺”。
據說每當月明之夜,這位嗜灑如命的范隱士,就在此舉杯勸影,自得其樂。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四
各位團友,大家好。首先請讓我代表開心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忱的歡迎,并祝大家在閩西旅游期間玩得愉快、舒心。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我姓楊,大家叫我小楊就好了。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臵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古田鎮位于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通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各二十里,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原是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初建于1848年,紅四軍第二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游覽時間是2個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地方,你們看,大家景仰的革命圣地“古田會議會址”就在這里,“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大字閃耀紅光。會址左側這塊大草坪是當年紅四軍的閱兵場,西南端還設有閱兵臺,古田會議結束后,毛_、朱德、陳毅等紅四軍領導在這里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元旦迎新晚會。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后,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這是當年毛_散步、休息、思考問題的地方。古田會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著“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里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凳,墻上架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著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著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里可以看到革命前輩們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第一間是毛_的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為簡陋,只有一桌兩凳。當年毛_同志就在這里批閱文件,接見與會代表。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0_年12月28曰至29曰,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小學勝利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干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毛_作了報告,并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于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毛_親自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古田會議會址之行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如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歡迎大家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五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譽為“東方的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榮,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宗教遺跡和偉大的方建筑,今天我們站要參觀的是泉州伊斯蘭教圣墓。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山青水秀,綠草有茵,是穆斯林向往的勝跡。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它的教徒人數僅次于徒。該教創立于公元七世紀初,創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紀代,阿拉伯半島原為多神教信仰地區,后來因受到猶太教和基督響,逐漸向一神教過渡。后來漢志地區有人根據社會需要,反對崇拜偶像,因此就創造一種不太拘泥于教條與儀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
該教尊古萊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為一的神,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報應”等。它的產生為伊斯蘭教打下了思想基礎。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備統一阿拉伯民族的條件。因為當時不重視教義理論建設,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啟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后和阿拉伯半島的分裂,于是進入希拉山洞沉思。
據傳他在洞中聽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傳達真主的聲音,并確信真主選他為“先知”。真主向他啟示,他將成為真主的使者。于是,穆罕默德向人們轉達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嚴。因為穆罕默德宗教宣揚“一切順從安拉“,故稱“伊斯蘭”。伊斯蘭教的教徒就是順從安拉的人,故稱“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萊氏多神教徒和奴隸主貴族的殘酷迫害,于公元622年,便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麥地那,這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也因此被定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統”口號下,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封建神權的國家。并且迅速地發展傳教到周邊地區,因此便成為世界性宗教。
