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典故篇一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并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樊于期連忙說:“什么主意,你快說啊!”
樊于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于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于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干么變了臉色?”
荊軻從秦舞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后一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只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臺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歷史典故篇二
(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白頭:頭發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游學,并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終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并奉為上賓。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于創造財富,善于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歷史典故篇三
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學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楚襄王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陽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藝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難得,后亦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高雅的藝術或者有個性的人,暫時不被多數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們不應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它;而對于藝術家來說,也應當植根于大眾,讓藝術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變成“與民同享”的文化產物。
歷史典故篇四
典出《后漢書·董宣傳》。
董宣是東漢初年著名的清官,他為官清正,執法如山,不畏權貴,受到朝野的贊揚,被譽為“強項令”。
有一次,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家的一個奴仆,仗著湖陽公主的威勢在外面殺了人。洛陽令董宣下令捉拿這個奴仆,但他躲在湖陽公主的家中,逍遙法外。董宣知道自己無權闖到湖陽公主家去抓人,就天天在湖陽公主府外等候,下定決心一定要逮住這個奴仆,加以嚴懲。
過了一些時候,那個奴仆以為事情已經過去,當湖陽公主外出的時候,又大搖大擺地跟在湖陽公主的車馬后面。董宣見了,立即帶著幾名捕快,沖上前去要將其逮捕。
董宣沒有被湖陽公主的威勢嚇倒,反而當面大聲責備公主不該放縱奴仆殺人,并讓幾個捕快立即沖上前去,逮住了那個殺人的奴仆。那奴仆拒捕,董宣立即下令將他當場格殺。
這一下,幾乎把湖陽公主氣昏了。她立即驅車進宮,向光武帝哭哭啼啼地訴說董宣怎么欺負她,要光武帝嚴辦董宣。
湖陽公主聽了,又哭又鬧,要光武帝替她討回面子,責打董宣一頓。光武帝拗不過湖陽公主,便吩咐武士取鞭子責打董宣。
董宣大聲說:“用不著打,請皇上讓我說幾句話,我就死而無憾了。”
“你想說什么?”光武帝問他說。
董宣說:“我沒有錯,決不叩頭。”
光武帝內心十分佩服董宣這種倔強的精神,只好笑了笑,放他走了。
后來,“董宣強項”這個典故,用來形容執法如山,不畏強權。
歷史典故篇五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蹩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歷史典故篇六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云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墻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云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余回合,趙云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云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后退。趙云力戰眾將,威武勇猛。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將游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說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現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拼音】rú lín dà dí
【釋義】臨:面臨。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非常緊張
【相近詞】小題大作、如臨深淵
【相反詞】臨危不懼、如坐春風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軍起義,攻占了京城長安,唐僖宗倉惶出逃,任命進士出身的鄭畋為鳳翔節度使,讓他堅守鳳翔。鄭畋到鳳翔修造戰車、擴充軍隊、加固城墻,把自己的家產分給士兵,軍隊日夜都如臨大敵,打敗尚讓率領的5萬大軍。
【成語示列】他們全副武裝地散開,如臨大敵。
歷史典故篇七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沒有當過太子。整個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兒子曾被兩度立為太子,但最后因圖謀不軌被康熙廢掉了,其他人都沒有當過太子。
說法一,修改遺詔說。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于四皇子”。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說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里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贊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于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
雍正皇帝
說法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圣祖實錄》有記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涂,還能說話,但是為什么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么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說法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后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說法四,參湯弒父說。有一種說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后四皇子胤禛進參湯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并不愛食人參,他曾說過,人參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并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藥。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康熙不喜人參對于暗中關注著父皇的雍正來說.不可能不知,俗話說,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參湯弒父之說也無法立足。
說法五,年羹堯遺子說。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對于這種說法,也是后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于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后人主觀臆斷。
首先,人們懷疑雍正主要是因為他繼位后對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堯的做法。他登基后,其余六個兄弟或被軟禁,或被迫害,特別是十四皇子,從新疆前線趕回北京后,雍正直接將其囚于景陵。但這些從維護皇權角度看完全講的通,如果不除異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對于年羹堯,《清史稿》記載:“羹堯才氣凌厲,恃上眷遇,師出屢有功,驕傲……入覲,令總督李維鈞、巡撫范時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廣寧門外,年(羹堯)策馬過,毫不動容;王公有下馬問候者,年頷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無人臣禮。”《清代軼聞》作者說“年挾擁戴功,驕益盛”。且年羹堯扼守巴陜重地,實力逐步擴大,而雍正這個人本來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養虎為患呢?而要解釋殺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認,兄弟七人有過皇位之爭,而且,在爭斗中有過陰謀,且隆科多是每個陰謀的參與者,特別他親自負責了對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繼位后,遠不如預想那樣,朝中許多反對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于是,雍正便殺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爭議。
其次,現存的康熙傳位遺詔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其中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恐怕是雍正正當繼承大統最有力的證據;但有人懷疑其為雍正偽造,但是有一點,雍正在繼位五年后曾經說,康熙駕崩前曾將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詔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兩位皇子逝世外,其余尚在人間。如果雍正是將一個極其容易被拆穿的謊言公布天下,那么造成的動亂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當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后,還可以立足嗎?況且,其余皇子雖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會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這樣博弈,那么他是去拿一堆黃金去賭一堆垃圾。
再次,弘歷天資聰穎,膽色過人,自少年起,就跟隨在康熙左右,由康熙親自教導,深受康熙喜愛,成為密立的儲君。于是,出于讓弘歷順理成章繼承皇位的原因,讓已上年紀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應當。但是,這也只能是佐證,不可能有任何事實依據。
經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各種版本的傳說已經不攻自破,且雍正謀權篡位說證據匱乏,而其順理成章繼位的說法,史實記載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釋的通,故我認為雍正正常繼位,傳說只是后人的臆斷或者當時人的栽贓。