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不僅適用于普通教學,也適用于各種教育培訓活動,通過反思可以不斷優化教育培訓的過程和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進行教學反思提供一些啟示。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一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本質,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初步體驗方程思想。什么叫方程?教材中是這樣敘述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方程的本質在于對已知數和未知數一視同仁,通過建立起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等式關系,從而求得未知數。
借助天平充分感知方程的本質特征。
學生要理解方程的本質,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義。課一開始,出示天平,讓學生聊聊天平有什么特點?交流中學生理解到的指針如果指向刻度的中央,表示天平兩邊平衡。即(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如果指針偏向左邊,天平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如果指針偏向右邊,天平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在學生充分理解后,多媒體出示8副天平圖,讓學生用數學式子表示8副天平現在的狀態。反饋中深入剖析“=”的含義,在通過向學生出示各種形式的等式,豐富學生對等式意義的理解,逐步實現學生對等式的“程序性觀點”向“結構性觀點”的轉變。等號表示左右兩邊的等值性,等式右邊的項不一定是單一的數,也可以是一個式子。
依托分類充分感知方程的顯性特征。
(1)0.36+=42。
(2)0.5+1.2χ5.3。
(3)-205。
(4)6χ+=78。
方程的顯性特征,即“含有未知數”和“等式”。本節課采用分類,通過比較幫助學生認識方程的外部特征:首先是按單一標準分(按是否是等式分成等式和不等式,按是否含有未知數分成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和不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其次是綜合考慮兩個分類標準,用十字交叉法把所有的式子分成四類,方程和其他式子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再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方程的顯性特征。
回歸情境,凸顯“方程模型”的價值。
方程的本質是:要求未知數,在未知數和已知數之間建立起來的等式關系。西南大學的代數學博士導師陳重穆教授曾經指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一定義中沒有體現方程的本質,這樣的定義要淡化,不要記,無需背,更不要考。關鍵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質,它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節課重點要建立方程模型,真正理解了方程的本質,讓學生經歷方程的建模過程。
?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二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導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獲如下: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系式叫做方程,讓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征,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發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后,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三
教材比舊教材對方程教學的要求提高了。《方程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這堂課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數的值的過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學生容易混淆。在教學設計時,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對“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學想通過學生的自學和新舊知識(求未知數x)的聯系,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重點考慮的是方程意義的教學。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后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數”“用方程解應用題”、遠期的解較復雜方程或方程組時用到的“等式的性質”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識等。
在課堂教學中,方程意義的教學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討論等式和方程的關系時,學生能清楚的表達,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能說明自己的理由。在知識滲透方面:當教師在天平放上未知重量的物體時,學生能自覺用字母表示求知數x+50=200;在左邊放入一個一元硬幣和一個五角硬幣,右邊放一個5克砝碼,天平平衡時,學生通過爭論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求和數x+y=5,學生自己說明了理由;在討論等式和方程的關系時,學生也能自己理解集合圖的含義。由此可見,學生的潛力是很大的,關鍵是看教師是否把握了合適的教學時機。這堂課上完,還有一個體會就是教學時間不夠,知識鞏固的時間太少。
方程意義的教學的練習足足用了27分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學因為練習時間不足,而不到位。課后我一直想“這27分鐘花得是否值得?怎樣處理知識目標和發展目標的關系?”。還有方程意義教學時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學生在看,學生的自主性不夠,這是我教學設計時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讓分小組學生自己操作,教學時間會更加不夠。該怎樣解決這個矛盾?我又設想,對教材作些處理。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學放到下一課時,剩下的時間,利用學生頭腦中剛剛建立的天平這一數學模型,加強學生列方程的練習。這樣處理是否會更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四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后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后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系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先找等量關系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系。由于找等量關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著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系。找到了等量關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于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五
在二次函數教學中,根據它在初中數學函數在教學中的地位,細心地準備《二次函數》的教學,教學重點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教學難點為a、b、c與二次函數的圖象的關系。根據反思備課過程和講課效果,感受頗深,有收獲,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學是我對選題有了進一步認識,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有實際意義。要體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于學生分析。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二次函數的概念,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的研究出發,通過建立函數解析式,歸納解析式特點,給出二次函數的定義.建立了二次函數概念后,再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和解決,促進學生理解和建構二次函數的概念,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到列二次函數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數思想去描述、研究變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意義.
