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一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并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后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里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出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臟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藥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后離開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臟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干,后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伙計跟著他們干,再后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里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于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并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為什么老爸帶著一群人干活,家里條件并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里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么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里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里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里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為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樸,吃飯碗里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愛。如今家里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樸、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鑒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鑒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二
什么是家風?我理解家風是每個家庭祖祖輩輩總結積淀的生存、生活經驗。在農耕社會,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讓為安等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識;在文化素養較高的家庭講究耕讀傳家、好學上進;在經營商業流通的家庭把和氣生財、誠信為本作為家訓。這些都是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風。當然,還有的家庭橫行霸道、恃強凌弱、坑蒙拐騙等,這是壞家風。
在一個家族、一條血脈、一個姓氏從古至今的興衰變化中,家風和遺傳因子一樣起著主導作用。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為戰爭、災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在,這條血脈還會延續、崛起,繁衍生息、以至興旺發達。而有的家庭富可敵國,富貴一時卻很快轟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不在于一時的富有,不在財產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風。我們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卻能夠幫助子孫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
家風靠家教,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姓氏、一條血脈環環相扣的鏈條中的一環,繼承先祖遺風,把自己這一環抓好,并且從幼小的孩子抓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子女的心靈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脈永久延續的根本。
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看什么?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么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民風的水平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就包含了無數家庭優秀的家風,先哲們經過仔細觀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優秀家風形成的《弟子規》,把優秀家風具體化,條規化,稱之為“圣人訓”,作為自己家庭和全社會的行為規范。這些規范經過歷史的橫流不斷沖擊錘煉,至今仍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優秀的家風并不是高深、玄奧,令人感到不著邊際的大道理,嚴格的說,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關鍵是要把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變成每個家庭成員的自覺。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三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題記
我們家有許多好風氣。比如說節儉,今天中午的飯菜剩著,就留著晚上吃,不再多炒其余的菜,米飯有時剩的少就炒著吃,任何時候花了錢都要仔細講清楚花到哪兒去了,零花錢絕不多給,絕不盛行奢侈浪費之風。
在勤懇方面,我的外婆是一個好例子。她總是勤勤懇懇地做每一件事,從不叫苦叫累,在新年時,還總是跟朋友發信息送祝福,大年過后還把一些人叫到家里來宴請。辛辛苦苦,她從早上開始準備,一直忙到中午客人來。家里有客人時,外婆總是要把家人和小孩們分開,分到兩個地方。外婆待人很真誠,給客人的飯菜量總是很充足,一大盤一大盤的上,都是雞鴨魚肉一類的。
在學習方面,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外婆很信仰佛教,七十多歲的年紀還總是戴著老花鏡看佛書。媽媽在報社工作,每天晚上把臺燈讓給我,坐在電腦前修改稿子。舅媽是教師,認真態度更不用提了,備課備到很晚,還總是在晚上學習,把卷子拿回家來批,每天挑燈夜戰到很晚。嬸嬸是銀行工作人員,在考試之前更是認真,拿著資料一直背。這些愛學習的行為都深深感染了我們。
家里的長輩都很孝順,老人一旦有個什么病,全家人更是一起擔心著急,不管有多晚,只要老人難受,不管家有多遠,都立刻跑到家里去。家里的長輩更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媽媽總是順著姥姥,只要她高興,什么都聽她的不惹她生氣,不惹她著急。姥姥經常拿媽媽令人感動的事跡來教育我。姥姥的兩個兒媳婦總是給老人送卡,快過年的時候,給老人買棉襖,一點一滴都感染著我們。
家風說不完也道不盡,也一成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風會不斷充實與更新。規矩需要我們傳承,才會使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四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熏陶下,才能出來拔萃。
最近隨著曬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想起在家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景象。
記得我第一次踏入校園學習無窮的知識,媽媽在家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和同學吵架,如果有什么困難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老師就像父母那樣把最好的都傳授給你,更要讓我記住給我講一些教育我的故事,告訴我遇事要寬宏大量,要與人和善,在校要和老師同學之間和睦相處。
在有就是最讓我感動的是爸爸媽媽,奶奶身體不好經常吃藥,媽媽不管怎么累,也不忘了每天晚上給奶奶洗腳。記得有一次,媽媽的手背開水燙傷了,起了大泡。但還是堅持不忘給奶奶洗腳。當時我看見了,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我跑過去抱著媽媽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向你對爺爺奶奶那樣,孝順您。”而爸爸每天下班都要陪爺爺聊聊天,下下棋。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從小我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不管到哪,我都會有樂于助人,舉止文明的好習慣,爸爸還時不時給我講一些關于勤儉節約道德文明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就是我們學習得好榜樣,我非常喜歡他們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家風。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良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正能量得已傳遞,我們每個人要為社會樹立榜樣。一起努力凝聚更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堅守高尚文明道德情操。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要互相幫助,舉止文明,團結向上的好孩子好學生,勤儉節約,中國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