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簽的書,對于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于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于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初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著》的這本書時,感觸并不是很深,并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么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于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么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為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系吧;鳳霞因為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游動著,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著自己。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二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悲痛的事莫過于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著》你會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著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明白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當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當感到幸運呢!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當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三
在人生的時間長河里,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走許多不同的路,聽不同的故事。倘若能活在一個看不完書的世界里,便更顯彌足珍貴。撥開書頁,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個讓你心潮起伏的故事。而《活著》就是這么一本對我內心沖擊強烈的書。
這個假期,在工作室的帶動下,我捧起了余華的《活著》,從認認真真地開始,到意猶未盡地讀完,我的內心始終被強烈地沖擊著。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并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著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著,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從主人公福貴能活下去的經歷我們看到了再也沒有比活著更迫切的渴求。活著就是讓堅持活下去的一種精神力量。生活中的苦難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忍受它,讓內心趨于平衡和平靜,而后升騰起下一次的希望。無論幸與不幸我們都需要去面對,活著是前提,活著,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愈艱難,生命愈磨難,或許才能更彰顯活著的更美好。
“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時代周刊》如是說,這種活著的意志不僅表現在福貴身上,它一直彰顯在我們的國家、民族和每一個中國人身上!
十二年后的2020,這個原本被賦予無盡愛與期待的年份,卻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被無情的病毒將人們困在了家和醫院。春節,街道上零星的車輛,孤單的掛滿燈籠的大樹在提醒著我們——磨難又一次來臨!但是,磨難面前,我的國,愿傾所有,我的民,愿盡所能,要將妖艷似花的新冠病毒封鎖在這個愛意滿懷的春天!白衣戰士一路逆行、各地人民傾情相助,當然,還有宅家做貢獻,不給祖國添亂,樂觀唱歌鼓勁的中國人。是啊,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活著”嗎?這是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給予我們的力量,造就我們“活下去”的堅強意志和民族擔當。
作者余華用他平淡的筆墨講述著福貴的一生,讀后有傷感、殘酷、同情和無奈。但一切又終將歸為淡然,生活本就如此,無論多么艱辛、凄慘,都要坦然面對。生命很純粹,活著就去經歷我們要經歷的,承受我們要承受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四
因這樣一句話,我認識了余華,邂逅了《活著》。心想,這書究竟囊括了怎樣的一個人以怎樣的姿態去度過這以笑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貧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維的匣子里打轉,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書的剎那隱約流淌在了筆尖。
相比于其他的大部頭,這本擁有著從漫漫長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書更具有不凡的重量。余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福貴則就經歷了一生的苦難與失去,成為余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動蕩與變遷;從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輩與老一代人的隱忍與苦楚;從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種幾近乎英雄般的氣勢與蕩氣回腸。
福貴是一個英雄么?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苦是他最親密的“伙伴”,伴隨著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一個下田耕作,為生計發愁的莊稼人,也伴隨著他從徐家浩大家業、人丁興旺,走到最后只有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陪伴。恍惚回首,這一生究竟要歷經多少磨難,才能把心與身投放回天地間,而人究竟需要多強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很多人追問。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還在尋找的路上。
“人是為活著本身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余華如此說道。人活著,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殘得形如枯搞。人簡單地活著,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不為他人而活,因為命運能夠輕易地從我們身邊剝奪一切。我們亦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著的精神是屬于自己的。于是書中說:“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福貴經歷了他父母的死,他兒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兒、女婿、孫兒的死,變得孑然一身,他有時傷心,但他說過更多的是踏實。因為他的親人全都先他而去,再當他死時,他便誰也無需擔心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而他還活著,在經歷風浪悲痛之后。旁觀者也許會認為他是幸存,可他是真真實實地活著,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義。
作華自序說《活著》亦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著《活著》,淚不在面頰上,不在眼眶里,而是靜靜地匯成小溪,流淌在殷紅的心尖上。書中歷史場景下的福貴與村民們濃縮成千萬農民百姓的縮影。那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真切地重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見了百姓們的無奈和百姓們在看到家中鍋與糧食均被充公卻不能置一言的血淚。生計與糧食全被公家收走,則意味著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權,這是我們而今城市人體會不到的苦,而饑餓似乎離我們更遙遠。余華給我們展示了幾十年前真實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給了我們更多的需要讀者去探尋的含義。
自己沉淀不夠,寫到此處或可收筆,而過幾天再聽一聽福貴講他的故事,體會活著的意義。
悵然若失的我斗膽引書的結尾為尾。
我相信,活著,是生命意義的最好歸宿。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五
前天在《朗讀者》中認識了作家余華,他的生活經歷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著我,媽媽說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賽中獎勵的名著中有余華的《活著》,但她沒看過,我爸爸看了說太悲慘,看了心難受,不讓她看。爸爸媽媽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找到了書柜中的這本書。