各位來賓,關于為什么叫伊斯蘭教圣墓?可能大家還不一定清楚,我這里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埋葬伊斯蘭教穆斯林賢人的墓葬。關于這個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志》據傳說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后留中國傳教。這就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的早傳說,而傳到泉州更是傳說紛紛。相傳唐朝武德年間,泉州灣有一次鱷魚患難成災,漁民不能出海打魚,船運貨物無人裝卸,從南洋、阿拉伯等國來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時泉州灣的海外通商貿易突然受到了破壞,茶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堆積如山,不能順利出口外銷。外來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瑪瑙和香料等進口貨物也無法起卸,沸騰的泉州港頓時冷落窒息。
就在這沒有驅鱷良策之時,忽有吏部官員奏書:“西方大食國圣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創始人,有四大門徒在中國傳教,聽說四人法力高強,烈日難灼體膚,雨水不濕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滅,定有驅鱷之神通。“于是唐高祖李淵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頭纏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經典(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席坐頂禮。
大唐皇帝問治鱷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啟奉:“真主降示經典,吾等奉天傳教,如善惡惡,驅鱷何難。”便朝西膜拜,口誦經文,舉手一招,御苑右樹忽移庭前,復一揮手,樹還原處。眾皆駭異。四人合掌大笑,為首的一人稱:“盤根古樹尚能招之即來,揮之而去,何況游動的水族鱷魚”皇帝大悅,即封四人為“賢人”。
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榮、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來驅鱷,三賢、四賢到了泉州果真率領眾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號,誦讀古蘭經文,其中一人撥劍遙指鱷群立鱷魚蠢動淺灘,另一人雙臂高擎,即有一群神鷹鼓翼而來,盤旋空際,爪抓巨石,向鱷魚投擲,霎時石如雨下,擊中鱷魚,不死則傷,只好逃離泉州灣。泉州灣又恢復正常的海運。
當時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托庇安寧,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發達,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并且與當地人通婚。就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他們有的還保留著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漢化,于是三賢、四賢就結廬在靈山并在此傳教。他們死了以后也就葬在這里,因為夜里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圣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里來禮拜。后來隨著穆斯林教徒的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了通淮銜清凈寺,它是我國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兩座花崗石雕的長方形墓蓋石,墓蓋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簡樸無華,襯托二位賢者的高潔品德。墓后是一個半月形回廊環抱墓室,據說這樣象征伊斯蘭象初月一樣純潔。這幾根造型特異的廊柱,上下兩端偏細,據主建筑學家考證,為唐代柱式叫“梭柱”。這一考證為圣墓的歷史年代提供了實物佐證。回廊正中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記載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圣賢修墓的過程,他們的這舉動表達了對真主的尊從。還有明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麥加之前,專程到泉州來拜謁。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紀念。
這個風動石就是當年傳說中神鷹擲落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風吹則晃,手推則動,俗稱為“風動石”。也是福建省三個風動石之一。回教徒們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賜予平安的遺物。明朝嘉靖年間,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機妙”四個字,因此便構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風動”。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六
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筑還是比較新。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又處于五老峰下之南,所以稱其為“南普陀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廈門的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閩南一帶的傳播基地。南普陀的幾任住持,在中國佛學界都享有盛譽。/1920_年起任南普陀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的太虛法師,曾到南洋、歐美各國講學、傳道,影響很大。而且他提倡的佛教改革,團結教派,也很有成效,為佛教作出了極大貢獻,這也使南普陀寺的聲名在海內外廣為傳揚。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全寺的整個建筑,布局勻稱,結構嚴謹,富有民族風格,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站在遠處眺望,從無盡巖到五老峰山腰,在南北的中軸線上,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金閣四落建筑層層托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左右廂房、廡廊、鐘鼓樓對稱排列,回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顯示出南普陀寺的雄偉壯觀的氣勢,有一種佛法無邊的威嚴。
在南普陀寺院的門前,屹立著七座漢白玉的如來佛塔和兩座11層高的萬壽塔,塔前是放生池。塔間的放生池,是專門為施主放生而設立的。放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佛事活動。這里池子里有著許多的鯰魚和烏龜,可是也是因為大家都太樂于積善德吧,而導致池子里面的魚和烏龜超出了池子所能承受的范圍了,而寺廟也不會把這些動物拿來殺生,所以導致里面的荷花(根莖)都吃掉了,所以現在放生池已經限制放生了。