接下來教學主要從“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坐標、增減性”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二次函數的性質,并幫助學生總結性的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數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數增減性等的訓練。這部分內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學生容易混淆,還需掌握方法,加強記憶,強調必須利用圖形去分析。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建模思想、圖形結合思想及分類討論思想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數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體,動態的展示了二次函數的平移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很形象,便于記憶。
二次函數中含有三個字母系數,因此確定其解析式要三個獨立的條件,用待定系數法來解.學習確定二次函數的一般式,即的形式,這方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方法沒有問題,計算能力還有待加強。
在學習了二次函數的知識后,我們嘗試運用于解決三個實際問題.問題1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函數解析式并學習如何確定函數的定義域;問題二是根據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數的性質,并通過畫函數圖像檢驗作出的分析和判斷是否;問題三是綜合應用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知識確定函數的解析式和定義域,并嘗試解決銷售問題中最大利潤的問題;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初步體會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再次感悟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雖然有部分學生尚不能熟練解決相關應用問題,但在下面的學習中會得到補充和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自認為熱情不夠,沒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備課時要重視創設豐富而風趣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善于設疑置難,而且要理論聯系實際,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六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借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后,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系。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七
本節課為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較為充裕的活動空間中,參與活動、展示自我。現將本課的實施理念與過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征,課一開始就通過“游玩”激發興趣,設置“吹泡泡”“森林運動會”“小明乘車”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2.小組合作,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保護,時刻把學生作為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各環節穿針引線,關鍵處討論,難點處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匯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兩個有層次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互說互議的過程中,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3.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使知識的獲得與情感的體驗同步進行。教師靈活地運用體態、稱號等評價方式,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參與熱情與靈活的思維進行激勵,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語教少,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沒能跟上,小組活動給的時間不夠充分,需在今后教學中引起一定注意。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八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中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后,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游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回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后,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并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于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系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于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系并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堂上讓學生借助于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系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并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課件制作的不夠精細,完美!所以應用起來不夠方便!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九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系,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后,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游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回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后,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于平衡狀態,然后,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于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后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于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著重啟發學生根據信息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為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信息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閱讀信息,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系,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并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后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為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松,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系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說:“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說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么的美麗、燦爛。我要保存這火花的余溫,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開課活動,在活動中我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舊教材先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后認識方程。而新教材通過情境,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義,最后揭示方程的意義。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后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后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系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先找等量關系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系。由于找等量關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著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系。找到了等量關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于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后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g和30g的兩只正方體、50g的砝碼,并根據平衡關系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g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g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后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我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系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但是通過同桌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后被做對的同學說服了,但這也說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學生對其還存在模糊概念。進一步研究。
創建形象、生動、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情境,使學生經歷“數學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這一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來龍去脈,努力的過程比成功的結論對學生的發展更有意義。學生最開心的,應該是自己經過探索后的發現。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樂學、好學、積極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一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導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獲如下: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系式叫做方程,讓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征,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發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后,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于提高。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二
本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獲如下:
1、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科學課上認識了天平,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系式叫做方程,讓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征,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
3、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發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三
本節課從兩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所列方程的觀察,并與一元一次方程類比,自然導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其相關的一些概念,既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又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計過程中,不過于強調形式化的定義,也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能辨認一些概念即可,最后出示的一個實際問題,目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際價值,同時也為下一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的學習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節課教學,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采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分層作業中必做題鞏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選做題密切聯系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了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蘊涵某些數學知識的現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意識。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探究現實世界,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四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著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關系,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游戲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著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只正方體、50的砝碼,并根據平衡關系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著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后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后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后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著等式和方程的關系。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文檔為doc格式。
探索數學方程的意義及教學反思(模板15篇)篇十五
《方程的意義》本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屬于概念教學。對于概念的學習來說,如何理解定義是重要的,方程的意義不在于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為豐富的內涵。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等式的認識是學習方程的一個前概念,因此,在認識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個關于“等號”意義話題的討論。出示如:2+3=57+2=4+5,這兩個題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2+3=5這個題中“=”表示計算結果,而7+2=4+5表示是一種關系,讓學生對等號的認識實現一種轉變,從而為建立方程埋下伏筆,也體現了思考問題著眼點的變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我臨時改變思路,根據課件天平左盤放著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體,右盤放著70千克的物體,學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問這個等號表示什么意思?由于這個算式有了天平具體的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過渡到等號表示一種關系。我想讓學生體會等號從表示一種過程過渡到表示一種關系,但課后我反思沒有必要,以前學生已經知道等號表示一種過程,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等號還表示一種關系,為建立方程打下基礎,所以,當學生已經在天平直觀形象中認識到等號表示一種關系,就可以往下進行。所以,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同時我認識到課前每個環節都要慎思。
新授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講解每幅圖的意思,讓學生經歷認識方程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里深刻的思考中,體驗方程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從而列出方程并認識方程。但我認為這還不夠,還要對方程的內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習題:
第1題:下面這些式子是方程嗎?
x×2-5=100y-2=35()+3=5蘋果+50=300。
通過這些習題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物體或者畫括號等。讓學生體會到其實方程在一年級就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級我們沒有給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雛形。
課后我反思這一環節應該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習題,如:2x-362x+9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式子中辨別方程會更好些。
第2題,出示天平圖,左盤放著一個160克的蘋果和一個重x的梨,右盤放著240克砝碼,你能列出方程嗎?很多學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這個式子是方程嗎?讓學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沒有方程的實質,進一步明白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指的就是未知數要與已知數參加列式運算,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第3題,出示了天平圖,左盤放著250克砝碼,右盤放著一個重a克和b克的物體,讓學生列方程。通過此題的訓練,學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是一個,可以是兩個或者更多個。方程的內涵和外延逐漸浮出水面。
課后我反思,通過此題的訓練,也應該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數用不同的未知數表示。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師;為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要寫上一句話,寫清x、y分別表示什么。
這樣為以后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會減少漏寫設句的幾率。也讓學生明白,沒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建立起等量關系。
本節課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斷方程為依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以解決問題為抓手,讓學生產生矛盾沖突,深刻體會“含有”未知數的真正含義,從而理解方程的意義,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一種思辨的狀態中體驗到方程是表達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