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民風民俗手抄報篇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刈迕耖g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后,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北冗~”。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F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案呱阶濉边@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凹{”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民風民俗手抄報篇二
1、軍隊再大,一盤散沙不可以為大;人員再多,擰不成一股繩不可以為強。
2、帶兵方法千萬條,真誠愛兵是第一條。
3、槍林彈雨戰友情,烈火浴血寫忠誠。
4、戰友情是一杯酒,時間越久,味道越醇。
5、多一片天空,就多一片彩虹,多一個戰友,就多一份幸福。
6、一根麻線擰不成繩,一滴水珠匯不成海。
7、力量從團結中來,智慧從學習中來,成功從奮斗中來。
8、好戰友就是一把雨傘,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都會陪伴著你。
9、容人之過,但不順人之非。
10、多一分溝通,少一分猜疑;多一分諒解,少一分隔閡;多一分關心,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支持,少一分觀望;多一分正氣,少一分怨氣。
11、個人本事再大,離開集體,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個人本事不大,熔入集體,什么事情也辦得好。
12、袒露矛盾“開窗子”,發現問題“拉袖子”,有了疙瘩“解扣子”,批評幫助“剝面子”。
13、不怕有錯誤,就怕不正視錯誤;不怕有教訓,就怕不接受教訓;不怕有監督,就怕不服從監督。
14、面對批評有靜氣,自我批評有勇氣,批評別人有正氣。
15、自我批評一針見血,相互批評入木三分。
【軍訓手抄報圖片:部隊俗話】
民風民俗手抄報篇三
一字至七字詩﹒茶
唐代﹒元稹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茶,味香,形美。被詩人和寺僧所愛慕。用白玉制成茶碾,用紅紗織成茶篩。用銚[diào] 把茶湯煎得嫩黃明亮,隨后將又細又輕的湯花盛入碗中。飲茶之時,既可夜后陪明月,亦可晨前對朝霞。飲茶之妙,不論古人抑或今人,可使人神清氣爽,酒醉后亦有助于醒酒。
第一次讀到元稹的這首寶塔詩,便被吸引住了,短短五十四個字便描繪出了茶的形態、功效,人們對她的喜愛,及唐代的飲茶方式。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后,飲茶便在我國普及成俗,蔚然成風。今天,我們主要向大家介紹唐代的飲茶習俗。
唐代的飲茶方式大異于今天,其盛行的是煎茶法,法?!皥F茶”是當時的主要的茶,即將采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再烤干保存。備茶時,先將茶餅放在火上烤透,冷卻后用茶碾磨成粉,接著用茶篩篩成細末。煮茶時,分為“三沸”,一沸則加入適當的鹽調味;二沸則用勺子取出一勺鹽開水備用,并用竹夾在水里循環攪拌至形成漩渦,隨后將備好的茶末從中心投入;三沸時將之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使水停止沸騰,以培育湯花。湯花薄的稱“沫”,厚的稱“餑”,細輕的稱“花”。最后將烹煮好的茶分酌于碗中。
烹煮中用到的器具也較多,而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年代最早、配套最齊全、等級最高的茶具,也是我國茶文化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發現,它展現了唐朝宮廷茶道文化的獨特和輝煌。
何其有幸,我曾于“六如茶藝”創辦者林治老師的私人工作室見過這套1:1的鎏金茶具(僅三套),其制作的精美、奢華,讓人嘆為觀止。這足以看出,茶在唐代備受追捧,希望通過當代茶人們的努力,使得這古老的東方樹葉能繼續輝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