南普陀寺的第三座殿閣就是大悲殿,這座高20米的殿閣原建于明代,是木質結構,1920_年因香火過盛而被燒毀。1930年太虛法師住持南普陀時重新修建。196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翻修,主體改用鋼筋水泥建造,又保持木構斗拱作為裝飾。殿內祀奉四尊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神態文靜自若、和善可親。其余三面為48臂觀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執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態也各不一樣,表現觀音有不同的渡眾悲愿。三重飛檐,如龍騰空;彩繪裝飾,圖案優美。殿頂的剪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仙女駕鶴,麟鳳朝陽;有的象蛟龍吐珠,昂首欲飛。附屬的斗拱雕畫人物、蓮花、走獸、飛鳥等等,都以朱紅為底,以綠、黃和金箔點綴,艷而不俗。
南普陀寺的最后一座殿閣,就是兩層的藏經閣。這座藏經閣建于1936年,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上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臺,三面臺廊護圍,依欄遠眺,巍峨的前三殿盡收眼底。仰首后顧,層峰疊翠,意境深邃。在藏金閣的二樓,首先就會看到一尊玉雕臥佛,是用緬甸白玉雕塑的釋迦牟尼的涅磐像,長四尺五寸,神態自若,姿態柔美,實為稀世珍寶。藏金閣內文物眾多,反正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寶物就是了,可以說南普陀寺藏經閣內的無價之寶是不勝枚舉。
大凡到南普陀寺參觀游覽的人,都會要到寺院后山看一看那個鑲嵌在一面大石頭上的大大的。
與南普陀寺相鄰的是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是是我國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幾乎與南普陀寺齊名,因而很有必要作一介紹。1920_年創辦的閩南佛學院,由當時的南普陀寺住持、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擔任第一任院長。但由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閩南佛學院停辦。但在這20_年中,閩南佛學院畢業了200多人,不少人成為出色的佛教俊才,現在尚健在的當年的學僧,大都成為名山長老或佛學大師。1985年閩南佛學院正式復辦,現在閩南佛學院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巳經成為全國僧侶教育的重點學院。閩南佛學院設有男女兩部,院內現有男女學僧近300人。在巳畢業的幾屆本科畢業生中,大多在全國各地的寺院擔任主持或執事,有的還到海外的寺院去弘法任職,大大擴大了閩南佛學院的影響。如果大家以后看破紅塵什么的可以考慮進去深造下。同學們,你們還在等什么,里面有小沙妮,還有小和尚,有車有房!快來加入閩南佛學院吧。!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七
各位團友: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會---福州市旅游觀光。我是中旅的導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陳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陳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旅游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聞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橋梁、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游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她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路,是小路,也許幾百年來就是這樣小,小得只能并排走兩頂轎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路不在大,有人則名。就是從這樣的小巷里,歷代走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們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閩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為有他們而驕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風貌主要表現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墻,各式精雕細刻的門罩,風火墻式的多進院落,從高處府視猶如海上層層波浪,那此起彼落的萬傾波濤既無比壯觀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僅以她的古建筑聞名于世,她還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讀書的優良傳統,科舉之盛,在全國也屬罕見。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軾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在福州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這首詩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福州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的的見證;“三坊七巷”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它記錄了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立國的史實,記錄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稱帝的經歷。它吹灑著辛亥革命的風雨,傳播著北京“五四”運動在福州的影響。這些坊巷內曾經居住過上百名高官顯貴、學者名流,唐著名學者黃璞,宋理學家陳襄、晚唐詩人陳烈、狀元鄭性之、明抗倭名將張經、清巡撫沈葆楨、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過,還有黃花崗著名烈士林覺民。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
林覺民犧牲后,全家為了避禍匿居在光祿坊早題巷一處許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將林覺民寫給父親及妻子的遺書塞進門縫,林覺民的妻子一直將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復后。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與妻書》中也十分細膩地表達了烈士對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戀之情,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看到這,我們怎能不為烈士犧牲前對親人和美麗家園----“三坊七巷”深深眷戀之情所震憾呢!誰沒有親人,誰沒有自己的家園?可林覺民卻英勇奮戰,在負傷被擒受審時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富強則吾死瞑目矣”,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懷!
