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讀后感100字篇一
讀史明鑒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而《資治通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哪怕是這個信息流飛速的時代,它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師一樣,教會我們信義、勇敢、執著等道理。《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編年體史書,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多的一部巨著!
在秦紀中,我看到了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壯舉;在漢紀的泱泱文風中,我知道了兩漢的興衰;在三國紀中,我看到了亂世的演進;從唐紀中,我看到了國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國的更迭......它記錄了各個王朝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它記錄了各位優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記錄了各位賢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記錄了各位英姿颯爽的武將,如霍去病等......可見它的知識范圍多么的廣泛。各個朝代,各位名人,在這本書中為我們編織出一個真實的世界,讓我忍不住為它沉醉,為它癡迷。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住墳墓附近,孟子就學著做喪事的人裝神弄鬼,孟母見這情景覺得這里不適合他們居住,于是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孟子學著商人買賣的樣子吆喝,于是孟母覺得這里也不適合孟子居住,就搬遷到書院旁邊住,孟子學著學生們的樣子讀書寫字、彬彬有禮。于是孟母認為這里適合居住便定居在這里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多去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運動場等等,而不是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時間很快會過去,等到了人生的結局時才想到讀書,縱使是后悔也沒用了。
我們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智慧、陰謀、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殘忍、人性的掙扎與固守。無數精妙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和深深地思考,無數深奧的道理等著我們去理解,或許這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諦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100字篇二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冊厚書,書名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于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巨著。“資治通鑒”標題的含義就是“鑒于古時發生的事情的教訓,以加強現在的統治與管理。”雖然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意思就是“沒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的,能成大業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測事情,從而預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征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但是戰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后方尋找出水孔。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能普通人認為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沖越大,最后導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么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鑒》里還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學們細細品讀!
資治通鑒讀后感100字篇三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鑒》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巨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于歷史的了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后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鑒讀后感100字篇四
近來讀《資治通鑒》,發現一則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漢末建安17年,曹操征討關中,留世子曹丕守鄴城,并讓謀士程昱輔佐,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隊西征后,河間——今河間市,以驢肉火燒聞名——田銀、蘇伯反叛。曹丕想親征,程昱勸阻,說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沒必要大動干戈,因此派將軍賈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殺為首的田銀、蘇伯,余眾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都殺了,以儆效尤,依據是:“公(曹操)有舊法圍而后降者不赦。”程昱、國淵不同意,程昱說:“此乃擾攘之際,權時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誅之;縱誅之,也應該先打報告。”于是向曹操請示,曹操果然不殺,而且很贊賞程昱的做法。程昱、國淵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等到國淵寫報捷書的時候,斬首多少,與報告數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為舊例,都是夸大數目,以一為十,也就是說,斬首一個,書上寫十個。曹操于是詢問國淵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說:“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數量,夸大戰績,可以震懾民眾,宣示武功。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百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屬民,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我私下里感到恥辱。”曹操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這則故事,除了說明古人也知道戰爭內外有別,內戰是恥辱的。其次,還解釋了我多年一個疑問。即:“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以前讀史書,一直奇怪,比如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末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總想,這幾十萬人,殺的過來嗎?如今看了這個故事,原來是以一為十。打個一折,殺四萬人,人頭滾滾,也是令人震驚的。
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還講點仁義,統計戰功時,按人的耳朵記功,叫做?。等到商鞅變法,驚世駭俗,用人頭記功,殺一首級升一爵,從此徹底禮崩樂壞。人頭難得,因此殺良民冒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統計人頭時,常發現有婦女、小孩的頭,殺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為十的慣例就出現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這個故事的。所以戰勝者寫的殲滅敵人的數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斷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