怎么說呢?讀完這本書,很是壓抑。但又感覺十分真實。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著”吧。看這本書的這幾天,晚上很少入眠。感覺一閉眼,徐有福一家的事,從富有到貧窮,從人丁興旺到孤身一人,這中間發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現在眼前。
徐有福他親眼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卻又頑強的活著,很不容易,不得不說他很堅強,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難受的是徐有慶。有慶這孩子十分懂事。他家人即使有一兩個月都沒吃飽,卻從來不會讓羊餓著,他每天都去給羊割草。他的體育老師說他長大了能當個運動員,出去和外國人比賽跑步。這樣一個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誰都會喜歡的很,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卻在獻血中丟掉了性命。他的校長,在醫院里生孩子時出了很多血,一只腳都跨到陰間去了,學校的老師馬上組織五年級學生到操場上獻血。
這些孩子一聽是給校長獻血,一個個高興得像是要過節了,有慶也不例外,十多個孩子都沒有對上校長的血型,輪到有慶血型才終于對上了。醫院里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校長的命,這血就抽個不停了。有慶的嘴唇白了,頭暈,醫院的人都置之不理。有慶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等到有慶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醫生拿聽診器一聽,說心跳都沒了。那醫生只罵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顆心是不是肉長的,一條鮮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讀到最后,我仔細看了看這本書最后的外文版評論摘要,一條來自美國的《西雅圖時報》的評論讓我感受頗深: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人的生活。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憑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活著,活出精彩的人生。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六
合上書本的那一剎那,似乎福貴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僂著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的殘葉還要更單薄一些,滿是泥土的褲腳被卷了起來,一長一短,兩只腳踩在地上。老牛福貴回過頭來“咩咩”地叫了一聲,眼睛里閃露著悲涼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著。用“悲慘”二字來簡單概括福貴的一生也算貼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語氣講述著他鮮為人知的一生。人活著不就是希望風光時有人羨慕,成功時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時有人扶持,失敗時有人安慰嗎?每個人活著都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目標,有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單純的喂飽自己,在這個世上安安靜靜地活著,別說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就是自己也會因受不住太多的誘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實地活著。
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光年來計算的光速了,身在動蕩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貴無法選擇的時代背景,解放戰爭、人民公社、還有包產到戶,細數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富貴總是歸在“受害人”的那一類,或許正是這數不清的苦難,讓他仍能用知足常樂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細心感受在夾縫中生存的幸福。
《活著》最觸動我的并不是福貴崎嶇不平的生命軌跡,而是福貴本身,他是《活著》的靈魂,他已經成為一種意志,一種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所認為的苦難的悲慘的經歷,原來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讓我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軟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長總有遺憾,福貴像一劑清醒劑,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級或者每一根毛細血管,讓我學會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生活。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于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斗,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呢?你貪于安逸,貪欲享樂,才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
活著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七
余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除活著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著。
《活著》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征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著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著,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茍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茍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著,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里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發人送黑發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著,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于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著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著了無牽掛,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于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著,為了活著而打拼,為了活著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著的意義在哪里,生存的價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著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說是目標支持著生存,不如說是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著。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著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著的本質聯系。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著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愿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并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著而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著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生,簡單明了,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著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著。
活著讀后感活著的讀后感篇八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余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獲,則無非是在感嘆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圣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