“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熏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里。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里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八
尊敬的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是今日活動的導游。此刻我們身后的就是美麗的武夷山。武夷山座落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境內。相傳很久以前,武夷山是個洪水泛濫,野獸出沒的地方。百姓們輾轉溝壑,無以為生。之后從遠方來了一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帶領大伙劈山鑿石,疏通河道,最終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日的九曲溪,挖出來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從此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架云出游,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并下凡與大王相親相愛。不幸此事被鐵板鬼明白告訴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下令捉拿玉女歸天,玉女不從,定要與大王結為夫妻。鐵板鬼施展妖法將他倆點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兩岸。鐵板鬼為了討好玉皇,也變成山巖橫亙在兩戀人之間,日夜監視他倆。這就是此刻的鐵板嶂。從此兩人只好憑借鏡臺,淚眼相望了。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相傳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的“印石”是大王送給玉女的定情信物。
武夷山還有一處景色優美的地方,叫“東南麓”。東南麓處在武夷山脈的北段,景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那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爺神工,構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今日的瀏游覽到那里就結束了,期望經過這次游覽,武夷山的美景能夠成為你一段最完美的回憶。也期望那里的人們能夠愛護武夷山,讓武夷山的美景代代相傳下去。再見!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九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游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游。我姓王,大家叫我小王或王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王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聞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橋梁、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游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陽光旅行社的導游,我姓吳,大家可以叫我小吳。非常感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我定盡力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在南靖度過愉快的天。
南靖號稱“土樓王國”,成千上萬的土樓像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這些土樓點綴在山谷間、溪岸旁、田野上,構成了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我們要去游覽的是田螺坑土樓群,它是“土樓王國”里最美、最具特色的處絕景。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目的地,請大家隨我同到上觀景臺,去領略田螺坑土樓那璀璨奪目的風采。
田螺坑土樓群由五座土樓組成,中間座為方樓,圍繞四周的有三座圓樓和座橢圓樓。站在這里往下俯瞰,像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如果我們站在坡底的公路上抬頭往上看,田螺坑土樓群猶如西藏的布達拉宮莊嚴肅穆。
現在請與我同到土樓中去走走,看看。
大家請看,位于土樓群中間的是步云樓,右上方的是和昌樓,左下方的是瑞云嘍,右下方的是振昌樓,最下方的則是文昌樓。這五座土樓都是土木結構,每座土樓都只有個大門,進入大門是寬敞的天井,層是廚房,二層是倉庫,三層是臥室。樓里的生活設施齊全,幾百年來,這五座土樓里的人們不分輩分大小,律平等,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曾有位教授這么說:“沒有看到田螺坑土樓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樓。”
各位游客朋友們,我們就要結束這次田螺坑土樓群之旅,如果田螺坑土樓群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你還沒有看夠,那么歡迎您有機會再來!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一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撲撲旅行社的導游小王。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于風動石下。
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里,斜放于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剛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于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里留下“這里風景獨好”的贊嘆。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艷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簽,而后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云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
大家站在這里,面對著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臺灣的關帝。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圣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扎根于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梁,如同彩虹,橫貫于海峽上空,祥云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為東山陸橋,成為古人類,動物通往臺灣的途徑。今天的兩岸人民通過關帝文化——這座橋梁溝通感情;洶涌的臺灣海峽隔不斷骨肉之情,沒有了東山陸橋,我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游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愿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代表xx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x,你們可以叫我x導,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么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后的游覽中有什么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游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后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于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初建于1848年,紅軍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小學改為曙光小學,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游覽時間為2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里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車是一輛藍百相間的旅游中巴。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地方,你們看,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座落著一幢,莊嚴肅穆的祠堂,后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后,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這是當年毛澤東散步、休息、思考問題的地方。古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著“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里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進入紅漆木門,就是當年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4跟圓柱上張貼著字紙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大廳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左邊主席臺上擺著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墻上架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著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著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里可以看到革命前輩沒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間是毛澤東的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為簡陋,只有一桌兩凳。當年毛澤東同志就在這里批閱文件,接見與會代表。左側廂房第二間是朱德同志的臨時辦公室。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小學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干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作了報告,并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么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于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了中央來信,并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么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就在于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
在即將結束這次參觀游覽的時候我們熱忱的歡迎游客們再次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再來沐浴古田會議決議所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再來領略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的濃濃深情!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三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后登臨或隱居于此。
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峣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游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
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
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
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
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
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云塢。
塢中白云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跡。
山中古跡遍布,目前僅留八十余處,多數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處。
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于泉州很多。
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
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
由于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系,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并刻石留記。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四
歡迎大家光臨天后宮。
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當時廟字規模有正殿山門、兩廊、兩亭、槍神媽祖林氏默娘,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節度轄下的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于來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于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余,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
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人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兇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原山門馬戲臺因筑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臺連接于山門后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筑,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筑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1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筑于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云火、仙家法器、鶴舞云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殿內木梁骨架,立于圓形花崗巖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
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征,為閩南建筑藝術之一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筑,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筑之瑰寶。
建置于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上淵源關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舉辦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臺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代表_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_,你們可以叫我x導,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么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后的游覽中有什么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游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最后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于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初建于1848年,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小學改為曙光小學,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游覽時間為2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里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車是一輛藍百相間的旅游中巴。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游覽的地方,你們看,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座落著一幢,莊嚴肅穆的祠堂,后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后,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這是當年毛_散步、休息、思考問題的地方。古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著“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里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進入紅漆木門,就是當年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4跟圓柱上張貼著字紙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大廳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左邊主席臺上擺著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墻上架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著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著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里可以看到革命前輩沒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第一間是毛_的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為簡陋,只有一桌兩凳。當年毛_同志就在這里批閱文件,接見與會代表。左側廂房第二間是朱德同志的臨時辦公室。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0_年12月28日至29日,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小學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干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毛_同志作了報告,并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么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于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了中央來信,并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毛_親自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么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就在于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
在即將結束這次參觀游覽的時候我們熱忱的歡迎游客們再次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再來沐浴古田會議決議所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再來領略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的濃濃深情!
謝謝各位游客!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六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導游x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游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于風動石下。
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于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里,斜放于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么?像不像偷吃剛才那只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于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于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里留下“這里風景獨好”的贊嘆。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跡——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圣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艷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筑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圣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簽,而后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云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
大家站在這里,面對著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臺灣的關帝。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圣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扎根于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梁,如同彩虹,橫貫于海峽上空,祥云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為東山陸橋,成為古人類,動物通往臺灣的途徑。今天的兩岸人民通過關帝文化——這座橋梁溝通感情;洶涌的臺灣海峽隔不斷骨肉之情,沒有了東山陸橋,我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游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愿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七
各位從臺灣遠道而來的貴賓們,大家好!首先很榮幸代表我們公司——廈門旅游集團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美麗的濱海城市廈門。在我右手邊給大家提供駕駛服務的,是我們的張師傅,而我就是大家這幾天的導游。我姓黃,草頭黃,名字是一首詩的題目:“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沒錯,我的名字就叫春曉。大家可以叫我小黃,不過鑒于黃姓在我們福建也算個大姓,您在街上這么一叫,回頭的人還真不少。所以大家可以叫我小小,人如其名,好記就行。
好了,接下來小小首先要帶大家去參觀什么呢?我們平常說的土不拉幾,土的掉渣,土包子等等帶土的東西,都是對一種平凡的,樸實得不起眼的東西的一種描述,那么今天我們要去看的,就是這個“土”,土什么?先賣個關子。它來自中原、來自黃土高坡,是高度清純的漢民族文化的產物。它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世界建筑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國民居中一種非常特殊的民居,它,就是土樓。研究古文化的學者們提出過一種說法,黃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黃帝就是黃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國人常愛談的那個“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此看來,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宗,乃是黃土地的化身。是的,中國人,生于黃土,長于黃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黃土。吃的是黃米,黃豆,住的`是黃土建筑的屋舍戶,喝的是黃泥湯的水。古時候的人,位至九五之尊,當了皇帝,就要穿黃袍,走黃道,住的是黃色玻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統統都赴黃泉。幾千年的文化,凝聚在黃土里,包裹著中國人的心魂。而他們扶衛自己的最好手段,莫過于“城廓”。
福建的土樓帶著這樣的內在淵源,出現在福建這古老大陸臨近太平洋的地方。她們那里的房間房門都朝向中心廣場,只朝東方留著通路,這種以中軸線為主,兩邊對稱的傳統布局,明顯地突出了團結向心的精神。當我們再俯瞰北京城時,會驚訝地發現某種六千年的一致性。福建土樓主要分布有閩西、閩南的永定、南靖一帶。早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使得中原大地處于戰火與饑餓之中,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移民大遷徙。大批的中原漢人拋離家鄉奔向安全地帶。幾經離亂后被迫離家的漢人逐漸在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擇地定居。他們其中的一支就輾轉遷徙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了避免外來沖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他們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他們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由于他們是外來者,于是被當地人的原住民尊稱為“客家人”,待之以禮,一直到了現在,和當地居民一直和睦相處。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這些大大小小的土樓奏出的便是一曲氣勢恢宏、古風沉郁的旋律。土樓形狀有圓有方,大多以四層為上限。而且土樓每層都有特定用途。一樓是廚房灶頭和飯廳的所在地,雞鴨都直接在廚房門前飼養。到水井打水也很方便;二樓是倉庫,儲存糧草雜物和農具,所以二樓往往不設窗戶。倉庫門欄特別高,那是為了防潮和防老鼠;三樓四樓才是居住的臥室。所以,每個土樓的居住單位。應該是垂直由上至下劃分,才能稱為一戶人家。土樓的主要結構有地基、墻腳、墻壁和屋頂四個部分,內部則以有水井的天井為中心。興建土樓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泥巴、竹片等。而人手亦只是土樓主人、鄉間木匠和泥匠三數人。工具也只有泥鋤、鐵鏟、繩索、木尺等。在沒有建筑師、測量師和機器的協助下,土樓可能是一建就花上三、四十年,或兩代人的時間才能落成。在閩西蒼茫的大地上,在如詩如畫的山谷間,在綠水涓涓的小溪旁,一座座土樓就像氣勢恢宏的古羅馬圓形大劇場,又好像是巍峨蒼樸的古堡。依山傍水,千姿百態,布局合理,錯落有致,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古樸,神奇,雄渾,壯觀的美麗畫卷。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2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專家認為,福建土樓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價值”。巍峨聳立的土樓群,是一座座客家人辛勤創業的歷史豐碑;是一朵朵綻放的建筑藝術奇葩;是一幅幅古樸動人的民俗畫卷;是一首首如歌的風情詩篇;是一個個從遠古飄來鏗鏘心弦的凝固音符。
福建景點導游詞推薦(專業18篇)篇十八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里就稱為崇武鄉守節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后,在這里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這里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3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后人的強烈共鳴。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黃吾野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黃吾野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巖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數十處。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岳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地有功人物的靈安王廟等,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樸優雅的氣息。可以說,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當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處,您可以望得見金沙碧水的半月沉灣和西沙銀蛇天然海濱浴場,而海巖邊維妙維肖的神龜戲水,多彩絢麗的海螺貝殼,孤巖兀立的峰后險石,以及那白鶴升天、獅石照晚、玉碧傳音,更使人如臨仙境。每當大浪時分,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蕩神搖,而當那風平浪靜的時刻,幾星鷗鷺、三五帆點綴在畫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贊嘆大自然的造化。據記載: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仿佛煙云之中,久之乃散,這與山東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同為一種過折射的自然現象。只因這種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更加引起人們的神往。
歷史上,崇武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海上距離97海里),兩地舟楫往來不斷,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地緣、血緣、文緣等關系十分密切。崇武擁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可是由于戰爭的因素,它曾被列為海防前線,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已被淹沒在改革開放的大浪之中。為了方便臺灣漁輪前來停靠和臺胞上岸旅游訪親,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為全省沿海建設的重點區域。至今,已先后建成全國首座對臺貿易專用碼頭,并擴建了臺輪避鳳港以及紅十字會教護站,臺胞接待站等4設施。近兩年來,對臺貿易的條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線已逐漸變成兩岸交流和臺商投資的熱線,通航的條件也日趨具備。
崇武古城地靈人杰,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們崇尚她固若金湯的城池,欣賞她風景如畫的山水,更贊美她勤勞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見聞名中外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那精巧艷麗的頭飾,可與藍天白云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古城風光增添了幾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以勤勞賢惠頁著稱。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
祟武古城還以石雕之鄉而馳名。幾百年來,這里的石雕藝匠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灑下辛勤汗水,他們美化了環境,點綴了江山、創造了藝術。雄姿英發的獅子、飛舞騰空的巨龍,玲瓏剔透的香爐、形象逼真的影雕,包羅萬有,姿態紛呈。
崇武古城,她是一座古樸雄壯的城,更是一座光輝燦爛的城,她永遠聳立在東南沿海的疆土上,更聳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但愿祟武的古風新貌,使您悅目賞心,使您浮想聯翩,使您回味無窮。
歡迎各位朋友再次光臨祟武古城,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